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设想,所有关于主体的理论总是适合男性的。当女性屈从于这种理论时,女性就陷入了这样一种境地:她不能意识到她这样做的同时,其实是放弃自己与自身想象之间的关系的特性,通过成为“女性”,在话语中使自己屈从于客体化。一旦她宣称她认同男性主体时,她便再度将自身客体化为男性主体。这是否是一种在自身内重新将自身认做缺失的(母亲—女性 )客体的主体?
主体性拒绝接受女性,作为表现、话语及欲望的客体。这无疑为每个无法精简的政体提供了财政支持。女性在可能的想象中失去自身固有的特征,这一情况是可以想见的。另一方面(客体)作为水准基点较之于主体更具*终的决定意义。因为男人可以借着反弹冲开一些客体目标而保存自身。如果没有“大地”供其压迫、压抑,供其劳作,供其表达无尽的(为己的)欲望,如果没有(女性)自身在理论中的晦暗不明的麻烦,那么“主体”的“先在”还剩下什么呢?如果大地自行旋转,尤其转向自身,也许会挫败主体的勃起,并且有可能使其丧失高度和穿透力。那么,从什么开始暴动呢?在什么之上演练他的权利呢?并且从哪里开始切入呢?
作者简介 目 录目 录
译著前言………………………………………… 1
英译者致谢…………………………………………… 1
上 部 古老的对称梦幻的盲区
第一章 女人,科学的未知数 ………… 3
第二章 小女孩(仅)是一个小男孩 …… 28
第三章 她的终点就在她的起点中吗?……… 46
第四章 另一个“原因”——阉割 ……70
第五章 阴茎羡嫉...... 90
第六章 成长为女人的痛苦之路 ………… 10
第七章 一种真正忧郁的性征 ………………113
第八章 阴茎=父亲的孩子…… 129
第九章 阉割的延迟行为 …………… 146
第十章 不可缺少的被动性高潮 ……………167
第十一章 女性同性恋...............183
第十二章 一种不可行的性关系.........196
第十三章 “女性是某种特征缺乏的结果”......211
中 部 镜子
第十四章 所有关于主体的理论总是适合于男性 ......249
第十五章 少女雕像:年轻处女,眼睛的瞳仁...... 279
第十六章 在柏拉图著作的索引中女人............ 288
第十七章 如何构想(孕育)一个女孩?............304
第十八章 不纯粹的透明之物................319
第十九章 ......并且如果,拿一个才死不久的(男)眼球来说...345
第二十章 女性的秘仪.....................371
第二十一章 先验的谬论...................397
第二十二章 公共体的永恒反讽.............424
第二十三章 容积——易变流动性...........453
下 部 柏拉图的“子宫”
第二十四章 舞台设置 ............ 487
第二十五章 话语.................515
第二十六章 避免(男子气的)歇斯底里........537
第二十七章 洞穴的“出口”..................555
第二十八章 需要聚集和调整目光的时候........565
第二十九章 父亲的视力:没有问题的历史的结果...... 585
第三十章 永远相同的形式..................602
第三十一章 教养的完成.....................618
第三十二章 哲学中的生命 ...................634
第三十三章 神的知识.......................653
第三十四章 口齿不清的中介人:感性和理性之间的裂隙......672
第三十五章 返回父亲之名 ...........684
第三十六章 女人的“快感” ..........701
译 后 记……………………………………… 727
这部作品的结构布局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它仿佛遵循着某种非线性的逻辑在自我生长,每一章的转折都像精密的齿轮啮合,驱动着整体的叙事向前滚动,但又时不时地用一个意象或一个不经意的对话,将时间线打乱重组。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消化其中几段关于“目光”的段落,那些描述犹如无数根细小的针,精准地扎在了社会互动中最隐秘的痛点上。它不仅仅是在描述“被看到”的问题,更是深入探讨了“如何被看到”的规范是如何被历史和权力塑造成的。作者对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女性主体性的定义差异,进行了旁征博引式的对比,但这些对比绝非生硬的堆砌,而是自然地融入了人物的内心独白和行为逻辑。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慢读、细品的书,它强迫你放慢呼吸,去聆听那些平日里被噪音掩盖的微弱心跳和犹豫不决的自我辩驳。
评分这是一部充满冷峻美学的作品,其力量来源于作者毫不妥协的观察视角和对语言边界的不断试探。它更像是一份详细的田野调查报告,但其文学性却远超普通纪实文学。作者成功地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疏离的叙事距离,这使得读者在共情角色痛苦的同时,又能保持必要的批判性思维。与市面上许多同类主题的作品不同,它避免了过度情绪化的宣泄,转而追求一种近乎科学的、对社会结构进行切片分析的冷静。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对“公共空间”与“私人领域”边界模糊化的处理,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示了在现代社会,女性如何不断地被拉扯于两者之间,并最终在不断地自我审查中逐渐消隐。这部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提出问题,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新范式——一种要求我们审视自身观看行为的范式。它让人意识到,沉默本身也是一种有力的表态,而“窥镜”的作用,不仅在于反射他人的形象,更在于揭示执镜者自身的扭曲。
评分坦白说,初翻开这书时,我有些担心它会落入那种学理化过重、阅读体验晦涩的窠臼,毕竟涉及到如此宏大的社会议题,很容易沦为理论的注脚。然而,作者展现出了一种惊人的叙事天赋,她巧妙地将复杂的哲学思辨嵌入到有血有肉的个体命运之中。与其说这是一部探讨社会现象的著作,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存在感”与“能见度”的心理史诗。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克制与精准,她几乎从不使用华丽的辞藻去煽情,而是依靠精确的场景还原和心理侧写来制造震撼。那种冷静的、近乎临床诊断般的笔触,反而比任何激烈的控诉都更具穿透力。书中关于“他者”如何被构建、又如何反噬自身的论述,让我联想到了许多被主流文化无意中“格式化”的人生轨迹。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考古挖掘,不断剥开文化积淀的外壳,试图触及人性中最原始、最脆弱的部分。
评分这部作品,如同一面打磨得光亮剔透的古老铜镜,映照出当代社会那些被遮蔽的、微妙的权力关系与性别张力。它不是那种直白地宣讲“觉醒”的口号式文本,而是在细腻入微的日常叙事中,不动声色地完成了对既定秩序的解构。作者对于人物内心深处的矛盾心理捕捉得极为精准,那种想要挣脱却又深陷泥淖的无力感,那种在社会期待与自我认知之间摇摆不定的状态,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是对几位核心女性角色所处的不同阶层与职业背景的考察,展现了“被凝视”这一行为在不同语境下的变异与重构。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许多日常互动的方式都发生了微妙的偏移,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眼神、话语,似乎都多了一层复杂的、难以言说的寓意。这种智识上的提升是缓慢而深刻的,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不断地抛出更尖锐的问题,迫使读者亲自去直面那些令人不安的真相。全书的节奏处理得极佳,张弛有度,前半部分的铺陈如同山间的薄雾,引人入胜,而后半部分则如疾风骤雨般,将所有线索推向一个既在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高潮。
评分阅读体验颇有一种进入迷宫的感受,但这个迷宫的设计极其巧妙,每一次的转向都导向一个新的、更深层次的认知岔路口。我最佩服作者的地方在于,她敢于直面那些“不完美”的女性角色,她们并非传统意义上完美无瑕的受害者形象,而是充满了自我怀疑、妥协甚至偶尔展现出加害者倾向的复杂个体。正是这种真实性,使得全书的批判力量倍增。它没有将性别议题简化为简单的“压迫方”与“被压迫方”的二元对立,而是深入挖掘了在父权体系下,个体如何内化了凝视的权力,并将其投射到自己或同性身上。书中的象征手法运用得极高明,比如反复出现的水体意象,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暗流涌动,完美地契合了角色们表面克制实则波涛汹涌的情感状态。这部作品的文字密度非常高,每一句话都承载着多重含义,读完一遍后,我立刻打算做第二次精读,以捕捉那些第一次匆忙中错失的伏笔和暗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