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学

旅游资源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阿莉 著
图书标签:
  • 旅游资源
  • 旅游地理
  • 旅游规划
  • 旅游管理
  • 生态旅游
  • 文化旅游
  • 可持续旅游
  • 区域发展
  • 旅游经济
  • 旅游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6803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490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互联网+"创新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40
字数:471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旅游专业本科教材用书同时可作为高职、成人高等教育以及旅
游职业从业者的岗位培训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全书共包括十章,完整、系统地阐述了旅游资源的概念与内涵、各类旅游资源的形成与特点、旅游资源的审美与赏析、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强调了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与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等。

作者简介

杨阿莉,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西北生态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主讲《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地理学》、《景区开发与管理》、《旅游学概论》、《旅游美学》、《旅游资源学》等;高亚芳,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教授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旅游资源的概念与内涵
1.1.1 旅游资源的概念释义
1.1.2 旅游资源相关概念辨析
1.1.3 旅游资源的基本内涵
1.1.4 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
1.2 旅游资源学的学科研究
1.2.1 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内容
1.2.2 旅游资源学的学科属性
第二章旅游资源分类
1.2.3 旅游资源学的研究方法
2.1 旅游资源分类概述
2.1.1 旅游资源分类的意义
2.1.2 旅游资源分类的原则
2.1.3 旅游资源分类的依据
2.1.4 旅游资源分类的步骤
2.2 旅游资源分类方法
2.2.1 按旅游资源基本属性分类的方法
2.2.2 其他常见分类方法
2.2.3 几种新型旅游资源分类方法
2.2.4 国外学者代表性的分类方法

第三章 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与特点
3.1 地文景观旅游资源的形成与特点
3.1.1 地文景观旅游资源的形成
3.1.2 地文景观旅游资源构景类型
3.1.3 地文景观旅游资源的特点
3.1.4 地文景观旅游资源的功能
3.2 水域风光旅游资源的形成与特点
3.2.1 水域风光旅游资源的形成
3.2.2 水域风光旅游资源的构景类型类型
3.2.3 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的特点
3.2.4 水域风光旅游资源的功能
3.3 生物景观旅游资源的形成与特点
3.3.1 生物景观旅游资源的形成
3.3.2 生物景观旅游资源的构景类型
3.3.3 生物景观旅游资源的特点
3.3.4 生物景观旅游资源的功能
3.4 天象与气候景观旅游资源的形成与特点
3.4.1 天象与气候景观旅游资源的形成

第四章 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与特点
4.1 遗址遗迹旅游资源的形成与特点
4.2 建筑与设施旅游资源的形成与特点
4.3 旅游商品类旅游资源的形成与特点
4.4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形成与特点
第五章 旅游资源审美

第六章 旅游资源调查

第七章 旅游资源评价

第八章 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第九章 旅游资源开发

第十章 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前言/序言







《山海拾遗:踏寻中华隐秘之境》 内容简介 《山海拾遗:踏寻中华隐秘之境》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探险、痴迷未知、渴望触碰大地脉搏的灵魂的旅行笔记。它并非宏大的地理志,也非浅薄的景点攻略,而是一次深入肌理的行走,一次与古老土地的对话,一次对被遗忘的角落的深情凝望。本书收集了作者多年来在中国广袤土地上,那些不为人知、却饱含历史痕迹与自然奇观的隐秘之境的探索足迹。 第一部分:云崖间的风语——少数民族古寨与失落的村落 这一部分将带领读者走进那些悬挂在云崖之间,或是隐匿在深山密林中的少数民族古寨。作者避开了喧嚣的商业化景点,深入探访了那些依旧保留着原始生活方式,承载着千百年传承的古老村落。 摩梭女儿国的低语: 探访泸沽湖畔未被驯化的摩梭母系氏族,感受“走婚”习俗背后的独特情感观和母系社会遗风。深入了解她们世代相传的纺织技艺、宗教信仰以及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道。这不是关于浪漫爱情故事的描绘,而是对一种古老社会结构和生存智慧的细致观察。 徽州古宅的苍凉: 深入徽州腹地,寻找那些被时光遗忘的徽州古村落。它们并非宏村、西递那般声名远扬,而是散落在山水间的那些断壁残垣,或是依旧有老人守护的残破老宅。作者将从这些古宅的雕梁画栋、石刻木雕中,解读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寂寥,追溯徽商的兴衰,以及建筑背后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的记忆: 穿梭于湘西层叠的山峦之中,寻找那些依然保持着吊脚楼建筑风格的土家族村落。这里的空气中弥漫着古老的歌谣和传说,作者将记录下土家人独特的节日习俗、祭祀仪式,以及他们与山林、江河共生的智慧。这里没有猎奇的表演,只有原汁原味的生活片段。 西南边陲的民族风情: 探索那些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例如,深入探访佤族、拉祜族、布朗族的村寨,了解他们与自然万物沟通的方式,以及他们独特的刀耕火种、图腾崇拜的古老习俗。书中将着重描绘他们与自然界微妙的关系,以及他们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挣扎与坚守。 高原上的遗世独立: 攀登青藏高原,探访那些海拔极高,鲜为人知的藏传佛教寺庙和古老的游牧部落。在凛冽的风中,感受信仰的力量,观察牧民们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聆听他们关于玛尼石、经幡、转经筒的讲述,以及他们对生命轮回的理解。 第二部分:大地的心跳——被遗忘的地质奇观与自然秘境 这一部分将带您走进那些鲜为人知,却拥有着鬼斧神工般地质奇观的自然秘境。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记录下这些大自然亿万年雕琢的杰作。 戈壁深处的“雅丹”: 并非简单的雅丹地貌描述,而是深入新疆、甘肃等地的戈壁腹地,寻找那些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风蚀迷宫”。作者将记录下风如何在这片荒芜之地雕刻出千奇百怪的石柱、石墙,以及这些地貌在不同光线下呈现的瞬息万变的美。并探讨这些地貌与古老丝绸之路的联系,以及隐藏其中的古老文明遗迹。 喀斯特的隐秘喀斯特: 避开桂林、阳朔的游客潮,深入广西、贵州、云南的山区,寻找那些鲜为人知的喀斯特地貌。比如,探访地下溶洞群,描绘钟乳石的奇幻形态,记录洞穴中独特的生态系统;或是发现那些隐藏在崇山峻岭中的“天坑”、“漏斗”,探寻其形成的地质过程,以及当地人对这些神秘地貌的传说。 火山的静默与新生: 探索中国东北、海南等地那些沉寂已久的火山地貌。例如,深入长白山麓,探访那些保存完好的火山口湖,描述其宁静而深邃的美,并了解火山爆发的科学原理和对地貌的深刻影响。或是关注那些正在孕育新生的火山区域,观察地热活动的迹象,感受大地深处的能量。 丹霞的斑斓画卷: 并非张掖的七彩丹霞,而是寻找那些分布在四川、广东、福建等地的、相对小众却同样壮观的丹霞地貌。作者将细致描绘其红色、黄色、绿色交织的色彩层次,以及岩石受流水、风蚀作用形成的奇特造型,如“窗”、“柱”、“蘑菇”等。并尝试解读这些地貌形成的地质年代和演变过程。 湿地的呼吸与生命的脉动: 深入中国北方、南方以及高原地区那些人迹罕至的湿地。例如,探访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季节性沼泽,记录候鸟迁徙的壮观景象,描绘苔原、草甸植物的多样性。或是深入西南高原的湖泊湿地,观察其独特的生物链,感受生命在极端环境下顽强生存的奇迹。 第三部分:历史的回响——被低估的古代遗址与工业遗产 这一部分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触摸那些被历史长河冲刷,却依然顽强诉说着过往故事的古代遗址与工业遗产。 丝绸之路的残垣断壁: 并非宏大的古城遗址,而是探寻丝绸之路沿线上那些被风沙掩埋的烽燧、驿站、古道遗迹。作者将通过实地考察,还原那些曾经繁华的商贸路线,以及那些在荒漠中坚守的古老文明的痕迹。书中将侧重于那些鲜为人知的小型遗址,它们同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古代军事要塞的沧桑: 深入探访那些曾经扼守要地的古代军事城墙、关隘、地下工事。例如,探寻长城沿线那些鲜为人知的段落,了解不同朝代建筑风格的差异,以及防御体系的演变。或是发现那些隐匿在山林间的古老营盘、兵营遗址,感受曾经的金戈铁马。 近现代工业的工业遗迹: 关注那些曾经为中国工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如今却被遗忘的工厂、矿区、铁路遗址。例如,探访东北地区的老工业基地,记录那些废弃的厂房、巨大的机器设备,它们诉说着中国工业化的辉煌与转型。或是寻找那些因资源枯竭而关闭的矿山,它们也是时代变迁的有力见证。 民国时期的旧时风貌: 探寻那些依然保留着民国时期建筑风格,却鲜为人知的城镇或村落。作者将记录下那些曾经的老洋行、戏院、钟楼,以及那些承载着一个时代记忆的街巷。这里没有照搬历史复原,而是通过对现存建筑和生活细节的描绘,唤醒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想象。 宗教文明的失落之地: 探索那些曾经香火鼎盛,如今却人迹罕至的古代寺庙、石窟、摩崖造像。例如,深入西北地区,寻找那些被风沙侵蚀的佛教遗址,记录残存的壁画、佛像,以及它们背后传播佛教的历史。或是探访南方一些偏远山区,发现那些被当地人守护的古老寺庙,它们是信仰在时间长河中不灭的火种。 《山海拾遗:踏寻中华隐秘之境》 是一本关于“看见”的书,看见被忽略的美,看见被遗忘的故事,看见大地深处的呼吸。它鼓励读者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用脚步去丈量,去发现属于自己的那片“隐秘之境”。它不是关于“到此一游”的记录,而是关于“与世界对话”的邀请。每一次翻阅,都将是一次新的出发,一次与未知中国的深情相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旅游攻略,而是从更宏观、更专业的角度来解读旅游资源。它将旅游资源划分得很细致,比如文化遗址、历史古迹、民俗风情、自然风光等等,并且详细阐述了每一种资源的特点、价值以及开发利用的模式。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文化旅游的部分,它让我明白,很多地方看似普通,但背后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我们去旅游,不仅仅是欣赏美景,更是与历史对话,与文化交流。书中也提到了很多具体的案例,让我对旅游资源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了解旅游资源本身,它更像是一把钥匙,帮助我打开了理解一个地方“灵魂”的大门。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将抽象的旅游资源理论变得生动而易于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论述,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享受美景的同时,也肩负着保护这些宝贵财富的责任。这本书不枯燥,不空洞,充满智慧和启示,让我对未来的旅行充满了期待,也让我开始思考,如何成为一个更有意识、更有责任感的旅行者。

评分

作为一名对旅游业未来发展有兴趣的学生,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旅游资源脉络的书。《旅游资源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这本书的理论框架非常扎实,讲解逻辑清晰,对于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开发和管理都有独到的见解。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结合了大量的实践案例,分析了不同类型旅游资源在不同地区的应用情况,让我对旅游资源如何转化为实际的旅游产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旅游资源有了更系统、更全面的认识,为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之前总觉得旅游就是去一些有名的地方看看,没什么特别的。但《旅游资源学》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了解到,原来我们身边很多看似不起眼的景物,经过科学的分析和规划,都可以成为有价值的旅游资源。比如一些乡村的特色农业、传统的工艺制作,书中都给出了如何将其与旅游相结合的思路。它不仅仅是关于“景点”,更是关于如何挖掘、整合、利用一切可以吸引游客的要素。读这本书,让我对“旅游”这个词有了全新的定义,也激起了我探索身边那些“隐藏的宝藏”的兴趣。

评分

我一直对旅行充满热情,总想着有一天能走遍世界。最近读了《旅游资源学》,这本书真是打开了我的新世界。之前我只是单纯地喜欢去各地玩,但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每一处风景背后都有那么多学问。它让我从一个“体验者”变成了一个“思考者”。比如,书中讲到自然景观时,它不仅仅是描绘了壮丽的山川湖海,还深入分析了这些地貌的形成原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以及如何可持续地开发和保护它们,让我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后去旅游也会更有意识地去爱护。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