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学科发展报告(2014-2015)

心理学学科发展报告(2014-20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心理学会 编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学科发展
  • 报告
  • 学术研究
  • 2014-2015
  • 中国心理学
  • 心理学研究
  • 综述
  • 学术出版物
  • 社会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046707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593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科协学科发展研究系列报告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56
字数:2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相关研究人员
  学科发展报告(2014—2015)由中国科协组织,全国学会进行编写,凝聚了33个全国学会、1200多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综合分析了2014—2019年度本学科的发展情况,梳理、总结了本学科的主要进展,分析了学科发展总体趋势,对学科未来的发展提出了理性思考;第二部分为各分支学科的发展报告,介绍了各学科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国内外发展水平比较、各学科的发展方向与对策建议等;第三部分为学科发展报告主要内容的英文介绍;第四部分为与本学科进展有关的主要科技成果资料。

内容简介

  本报告由“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两部分构成。在综合报告中,本报告在总结2014~2015年期间心理学特别是认知神经科学在研究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绪等基本认知和心理过程所取得的进展的基础上,围绕大数据研究范式和神经影像学新进展,以及社会和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等重要领域进行系统阐述。
  在中国科协的组织指导下,心理所组织了学科内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报告的撰写。付出了大量心血和劳动。

作者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CAST),是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组织,由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和地方科协组成,组织系统横向跨越绝大部分自然科学学科和大部分产业部门,是一个具有较大覆盖面的网络型组织体系。1958年13月,经党中央批准,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合并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 韩启德
前言 / 中国心理学会
综 合 报 告
脑科学时代的心理学 / 3
1 引言 / 3
2 本学科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 5
3 本学科国内外研究进展比较 / 33
4 本学科发展趋势、挑战及展望 / 37
参考文献 / 41
专 题 报 告
精神分裂症谱系的内表型研究进展 / 55
认知、情绪与社会行为的遗传基础及其神经相关物的研究进展 / 71
应激状态下的心理行为特征研究进展 / 95
神经影像计算方法和应用研究进展 / 111
ABSTRACTS IN ENGLISH
Comprehensive Report / 135
Psychological Research in the Background of Brain Science / 135
目录
Reports on Special Topics / 138
Advances in Endophenotype for Schizophrenia Spectrum Disorders / 138
Advances in Genetic Basis of Cognition, Emotion and Social Behaviors and
Its Neural Correlates / 139
Advances in the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under Stress / 140
Advances in Computational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of Neuroimaging / 141
索引 / 144

前言/序言

  总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科技创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深化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国家“十三五”规划都对科技创新进行了战略部署,提出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推动战略前沿领域创新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要在科技创新中赢得先机,明确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优化科技资源、培育具有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支点和突破口十分重要。从2010年开始,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发挥自身优势,聚集全国高质资源和优秀人才队伍,持续开展学科发展研究,通过对相关学科在发展态势、学术影响、代表性成果、国际合作、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最新进展的梳理和分析,以及与国外相关学科的比较,总结学科研究热点与重要进展,提出各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策略,引导学科结构优化调整,推动完善学科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均衡发展。至2013年,共有104个全国学会开展了188次学科发展研究,组织编写系列学科发展报告186卷,先后有1。8万名专家学者参与了学科发展研讨,有7000余位专家执笔撰写学科发展报告。学科发展研究逐步得到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得到国家有关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为国家超前规划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提供了重要参考。
  2014年,中国科协组织33个全国学会分别就其相关学科或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系统研究,编写了33卷学科发展报告(2014—2015)以及1卷学科发展报告综合卷。从本次出版的学科发展报告可以看出,近几年来,我国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性的科研成果,国家科研投入不断增加,科研队伍不断优化和成长,学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成果喜人,学科结构正在逐步改变,学科优势和特色显著,实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同时,本次学科发展报告也显示出我国学科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缺乏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公众理解科学程度不够,围绕科学成果和技术创新的一些争议给学科建设带来负面影响;科研成果转化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创新资源配置碎片化和效率不高;学科制度的设计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科多样性发展的需求;等等。需要从人才、经费、制度、平台、机制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加以改善,以推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序的持续发展。
  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是我国科技团体的中坚力量,学科类别齐全,学术资源丰富,汇聚了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域的高层次科技人才。近年来,中国科协通过组织全国学会开展学科发展研究,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编撰和服务管理团队,具有开展学科发展研究的组织和人才优势。学科发展报告(2014—2015)凝聚了33个全国学会1200多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衷心感谢各有关学会的大力支持,感谢各学科专家的积极参与,感谢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人员!同时希望中国科协及所属全国学会紧紧围绕科技创新要求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学科研究,持之以恒地出版学科发展报告,建立开展学科发展研究的支撑体系,成为我国学科发展研究的重要力量,做到出成果、出思想、出人才,为我国科技创新夯实基础。

《心理学学科发展报告(2014-2015)》简介 概述 《心理学学科发展报告(2014-2015)》是一部深入剖析特定历史时期心理学领域发展脉络与前沿动态的权威性学术著作。本书并非对某一本具体心理学著作的梗概介绍,而是以宏观视角,系统梳理和总结了2014年至2015年间,全球范围内心理学学科在理论建构、研究方法、应用实践以及学术交流等各个层面的重要进展、热点议题、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报告旨在为心理学研究者、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对心理学领域发展感兴趣的各界人士,提供一个全面、客观、具有前瞻性的认知框架,助力推动心理学学科的持续进步与创新。 背景与意义 2014年至2015年,是心理学发展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机遇的时期。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深刻变迁,都为心理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认知神经科学的突破性进展,大数据分析方法的引入,跨学科合作的日益紧密,以及对人类心理健康和社会福祉日益增长的关注,共同塑造了这一时期的心理学发展格局。 在此背景下,本报告的问世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对过去两年心理学研究成果的系统性回顾与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与指引。通过梳理各分支学科的最新动态,揭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趋势,分析前沿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报告能够帮助读者把握心理学发展的脉搏,洞察学科前沿,从而更好地应对时代的需求,促进心理学在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内容聚焦 本报告并非针对某一特定心理学书籍的内容进行阐述,而是以2014-2015年为时间节点,对整个心理学学科的发展进行了全景式扫描。其内容涵盖但不限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 1. 理论创新与发展: 认知心理学: 报告会深入探讨在这一时期,认知心理学在记忆、注意、决策、问题解决等经典领域取得的新理论突破。例如,基于神经科学证据对工作记忆模型的新解释,对启发式和偏见在决策中的作用的更精细化研究,以及在人工智能和计算模型方面的新进展。 发展心理学: 报告将聚焦儿童、青少年、成人以及老年人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议题。例如,关于早期语言发展、社会认知的发展、青少年身份认同的构建、以及应对衰老挑战的心理机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跨文化视角下的发展研究也将是重点关注对象。 社会心理学: 报告会分析群体行为、社会影响、人际关系、刻板印象、偏见与歧视等社会心理学核心议题在2014-2015年的新理论发展。例如,社交媒体对群体动态的影响,亲社会行为与利他主义的新解释,以及基于神经科学的社会认知研究等。 人格与个体差异心理学: 报告将回顾在人格特质模型、人格的生物学基础、人格的测量与发展等方面的最新研究。特别会关注“大五”人格模型的进一步验证与应用,以及对新兴人格理论的探讨。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报告会重点关注精神疾病的病因学新发现,新型治疗方法(如数字疗法、基因疗法初步探索)的有效性评估,以及跨文化心理治疗的挑战与机遇。对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优化和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性评估也将是重要内容。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报告会分析工作满意度、领导力、团队动力、组织变革、员工福利与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最新研究。特别会关注技术发展对工作模式和员工体验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 报告会探讨学习动机、学习策略、教学方法、评估技术以及特殊教育等领域的新进展。对在线学习、混合式学习效果的评估,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心理学策略将是重点。 2. 研究方法与技术革新: 神经科学技术应用: 报告将详细阐述脑成像技术(如fMRI, EEG)、脑电极刺激技术(如TMS, tDCS)在揭示心理过程的神经机制方面的应用进展。 大数据与计算心理学: 报告会探讨如何利用大规模数据集(如社交媒体数据、健康记录)进行心理学研究,以及计算模型在模拟和预测人类行为方面的作用。 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的融合: 报告将分析混合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在复杂心理现象研究中有效结合定量测量与定性深入访谈。 新型测量工具的开发与应用: 报告会介绍在测量态度、情感、认知能力等方面新开发的高效、精确的工具。 3. 应用领域拓展与实践创新: 心理健康服务: 报告将关注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有效性提升,以及心理疾病预防和早期干预策略的推广。 教育与人才培养: 报告会探讨如何将心理学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发展。 社会治理与公共政策: 报告将分析心理学在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如犯罪、贫困、环境问题)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为公共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企业管理与人力资源: 报告将阐述心理学在提升员工绩效、优化组织文化、促进团队协作方面的实践价值。 科技与人工智能: 报告会探讨人机交互、人工智能伦理、虚拟现实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等新兴领域。 4. 学术交流与国际化: 重要学术会议与期刊动态: 报告会梳理2014-2015年间重要的国际心理学会议议题,以及在主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 跨学科合作: 报告将强调心理学与其他学科(如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经济学、医学)的交叉融合趋势,以及由此带来的研究新视角和新成果。 全球心理学发展格局: 报告将对比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心理学研究和应用上的特点与进展,展现全球心理学发展的多元化图景。 受众群体 本报告的目标读者群体广泛,包括但不限于: 心理学专业研究人员: 为其提供学科前沿动态、研究热点和理论发展脉络。 高等院校心理学教师: 为其更新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研究提供参考。 研究生及博士生: 帮助其了解学科现状,选题研究,把握研究方向。 心理健康从业者: 为其提供最新的临床实践指导、治疗方法和研究证据。 教育工作者: 为其改进教学方法、理解学生心理、促进学生成长提供理论支持。 社会工作者与政策制定者: 为其理解社会现象、制定科学有效的社会政策提供心理学视角。 企业管理者与人力资源专家: 为其优化管理策略、提升组织效能、关注员工福祉提供专业建议。 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帮助其系统了解心理学学科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提升科学素养。 总结 《心理学学科发展报告(2014-2015)》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宏大的视野和深入的分析,为读者构建了一幅2014-2015年心理学学科发展的立体画卷。本书通过对理论、方法、应用及交流等多个维度的细致梳理,不仅展现了心理学在这一时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更预示着学科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它是一份宝贵的学术参考,也是一部引领思想、启迪创新的重要著作,必将对推动心理学研究的深化和应用价值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心理学学科发展报告(2014-2015)》给我一种“年度学术大检阅”的感觉。作为一名希望深入了解心理学领域最新动态的读者,我特别期待书中对 “认知神经科学” 的论述。近年来,随着脑成像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对大脑机制的理解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化。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在2014-2015年间,该领域有哪些关键性的研究突破,例如在记忆、学习、决策等核心认知功能方面,是否发现了新的神经基础,或者提出了更具解释力的模型。此外,我也非常关注 “人格与个体差异” 领域的研究进展。了解不同个体的心理特质如何形成,以及这些特质如何影响行为和生活轨迹,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适应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希望书中能呈现出在2014-2015年间,关于人格测量、人格发展、以及人格与环境交互作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这本书的“报告”性质,也让我相信它不仅仅是研究成果的堆砌,更可能包含对学科发展趋势的系统性分析和预测,这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是了解心理学“全景”的绝佳窗口。

评分

这本书给我一种“年度盘点”的感觉,仿佛是两年间心理学领域的一场盛大梳理。作为一名渴望获取前沿知识的读者,我最看重的是它是否能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学科发展脉络。我特别想知道,在2014-2015年间,“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有哪些令人瞩目的进展。例如,关于记忆的储存和提取机制,或者注意力如何分配和控制,在这一时期是否有新的理论模型出现?或者,在决策科学领域,是否有新的研究揭示了人类非理性决策的深层原因?除了理论研究,我也对“临床心理学”的发展非常关注。在这一时期,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心理疾病,是否有新的、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被开发出来?或者,心理治疗的评估标准和伦理规范是否有了新的讨论和发展?这本书的“报告”性质,也意味着它可能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研究成果,更可能包含对这些成果的评价、分析,甚至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的预测。我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到,在2014-2015年这个时间节点上,心理学界对自身的定位和未来走向有哪些思考。

评分

阅读一本关于学科发展报告的书籍,对我而言,更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山峰,企图从高处俯瞰整个学科的景观。这本书的名称“心理学学科发展报告(2014-2015)”立刻抓住了我的目光,因为它承诺提供一个特定时间段内的权威性视角。我特别想了解的是,在这一时期,心理学领域在研究方法上是否出现了重要的创新。比如,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计算心理学是否崭露头角?或者,新型的脑成像技术(如fMRI、EEG)是否在解释大脑活动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这些方法论上的进步,以及它们如何推动了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此外,我也对“跨学科研究”的趋势非常感兴趣。心理学与人工智能、基因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正在不断催生出新的研究领域和解决问题的独特视角。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一些成功的跨学科合作案例,以及它们带来的重要发现。而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动态同样至关重要。我希望能了解在2014-2015年间,针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法是否有所改进,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伦理规范是否有新的讨论,以及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是否有新的变化。

评分

这本书,尽管我还没有来得及通读,仅仅是翻阅目录和部分章节,就足以让我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和严谨的研究态度。作为一名心理学爱好者,我一直对学科的发展动态充满好奇,特别是近些年心理学领域呈现出的多元化和跨学科融合的趋势。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这种前沿信息的需求。我特别关注到其中关于认知神经科学的章节,近年来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可谓是层出不穷,从脑成像技术的进步到计算神经科学的建模,都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大脑功能的理解。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最新研究方法、关键发现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入解读。此外,社会心理学部分的篇幅也引起了我的兴趣。在信息爆炸和人际交往模式深刻变化的当下,社会心理学如何解释群体行为、偏见形成、以及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适应与异化,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我期待书中能有对经典理论的梳理,同时也能展现出一些针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新颖研究视角。尽管我尚未深入阅读,但从其厚重的体量和精炼的标题来看,这无疑是一部集结了大量心血的学术著作,对于希望了解心理学学科最新进展的读者而言,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我尤其看重它所能提供的“报告”性质,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研究的罗列,更可能包含对研究成果的系统性总结、分析和评价,甚至是对学科未来走向的预测。

评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似乎在努力地勾勒出一幅心理学全景图,而且是针对一个特定时期(2014-2015)内学界涌现出的新思潮和重要突破。这对于我这种想要在纷繁的研究信息中找到一条清晰脉络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通常会先浏览目录,看看哪些分支学科的论述篇幅较大,或者标题更加吸引我。比如,如果它详细探讨了发展心理学在这一时期的最新研究,我会非常感兴趣。毕竟,人类从出生到老年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而不同年龄段的心理机制、学习能力、以及社会适应策略,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出新的特点。我希望书中能提及一些关于儿童早期认知发展、青少年身份认同形成、以及老年人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另外,临床心理学作为应用性最强的分支之一,其疗法的发展和有效性评估一直备受关注。我期待书中能对诸如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等在这一时期内的发展进行梳理,并探讨新的治疗模式的出现,例如基于正念的疗法或者接受与承诺疗法等。这本书的“报告”性质,也意味着它可能不会局限于简单的理论介绍,而是会深入到研究的细节,比如研究设计、数据分析,甚至是研究的局限性。这对于想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

当我看到“心理学学科发展报告(2014-2015)”这个书名时,我 immediately felt a sense of academic weight and comprehensive coverage. For someone like me, who tries to stay abreast of the field without necessarily being a practicing researcher, having a consolidated overview of two years' worth of developments is incredibly valuable. I am particularly keen to explore the sections dedicated to “临床心理学”. In this period, I wonder what advancements were made in understanding and treating mental health disorders. Were there new therapeutic modalities gaining traction, or significant findings in psychopathology that reshaped our understanding of conditions like depression or anxiety? Beyond the clinical aspect, I am also fascinated by the evolution of “社会心理学”. Given the global social and political shifts occurring around 2014-2015, I'm eager to see how social psychologists interpreted and investigated phenomena such as group polarization, prejudice reduction strategies, or the impact of new media 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report" format suggests that this book might go beyond mere reporting of studies and offer critical analysis and perhaps even foresight into where the discipline is headed, which is precisely the kind of insight I seek.

评分

我尤其被这本书“心理学学科发展报告”的定位所吸引。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某个分支学科的深入探讨,更是一份对整个心理学领域在特定时期内发展状况的概览。对于像我这样希望对心理学有一个宏观认识的读者来说,这非常有价值。我期待书中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各个分支学科(如临床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在这两年内的主要研究热点、重要成果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我非常好奇在2014-2015年间,哪些领域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例如,在认知心理学领域,我希望能看到关于记忆、注意、决策等基本认知过程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如果能结合神经科学的方法,那就更好了。同时,我也关注到“发展心理学”的领域,了解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对于教育、家庭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最新研究,比如他们在数字时代的认知和社交发展,或者在面对社会变化时的适应性。这本书的“报告”性质,也预示着它可能包含对学科发展趋势的分析和预测,这对于我这样的研究者或者对学科未来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参考信息。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心理学学科发展报告(2014-2015)”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心理学研究进展的爱好者,我总是渴望了解学科的最新动态和前沿成果。这本书的“报告”性质,意味着它不仅仅是个人观点的集合,而更可能是一份基于大量研究的系统性梳理。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社会心理学”的论述。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理解群体行为、人际关系、偏见与歧视、以及社会影响等议题,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与个体福祉至关重要。我希望书中能展现出在2014-2015年间,社会心理学在解释新兴社会现象(如社交媒体的影响、身份政治的兴起等)方面有哪些新的理论和研究发现。同时,我也对“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很感兴趣。探索如何促进个体幸福感、增强韧性、培养优势品质,以及发掘人生意义,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我希望书中能提供关于这些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它们在教育、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前景。这本书的特定时间跨度,也让我好奇在2014-2015年间,心理学界是否出现了一些颠覆性的理论或者重大的研究突破,或者是有哪些经典的理论得到了新的验证和发展。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心理学学科发展报告(2014-2015)”,让我联想到一本关于学术界“年鉴”的书。作为一名对心理学研究保持高度关注的读者,我最期待的是能通过这本书,快速了解在2014-2015这个特定时期内,心理学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热点和重要进展。我特别好奇“发展心理学”领域是否在这一时期内有了新的突破。例如,关于儿童早期认知发展、青少年身份认同的形成、或者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维持,是否有新的理论模型或实证研究成果出现?毕竟,对人的发展过程的深入理解,对于教育、家庭和社会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我也对“社会心理学”的最新动态感到兴趣。在信息爆炸和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的时代,如何理解群体行为、偏见、社会认同、以及人际互动,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我希望书中能提供关于这些议题在2014-2015年间的最新研究发现和理论解释。这本书的“报告”性质,预示着它可能包含了对学科发展趋势的梳理和分析,这对我这样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参考信息,能够帮助我更好地把握心理学研究的未来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感,仿佛是把两年间心理学领域最精华的研究成果汇集于此,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作为一名对心理学有浓厚兴趣但又缺乏系统性知识的读者,我尤其看重这类“报告”性质的书籍,因为它能帮助我快速了解学科的整体面貌和发展趋势,避免在浩瀚的文献中迷失方向。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应用心理学”的部分,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心理学知识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比如,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是否有关于新型教学方法、学习障碍干预、或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研究?在工业与组织心理学方面,如何提升员工满意度、组织效能,以及应对职场压力的新策略?这些都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此外,积极心理学近年来备受瞩目,我希望书中能有关于幸福感、优势品质、以及人生意义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这类研究不仅能为个人成长提供指导,也能为社会福祉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持。这本书的出版年份(2014-2015),也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期待,因为这个时期正值许多新兴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开始渗透到心理学研究领域,我希望书中能体现出这种跨学科融合的趋势,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研究方法和发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