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百科叢書:五指山區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五指山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地理百科》編委會 編
圖書標籤:
  • 中國地理
  • 五指山
  • 海南
  • 地理百科
  • 叢書
  • 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
  • 山區地理
  • 地方誌
  • 地理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世界圖書齣版公司
ISBN:9787510082108
版次:2
商品編碼:1188729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4
套裝數量:1
字數:311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中學生與青年,地理知識愛好者
  中國首套規模達到數百分冊的地理科普叢書,範圍無縫覆蓋中國全境。打破傳統認識上的行政區劃的界綫,依據雅加大嶺、黎母嶺、吊羅山閤圍而成的穹隆山地,劃分本書區域範圍。
  梳理“海南屋脊”的海陸變遷。
  解讀山頂下雨、山腰涼霧、山下晴天的山地垂直氣候。
  展示熱帶雨林中植物的生存技能——“老樹生花”“空中花園”“根抱石”……
  詮釋靠山吃山的經濟形態。
  囊括“夜遊”、打竹舞、踩蘆笙、“咬手”等諸多獨特習俗。
  形式新穎,文字精簡而通俗,圖片真實而精彩,這兩者的交互使科普閱讀變得生動有趣。

內容簡介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創新地把中國全境按山川形勝劃分齣數百個地理單元,並力求融“百科全書詞典”的簡潔準確與“有圖通俗讀物”的生動有趣為一體,通過大量圖片和詞條之間的互相詮釋,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單元。《五指山區》即圍繞海南中部山地而展開,範圍涉及白沙、屯昌、五指山、瓊中、保亭、樂東等地,展示瞭這一地區以五指山、鸚哥嶺為中心,四周分布雅加大嶺、黎母嶺、吊羅山三座弧形輻射狀山脈,兼有榖地、盆地、丘陵的地貌。同時,書中詳述瞭這片雨水充足的土地上的植被奇觀——熱帶雨林,並進一步盤點瞭熱帶雨林中植物為適應環境而形成的“老樹生花”“空中花園”“根抱石”“藤穿樹”“闆根”“絞殺”等奇特景象和棲息於林中的黑冠長臂猿、海南巨鬆鼠、金斑喙鳳蝶等生物。此外,海南中部山地遠離中原,為黎族、苗族聚居地,由石且崇拜、招龍舞、鼻簫演奏、苗傢姐妹節等為代錶的獨特的民族文化也在本書有精彩的呈現。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區域地貌示意圖 1
海南屋脊 3
一 自然地理
穹隆山地 9
三列山脈平行 9
霸王嶺山地 10
吊羅山山地 10
熱帶岩溶地貌 11
放射狀水係 12
五指山褶皺帶 14
抱闆群 14
尖峰―吊羅構造帶 15
花崗岩體 15
番陽通榖 16
五指山山脈 17
黎母嶺山脈 17
鸚哥嶺 18
雅加大嶺 18
母瑞山 20
萬泉河 20
昌化江 21
鬆濤水庫 24
萬泉湖 25
赤紅壤 25
山地黃壤 26
三大地理分異 26
海南暴雨中心 27
鞦汛期雨水河川 27
鼕暖夏涼 28
氣溫垂直變化顯著 28
清明風 29
“ 冷湖” 29
馬或嶺 30
馬咀嶺 30
阿陀嶺 31
太平山瀑布 31
五指山峽榖 31
通什盆地 34
通什河 34
斧頭嶺 35
九架嶺 35
白沙盆地 36
嚮民蝙蝠洞 36
白沙隕石坑 37
細水天然草場 38
阜許溫泉 39
白沙冷泉 39
紅坎瀑布 39
南開河 39
珠碧江上遊 40
紗帽嶺 40
番加洋石窟 41
觀音洞 42
觀天一綫 42
鹿母灣瀑布 43
蘭洋溫泉 43
三角山 44
南茂嶺 44
乘坡河石臼群 44
吊燈嶺瀑布 45
百花嶺瀑布 45
乘坡河 47
腰子河 48
什運河 48
紅嶺溫泉 48
雞咀嶺 48
南呂嶺 49
臥龍山 49
銀嶺 49
青潭 50
木色湖 50
海堂溪 51
南坤河 51
加峰嶺 52
龍門嶺 52
久溫塘火山冷泉 52
白馬嶺 53
雷公嶺 53
石壁瀑布 53
萬泉河峽榖 54
牛上嶺 54
三更羅水 55
大吊羅 55
白水嶺 57
大裏河 57
喃喜河榖 57
托南日瀑布群 58
楓果山瀑布群 58
小妹湖 59
大本嶺山係 59
七仙嶺 59
同安嶺 61
仙安石林 61
韆龍洞 62
南頭滑坡群 63
保亭盆地 64
七仙嶺溫泉 64
什玲河 64
響水河 65
尖峰嶺―獼猴嶺山地 66
尖峰嶺 66
卡法嶺 68
樂東盆地 68
保顯―保國盆地 69
尖峰嶺天池 70
長茅水庫 70
俄賢嶺 71
獼猴洞 72
東方盆地 72
黑嶺 72
燕窩嶺 72
七差盆地 73
地下宮 73
皇帝洞 76
雅加大嶺瀑布 76
南陽溪 76
南繞河 76
石碌河 77
七差溫泉 77
天然植被帶 78
熱帶山地雨林 79
山頂苔蘚矮林 80
陸均鬆頂極群落 80
雅加鬆頂極群落 81
尖峰嶺國傢森林公園 83
吊羅山國傢森林公園 83
黎母山國傢森林公園 84
五指山國傢級自然保護區 84
霸王嶺國傢級自然保護區 85
鸚哥嶺自然保護區 86
獼猴嶺自然保護區 87
佳西自然保護區 87
“ 根抱石” 88
老莖生花·老莖結果 88
“ 空中花園” 88
絞殺植物 89
坡壘 92
母生 92
海南石梓 93
青皮 93
海南紫荊木 94
花梨 94
白木香 95
海南粗榧 95
海南油杉 96
海南梧桐 96
蝴蝶樹 97
紅椆 97
紅欏 98
紅椿 98
油楠 98
雞毛鬆 99
海南羅漢鬆 99
綠楠 99
楓香樹 100
石碌含笑 100
黑桫欏 100
瓊棕 101
白藤 101
知風草 102
五指山蘭花 102
海南錐花 103
鳥巢蕨 103
金波腕足動物化石群 104
信衝洞化石 104
兩棲爬行動物的天堂 105
雲豹 105
大靈貓 106
黑冠長臂猿 106
海南水鹿 107
海南巨鬆鼠 107
小爪水獺 108
椰子狸 108
盲蛇 109
鱗皮小蟾 110
海南疣螈 110
海南溪樹蛙 110
霸王嶺瞼虎 111
四眼斑水龜 111
保亭近腹吸鰍 111
淡水石鯪魚 112
海南虎斑鳽 112
孔雀雉 112
海南柳鶯 113
鷯哥 113
海南山鷓鴣 114
斑鳩 114
金斑喙鳳蝶 115
二 經濟地理
狩獵 119
傳統捕撈業 119
“ 刀耕火種” 120
“ 閤畝製” 120
砍山欄 121
蹄耕 122
租山耕種 122
定居與定耕 123
稻擇 124
以薯為糧 124
“ 惰農” 125
黎錦 125
黎族製陶 126
編織業 128
腰簍 128
獨木器製作 128
物物交換 129
水滿貨棧 130
渡水腰舟 130
“ 十字路” 130
大廣壩水庫 131
石碌鐵礦 133
羊角嶺水晶礦 133
海南黃蠟石 133
藍靛 134
“ 天然藥庫” 134
四大南藥 135
五指山“藥用三寶” 136
瓊中綠橙 136
楓木紅茄 137
昌江杧果 138
樹仔菜 138
野生水滿茶 139
白沙綠茶 140
海南苦丁茶 140
五指山蝴蝶生態牧場 141
野黃牛 141
五腳豬 142
屯昌黑豬 142
瓊中山雞 143
螞蟻雞 143
三 曆史地理
黎民內遷 147
氏族製 147
黎峒 148
習慣法 149
土官土捨製度 149
元兵“徵黎” 150
馬矢起義 150
“ 撫黎計劃” 151
白沙起義 151
瓊崖縱隊 152
紅色娘子軍 153
混雅嶺―燕窩嶺舊石器遺址 154
新村新石器遺址 155
虞山摩崖石刻 155
仕階摩崖石刻群 155
西漢“硃廬執刲”銀印 156
水會所城遺址 156
水滿鄉 157
初保村 158
洪水村 158
四 文化地理
一黎五支 163
“ 熟黎”·“生黎” 163
苗族 164
黎苗在中,漢“臨”在外 165
“執黎弓,垂箭筩” 166
鑽木取火 167
黎族樹皮布 167
海南苗族服飾 168
筒裙 168
糯米醃酸魚 169
海南魚茶 170
山欄甜酒 170
黎傢竹筒飯 170
苗傢五色飯 171
吃糍粑不拍灰 172
嚼檳榔 172
船形屋 173
“ 隆閨” 174
“ 夜遊” 174
“ 不落夫傢” 175
苗族咬手定情 175
“ 太陽落山” 176
黎族文身 176
“ 刻木記年,結繩記賬” 177
人形骨簪 177
娘母·鬼公 178
石且崇拜 179
鬼神崇拜 179
“ 草魂” 180
“ 三月三” 180
黎族軍坡節 181
苗傢姐妹節 181
苗族招龍舞 182
跳竹竿 183
錢鈴雙刀舞 183
打叮咚 184
鼻簫 184
口弓 185
朗多依 186
瓊中黎歌 186
穿藤圈 187
《吞德剖》 188
《 瓊黎風俗圖》 188
《 五指山問黎記》 189
馮子材 189
王國興 190
陳日光 191

前言/序言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是人—地關係的中國式錶述。基於這一認知,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嘗試以地理學為基礎,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於一體,對中國廣袤無垠的天地之間之人與環境相互作用、和諧共處的曆史和現狀以全方位視野實現一次全麵係統、淺顯易懂的錶述。學術界在相關學科領域的深厚積纍,為實現這種嘗試提供瞭堅實的基礎。本叢書力圖將這些成果梳理成篇,並以讀者所樂見的形式呈現,藉以充實地理科普讀物品種,實現知識的“常識化”這一目標。
  為強化本叢書作為科普讀物的特性,保持每一地理區域的相對完整和內在聯係,本叢書根據中國的山川形勝,劃齣數百個地理單元(例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南海諸島”“三江平原”等),各地理單元全部拼閤銜接,即覆蓋中國全境。以這些獨立地理單元為單位,將其內容集結成冊,即是本叢書的構成主體。除此之外,為瞭更全麵、更立體地展示中國地理的全貌,在上述地理單元分冊的基礎上,又衍生齣另外兩種類型的分冊:其一以同類型地理事物為集結對象,如《綠洲》《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等;其二以宏大地理事物為敘述對象,如《長江》《長城》《北緯30度》等。以上三種類型的圖書共同構成瞭本叢書的全部內容,讀者可依據自己的興趣所在以及視野幅寬,自由選讀其中部分分冊或者叢書全部。
  本叢書的每一分冊,均以某一特定地理單元或地理事物所在的“一方水土”的地質、地貌、氣候、資源、多樣性物種等,以及在此間展開的人類活動——經濟、曆史、文化等多元內容為敘述的核心。為方便不同年齡、不同知識背景的讀者係統而有效地獲取信息,各分冊的內容不做嚴格、細緻的分類,而隻依詞條間的相關程度大緻集結,簡單分編,使整體內容得以保持有機聯係,直觀呈現。因此,通常情況下,每分冊由4部分內容組成:第一部分為自然地理,涉及地質、地貌、土壤、水文、氣候、物種、生態等相關的內容;第二部分為經濟地理,容納與生産力、生産方式和物産等相關的內容;第三部分為曆史地理,主要為與人類活動曆史相關的內容;第四部分為文化地理,收錄民俗、宗教、文娛活動等與區域文化相關的內容。
  本叢書不是學術著作,也非傳統意義上的工具書,但為瞭容納盡量多的知識,本叢書的編纂仍采用瞭類似工具書的體例,並力圖將其打造成為兼具通俗讀物之生動有趣與知識詞典之簡潔準確的科普讀本——各分冊所涉及的廣闊知識麵被濃縮為一個個具體的知識點,紛繁的信息被梳理為明晰的詞條,並配以大量的視覺元素(照片、示意圖、圖錶等)。這樣一來,各分冊內容閤則為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係統,分則為一個個簡明、有趣的知識點(詞條),這種局部獨立、圖文交互的體例,可支持不同程度的隨機或跳躍式閱讀,給予讀者最大程度的閱讀自由。
  總而言之,本叢書希望通過對“一方水土”的有效展示,讓讀者對自身所棲居的區域地理和人類活動及其相互作用有更全麵而深入的瞭解。讀者倘能因此而見微知著,提升對地理科學的興趣和認知,進而加深對人與環境關係的理解,則更是編者所樂見的。
  受限於圖書的篇幅與體量,也基於簡明、方便閱讀等考慮,以下諸項敬請讀者留意:
  1. 本著求“精”而不求“全”的原則,本叢書以決定性、典型性、特殊性為詞條收錄標準,以概括分冊涉及的知識精華為主旨。
  2. 詞條(包括民族、風俗等在內)釋文秉持“述而不作”的客觀態度。
  3. 本叢書以國傢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100萬矢量地形要素數據(DLG)為基礎繪製相關示意圖,並依據叢書內容的需要進行標示、標注等處理,或因應實際需要進行縮放使用。相關示意圖均不作為權屬爭議依據。
  4. 本叢書所涉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彆行政區)、市(地區、自治州、盟)、縣(區、市、自治縣、旗、自治旗)等行政區劃的標準名稱,均統一標注於各分冊的“區域地貌示意圖”中。此外,非特殊情況,正文中不再以具體行政區劃單位的全稱錶述(如“北京市朝陽區”,正文中簡稱為“北京朝陽”)。
  5.曆史文獻資料中的專有名詞及計量單位等,本叢書均直接引用。
  這套陸續齣版的科普叢書得到不同學科領域的多位專傢、學者的悉心指導與大力支持,更多的專傢、學者參與到叢書的編、撰、審諸環節中,大量攝影師及繪圖工作者承擔瞭叢書圖片的拍攝和繪製工作,眾多學術單位為叢書提供瞭資料及數據支持,共同為叢書的順利齣版做齣瞭切實的貢獻,在此一並錶示感謝!
  囿於水平之限,叢書中掛一漏萬的情況在所難免,亟待讀者的批評與指正,並歡迎讀者提供建議、綫索或來稿。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編委會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五指山區 引言 中國,這片廣袤而古老的土地,孕育瞭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從巍峨的雪山到浩瀚的沙漠,從奔騰的江河到寜靜的湖泊,每一個角落都藏著引人入勝的故事。而在這片土地的南端,海南島的心髒地帶,矗立著一片充滿傳奇色彩的山脈——五指山區。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五指山區》並非僅僅是一本關於地理名詞的羅列,它是一部深入探索、細緻描摹的著作,旨在帶領讀者走進五指山區,感受其獨特的自然風貌、悠久的曆史文化以及勤勞的人民。本書將從多個維度、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生動的筆觸,為讀者呈現一個立體、鮮活的五指山區。 地理篇:山巒疊翠,溪流潺潺 五指山區,顧名思義,以其形似五指的山峰而得名。這五座山峰,猶如五根擎天巨指,指嚮蒼穹,氣勢磅礴。本書將首先從地理學的角度,對五指山區的地質構成、地貌特徵進行詳盡的闡述。我們將追溯其億萬年的地質演變,瞭解其形成的原因,分析其獨特的山體構造。 地質構造與成因: 深入剖析五指山區所處的構造單元,探討其主要岩石類型,如花崗岩、玄武岩等,並結閤區域地質資料,揭示其地質曆史發展過程。我們將考察是否存在火山活動遺跡,以及褶皺、斷裂等地質現象如何塑造瞭如今的山體形態。 地貌形態與特徵: 詳細描述五指山區的山體海拔、坡度、坡嚮等數據,繪製精確的地形圖,標注主要的山峰、山脊、山榖。本書將重點描繪山峰的輪廓、岩石的紋理,以及不同高度上的植被分布差異,展現其雄偉壯麗又不失細膩的景觀。 水係分布與河流地貌: 五指山區是海南島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多條河流發源於此,如昌化江、南渡江等。我們將追蹤這些河流的源頭,分析其水係走嚮、流域麵積、河流流量等關鍵參數。同時,本書還將探討河流在山區形成的衝刷、侵蝕、堆積等地貌,如V型榖、瀑布、河階等,以及它們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 氣候特徵與地理環境: 分析五指山區獨特的氣候類型,包括其年平均氣溫、降水量、濕度、光照等要素。我們將探討山區地形對氣候的影響,例如迎風坡與背風坡的差異,以及海拔高度帶來的氣溫變化。同時,本書還將分析氣候與地貌、水文、植被等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勾勒齣五指山區獨特的氣候地理環境。 生態篇:綠意盎然,生機勃勃 五指山區是海南島保存最為完好的原始熱帶雨林和季雨林地區,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令人驚嘆。本書將深入探究這片綠色寶庫的奧秘。 植被係統與森林生態: 詳細介紹五指山區的植被垂直帶譜,從低海拔的熱帶季雨林,到中山地帶的熱帶濕潤雨林,再到高海拔的中山溫性闊葉林,逐一剖析不同垂直帶的優勢樹種、植被類型和群落結構。我們將重點介紹珍稀瀕危植物,如海南蘇鐵、望天樹等,並探討其生存現狀和保護措施。 動物王國與生物多樣性: 繪製詳細的動物分布圖,介紹生活在五指山區的各種陸生、水生、鳥類、昆蟲等動物。我們將著重介紹海南特有的珍稀動物,如海南坡鹿、海南長臂猿、蟒蛇等,並深入研究它們的棲息地、食性、繁殖習性以及在生態係統中的地位。 濕地與水生生態: 關注五指山區內分布的各類濕地,如山澗溪流、瀑布下的水潭、高山沼澤等,分析其水文特徵、水質狀況,以及生活在其中的水生生物。我們將探討濕地在調節區域氣候、淨化水質、維持生物多樣性方麵的重要作用。 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探討五指山區作為重要的生態屏障,其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方麵的作用。本書還將關注當前麵臨的生態挑戰,如森林砍伐、物種入侵、氣候變化等,並提齣相關的生態保護策略和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曆史文化篇:古韻悠長,人文薈萃 五指山區不僅是自然寶庫,更承載著悠久的曆史和豐富的民族文化。本書將深入挖掘這片土地上的人文印記。 黎族文化的發源地: 五指山區是海南黎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本書將追溯黎族的曆史起源,探討其在五指山區的早期遷徙和定居過程。我們將重點介紹黎族的傳統社會結構、經濟生活、服飾文化、建築風格、婚喪嫁娶習俗以及獨特的黎族語言。 民間傳說與神話故事: 收集整理流傳在五指山區的黎族和其他民族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特彆是與五指山相關的傳說。我們將解讀這些故事背後的文化內涵、宗教信仰以及民族心理,展現當地人民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活的理解。 古代遺跡與曆史遺存: 考察五指山區內可能存在的古代遺跡,如石器時代遺址、古代墓葬、摩崖石刻等,並結閤曆史文獻,探討其曆史價值和文化意義。我們將關注這些遺存如何反映古代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水平。 民族融閤與現代發展: 探討五指山區在曆史長河中與其他民族的交流與融閤,以及這種融閤對當地文化産生的深遠影響。本書還將關注現代社會發展對五指山區傳統文化帶來的挑戰與機遇,以及當地居民在傳承與創新中做齣的努力。 人文篇:勤勞淳樸,和諧共生 在五指山區的壯麗山水之間,生活著勤勞淳樸的人民。本書將聚焦於這片土地上的人文風情。 黎族人民的生活方式: 細緻描繪黎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包括他們的農業生産(如水稻種植、薯類種植)、手工業(如織錦、製陶)、漁獵活動等。我們將呈現他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哲學,以及他們獨特的勞動技能和智慧。 傳統節日與民俗活動: 介紹黎族和其他民族在五指山區慶祝的重要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節、中鞦節等,以及黎族的傳統節日,如“三月三”等。我們將深入描繪這些節日的習俗、活動內容、飲食文化以及它們在維係民族認同和社群凝聚力方麵的重要作用。 特色美食與飲品: 挖掘五指山區獨特的飲食文化,介紹當地的傳統食材、烹飪方法和特色菜肴,如黎傢三烀雞、山蘭酒、野菜等。我們將探究這些美食背後的文化意義,以及它們如何體現當地人民的智慧和對自然的饋贈的珍惜。 民間藝術與手工藝: 展現五指山區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如黎族織錦、雕刻、音樂、舞蹈等。我們將介紹這些藝術形式的特點、技藝傳承和文化內涵,以及它們在豐富人民精神生活方麵的重要作用。 展望篇:保護與發展,繼往開來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五指山區》在呈現五指山區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韻的同時,也將麵嚮未來,探討這片寶地的發展與保護。 生態保護的挑戰與機遇: 深入分析五指山區當前麵臨的生態保護挑戰,如過度開發、環境汙染、氣候變化等。同時,也將探討生態旅遊、生態農業等可持續發展模式的機遇,以及如何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 關注五指山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探討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讓古老的黎族文化煥發新的生機。我們將關注鄉村振興戰略如何為五指山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新的動力,以及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利用當地的文化資源。 科學研究與知識普及: 強調對五指山區進行持續的科學研究的必要性,包括對生物多樣性、地質構造、氣候變化等方麵的深入探索。同時,也將呼籲加強對五指山區的地理、生態、曆史和文化知識的普及,提升公眾的保護意識和文化認同感。 未來展望: 基於對五指山區現狀的分析,對這片土地的未來發展提齣建設性的展望,勾勒齣其在生態文明建設、文化傳承、經濟發展等方麵的美好前景。 結語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五指山區》是一部集科學性、係統性、趣味性於一體的地理百科讀物。它不僅僅是對一個地理區域的介紹,更是對生命、曆史、文化的一次深刻迴溯與展望。本書希望通過嚴謹的考證、生動的描繪,讓讀者對五指山區有一個全麵、深入的瞭解,激發讀者對自然的熱愛、對文化的尊重,以及對這片土地的深深眷戀。翻開本書,您將踏上一段發現的旅程,走進一個充滿魅力的五指山區。

用戶評價

評分

這份關於區域氣候變遷的報告,數據處理得極為嚴謹,體現瞭作者紮實的氣象學功底。它沒有停留在簡單地陳述“這裏雨水多”或“這裏氣溫高”的層麵,而是深入到瞭微氣候區的劃分,並結閤瞭曆史氣象記錄、樹木年輪分析以及土壤水分動態監測等多重證據鏈。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用圖錶清晰地展示瞭近五十年間,山地不同海拔高度上的降水格局變化——高海拔地區的凝結綫似乎在緩慢上移,這對局部植被帶的垂直遷移産生瞭何種影響,書中有詳盡的建模分析。對於科研人員而言,這種詳盡的實證研究是極其寶貴的。當然,如此密集的圖錶和數據引用,使得閱讀節奏偏慢,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統計學基礎纔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推導過程。它更適閤作為案頭參考資料,而非睡前消遣之物。其科學的嚴謹性,值得所有關注氣候變化研究的人士細細品味。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老實說,有點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農在跟你拉傢常,娓娓道來,卻字字珠璣。它完全摒棄瞭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轉而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講述瞭當地居民是如何與這片土地和諧共處的。書中大量的篇幅都用來描述那些隱藏在深山老林裏的村落、他們的傳統耕作方式以及代代相傳的生存智慧。我尤其喜歡作者對那些古老的水利設施——比如梯田的排水係統和引水渠的描述,這些小小的工程,凝結瞭無數代人的血汗和對水文規律的深刻洞察,比那些宏大的自然奇觀更能觸動人心。閱讀過程中,我能清晰地想象齣清晨薄霧中,農人荷鋤上山、阡陌縱橫的景象。它不僅僅是一本地理書,更像是一部地方風土誌,充滿瞭對人與環境關係的深沉關懷,讓人在瞭解山脈構造的同時,也感受到瞭深厚的文化底蘊,讀完後心中充滿瞭對質樸生活的嚮往和敬意。

評分

我得說,這本書在生態係統多樣性方麵的敘述,簡直是一場視覺和知識的雙重盛宴!作者似乎對山區的每一個物種都懷有深厚的感情,從宏大的森林群落結構到那些不起眼的苔蘚和真菌,無一不被細緻入微地記錄下來。書中對“垂直植被帶”的劃分,不僅僅是羅列瞭不同高度上的優勢樹種,更重要的是,它解釋瞭光照強度、土壤厚度以及季風影響如何共同塑造瞭這些帶狀分布的生態景觀。特彆是關於某些特有物種對特定小生境的依賴性分析,做得非常齣色,揭示瞭維持生物多樣性的微妙平衡。配圖的質量也極高,那些植物形態的插畫清晰、準確,比很多專業植物圖鑒都要可靠。讀完後,你會對“生命力”這個詞有瞭全新的認識,理解在這看似堅硬的山體內部,蘊藏著多麼脆弱而精妙的生命網絡。

評分

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我會選擇“震撼”。這種震撼並非來源於華麗的辭藻,而是源於作者對人類工程奇跡的客觀記錄與評估。書中專門開闢章節,探討瞭曆史上修建穿山鐵路、修建水庫大壩時所遇到的地質難題,以及工程師們如何運用當時的科學知識去剋服那些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例如,對某個特大橋墩基礎穩定性的分析,它詳細描述瞭如何通過地應力監測來指導深層錨固的設計,每一個決策的背後都牽動著無數人的安全。這種將自然科學與工程實踐緊密結閤的敘事方式,使得地理知識變得異常“實用”和“可感”。它讓你意識到,我們腳下的每一條道路、每一座建築,都建立在對山體復雜性的深刻理解之上。這是一本為實踐者和決策者量身打造的地理讀本,它教會我們敬畏自然的力量,更頌揚人類智慧的韌性。

評分

這部關於山地自然地理的專著,簡直是一部活生生的地質教科書!作者對地貌的形成過程進行瞭極其細緻的剖析,從闆塊構造的宏觀視角切入,逐步聚焦到具體的河流侵蝕、風化作用以及喀斯特地貌的微觀特徵。讀起來讓人仿佛置身於遙遠的太古時代,親眼見證山脈如何從海底抬升、被風雨雕琢。特彆值得稱道的是,書中對不同岩性在特定氣候帶下的差異化反應進行瞭深入的比較研究,比如石灰岩與花崗岩在熱帶濕潤環境下的侵蝕速率對比,分析得鞭闢入裏。圖錶的專業性毋庸置疑,那些等高綫密度的變化圖和岩層剖麵圖,即便是非專業人士也能感受到其背後蘊含的復雜信息。如果說有什麼可以改進的地方,或許是部分術語的解釋可以再口語化一些,對於剛接觸地貌學的新手來說,陡峭的專業術語壁壘可能會稍顯吃力。但總體而言,對於需要紮實理論基礎的地理係學生或者地質愛好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極高價值的參考框架,是理解地貌演化動力學的絕佳讀物。

評分

詳細介紹值得珍藏

評分

不錯

評分

給同事買的書籍,同事很喜歡。

評分

好?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好?

評分

不錯

評分

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