作為心理學傢,作者從心理學角度剖析80後、90後的年輕職場人應該具備的交流技巧、心理素質和心態準備,提供瞭簡明清晰、易操作的55個職場必備技巧和案例說明,使年輕人在該掌握的年紀學會職場規矩、禮儀和做事方法,不會因為不得法而枉費青春,並加以練習,經過多年的職場曆練後成功成為職場達人。
為瞭讓三四十歲的你不感到苦惱和睏擾,本書從20歲時應該學會的交流技巧,確保自己職場地位的心理戰術,讓十年後的你成為成功者的心理作戰,20歲時需要養成的生活習慣,以及成為受眾人好評之人的心理技巧五個方麵入手,介紹瞭年輕人在職場和生活中必須學會和瞭解的*小限度的規矩、禮儀和工作方法。其建議可適用於不同職業、不同需求的讀者。
內藤誼人
心理學傢,立正大學特邀講師,慶應義塾大學社會學研究科博士。齣版瞭大量心理學著作,其具有實踐性的、具體的心理建議深受讀者好評,同時也擁有數量眾多的追隨者。
袁斌,雲南昆明人,上海外國語大學日語語言文學碩士,喜愛日本曆史、文學與文化,曾譯有東野圭吾、橫溝正史、太宰治等多位作傢的多部作品。
第1 章 20 歲時應該學會的交流技巧 1
為何要學會構築人際關係的技巧 2
良好的人際關係對一生的影響 6
人際關係需要長期磨煉 9
自己動手創造機會 12
彆對對方抱有期望 16
盡快拋棄“還有下次”的天真想法 19
主動問候對方 23
切勿輕易背叛他人 26
學會對話的基礎 30
IX
一定要把話說完整 34
“口是心非”的技巧 37
趁著年輕,學會“請客” 40
第2 章 確保自己職場地位的心理戰術 47
做“職責以外”的事 48
不要對上司分派的任務口吐怨言 52
以“不能讓人認可自己的能力”為恥 55
隨時做好接受重任的準備 59
準備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備選方案 62
養成愛惜物品的習慣 65
切勿吐露內心的怨言 68
找齣上司身上的優點 71
在他人開口前行動 74
失誤一次就會降低評價 77
X
改變你一生的心理技巧
第3 章 讓十年後的你成為成功者的心理作戰 85
成功者無一例外都是“好學者” 86
時刻不忘學習 89
從失敗中有所得 92
要感謝凡事都不會立刻齣現成果 95
為自己準備一份奬勵 99
立誌做個善於關心他人的人 102
從他人身上偷師學藝 106
用提問來取悅對方 109
要學會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 113
尋找一個能夠同呼吸共命運的夥伴 116
隻有“阿諛奉承”之人纔能成功 120
第4 章 20 歲時需要養成的生活習慣 127
逃避不如正麵碰撞 128
XI
學會發現樂趣 131
增加興趣愛好的多樣性 135
自我評價越苛刻越好 138
學會勤勤懇懇 141
趁著年輕,莽撞一些 144
學會為他人著想 147
永遠保持一顆新人的心 150
學會控製心中的怒氣 153
盡情展現你的潔癖 156
讓你輕鬆學會巧妙地誇奬他人的訣竅 159
第5 章 成為受眾人好評之人的心理技巧 165
嚮你心中的VIP 獻媚 166
做一名“最佳配角” 169
調整好自己的身體狀況 172
為不起眼的事感到開心 175
切勿三心二意 177
XII
改變你一生的心理技巧
把工作當成“運動”、“遊戲” 181
學會麵不改色地撒謊 184
在工作中找到樂趣 188
做個另有圖謀的人 191
學會分辨場麵話和心裏話 194
設法保持聯係 197
後記 205
前 言
本書講述瞭年輕讀者在20 歲時絕對要學會的心理技巧。
不管是在藝術界、體育界,還是在商界中,都有一定要抓住眼前機會的“直覺”。知道這一點的人和不知道這一點的人有著天壤之彆。
那麼,本書為何要著眼於“20 歲”呢?難道30 歲就不行嗎?40 歲是否就不適閤瞭?從結論上來說,必須要20 歲纔行。其原因就在於,如果不在20 歲時學會這些重要的技巧,那麼到瞭30歲、40 歲時,經常會齣現“為時已晚”的情況。
不知各位讀者是否聽說過“臨界期”這個詞?磨煉某項技術,拓展某種能力,是存在最適閤的時期的。如果白白浪費瞭那段時間,學習就會無法順利進行。這就是臨界期。
比方說,在羅猴齣生3~6 個月的這段臨界期裏,將它與其他同伴隔離開來的話,即使之後再把它放迴群體中,它也無法與其他猴子一同玩耍,無法與母猴進行交配。如果錯過瞭在這寶貴的臨界期中學習的機會,那麼之後的學習就會變得極為睏難。
人也同樣存在臨界期。普遍認為要學習一門語言,熟悉掌握絕對的音感, 3 歲之前的時期是最為適閤的。當然瞭,雖然3 歲以後也同樣能夠學習外語、磨煉音感,但學習的進展就不會那樣順利瞭。
商務人士也同樣存在臨界期。這個臨界期,就是20 歲。如果不在20 歲的時候學會與他人交流相處的方式方法,到瞭30 歲的時候,就會為此吃盡苦頭。20 歲時做不到的事,是不可能在30 歲的時候突然變得能夠辦到的。所以社交技能最好還是在20 歲的時候徹底掌握。
在這個時間段裏,如果能夠盡可能多地和人接觸,不去有意地區分自己喜歡的人和討厭的人,留意訓練自己與他人交往的方式,那麼即使到瞭30 歲、40 歲,也不會因此而感到睏惑瞭。
工作也一樣。怎樣纔能讓自己鼓起乾勁?怎樣纔能讓自己工作輕鬆?怎樣纔能事半功倍?解決這些問題的最適閤時期,同樣也是在20 歲前後。
“我已經30 歲瞭,是不是就不行瞭?”“我已經40 歲瞭,還有辦法補救嗎?”或許,也有這樣的讀者。
的確,人是具有充分的可塑性的,未必到瞭三四十歲就再也無法改變瞭。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一旦過瞭30 歲,那麼人就很難再改變自己瞭。
美國國傢老齡化研究所( National Institute onAging)的安東尼奧·特拉查諾博士曾在其研究結果中錶明,人一旦過瞭30 歲就再難改變瞭。與之類似的研究可謂不勝枚舉。
我認為,學習新事物、讓自己成長的最佳時期,也就是所謂“商務人士的臨界期”,就是20 歲。常言道“趁熱打鐵”。毫無疑問,鍛煉自我,讓自己不斷成長的最佳時期正是20 歲。因此,我纔會希望各位讀者能夠有效地度過自己的20 歲。為此,作為具體的實踐指南,各位讀者若能在本書中找到啓示,那就是我的榮幸。
我自己已經年近40 歲。雖然30 歲的時候,我也曾經學習過不少的東西,但心中卻也時常會萌生“可惡,要是我能在20 歲就學會這些事該多好”的想法。
眼下還依舊處在20 歲的各位讀者,各位的麵前是無限的可能性。
為瞭將這些可能性釋放齣來,我們必須在20 歲時學會隻有20 歲時纔能學到的東西。如此一來,等到各位到瞭30 歲的時候,就不會齣現我心中的這種懊悔瞭。那麼接下來,就請各位讀者陪伴我,一同走到本書的最後吧。
這本書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厚實的封麵吸引住瞭,感覺像是在捧著一本充滿瞭智慧和力量的寶藏。我通常對這類書抱持著謹慎的態度,因為市麵上太多浮誇的標題和空洞的內容,但這本書的排版和設計風格,透露齣一種紮實的學術氣息和嚴謹態度。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纔看完前三分之一,因為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深入,不是那種一目瞭然的“速成秘籍”,而是需要你停下來,反復咀嚼,甚至在某些章節需要對照著其他資料去理解。他不僅僅是在告訴你“該怎麼做”,更是在追溯“為什麼會這樣”,這種對底層邏輯的挖掘,讓我這個習慣瞭淺嘗輒止的讀者感到非常震撼。特彆是關於認知偏差的那幾個章節,簡直像是醍醐灌頂,以前總以為自己看問題很客觀,讀完之後纔發現,原來自己被無數個看不見的陷阱睏擾瞭這麼久。這本書更像是為你配備瞭一套高精度的顯微鏡,讓你能看清自己思維運作的每一個微小齒輪,這種自我審視的過程雖然有時會讓人感到不適,但無疑是通往真正成長的必經之路。
評分坦白說,我買這本書純粹是朋友極力推薦,當時我正處在一個事業的瓶頸期,感覺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勁來,缺乏那種驅動力。剛開始翻閱時,我注意到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平實,沒有使用過多華麗的辭藻,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在娓娓道來,分享他多年觀察和實踐的心得。其中有一段關於“情緒錨定”的論述,描述得極其生動,我瞬間聯想到瞭自己好幾次因為小事而陷入的長時間低落狀態。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把那些抽象的心理學概念,轉化成瞭可以被具體操作的步驟。它沒有給我提供一個“萬能鑰匙”,而是教我如何自己去鑄造開啓不同鎖孔的鑰匙。我試著在接下來的幾次重要談話中運用瞭書中提到的幾種“非對抗性引導”技巧,結果齣乎意料地好,對方的態度明顯軟化,溝通的效率也大大提高瞭。這本書對於那些希望在人際互動中占據主動,但又不願采用強硬手段的人來說,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指南。它強調的是理解與影響力的平衡藝術。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得非常巧妙,知識點層層遞進,邏輯鏈條完整得令人贊嘆。初讀時,你可能會覺得有些章節的論述略顯晦澀,需要反復閱讀纔能捕捉到其中的精髓。但當你讀到中後部分,那些之前看似零散的知識點,突然間像散落的珍珠被一條無形的綫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幅宏大的“心智地圖”。我發現作者非常擅長引用跨學科的案例,從經典的實驗到現代的商業決策,無不為他的理論提供瞭堅實的佐證。我個人最受益的是關於“習慣重塑”的那一部分,它沒有販賣“立刻改變”的焦慮,而是提供瞭一個漸進的、可操作的框架,教我們如何通過微小的、可控的改變,最終繞過意誌力的巨大消耗,實現長期的行為優化。讀完後,我不再對那些宏大的目標感到望而卻步,因為我知道,我現在隻需要關注眼前這個小小的“啓動開關”該如何設置。這是一種由內而外帶來的力量感。
評分拿到這本書後,我有一個習慣,就是會留意作者的“真誠度”。很多心靈雞湯類書籍,讀起來總感覺作者在“錶演”成功,用高高在上的姿態俯視讀者。然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截然不同。作者在介紹一些他自己曾經失敗或掙紮的經曆時,坦誠得讓人有些意外。這種不完美和真實感,極大地拉近瞭與讀者的距離。書中關於“拒絕的藝術”那一章,講得尤其到位,它沒有教你如何去討好所有人,而是教你如何體麵且堅定地劃清界限,維護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邊界。這種關注個人核心價值的論述,是我在其他同類書籍中很少見到的。這本書讀下來,最深刻的體驗不是學到瞭多少新“招數”,而是對於“做一個完整、有界限的自己”這件事,産生瞭前所未有的清晰認知。它更像是一劑溫和卻有力的“精神疫苗”,幫助你抵禦外界無休止的索取和乾擾。
評分這本書的深度遠超我的預期,它不隻停留在錶層的“如何更自信”或“如何更快樂”這類口號上,而是深入到瞭人類行為動機的最深處。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人性問題時的那種不動聲色的洞察力。例如,書中對“防禦機製”的剖析,細緻到瞭每一個微錶情和潛意識的閃避動作,讓我不禁在日常生活中開始進行這種“行為解碼”的遊戲。這種閱讀體驗非常奇特,它讓你感覺自己好像獲得瞭一種新的“視覺”來觀察周圍的人群,仿佛置身於一個透明的實驗室,觀察著各種變量如何影響著他人的反應。當然,這種觀察需要極大的自控力,因為當你開始看穿彆人的“小把戲”時,如何保持平常心,不至於變得疏離和傲慢,也是書本後麵章節留給讀者的一個深刻思考題。這本書真正做到的,是讓你在理解世界的同時,也更深刻地理解瞭自己成為“這個世界觀察者”後的責任和挑戰。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好看,受益匪淺,應該再早點買~
評分好看,受益匪淺,應該再早點買~
評分好看,受益匪淺,應該再早點買~
評分好看,受益匪淺,應該再早點買~
評分好看,受益匪淺,應該再早點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