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曆史:兩晉南北朝史(套裝上下冊)

中國大曆史:兩晉南北朝史(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呂思勉 著,馬東峰 編
圖書標籤:
  • 曆史
  • 兩晉南北朝
  • 中國曆史
  • 曆史書籍
  • 套裝
  • 史學
  • 古代史
  • 南北朝史
  • 晉朝史
  • 曆史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8216135
版次:1
商品編碼:11895602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536
套裝數量:2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國人缺乏的不是曆史知識,而是曆史觀點,明確以大曆史觀為重的史學著作;  與陳寅恪、錢穆、陳垣並稱“現代史學四大傢”,呂思勉畢生功力所在,四大斷代史之一;  黃仁宇、易中天承其衣鉢,高校學生曆史必讀教材;  從始至終,充斥著各種讀史法門、史學觀點,索隱鈎沉,縱橫開闔,史料充足,然後鞭闢入裏,一針見血,又極喜翻案,閱讀之下,或者豁然開朗,或者瞠目結舌。每一小節,都足以成就一篇重大論文。

內容簡介

  本書是現代史學四大傢之一呂思勉先生所著四部斷代史的第三部,為其畢生學術功力真正之所在,備受史學界所推崇,是研究兩晉南北朝史的最基本參考書之一。本書分前後兩部分,上半部敘述政治曆史的變革,包括王朝的興衰,各種重大曆史事件的前因後果,各個時代的政治設施及其成敗得失,以及王朝與周邊少數民族及鄰國的關係等;下半部對該時代的社會文化作瞭全麵而係統的敘述,實際上是一部廣義的社會文化史,涉及社會組織、社會等級、農工商業、衣食住行、人民生計、政治製度、學術宗教等方麵。先生遜言:“論古史材料,古史年代,中國世族起源及西遷,古代疆域,宦學製度,自謂甚佳。”  本書充分體現瞭呂思勉的曆史研究方法,從始至終,充斥著各種讀史法門、史學觀點,索隱鈎沉,縱橫開闔,史料充足,然後鞭闢入裏,一針見血,又極喜翻案,閱讀之下,或者豁然開朗,或者瞠目結舌。每一小節,都足以成就一篇重大論文。民國期間,就被列為齊魯大學國學院的專著匯編,之後更成為全國高校的曆史必讀教材。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  現代史學四大傢之一。字誠之,江蘇常州人,15 歲入縣學,20 歲自學古史典籍;早年執教於常州學堂,負笈從學的就有後來成為文史大傢的錢穆、趙元任、黃永年等;後任教於上海光華大學、華東師範大學。  呂思勉讀書廣博,治學嚴謹,通貫各時代,周贍各領域,蔚為一代史學宗師,代錶著作有《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斷代四史,及《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呂思勉讀史劄記》《中國民族史》《中國製度史》《文字學四種》等。

目錄

第一章總論 1第二章晉初情勢 10第一節政俗之敝 10第二節戎狄之患 18第三節封建之製 28第三章西晉亂亡 33第一節齊獻王爭立 33第二節八王之亂(上) 40第三節八王之亂(下) 49第四節洛陽淪陷 58第五節長安傾覆 66第六節巴氐據蜀 73第七節張氏據河西 82第八節鮮卑之興 84第九節荊揚喪亂 93第四章東晉初年形勢 105第一節元帝東渡 105第二節北方陷沒 107第三節東晉初年內亂 126第四節成、康、穆間朝局 141第五章東晉中葉形勢(上) 147第一節劉、石興亡 147第二節後趙盛衰 155第三節冉閔誅鬍 164第四節庾氏經營北方 173第五節桓溫滅蜀 178第六節殷浩、桓溫北伐 182第七節桓溫廢立 198第六章東晉中葉形勢(下) 203第一節秦滅前燕 203第二節秦平涼州、仇池 207第三節秦平鐵弗氏、拓跋氏 211第四節肥水之戰 219第五節後燕、後秦之興 226第六節秦、涼分裂 236第七節拓跋氏再興 247第八節後燕分裂滅亡 253第九節秦、夏相攻 264第七章東晉末葉形勢 270第一節道子亂政 270第二節孫恩之亂 278第三節桓玄篡逆 281第四節宋武平南燕 291第五節宋武平盧循、譙縱 295第六節宋武翦除異己 300第七節宋武暫平關中 305第八節魏並北方 315第八章宋初南北情勢 330第一節宋初內釁 330第二節拓跋氏坐大(上) 340第三節拓跋氏坐大(下) 348第四節宋初與魏兵釁 355第五節義民抗魏(上) 360第六節義民抗魏(下) 367第七節魏太武南寇 374第九章宋、齊興亡 386第一節元凶弑逆 386第二節孝武世諸王之禍 390第三節前廢帝之敗 398第四節子勛敗亡 410第五節宋失淮北 416第六節明帝誅戮宗室大臣 426第七節宋治盛衰 431第八節後廢帝之敗 434第九節齊高篡宋 443第十章齊、梁興亡 449第一節齊武、文惠猜忌殺戮 449第二節鬱林王之敗 454第三節明帝誅翦高、武子孫 461第四節齊治盛衰 467第五節東昏時內外叛亂 472第六節梁武代齊 480第十一章元魏盛衰 493第一節馮後專朝 493第二節孝文遷洛 501第三節齊魏兵爭 511第四節梁初與魏戰爭 517第十二章元魏亂亡 532第一節魏政荒亂(上) 532第二節魏政荒亂(下) 542第三節北方喪亂 548第四節爾硃榮入洛 560第五節梁武政治廢弛 566第六節梁納元顥 577第七節孝莊帝殺爾硃榮 585第八節齊神武起兵 593第九節魏分東西 602第十節東西魏爭戰 611第十三章梁、陳興亡 617第一節侯景亂梁(上) 617第二節侯景亂梁(中) 624第三節侯景亂梁(下) 632第四節江陵之變 641第五節陳武帝卻齊師 654第六節陳平內亂(上) 662第七節陳平內亂(中) 668第八節陳平內亂(下) 674第十四章周、齊興亡 682第一節齊篡東魏 682第二節文宣淫暴 690第三節孝昭、武成篡奪 701第四節武成、後主荒淫 709第五節周篡西魏 724第六節周、齊兵事 730第七節陳取淮南 735第八節周滅北齊 738第九節陳失淮南 746第十五章南北統一 750第一節隋文帝代周 750第二節陳後主荒淫 763第三節隋並梁、陳 768第十六章晉、南北朝四裔情形 775第一節東方諸國 775第二節南方諸異族之同化 789第三節林邑建國 808第四節海南諸國 815第五節海道交通 825第六節北方諸異族之同化 835第七節羌、渾諸國 842第八節西域諸國 854第九節柔然、突厥興亡 874第十節東北諸國 882第十七章晉、南北朝社會組織 888第一節昏製 888第二節族製 909第三節戶口增減 923第四節人民移徙 935第五節各地方風氣 943第十八章晉、南北朝社會等級 955第一節門閥之製(上) 955第二節門閥之製(下) 971第三節豪右、遊俠 991第四節奴、客、部麯、門生 997第十九章晉、南北朝人民生計 1012第一節物價、工貲、貲産 1012第二節豪貴侈靡 1031第三節地權不均情形 1041第四節侈靡之禁 1051第五節藉貸、振施 1055第二十章晉、南北朝實業 1062第一節農業 1062第二節工業 1073第三節商業 1079第四節錢幣(上) 1088第五節錢幣(下) 1098第二十一章晉、南北朝人民生活 1110第一節飲食 1110第二節倉儲、漕運、糴糶 1121第三節衣服 1130第四節宮室 1146第五節葬埋 1163第六節交通 1180第二十二章晉、南北朝政治製度 1200第一節政體 1200第二節封建 1205第三節官製 1209第四節選舉 1228第五節賦稅 1252第六節兵製 1274第七節刑法 1289第二十三章晉、南北朝學術 1317第一節學校 1317第二節文字 1342第三節儒玄諸子之學(上) 1354第四節儒玄諸子之學(下) 1363第五節史學 1378第六節文學美術 1402第七節自然科學 1416第八節經籍 1429第二十四章晉、南北朝宗教 1448第一節舊有諸迷信 1448第二節佛教流通 1471第三節道教建立1501

精彩書摘

  第一節?政俗之敝  晉武帝以荒淫怠惰、遺患後嗣名,然帝在曆代君主中,實尚未為大惡。所不幸者,則以僅足守成之纔,而當開創之世耳。蓋晉之王業,雖若成於宣、景、文三朝,然其所就者,實僅篡竊之事,至於後漢以來,政治、風俗之積弊,百端待理者,實皆萃於武帝之初。此其艱巨,較諸陰謀篡竊,殆百倍過之。雖以明睿之姿,躬雄毅之略,猶未必其剋濟,況如武帝,以中材而涉亂世之末流乎?承前世之積敝,而因受惡名,亦可哀矣。  武帝嘗詔郡國守相,三載一巡行屬縣;泰始四年(268年)。申戒郡國計吏、守相、令長:務盡地利,禁遊食商販;泰始五年(269年)。臨聽訟觀錄囚徒;泰始四年(268年)、五年(269年)。守令有政績及清稱者,賜之以榖;王宏,夏謖,劉霄,梁柳。見《紀》泰始五年(269年)、鹹寜元年(275年)。詔刺史、二韆石糾穢濁,舉公清;令內外群臣舉清能,拔寒素;太康九年(288年)。又屢詔舉人纔;可見其非無意於為治。又嘗增吏俸;泰始三年(267年)。班律令;泰始四年(268年)。平吳後即定戶調式;罷軍役;去州郡兵;則亦有意於更製垂後。然是時之所急者,非立法,乃行政;非文誥之頻繁,乃督責之峻切;而帝於此,實最闕焉。伐吳之議,羊祜、杜預屢陳之,張華贊之,賈充始終沮遏,而帝仍以充總統諸軍。孫晧降,充未之知,方以吳未可平,抗錶請班師,謂“方夏江、淮下濕,疾疫必起,雖要斬張華,不足以謝天下”。其錶與告捷同至。見《晉書·秦秀傳》。王渾與王濬爭功,詔責濬不受渾節度。濬言:“前被詔書,令渾、濬等皆受充節度,無令臣彆受渾節度之文。當受渾節度之詔,以十二日起洛陽,濬十五日日中至秣陵,暮乃被符。”詔文及發至日時,無可誣罔之理,而帝皆漫無彆白,為之下者,不亦難乎?帝當篡位之初,即開直言之路,置諫官以掌之。見《紀》泰始元年(265年)。以皇甫陶、傅玄共掌諫職。玄復曆禦史中丞、司隸校尉。劉毅亦嘗為司隸。然毅終以峭直不至公輔。其所糾彈者,亦不能盡法懲治。劉頌言:“泰始之初,陛下踐阼,其所服乘,皆先代功臣之胤,法寬有由,積之在素,異於漢、魏之先,未可一旦直繩禦下。”此或亦齣於不得已。然頌又言:“為政矯世,自宜漸齣公塗。張正威斷,日遷就肅;譬由行舟,雖不橫截迅流,漸靡而往,終得其濟。”此誠當日之急務也。朋黨之弊,蠹政傷民,所恃在上者有以燭其隱,摺其機,乃能破私交而彰公法。杜預論伐吳之計曰:“自頃朝廷,事無大小,異意鋒起,雖人心不同,亦由恃恩不慮後難,故輕相同異也。”此武帝之寬所不當寬者也,而嚴所不當嚴,其弊尤大。湣懷太子之廢也,閻纘輿棺上書,以理其冤,不省。及皇太孫立,纘復上疏曰:“昔漢武既信奸讒,危害太子,復用望氣之言,欲盡誅詔獄中囚。邴吉以皇孫在焉,閉門拒命。後遂擁護皇孫,督罰乳母,卒至成人,立為孝宣皇帝。曆觀古人,雖不避死,亦由世教,寬以成節。吉雖距詔書,事在於忠,故宥而不責。自晉興以來,用法太嚴。遲速之間,輒至誅斬。一身伏法,猶可強為,今世之誅,動輒滅門。昔呂後臨朝,肆意無道。周昌相趙,三召其王,而昌不遣,先徵昌入,乃後召王。此由漢製本寬,得使為快。假令如今,呂後必謂昌已反,夷其三族,則誰復敢殺身成義者哉?此法宜改,可使經遠。又漢初廢趙王張敖,其臣貫高謀弑高祖,高祖不誅,以昭臣道。田叔、孟舒十人為奴,髡鉗隨王,隱親侍養,故令平安。嚮使晉法,得容為義:東宮之臣,得如周昌,固護太子;得如邴吉,距詔不坐,伏死諫爭,則聖意必變,太子以安;如田叔、孟舒,侍從不罪者,則隱親左右,奸凶毒藥,無緣得設,太子不夭也。臣每責東宮臣故無侍從者,後聞頗有於道路望車拜辭,而有司收付洛陽獄,奏科其罪,然臣故莫從,良有以也。又本置三率,盛其兵馬,所以宿衛防虞。而使者卒至,莫有謹嚴覆請審者,此由恐畏滅族”雲雲。此過嚴之弊也。過寬之弊,由於武帝之縱弛,過嚴之弊,則其所由來者遠矣。《晉書·阮籍傳》言:“籍本有濟世誌,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由是不與世事,酣飲為常。”當時如籍者,蓋不少矣。《易》曰:“棟撓之凶,不可以有輔也。”宣王之誅戮名士,不幾於自戕其輔佐乎?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針對您提供的書名《中國大曆史:兩晉南北朝史(套裝上下冊)》的反嚮圖書簡介,即描述其他中國曆史時期的書籍內容,避開兩晉南北朝的主題,並力求詳盡自然: 華夏長河:秦漢風雲與隋唐盛世(套裝) 跨越韆年,探尋帝國興衰的壯闊史詩 本書係一套深度解析中國古代兩段關鍵曆史時期的恢弘巨著,上部聚焦於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漢的建立、鞏固與衰亡,下部則描繪瞭結束分裂、重塑帝國版圖的隋朝,以及隨後登臨世界之巔的唐帝國波瀾壯闊的二百餘年。它不是簡單的事件羅列,而是對製度變遷、社會結構、文化融閤和對外交流的係統性梳理與深刻洞察。 上部:秦漢帝國肇始與轉型(約 700 字) 捲一:秦的統一與帝國的初創(公元前 221 年 - 公元前 207 年) 本書的開篇,筆觸迅速聚焦於戰國末期的曆史高潮。詳細剖析瞭秦國如何通過法傢思想的深度實踐和強大的軍事機器,最終翦除六國,完成空前的大一統。重點探討瞭秦始皇麵對“郡縣製”與“分封製”的抉擇,及其在文字、度量衡、車軌等方麵的標準化措施,這些舉措是如何奠定此後兩韆年中華帝國的基礎框架。同時,對於焚書坑儒、萬裏長城修建背後的政治邏輯和對社會資源的巨大消耗,亦進行瞭細緻的史料辨析,力求還原一個復雜而矛盾的秦朝形象。秦朝雖然短促,但其留下的製度遺産和曆史陰影,貫穿瞭後續的帝國時代。 捲二:漢的開創與文景之治(公元前 202 年 - 公元前 141 年) 漢朝的建立並非簡單的重復,而是吸取秦亡教訓的“休養生息”策略的成功實踐。本部分詳述瞭楚漢相爭的殘酷性,以及漢高祖劉邦如何巧妙地平衡分封與中央集權,推行“郡國並行製”的過渡性政策。隨後,筆鋒轉嚮“文景之治”的經濟與社會圖景。重點闡述瞭漢初對黃老思想的推崇如何促進瞭農業的恢復,賦稅的減輕如何使民間財富得以積纍,以及這些積纍如何為漢武帝時期的全麵擴張提供瞭堅實的物質基礎。 捲三:漢武盛世與帝國的擴張(公元前 141 年 - 公元 8 年) 漢武帝時期是中國古典帝國擴張的典範。本章深度分析瞭“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曆史必然性及其對意識形態的深遠影響。軍事上,本書詳細梳理瞭對匈奴的戰略轉變,從和親到主動齣擊,再到衛青、霍去病兩代名將的卓越戰功,最終將帝國疆域拓展至西域,開啓瞭絲綢之路的黃金時代。政治上,對推恩令、鹽鐵官營等國傢壟斷政策進行瞭探討,分析瞭這些政策在短期內鞏固皇權的同時,也為後期豪強兼並土地埋下瞭伏筆。 捲四:光武中興與東漢的成熟(公元 25 年 - 220 年) 光武帝劉秀如何憑藉士族階層的支持,在綠林赤眉軍的餘波中重建漢室,本書進行瞭細緻的梳理。東漢時期,儒傢思想在地方士大夫階層中的普及,形成瞭“察舉製”下權力與地方豪強的共生關係。本部分重點關注東漢的社會文化,如讖緯之學的興起、經學研究的繁榮,以及外戚與宦官集團交替專權的政治生態。在軍事上,對竇固、班超經營西域的貢獻,以及張騫首次齣使西域的成果,均給予充分的論述,描繪齣帝國後期雖內部矛盾加劇,但文化影響力仍在擴散的復雜麵貌。 --- 下部:隋唐再造與盛世輝煌(約 800 字) 捲五:短暫的統一:隋朝的製度構建(581 年 - 618 年) 在經曆瞭長期的分裂與對峙後,隋文帝楊堅以其非凡的政治手腕完成瞭再度統一。本書將重點解析隋朝在製度層麵的巨大創新,這些創新極大地提升瞭帝國的行政效率,並成為唐朝盛世的直接基石。首先是三省六部製的完善與確立,確保瞭中央決策的效率和分工的明確。其次是科舉製度的初創與推行,標誌著選官製度開始嚮更廣闊的社會階層開放,打破瞭魏晉南北朝以來士族門閥對政治權力的壟斷。此外,對大運河的開鑿、均田製和租庸調製在初期的有效實施,展現瞭隋朝強大的資源動員能力,但同時也揭示瞭其迅速崩潰的內在原因——過度透支國傢力量。 捲六:貞觀之治與帝國的初建(618 年 - 649 年) 唐朝的建立被描繪為一次對隋朝過度集權的理性修正。唐太宗李世民的統治被視為中國曆史上“明君”的標杆。本書深入分析瞭“以人為本”的統治思想如何體現在君臣關係上。魏徵等諫臣的敢言、對百姓的輕徭薄賦,以及對戰爭的審慎態度,共同鑄就瞭“貞觀之治”的清明政治環境。軍事上,對東突厥的決定性勝利,確立瞭唐朝在東亞的宗主地位,並通過羈縻府州製度,構建瞭一個鬆緊適宜的北方邊疆管理體係。 捲七:武周時期的變革與衝擊(690 年 - 705 年) 武則天的統治是唐代曆史中一個充滿爭議卻又至關重要的轉型期。本書不采取簡單的褒貶,而是客觀分析其如何通過對科舉製度的進一步強化和對傳統士族的壓製,提拔瞭大量寒門齣身的官僚,為唐朝中後期的社會結構變遷做瞭鋪墊。同時,探討瞭佛教在這一時期的空前興盛,以及其與皇權結閤的政治影響。武周時期的穩定發展,證明瞭其統治基礎的閤法性與能力,也為後來的開元盛世積纍瞭政治資源。 捲八:開元盛世與安史之亂的序幕(705 年 - 755 年) 唐玄宗李隆基的前半生被譽為“中國曆史上的黃金時代”。本章詳細描繪瞭開元時期在經濟、文化和軍事上的鼎盛狀態:賦稅收入的空前豐裕、城市商業的繁榮(如長安、洛陽的國際化景象)、以及詩歌藝術的巔峰成就。然而,盛世的背後潛藏著危機。本書將深入剖析唐玄宗晚年寵信奸相李林甫和楊國忠,以及節度使製度的過度放權如何逐步掏空中央的軍事控製力。安史之亂的爆發,並非偶然,而是中央集權衰弱與邊防製度異化的必然結果。 捲九:中晚唐的藩鎮割據與財政重構(755 年 - 907 年) 安史之亂成為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摺點。本部分側重於亂後帝國的結構性變化。軍事上,藩鎮的坐大成為無法逆轉的趨勢,中央失去瞭對全國軍隊的絕對調動權。財政上,為應對戰亂,兩稅法的推行標誌著租庸調製體係的徹底瓦解,國傢稅收模式開始嚮以土地和財産為基礎的貨幣化轉型。文化上,中晚唐的詩歌轉嚮瞭更深沉的社會關懷和個人感傷,而佛教的衰落與道教的復興,則反映瞭時代精神的內在變遷。本書最後總結瞭唐帝國如何在藩鎮、宦官、外族勢力和土地兼並的多重夾擊下,最終走嚮黃昏。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連貫的秦、漢、隋、唐四朝的敘事主綫,通過對製度、經濟與文化的全景式考察,展現中國帝國如何在統一與分裂的循環中,不斷進行自我調整與結構重塑的宏偉曆程。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價二: 讀完後,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對“變”與“不變”的深刻洞察。兩晉南北朝,無疑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大動蕩、大融閤的時期,各種文化思潮的碰撞、民族的交融,構成瞭極其斑斕的色彩。這本書的精彩之處在於,它沒有將這段曆史簡單地歸結為朝代的更迭和戰爭的勝負,而是深入挖掘瞭背後的社會結構、經濟基礎以及思想文化的演進軌跡。它展現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艱難抉擇,也描繪瞭佛教、玄學等思潮如何深刻地影響瞭當時的社會心理。行文間大量引用的史料和引文,都經過瞭精心的篩選和組織,增強瞭論證的說服力。對於我這樣對魏晉風度充滿好奇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既紮實又充滿人文關懷的解讀視角,它不隻是一部曆史教科書,更像是一部關於人性如何在極端環境下展現其復雜性的社會學觀察報告。

評分

評價一: 這部史書的敘事風格如同置身於曆史長河的親曆者,筆觸細膩,娓娓道來。作者在描繪宏大曆史圖景的同時,並未忽略對個體命運的刻畫。那些在亂世中掙紮、浮沉的人物群像,被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力,讓人在閱讀中不僅是瞭解曆史事件的起因經過,更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悲愴與蒼涼。比如對於士族門閥的興衰描寫,既有宏觀的製度分析,又不失對具體傢族成員行為動機的深入剖析,使得復雜的政治鬥爭變得清晰易懂。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史料時的審慎態度,既不盲目崇古,也不輕易否定前人觀點,而是以一種批判性的眼光去重構曆史場景。整體閱讀體驗猶如品嘗一壺陳年的老茶,初嘗平淡,迴味無窮,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汲取到新的感悟,是那種值得反復研讀的佳作。

評分

評價四: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的風格,那就是“史詩感”。作者似乎站在一個極高的時間維度上俯瞰整個時代,將數百年間的風雲變幻,濃縮成瞭波瀾壯闊的一幅長捲。它沒有過多地糾纏於瑣碎的年號更迭,而是著重於描繪權力中心的遷移、社會階層的重塑以及區域性政權的地方特色。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清晰地看到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從最初的衝突、對峙,到後來的滲透、融閤,最終形成一個多元一體格局的漫長過程。這種宏大敘事的能力,使得原本感覺零散、難以把握的南北朝曆史,變得條理清晰、脈絡分明。對於想要建立對魏晉南北朝時期整體框架認知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最好的入門和深化讀物,它為讀者構建瞭一個堅實的認知基礎,是不可多得的曆史研究力作。

評分

評價三: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設計也相當考究,讓人在閱讀時感到愉悅。內頁紙張的質感很好,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憊。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敘事節奏的把控上非常高明。在描述戰亂和政治陰謀時,節奏緊湊,扣人心弦,仿佛能聽到金戈鐵馬的聲音;而在探討文化現象和哲學思辨時,筆鋒又變得舒緩而深邃,引人沉思。特彆是對於一些關鍵的曆史轉摺點,作者會提供多方位的解讀,避免瞭曆史敘事中常見的“單綫思維”。例如,對於石虎時代的混亂描述,既有對統治者殘暴的批判,也有對其統治模式背後邏輯的探討。這使得讀者能夠更全麵地理解曆史的復雜性,而不是簡單地進行道德評判。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兼顧學術嚴謹性與閱讀可讀性的上乘之作。

評分

評價五: 這本書最讓我驚艷的地方,在於它對“文化重塑”的關注。兩晉南北朝,是中華文明經曆瞭一次深刻的洗禮和重構的時期。作者並未將焦點僅僅停留在宮廷政變上,而是花費瞭大量篇幅來解析這一時期士人精神世界的變化,以及藝術、宗教如何成為抵抗亂世的另一種力量。比如,對於書法藝術的興起、山水畫的獨立,以及莊學玄學的流行,作者的分析深入淺齣,將文化現象與當時的社會現實緊密聯係起來,揭示瞭這些看似“風流雅緻”的背後,是對僵化體製和生命無常的深刻迴應。閱讀這些章節,我深刻體會到,曆史不僅僅是帝王將相的功過簿,更是人類精神在特定環境下的求索與錶達。這本書的文筆老辣,邏輯縝密,讀完後讓人對中國曆史的連續性與韌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評分

本書是現代史學四大傢之一呂思勉先生所著四部斷代史的第三部,為其畢生學術功力真正之所在,備受史學界所推崇,是研究兩晉南北朝史的最基本參考書之一。

評分

曆史經典之做,必須要看啊!

評分

東西還不錯,感覺還可以,大傢都可以看看,以後可以用

評分

劃算劃算劃算劃算劃算劃算劃算劃算劃算

評分

文言文,看不懂,隻能送人瞭,沒辦法

評分

喜歡,京東買書很快,而且售後很好。很厚的兩本書

評分

挺好的,618滿減囤瞭好多書,好便宜

評分

配送十分迅速,到貨很及時

評分

學一下當時的曆史,給自己創作找找靈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