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剧简明读本

中国京剧简明读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文青,马铁汉 著
图书标签:
  • 京剧
  • 戏曲
  • 中国戏曲
  • 传统文化
  • 艺术
  • 表演艺术
  • 文化
  • 历史
  • 戏曲理论
  • 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ISBN:978751662280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382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2
字数:12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京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被称为国粹。京剧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间(约1840年)的京都北京,至今已有170余年的历史。于文青、马铁汉编著的《中国京剧简明读本/新华人文修养丛书》是一部图文并茂、纵览中国京剧发展历史的普及读物。作者以开阔的视野,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京剧的历史、人物和流派,通俗易懂、图文并茂,适合作为京剧艺术爱好者的通俗读物。

内容简介

  京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被称为国粹。京剧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间(约1840年)的京都北京,至今已有170余年的历史。它集唱、念、做、打(舞)于一身,以歌舞演故事,其载歌载舞的表演,既不同于外国光唱不演的歌剧,也不同于光演不唱的舞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其特点是重在写意传神。
  于文青、马铁汉编著的《中国京剧简明读本》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京剧的历史、流派、代表人物等基本知识,通俗易懂,图文并茂,适合作为戏曲艺术爱好者的参考读物。

作者简介

  于文青,男,1939年生,河北南宫人,北京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剧本创作和戏曲理论研究工作。组织参与《中国京剧史》《北京戏剧通史》(民国卷)、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著有《书馆》《换官衣》《一代名伶》等新编历史剧,并有多篇论文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
  马铁汉,1936年生于北京。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1959年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随后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研究生班(院长梅兰芳)。毕业后分配到黑龙江省京剧团当导演,后又在省戏校、省文化局、省戏研室从事戏曲教学与研究。1975年奉调回京,先后任北京风雷京剧团编导、皮影剧团和梆子剧团团长等职,为政协北京市宣武区第九届委员会副主席。
  创作、改编的京剧有《黄风岭》《血染长平》《三探圆明园》《毛遂报国》《梅玉良缘》《风雨送亲人》;皮影戏《孟姜女》《西游记》(被译为日文上演)。曾多次为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及台湾电视台做嘉宾主持。著有《京胡伴奏》《戏中邮》《品邮说戏》《等;参加编撰有《中老年案头之友》《北京文化综览》《中国戏曲志?北京卷》《中国京剧艺术邮册》《谈史说戏》(主编)《北京京剧百科全书》(执行主编)《京剧的魅力》(合作)《聊斋志异全书》及书法作品《宣南文化三人行》等。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京剧的起源及形成
第一节 历史沿革
第二节 徽班晋京及徽调嬗变
第三节 强势崛起
第四节 群星璀璨
第二章 京剧全能型的表演体系
第一节 形象鲜明的行当
第二节 严格灵活的程式
第三节 以观众为中心的创作理念
第四节 别具特色的武打
第三章 异彩纷呈的流派
第一节 四大须生及其传人
1.潇洒飘逸的马连良
2.激越明快的谭富英
3.典雅清新的奚啸伯
4.苍劲深沉的杨宝森
第二节 卓越武生小生演员选例
1.武生宗师杨小楼
2.融南北两派为一体的李万春
3.梨园界“圣人”姜妙香
4.“活周瑜”叶盛兰
第三节 四大名旦及其传人
1.雍容华贵的梅兰芳
2.侠骨柔肠的尚小云
3.含蓄温婉的程砚秋
4.清纯爽朗的荀慧生
第四节 四大坤旦
1.胡碧兰
2.雪艳琴
3.章 遏云
4.孟丽君
第五节 名净及其传人
1.承前启后的金少山
2.风格别具的郝寿臣
3.德艺双馨的侯喜瑞
4.刚柔并济的裘盛戎
第六节 名丑及其传人
1.“百载梨园一老军”萧长华
2.身轻如燕的武丑叶盛章
第四章 京剧的音乐与脸谱
第一节 琴韵鼓声伴歌舞情真意切趣盎然
第二节 图案夸张五彩绘净丑脸谱辨忠奸
第五章 京剧的服装与道具
第一节 民族风格展锦绣多姿多彩话服装
第二节 戏中砌末助表演同塑艺术真趣美
第六章 京剧艺术发展中的文化现象
第一节 主演与文人相映成辉
1.寻根溯源
2.携手合作
3.蔚然成风
第二节 独具风采的男旦
1.由来和发展
2.男旦的魅力
3.现状与未来
第三节 别具风韵的坤生
1.孟小冬
2.徐东明
第四节 票友与京剧
1.忠实的粉丝
2.联系观众的纽带
3.普及发展的基石
第七章 流派美来自演员的高素质
第一节 梅兰芳求师学画创意境
第二节 周信芳与书为伴求“双真”
第三节 程砚秋的探索与创新
第八章 戏曲艺诀和戏曲对联
第一节 戏曲艺诀
第二节 戏曲对联
1.戏台楹联
2.戏名对联
3.集戏名对联
4.演员姓名对
5.农村戏台楹联
《戏梦人生:一段穿越时空的聆听》 夜幕低垂,古老的戏台在灯火辉映下宛若新生。一缕悠扬的唱腔,穿透岁月的尘埃,缓缓飘来,仿佛能触碰到历史的脉搏。这并非是一本关于某个具体剧种的详尽教科书,也不是某位名伶的生平传记。它是一场邀请,邀请您随同一位热爱戏曲的旅人,踏上一段跨越地域与时代的聆听之旅。 旅人并非科班出身,也非研究学者。他只是一个被这门古老艺术深深吸引的凡人。他的聆听,始于偶然。或许是街头巷尾一个卖艺者的清唱,或许是某个节日庆典上一段熟悉的旋律,又或许是家中小窗透出的电波里那带着吴侬软语或铿锵有力的唱词。每一次聆听,都像是在黑暗中点亮一盏小小的灯,照亮了内心深处一角未曾涉足的风景。 书中没有冗长的历史考据,也没有枯燥的术语解释。取而代之的是,旅人将用他最朴素也最真诚的文字,分享他在各地聆听戏曲的经历。他会在江南水乡的小剧场里,感受那如烟似雨的婉转,听着闺门旦的低吟浅唱,仿佛看到了水袖轻拂,黛眉微蹙的江南女子。他会在北国冰天雪地的小院里,惊叹于老生那苍劲有力、掷地有声的嗓音,感受那英雄豪情,家国情怀的磅礴。他甚至会走进一些如今已不常闻声的村落,试图捕捉那些仅存于老人口中、残存在老旧唱本里的零星曲调,感受那份失传的韵味。 他会记录下那些让他动容的瞬间:一位白发老翁,在昏暗的灯光下,仍能清晰地唱出年轻时的激情;一个稚嫩孩童,跟着咿咿呀呀地模仿,眼神里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一群观众,不论身份地位,在同一段旋律响起时,不约而同地屏住呼吸,沉醉其中。这些瞬间,才是戏曲最鲜活的生命力所在。 书中还将穿插一些旅人对于戏曲的随感。他会思考,为何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这门艺术依然能拥有它的追随者?他会尝试解读那些看似古老却又永恒的人物形象,如忠义的关羽,悲情的林黛玉,智慧的诸葛亮,他们为何能穿越千年,依旧引起人们的共鸣?他会从戏曲的唱念做打中,窥探古人的生活方式、情感表达,以及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他也会分享自己学习戏曲时遇到的困惑与乐趣,例如如何分辨不同的声腔,如何理解那些经典的唱词,以及一次次因为模仿不当而引发的笑话。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非是一本“教你如何欣赏”的指南,而是一封写给所有有心人的邀请函。它邀请您放下手机,暂时抛开尘世的烦扰,静下心来,倾听那些来自远古的声音。它不要求您成为戏曲专家,只希望您能从中发现一点点美好,一点点感动,一点点对传统文化的温情。 这本书如同一个老朋友的闲谈,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真挚的情感。它告诉你,戏曲并非遥不可及的殿堂,它就藏在生活的缝隙里,藏在熟悉的旋律中,藏在每一个热爱它的人的心里。当你合上书页,或许你依然无法完全理解戏曲的全部,但你可能会因此而对家门口的戏台多一份好奇,对偶尔飘来的唱腔多一份留意。 《戏梦人生:一段穿越时空的聆听》,献给每一个曾经被戏曲打动过,或者即将被它打动的你。它是一次关于声音的旅行,一次关于情感的共振,更是一次对生命最深沉的礼赞。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我通往京剧世界的一把钥匙。我之前对京剧的认知,仅限于一些电视里看到的片段,感觉非常模糊。但《中国京剧简明读本》这本书,将京剧的各个方面都剖析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对“表演程式”的讲解,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觉得京剧的表演非常夸张,动作也很难理解,但这本书把它分解成了“手眼身法步”等基本元素,并详细介绍了各种程式化的动作,比如“趟马”、“开打”等等。读的时候,我脑海里不断浮现出舞台上的画面,仿佛就能跟着演员一起“走”一遍。书中还提到了“眼神”在京剧表演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眼神来传递人物的喜怒哀乐,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神奇。一个眼神,就能让观众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波澜,这需要多么高超的技巧和深厚的功力!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武戏”的表演技巧,比如翻、跌、扑,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动作来表现战斗场面,让原本危险的动作,在舞台上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京剧的表演,是一种高度凝练、高度程式化的艺术,它将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提炼升华,变成了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舞台语言。

评分

自从读了《中国京剧简明读本》,我对京剧的理解可以说是“脱胎换骨”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莫过于它对京剧“行当”和“声腔”的梳理。以前看戏,经常会听到“老生”、“青衣”、“花脸”这些称呼,但一直搞不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也分辨不出不同行当的唱腔有何不同。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它详细地介绍了京剧的四大行当——生、旦、净、丑,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代表性人物。更让我惊叹的是,它还区分了不同行当的声腔,比如老生的“二黄”、“西皮”,旦角的“原板”、“二六”,甚至连一些特殊的唱腔,比如花脸的“架子花脸”和“铜锤花脸”的不同,都讲得明明白白。我感觉自己好像拥有了一副“听音识人”的耳朵,下次再看戏,就能更容易地分辨出角色的身份和情感变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著名的唱段的赏析,通过文字的描述,我仿佛就能听到那些经典唱腔在舞台上回荡,感受到它们所蕴含的丰富情感。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京剧的演唱,不仅仅是发声技巧,更是将人物的情感、性格,乃至当时的社会背景,都融入到声音之中,是一种非常高级的艺术表达。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对京剧的“声腔”和“唱功”感到好奇,而《中国京剧简明读本》这本书,则像一位专业的声乐老师,为我揭示了其中的奥秘。我之前觉得京剧的唱腔很“怪”,听起来有些难以理解,但这本书从最基础的“唱念做打”入手,详细讲解了京剧的“声韵”、“吐字”以及“气息运用”。它将复杂的唱腔分解成一个个容易理解的原理,比如,如何运用“四声八调”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如何通过“字腔结合”来让唱词更富于感染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行当的声腔进行的详细介绍,比如老生的沧桑,旦角的婉转,花脸的粗犷,这些都通过文字的描述,让我仿佛置身于剧场之中,能够清晰地分辨出不同角色的声音特色。书中还提到了“念白”的技巧,以及如何通过念白来塑造人物的性格和情绪,这一点我之前是完全没有注意到的。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京剧的演唱,是一种高度成熟的声乐艺术,它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情感的传达和艺术的升华。

评分

我必须说,《中国京剧简明读本》这本书的编排和内容设计,简直是为我们这些想要深入了解京剧,但又没有太多时间和基础的读者量身定做的。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京剧“脸谱”的介绍,这一点真的太有意思了!以前看戏,看到那些五颜六色的脸谱,只觉得它们很漂亮,但这本书把它背后的含义解释得清清楚楚。比如,红色代表忠诚和勇猛,白色代表奸诈,黑色代表刚正不阿,这些都和人物的性格息息相关,简直是人物性格的“可视化”呈现。书里还配了很多精美的脸谱图片,让我对照着看,感觉一下子就明白了。除此之外,书中对于京剧“服装”和“道具”的讲解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以前只知道京剧服装华丽,但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不同行当的服装形制,比如蟒袍、靠旗、褶子等等,以及它们各自的象征意义。还有那些看似简单的道具,比如马鞭、船桨,在京剧舞台上都有其独特的运用方式,通过“形似”和“意念”的结合,就能在舞台上表现出千军万马或泛舟江上的场景,这种化繁为简的艺术表现手法,真是太令人赞叹了。这本书就像一个精美的画册,又像一本详实的百科全书,让我全方位地认识了京剧的视觉艺术。我迫不及待地想把书里的知识应用到下次看戏中,相信到时候看戏的体验一定会更加丰富和深刻。

评分

《中国京剧简明读本》这本书,简直是我一直以来对京剧的“解惑之书”。我一直困惑于京剧的“服装”和“化妆”为何如此独特,这本书给我提供了详尽的答案。我之前觉得京剧服装非常华丽,但这本书让我知道,这些服装不仅仅是装饰,它们都有着非常严谨的规制和象征意义。比如,不同颜色的服装代表着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不同的款式则对应着不同的行当。书里还详细介绍了“蟒袍”、“靠”、“褶子”等各种服装的形制和穿着方式,让我对京剧舞台上的视觉呈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最让我感到神奇的,是京剧的“脸谱”。这本书花了很大篇幅来介绍脸谱的绘制技巧、颜色含义以及它们在不同剧目中的运用。我读到一些脸谱的绘制,就仿佛能看到一个角色的命运和性格,比如,红色的脸谱代表忠勇,白色的脸谱代表奸诈,黑色的脸谱代表刚毅,这些“可视化”的象征,让我一下子就抓住了人物的核心特点。这本书让我明白,京剧的服装和脸谱,是一种高度概括和象征化的艺术语言,它们在有限的舞台空间里,创造出无限的艺术想象。

评分

这本《中国京剧简明读本》真是我最近发现的宝藏!作为一个对京剧只是略知一二的门外汉,一直觉得京剧离我很遥远,高深莫测。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没有用那些枯燥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生动的方式,把我带入了京剧的世界。我尤其喜欢它对京剧“唱念做打”这四大基本功的讲解,以前觉得这些都是一些高难度技巧,这本书把它拆解得非常细致,还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们的精髓。比如,讲到“唱”的时候,它不仅仅是说音高和节奏,更把京剧的唱腔分成不同的行当,比如老生、花旦、净角等等,每种唱腔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情感表达,读来仿佛能听到不同角色的声音在耳边回响。讲到“念”的时候,它也介绍了京剧念白中的四声八调,以及如何通过念白来塑造人物性格,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很多时候,一个角色的情感爆发,是通过一句充满力量的念白来完成的。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许多京剧发展史上的趣闻轶事,以及一些著名剧目的梗概,这些内容让学习变得不再枯燥,反而充满了趣味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梅兰芳先生的故事,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更是一位将京剧推向世界的文化使者,通过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京剧的辉煌。这本书真的就像一位耐心细致的老师,一步步引导着我,让我从一个完全的门外汉,逐渐感受到京剧的魅力,它让我明白,京剧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充满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的。

评分

读完《中国京剧简明读本》,我才真正领略到京剧的博大精深。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部分,是它对京剧“音乐”和“伴奏”的深入剖析。我一直以为京剧的音乐只是简单的锣鼓点,但这本书让我知道,京剧的音乐是一门非常复杂且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它详细介绍了京剧的“板式”,比如“原板”、“二六”、“慢板”等等,以及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运用。我还了解到,京剧的音乐不仅仅是伴奏,更是表达人物情感、烘托气氛的重要手段。书中还介绍了京剧的“伴奏乐器”,比如京胡、京二胡、月琴、鼓板等等,以及它们各自在音乐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以前只知道京胡的声音很高亢,但这本书让我知道,不同的乐器组合,能够营造出不同的音乐效果,比如,京胡的悲伤旋律,能让人闻之落泪;而鼓点的激昂节奏,则能让人热血沸腾。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提到了京剧音乐中的“音韵”和“节奏”如何与唱词紧密结合,做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这本书让我明白,京剧的音乐,是一种高度写意、高度情感化的艺术,它能够用最纯粹的声音,打动人心。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京剧小白”量身打造的入门指南。《中国京剧简明读本》最让我受益匪浅的,莫过于它对京剧“剧目题材”和“故事发展”的梳理。我以前看京剧,常常对剧情的跳跃和人物的出现感到困惑,但这本书通过对大量经典剧目的介绍,让我对京剧的叙事方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将剧目按照历史、神话、民间故事等不同类别进行划分,并对一些重要的剧目进行了梗概介绍,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剧情的来龙去脉。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唱段”在剧情推进中所起的作用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京剧是如何通过音乐和唱词来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性格的。比如,一段慷慨激昂的唱词,可能就预示着一场大战的到来;而一曲低沉哀婉的唱腔,则可能表达着人物内心的悲伤和无奈。这本书让我明白,京剧的剧目,不仅仅是简单的故事搬演,更是一种高度凝练、高度艺术化的叙事。它通过对情节的巧妙安排和人物的生动刻画,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涵和深刻哲理。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戏曲情有独钟,而《中国京剧简明读本》这本书,无疑是满足了我对京剧深入了解的渴望。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对京剧“故事题材”和“人物塑造”的解读。我发现,京剧的剧目内容非常丰富,既有历史演义,也有神话传说,还有民间故事,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方方面面。这本书将这些剧目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了分类,并对一些经典剧目进行了详尽的梗概介绍,让我对这些故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分析了京剧是如何通过“程式化”的表演来塑造人物的。比如,一个简单的亮相,一个细微的手势,在京剧舞台上都能传达出丰富的信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它让我看到了,京剧演员是如何通过对程式的熟练运用,将一个个平面的人物,转化为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书中还提到了一些“脸谱”与人物性格之间的对应关系,让我对一些经典的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京剧不仅仅是视觉和听觉的盛宴,更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深度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对故事和人物的精妙刻画,折射出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百态。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好茶,初入口有些许涩,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醇厚的回甘。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京剧“锣鼓经”的介绍,虽然听起来像是技术性的东西,但作者用一种非常形象和浅显易懂的方式,把这些看似复杂的节奏和鼓点,赋予了生命。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声音叠加,而是通过不同的鼓点组合,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情绪,甚至推动剧情的发展。比如,书中提到“一档”、“二档”、“三档”这些鼓点,在不同的情境下,能够营造出紧张、喜庆、悲伤等不同的氛围,这种声音的艺术,比我之前想象的要丰富得多。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解释了京剧的“程式”和“套路”。刚开始接触时,觉得这会不会限制演员的发挥,但读完之后才明白,这些程式和套路,其实是经过无数代京剧艺人提炼出来的精华,是他们表达情感、塑造人物的“语言”。这些程式化的动作和表演,一旦运用得当,反而能够达到一种高度凝练、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书中举了很多例子,让我看到了这些程式是如何在舞台上被演绎得活灵活现的。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京剧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华丽外表,更在于它深厚的内涵和高度的艺术化表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