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進入口傳心授的中醫學習現場
一起跟隨任之堂主人診病辨證抄方
本書為任之堂係列醫學圖書之一,是在任之堂學習中醫的弟子的跟師心悟,記錄瞭任之堂師徒的臨床實踐與思辨,以期讀者能夠分享任之堂師徒在中醫臨床實踐中新的思考、收獲和認識。受民國名醫祝味菊和徒弟陳蘇生師徒質難之作《傷寒質難》的啓發,本書采用師徒問答的寫作形式,將弟子們平時跟診所遇到的問題和自己的思考、老師的解答,融閤在一問一答之中。語言文字平實易懂,內容貼近臨床,通過實際病案,解讀中醫理論,對很多問題的闡釋更為深入透徹。
董雪峰,1976年12月齣生於廣東省化州縣文樓鎮。2003年畢業於廣州中醫藥大學七年製中醫班。畢業後在廣州市某三甲中醫院工作,2012年辭職,跟隨湖北十堰任之堂主人餘浩老師學習兩年餘。2015年12月,在深圳寶安西鄉開辦中醫館“董古醫堂”,意在臨床實踐中,盡褪浮華,求其古樸。
1.不孕不育另有因,生活習慣成元凶 / 1
水果傷陽生濕,多吃不利於孕育
氣逆不降難懷孕
2.陳蘿蔔纓,降氣化痰的好藥 / 3
被遺忘的咽喉科良藥:陳蘿蔔纓
酒肉生活毀人生
痰熱結於心下用小陷胸湯
欲望最能消耗人的氣血
3.孩子生病,多由於傢長之錯 / 8
兒童斑禿脫發,食積惹的禍
孩子就是傢長的一麵鏡子,傢長就是孩子的太陽
4.鼕令養生,養其收藏之道 / 11
鼕泳耗陽,逆天摺壽
鞦鼕養陰,指的是要順應鞦鼕斂藏之氣
5.興陽要穴:大椎穴 / 13
大椎不保,咳嗽不好
大椎穴宣陽,既能散寒,也能透熱
6.氣機循環從不獨行獨往 / 16
7.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 17
8.吃對中藥也能改善患者的壞脾氣 / 18
調其氣血,則能改其脾氣
攻堅湯中的王不留行
9.雞屎藤是個好藥,但也不能亂用 / 21
什麼時候可以使用雞屎藤
什麼時候不能用雞屎藤
10.肺脾陰虛兼有濕邪用淮山、薏米這個藥對 / 23
淮山健脾養肺脾陰精
脾虛有濕兼脾陰虛用淮山、薏米
濕熱伴陰虛證的辨治
11.三棱、莪術化瘀攻積走胃腸 / 26
右關脈鬱伴舌下靜脈麯張明顯,可用三棱、莪術
12.乳香、沒藥活血通絡走肝膽 / 28
乳香、沒藥流通氣血效果非常好
乳香、沒藥入藥後,會使得藥湯變得很難喝
_乳香、沒藥藥性平和,長時間使用也不會傷正氣
左關脈鬱伴舌下靜脈麯張明顯可用乳香、沒藥
張锡純對乳香、沒藥的理解和運用
13.鬱金、香附化肝膽瘀滯 / 35
齒痕舌是肝膽氣血瘀滯的錶現
香附性燥傷肝血
14.木蝴蝶、鳳凰衣、木賊草治療小兒咳嗽 / 36
木蝴蝶能疏肝和胃
木賊草能通錶理氣,善治咳嗽
久咳不愈,用鳳凰衣
15.通腸藥物大集閤:用得好可事半功倍 / 39
通便實戰之精虧無以運化
16.補而不滯是補法大道 / 44
17.雙膝蓋以下涼,應從小腸入手治療 / 46
小腸不通如何判斷
任之堂治療咳嗽的常用思路
我對“辛甘化陽”的理解
18.調和寒熱陰陽的半夏瀉心湯 / 52
鼕季人多患陽氣上浮
典型的上熱下寒舌象
19.臨床運用黃芪建中湯的關竅 / 56
黃芪建中湯應用之扶正為先
黃芪建中湯應用之黃精、熟地為何要九蒸九曬
20.杏蘇五藤飲化經絡濕毒 / 61
21.脈之胃神根 / 62
枯木逢春
22.丹參檳榔飲瀉心肺濁氣 / 67
丹參檳榔飲和瓜蔞薤白白酒湯的區彆
23.典型的衝氣不降脈象 / 70
衝氣不降脈象具體是怎樣的
氣血不足,慎用針灸
竹茹是降衝氣良藥
虛證便秘,香蕉不宜
24.肺亢則發落 / 72
肺亢脫發用桑葉
不能入眠但又無煩躁為氣亢在肺錶
25.氣陷也會打嗝 / 74
氣陷打嗝用桂枝、黃芪溫陽補氣
氣陷咳嗽用升陷湯
26.平脈辨證治療怪病 / 75
氣衝逆則喉痙怪叫
錯補陰氣則耗陽氣
陽衰則陰化為濁氣
27.葶藶子瀉至高之氣 / 80
葶藶子和麻黃、細辛的區彆
28.注重手診助辨證 / 82
指甲上緣淡白提示心肺氣血不足
指甲過長提示肝氣盛
小手指指甲細小,提示腎精不足
指背色青,提示督脈虛寒
四縫穴脈絡瘀麯,提示胃腸瘀阻不通
29.臉上老年斑多,提示心經有瘀滯 / 87
30.跌傷疼痛久不愈,從筋論治 / 89
治筋傷要穴:陽陵泉
31.全息針法治療手指攣縮 / 90
“劍指”舒發陽氣
道可道,非常道
32.神奇的餘氏陰陽九針 / 93
全息對應關係
陰陽九針治療手不能叉腰
亢久必虛
餘氏陰陽九針之飛龍在天
鬱陽得宣熱痛除
33.餘氏陰陽九針之通天徹地 / 100
小結穴的妙用
脈亢越伴有肩頸不適,治從太陽
34.脈亢越伴有失眠多夢,治從少陽 / 105
35.脈亢越伴胃脹打嗝,治從陽明 / 106
36.活用“人迎寸口脈法”指導雙手亢越脈的辨治 / 107
簡單易學的人迎寸口脈法
道法自然理解人迎寸口脈法
37.趙紹琴腎炎方是治療陽氣鬱閉、化熱生瘀的良方 / 111
巴戟天和白蒺藜的妙用
見證腎炎方的應用
38.邪實陽鬱之活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 115
芒硝的妙用
臨床運用芒硝泄熱需要注意什麼
39.氣滯陽鬱之四逆散證 / 119
枳實以實破實
什麼時候能用四逆散
40.再探四逆散及邪實陽鬱證 / 121
外疏內泄治陽鬱
41.正虛陽鬱,結閤舌象辨證很重要 / 124
舌麵為陽為腑,舌底為陰為髒
42.陽鬱代錶方升降散 / 126
濁邪重鬱熱深,用升降散
我對升降散的理解
43.濕阻陽鬱用當歸拈痛湯 / 128
濕阻陽鬱的脈象特徵
長夏季節多濕阻陽鬱證
44.六種陽鬱證要區彆辨治 / 131
45.淺談中醫治療腫瘤的思路 / 133
找到邪氣的齣路
啓動內心的力量
減少先天精氣的消耗
保護後天之氣
46.肝與脾胃的關係:脾胃濁氣能傳於肝 / 137
瘀血是果,不是因
延鬍索也能治腰痛
47.肝與脾胃的關係:肝氣既能疏土,其邪亦能傳於土 / 140
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48.肝與胃腸的關係:肝與大腸彆通,肝濁從腸道排 / 142
肝膽疾病甚至各種惡性腫瘤,都和胃腸有很大關係
百補不如一通
49.中焦運轉的重要性:從中焦之輪來解讀逍遙散 / 144
當歸芍藥散也能調中焦
50.中焦運轉的重要性:為何不用逍遙散? / 146
逍遙散證脈象特徵
鬱金、香附治證脈象特徵
51.中焦運轉的重要性:中焦運轉則瘀濁毒氣均能化 / 148
焦三仙,平淡中齣神奇
52.腸道與腫瘤的關係:腸閉則濁生 / 151
神奇的麥芽
衣著暴露招疾患
53.脾胃與腫瘤的關係:平治肺癌之守中氣為先 / 153
怎樣從脈象判斷腫瘤病情變化
治療腫瘤如打仗,要把根據地建設好
54.腫瘤治療實戰思路總結:肝、脾胃與腸道是關鍵 / 156
腸道是人體排濁的重要通道
肝與脾胃在腫瘤的産生和轉化中起關鍵作用
55.治病隻能愈疾,治“心”纔能救人 / 158
附:癌癥患者應如何調整心態 / 161
初拿到這本書,就被其獨特的書名所吸引,仿佛一位睿智的長者,在嚮年輕的學徒傳授著生命的奧秘。“任之堂師徒問答錄”,光是聽名字,就讓人充滿瞭好奇。作者在內容編排上,可謂匠心獨具,他將深奧的醫學理論,通過師徒間的問答,以一種極為生動活潑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書中關於“治未病”的理念。師傅並沒有將關注點放在如何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而是強調如何通過日常的調理,來預防疾病的發生。他會教導徒弟,如何根據季節的變化,來調整飲食和作息,如何通過情誌的疏導,來保持身體的健康。他甚至會用一些非常生活化的例子,來解釋這些養生之道。我記得,書中有一個關於“鼕令進補”的討論,師傅並沒有僅僅列舉一些滋補的藥材,而是引導徒弟去感受鼕天的寒冷,然後將這種力量融入到自身的調理中。他強調,養生不僅僅是身體的保養,更是精神的滋養。這種將自然之道與人體健康相結閤的理念,讓我看到瞭中醫的獨特魅力。這本書,讓我不再將養生視為一件睏難的事情,而是將其融入到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它讓我看到瞭,健康的生活方式,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通過點滴的努力,逐漸實現的。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就帶著一種獨特的吸引力,“任之堂師徒問答錄”,光是看名字,就讓人聯想到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中醫,身邊圍著一群求知的年輕人,在暮色四閤的庭院裏,就著幾盞昏黃的燈光,進行著一場場關於生命的探討。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將那些看似枯燥的醫學知識,通過師徒間的對話,變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我最欣賞的是,書中並沒有一味地強調“治愈”的結果,而是更加注重“過程”的意義。師傅在迴答徒弟關於各種疑難雜癥的問題時,常常會引導徒弟去關注病人的生活習慣、情緒狀態,甚至是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他認為,疾病的發生,往往是多方麵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治療也需要從多個角度入手。這種 holistic 的醫學觀,在如今越來越強調“對癥下藥”的時代,顯得尤為可貴。我記得有一次,徒弟問及如何治療一種頑固的皮膚病,師傅並沒有直接給齣藥物的建議,而是讓徒弟去瞭解病人是如何發現這個疾病的,他的日常飲食和作息是怎樣的,以及他最近是否經曆瞭什麼精神上的打擊。通過這些看似與疾病本身無關的細節,師傅最終找到瞭問題的根源,並提齣瞭相應的調理方案。這種深入的、細緻的觀察和分析,讓我看到瞭中醫的博大精深,也讓我對“望聞問切”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本書,不僅僅是傳授醫術,更是傳遞一種對生命的熱愛和敬畏,讓我從中看到瞭人性的光輝和智慧的光芒。
評分第一次捧起這本書,就被它那濃鬱的文化氣息所吸引。書頁的質感,字體的排版,都透露著一股沉靜而內斂的風格,仿佛一本珍貴的古籍,承載著歲月的智慧。作者在設計“師徒問答”這一形式時,可謂匠心獨運。它打破瞭傳統醫學著作的刻闆印象,將理論知識融入到生動的人物對話之中,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自覺地代入進去,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智慧的“任之堂”。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養生之道”的探討。師傅並沒有教導徒弟那些高深莫測的養生秘訣,而是從最基本的生活細節入手,比如如何閤理飲食,如何規律作息,如何調理情誌。他反復強調,養生並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需要持之以恒的堅持。他甚至會將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巧妙地融入到養生理論中,讓這些道理更加深入人心。我印象最深的是,師傅用一個關於“水滴石穿”的比喻,來闡述堅持養生的重要性。他告訴徒弟,不要指望通過一兩次的調理就能徹底改變身體狀況,而是要像水滴一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用耐心和毅力去滋養生命。這種樸實而富有哲理的教誨,讓我對“養生”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目標,而是可以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也讓我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追求。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第一時間就被它的裝幀設計所吸引,古樸典雅,仿佛一件藝術品。翻開書頁,一種溫潤而厚重的氣息撲麵而來,仿佛置身於一位智者的書房,聆聽他與徒弟們關於生命、關於健康的對話。作者在構思“問答錄”這一形式時,運用得非常成功,它巧妙地將零散的醫學知識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個完整而又充滿邏輯的體係。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辨證施治”的闡述印象深刻。師傅並沒有簡單地講解理論,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案例,引導徒弟去分析病人的具體情況,從中找齣病因,並給齣相應的治療方案。他強調,每一個病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治療也必須是個體化的。他鼓勵徒弟要多觀察,多思考,不要拘泥於書本上的條條框框。我記得,書中有一個關於治療失眠的案例,徒弟提齣瞭一些常規的藥物治療方案,但師傅卻並沒有立刻肯定,而是引導徒弟去關注病人的生活壓力、工作環境,甚至是傢庭關係。最終,通過調整病人的生活方式和心態,失眠問題得到瞭有效的改善。這種“治病求本”的理念,讓我看到瞭中醫的智慧,也讓我對“整體觀”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醫學科普讀物,更是一部關於人生智慧的啓迪之書,它讓我看到瞭醫者職業的崇高,也讓我對生命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低調而有內涵,沒有張揚的色彩,卻散發著一種沉靜的智慧光芒。打開書頁,撲麵而來的是一種古樸而又充滿生命力的氣息。作者以師徒問答的形式,將一些復雜的醫學理論,用一種生動形象的方式展現齣來。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未病先防”的理念。師傅並沒有將重點放在如何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而是更加強調如何通過日常的調理,來預防疾病的發生。他會教導徒弟,如何通過觀察季節的變化,來調整飲食和作息,如何通過情緒的管理,來保持身體的健康。他甚至會用一些非常生活化的例子,來解釋這些養生之道。我記得,書中有一個關於“春季養肝”的討論,師傅並沒有僅僅列舉一些食物,而是引導徒弟去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機,然後將這種生命力融入到自身的調理中。他強調,養生不僅僅是身體的保養,更是精神的滋養。這種將自然之道與人體健康相結閤的理念,讓我看到瞭中醫的獨特魅力。這本書,讓我不再將養生視為一件睏難的事情,而是將其融入到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它讓我看到瞭,健康的生活方式,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通過點滴的努力,逐漸實現的。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讓人一看就覺得分量十足,書頁泛著溫和的米黃色,散發著淡淡的墨香,仿佛穿越瞭時光,迴到瞭那個充滿智慧的年代。作者在構建“師徒問答”這一形式時,彆齣心裁,他沒有生硬地羅列理論,而是將知識巧妙地融入到對話之中,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仿佛親身參與到一場關於生命的探討。我最欣賞的是,書中對於“醫者的責任”的論述。師傅反復強調,醫者不僅要醫治身體的病痛,更要安撫心靈的創傷。他教導徒弟,要以一顆悲憫之心去對待每一個病人,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減輕他們的痛苦。他甚至會講述一些關於醫德的典故,來激勵徒弟。我記得,書中有一個關於“白求恩精神”的案例,師傅藉此來闡述醫者的奉獻精神和國際主義精神。這種將醫學與人文精神相結閤的教育方式,讓我看到瞭醫學的崇高,也讓我對“仁者愛人”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本書,讓我不僅僅學習到醫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它讓我看到瞭一個醫者應有的情懷和擔當。它讓我明白,真正的醫術,不僅僅在於技術的高超,更在於內心的善良和對生命的尊重。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有一種古樸而又充滿智慧的韻味,沉甸甸的書頁翻開,仿佛穿越瞭時空的界限,置身於一個充滿求知欲的學堂之中。作者以一種非常巧妙的方式,將師徒間的問答呈現齣來,既有嚴謹的學術探討,又不失生活化的生動氣息。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醫者仁心”的論述,它沒有空泛地講大道理,而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問答場景,展現瞭良醫在麵對病患時的思考過程,如何將專業知識與人文關懷融為一體。比如,書中有一段關於如何安撫焦慮的病人的對話,師傅並沒有直接給齣“藥方”,而是引導徒弟去理解病人內心的恐懼,然後通過溫和的言語和細緻的觀察,一點點化解對方的疑慮。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醫術不僅僅在於治愈疾病,更在於溫暖人心,修復生命中的裂痕。我甚至覺得,這本書不僅適閤學醫的人閱讀,對於任何從事服務行業,或者希望提升自己溝通和共情能力的人來說,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汲取新的養分,感受到一種寜靜而堅定的力量,仿佛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在我耳邊低語,指引我前行的方嚮。我常常在思考,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裏,我們是否還能夠保有那份耐心和細緻,去傾聽、去理解、去關懷?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反思契機,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以及在每一次互動中所應秉持的態度。它的語言樸實無華,卻字字珠璣,沒有華麗的辭藻,卻飽含深情,讓人在閱讀中不自覺地陷入沉思,並從中獲得啓發。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就有一種低調卻又不失內涵的美感,一看就不是那種嘩眾取寵的作品。當我翻開第一頁,便被一股深厚的文化底蘊所吸引。作者以師徒問答的形式,將一些晦澀的醫學理論,以一種極為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醫者仁心”的探討。師傅並沒有空洞地講大道理,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案例,展現瞭良醫在麵對病患時的思考過程,如何將專業知識與人文關懷融為一體。比如,書中有一段關於如何安撫焦慮的病人的對話,師傅並沒有直接給齣“藥方”,而是引導徒弟去理解病人內心的恐懼,然後通過溫和的言語和細緻的觀察,一點點化解對方的疑慮。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醫術不僅僅在於治愈疾病,更在於溫暖人心,修復生命中的裂痕。我甚至覺得,這本書不僅適閤學醫的人閱讀,對於任何從事服務行業,或者希望提升自己溝通和共情能力的人來說,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汲取新的養分,感受到一種寜靜而堅定的力量,仿佛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在我耳邊低語,指引我前行的方嚮。我常常在思考,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裏,我們是否還能夠保有那份耐心和細緻,去傾聽、去理解、去關懷?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反思契機,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以及在每一次互動中所應秉持的態度。它的語言樸實無華,卻字字珠璣,沒有華麗的辭藻,卻飽含深情,讓人在閱讀中不自覺地陷入沉思,並從中獲得啓發。
評分讀這本書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個寜靜的午後,搬一張藤椅,泡一杯熱茶,然後靜靜地聆聽一位智者娓娓道來。作者在構建師徒對話時,展現齣瞭高超的敘事技巧,將復雜的醫學理論和深邃的哲學思考,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關於“辨證論治”的探討,師傅並沒有簡單地解釋“病因、病機、治則”,而是通過對幾個典型的病案的分析,一步步帶領徒弟去領悟其中的精髓。他強調,辨證不是機械地套用公式,而是需要深入理解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以及個體差異。這種“形散神不散”的寫作手法,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興趣,仿佛自己也成為瞭那個聰慧而又略顯稚嫩的徒弟,在師傅的引導下,一點點撥開迷霧,看到真相。書中關於“醫道”的討論,更是讓我受益匪淺。師傅不止一次地強調,醫者不僅要有精湛的醫術,更要有高尚的品德。他教導徒弟,要以病人的利益為重,要常懷感恩之心,要不斷學習,永不滿足。這些看似樸素的道理,卻是在無數次的實踐和思考中提煉齣來的精華,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我尤其欣賞師傅對待錯誤的態度,他不會因為徒弟的失誤而嚴厲責罵,而是引導他反思,從中吸取教訓。這種積極而富有建設性的教育方式,讓人感受到一種溫暖和信任。這本書,不隻是一本醫學著作,更是一部關於人生智慧的啓迪之書,它讓我看到瞭醫者職業的崇高,也讓我對人生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就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仿佛一本塵封的古籍,等待著有緣人去開啓。當我真正翻閱它時,就被作者所營造齣的那種深邃而又親切的氛圍所打動。師徒間的問答,並非是枯燥的知識灌輸,而是充滿瞭生活化的細節和智慧的閃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中醫的根”的探討。師傅反復強調,中醫的精髓在於對人體的整體認識,以及對自然規律的深刻理解。他告誡徒弟,不要隻看到錶麵的癥狀,而要深入探究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他甚至會引用古老的哲學思想,來解釋醫學原理,將醫學與哲學、倫理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我記得,有一次徒弟問及如何治療一種罕見的疾病,師傅並沒有直接給齣治療方案,而是讓徒弟去思考,這種疾病在自然界中是否有類似的現象,人類又是如何適應和應對的。通過這種跨領域的思考,徒弟最終找到瞭治療的關鍵。這種“觸類旁通”、“融會貫通”的學習方法,讓我看到瞭中醫的博大精深,也讓我對“學無止境”有瞭更深的體會。這本書,不隻是一本醫學書籍,更是一部關於人生哲學和智慧的啓迪之書,它讓我看到瞭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也讓我對生命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評分挺好的
評分很早就想買瞭任之堂的書籍非常適閤沒有古文基礎的閱讀!
評分非常不錯,到貨也挺快的,以後買書也認準京東啦!
評分不錯,一直在京東購物.物美價廉,值得信賴.
評分看看就算瞭!不能算經典,入門書。
評分我媽媽買來看的,我沒看過不知道。
評分很好,每本都有塑封,速度快。
評分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評分物流配送速度快,服務態度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