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字典 1953年版仿舊典藏版(全中國第一本字典)

新華字典 1953年版仿舊典藏版(全中國第一本字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新華辭書社 編
圖書標籤:
  • 新華字典
  • 1953年版
  • 仿舊
  • 典藏
  • 工具書
  • 漢語詞典
  • 語言文字
  • 曆史文獻
  • 珍品
  • 第一本字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教育齣版社
ISBN:9787107208003
版次:1
商品編碼:11957122
包裝:盒裝
開本:64開
齣版時間:2016-01-01
用紙:特種紙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新華字典》(1953年版)是新中國第①部字典,人民教育齣版社編寫齣版。“國學大師”、北京大學中文係一級教授魏建功先生(1901-1980)擔任主編,著名教育傢、時任人民教育齣版社社長兼總編輯的葉聖陶先生(1894-1988)精心審訂。它以詞匯規範與運用為旨歸,第①次完全用白話釋義、白話舉例,首創“以音統字、以字統義、以義統詞”的總體例,堪稱漢語語文辭書的典範,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和曆史價值。
  (本次以1953年版原書影印製作仿舊珍藏本,全球限量發行1000套。)

內頁插圖

前言/序言


古籍重光:文淵閣珍藏本《說文解字》導讀 捲首語:溯源正本,洞見古今 世人皆知文字為文明之基石,而考察文字之源流,莫過於研讀許慎先生的曠世之作——《說文解字》。本次推齣的珍藏本,並非尋常影印,而是匯集瞭清代以來數位著名文字學傢考訂、勘校、注釋的成果,參照流傳至今的善本,力求在形、音、義上,最大限度地還原漢字初創時的麵貌與結構。此書之重,不在於記錄現代常用詞匯的繁多,而在於它以“篆籀”為綱,開創“六書”之義例,為後世所有字學、文字學、乃至小學研究提供瞭不可逾越的理論架構與基礎範本。 一、版本溯源與校勘之道:探尋文字的“原聲” 本次精裝典藏版《說文解字》,精選瞭以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為基石,融閤瞭硃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吳雲驥《說文解字校注》以及近現代學者如唐蘭、裘锡圭等人在字形考證上的最新成果。我們深知,流傳至今的《說文》本子,曆經韆載輾轉,訛誤難免。故本書在排版時,采取瞭“一字多見”的校勘策略: 1. 段注為本,廣采眾長: 以段玉裁對“六書”體係的精闢闡釋和詳盡訓詁為骨架,確保對字義的理解符閤儒傢傳統的經典詮釋。 2. 形體還原,摹寫關鍵: 對於那些在宋、元版本中齣現明顯形變的關鍵字(如“人”、“大”、“王”等),本書特意參照瞭早期石刻拓片或岋寫本的風格,以求在小篆的綫條和結構上更貼近許慎的初創意圖。尤其是在解釋偏旁部首的構造時,注重追溯其“圖畫性”的本源。 3. 異文輯錄,存其歧義: 對於在不同古籍版本中存在爭議的字形、字音或字義,本書在釋文後以小字形式詳盡標注“異本某雲”、“某傢以為彆解”,保持瞭學術的嚴謹性與開放性,使讀者能同時領略到古人對同一字形的不同理解路徑。 二、結構之妙:剖析“六書”的內在邏輯 《說文解字》的偉大,在於它將九韆餘個漢字,係統地歸入瞭“五百四十八部”之中,並以“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藉——作為解構和構造文字的理論工具。本書在導讀部分,對這一體係進行瞭深度梳理: 偏旁部首的“傢族譜係”: 我們不再僅僅將部首視為檢索工具,而是將其視為漢字構成的“原子”。每一部首的設立,都蘊含瞭先民對自然萬物分類的初始認知。例如,“水”部之字,其形皆與流動、浸潤相關;“心”部之字,皆與情感、思維活動相關。本書對五百四十八部的源流進行瞭梳理,指齣哪些部首是基於具象的象形字(如“日”、“月”),哪些是後世為歸類而設的會意部首。 象形與指事的“圖畫哲學”: 象形字是文字的“胚胎”,本書精選瞭最具代錶性的二十個象形字(如“牛”、“羊”、“山”、“火”),詳細圖解其綫條如何抽象化地描摹實物,並指齣其在演變過程中如何被簡化、符號化。指事字則被解讀為人類對抽象概念(如“上”、“下”、“本”、“末”)的符號化標記。 形聲字的“科學體係”: 許慎將近九成漢字歸入形聲字範疇,這不僅揭示瞭漢字的生産力,更反映瞭古人對語言係統化、規律化的深刻洞察。本書對形聲字的“形旁”與“聲旁”的關聯性進行瞭大量的實例分析,探討瞭聲旁在漫長曆史中發生音變(破音)的規律,為研究中古音乃至上古音提供瞭基礎材料。 三、文本的深度拓展:從文字到文化的飛躍 《說文》絕非僅僅是一本字詞匯編,它是先秦文化的一麵鏡子。通過研讀本書,讀者可以體會到: 古義與今義的張力: 許多沿用至今的常用字,其本義已大為褪色或發生轉移。例如,“走”在《說文》中本義為“跑”,而非“行走”;“樂”之本義為“音樂”,後纔引申為“快樂”。本書通過對比段注和現代漢語的解釋,清晰勾勒齣字義流變的曆史軌跡。 古禮與古製的側影: 圍繞“禮器”、“官製”、“地名”等條目,可以窺見周秦時期的社會結構。如“鼎”之釋義不僅是炊具,更關聯到祭祀等級;“卿”、“大夫”等職位的稱謂,其字形結構中蘊含瞭身份的象徵意義。 字形的“檔案價值”: 對於那些現代社會已經不再使用的古字,本書以其嚴謹的字形還原,使其成為研究古代文獻、碑刻、簡牘的必備參考。熟悉《說文》字形,是閱讀先秦兩漢文獻的必要前提。 結語:薪火相傳,知其所來 本書以典藏之姿,重現《說文解字》這部開創性的文字學巨著。它不是一本旨在教授日常對話的工具書,而是一部探尋漢字生命力、理解中華文明深層思維邏輯的學術珍寶。研習此書,方能體會“夫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知曉我們每日所書所讀之文字,其綫條、結構、含義,皆承載著三韆年的文明重量。對於文字愛好者、古籍修復研究者、以及有誌於深耕國學的同道而言,此本無疑是案頭常備、值得反復摩挲的良伴。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的選擇,展現瞭一種極簡主義的美學,與我們現在習慣的復雜圖文信息形成鮮明對比。每一個字,都像是經過精心雕琢的印章,端正、清晰,沒有任何多餘的裝飾。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時代,這種專注的、綫性的閱讀體驗顯得尤為珍貴。它強迫你慢下來,去感受每一個詞匯的原始力量。我嘗試著在工作之餘,不帶任何功利心地去翻閱它,僅僅是享受那種文字排列的美感,那種結構上的嚴謹性。對比現代字典動輒復雜的釋義和海量的例句,這本書的簡潔直白,反而更具穿透力。它像一位睿智的長者,用最凝練的語言,直擊事物的本質,不拐彎抹角,這種力度和自信,是現在很多齣版物所缺乏的。

評分

這本書的觸感和氣味,營造瞭一種非常獨特的閱讀氛圍,讓人不得不放下手機,全身心地沉浸其中。紙張的粗糙感,油墨的微小凸起,每一次指尖拂過,都仿佛能感受到印刷匠人們的汗水與專注。我試著用颱燈柔和地照亮它,那淡黃色的光暈打在略微變形的書頁上,那種畫麵感極其古典、寜靜。這種閱讀體驗,不再是快速獲取信息的“點擊”過程,而更像是一種慢節奏的“對話”。它要求閱讀者給予時間,給予尊重,以一種接近對待文物的心態去對待它。這種對待知識的虔誠態度,在碎片化閱讀盛行的今天,顯得尤其珍貴和難得。它喚醒瞭我內心深處對於“經典”應有的那種敬畏之心。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把人一下子拉迴瞭那個特定的年代。拿到手裏,那厚實的紙張,微微泛黃的邊緣,還有那種特有的、略帶黴味的“老”氣息,都讓人忍不住細細摩挲。封麵上的字體,帶著那個時代特有的樸實和莊重感,沒有如今印刷品那種流光溢彩的現代感,卻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曆史厚度。我特彆喜歡它那種不加修飾的質感,仿佛這本書經曆瞭無數人的觸摸和翻閱,每一道細微的摺痕,都像是在無聲地訴說著過往的故事。收藏這種版本,圖的不僅僅是知識本身,更是一種情懷,一種對曆史文物的敬畏。能擁有這樣一本具有開創意義的版本,感覺自己手中捧著的,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是文化傳承中一個重要的裏程碑。拿在手裏掂量,那種沉甸甸的感覺,遠超齣瞭紙張本身的重量,那是曆史的重量。

評分

作為最早的版本之一,它在詞匯收錄的角度和側重上,無疑是那個特定社會背景下的最佳寫照。翻閱其中一些已經不再常用的詞條,或者某些詞義在新時代語境下的微妙變化,讓人不禁産生一種強烈的曆史對比感。這不僅僅是查閱工具,更像是一把測量社會變遷的刻度尺。我驚喜地發現瞭一些舊時特有的錶達方式,它們的存在本身就為理解那個年代人們的思維方式和關注焦點提供瞭寶貴的綫索。它教會瞭我,語言是活的,是隨著時代脈搏跳動的,而這個初版,就定格瞭那個時代的“標準音”。對於研究語言史和文化史的人來說,它簡直是無價之寶,提供瞭不可替代的第一手資料。

評分

坦率地說,如果單從實用性角度來衡量,它當然無法與現代的電子詞典或最新的權威版本相比。搜索效率低下,釋義深度有所欠缺,這些都是客觀事實。但是,當我們把目光從“效率”這種現代標準上移開,轉嚮“紀念意義”和“文獻價值”時,這本書的地位就立刻凸顯齣來瞭。它代錶著一個起點,是無數後來者攀登的基石。對於我個人而言,我購買它更像是完成一次文化朝聖。當我把它放在書架上,與其他現代書籍並列時,它立刻成為視覺焦點,提醒著我學術的源頭和根基所在。這種精神上的滿足感,是任何電子設備無法替代的,它連接著我們與那個篳路藍縷的開創年代。

評分

以為是大開本呢,原來是大包裝,哈哈

評分

包裝不錯!值得收藏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包裝不錯!值得收藏

評分

除瞭價格貴以外,裏邊有圖,很好

評分

非常好,值得信賴

評分

包裝不錯!值得收藏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以為是大開本呢,原來是大包裝,哈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