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耻情绪的调节

羞耻情绪的调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隽 著
图书标签:
  • 羞耻感
  • 情绪调节
  • 心理学
  • 自我认知
  • 人际关系
  • 心理健康
  • 情绪管理
  • 自我成长
  • 积极心理学
  • 行为改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406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022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0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专以上。
  本书内容理解加案例相结合,内容丰富容易理解。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探讨的是中国成年人对羞耻情绪的情绪调节过程以及特定情绪调节的策略在调节羞耻情绪上的效果。本书中在回顾了国内外对羞耻研究和情绪调节研究的基础上,使用三部分6个研究尝试具体探讨三个问题:(1)中国成年人在羞耻情绪体验中会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调节情绪,以及情绪调节的一般过程是什么;(2)对自我的负面评价被认为是激发羞耻情绪的重要认知过程,那么这一过程对一个人如何会影响到一个人所选用的调节策略;(3)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在调节羞耻情绪的效果上有何差异。

作者简介

  高隽,女,理学博士,中共党员,复旦大学公共发展与社会政策学院心理学系讲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专业人员与机构注册系统注册心理师(2015-2017,注册号:X-12-007)。2005年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理学学士,2010年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基础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专业理学博士。现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催眠学组理事;国际催眠协会(ISH)会员;美国心理学会(APA)会员。已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1篇,其中SSCI期刊*一作者/通讯作者3篇,第二作者1篇,第三作者1篇,国内CSSCI收录期刊*一作者/通讯作者12篇,第二作者7篇。已出版专业译著7本。主要研究兴趣为自我意识情绪的自我认知评估及情绪调节机制,青少年的抑郁议题。

目录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研究设想 3
一、 文献综述 3
二、问题提出 28
三、总体研究设想与研究设计 32
四、研究的创新性与意义 34
第二部分 研究部分 36
研究一 羞耻情绪调节策略及调节过程的质性研究 36
研究二:特定自我负性认知评估类型对羞耻认知情绪调节 91
策略选择的影响 91
研究三:羞耻情绪的不同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调节效果研究 119
第三部分:总讨论 156
羞耻的情绪调节过程目标:修复或重建自己以及/或者他人眼中的积极自我 157
羞耻情绪的认知情绪调节的策略类别:防御、修复与扩大损伤型策略 158
自我负性认知评估过程对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选用的影响:他人视角的双刃剑作用 159
特定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调节羞耻情绪上的效果 160
整合羞耻情绪的两面性:理论和临床实践上的启示 162
本研究的创新性和意义 164
研究的不足 165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166
第四部分:结论 167
参考文献 169

精彩书摘

  1.1.1.1羞耻情绪的界定
  在对羞耻(shame)情绪的界定中,最常见的是将其视为一种自我意识情绪(self-conscious emotion),自我意识情绪指的是以某种程度的自省和自我评价为核心特征的情绪,除了羞耻以外,内疚(guilt)、自豪(pride)、尴尬(embarrassment)也被认为属于自我意识情绪(M. Lewis, 1999; Tangney, 1999; Tracy & Robins, 2004)。自我意识情绪的界定本身显然沿袭了情绪的认知评价模型的理论思路,即认为特定情绪的唤起以及情绪与情绪间的区分是个体基于一些标准或维度对诱发情绪的情境进行主观评价的结果(Scherer, 1999)。如Tracy和Robins在他们最近提出的自我意识情绪的认知评价模型中指出(Tracy & Robins, 2004; Tracy, Robins, & Tangney, 2007),自我意识情绪的产生是因为个体评估当下的事件/情境是和自我认同的目标相关(如考试成绩与“我是有能力的”认同目标有关),但其结果却又和自我认同的目标不一致(如考试不及格与“我是有能力的”认同目标不一致);且相比非自我意识情绪,这些情绪的产生需要自我觉知和自我表征,在认知上更为复杂,并能促进个体达成复杂的社会目标。
  在自我意识情绪的框架下,对羞耻的一个经典定义是将其视为一种自我指向的痛苦、难堪、耻辱的负性情感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个体的自我成了被审视和给予负性评价的中心(Tangney, 1999)。
  包括羞耻在内的自我意识情绪也会被某些心理学家称之为具有明显社会性色彩的情绪(social emotion)(Gilbert, 2003; Tangney, 1999),这是因为尽管负性的自我觉知和自我评估是引发羞耻情绪的核心,但个体对自我的觉知及评估的重要来源是个体所知觉或想象中的他人对自我的觉知和评价(Fessler, 2007; Gilbert, 2007; Gruenewald et. al., 2007)。自我意识情绪的产生被认为需要至少某种人际意识(Draghi-Lorenz, 2001),或具备客体表征的能力,且早期重要的人际关系也是自我意识情绪产生与发展的基础(Gilbert,2007)。因此,羞耻在内的自我意识情绪也常会在人际情境中被诱发,并驱动不同的人际行为(Tangney, 1999),给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带来重要影响(Gilbert, 2003, 2007)。
  但也有学者认为,羞耻情绪和高兴、愤怒、悲伤一样是一种基本情绪。在羞耻究竟是自我意识情绪还是基本情绪的争论中,一个重要的争议点是羞耻是否具有独特、可识别的情绪信号(即面部表情和姿态),这也是Ekman区分基本情绪和非基本情绪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Gruenewald et. al., 2007)。支持羞耻是基本情绪的学者认为,羞耻虽不一定具备独特的面部表情,但却具备独特的身体姿态(如低头含胸、视线下垂、扭头或扭转视线等等)(Gruenewald et. al., 2007; Nathanson, 1992; Tangney, 1999; Tangney et. al., 2007)。如Tomkins(1963,见Nathanson, 1992)基于对婴儿行为的观察提出,当婴儿当下的兴趣或愉悦体验被阻断时,婴儿会表现出低头含胸、扭转视线或脸红,Tomkins认为,此时婴儿就产生了羞耻情绪。在他看来,羞耻是当愉悦体验被阻断时产生的负性情感,是一种婴儿生来就能体验和表达的“先天情绪”,其产生并不需要自我觉知或人际意识,它的主要功能则是调节过度的积极情绪和情绪表达。尽管有一些实证研究证明羞耻情绪至少具有可被辨识的独特姿态,但仍缺乏直接的实验室证据证明其符合其他基本情绪的特征,如诱发迅速且持续时间短,具有自动化的认知评价(appraisal),独特的生理反应模式等(Gruenewald et. al., 2007),因而总体而言,当今学者仍倾向于把羞耻情绪归为复杂的自我意识情绪而非基本情绪。
  羞耻情绪还被视为道德情感之一,这一界定更多侧重的是羞耻情绪的功能。所谓的道德情感,根据Haidt的定义(Tangney, Stuewig, & Masbek, 2007),是指那些“和整个社会或至少是和一些人的利益或福利,而非是和单个裁判者或行动者的利益或福利有密切联系的情绪”。这类情绪被认为与对人际事件做出准确的解释并采取补救行为有十分紧密的关系(Tangney, 1991),并且是善行和避免施害背后的重要动力(Kroll & Egan, 2004见 Tangney, Stuewig, & Masbek, 2007)。
  1.1.1.2 羞耻情绪的现象学特征
  基于对个体主观报告的羞耻体验进行分析的现象学研究为理解羞耻情绪作为一种复杂的、多成分构成的体验提供了线索。M. Lewis(2003)总结了主要基于西方研究而得出的羞耻情绪的四个现象学特征:首先是躲藏或消失的愿望;其次是强烈的痛苦,不适和愤怒;第三个特征是对自己整体的负性评价,认为自己无能、没有无价值,不够好;第四个特征是情绪体验中的主体和客体的融合,即羞耻情绪让个体完全将注意力集中在自我上,既是情绪的体验者,又是情绪指向的对象,从而导致陷入羞耻情绪的个体常常难以清晰地思考和行动。
  近十年来,一些学者对东方文化下个体(主要是中国和印度人)的羞耻体验也进行了类似的现象学研究,这些研究的主要结论是和西方研究一致的,即当个体体验到羞耻情绪时,在主观体验上会感受到非常强烈的痛苦,并常伴有沮丧和愤怒的情绪;在生理唤起上会出现脸红、出汗和心跳加快等反应;在认知评价上个体会对自我有负性的评价,有逃避或躲藏的强烈愿望(Anolli & Pasucci, 2005; Breugelmans & Poortinga, 2006; 钱铭怡, 刘兴华, 朱荣春, 2001;谢波,钱铭怡, 2000;汪智艳, 张黎黎, 高隽, 钱铭怡, 2009);并且相比同是自我意识的内疚情绪,体验到羞耻情绪的个体会感到更为痛苦、更强烈的无助感,以及更强烈的想躲藏和逃避的愿望,情绪体验在记忆中持续的时间也更久(Anolli & Pasucci, 2005; 谢波,钱铭怡, 2000)。但和西方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的是,参与研究的中国人并没有报告同等程度的渺小感和无能感(钱铭怡, 刘兴华, 朱荣春, 2001),和内疚情绪相比,也未报告更高水平的渺小及无能感(谢波,钱铭怡, 2000);此外,中国个体会更强烈的感觉他人在注视自己,更希望知道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且越是在日常生活中容易体验到羞耻情绪的个体,越会担心他人的负性评价,并有更强烈的希望逃避的想法,但同时也会觉得自己更应为事情的后果负责,更希望能去弥补(钱铭怡,刘兴华,朱荣春, 2001)。
  东西方文化下羞耻情绪体验在现象学上的异同反映出文化对特定情绪体验所造成的影响是复杂和多维的(Cross & Madson, 1997; Mesquita & Frijda, 1992; Shweder, 2003),如从情绪的认知过程模型和跨文化比较的视角出发,文化被认为会对特定情绪的不同构成成分造成影响,包括其诱发事件/情境、个体对事件的编码(coding)和评估(appraisal),生理唤起模式,行为反应以及对特定情绪的管理和调节模式等;此外,文化的影响不仅可以表现在上述任意一个成分中,且成分与成分之间的异同也可以是彼此独立的(Mesquita & Frijda, 1992; Shweder, 2003)。
  除了现象学上的异同之外,现有的研究表明,文化对羞耻情绪的影响还表现在词语表征(Edelstein & Shaver, 2007; Frank, Harvey, & Verdun, 2000; Li, Wang, & Fischer, 2004),对情绪的评价(Fischer, Manstead, & Mosquera, 1999; Yang & Rosenblatt, 2001),以及其行为结果(Bagozzi, Verbeke, & Gavino, 2003)和对自尊的影响(Fischer, Manstead, & Mosquera, 1999; Wong & Tsai, 2007)上。在解释这些差异背后的机制时,许多研究者都较为一致地认为这些差异反映的是不同文化中个体自我表征和自我结构上的差异,例如:独立自我和互依自我(Markus & Kitayama, 1991)的差异(e.g. Bagozzi, Verbeke, & Gavino, 2003; Li, Wang, & Fischer, 2004; Tracy, Robins, & Tangney, 2007; Wong & Tsai, 2007)。在羞耻体验的文化差异问题上,可以观察到的一个趋势是,相比独立自我构念更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如美国,互依自我构念占主导的国家,如中国,会有更丰富的词语表征来描述羞耻及其相关情绪,对羞耻情绪本身有更积极的评价,羞耻情绪对其自尊的影响也相对更小,也更频繁地被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来使用(Gilbert, 2007; Gruenewald, Dickerson, & Kemeny, 2007)。鉴于羞耻情绪与文化和社会的紧密关系,Shweder 认为(2003),如果要定义一个羞耻情绪的抽象形式且这一形式又是跨文化的,那么羞耻情绪的最基本涵义应是一种被给予了负性评价的深刻的恐惧体验,且这种体验具有很强的动机性。
  ……

前言/序言

  尽管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体验到这样或那样的情绪感受,但在心理学中,究竟什么是情绪却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Frijda,2005)。从认为情绪仅是我们的身体对外界刺激做出反馈的詹姆斯-兰德理论,到认为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刺激进行认知评价并伴随生理唤起的认知评价理论,一个可见的趋势是,当代心理学家越来越倾向于认为情绪体验是一种复杂的体验,它是个体对环境所做出的独特的反应,并且由多种不同的躯体和心理“成分”组成,包括生理唤起、主观感受、认知评估过程以及行为反应等(Gerrig&Zimbardo;,2003)。

《潜入无声之海:探索人类情感的边界与重塑》 简介 我们每个人都身处一片浩瀚的情感海洋,潮起潮落,暗流涌动。在这片无声之海中,一些细微的涟漪,抑或突如其来的巨浪,常常在不经意间触碰我们最脆弱的神经。它们可能源自一次不经意的言语,一次被忽视的凝视,一次未达预期的结果,甚至只是内心深处一种难以言说的自省。《潜入无声之海》并非一本关于压抑或逃避情感的指南,而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探索之旅,旨在揭示那些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常常被我们忽略或误解的情感信号,并提供一套富有洞察力的方法,帮助我们理解、接纳并最终与这些情感和谐共处,实现情感的自我觉察与积极重塑。 本书将引领读者穿越人类情感的复杂迷宫,从最基础的心理机制出发,逐步深入到那些常常困扰我们的隐秘角落。我们将不再局限于对“好”与“坏”情绪的简单二分法,而是尝试去理解每一种情感的独特价值和功能。我们会探讨,那些有时让我们感到不适甚至痛苦的情感,例如失落、挫败、焦虑、甚至是某种难以启齿的微妙感受,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又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本书认为,正是这些“负面”情感,往往是我们内心深处渴望被看见、被理解的信号,它们如同礁石,虽然阻碍前行,却也提供了锚定的可能,让我们有机会审视自身的航向,调整前进的步伐。 第一章:拨开情感迷雾——理解情感的起源与运作 我们首先需要建立对情感的科学认知。《潜入无声之海》将从神经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多个维度,为读者构建一幅关于情感的全面图景。我们将深入探讨大脑中与情感处理相关的区域,例如杏仁核、前额叶皮层等,了解它们在接收、加工和表达情绪信息中的作用。同时,我们也会审视个体经验、成长环境以及文化背景如何塑造我们的情感反应模式。本书强调,情感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复杂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我们会分析,童年经历、人际关系、甚至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对特定情境的情感解读,以及我们学习到的情感表达方式。 第二章:情感的细微信号——识别那些隐藏的“低语” 许多时候,情感的影响并非总是声嘶力竭,它们常常以一种极其细微的方式存在,如同一缕微风拂过,却在内心留下淡淡的痕迹。本章将聚焦于那些不易察觉的情感信号,例如轻微的身体不适(如胃部隐隐作痛、胸口发闷)、习惯性的回避行为、或是言语中透露出的不易察觉的消极倾向。本书鼓励读者培养一种“情感觉察力”,学会倾听身体发出的信号,识别自己情绪变化的微妙之处,而不是等到情感的爆发才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我们将提供具体的练习方法,帮助读者关注自己的情绪流动,例如情绪日记、身体扫描冥想等,从而捕捉那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低语”。 第三章:理解“难以启齿”——解码内心深处的隐秘角落 每个人内心都藏有一些不愿轻易示人的情感角落,它们可能是因为社会禁忌、个人经历,或是对自身某种特质的否定。本书将勇敢地触碰这些敏感地带,例如当个体感到自己不够好、不够有价值、或是做出了不被他人认可的行为时,内心可能涌现出一种难以名状的复杂感受。我们不是要将这些感受简单地归类为“羞耻”或“内疚”,而是要深入剖析它们产生的根源,理解它们背后的心理需求和防御机制。本书会探讨,这些隐藏的情感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人际交往以及生活选择的。我们并非鼓励大家宣扬或放大这些感受,而是提供一个安全、不带评判的空间,让读者能够以一种更开放、更接纳的态度去审视它们。 第四章:情感的连接与孤立——人际互动中的情感涟漪 情感的体验很大程度上是在人际互动中被塑造和放大的。本章将深入探讨,我们在与他人互动时,情感是如何被感知、传递和影响的。我们会分析,镜像神经元在情感共情中的作用,以及沟通方式、倾听技巧如何影响情感的连接与疏远。本书强调,理解他人的情感,以及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是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关键。我们将探讨,当我们在关系中感到被误解、被否定时,内心会涌现出怎样的情感波澜,以及如何通过改变沟通模式来修复和增进情感的连接。 第五章:重塑情感体验——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化 理解情感的本质之后,本书将转向如何积极地重塑我们的情感体验。这不是要我们强行改变感受,而是通过更深层次的认知重构和行为调整,来改变我们与情感的关系。我们将探讨认知行为疗法(CBT)和接纳承诺疗法(ACT)等心理学流派中行之有效的技术,例如识别和挑战不合理信念、培养“正念”意识、以及通过价值观导向的行为来超越负面情绪的困扰。本书将提供一套循序渐进的练习方法,帮助读者逐步培养更具弹性的情感应对能力,学会将那些曾经让我们感到束缚的情感,转化为推动个人成长和生命意义的动力。 第六章:接纳与超越——走向情感的和谐统一 最终,本书的目标是帮助读者实现情感的和谐统一。这意味着我们不再将某些情感视为敌人,而是将其视为生命经验的组成部分。我们将探讨“自我接纳”的深刻含义,以及如何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力量。本书鼓励读者认识到,情感的波动是人生的常态,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回应这种波动。通过培养一种开放、好奇、且富有同情心的态度,我们可以逐步摆脱被负面情绪困扰的局面,活出更真实、更充盈的生命。 《潜入无声之海》 是一次邀请,邀请您踏上一段意义非凡的心灵旅程。在这趟旅程中,您将不再是情感的被动承受者,而是能够主动驾驭自己情感海洋的智慧航海家。本书致力于提供深刻的洞见和实用的工具,帮助您理解那些潜藏在内心深处的“低语”,解码那些“难以启齿”的角落,重塑您与情感的关系,最终抵达一个更理解、更接纳、更自由的情感世界。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您自我探索、心灵成长道路上的一位忠实伙伴。

用户评价

评分

在翻开《羞耻情绪的调节》这本书之前,我对“羞耻”这个词的理解,更多停留在一种模糊的、负面的概念上,认为它是一种应该被回避和压抑的情感。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令人惊叹的细腻和深刻,将羞耻情绪的复杂性展现在读者面前。我被书中对羞耻起源的深入剖析所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体验,更是与我们的成长环境、社会文化、以及人际互动息息相关。书中关于“羞耻感的社会建构”的论述,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很多让我们感到自卑和不堪的评判,并非我们自身的问题,而是社会赋予的标签。作者用大量的真实案例,生动地描绘了羞耻感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生活,从内心的挣扎到外在的行为模式。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如何识别和应对羞耻的触发点”的章节,它为我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工具,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是什么样的情境和想法容易引发我的羞耻感。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分析问题,而是着重于提供解决方案。作者以极其温和而坚定的语气,引导我们去拥抱自己的脆弱,去理解自己的不完美,并最终学会与羞耻共处。我尝试了书中关于“自我关怀”和“情绪表达”的练习,发现它们确实有效地帮助我建立起更健康的心理边界,并且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自己的不足。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汲取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它让我看到了羞耻情绪背后隐藏的能量,也给了我勇气去接纳和转化它。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朋友,陪伴我走过曾经的困境,并教会我如何更加勇敢、更加自由地生活。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的时候,其实内心是有点忐忑的。因为“羞耻”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负面色彩,联想到自己可能经历过的那些让人无地自容的时刻,总觉得翻开它需要很大的勇气。然而,一旦我真正开始阅读,那种沉重的预感就被一种前所未有的理解和同情所取代。作者并非仅仅在描述羞耻情绪本身,而是更深入地剖析了它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的种种原因。我被书中关于“社会比较”和“内化标准”的章节深深吸引,它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羞耻,并非因为我们真的“不够好”,而是因为我们被无形中灌输了许多不切实际,甚至带有歧视性的评判标准。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真实,我甚至在某些描述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种被理解的感觉,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了很久,突然看到了一丝微光。它没有给出空洞的安慰,而是用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同理心的方式,引导我一步步去审视那些导致我产生羞耻感的源头,帮助我辨别哪些是外部强加的,哪些又是可以被挑战和重塑的。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一种自我疗愈的过程。我开始意识到,羞耻并非是一种原罪,而是一种信号,它在提醒我们,或许有某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某些界限被侵犯。作者的笔触温柔而坚定,她没有回避羞耻带来的痛苦,而是鼓励我们正视它,接纳它,并最终将其转化为成长的动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自我同情”的部分,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以一种更慈悲和宽容的态度对待自己,不再因为过去的错误或不完美而过度自责。这本书,真的像一个耐心且智慧的朋友,陪我一起走过那些曾经让我跌倒的泥泞,并教会我如何重新站起来,带着更坚实的步伐继续前行。它让我明白,羞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羞耻所吞噬,而这本书,恰恰给了我逃离这种吞噬的力量。

评分

我通常对心理学类的书籍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离我的日常生活有点远,或者是过于抽象。但《羞耻情绪的调节》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贴近现实的方式,让我眼前一亮。作者没有用晦涩的理论来堆砌,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了羞耻情绪是如何在我们生活中扮演角色的。从孩童时期因为犯错而感到难堪,到成年后因为工作失误而感到沮丧,这本书几乎涵盖了我们可能经历的各种羞耻时刻。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羞耻感与自我认同”之间关系的探讨,它揭示了为什么我们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轻易地否定自己,以及这种否定感又是如何一步步侵蚀我们的自信。作者在剖析羞耻的根源时,非常有耐心,她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以及个体经历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为什么羞耻感会如此强烈地影响我们。书中的案例,我都觉得特别真实,甚至可以说,我曾在某些描述中看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这种被理解的感觉,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安慰。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描述问题,更是在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作者提出的“接纳不完美”和“建立健康的自我边界”等方法,都非常具有操作性。我尝试了书中关于“自我同情”的练习,发现它真的能够帮助我减轻自我批评的程度,让我能够以一种更温和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错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调节羞耻情绪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与自己和解,如何活出更真实自我的指南。它让我明白,羞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羞耻所束缚,而这本书,正是帮助我找到解脱束缚的钥匙。

评分

在我看来,《羞耻情绪的调节》这本书,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心理探索之旅。我之前对“羞耻”这个词的理解,大多局限于一些零散的、负面的感受,总觉得它是一种不好的东西,需要被迅速遗忘。然而,这本书以一种极其专业且富有同情心的方式,将羞耻情绪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地描述羞耻的表现,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产生的根源,从童年经历、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细致的解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羞耻与社会比较”的讨论,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总是容易将自己与他人比较,并因为感到“不如”而产生羞耻感。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精彩,每一则都触及人心,让我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也让我感到被深深地理解。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揭示问题,更是在提供解决方案。作者并没有给出空洞的理论,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我们去认识、接纳、并最终调节羞耻情绪。我尝试了书中关于“自我肯定”和“情绪表达”的一些练习,发现它们真的能够帮助我打破一些长久以来固有的消极思维模式。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一种自我成长的过程。它让我开始以一种更温和、更包容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不完美,去理解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尴尬和无地自容的时刻。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导师,陪伴我走过那些充满羞耻的阴影,并指引我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评分

我通常不太会主动去阅读关于“情绪调节”类的书籍,觉得这些内容可能过于理论化,或者离我的生活有些遥远。但《羞耻情绪的调节》这本书,却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首先,书名本身就非常直接,点出了一个很多人都可能经历过,但又不太愿意承认的情绪。打开书,我立即被作者的叙述方式所吸引。她没有采用冷冰冰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极其温暖、富有同理心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探索羞耻感。书中的内容,并非简单地告诉你“不要感到羞耻”,而是深入分析了羞耻的起源,它如何与我们的自我价值感、人际关系、甚至社会文化紧密相连。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内化的羞耻”的章节,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严苛评判,其实是继承了外界不合理的标准。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示了羞耻感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如何阻碍我们追求梦想,以及如何让我们陷入一种自我设限的循环。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如何打破羞耻的循环”的部分,它提供了非常具体、可操作的策略,让我感觉不仅仅是在阅读,而是在学习如何真正地去“做”。比如,书中提到的“练习自我同情”以及“安全地表达情绪”的方法,我都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一些经历,不再那么苛责自己,而是学会用一种更温和、更包容的态度去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它给我带来的,不只是一种心理上的启迪,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转变。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仿佛卸下了许多压在心头的包袱,开始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评分

我拿到《羞耻情绪的调节》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只觉得可能是一本关于心理健康的科普读物。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甚至可以说,它完全颠覆了我对“羞耻”这一情绪的认知。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没有将羞耻描绘成一种需要被压抑或逃避的负面情绪,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极其复杂,但又至关重要的情感信号。作者用极其专业的理论框架,结合大量生动、触动人心的案例,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羞耻感产生的深层原因。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羞耻与依恋模式”的讨论,它清晰地揭示了童年经历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成年后对自身价值的判断,以及如何成为羞耻感滋生的温床。书中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帮助我们应对和调节羞耻情绪。我尝试了书中一些关于“认知重构”和“情绪表达”的练习,发现它们确实有效地帮助我打破了一些固有的消极思维模式。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关怀,读起来丝毫不觉得枯燥乏味,反而有一种循循善诱的亲切感。她鼓励我们去拥抱自己的脆弱,去理解那些曾经让我们感到羞耻的经历,并将它们转化为成长的契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更像是一本自我探索的指南,它引导我们去认识那个最真实的自己,去接纳那些不完美,去释放那些被压抑的情感。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释然,仿佛卸下了许多沉重的包袱。它让我明白,羞耻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理解它,如何去调节它,以及如何从中汲取力量,去构建一个更加积极、健康的人生。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羞耻情绪的调节》这本书的。起初,书名让我觉得有些沉重,甚至有些抗拒,因为“羞耻”这个词总是与失败、不公、或令人尴尬的经历联系在一起,我不太愿意去深入触碰这些负面感受。然而,在朋友的推荐下,我还是决定翻开它。读完之后,我感到非常震撼,这本书远远超出了我对“羞耻”二字的理解。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地罗列羞耻的表现,而是深入挖掘了这种情绪产生的复杂根源,从个人经历、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羞耻链”的比喻,它生动地描绘了羞耻感是如何层层叠加,最终形成一个难以摆脱的恶性循环。作者用大量真实而引人深思的案例,让我们看到,很多时候我们感到羞耻,并非源于我们自身的过错,而是受到了外界环境,甚至是潜移默化的文化观念的影响。书中关于“羞耻的社会构建”这一部分,让我对许多习以为常的社会评价标准产生了质疑,也让我意识到,很多让我们感到自卑和羞耻的观念,其实并非普适的真理,而是可以被挑战和改变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提供解决方案时的细腻和循序渐进。她没有提供一些“速成”的方法,而是强调了理解、接纳、以及培养自我同情的重要性。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经历一场深度自我对话,在作者的引导下,我开始审视自己内心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恐惧和不安,并逐渐学会用一种更平和、更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它们。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羞耻情绪背后的力量,也给了我勇敢去面对和调节它的勇气。它不再让我感到孤立无援,而是让我相信,通过积极的调节,我们可以从羞耻的阴影中走出来,活出更真实、更自由的自己。

评分

读完《羞耻情绪的调节》这本书,我内心最大的感受是“被理解”。在我以往的认知里,“羞耻”是一个非常负面、甚至有些羞于启齿的情绪,我总是试图去压抑和回避它。然而,这本书以一种极其温和却又深刻的方式,将羞耻的情绪剖析得淋漓尽致,让我看到了它背后复杂的原因和影响。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细腻,她没有使用生硬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富有同情心和洞察力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书中关于“羞耻感的社会化根源”的论述,让我开始反思,很多时候,我们感到的羞耻,并非源于我们自身的真正错误,而是外界强加的评判标准。作者用大量的真实案例,生动地描绘了羞耻感是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人际关系到自我评价,都受到它的影响。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如何打破羞耻的循环”的章节,它提供了一系列非常具体、可操作的策略,让我能够不再被羞耻感所困扰。比如,书中提到的“练习自我接纳”和“建立积极的自我对话”,我都尝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并发现它们确实有效地帮助我减轻了自我批评的倾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疗愈。它让我能够以一种更慈悲、更宽容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不完美,去理解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尴尬和无地自容的经历。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到了羞耻情绪的复杂性,更给了我勇气去面对它,去调节它,并最终从中汲取力量,活出更真实、更自由的自己。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拿到《羞耻情绪的调节》这本书,我的内心是有些抗拒的,因为“羞耻”这个词,对我来说,总是一种难以启齿的、令人不适的情绪。然而,出于对作者的信任,我还是翻开了它。这本书带给我的,远比我预期的要深刻得多。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羞耻情绪的表面描述,而是以一种极具洞察力的视角,层层剥茧,揭示了羞耻感产生的复杂根源。我特别被书中关于“社会化过程中的羞耻压迫”的分析所吸引,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感到的羞耻,并非源于我们自身的不足,而是社会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标签和评判。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羞耻是如何在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多个层面进行渗透,并逐渐侵蚀我们的自信心。书中穿插的案例,每一个都充满了真实感,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那种被理解、被看见的感觉,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慰藉。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在于揭示问题,更在于提供解决方案。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些空泛的道理,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我们去认识、接纳、并最终调节羞耻情绪。我尝试了书中关于“自我接纳”和“情绪边界”的练习,发现它们确实有效地帮助我打破了一些长久以来的负面思维模式。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一种自我疗愈的旅程。它让我开始用一种更慈悲、更宽容的态度去对待自己,去理解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尴尬和无地自容的时刻。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陪伴我走过那些充满羞耻的阴影,并指引我走向光明。它让我明白,羞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羞耻所困,而这本书,正是给我提供了摆脱束缚,重拾力量的钥匙。

评分

我之所以会选择阅读《羞耻情绪的调节》这本书,纯粹是因为书名触及了一个我内心深处一直想要回避,但又无法真正逃避的情绪——羞耻。在我看来,羞耻往往伴随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尴尬和自我否定,感觉自己仿佛做错了什么,不应该被别人知道。然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却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富有同情心的方式,将羞耻情绪的复杂性一层层地揭示出来。她并没有将羞耻描绘成一种需要被压抑或否定的负面情绪,而是将其视为一种重要的情感信号,深入剖析了它产生的根源,以及它如何与我们的自我价值感、人际关系、甚至社会文化紧密相连。书中穿插的大量真实案例,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那种被深刻理解的感觉,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慰藉。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羞耻的社会建构”的论述,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感到的羞耻,并非源于我们自身的不足,而是社会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标签和评判。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不仅仅在于剖析问题,更在于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作者以非常温和而坚定的语气,引导我们去拥抱自己的脆弱,去理解自己的不完美,并最终学会与羞耻共处。我尝试了书中关于“自我同情”和“情绪边界”的练习,它们确实有效地帮助我打破了一些长久以来负面的思维模式,并且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自己的不足。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和疗愈。它让我看到了羞耻情绪背后隐藏的能量,也给了我勇气去接纳和转化它,从而活出更真实、更自由的自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