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次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讲解中国历史的卜宪群先生,领衔全国百名知名学者,历时八年,精心撰著出这部以科学性为前提的高端史学大众化之作。近百位采访嘉宾包括李学勤、杜维明、毛佩琦、阎崇年等知名学者深入解读重大历史。
2.本书是专业史学工作者对于当下“历史热”的一次集体回应,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
3.全书用100个专题叙述了从中国境内的人类起源到晚清的中国历史,脱离了一般历史书编年体或章节体的窠臼。
4.新的体例、新的史料、新的观点、新的评价。许多新近的出土文物和研究成果都囊括其中;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更加多元化、立体化,展示了历史多面性的魅力。
5.本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2015年度基础研究重大成果”,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于2015年12月25日播出。
6.新华社2016年5月17日电:人物传记与重大事件相结合,中国社科院撰《中国通史》问世。
7.其姊妹篇CCTV-6百集《中国通史》近期也将播出。
全球视野,中国叙事。全书站在21世纪的历史高度来把握、透视与思考中华民族所走过的历程,同时把中国历史放到世界史的大背景下考察,在全球化时代郑重回答了中国人对本国历史的重大关切。
全书用100个专题叙述了从中国境内的人类起源到晚清的中国历史,脱离了一般历史书编年体或章节体的窠臼;许多新近的出土文物和研究成果都囊括其中;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更加多元化、立体化,展示了历史多面性的魅力。
历史是民族的记忆,不能忘却,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当下和未来。两次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讲解中国历史的卜宪群先生,领衔全国百名知名学者,历时八年,精心撰著出这部以科学性为前提的高端史学大众化之作。近百位采访嘉宾包括李学勤、杜维明、毛佩琦、阎崇年等知名学者深入解读重大历史。
本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2015年度基础研究重大成果”,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于2015年12月25日播出。新华社2016年5月17日电:人物传记与重大事件相结合,中国社科院撰《中国通史》问世。
本书是专业史学工作者对于当下“历史热”的一次集体回应。近年来,图书市场出现了“历史热”,引领这场历史热的,主要是非史学专业人员。虽然有些讲史图书以“学者品位解读”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也聘请了一些史学专家,但具体到讲史这个领域,并不一定就是特定领域的专家,不少是其他专业的学者在跨界行动。至于网络写手,大多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许多所谓的讲史著作,无视历史研究的基本准则,热衷于“恶搞历史”,对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与其他版本的《中国通史》比较,本书具有以下特点:1.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本书的每一时段都由在本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学者撰写,从人物、事件的细节入手,采用了人物传记与重大事件结合的方式,如周公摄政、诸葛亮治蜀、炀帝功过、永乐迁都等,着重写出了人物身上体现的时代特点以及对历史的贡献和影响,以普及化的方式表述对历史的解读。2.广阔的全球视野。全书站在21世纪的历史高度来把握、透视与思考中华民族所走过的历程,同时把中国历史放到世界史的大背景下考察,在全球化时代郑重回答了中国人对本国历史的重大关切。
总体而言,五卷本《中国通史》具有新的体例、新的史料、新的观点、新的评价的特点,是21世纪以来高端史学大众化的力作。其姊妹篇CCTV-6百集《中国通史》近期也将播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童刚作序,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总撰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撰稿。本书的每一时段都由在本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学者撰写,同时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祖武、王震中、方克立,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马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佩琦,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阎崇年等国内外近百名知名学者参与创作。
你不可能要求一个普通读者、观众去读大学的学报或学术期刊。这是少数人的事,但是怎么把少数人的研究成果传达给大众,需要有对这些研究成果的诠释”。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明史学会常务副会长毛佩琦
人物传记与重大事件相结合,中国社科院撰《中国通史》问世。全书摒弃编年体或章节体,采用人物传记与重大事件结合的方式,用100个专题叙述了从中国境内的人类起源到晚清的中国历史,且包含了新近的考古和研究成果。
——新华社
该作品面向大众,书中通过大的历史事件展现某一时期的历史面貌,以当代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同时保留了受访嘉宾的评论与深入解读。
——中国新闻网
社科院的这部通史,充分借鉴了其他通史著作的优点,并力图有所创新。在卷帙上更适合普通读者阅读;开创了专题式的综合体叙述中国历史的先例,从人物、事件等细节入手,采用人物传记与重大事件结合的方式,如周公摄政、诸葛亮治蜀、隋炀帝功过等,体现了新的观点、新的视角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充分吸收了当代考古学和历史研究的新成果。
——光明日报
再造统一
炀帝功过
贞观之治
武则天
开天盛世
安史之乱
中晚唐的困局
世界都会长安
吐蕃兴衰
敦煌
唐朝对外文化交流
唐代宗教
五代十国
宋太祖
澶渊之盟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王安石变法
靖康之难
宋金和战
偏安东南
东京梦华
宋代新儒学
宋代文化
这部名为《中国通史3:隋唐五代两宋》的书,作为一名对中华历史脉络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拿到手后便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在叙事上的宏大与细腻并存的功力。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事件的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隋唐大一统背景下,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是如何一步步演变,乃至最终在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经历痛苦的重塑。尤其是对于隋朝速亡的原因分析,书中提出的那几条见解,如过度劳役与均田制的内在张力,以及关陇集团内部的权力更迭,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原本以为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已经算得上是比较全面了,但这本书却提供了许多新的视角,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典故与人物命运。它不仅仅是在“讲故事”,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这种启发性的写作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厚度和价值感。
评分这本书在对唐代盛衰的描绘上,简直是一场视觉和思想的盛宴。我特别欣赏它对“安史之乱”的解读,没有将之简单地归咎于杨贵妃或某位藩镇的野心,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系统性危机的爆发点——中央集权对边疆军权的过度放任与内部财政体系的不可持续性之间的矛盾激化。书中对胡汉融合、文化交融的描述也颇为精彩,那种雍容华贵的气度是如何在丝绸之路上酝酿,最终又如何在大唐的骨子里生根发芽,展现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长安城朱雀大街上胡姬的香料味,也能感受到藩镇节度使们骑兵扬起的尘土。这种高度的代入感,来源于作者对史料的精妙提炼和艺术化的重构,使得原本冰冷的史实鲜活了起来,充满了人性的挣扎与时代的悲壮。
评分宋朝部分的叙述,是本书的又一个高光时刻。不同于唐代的张扬,宋代的内敛与文治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对“士大夫政治”的形成机制做了深入的剖析,解释了宋朝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成功地将武将的权力吸纳进文官体系,从而换来了长达三百年的相对稳定,即便是在军事上面临北方强敌的巨大压力。我个人对书中关于理学兴起背景的探讨非常感兴趣,它不仅仅是哲学思辨的产物,更是士大夫在政治上受挫后,转向内心寻求精神寄托的一种历史投射。这种对思想史与政治史交互作用的深度挖掘,让读者明白了宋代的“积弱”并非单纯的军事不济,而是一种基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系统性选择与权衡。
评分翻过唐末的藩镇割据,进入五代十国的篇章,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显得尤为克制而精准。这段历史往往因为过于破碎和血腥而被一些通史简化处理,但本书却细致地梳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短命王朝的更迭逻辑。它揭示了在缺乏有效意识形态支撑的时代里,军事力量如何成为唯一的合法性来源,以及军队内部的派系斗争如何成为王朝覆灭的直接导火索。我尤其关注到作者对“更迭”而非“发展”这一主题的强调,这使得读者能清晰地看到中国历史在经历大分裂后,是如何艰难地寻找新的秩序平衡点的。那种在混乱中孕育着新生的微弱光芒,被作者用冷静的笔触描绘出来,让人在阅读时感到一种历史的宿命感,但也同时对宋朝的建立抱有更深的期许。
评分总而言之,这部著作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多维度的历史观察框架。它没有满足于讲述“发生了什么”,而是致力于解释“为何会这样发生”,并深入探讨了这些历史抉择对后世留下的深远影响。无论是对隋唐制度的承袭与创新,还是五代的分裂逻辑,抑或是两宋的文治高峰与边缘化困境,作者都展现了极强的历史洞察力。对于任何想透过表象看清历史驱动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头书,它提供的知识密度和思想深度,绝对能让你的历史观得到一次彻底的更新和洗礼,读完后对中国中古史的认识会更加立体和丰满。
评分这个包装有些受潮了,很软,个别地方已开裂,总算没有影响里面的书。这是在京东购书唯一一次未达到百分百满意,本想扣一颗星,但考虑快递员此期间实在辛苦,不忍心扣了。没有抱怨的意思,只请京东注意物流,经营的更好。
评分第一次在网上买书,到货后感觉还不错,物流速度简直是神速,从下单到收货仅二十四小时,但是包装让人很担忧,还好没被损坏!
评分不错,印刷质量好,和书店的一样,下次继续!
评分物流快,一直在购物车中,这次活动买了,很值
评分第一天下单第二天到,商品和超市的一样,赶上活动比较便宜,一如既往的支持京东。
评分非常好,特价买的,正品书。老师推荐,说这个较好。
评分买了两千多六十几本的书,先到了一箱,基本上已经分光了,包装都不错。
评分跟中央台节目的解说一样,马上就购入一套,正版图书
评分不错,送货快,书很好,正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