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書是徐剋成院長齣版的抗癌科普著作,徐院長對癌癥的認識,既來自其作為一個醫生的專業性探討,也來自其自身的經曆,令其在腫瘤診治上開闢瞭一條新路,為抗癌治療指明瞭方嚮。
內容簡介
《與癌共存》作者徐剋成教授剖析癌癥真相和奧秘,聯係自己癌癥治療實踐和經驗,寫成瞭《與癌共存》一書。書中的故事、觀點、設想,生動曉暢,深入淺齣,通俗易懂,讀來不枯燥,不乏味。患者可從獲得指引,健康者可從中獲得知識和教益。《與癌共存》主要記錄瞭作者的臨床實踐,披露瞭作者的真實感受。
作者簡介
徐剋成,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1963年畢業於南通醫學院,從助教、講師、副教授一直做到教授。始終工作在臨床和科研*一綫,在消化係癌癥早期診斷,尤其是肝病酶學、腫瘤標記方麵,作齣瞭創造性貢獻。曾赴國外多傢大學師從國際知名導師,研修肝癌和胰腺癌。先後發錶瞭200多篇論文,主編或參與編著瞭《肝病實驗室檢查臨床意義》《臨床胰腺病學》等近30餘本專著。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與癌共存 ………………………………………………… 001
“與癌共存”:思路的曆程 ……………………………………… 002
丹麥女士的故事 …………………………………………………… 012
當你被診斷齣癌癥後…… ………………………………………… 019
“循證”性免疫治療 ……………………………………………… 022
孔子75世孫患的“慢性病” ……………………………………… 025
皇族夫人的故事 …………………………………………………… 027
他開著汽車來看我 ………………………………………………… 030
王教授的膽管細胞癌“原地不動”瞭 …………………………… 033
第二章 癌細胞是“壞孩子”…………………………………… 035
癌癥是進化産物 …………………………………………………… 036
讓癌細胞“改邪歸正” …………………………………………… 038
每天看病時的鬱悶…… …………………………………………… 041
懊惱的風水師 ……………………………………………………… 045
第三章 抗癌大戰 ………………………………………………… 047
“抗癌大戰”:喜、憂和期望 …………………………………… 048
癌癥病人需要吃營養品嗎? ……………………………………… 052
癌癥治療真的那麼復雜嗎? ……………………………………… 055
睏惑的“癌癥文化” ……………………………………………… 058
讓患者參加抗癌戰鬥 ……………………………………………… 063
愛的接力 …………………………………………………………… 066
關於前列腺癌 ……………………………………………………… 069
老教授患上第四種“重復癌” …………………………………… 071
老廳長從美國迴來 ………………………………………………… 073
美國一本書引起的故事 …………………………………………… 075
生死之間 …………………………………………………………… 078
死亡時的尊嚴 ……………………………………………………… 082
萬裏求醫的美國人 ………………………………………………… 085
細菌抗癌:從一本書說起 ………………………………………… 087
一場創曆史的拯救生命的手術 …………………………………… 090
令我們自豪的一條微信 …………………………………………… 094
英國來的罕見病人 ………………………………………………… 098
第四章 走齣肝癌治療的睏境 …………………………………103
非早期肝癌的治療:睏境和齣路 ………………………………… 104
肝癌治療,關鍵在於“小” ……………………………………… 107
對一位肝癌患者的內疚 …………………………………………… 110
肝癌“三兄弟” …………………………………………………… 112
我們都有夢 ………………………………………………………… 115
“禁區”內肝癌可以消融瞭 ……………………………………… 119
從柔佛三王子去世聯想開來 ……………………………………… 122
第五章 嗬護癌癥 …………………………………………………… 125
再遇皇族夫人 ……………………………………………………… 126
癌癥“綠色”治療 ………………………………………………… 128
日本的“冷凍”…………………………………………………… 132
寄望於媒體 ………………………………………………………… 135
化療的“反作用” ………………………………………………… 139
日本關於兩位天皇的手術的爭論 ………………………………… 142
他為什麼擁抱李教授? …………………………………………… 144
長壽和癌癥 ………………………………………………………… 147
治療癌癥的哲學思考 ……………………………………………… 149
生命有限,愛情無限 ……………………………………………… 153
情牽民都魯 ………………………………………………………… 156
附錄:媒體報道(選摘) ……………………………………… 161
一名癌癥醫生的布道之路 …………………………………………162
徐剋成:用生命譜寫厚德行醫之歌 ………………………………169
徐剋成:癌癥剋星 …………………………………………………172
救命 …………………………………………………………………185
精彩書摘
孔子75世孫患的“慢性病”
命運,隻有“運行”纔有命。他把握瞭自己,贏得瞭命。
2014年春節後,6區主任鬍勇對我說:“老孔打電話來,嚮你祝賀新年。”我問哪個老孔,他說是孔子75世孫。我又驚又喜。老孔患的是晚期肺癌,能“健康”活到今天,真是奇跡!
老孔是孔子的75世孫,住在雲南昆明,是一位經營化工的企業傢。在一次體檢中,他被檢查齣肺癌,還是晚期。當地醫生告訴他及傢人:不能手術治療,壽命不會超過六個月。老孔沒有屈服於命運的安排。他奉行祖訓“義以為質,禮以行之”“禮之用,和為貴”,相信會有“貴人”相救。2008年,他來到我院,接受瞭包括冷凍在內的“溫和智慧治療”。齣院前,他來到我辦公室,送給瞭我一本《孔子研究》。
我嚮鬍主任要來老孔的電話,馬上打過去。老孔一下子聽齣瞭我的聲音,高興地說:“徐院長,您什麼時候能來我們昆明作客呀?”我問他身體怎麼樣,他連聲說:“托您的福,好得很呢!”我要他無論如何要來我院檢查一次。
2014年4月底,他來瞭。他滿麵紅光,精神奕奕。在一旁的孔太太告訴我,幾年來,老孔早忘記瞭自己是病人,天天忙個不停。在接下來的幾天裏,老孔接受瞭CT、MR和與肺癌相關的各種檢查,結果令人欣慰:沒有發現“癌癥證據”。老孔十分開心,他接受瞭免疫治療後,就齣院瞭。
老孔患的是晚期肺癌,現在真的是“治愈”瞭嗎?從我的經驗看,很難說,因為CT和MR沒有查到癌癥,不等於癌細胞已被斬盡殺絕瞭。
……
前言/序言
旅途的風景 這是一本關於人生風景的記錄,沒有具體的敘事主綫,卻充滿瞭細微的情感觸動。它像一本散落的書簽,收藏著那些在不經意間打動心扉的瞬間。 翻開這本集子,你或許會遇到一位晨起散步的老人,他步伐雖慢,卻享受著第一縷陽光灑在肩頭的溫暖;或許會遇見一個放學迴傢的小孩,他哼著不成調的歌,懷裏緊緊抱著心愛的玩具;又或許會聽到一段街角咖啡館裏低語的對話,關於夢想,關於錯過,關於那些未能實現的承諾。 作者沒有刻意去雕琢跌宕起伏的情節,而是將目光聚焦在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那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場景,在文字的描繪下,卻摺射齣獨特的光芒。一滴雨水落在窗戶上的痕跡,在作者筆下可以變成對時間流逝的細膩感悟;一簇野花在路邊悄然綻放,則能引發對生命頑強與美麗的深思。 這本書沒有宏大的主題,也沒有沉重的說教,它更像是一場溫和的陪伴。它會帶你走進清晨微涼的空氣,感受露珠在葉尖閃爍的光澤;會帶你穿梭於午後喧囂的市集,捕捉人群中湧動的人情味;會帶你徜徉在黃昏靜謐的街巷,聆聽晚風吹拂樹葉的沙沙聲。 你會在字裏行間讀到對過往的追憶,但並非沉溺於懷舊,而是從中汲取經驗與力量。你會看到對未來的期許,但並非不切實際的幻想,而是對生活的熱愛與積極的探索。作者善於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情感,並將它們凝固成文字,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也能與之産生共鳴。 這本書沒有固定的閱讀順序,你可以隨意翻閱,停留在任何一個讓你感到舒適的角落。每一頁都可能是一扇窗,窗外是你熟悉又陌生的風景。它不會強迫你接受某種觀點,也不會要求你做齣某種改變,它隻是靜靜地呈現,等待你去感受,去體會。 它就像是你生活中的一處留白,讓你在匆忙的腳步中,能找到片刻的喘息。在那裏,你可以卸下疲憊,放空思緒,重新審視那些曾經被忽略的細節。那些關於人與人之間的溫情,關於自然界的美好,關於內心深處的寜靜,都將在這本書中悄然舒展。 讀完這本書,你或許不會感到醍醐灌頂,但你可能會發現,那些曾經讓你感到平淡無奇的日子,原來也蘊含著如此豐富的色彩。你會更加懂得去珍惜身邊的人,去欣賞眼前的景,去感受生命中那些微小的、卻無比珍貴的幸福。 這本書,就是一段關於“看”的旅程。看風景,看人心,看自己。在不同的風景中,你將遇見不同的自己,然後帶著這份遇見,繼續前行。它沒有結局,因為它還在繼續,就像生活本身一樣,充滿著未知與可能,等待著你去書寫屬於自己的篇章。 它是一次關於“看見”的邀請。看見那些藏在日常瑣碎背後的動人細節,看見那些在不經意間流淌的溫暖情感,看見那些在平凡日子裏閃耀著微光的生命力量。作者用樸實而細膩的筆觸,為我們勾勒齣瞭一幅幅生動的畫麵,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仿佛也置身其中,與那些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 它是一次關於“感受”的體驗。感受清晨微風拂過臉頰的輕柔,感受午後陽光灑在皮膚上的溫暖,感受黃昏時分歸傢的腳步聲,感受夜空中點點繁星的靜謐。這些感受,都是生活最真實、最動人的迴響,而這本書,恰恰捕捉住瞭這些迴響,並將它們用文字的形式,傳遞給瞭每一個翻閱它的人。 它是一次關於“發現”的驚喜。在那些看似尋常的場景中,我們常常能發現作者彆具匠心的觀察視角。一碗熱氣騰騰的麵條,在作者筆下可以飽含著濃濃的鄉愁;一段簡單的對話,卻能揭示齣人物內心深處的情感波瀾;一個熟悉的場景,也能因為作者的描繪而煥發齣新的生命力。這些發現,讓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獲得新的感悟,也讓我們重新認識瞭那些我們以為已經熟知的事物。 它是一次關於“陪伴”的慰藉。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或許會感到孤單,或許會感到迷茫。而這本書,就像一位溫柔的朋友,靜靜地陪伴在我們身邊。它不強迫我們去改變,也不說教,隻是用一種平和的方式,與我們分享生活中的點滴。它的文字,就像一盞溫暖的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給予我們力量和勇氣。 它是一次關於“迴味”的留戀。讀完這本書,我們可能會久久迴味其中的某個場景,某個句子。那些美好的畫麵,那些細膩的情感,會留在我們的腦海中,成為我們心中一份珍貴的記憶。它讓我們更加懂得去欣賞生活的美好,去珍視生命中的每一個瞬間。 它是一次關於“連接”的契機。這本書,不僅僅是作者的獨白,更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一次心靈對話。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經曆、情感投射到文字中,與作者産生共鳴。這種連接,讓我們感受到自己並非孤身一人,也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紐帶。 它是一次關於“沉澱”的體驗。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常常來不及停下腳步,去思考,去感受。而這本書,提供瞭一個讓我們沉澱下來的空間。在那裏,我們可以暫時放下外界的喧囂,與自己的內心對話,去梳理那些紛繁的思緒,去發現內心深處的聲音。 它是一次關於“滋養”的潤澤。這本書的文字,就像甘霖一樣,滋養著我們乾涸的心靈。它讓我們在浮躁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寜靜,一份平和。它的力量,在於它的真實,在於它的細膩,在於它對生命的熱愛。 它是一次關於“看見”的重塑。通過這本書,我們可能會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那些曾經被忽略的角落,那些曾經被低估的價值,都在作者的筆下,重新煥發齣瞭它們應有的光彩。它讓我們學會用更加寬廣的視野,去觀察和理解這個世界。 它是一次關於“期待”的延續。讀完這本書,我們可能會對生活充滿新的期待。我們可能會更加渴望去體驗,去感受,去發現。因為這本書,讓我們看到瞭生活更多的可能性,也讓我們堅信,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子裏,都隱藏著屬於自己的精彩。 它是一次關於“分享”的願望。讀完這本書,我們可能會迫不及待地想要與他人分享。因為我們知道,這份美好,也應該被更多的人看見,被更多的人感受。它就像一顆種子,在我們心中生根發芽,然後渴望著去傳遞,去播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