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爱的书写成为珍贵的礼物,你成长的每一小步都被我一一记录;美好的瞬间定格成永恒的画面,你的一举一动都被我仔细珍藏。亲切而熟悉的日常育儿生活日记,让孩子在爱中成长。
本书是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为女儿写的0—6岁成长日记,也是他养育女儿过程的生动记录。作者用深情细腻的文字和生动精彩的照片完整地记录了女儿从出生到上小学六年间的点点滴滴和日常育儿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给女儿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启蒙教育,注重孩子阅读习惯、动手能力、良好品行、善良人格、独立精神的培养,为广大家长提供了早期教育的优秀示范和参照提醒。
本书还收录了他女儿晴雁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在海外交换学习及读研期间的成长日记和随笔,我们可以从她身上看到优秀教育专家培养出来的优秀品质及良好素养,见证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孩子的层层蜕变、羽化的过程。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为女儿写的0—6岁成长日记,也是他养育女儿过程的生动记录。作者用深情细腻的文字和生动精彩的照片完整地记录了女儿从出生到上小学六年间的点点滴滴和日常育儿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给女儿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启蒙教育,注重孩子阅读习惯、动手能力、良好品行、善良人格、独立精神的培养,为广大家长提供了早期教育的优秀示范和参照提醒。
本书还收录了他女儿晴雁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在海外交换学习及读研期间的成长日记和随笔,我们可以从她身上看到优秀教育专家良好的家庭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优秀品质及良好素养,见证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孩子的层层蜕变、羽化的过程。
作者简介
李镇西,著名教育专家,爱心与民主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畅销书《爱心与教育》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
他是一位深受孩子爱戴也深深爱着孩子的老师。多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实践工作,也曾从事学校管理工作。现供职于成都市武侯区教科院。获得“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四川省特级教师”“成都市劳动模范”等各级荣誉若干。作者长期担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师,一直致力于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并提出了一系列在全国产生轰动效应的理念。他在语文素质教育、青春期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方面成绩卓著,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模式在广大教师中有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他的教育事迹震动了教育界。
他先后在全国各地作教育学术报告数百场,上语文教学示范公开课100多堂,出版了30多部作品。他的书成为近十多年来教育类的畅销书。很多学校、教育局把他的作品作为培训教材,教师人手一册。其赛课、论文、著作曾获各种大奖,本人获“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称号,享受成都市人民政府专家特殊津贴待遇。2000年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
目录
回忆藏的蜜(代序) 李晴雁
第一辑出生 1
第二辑0—1岁 13
第三辑1—2岁 51
第四辑2—3岁 87
第五辑3—4岁 133
第六辑4—5岁 163
第七辑5—6岁 187
第八辑“我长大了” 225
精彩书摘
前言/序言
回忆藏的蜜(代序) 李晴雁 我终于在26岁这一年,遇见了二十几年前那个咿呀学语的自己,和我那对曾经整日慌乱与欣喜交错的新手菜鸟爸妈。 如果不是那一天,我妈默默地从衣柜最深处那个“藏宝箱”里翻出四本泛黄的备课本放到我面前,我大概永远都想不到,自己断片的记忆中那段稀里糊涂摸爬滚打的“熊孩子”岁月,竟然被爸妈一字一句全部记录了下来,这一记录,竟然就是整整六年。 爸说,你看看当年我们给你写的成长日记吧,非常有意思。于是从出于“非常有意思”而翻开1987年12月1日的第一篇章开始,我立刻就像被卷进了一个巨大的时空隧道,人生的镜头按下了16倍速的快退键,瞬间的瞬间,我猝不及防地带着26岁迷茫困顿的身心,“咻”的一声掉回了1987年的乐山一中:进校门绕过池塘穿过教学楼,从操场边自行车停放处旁的小门拐进去,红砖房的二楼阳台上,我看见自己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梳着希特勒式光整的二八分头,惊恐又新奇地看着四周,外公、外婆和妈妈在逗我,年轻的爸爸端着老式的海鸥相机在拍照……然后我神奇地打量这个50厘米高的自己,不知所措又充满好奇。“你好,小晴雁,我是26年后的你。”我这样小心翼翼地喃喃自语。 接下来的故事发展远远超出了预期的仅仅“有意思”。看到菜鸟爸妈第一次面对一个婴儿时的笨手笨脚、惊慌失措,我心中偷笑;看到自己生病输液,爸妈焦急难耐,我提心吊胆;看到自己荒诞滑稽的行为举动,可笑又可爱,我忍俊不禁;看到自己刚上幼儿园时每天哭到喉咙嘶哑的可怜挣扎,我跟着难过;看到妈妈为我每天翘班去买鱼熬汤,爸爸拿着微薄的工资今天给我买书明天给我买玩具,我感动又愧疚;看到爸爸去成都工作,与我和妈妈分隔两地,不舍离开,日思夜想,我也眼眶泛红;看到健健康康的外公外婆陪我玩耍、教我识字,我已泪流满面……我才发现,原来没有储存进记忆里的那段记事前的时光,是如此的丰富精彩,欢笑不断又泪水不停,惊心动魄又其乐无穷。 我就这样一页一页地翻着这几本明明我是主角但我却感到陌生大于熟悉的成长日记,看我爸潇洒的草书和我妈隽秀的楷体一字一字跃然纸上,拼凑出了我从蹒跚学步到翩翩起舞,一天天、一岁岁逐渐长大的身影。我在感慨万分和感动不已的同时,突然开始想,我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去在意自己是如何成长的呢? 当我学会了说话,变得能言善辩,我就常常与父母陷入争吵;当我学会了走路,变得健步如飞,我就总是希望离家去远方;当我学会了思考,变得千思百虑,我就渐渐减少了和父母的沟通。当我一步一步成长到了今天独立健康的26岁时,成长好像很容易就会被误解为是一个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存在,而这看似一气呵成、天经地义的成长背后,有多少父母和亲人倾注的爱与关心与期盼与喜悦,这么轰烈地经过,稍不留神就被我一个拥抱未来的骄傲转身而忽略了。在我漠然地想着“大家不都是这样一眨眼就长成了今天这副模样”的时候,这一沓泛黄的日记猛地敲了敲我的后脑勺,对我说:“你看你看,是谁牵着你的手用自己的青春换来了你的青春,是谁给了你这么多的爱和温暖让你长成了今天的你。” 爸妈说,当初写日记的时候,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你会看到这些文字。我想象着二十多年前无数个我酣睡的夜晚,他们守在我身边,昏黄台灯下伏案写下这些点滴琐碎甚至像流水账的字句,诚实记录下我每一次“进步”的细节和“惊喜”的瞬间,内心想必是充满欣喜和期待的。我在时间的这一端面对眼前十几万字的白纸黑字,看见的是时间的那一头我年轻的爸妈在一笔一画为我勾勒成长的足迹。我回头望向身后一路走来的清晰脚印,惊觉我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加,是身心的成熟,也是父母对我爱的堆积。 有人会讲,谁不知道父母的爱有多伟大啊!是啊,我也曾经对于这份伟大的爱感到太习以为常了,以至于它就几乎成了一个口号或是口头禅,是谁都会说可又谁都看不见的形式概念。直到我从头到尾读完全篇的成长日记,我才恍然大悟,这爱根本就有迹可循,而且还铁证如山:它不是仅仅用来敬仰和膜拜的“伟大抽象的爱”,它是不顾一切又不计一切的“本能实际的爱”,也是需要感受和回应的“赤忱热切的爱”。 于是我再读龙应台的《目送》,我会说,让父母总是目送背影远去的儿女,如果懂得感恩,大概会挽着他们的手一起走;我再听王铮亮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会说,感慨时间带走父母年轻容颜的儿女,如果知道珍惜,大概会把流失的时间变成宝贵的回忆;我再审视自己,我会说,请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不仅仅是为了不辜负父母给予的爱和期望,而是为了认真对待这一路父母陪伴我每一步一脚印踏实成长起来的人生:曾经咿呀学语不是为了讲诳话,曾经蹒跚学步也不是为了走歧途,成长日记里面那个健康快乐努力长大的自己,我不能让她失望,我想要告诉她,小晴雁啊小晴雁,你长大以后会是一个很不错的女生哦。 我想起故乡外公外婆的家里,阳台的木头门框上刻满了我小时候每次量身高时留下的痕迹,那时候我觉得慢慢长成大人的过程好像就是不断地在门框上刻下新的数字。等到我真的长大了,门框被拆掉了,我以为我就要这样失去成长的证据,但这套成长日记的出现,填充了我记忆里面最初的美好,重新为我画上了刻度。 二十几年过去,外公不在了,外婆住进了养老院,老家的红砖房成了再没有人回去的空屋子。爸妈问我看成长日记时想不想得起里面的细节,我说小时候的事情怎么会有印象,但是现在如果有人问我,你小时候是什么样子,我应该会这样告诉他:穿过乐山一中的操场,从自行车停放处旁的小门拐进去,沿着红砖房第一个单元的长楼梯走上去,推开二楼左边的房门,小晴雁正靠着阳台门框站得笔直,爸爸拿着一本书平放在她的头上,妈妈比着书沿在门框上画下一道崭新的刻度,外公外婆坐在一旁笑眯眯地说,小晴雁又长高了! 感谢我如此文艺的老爸老妈给了我这份弥足珍贵的成长纪念。希望天上的外公也能欣慰地看见这本成长日记的出版。
《陪你走过0—6岁:李镇西爱的育儿日记》 一场爱的陪伴,一次生命的唤醒 一本触动心灵的育儿随笔,一份沉甸甸的父爱深情。 这是一本关于成长、关于爱、关于教育的深情记录,更是每一位家长在孩子生命最初几年中,如何寻找自我、理解孩子、成为更好自己的真实写照。 序言:生命的最初回响 孩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就这样闯进了我的世界?我曾以为,我已经足够了解生活,足够掌控方向,直到你的到来,像一道不期而遇的光,瞬间照亮了我生命的每一个角落。0到6岁,这看似短暂的六年,却是我人生中最漫长,也最深刻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我不再是那个只为自己奔波的“自我”,而是一个被爱与责任紧紧牵引的父亲。 你咿呀学语,每一次清晰的呼唤都是我内心的颤动;你蹒跚学步,每一次跌倒再爬起都牵动着我的心弦;你好奇探寻,每一个天真的问题都激发我重新审视这个世界……你的成长,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我曾经的模样,也映照出我渴望成为的父亲。 “陪你走过0—6岁:李镇西爱的育儿日记”,这不仅仅是一本记录,更是我与你共同谱写的一曲生命的赞歌。我希望通过我的笔触,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温馨瞬间,分享那些在育儿道路上跌跌撞撞却充满力量的感悟,以及那些关于爱、关于理解、关于成长的朴素哲理。这本日记,是对你生命初航的庄严承诺,也是我献给你,以及所有为人父母的最真挚礼物。 第一章:初为人父,忐忑与欣喜交织的序章 孩子,你的到来,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又像是一抹悄然而至的晨曦,将我的世界搅得天翻地覆,又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我还记得那个紧张又兴奋的夜晚,当医生将你孱弱却充满生命力的身体交到我手中时,我的手心都在微微颤抖。你小小的、粉嫩的脸庞,紧闭的双眼,仿佛含着整个宇宙的秘密。那一刻,一种从未有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潮水般涌来,淹没了所有的不安与彷徨。 从那一刻起,我的生活重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自由与洒脱,被无数个深夜的喂奶、换尿布、安抚哭闹所取代。睡眠不足,身体的疲惫,似乎都成了微不足道的代价,因为每当你熟睡时,那张天使般的脸庞,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治愈。 我开始笨拙地学习如何为你洗澡,如何为你穿衣,如何在无数个夜晚,用我最温柔的声音哼唱着不成调的摇篮曲。每一次的成功,都让我欣喜若狂;每一次的挫败,都让我反思自省。我第一次体会到,原来爱一个人,可以如此全身心地投入,不计回报,只为那小小的生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我开始观察你每一个细微的表情,每一个无意识的动作。你微微皱起的眉头,你满足的微笑,你伸出的小手,都在向我诉说着属于你的语言。我努力去理解,去回应,去成为你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朋友。 “陪你走过0—6岁:李镇西爱的育儿日记”,第一部分的记录,便是我初为人父,从手足无措到渐入佳境的心路历程。在这里,你会看到一个父亲最初的忐忑,对新生命的敬畏,以及他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决心。我分享的,不仅仅是育儿的技巧,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连接,一种爱的萌发。我学习如何做一个有耐心的父亲,如何去倾听,如何去陪伴,如何去在每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互动中,建立起我们之间牢不可破的羁绊。 第二章:探索世界,每一次好奇都是一次学习的契机 随着你的成长,你的世界也仿佛在不断地扩展。你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而是开始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去提问。你的眼睛里闪烁着无穷的好奇,你的每一次“为什么”都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在我心中播下反思的种子。 我开始带着你认识这个多彩的世界。清晨的露珠,午后的阳光,傍晚的微风,夜晚的星空,都成了我们共同的课堂。我们一起在公园里奔跑,感受泥土的芬芳,聆听鸟儿的歌唱;我们一起去图书馆,翻阅那些图文并茂的绘本,在故事的世界里遨游;我们一起在厨房里忙碌,尝试制作简单的食物,体会劳动的乐趣。 我不再是那个习惯于“告诉”的家长,而是开始尝试“引导”。当你不小心打翻了牛奶,我不会一味地责备,而是会引导你思考如何清理,如何避免下次发生;当你对一件事情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会鼓励你深入研究,哪怕我并不完全理解。我明白,孩子不是一张白纸,等待我去填充,而是拥有无限潜力的生命,等待我去唤醒。 我开始学习如何保护你的好奇心,而不是扼杀它。我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试错,不断学习的过程。有时候,我会允许你犯一些小小的错误,因为从错误中汲取的教训,往往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深刻。我努力去创造一个安全而宽松的环境,让你可以自由地尝试,勇敢地探索,无畏地跌倒。 “陪你走过0—6岁:李镇西爱的育儿日记”,第二部分的内容,便是记录下我们一同探索世界的美好时光。在这里,你会看到一个父亲如何用爱和智慧,呵护孩子的求知欲,如何将生活中的点滴化为教育的契机。我分享的,是如何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如何在每一次探索中,点燃他们对知识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我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而父母的任务,就是成为他们最忠实的伙伴和最坚定的支持者。 第三章:沟通的艺术,倾听比说教更重要 我曾以为,作为父亲,我的责任就是为孩子遮风挡雨,提供物质保障,并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然而,随着你一天天长大,我逐渐意识到,真正的沟通,远不止于此。倾听,比说教更加重要;理解,比判断更加关键。 我开始学习如何与你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不再是单方面的命令或规劝,而是平等的交流,是相互的理解。当我放下身段,用你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去聆听你的心声,我才发现,你的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你的想法是如此的独特而宝贵。 你也许会因为和小伙伴发生争执而委屈哭泣,也许会因为一次小小的失败而沮丧失落,也许会因为对某个问题不解而产生困惑。在这些时刻,我不再急于给出解决方案,而是先静静地倾听。我努力去感受你的情绪,去理解你的感受。我会用我的眼神告诉你,我在认真地听;我会用我的话语告诉你,我理解你的痛苦。 我开始学习如何表达我的爱,不仅仅是行动,更是言语。一句“我爱你”,一个温暖的拥抱,一次真诚的肯定,都能在你幼小的心灵里种下自信的种子。我也会学习如何表达我的担忧和期望,但前提是,我尊重你的选择,并相信你有能力做出自己的判断。 “陪你走过0—6岁:李镇西爱的育儿日记”,第三部分,聚焦于亲子沟通的艺术。在这里,你会读到我如何在与孩子日常的互动中,体会到倾听的力量,学会用爱和理解来化解矛盾,用支持和鼓励来建立信任。我分享的,是如何建立一种开放、真诚的沟通模式,让孩子敢于表达,让父母能够倾听,从而在亲子关系中,建立起更加深厚的情感联结。我坚信,有效的沟通,是通往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也是构建健康家庭关系的重要基石。 第四章:规则与自由,在边界中成长 孩子,你的成长,需要规则的引导,也需要自由的翅膀。我明白,过度的约束会扼杀你的创造力,而完全的放任则可能让你迷失方向。如何在规则与自由之间找到平衡,是我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我开始为你设定一些必要的规则,这些规则并非为了限制你,而是为了保护你,让你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学会尊重他人,承担责任。例如,固定的作息时间,餐桌上的礼仪,以及对他人财物的尊重。我努力用清晰、简洁的语言解释规则的意义,并以身作则,让你明白规则的重要性。 然而,在规则之外,我同样为你保留了广阔的自由空间。你可以选择你的游戏,选择你的读物,选择你想要尝试的爱好。我尊重你的兴趣,并鼓励你大胆尝试。我知道,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你的潜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你的个性才能得以张扬。 我学习如何在你犯错时,让他们承担后果,而不是简单地代劳。当你不按时完成作业,你就需要承受随之而来的压力;当你不小心打碎了东西,你就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让孩子在可控的范围内,去体验犯错的代价,能让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并学会自我约束。 “陪你走过0—6岁:李镇西爱的育儿日记”,第四部分,深入探讨了规则与自由的辩证关系。在这里,你会看到我如何为孩子建立合理的界限,如何用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引导他们遵守规则,同时又如何为他们保留足够的自由,让他们在探索和尝试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我分享的,是如何在教育孩子时,既要有原则,又要有温度,既要教导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又要鼓励他们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我坚信,在规则的呵护下,自由的羽翼才能更加有力地翱翔。 第五章:爱与成长,父亲的角色与自我超越 0到6岁,这段旅程,不仅仅是你成长的旅程,更是我作为父亲,自我超越的旅程。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生命,我的价值,以及我与这个世界的连接。 你教会我耐心,教会我宽容,教会我放下曾经的固执和骄傲。你让我明白,爱一个人,就是要毫无保留地付出,去守护,去陪伴。你让我重新找回了失落的童真,让我有机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我开始反思,一个父亲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是严父,是慈父,还是朋友?我逐渐领悟到,最好的父亲,应该是一个既有原则,又能给予温暖的人;是一个既能引导方向,又能鼓励探索的人;是一个既能给予支持,又能尊重独立的人。 我开始学习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如何在高压育儿的环境中保持平和。我知道,我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所以,我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情绪稳定的榜样。我也会坦诚地向你承认我的不足,与你一同成长。 “陪你走过0—6岁:李镇西爱的育儿日记”,第五部分,是对父亲角色的一次深刻反思,也是一次关于爱与成长的升华。在这里,你会看到我如何从一个懵懂的父亲,蜕变为一个更加成熟、更加智慧的教育者。我分享的,是如何在育儿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如何通过爱孩子,来成就更好的自己。我坚信,父爱是一种力量,它能够滋养孩子的心灵,也能够温暖父亲的灵魂,更能够成为家庭中最坚实的支撑。 结语:永不止步的爱的旅程 孩子,0到6岁,这只是我们爱的旅程的起点。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将继续携手前行,共同经历更多的喜怒哀乐,分享更多的成长与蜕变。 “陪你走过0—6岁:李镇西爱的育儿日记”,是我献给你的,也是献给所有父母的一份礼物。它记录的是一段真实的生命历程,它传递的是一种深沉的父爱,它分享的是一些朴素而宝贵的育儿智慧。 我希望,当你翻开这本书时,你能感受到我字里行间流淌的爱意;我希望,这本书能为你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让你在育儿的道路上,少一些迷茫,多一些坚定;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提醒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要忘记停下脚步,去感受爱,去陪伴,去创造那些属于我们之间,独一无二的美好回忆。 这本日记,不是育儿的圣经,也不是完美的模板,它只是一个父亲,用最真诚的心,写下的爱的絮语,成长的感悟,以及对生命的敬畏。 愿每一位为人父母,都能在这段充满挑战却又无比珍贵的旅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见证孩子的闪耀,并最终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