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接觸論稿

方言接觸論稿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遊汝傑 著
圖書標籤:
  • 方言學
  • 接觸語言學
  • 語言變異
  • 社會語言學
  • 語言地理學
  • 中國方言
  • 語言接觸
  • 語言演化
  • 比較語言學
  • 方言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復旦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9122718
版次:1
商品編碼:11950913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復旦學術精品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6
字數:24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方言接觸論稿》集結瞭遊汝傑教授關於語言接觸論的有關學術專論,主要包括語言接觸的理論探討和宏觀考察;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接觸問題;漢語方言接觸問題;漢語和外語的語言接觸及其文化交流等四個方麵的問題。《方言接觸論稿》為瞭解各種語言的接觸、變異提供瞭生動範例,不僅是漢語方言學的重要成果,而且對漢語史、社會語言學等都有重要意義。

作者簡介

  遊汝傑,1941年生,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溫州人,1981年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係碩士研究生畢業,畢業後留校工作。曾任國際中國語言學會理事,現任全國漢語方言學會理事、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中國社會語言學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嚮為方言學和社會語言學。齣版專著十多種,主要有:《方言與中國文化》(主著)、《漢語方言學導論》《中國文化語言引論》《西洋傳教士漢語方言學著作書目考述》《上海市區方言誌》(語法部分)。發錶論文四十餘篇,刊於《中國語文》《方言》《民族語文》等。另有幾種譯著。先後執教下述課程:社會語言學、現代漢語研究、漢語方言學、漢藏語係概要、專業英語、語音學等。其中主要有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語言學傢奬(1986年)、全國高等學校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奬(1979—1995)二等奬。多次到歐美、日本、港颱地區訪問、工作、講演。

目錄

自序
論颱語量詞在漢語南方方言中的底層遺留
溫州方言的一些特殊語法現象及其在颱語裏的對應錶現
黑龍江省的站人和站話述略
閤璧詞和漢語詞匯的雙音節化傾嚮
漢語方言同源詞的判彆原則
方言接觸和上海話的形成
中國南方語言裏的鳥蟲類名詞詞頭及相關問題
上海話在吳語分區上的地位——兼論上海話的混閤方言性質
《上海通俗語及洋涇浜》所見外來詞研究
上海郊區語音近三十年來的變化
《旅居上海手冊》所見洋涇浜英語研究
方言趨同與杭州話的“柯因內語”性質
方言接觸與旁讀音的形成
西儒編撰的第一本漢語方言課本——《廣東土話文選》
方言趨同與混閤型方言的形成

精彩書摘

  《方言接觸論稿》:
  站人所使用的方言當地民間稱為“站話”。“民戶”普遍認為站人說話“侉”。站話和非站話的使用者都有自我意識,即相互之間很容易辨彆對方說的是不是站話。
  站人的分布與驛站緊密相關。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政府議定設置從吉林烏拉通到璦琿的驛站。至雍正五年(1727)全驛站路共建成二十個驛站,從拉哈站至璦琿站的十站為上十部,即拉哈、付爾多、喀木尼喀、伊勒哈、墨爾根、科絡爾、喀塔爾希、庫穆、額至爾、黑龍江;從茂興至寜年為下十站,即茂興、新站、古魯、塔拉哈、多乃、溫托歡、特木德赫、蔔奎、塔哈爾、寜年。由此二十站可知驛路的大緻走嚮。此後驛站又陸續有所增設。
  每站最初設有站丁二三十人。站丁除應役即遞送公文、接待官員外,大部分時間從事墾荒種地。站丁隻準在指定的驛站周圍八裏內務農,並不準離開驛站百裏,違者視為“叛逃”,而以死罪論處。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各驛站丁改歸民籍為止。所以站人在曆史上的居住地是非常穩定的。又由於站人習俗不與民戶或外族聯姻,驛站的人口成分也比較穩定。
  現代站人的分布並不限於清代驛站,不過大緻上還是散居在古驛路的兩側。究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麵:一是光緒三十四年站丁改歸民籍,因此得以就近移居;二是20世紀20年代後站人和民戶通婚漸多,也造成人口擴散。例如泰來縣內的古驛站隻有時雨一地,但今站人也分布於阿拉興、新風、東風、前官地、後官地、前托力河、後托力河。又如肇源縣內有一個古驛站本來在茂興,但今天距茂興東十二裏的張傢窩棚站人更集中,約占當地人口百分之九十。
  ……

前言/序言


《方言接觸論稿》:一扇窺探語言演變奧秘的窗口 語言,是人類文明的載體,是思想情感交流的橋梁。而方言,作為語言的分支,則承載著地域的文化、曆史的印記,以及生活在特定區域內人群獨特的思維方式。當不同的方言在地理或社會層麵産生交集,一場悄無聲息的語言變革便由此拉開序幕——這便是方言接觸。 《方言接觸論稿》並非一本枯燥的語言學術專著,而是一次深入田野,傾聽民間,剖析語言生命力的探索之旅。它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卻又不失生動形象的筆觸,帶領讀者走進中國廣袤土地上那些正在發生的,或已悄然完成的方言接觸現象。本書的核心在於揭示方言接觸過程中所遵循的普遍規律,探討接觸對各方言本體産生的影響,以及這些影響如何映射齣更深層次的社會變遷和文化融閤。 何謂方言接觸? 首先,本書對“方言接觸”這一核心概念進行瞭清晰而全麵的界定。它不僅僅是兩種或多種方言在地理上的毗鄰,更重要的是,是這些方言在一定時間內,由於人口遷徙、經濟往來、婚姻嫁娶、教育普及、媒體傳播等社會因素,而産生的持續性、實質性的互動。這種互動並非簡單的並存,而是伴隨著語言要素的相互影響、滲透與改造。作者通過大量具體的案例,說明瞭方言接觸的“接觸麵”可以非常廣泛,從語音、詞匯、語法,到語用習慣,甚至包括一些文化觀念的傳遞,都可能成為接觸的載體。 多維度的接觸場景 《方言接觸論稿》並非將方言接觸視為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將其置於具體的社會曆史語境之下進行考察。本書詳細分析瞭不同類型的方言接觸場景: 地理交界地帶的接觸: 這是最直觀的方言接觸形式。在兩個不同方言區交界的地帶,居民日常交往頻繁,語言的相互影響也最為顯著。作者深入研究瞭這些“邊緣地帶”方言的混閤現象,如詞匯的藉用、語音的融閤,甚至某些語法結構上的相互轉化。這些地帶的語言生態,往往最能直觀地展現齣方言接觸的動態過程。 大規模人口遷徙帶來的接觸: 曆史上的每一次人口大遷徙,都伴隨著語言的重新洗牌。無論是古代的“湖廣填四川”,還是近現代的勞動力流動,新遷入人群的方言與原住地居民的方言之間的碰撞,都會催生新的語言變異。本書重點分析瞭移民方言的形成機製,以及移民方言如何受到當地語言環境的影響,又如何反過來影響當地語言。 城市化進程中的接觸: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大量來自不同鄉村地區的居民湧入城市,城市因此成為一個巨大的方言匯聚地。在城市這種高密度、高頻率的社會交往環境中,原有的方言特徵可能會被稀釋,新的城市通用語(通常是官話的變體)會逐漸形成,同時,一些地域性強的方言詞匯和錶達方式也可能在城市環境中得到保留甚至傳播。本書對城市方言的形成機製,以及城市化對鄉村方言的影響進行瞭深入的探討。 教育與媒體的標準化影響: 現代社會,國傢推廣的標準化語言(如普通話)在教育、媒體等領域占據主導地位。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瞭方言的趨同化,削弱瞭方言的獨特性。然而,這種標準化並非完全抹殺方言,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方言的演變方嚮。本書也分析瞭標準化語言對不同方言接觸的影響,以及方言在標準化浪潮中的生存與變異策略。 方言接觸的影響:語音、詞匯、語法層麵的深度剖析 《方言接觸論稿》的價值在於其對語言本體層麵方言接觸影響的細緻描摹。本書並非泛泛而談,而是通過具體的語言現象,揭示接觸的實質性改變: 語音層麵: 接觸最直觀的錶現常常體現在語音上。例如,某個方言區可能因為接觸而引入瞭另一個方言區特有的聲母、韻母或聲調,甚至調整瞭原有聲調的組閤方式。本書通過對一係列案例的分析,展示瞭語音在接觸中的“流失”與“引入”,以及由此産生的語音係統的簡化或復雜化。例如,某些方言區可能因為與官話接觸而失落瞭某些特色聲母,又或因為與鄰近方言接觸而引入瞭新的韻母。 詞匯層麵: 詞匯的藉用是方言接觸中最普遍的現象之一。本書詳細考察瞭不同類型的詞匯藉用,包括直接藉用、意藉、形藉等,並分析瞭詞匯藉用的動因(如物質文化、生活習慣、社會觀念的差異)。例如,某個方言區可能因為與經濟發達地區的方言接觸,而引入瞭大量與新事物、新科技相關的詞匯。同時,本書也探討瞭詞匯的“遺失”現象,即由於生活方式的改變或社會功能的減弱,某些原有的方言詞匯逐漸被淘汰。 語法層麵: 相比語音和詞匯,語法層麵的接觸往往更為隱蔽,但也更為深刻。本書通過對語序、虛詞使用、動詞用法、量詞搭配等方麵的分析,揭示瞭方言接觸如何影響一個方言的語法結構。例如,某些方言可能因為與官話的長期接觸,而逐漸趨同於官話的語法語序,甚至引入官話的固定搭配。本書也關注瞭語法層麵的“創新”與“融閤”,即在接觸中産生的新的語法結構或用法。 方言接觸的社會文化維度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方言接觸論稿》並非孤立地考察語言現象,而是將其置於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之下。 文化認同與語言變異: 方言接觸不僅僅是語言現象,也與社會群體的文化認同息息相關。在某些情況下,為瞭融入新的社群或在新的環境中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人們可能會有意無意地調整自己的方言錶達。反之,當一個方言群體希望保持其獨特的文化身份時,他們可能會更傾嚮於維護其方言的特色。本書探討瞭語言變異與文化認同之間的復雜互動關係。 社會分層與語言使用: 方言接觸並非在所有社會階層中都以相同的方式發生。社會地位、教育程度、職業等因素,都會影響人們接觸的方言類型以及對方言的使用策略。本書分析瞭不同社會群體在方言接觸中的語言選擇,以及由此可能帶來的社會分層效應。 曆史變遷的語言見證: 方言接觸是曆史變遷的語言見證。每一次大規模的戰爭、飢荒、移民,都會在語言的地圖上留下深深的烙印。本書通過對曆史事件的迴溯,闡釋瞭方言接觸如何成為理解中國曆史進程的一個獨特視角。 研究方法與案例分析 《方言接觸論稿》的最大特色之一在於其豐富而紮實的案例研究。作者深入中國各地,采用田野調查、錄音錄像、訪談問捲等多種研究方法,收集瞭大量鮮活的語言材料。本書的許多章節都圍繞具體的方言區域或具體的接觸現象展開,例如: 特定地理交界帶方言的比較研究: 以A方言區與B方言區交界地帶的方言為研究對象,詳細分析兩者在語音、詞匯、語法上的相互影響。 移民社區的語言變異研究: 選取某移民社區,考察移民後代方言的演變軌跡,以及與當地方言的融閤程度。 城市化對鄉村方言影響的個案研究: 以某個正在經曆快速城市化的鄉村為例,研究當地方言在城市擴張過程中的變異與衰退。 這些生動的案例,使得《方言接觸論稿》的內容並非冰冷的理論,而是有血有肉的真實語言生活。讀者可以通過這些具體的例子,直觀地理解方言接觸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結論:方言接觸與語言的未來 《方言接觸論稿》在梳理和分析瞭大量方言接觸現象的基礎上,也對語言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瞭展望。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下,方言接觸的形式和速度都在發生變化。本書並非預言方言的消亡,而是強調瞭方言在接觸與變異中,依然展現齣強大的生命力。方言接觸既帶來瞭挑戰,也創造瞭新的可能,它促使語言在動態中發展,在融閤中創新。 本書的齣版,為語言學研究者提供瞭一個寶貴的研究範本,也為普通讀者打開瞭一扇瞭解中國語言多樣性和文化魅力的窗口。它讓我們認識到,我們身邊的方言,遠不止是簡單的“土話”,而是承載著豐富信息和深厚曆史的活態文化遺産。通過《方言接觸論稿》,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語言的演變規律,更深刻地認識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是如何用語言塑造和傳承著他們的曆史與文化。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方言接觸論稿》光是書名就讓人浮想聯翩,它不像那些教科書那樣死氣沉沉,反而帶著一種田野調查的生動氣息。我記得我是在一傢老舊書店裏偶然翻到它的,當時被那個略顯樸素但很有年代感的封麵吸引瞭。這本書的作者顯然對語言的演變有著深刻的洞察,他/她沒有停留在純粹的語言學理論層麵,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些鮮活的、正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語言交融現象。比如書中對某些特定地理區域,方言之間如何互相藉用詞匯,甚至在語音係統上産生微妙影響的分析,簡直像偵探小說一樣引人入勝。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嚴謹又不失幽默的筆調,讀起來一點也不纍,反而能讓人沉浸在那些地方特有的語言風景之中。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記錄瞭語言現象,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理解文化交流的全新視角——語言的接觸,本質上就是人與人之間思想和情感的碰撞。

評分

初讀《方言接觸論稿》,我的第一印象是作者的宏大敘事能力。他/她似乎擁有地圖般的廣闊視野,能夠將那些看似孤立的方言現象串聯成一張巨大的、動態的語言網絡圖譜。書中對“接觸強度”和“影響路徑”的論述,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清晰地把握住方言演變背後的驅動力。我仿佛跟著作者的筆觸,遊走於不同的方言區,去體會那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語言差異,以及在商業往來、人口流動下,方言壁壘是如何被緩慢而堅定地侵蝕和重塑的。這本書的論證過程非常紮實,每提齣一個觀點,都能立刻找到詳實的數據或鮮活的語例來佐證,絕非空泛的理論推演。這對於想要瞭解地方文化精髓的人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藏。它讓我開始反思,我們習以為常的“標準語”,在曆史長河中,又吸收瞭多少曾經被視為“偏方”的方言養分?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在某些章節的處理上,展現齣瞭驚人的細膩和剋製。作者在討論某些“邊緣”方言的衰亡或轉型時,那種飽含的同情和敬意是溢於言錶的。他/她沒有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去評判“優劣”,而是像一個人類學傢那樣,耐心地記錄下這些語言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適應。我特彆喜歡其中對“雙語現象”下兒童習得過程的觀察,那不僅僅是語言學的範疇,更牽扯到身份認同和代際傳承的復雜議題。閱讀這些部分時,我常常停下來,陷入沉思——我的傢鄉話,是否也正在經曆類似的變遷?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擅長設置“認知陷阱”,讓你以為事情很簡單,結果下一頁立刻揭示瞭更深層次的互動關係,這種智力上的挑戰感,正是閱讀學術著作的樂趣所在。

評分

《方言接觸論稿》讓我體驗瞭一次酣暢淋灕的“學術冒險”。作者的文筆並非那種學院派的晦澀難懂,反而是充滿瞭一種洞察世事的通透和冷靜。他/她似乎對人類交流的本質有著深刻的理解,方言接觸不再是單純的語言現象,而是人類在特定社會經濟壓力下,為瞭有效溝通而進行的“最優解”的探索。尤其是在探討特定方言群體的“語言自覺”時,那種對自我文化身份的維護與重塑,讀來讓人動容。這本書的論據豐富得令人咋舌,但更難得的是,作者總能在海量材料中提煉齣清晰的脈絡,不被細節淹沒。它是一部嚴肅的學術著作,卻有著引人入勝的故事性,推薦給所有對語言、曆史以及社會變遷感興趣的朋友。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一絕,邏輯層層遞進,從微觀的詞匯藉用到宏觀的方言區劃分與重構,一氣嗬成。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把枯燥的音變規律寫得像武俠小說裏的招式演變一樣富有張力。比如書中對某個聲母變化現象的追溯,簡直像是在考古,層層剝開曆史的迷霧,最終定位到具體的曆史事件或族群遷徙上。這讓我意識到,每一句我們脫口而齣的方言,背後都承載著數百年乃至上韆年的社會變遷史。讀完後,我再去聽新聞報道裏的普通話,都會不自覺地去尋找它與其他方言的“共振點”和“分岔口”。這本書極大地拓寬瞭我對“語言認同”的理解,它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流動和多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