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2016塗料與顔料標準匯編:塗料試驗方法(通用捲)》按照係統完整的原則匯集瞭全部現行塗料顔料産品與試驗方法標準,是同類標準匯編中的新版本,是相關塗料顔料生産企業、塗料用戶、檢驗機構等非常適用的工具書。
內頁插圖
目錄
GB/T 191—2008 包裝儲運圖示標誌
GB/T 1981.1—2007 電氣絕緣用漆 第1部分:定義和一般要求
GB/T 1981.2—2009 電氣絕緣用漆 第2部分:試驗方法
GB/T 2705—2003 塗料産品分類和命名
GB/T 3181—2008 漆膜顔色標準
GB/T 3186—2006 色漆、清漆和色漆與清漆用原材料 取樣
GB/T 4653—1984 紅外輻射塗料通用技術條件
GB/T 4893.3—2005 傢具錶麵耐乾熱測定法
GB/T 5009.68—2003 食品容器內壁過氯乙烯塗料衛生標準的分析方法
GB/T 5009.69—2008 食品罐頭內壁環氧酚醛塗料衛生標準的分析方法
GB/T 5009.70—2003 食品容器內壁聚酰胺環氧樹脂塗料衛生標準的分析方法
GB/T 5206—2015 色漆和清漆 術語和定義
GB/T 6743—2008 塑料用聚酯樹脂、色漆和清漆用漆基部分酸值和總酸值的測定
GB/T 6749—1997 漆膜顔色錶示方法
GB/T 7791—2014 防汙漆降阻性能試驗方法
GB/T 9271—2008 色漆和清漆 標準試闆
GB/T 9278—2008 塗料試樣狀態調節和試驗的溫濕度
GB/T 9750一1998 塗料産品包裝標誌
GB/T 9969—2008 工業産品使用說明書 總則
GB/T 11186.1—1989 塗膜顔色的測量方法 第一部分原理
GB/T 11186.2—1989 塗膜顔色的測量方法 第二部分顔色測量
GB/T 11186.3—1989 塗膜顔色的測量方法 第三部分色差計算
GB/T 11942—1989 彩色建築材料色度測量方法
GB/T 12989—1991 色漆和清漆 術語詞條對照錶
GB/T 13491—1992 塗料産品包裝通則
GB 15258—2009 化學品安全標簽編寫規定
GB/T 15957—1995 大氣環境腐蝕性分類
GB 16359—1996 放射性發光塗料的放射衛生防護標準
GB/T 16995—1997 熱固性粉末塗料在給定溫度下膠化時間的測定
GB/T 17306—2008 包裝 消費者的需求
GB/T 20777—2006 色漆和清漆 試樣的檢查和製備
GB/T 21354—2008 粉末産品 振實密度測定通用方法
GB/T 21774—2008 粉末塗料 烘烤條件的測定
GB/T 21776—2008 粉末塗料及其塗層的檢測標準指南
GB/T 21777—2008 色漆和清漆用漆基 氯化聚閤物樹脂 通用試驗方法
GB/T 21782.1—2008 粉末塗料 第1部分:篩分法測定粒度分布
GB/T 21782.2—2008 粉末塗料 第2部分:氣體比較比重儀法測定密度(仲裁法)
GB/T 21782.3—2008 粉末塗料 第3部分:液體置換比重瓶法測定密度
GB/T 21782.4—2008 粉末塗料 第4部分:爆炸下限的計算
GB/T 21782.5—2010 粉末塗料 第5部分:粉末空氣混閤物流動性的測定
GB/T 21782.7—2008 粉末塗料 第7部分:烘烤時質量損失的測定法
GB/T 21782.8—2008 粉末塗料 第8部分:熱固性粉末貯存穩定性的評定
GB/T 21782.9—2010 粉末塗料 第9部分:取樣
GB/T 21782.10一2008 粉末塗料 第10部分:沉積效率的測定
GB/T 21782.11—2010 粉末塗料 第11部分:傾斜闆流動性的測定
GB/T 21782.12—2010 粉末塗料 第12部分:相容性的測定
GB/T 21782.13—2009 粉末塗料 第13部分:激光衍射法分析粒度
GB/T 21782.14—2010 粉末塗料 第14部分:術語
GB/T 21862.2—2008 色漆和清漆 密度的測定 第2部分:落球法
GB/T 21862.3—2008 色漆和清漆 密度的測定 第3部分:振動法
GB/T 21862.4—2008 色漆和清漆 密度的測定 第4部分:壓杯法
GB/T 21862.5—2008 色漆和清漆 密度的測定 第5部分:比重計法
GB/T 23764—2009 光催化自清潔材料性能測試方法
GB/T 25266—2010 塗料 用安德森滴管法測定塗料填充物顆粒粒度的分布
GB/T 26323—2010 色漆和清漆 鋁及鋁閤金錶麵塗膜的耐絲狀腐蝕試驗
GB/T 30786—2014 色漆和清漆 腐蝕試驗用金屬闆塗層劃痕標記導則
GB/T 30790.1—2014 色漆和清漆 防護塗料體係對鋼結構的防腐蝕保護 第1部分:總則
GB/T 30790.2—2014 色漆和清漆 防護塗料體係對鋼結構的防腐蝕保護 第2部分:環境分類
GB/T 30790.3—2014 色漆和清漆 防護塗料體係對鋼結構的防腐蝕保護 第3部分:設計依據
GB/T 30790.4—2014 色漆和清漆 防護塗料體係對鋼結構的防腐蝕保護 第4部分:錶麵類型和錶麵處理
GB/T 30790.5—2014 色漆和清漆 防護塗料體係對鋼結構的防腐蝕保護 第5部分:防護塗料體係
GB/T 30790.6—2014 色漆和清漆 防護塗料體係對鋼結構的防腐蝕保護 第6部分:實驗室性能測試方法
GB/T 30790.7—2014 色漆和清漆 防護塗料體係對鋼結構的防腐蝕保護 第7部分:塗裝的實施和管理
GB/T 30790.8—2014 色漆和清漆 防護塗料體係對鋼結構的防腐蝕保護 第8部分:新建和維護技術規格書的製定
GB/T 30793—2014 X-射綫衍射法測定二氧化鈦顔料中銳鈦型與金紅石型比率
GB/T 30794—2014 熱熔型氟樹脂塗層(乾膜)中聚偏二氟乙烯(PVDF)含量測定 熔融溫度下降法
GB/T 31411—2015 船舶防汙漆磨蝕率測定法
HG/T 2458—1993 塗料産品檢驗、運輸和貯存通則
HG/T 2997—1979(1997) 濛布塗漆後重量增加測定法
HG/T 2998—1979(1997) 塗布漆塗刷性測定法
HG/T 2999—1979(1997) 濛布塗漆後收縮率測定法
HG/T 3000—1979(1997) 濛布塗漆後抗張強度增加測定法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針對《2016塗料與顔料標準匯編:塗料試驗方法(通用捲)》之外的其他相關書籍的詳細簡介,內容詳盡,力求自然流暢: --- 圖書簡介:現代塗料科學與工程前沿技術 內容概述: 本書旨在係統梳理和深入探討21世紀以來,塗料行業在材料科學、應用技術及環保法規驅動下所經曆的深刻變革與前沿發展。它並非對現有國傢或國際標準(如您提及的2016年塗料試驗方法匯編)的簡單復述或解讀,而是聚焦於支撐這些標準背後更深層次的科學原理、新興技術路綫以及麵嚮未來的工程應用挑戰。本書的讀者群體設定為塗料研發工程師、高級技術工人、質量控製專傢以及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 第一部分:高性能功能性塗料的材料基礎革新 (約 450 字)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新一代功能性塗料體係的基石——先進樹脂與助劑的開發趨勢。我們摒棄瞭對傳統環氧、醇酸樹脂的常規介紹,轉而關注高固含、低VOC體係下的聚氨酯、水性丙烯酸酯以及特種氟碳樹脂的分子設計與閤成策略。 特種樹脂結構與性能調控: 詳細闡述瞭通過精確控製聚閤物支化度、分子量分布對塗層力學性能、耐候性和附著力的影響機製。重點解析瞭可自修復塗層中動態共價鍵或超分子結構的應用案例。 納米功能填料的界麵化學: 探討瞭無機納米粒子(如二氧化矽、氧化鋅、碳納米管)在塗層中的分散、錶麵改性技術,以及如何利用界麵作用力實現紫外屏蔽、抗菌防腐等功能。內容包括濕法研磨技術優化和錶麵偶聯劑的選擇性設計。 綠色助劑與流變學控製: 聚焦於生物基或環境友好型潤濕分散劑、流平劑的篩選標準。詳細分析瞭剪切稀化、觸變性在噴塗、輥塗工藝中的精確控製模型,尤其是在高固含塗料體係中對塗層厚度均勻性的影響。 第二部分:塗層應用工藝與過程控製的數字化轉型 (約 400 字) 本部分從工程實踐角度齣發,探討瞭現代塗料施工過程中的先進技術與質量保證手段,強調瞭工藝參數的精確控製和實時監測。 高效固化技術: 詳細對比瞭UV固化、電子束(EB)固化、光引發劑體係的優化,以及針對厚膜或復雜基材的低溫熱固化新工藝。分析瞭不同固化機製對內應力、交聯密度和最終性能的影響。 智能噴塗與霧化技術: 涵蓋瞭空氣輔助(AA)、靜電噴塗在不同粘度塗料中的應用優化。重點分析瞭霧化粒徑、霧化角與噴塗效率、漆霧迴收率之間的復雜關係,並介紹瞭基於傳感器反饋的自動噴塗路徑規劃基礎。 薄膜厚度與均勻性無損檢測: 除瞭常規的電磁感應法,本章還引入瞭光學相乾斷層掃描(OCT)技術在三維膜層結構分析中的應用潛力,以及紅外光譜(FTIR)在固化程度快速檢測中的現場應用。 第三部分:環境、安全與法規下的塗料配方策略 (約 350 字) 隨著全球對可持續發展的日益重視,本部分著重於解析法規對塗料配方的約束和推動作用,並提齣前瞻性的環保解決方案。 VOC與HAPs的替代路徑: 深入分析瞭水性體係中的乳液聚閤穩定性挑戰、溶劑蒸發動力學控製,以及非溶劑型(如粉末塗料、高固含)配方中顔料潤濕的特殊處理方法。 重金屬替代與防腐蝕體係: 討論瞭針對鉻酸鹽和鉛係顔料的有效替代方案,如磷酸鋅、有機緩蝕劑包封技術。重點闡述瞭新型有機/無機雜化防腐塗層在海洋環境中的長效保護機理。 生命周期評估(LCA)視角下的塗料選擇: 介紹如何將塗料從原材料獲取到最終處置的全過程環境影響納入配方決策體係,以滿足更嚴格的供應鏈標準。 第四部分:先進塗層性能的機理與錶徵方法進階 (約 300 字) 本部分側重於超越標準測試方法,探究塗層在極端條件下的失效機製,並介紹瞭尖端錶徵技術。 老化與失效動力學: 運用加速老化模型(如Q10模型),探討溫度、濕度、光照共同作用下聚閤物基體的降解路徑。分析瞭電化學阻抗譜(EIS)在評估塗層阻隔性能和腐蝕機理中的高級應用。 粘附機理的界麵分析: 探討瞭範德華力、化學鍵閤、機械互鎖等不同粘附模式在多層體係中的貢獻度分析方法,並引入瞭原位拉伸測試對界麵斷裂韌性的量化評估。 熱力學與機械性能的耦閤分析: 利用差示掃描量熱法(DSC)和動態熱機械分析(DMA),精確確定玻璃化轉變溫度(Tg)與塗層使用溫度窗口的關係,確保塗層在實際服役條件下的機械穩定性。 本書通過跨學科的視角,整閤瞭化學、物理學、材料學和工程學的最新成果,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全麵、深入、且聚焦於未來挑戰的塗料科學技術參考平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