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用心得集 傷寒溫病講稿

中醫學用心得集 傷寒溫病講稿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道瑞 編
圖書標籤:
  • 中醫學
  • 傷寒
  • 溫病
  • 講稿
  • 中醫臨床
  • 經驗方
  • 心法
  • 醫學教育
  • 傳統醫學
  • 中醫養生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中醫藥齣版社
ISBN:9787513232364
版次:1
商品編碼:11948792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7
字數:22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醫學用心得集 傷寒溫病講稿》主編以其數十年臨證和教學實踐經驗,較為全麵地闡述《傷寒論》《溫病》兩部經典著作之精髓,並以其為指導總結瞭自己論治發熱病之體會,頗能啓迪後學,發人深省。《中醫學用心得集 傷寒溫病講稿》還介紹瞭中國古代文化與中醫藥學之淵源,尤其是與易學之特殊關係,對深入究習中醫者不無裨益。

目錄

第一部分 《傷寒論》講稿
緒論
一、《傷寒論》及“傷寒”“六經”含義
二、《傷寒論》作者簡介
三、《傷寒論》版本沿革
四、六經辨證基本內容
五、曆代研究《傷寒論》的概況
(一)宋以前研究《傷寒論》諸傢概況
(二)明以後研究《傷寒論》各流派
六經辨證論治——以經統方,方證並舉
一、太陽篇脈證並治
二、太陽篇主要類方
(一)桂枝湯類方
1.桂枝湯
2.桂枝加葛根湯
3.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4.桂枝加附子湯
5.桂枝去芍藥湯
6.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7.桂枝麻黃各半湯
8.桂枝二麻黃一湯
9.桂枝二越婢一湯
10.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
11.葛根湯
12.葛根加半夏湯
13.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
14.桂枝甘草湯
15.苓桂甘棗湯
16.苓桂術甘湯
17.茯苓甘草湯
18.小建中湯
19.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20.桂枝加桂湯
21.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22.桃核承氣湯
23.柴鬍桂枝湯
24.桂枝附子湯
25.甘草附子湯
26.炙甘草湯(復脈湯)
27.桂枝加芍藥湯
28.桂枝加大黃湯
29.半夏散及湯
30.當歸四逆湯
(二)麻黃湯類方
1.麻黃湯
2.大青龍湯
3.小青龍湯
4.麻杏石甘湯
5.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6.麻黃細辛附子湯
7.麻黃附子甘草湯
8.麻黃升麻湯
(三)瀉心湯類方
1.半夏瀉心湯
2.生薑瀉心湯
3.甘草瀉心湯
4.大黃黃連瀉心湯
5.附子瀉心湯
6.黃連湯
7.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
8.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9.小陷胸湯
10.鏇覆代赭湯
(四)黃芩湯類方
1.黃芩湯
2.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3.葛根芩連湯
4.白頭翁湯
5.黃連阿膠湯
(五)梔子豉湯類方
1.梔子豉湯
2.梔子甘草豉湯
3.梔子生薑豉湯
4.梔子厚樸湯
5.梔子乾薑湯
6.枳實梔子豉湯
(六)芍藥甘草湯類方
1.芍藥甘草湯
2.芍藥甘草附子湯
三、陽明篇脈證並治
四、陽明篇主要類方
(一)白虎湯類方
1.白虎湯
2.白虎加人參湯
3.竹葉石膏湯
(二)承氣湯類方
1.調胃承氣湯
2.小承氣湯
3.大承氣湯
4.麻子仁丸
5.大陷胸湯
6.大陷胸丸
7.抵當湯
8.抵當丸
9.桃核承氣湯
(三)治黃疸類方
1.茵陳蒿湯
2.梔子柏皮湯
3.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五、少陽篇脈證並治
六、少陽篇主要類方
小柴鬍湯類方
1.小柴鬍湯
2.大柴鬍湯
3.柴鬍加芒硝湯
4.柴鬍加龍骨牡蠣湯
5.柴鬍桂枝乾薑湯
6.柴鬍桂枝湯
7.四逆散
七、太陰篇脈證並治
八、太陰篇主要類方
理中湯類方
1.理中丸
2.桂枝人參湯
3.甘草乾薑湯
九、少陰篇脈證並治
十、少陰篇主要類方
四逆湯類方
1.四逆湯
2.四逆加人參湯
3.通脈四逆湯
4.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5.白通湯
6.白通加豬膽汁湯
7.乾薑附子湯
8.茯苓四逆湯
9.附子湯
10.真武湯
11.吳茱萸湯
12.五苓散
13.豬苓湯
十一、厥陰篇脈證並治
十二、厥陰篇主要類方
烏梅丸類方
1.烏梅丸
2.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
附:雜方類
1.瓜蒂散
2.十棗湯
3.蜜煎導法(附豬膽汁方)
4.豬膚湯
5.甘草湯
6.桔梗湯
7.苦酒湯
8.文蛤散
9.三物白散
10.赤石脂禹餘糧湯
11.桃花湯
12.牡蠣澤瀉散
……

第二部分 談談清代名醫葉桂與吳瑭
第三部分 發熱論治三十法
第四部分 中國古代文化與中醫藥學
第五部分 《醫易義》釋譯

前言/序言


《中醫學用心得集:傷寒溫病講稿》是一部緻力於深入闡釋中醫經典《傷寒論》與《溫病條辨》精髓的學術著作。全書洋溢著作者數十載臨床實踐與理論研究的寶貴心得,以其獨到的視角、精煉的語言,為中醫愛好者、學習者及臨床工作者提供瞭一部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指導意義的參考典籍。 本書的核心內容,正如其名所示,緊緊圍繞“傷寒”與“溫病”兩大中醫辨證論治體係展開。作者並未止步於對經典條文的簡單羅列與解讀,而是著力於挖掘條文背後所蘊含的精微病機、理法方藥的邏輯聯係,並結閤自身豐富的臨床案例,將抽象的理論具象化,使得讀者能夠更直觀、更深刻地理解傷寒溫病的發生、發展、傳變規律以及相應的治法。 傷寒部分,作者以《傷寒論》為根基,循序漸進地梳理瞭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經傷寒的辨證要點。在太陽病篇,作者深入剖析瞭錶證的辨彆,如風寒、風熱、錶虛、錶實等不同證型,以及如何通過脈象、舌象、癥狀等綜閤判斷。特彆是在辨析桂枝湯、麻黃湯等經典方劑的配伍與運用時,作者不僅僅是介紹君臣佐使的藥物組閤,更注重闡釋方劑的化裁之道,即如何根據病情的細微變化,對原方進行加減,以達到最佳療效。例如,對於風寒束錶,他會詳細闡述為何桂枝湯適用於“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身體疼痛,自汗齣者”,而麻黃湯則更適於“太陽之為病,脈浮緊,發熱,汗無”的無汗之癥,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瞭風寒夾濕、風寒挾痰等變證,以及相應的加減法。 在陽明病辨證方麵,作者著重強調瞭“實證”與“虛證”的區分,以及“裏熱”、“水氣”等病理因素的辨析。他會詳細講解白虎湯、承運湯、調胃承氣湯等方劑的適應癥,並對“大承氣湯”的峻下之法,以及其應用的時機、禁忌,進行瞭詳盡的分析,提醒臨床醫生務必審慎使用。同時,作者也關注到陽明病中可能齣現的虛證,如胃陰不足、氣血兩虛等,並提供瞭相應的調治思路。 對於少陽病,作者深刻闡述瞭“樞機”理論在辨證中的關鍵作用。他會詳細講解小柴鬍湯的主治病機,以及柴鬍、黃芩、半夏等藥物的協同作用,並著重分析瞭少陽病的“寒熱往來”、“胸脅苦滿”等特徵。作者還會在書中探討少陽病的傳變,如如何從少陽傳入陽明,或從少陽傳入太陰,以及在不同傳變階段,如何調整治法。 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作為傷寒病的“少陽之裏”,其辨證多有相似之處,又暗含玄機。作者在論述這些病證時,會特彆強調“虛寒”的特點,以及“陽氣欲絕”、“陰寒內盛”等病理狀態。他會詳細解讀理中丸、四逆湯、真武湯、白通湯等溫陽散寒的方劑,並結閤具體案例,闡明這些方劑在溫補脾腎、迴陽救逆等方麵的獨特療效。作者還會強調,在治療這類病證時,辨脈和察舌的準確性尤為重要,因為錯誤的辨證往往會導緻病情加重。 溫病部分,本書則藉鑒瞭葉天士、吳鞠通等溫病大傢的核心理論,並融入作者的臨床體會。作者首先區分瞭溫病與傷寒的根本區彆,即溫病多由外感時邪,病位偏於衛、氣、營、血,病勢有從外入裏、層層遞進的特點。他詳細闡述瞭溫病“衛、氣、營、血”辨證的理論框架,並針對不同階段的病變,提齣瞭相應的治則。 在衛分證的論述中,作者會重點分析辛涼解錶、辛溫解錶等治法的應用。例如,對於風溫初起,他會詳細講解銀翹散、桑菊飲等方劑的組方原理,以及如何根據患者的體質和具體的癥狀,進行加減。他會強調,衛分證的關鍵在於“錶邪未解”,治療應以疏散為主,切忌過早攻下,以免損傷正氣。 在氣分證的辨證中,作者會深入探討熱邪傳裏,損傷肺胃的情況。他會詳細講解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等方劑的運用,並著重分析“大渴,汗齣,惡風”等氣分熱盛的癥狀。作者還會提及氣分兼濕、氣分兼鬱等復雜情況,並提供相應的治法。 營分證的論述,作者會側重於溫熱之邪深入營血,損傷心神的情況。他會詳細解讀清營湯、犀角地黃湯等方劑,並重點分析“身熱晚來益甚,夜不能寐,煩躁不寜,甚則譫語”等營分熱盛的典型癥狀。作者還會強調,營分證的治療關鍵在於“清營涼血,安神定誌”,並會提醒讀者注意辨析營分虛實。 血分證的論述,作者則會關注溫熱之邪傷血、耗血,導緻齣血、瘀血等病理改變。他會詳細講解解毒涼血、活血化瘀的方劑,並結閤臨床案例,闡述如何針對溫毒熾盛、血絡受損等情況進行治療。 除瞭對傷寒、溫病兩大理論體係的係統闡釋,本書還包含瞭作者在辨證施治過程中形成的一些獨到見解和實用經驗。例如,作者可能會在書中提及如何通過“病程”、“傳變”來輔助辨證;如何根據患者的體質強弱,調整方藥的寒溫、峻緩;以及在治療過程中,如何關注“脾胃”這一樞紐,防止“攻伐太過,損傷脾胃”。 本書的語言風格樸實無華,但字字珠璣,充滿瞭臨床智慧。作者善於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復雜的醫學理論,讓初學者也能領略中醫的魅力。同時,對於有一定基礎的學習者,本書又能提供更深層次的理論啓發和臨床指導。 總而言之,《中醫學用心得集:傷寒溫病講稿》是一部集理論精要、臨床實踐、學術心得於一體的優秀中醫著作。它不僅是對傷寒溫病經典的深入挖掘,更是作者數十年中醫情懷與智慧的結晶。本書的齣版,無疑將為中醫界的學術交流和臨床實踐注入新的活力。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期待《中醫學用心得集 傷寒溫病講稿》能夠給我帶來一種“頓悟”的感覺,就像在迷霧中行走,突然間撥開雲霧,看到瞭清晰的道路。尤其是在學習傷寒論這樣體係龐大、理論深刻的經典時,很容易感到力不從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盞明燈,指引我理解那些看似晦澀的理法方藥。我渴望看到作者如何將復雜的病機,例如“少陽病”的樞機不利,用一種更加直觀、生動的方式解釋清楚。我希望它能幫助我理解,為什麼在治療同一個病癥時,不同的方劑會有不同的側重點,以及這些方劑背後的哲學思想。如果作者能在書中分享一些自己親身經曆過的、印象深刻的醫案,並深入剖析其治療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那將是極具啓發性的。我特彆期待能看到作者是如何處理一些“變證”、“夾雜證”,或者在疾病的遷延過程中,如何進行動態的調整。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經驗的傳承,一種治學精神的展現。

評分

初拿到這本《中醫學用心得集 傷寒溫病講稿》,我便被它那略顯古樸的書名吸引。作為一名對中醫理論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既能深入淺齣地講解經典理論,又能融入實際臨床思考的書籍。這本《心得集》雖然書名稍顯學術,但我的期待並非是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希望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中醫,娓娓道來,將那些深奧的傷寒溫病學說,用一種充滿溫度和智慧的方式展現齣來。我尤其希望它能幫助我理解那些看似抽象的病機和證候,如何能在具體的患者身上找到對應,並且在治療上,不僅僅是羅列方藥,更能體會到遣方用藥的“心法”,那種根據個體差異、病情變化而靈活調整的精妙之處。如果這本書能夠讓我感受到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領略到“治未病”的深遠意義,並且在閱讀過程中,能夠不斷激發我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對中醫的理解,那麼它就一定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我期待的,是那種讀完後,能讓我感覺自己離真正的中醫又近瞭一步的體驗,是那種在麵對疾病時,多瞭一份從容和底氣的感覺。

評分

我的閱讀重點在於《中醫學用心得集 傷寒溫病講稿》中“講稿”二字所蘊含的意味。它暗示著這是一種經過口頭傳授、消化吸收後的精華提煉,可能更具現場感和互動性,也更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我希望它能避免學術論文的生硬和枯燥,而是采用一種更接近於學習交流的語境,將傷寒溫病的知識娓娓道來。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夠分享一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們經常提齣的睏惑,以及作者是如何解答這些睏惑的。這有助於我提前預見到自己可能會遇到的學習難點,並從中找到解決之道。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理解,那些看似固定的方劑,在麵對不同體質、不同年齡、不同地域的患者時,其應用上會有怎樣的變化和考量。如果書中能夠提供一些輔助學習的圖錶、流程圖,或者一些便於記憶的口訣,那將極大地提升學習效率。我希望它能成為一本能夠伴隨我長期學習和實踐的工具書,讓我能夠隨時翻閱,獲得啓發。

評分

對於《中醫學用心得集 傷寒溫病講稿》這本書,我的期望更多是基於其“心得集”這個後綴。這意味著它可能不是一本純粹的教科書,而是在經典理論的基礎上,融入瞭作者多年的臨床實踐和感悟。我希望能從中看到,那些曾經讓我頭疼的傷寒溫病條文,是如何在作者的筆下變得生動和易於理解的。比如,對於一些看似相似的證候,作者是如何通過細微的差彆進行區分的?在遣方用藥方麵,除瞭經典的方劑,作者是否會分享一些自己在使用過程中,根據不同病人情況進行加減化裁的經驗?我特彆感興趣的是,在麵對復雜或者疑難的傷寒溫病時,作者是如何運用中醫的思維模式去分析病機,最終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的。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真實的病例分析,並且詳細闡述其治療思路和用藥理據,那將是對我非常有價值的學習材料。我希望它能幫助我打破對經典理論的刻闆印象,看到中醫理論在活生生的臨床實踐中是如何發揮作用的,並且能夠從中學習到一種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而不僅僅是記憶知識。

評分

對於《中醫學用心得集 傷寒溫病講稿》,我希望它能傳遞齣一種“用心”的溫度。中醫的魅力,在於其對生命的關懷和對人體的細緻入微的觀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理論的講解,更是在字裏行間流露齣作者在臨床實踐中,對每一個患者的尊重和思考。我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在理解經典的基礎上,結閤現代醫學的視角,去闡述傷寒溫病的病因病機。我更希望它能幫助我培養一種“望聞問切”背後的洞察力,理解中醫診斷的精髓,以及如何從細微之處發現疾病的本質。如果書中能夠包含一些關於“情誌”、“飲食”、“起居”等因素在傷寒溫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的探討,那將是對整體觀的更深層次的體現。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感受到,中醫並非是僵化的條文,而是充滿生命力的智慧,是與人體、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藝術。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