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先秦法律史料集释

出土先秦法律史料集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宁全红,郭凯,孙海宁,王亚龙 著
图书标签:
  • 先秦
  • 法律史料
  • 出土文献
  • 史学
  • 考古
  • 古籍
  • 法律史
  • 历史研究
  • 文献学
  • 中国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49349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207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5
字数:18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出土先秦法律史料集释》全面搜集先秦史学界、古文字学界以及法律史学界关于出土先秦法律文献可以成为一家之言的考释和研究类成果,根据历史学和古文字学认同的学术标准予以评价,对相关文献或问题提出相对合理的解释;合理安排出土先秦文献资料,为完善中国法律史体系和结构作出尝试和探索。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出土甲骨刻辞中法律相关材料集释
说明
一、立法相关字

二、拘系相关字
(一)傈
(二)幸
(三)轨
(四)幸(逸)表示桎足之刑
(五)圉表示监狱
三、刑罚相关字
(一)刖
(二)辛
(三)劓
(四)剩
四、死刑相关字
(一)伐
(二)裁
(三)屠首
五、“辟”和“律”
(一)辟
(二)律

第二章 出土铜器铭文中法律相关材料集释
说明
一、刑事类铭文集释
师旃鼎
笫传盔
假叵
二、土地细故类铭文集释
裘卫盔
五祀卫鼎
佣生簋
舀鼎(一)
舀鼎(二)
六年碉生簋
斛攸从鼎
三、其他相关铭文集释
大盂鼎
五年碉生簋
五年碉生尊

第三章 包山楚简法律史料集释
说明
一、《疋狱》类简80-102集释
二、狱讼类案例集释
三、其他可能涉法文书集释

前言/序言


古籍重光:先秦法律思想的现代阐释与历史钩沉 图书名称: 《古籍重光:先秦法律思想的现代阐释与历史钩沉》 图书简介 《古籍重光:先秦法律思想的现代阐释与历史钩沉》是一部致力于梳理、辨析和深入解读先秦时期法律思想源流与实践的学术专著。本书超越了传统的史料汇编和简单介绍的范畴,旨在通过多学科交叉的视角,构建一个全面而精微的先秦法律文明图景。全书共分五大部分,系统探讨了从夏商到秦统一前夕,不同历史阶段的法律理念、制度形态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一部分:法律思想的萌芽与早期形态(夏商周时期) 本部分深入考察了中国法律思想在文明初期的漫长酝酿过程。重点分析了夏代“刑德相济”观念的初步显影,及其在夏桀灭亡后被后世引用的历史语境。对于商代,本书细致梳理了甲骨文中所反映的“神意刑罚观”,探讨了巫权、王权与早期司法权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特别是对“天命”观念下惩罚与赦免的政治哲学意涵进行了深入剖析。 周代是法律思想体系初步建构的关键时期。本书详尽阐述了西周“礼乐刑政”并举的制度设计,着重辨析了“礼”在早期法律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我们不仅探讨了《周礼》《礼记》中关于刑罚的规范,更聚焦于“刑不越宫”、“德主刑辅”等核心原则,揭示了早期宗法制度如何内化为法律约束力。同时,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背景下,晋国“刑鼎”事件所引发的关于“铸刑书”的争议进行了细致的文献比对和历史情境还原,探讨了成文法观念在历史转折点上的艰难出现。 第二部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法律哲学交锋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变催生了百家争鸣的思潮,法律思想也因此进入了最活跃、最富争议的阶段。本部分是全书的重点之一。 首先,本书对儒家的法律观进行了系统梳理。我们不满足于对孔子“仁恕”思想的肤浅理解,而是深入挖掘了其对“德治”的理论基础,以及孟子、荀子在“性善/性恶”论驱动下,对刑罚威慑力与教化功能的精细划分。特别是对“慎刑”与“德刑并用”的内在张力进行了哲学层面的探讨。 其次,法家思想的崛起构成了与儒家对立的强大力量。本书集中分析了商鞅变法中的核心理念,如“耕战”、“重刑主义”、“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早期形态。更进一步,我们对比了韩非集大成时期的法、术、势理论,阐释了其“以法为本”的政治理论,以及对“人治”弊端的彻底否定。 此外,本书还专辟章节探讨了道家、墨家乃至阴阳家对法律问题的间接或直接论述。例如,老子“无为而治”思想中蕴含的对过度干预和严刑峻法的批判,墨家“尚同”、“非攻”思想如何折射出对社会公平与最小化暴力的诉求。通过比较这些学派的异同,勾勒出战国时期法律思想多元互补的宏大图景。 第三部分:先秦司法实践与制度细节考证 本部分着重于对先秦法律实践的具体案例和制度细节进行考证和重构。我们利用新出土的竹简、盟誓文书以及二十四史中的零星记载,力求还原当时司法运作的真实面貌。 书中详细探讨了先秦的诉讼程序,包括告发制度(如“告朔”制度的演变)、审判机构的设置(如卿士、三司的职能),以及证人制度的原始形态。特别对战国秦简中显示的“程式化审判文书”进行了类型学分析,揭示了早期行政司法化的倾向。 在刑罚方面,本书对“五刑”(劓、刖、宫、膑、大辟)的演变进行了详细的刑罚学考证,分析了肉刑的普遍性与社会接受度。同时,本书对战争期间的军法、经济领域的“民法”(如土地兼并的限制、债务纠纷的处理)也进行了细致的入微的考察,力求展现出先秦法律体系的完整性。 第四部分:法律与文化:先秦社会规范的渗透 法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植于特定的文化土壤中。本部分探讨了先秦时期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宗族关系对法律的塑造和约束作用。 我们分析了宗法制度如何通过“亲亲相首隐”的原则,对国家刑法构成内在的挑战与修正。此外,对盟誓、诅咒等具有神圣约束力的仪式,如何作为一种“软性法律”或“前法律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进行了深入的文化人类学阐释。本书特别关注了古代的“义理”与“刑罚”之间的张力,探讨了在缺乏完备成文法典的时代,如何通过“比附”、“类推”等司法智慧来填补法律空白。 第五部分:秦朝法律的过渡与历史意义 最后一部分,本书将目光投向秦朝的统一与法律的整合。我们认为,秦律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对战国时期法家实践成果的总结与制度化。本部分对比了秦律与战国各国法律的继承与创新之处,重点分析了秦代法律的严苛性背后的政治逻辑。通过对秦律的初步解读,揭示了它在中国后世法律发展史中所扮演的“承前启后”的关键角色,为理解中国古代法律的“一元化”趋势奠定了历史基础。 总结与价值 《古籍重光:先秦法律思想的现代阐释与历史钩沉》旨在为研究者提供一个结构清晰、论证严谨的先秦法律研究框架。本书大量运用了当代史学、法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工具,对传统上被视为零散、残缺的先秦法律资料进行系统性的整合与深度挖掘,以期还原中国法律文明在文明之初的复杂面貌与深刻智慧。本书适合从事中国古代史、法律史、思想史及相关领域研究的学者、研究生,以及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都停留在文献层面,总觉得隔靴搔痒,意犹未尽。《出土先秦法律史料集释》这本书的出现,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震撼。当那些尘封千年的竹简、帛书、青铜器上的铭文被小心翼翼地发掘、整理、解读时,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沧桑,更是先民们智慧的结晶。这本书所汇集和释读的,不再是后人转述的二手资料,而是最直接、最原始的法律证据。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那些具体的法律文献,比如,那些失传已久的律令,它们具体规定了哪些刑罚?哪些行为被视为重罪?又比如,那些早期的契约文本,它们是如何保障交易双方的权益?以及那些关于度量衡、货币、田亩的法律规定,它们是如何维护国家经济秩序的?通过对这些物质性证据的解读,我们可以跳出文献的局限,看到法律是如何在物质世界中运作,如何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抽象的法律概念与具体的社会实践相结合,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先秦时期社会管理的复杂性与精妙之处,也为我们理解中华法律传统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实证基础。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时代的法律,就不能只看那些抽象的条文,而要深入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去。《出土先秦法律史料集释》这本书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它汇集了那些从地下发掘出来的、最原始、最直接的先秦法律史料,而不是依赖二手文献的转述。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看到那些真正刻写在竹简、铜器、陶片上的法律文本,感受到它们穿越千年的力量。我特别期待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出土的法律史料进行对比分析,比如,看看楚国的法律与晋国的法律在刑罚、土地制度上是否存在差异?秦国统一六国后,又是如何整合不同地区的法律传统的?此外,我也非常关心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非官方的法律实践,例如,民间契约、调解文书等,它们能否反映出法律在社会基层是如何被理解和运用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无比珍贵的实证基础,让我们能够绕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和文献解读的障碍,直接触碰到先秦时期法律的“原貌”。我相信,通过对这些出土史料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先秦社会的结构、人们的权利与义务,以及法律如何成为支撑当时社会运转的基石。

评分

对于一个对中国古代法律发展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而言,《出土先秦法律史料集释》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我们知道,先秦是中国法律体系形成的关键时期,但关于那个时代的法律,很多时候只能从零星的文献和后世的记载中去推测。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将那些沉寂在地下、鲜为人知的“活化石”——出土的法律史料,进行系统的汇集和深入的解读。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那些重要的出土文献,比如,那些关于国家政治制度、官僚体系、司法程序方面的法律条文,它们如何规范着统治阶级的行为?又如何影响着社会的权力结构?同时,我也非常好奇那些关于民事和刑事案件的原始记录,例如,土地纠纷是如何解决的?盗窃、伤害等行为会受到怎样的惩罚?通过对这些具体史料的释读,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先秦时期的法律条文,更能窥见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法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通往先秦法律世界的大门,让我们能够更直接、更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的法律是如何运作,如何塑造社会秩序的。

评分

读了《出土先秦法律史料集释》的目录和序言,我真是迫不及待想一探究竟。我一直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充满着想象,那些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百家争鸣,背后无不与森严的法律制度息息相关。可问题在于,这些法律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是像《韩非子》里描绘的那样严苛冷酷,还是有更多我们不曾想象的温情与智慧?这本书就恰恰解决了这个痛点,它将那些深埋地下、鲜为人知的法律文本一一呈现,并进行细致的解读。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土地、婚姻、合同的早期法律条文,它们直接关系到普通民众的生活,也是社会秩序最基础的构成。通过对这些出土文献的分析,我相信我们可以更具体地了解当时的产权界定、家庭关系的处理方式,以及商业活动的规则。更让我兴奋的是,书中可能还会涉及一些案件的审理记录,通过这些鲜活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法律是如何在具体的社会矛盾中发挥作用,如何被执行,以及当时的司法官是如何断案的。这比单纯的理论探讨要生动得多,也更有说服力。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更真实、更立体、更具象化的先秦法律图景,让我们看到法律的灵魂,而不仅仅是冰冷的条文。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着实吸引人,《出土先秦法律史料集释》。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和发展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先秦时期,那是一个奠定中国传统法律基石的时代,但传世文献往往零散模糊,真正能让人窥见其原貌的,非出土的珍贵资料莫属。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它汇集了那些沉睡在地下的法典、律令、刑徒文书、契约等等,将抽象的历史记载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实物证据。我期待它能如其名所示,对这些出土的先秦法律史料进行详尽的释读和阐释,还原当时社会治理的真实面貌,揭示那些刻在竹简、铜器、陶片上的先民的法律智慧。比如,我特别想知道,那些周朝的“礼”是如何在实践中演变成具体的法律条文的?秦朝统一后,法家思想是如何渗透并重塑国家的法律体系的?通过对这些出土史料的深入研究,我们或许能更清晰地理解,为什么中国的法律传统会呈现出与西方截然不同的特质,以及这些特质又如何影响了我们今天的社会运作。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学家的工具书,对于任何一个渴望深入了解中华文明根脉的读者来说,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它是一扇窗,让我们能够穿越历史的尘埃,直接聆听来自先秦大地的声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