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資源學

旅遊資源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阿莉 著
圖書標籤:
  • 旅遊資源
  • 旅遊地理
  • 旅遊規劃
  • 旅遊管理
  • 生態旅遊
  • 文化旅遊
  • 可持續旅遊
  • 區域發展
  • 旅遊經濟
  • 旅遊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68032
版次:1
商品編碼:1189490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高等院校旅遊專業"互聯網+"創新規劃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40
字數:471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本書既可作為高等院校旅遊專業本科教材用書同時可作為高職、成人高等教育以及旅
遊職業從業者的崗位培訓教材。

內容簡介

本書是高等院校旅遊管理專業必修的核心課程之一。全書共包括十章,完整、係統地闡述瞭旅遊資源的概念與內涵、各類旅遊資源的形成與特點、旅遊資源的審美與賞析、旅遊資源的調查與評價、旅遊資源的開發與規劃,強調瞭區域旅遊資源整閤開發與管理的理論和實踐探索、旅遊資源保護和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等。

作者簡介

楊阿莉,西北師範大學旅遊學院西北生態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主講《旅遊資源開發與規劃》、《旅遊地理學》、《景區開發與管理》、《旅遊學概論》、《旅遊美學》、《旅遊資源學》等;高亞芳,西北師範大學旅遊學院副院長,教授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1.1 旅遊資源的概念與內涵
1.1.1 旅遊資源的概念釋義
1.1.2 旅遊資源相關概念辨析
1.1.3 旅遊資源的基本內涵
1.1.4 旅遊資源的基本特點
1.2 旅遊資源學的學科研究
1.2.1 旅遊資源學的研究內容
1.2.2 旅遊資源學的學科屬性
第二章旅遊資源分類
1.2.3 旅遊資源學的研究方法
2.1 旅遊資源分類概述
2.1.1 旅遊資源分類的意義
2.1.2 旅遊資源分類的原則
2.1.3 旅遊資源分類的依據
2.1.4 旅遊資源分類的步驟
2.2 旅遊資源分類方法
2.2.1 按旅遊資源基本屬性分類的方法
2.2.2 其他常見分類方法
2.2.3 幾種新型旅遊資源分類方法
2.2.4 國外學者代錶性的分類方法

第三章 自然旅遊資源的形成與特點
3.1 地文景觀旅遊資源的形成與特點
3.1.1 地文景觀旅遊資源的形成
3.1.2 地文景觀旅遊資源構景類型
3.1.3 地文景觀旅遊資源的特點
3.1.4 地文景觀旅遊資源的功能
3.2 水域風光旅遊資源的形成與特點
3.2.1 水域風光旅遊資源的形成
3.2.2 水域風光旅遊資源的構景類型類型
3.2.3 水域風光類旅遊資源的特點
3.2.4 水域風光旅遊資源的功能
3.3 生物景觀旅遊資源的形成與特點
3.3.1 生物景觀旅遊資源的形成
3.3.2 生物景觀旅遊資源的構景類型
3.3.3 生物景觀旅遊資源的特點
3.3.4 生物景觀旅遊資源的功能
3.4 天象與氣候景觀旅遊資源的形成與特點
3.4.1 天象與氣候景觀旅遊資源的形成

第四章 人文旅遊資源的形成與特點
4.1 遺址遺跡旅遊資源的形成與特點
4.2 建築與設施旅遊資源的形成與特點
4.3 旅遊商品類旅遊資源的形成與特點
4.4 人文活動類旅遊資源形成與特點
第五章 旅遊資源審美

第六章 旅遊資源調查

第七章 旅遊資源評價

第八章 旅遊資源開發規劃

第九章 旅遊資源開發

第十章 旅遊資源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前言/序言







《山海拾遺:踏尋中華隱秘之境》 內容簡介 《山海拾遺:踏尋中華隱秘之境》是一部獻給所有熱愛探險、癡迷未知、渴望觸碰大地脈搏的靈魂的旅行筆記。它並非宏大的地理誌,也非淺薄的景點攻略,而是一次深入肌理的行走,一次與古老土地的對話,一次對被遺忘的角落的深情凝望。本書收集瞭作者多年來在中國廣袤土地上,那些不為人知、卻飽含曆史痕跡與自然奇觀的隱秘之境的探索足跡。 第一部分:雲崖間的風語——少數民族古寨與失落的村落 這一部分將帶領讀者走進那些懸掛在雲崖之間,或是隱匿在深山密林中的少數民族古寨。作者避開瞭喧囂的商業化景點,深入探訪瞭那些依舊保留著原始生活方式,承載著韆百年傳承的古老村落。 摩梭女兒國的低語: 探訪濾沽湖畔未被馴化的摩梭母係氏族,感受“走婚”習俗背後的獨特情感觀和母係社會遺風。深入瞭解她們世代相傳的紡織技藝、宗教信仰以及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之道。這不是關於浪漫愛情故事的描繪,而是對一種古老社會結構和生存智慧的細緻觀察。 徽州古宅的蒼涼: 深入徽州腹地,尋找那些被時光遺忘的徽州古村落。它們並非宏村、西遞那般聲名遠揚,而是散落在山水間的那些斷壁殘垣,或是依舊有老人守護的殘破老宅。作者將從這些古宅的雕梁畫棟、石刻木雕中,解讀曾經的輝煌與如今的寂寥,追溯徽商的興衰,以及建築背後蘊含的“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 湘西土傢族吊腳樓的記憶: 穿梭於湘西層疊的山巒之中,尋找那些依然保持著吊腳樓建築風格的土傢族村落。這裏的空氣中彌漫著古老的歌謠和傳說,作者將記錄下土傢人獨特的節日習俗、祭祀儀式,以及他們與山林、江河共生的智慧。這裏沒有獵奇的錶演,隻有原汁原味的生活片段。 西南邊陲的民族風情: 探索那些位於中國西南邊陲,與緬甸、老撾、越南等國接壤的少數民族聚居地。例如,深入探訪佤族、拉祜族、布朗族的村寨,瞭解他們與自然萬物溝通的方式,以及他們獨特的刀耕火種、圖騰崇拜的古老習俗。書中將著重描繪他們與自然界微妙的關係,以及他們在現代文明衝擊下的掙紮與堅守。 高原上的遺世獨立: 攀登青藏高原,探訪那些海拔極高,鮮為人知的藏傳佛教寺廟和古老的遊牧部落。在凜冽的風中,感受信仰的力量,觀察牧民們世代相傳的生活方式,聆聽他們關於瑪尼石、經幡、轉經筒的講述,以及他們對生命輪迴的理解。 第二部分:大地的心跳——被遺忘的地質奇觀與自然秘境 這一部分將帶您走進那些鮮為人知,卻擁有著鬼斧神工般地質奇觀的自然秘境。作者以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記錄下這些大自然億萬年雕琢的傑作。 戈壁深處的“雅丹”: 並非簡單的雅丹地貌描述,而是深入新疆、甘肅等地的戈壁腹地,尋找那些形態各異、色彩斑斕的“風蝕迷宮”。作者將記錄下風如何在這片荒蕪之地雕刻齣韆奇百怪的石柱、石牆,以及這些地貌在不同光綫下呈現的瞬息萬變的美。並探討這些地貌與古老絲綢之路的聯係,以及隱藏其中的古老文明遺跡。 喀斯特的隱秘喀斯特: 避開桂林、陽朔的遊客潮,深入廣西、貴州、雲南的山區,尋找那些鮮為人知的喀斯特地貌。比如,探訪地下溶洞群,描繪鍾乳石的奇幻形態,記錄洞穴中獨特的生態係統;或是發現那些隱藏在崇山峻嶺中的“天坑”、“漏鬥”,探尋其形成的地質過程,以及當地人對這些神秘地貌的傳說。 火山的靜默與新生: 探索中國東北、海南等地那些沉寂已久的火山地貌。例如,深入長白山麓,探訪那些保存完好的火山口湖,描述其寜靜而深邃的美,並瞭解火山爆發的科學原理和對地貌的深刻影響。或是關注那些正在孕育新生的火山區域,觀察地熱活動的跡象,感受大地深處的能量。 丹霞的斑斕畫捲: 並非張掖的七彩丹霞,而是尋找那些分布在四川、廣東、福建等地的、相對小眾卻同樣壯觀的丹霞地貌。作者將細緻描繪其紅色、黃色、綠色交織的色彩層次,以及岩石受流水、風蝕作用形成的奇特造型,如“窗”、“柱”、“蘑菇”等。並嘗試解讀這些地貌形成的地質年代和演變過程。 濕地的呼吸與生命的脈動: 深入中國北方、南方以及高原地區那些人跡罕至的濕地。例如,探訪內濛古呼倫貝爾草原的季節性沼澤,記錄候鳥遷徙的壯觀景象,描繪苔原、草甸植物的多樣性。或是深入西南高原的湖泊濕地,觀察其獨特的生物鏈,感受生命在極端環境下頑強生存的奇跡。 第三部分:曆史的迴響——被低估的古代遺址與工業遺産 這一部分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觸摸那些被曆史長河衝刷,卻依然頑強訴說著過往故事的古代遺址與工業遺産。 絲綢之路的殘垣斷壁: 並非宏大的古城遺址,而是探尋絲綢之路沿綫上那些被風沙掩埋的烽燧、驛站、古道遺跡。作者將通過實地考察,還原那些曾經繁華的商貿路綫,以及那些在荒漠中堅守的古老文明的痕跡。書中將側重於那些鮮為人知的小型遺址,它們同樣承載著豐富的曆史信息。 古代軍事要塞的滄桑: 深入探訪那些曾經扼守要地的古代軍事城牆、關隘、地下工事。例如,探尋長城沿綫那些鮮為人知的段落,瞭解不同朝代建築風格的差異,以及防禦體係的演變。或是發現那些隱匿在山林間的古老營盤、兵營遺址,感受曾經的金戈鐵馬。 近現代工業的工業遺跡: 關注那些曾經為中國工業發展做齣巨大貢獻,如今卻被遺忘的工廠、礦區、鐵路遺址。例如,探訪東北地區的老工業基地,記錄那些廢棄的廠房、巨大的機器設備,它們訴說著中國工業化的輝煌與轉型。或是尋找那些因資源枯竭而關閉的礦山,它們也是時代變遷的有力見證。 民國時期的舊時風貌: 探尋那些依然保留著民國時期建築風格,卻鮮為人知的城鎮或村落。作者將記錄下那些曾經的老洋行、戲院、鍾樓,以及那些承載著一個時代記憶的街巷。這裏沒有照搬曆史復原,而是通過對現存建築和生活細節的描繪,喚醒人們對那個時代的想象。 宗教文明的失落之地: 探索那些曾經香火鼎盛,如今卻人跡罕至的古代寺廟、石窟、摩崖造像。例如,深入西北地區,尋找那些被風沙侵蝕的佛教遺址,記錄殘存的壁畫、佛像,以及它們背後傳播佛教的曆史。或是探訪南方一些偏遠山區,發現那些被當地人守護的古老寺廟,它們是信仰在時間長河中不滅的火種。 《山海拾遺:踏尋中華隱秘之境》 是一本關於“看見”的書,看見被忽略的美,看見被遺忘的故事,看見大地深處的呼吸。它鼓勵讀者放慢腳步,用心去感受,用腳步去丈量,去發現屬於自己的那片“隱秘之境”。它不是關於“到此一遊”的記錄,而是關於“與世界對話”的邀請。每一次翻閱,都將是一次新的齣發,一次與未知中國的深情相遇。

用戶評價

評分

之前總覺得旅遊就是去一些有名的地方看看,沒什麼特彆的。但《旅遊資源學》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讓我瞭解到,原來我們身邊很多看似不起眼的景物,經過科學的分析和規劃,都可以成為有價值的旅遊資源。比如一些鄉村的特色農業、傳統的工藝製作,書中都給齣瞭如何將其與旅遊相結閤的思路。它不僅僅是關於“景點”,更是關於如何挖掘、整閤、利用一切可以吸引遊客的要素。讀這本書,讓我對“旅遊”這個詞有瞭全新的定義,也激起瞭我探索身邊那些“隱藏的寶藏”的興趣。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瞭解旅遊資源本身,它更像是一把鑰匙,幫助我打開瞭理解一個地方“靈魂”的大門。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將抽象的旅遊資源理論變得生動而易於理解。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旅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論述,它讓我意識到,我們享受美景的同時,也肩負著保護這些寶貴財富的責任。這本書不枯燥,不空洞,充滿智慧和啓示,讓我對未來的旅行充滿瞭期待,也讓我開始思考,如何成為一個更有意識、更有責任感的旅行者。

評分

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不是一本簡單的旅遊攻略,而是從更宏觀、更專業的角度來解讀旅遊資源。它將旅遊資源劃分得很細緻,比如文化遺址、曆史古跡、民俗風情、自然風光等等,並且詳細闡述瞭每一種資源的特點、價值以及開發利用的模式。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文化旅遊的部分,它讓我明白,很多地方看似普通,但背後都承載著豐富的曆史故事和文化內涵,我們去旅遊,不僅僅是欣賞美景,更是與曆史對話,與文化交流。書中也提到瞭很多具體的案例,讓我對旅遊資源有瞭更直觀的認識。

評分

作為一名對旅遊業未來發展有興趣的學生,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夠係統性地梳理旅遊資源脈絡的書。《旅遊資源學》恰好滿足瞭我的需求。這本書的理論框架非常紮實,講解邏輯清晰,對於旅遊資源的分類、評價、開發和管理都有獨到的見解。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還結閤瞭大量的實踐案例,分析瞭不同類型旅遊資源在不同地區的應用情況,讓我對旅遊資源如何轉化為實際的旅遊産品有瞭更深刻的理解。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旅遊資源有瞭更係統、更全麵的認識,為我今後的學習和研究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評分

我一直對旅行充滿熱情,總想著有一天能走遍世界。最近讀瞭《旅遊資源學》,這本書真是打開瞭我的新世界。之前我隻是單純地喜歡去各地玩,但看瞭這本書,我纔明白原來每一處風景背後都有那麼多學問。它讓我從一個“體驗者”變成瞭一個“思考者”。比如,書中講到自然景觀時,它不僅僅是描繪瞭壯麗的山川湖海,還深入分析瞭這些地貌的形成原因、生態係統的多樣性,以及如何可持續地開發和保護它們,讓我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以後去旅遊也會更有意識地去愛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