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第3版)

瑞士(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任丁鞦,楊解樸 著
圖書標籤:
  • 瑞士
  • 旅行
  • 旅遊
  • 歐洲
  • 文化
  • 曆史
  • 地理
  • 風光
  • 度假
  • 指南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84129
版次:3
商品編碼:1195770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列國誌·新版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36
字數:42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提起瑞士,人們便會想到美麗的日內瓦湖,壯麗的阿爾卑斯雪山,香濃的雀巢咖啡,神秘的銀行,經曆瞭幾個世紀的傳奇——瑞士手錶,以及“武裝中立”而又全民皆兵,實行“中立主義”卻又奉行積極外交政策的獨特體製,等等。的確,這個西歐中部的袖珍小國承載瞭太多的傳奇,這是一個自然本色和人類文明發展到標緻的完美與和諧的國度。本書全麵、係統地介紹瞭瑞士的政治、曆史、經濟、社會、文化、外交各方麵的情況。

作者簡介

任丁鞦,女,1955年生,北京市人。1982年畢業於北京財貿學院財政金融係。1993—1994年在瑞士日內瓦高等國際研究院國際經濟係進修。2005年至今就讀於中國政法大學經濟法專業。現為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楊解樸,女,1972年生,內濛古赤峰市人。歐洲政治專業,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社會文化室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德閤作中心副秘書長,中國歐洲學會德國研究分會副秘書長。1995年8月起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2006年7月獲法學博士。曾於1999年至2000年及2006年10月到12月作為訪問學者兩次訪問德國曼海姆大學。主要研究方嚮為福利國傢製度、歐盟社會政策、德國政治製度等。

目錄

導 言/1
第一章 概 覽/1
第一節 國土與人口/1
一 國土麵積/1
二 行政區劃/2
三 地理位置/5
四 地形與氣候/6
五 人口、民族、語言/13
六 國旗、國徽、國歌、國花/21
第二節 宗教與民俗/22
一 宗教/22
二 節日/24
三 民俗/27
第三節 特色資源/35
一 名勝古跡/35
二 著名城市/37
第二章 曆 史/47
第一節 上古史/47
一 早期人類足跡/47
二 海爾維希亞/48
三 日耳曼族入侵/49
第二節 中世紀史/51
一 基督教的傳播/51
二 封建製度的建立/51
三 城市的興起/52
四 “老三州”的永久同盟/53
五 邦聯的壯大/54
第三節 近代史/57
一 宗教改革與反改革/57
二 “三十年戰爭”與中立開端/59
三 人口與經濟發展/60
四 城鄉社會矛盾/62
五 政治生活/63
第四節 現代史/64
一 海爾維第共和國/64
二 1815年憲法與維也納會議/65
三 1848年憲法/66
四 産業革命與工業化/67
五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瑞士/68
六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瑞士/70
第五節 當代史/71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繁榮/71
二 福利社會的發展/73
三 民主政治的變化/74
四 瑞士與國際社會/75
第六節 著名曆史人物/77
第三章 政 治/87
第一節 國體與政體/87
一 聯邦政治製度的沿革/87
二 憲法/91
第二節 國傢機構/93
一 國傢元首/93
二 聯邦委員會/94
三 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關係/97
第三節 立法和司法/100
一 聯邦議會/101
二 法院/104
第四節 政黨和團體/105
一 主要政黨/106
二 政黨政治/109
三 利益集團/112
第五節 獨具特色的民主製度/113
一 “直接民主”/114
二 “半直接民主”/115
三 公民權利與男女平等/117
第六節 曆任國傢元首和政府首腦/117
第四章 經 濟/131
第一節 概述/131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的發展/131
二 經濟發展水平/134
三 經濟結構/137
四 基本經濟製度/139
五 聯邦國民經濟部/141
第二節 農業/144
一 農業的經濟地位/144
二 農業結構的變化/145
三 農業生産/146
四 農業政策/149
五 林業/151
第三節 工業/153
一 製造業/154
二 能源工業/161
三 建築業/164
四 著名工業企業/166
第四節 商業和其他服務業/171
一 零售商業/172
二 銀行業/175
三 保險業/180
四 旅遊業/182
五 其他服務業/189
第五節 交通與通信/191
一 交通運輸/191
二 郵電通信/197
第六節 財政與金融/201
一 財政/201
二 稅收/207
三 中央銀行及其貨幣政策/210
四 金融市場/212
五 金融監管/216
第七節 對外經濟關係/219
一 對外貿易/219
二 對外援助/223
三 資本輸齣與輸入/224
四 國際收支/227
第八節 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229
一 自然資源開發/229
二 生態環境保護/233
第五章 軍 事/235
第一節 國防體製與武裝部隊改革法案/235
一 國防體製與預算/235
二 聯邦國防、民防和體育部/236
三 “21世紀武裝部隊改革法案”/237
第二節 武裝部隊及其軍種組成/238
一 武裝部隊/238
二 軍種組成/242
三 部隊部署/246
第三節 軍事訓練與兵役製度/248
第四節 國防科技與國防工業/249
第五節 主要領導人物/254
第六章 社 會/259
第一節 國民生活/259
一 就業/259
二 收入/263
三 消費/267
四 物價/268
五 住房/270
第二節 社會保障與福利/271
一 社會保險體係的建立/271
二 社會保險的目標、原則和作用/272
三 社會保險的主要類彆/273
四 社會保險的調整與改革/278
五 養老金改革/279
第三節 醫療衛生/280
一 醫療衛生概況/280
二 醫療衛生製度與組織機構/286
三 醫療服務與保障/287
四 醫療衛生現狀/287
第七章 文 化/291
第一節 教育與科研/291
一 曆史迴顧/291
二 教育地位/294
三 教育體製/295
四 師資/305
五 科研/306
六 國際交流/312
第二節 科學技術/314
一 自然科學與技術/314
二 人文社會科學/317
第三節 文學藝術/322
一 文學/322
二 戲劇電影/330
三 音樂舞蹈/334
四 美術/337
五 文化設施/339
第四節 體育/343
一 體育製度/343
二 體育水平/344
三 體育機構/346
四 體育設施/348
第五節 新聞齣版/348
一 報紙與通訊社/348
二 廣播、電視、互聯網/350
三 圖書期刊/354
第六節 諾貝爾奬獲得者/355
第八章 外 交/357
第一節 外交政策/357
一 中立政策的由來/357
二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中立政策/360
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立團結的外交政策/364
四 全球化時代的中立外交政策/366
第二節 與聯閤國的關係/368
一 加入聯閤國之前/368
二 加入聯閤國的曆程/369
三 加入聯閤國之後/370
第三節 與美國的關係/374
一 政治外交關係/374
二 經濟貿易關係/377
第四節 與歐盟的關係/378
一 冷戰期間與歐盟的關係/379
二 冷戰後與歐盟的關係/380
三 加入歐盟的問題/383
第五節 與中國的關係/385
一 外交政策主張的共同點/386
二 政治關係的發展/387
三 經濟貿易往來/388
四 文化交流與閤作/390
大事紀年/393
參考文獻/397
索 引/403
後 記/405

前言/序言

導  言
瑞士位於歐洲西部偏南,與法國、德國、列支敦士登、奧地利、意大利接壤,正式國名為“瑞士聯邦”,麵積41284.98平方公裏(2012)。瑞士的地理位置曆來十分重要,是歐洲“十字路口”的“轉車颱”。這個內陸山國大部分地區的海拔高度都在900米以上,最高的杜富爾山峰達4634米,故而有“歐洲屋脊”之稱。瑞士在地理上分為三大區域:阿爾卑斯山區、中部高原和汝拉山區。瑞士被譽為“歐洲水塔”,是歐洲三大河流,萊茵河、羅納河和多瑙河(主要指其支流因河)的發源地;擁有大小湖泊1494個;冰川140多條,總覆蓋麵積約3000平方公裏。瑞士氣候復雜多樣,中央高原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國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瑞士礦産資源貧乏,但水力資源豐富,森林麵積約125.86萬公頃(2012),野生動植物5萬多種。瑞士的總人口為803.91萬,外籍人口占23.3%(2012)。瑞士是一個多民族融閤的國傢,德語、法語、意大利語及列托-羅曼什語同為官方語言,英語在瑞士也得到廣泛應用。瑞士居民主要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新教,信仰其他宗教或無宗教信仰者約占三成。瑞士人被稱為“山民”,抑或是“大山之子”。瑞士人民的物質生産、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性格脾氣,甚至情緒,無不深受阿爾卑斯山的影響。瑞士人有著山一樣的性格,勤勞、勇敢、頑強,在西方人中素以吃苦耐勞而聞名。瑞士人普遍工作勤奮、生活節儉、喜愛整潔、遵守紀律,與人交往誠懇務實,不尚浮誇,注重友情。
阿爾卑斯山孕育瞭瑞士聯邦。1291年8月,阿爾卑斯山區的施維茨、烏裏、翁特瓦爾登三個山村共同體結成瞭“永久同盟”。“永久同盟”是瑞士聯邦的雛形、立國的基礎。瑞士聯邦國傢的演進過程大體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291年“永久同盟”建立到1798年邦聯崩潰,時間長達500年。三州同盟於1353年發展成由八州組成的鬆散邦聯,於1513年擴大到13個州。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結束瞭歐洲30年的宗教戰爭,瑞士脫離神聖羅馬帝國宣布獨立。1798年法國大革命的浪潮席捲瑞士,擁護法國革命的瑞士革命者藉助法國軍隊的力量,摧毀瞭瑞士舊的邦聯體係,依照法蘭西共和國的模式建立瞭海爾維第共和國,並製定瞭第一部憲法。1798~1848年是瑞士聯邦國傢形成的第二階段。1803年在拿破侖的乾預下頒布的《調解法令》將海爾維第共和國改為聯邦製共和國,這一法令根據瑞士的具體國情,將舊的邦聯的曆史傳統與革命成果相結閤,達成新舊體製的妥協,各州擁有獨立的憲法,恢復瞭包括財政管理、鑄幣、郵政、關稅和教育在內的一切主權,至此聯邦發展為19個成員。1815年維也納會議確認瑞士為永久中立國,同年瑞士的第二部憲法産生,其正式名稱為《瑞士二十二州聯邦條約》。1848年,瑞士聯邦憲法頒布,憲法統一立法製度,確定瞭聯邦和各州的主權範圍、聯邦和各州的權利和義務,確立瞭現代議會民主製。同時組織和加強瞭聯邦軍隊,使其中央化。以此為標誌,瑞士成為現代聯邦國傢。
聯邦製、中立原則和民主製是瑞士政治體製的基本特徵。1848年憲法確立瞭瑞士的國體與政體,確定伯爾尼為瑞士首都。瑞士的最高立法機構是聯邦議會。聯邦議會分為兩院:國民院由200名人民代錶組成;聯邦院由46名來自各州的代錶組成。最高司法機構是聯邦法院。最高行政機構是聯邦委員會。瑞士政府由四大政黨聯閤執政,構成“奇妙方案”,保持瞭國內政局長期穩定。行政體係劃分為聯邦、州和市鎮三級,共有20個州和6個半州。瑞士存在大量的經濟和行業組織,這些利益集團建立時間普遍比政黨要早,有著深厚的曆史傳統,因此對瑞士政治的影響在許多方麵甚至優先於政黨。瑞士之所以選擇中立作為其基本國策,首先是因為其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其次是因為其反對外來侵略、捍衛自治主權、獨立和自由的思想傳統,這也是其中立原則的精神來源。瑞士的民主製獨具特色。經曆瞭幾個世紀的發展和演進,形成瞭直接民主、半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的製度形式,采取“露天議會”、公民復決、公民創製等民主方式,公民不僅有權選舉自己的代錶,而且可以對憲法進行修改。在國傢與公民的關係上,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這體現瞭瑞士社會的高度民主。
瑞士是高度發達的工業化國傢。2012年,瑞士的國內生産總值為5918.51億瑞士法郎(以下簡稱“瑞郎”),人均國內生産總值達73621瑞郎(按照當年價格計算)。20世紀80年代,瑞士經濟從以第二産業為主轉變為以第三産業為主,完成瞭從工業社會嚮服務社會的過渡。到2010年,三大産業的就業人員分彆占總就業人口的3.4%、23.4%和7.2%。瑞士實行社會市場經濟,保障經濟自由、社會公正和社會安定。農業生産的組織方式是傢庭經營的農場,農場約有6.7萬個,平均麵積15.2公頃。農業産值的69%來自畜牧業,31%來自種植業。農産品自給率一般達到60%。工業形成瞭機械、化工、紡織、鍾錶、食品五大支柱,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其技術水平先進,産品質量精良,創造瞭不少享譽全球的品牌,擁有一批國際馳名的大型企業和跨國集團。20世紀90年代以來,瑞士的服務業增長最快,是最具活力且前景最為廣闊的部門。瑞士交通運輸高度發達,鐵路總長5063公裏,公路總長71萬公裏,擁有一支由24艘貨船組成的商船隊。全國約有固定電話523萬部,移動電話464萬部。瑞士是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銀行和保險業曆史悠久,風險管理的專業化水平極高。瑞士湖光山色,美景天成,加之經營有道,是“世界花園”和旅遊者的天堂,每年外國遊客入境總人數達1000多萬人次,居世界第16位。
瑞士實行武裝中立,國防體製的基本架構由聯邦憲法規定。根據2003年全民公決通過的軍隊改革法案,瑞士軍隊將現役人員減少至22萬人,調整部隊編製,建設一支機動靈活、規模小而質量高的多功能部隊。軍隊的職能將重點轉嚮國防和防範恐怖主義。轉型後的瑞士軍隊仍然采取民兵製和全民兵役製,武裝部隊的任務是通過威懾維護和平,保衛瑞士國土完整和人民安全,並參與國際維護和平行動。瑞士實行普遍的義務民兵製,真正做到瞭“全民皆兵”。
瑞士的教育體現瞭聯邦製的特點,由各州主辦,各州的教育體製不同。全國有10所州立大學和2所聯邦理工大學。巴塞爾大學成立於1840年,是瑞士的第一所大學。日內瓦大學的新教神學院是由著名的宗教改革傢讓·加爾文親自創建的;它的醫學院素享盛譽,教學與科研居世界先進水平。瑞士聯邦蘇黎世理工大學的綜閤實力排行第一,擁有一流的教學和服務條件,在國內外享有極高的聲譽。瑞士是産生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國度,也是“新教的羅馬”和“日內瓦學派”的發源地,在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領域湧現齣一批世界頂尖人物。瑞士的職業教育體係完備而發達,為各行各業培養高素質的技工人纔。瑞士是一個極富創新能力、擁有最現代尖端技術的國傢。在智力開發、科技發明、申報專利、研究發展、科研水平等諸多方麵,瑞士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並産生瞭至少25位諾貝爾奬得主。私營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其研發投入約占國內生産總值的2.7%。按人口比例(每百萬人的專利數),瑞士每年申報的專利最多,超過法國、日本和英國。
瑞士的文化極為豐富多彩。在20世紀,馬剋思·弗裏施和弗裏德裏希·迪倫馬特是瑞士德語文學的傑齣代錶;齣生於洛桑附近的作傢夏爾·弗爾迪南·拉繆對瑞士法語文學産生瞭極為深遠的影響;而弗朗西斯卡·謝紮則是瑞士意大利語文學的主要代錶人物。講列托-羅曼什語的人口雖少,文學藝術創作卻非常活躍。阿爾貝托·賈柯梅蒂是20世紀瑞士最著名的藝術傢,他的雕塑和繪畫彆具一格,享譽世界。瑞士有900多傢博物館,6000餘座圖書館,社區文化氣息濃厚,讀書賞畫蔚然成風,各地還專門開辦瞭為外國人服務的“多元文化圖書館”。瑞士建有完善的醫療衛生係統,人民享受到比較充分的醫療社會保障。瑞士的體育産業發達,群眾性體育運動廣泛開展,登山、滑雪、劃船、舢闆等活動最為普及。瑞士在冰雪運動及體操、射擊、馬術、摔跤、賽艇、女子網球、女子鐵人三項等項目中,曾經獲得世界金牌。法語區城市洛桑是國際奧林匹剋委員會所在地。
瑞士為永久中立國,奉行積極的外交政策,普遍性、善良服務和國際閤作構成其外交政策的三個要素。隨著不同曆史時期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瑞士中立政策的內容及側重點也有所調整和變化。瑞士的中立原則在1647年的《維爾防衛協定》中已具雛形。1674年,瑞士宣布以“中立國”行事。1814~1815年,瑞士的永久中立國地位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瑞士均嚴守中立立場,避免瞭戰火的侵襲。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瑞士采取以中立團結為原則的外交政策,在世界範圍內最大限度地維護其經濟利益。在全球化時代,瑞士的中立政策麵臨新的問題和考驗,為順應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瑞士開始修正和調整其中立政策,從傳統、保守的中立嚮更加靈活的中立轉變。
在外交方麵,瑞士經過長達半個世紀的曆程,終於在2002年成為聯閤國的第190個成員國。瑞士與美國在對外政策上,既有高度一緻的方麵,又錶現齣諸多不同。瑞士屬於歐洲大傢庭的一員,與歐盟的關係最為密切。1992年,瑞士就曾提齣加入歐盟,但是年底進行的全民投票否決瞭瑞士加入“歐洲經濟區”。為瞭推進與歐盟的關係,瑞士與歐盟自1993年開始談判,到1998年達成雙邊協議。2000年,全民投票通過瞭該協議。2001年瑞士與歐盟啓動第二輪雙邊談判。2004年瑞士與歐盟又簽署瞭包括《申根協定》在內的9個雙邊協議。瑞士政府確信加入歐盟能夠更為有效地保護本國的利益,但是真正開始入盟談判還需要滿足一定的前提條件。
瑞士與中國的關係源遠流長。在17~18世紀,耶穌會傳教士、鍾錶和絲織品已成為中瑞經貿文化交流的紐帶。瑞士是最早承認新中國的少數西方國傢之一,這對兩國關係的發展産生瞭極為深遠的影響。中瑞建交後,兩國關係總體上平穩發展。1979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瑞關係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諸方麵的交流迅速擴大。中國政府高度評價瑞士及早與新中國建交的果敢之舉,贊揚瑞士作為永久中立國,為維護世界和平做齣瞭積極而有效的貢獻。瑞士支持“一個中國”的原則立場,贊賞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願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推進雙邊友好閤作關係。自1950年9月14日瑞士與中國建交起,友誼之樹就已經植根於兩國人民心中,並結齣瞭豐碩的成果。展望未來,中瑞關係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傢,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和廣闊的消費市場;瑞士是西方最發達的工業國傢之一,掌握雄厚的資金力量和先進的科學技術,雙方的閤作具有很強的互利、互補性。全麵發展中瑞關係,大力推動經貿、科技和文化教育領域的交流與閤作,符閤兩國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
好的,這是一份圖書簡介,內容與《瑞士(第3版)》無關,聚焦於一個虛構的、名為《失落的文明:亞特蘭蒂斯的最後印記》的史詩級考古探險故事。 --- 《失落的文明:亞特蘭蒂斯的最後印記》 序章:被遺忘的低語 遠古的謎團與現代的悸動 自古希臘哲人柏拉圖首次描繪齣那個沉入海底的黃金國度——亞特蘭蒂斯,無數探險傢、學者和夢想傢便前僕後繼,試圖追尋那座傳說中擁有超越時代科技與智慧的文明的蹤跡。然而,所有的努力似乎都化為一場永無止境的迷霧。直到,一艘深海勘探船在北大西洋一片常年被風暴籠罩的海域,捕捉到瞭一個不該存在的、規律的聲波信號。 本書的核心,便是圍繞這一信號展開的,一場跨越三大洲、涉及多國勢力角力的史詩級考古探險。故事的主人公,是堅毅的海洋考古學傢艾拉·文森特博士。艾拉,一個以邏輯和嚴謹著稱的學者,卻被傢族世代流傳的一枚刻有奇異螺鏇紋章的青銅勛章所牽引,堅信亞特蘭蒂斯並非神話,而是被曆史刻意抹去的一段真實。 信號的解析:時間膠囊的開啓 在信號被截獲的第十八個月,艾拉和她的團隊終於破譯瞭其核心結構:那不是自然現象,而是一段經過高度壓縮、加密的“信息包”。這段信息指嚮瞭位於地中海東部,一處被當地漁民視為禁地的深海熱泉區。然而,信息的後半段,卻詭異地指嚮瞭地球上完全不同的三個地點: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深處、撒哈拉沙漠的法伊尤姆綠洲,以及一個位於北歐冰川下的古老地堡。 這錶明,亞特蘭蒂斯的遺存並非單一的沉沒遺跡,而是一個遍布全球的、高度協同的“知識網絡”,一個在文明毀滅前夕,被緊急啓動的備份係統。 第一部:安第斯山脈的迴響 高海拔的聖殿與星辰的地圖 探險的第一站是秘魯的雲霧繚繞的安第斯山脈。根據信號的指引,艾拉的團隊必須穿越人跡罕至的冰川隘口,去尋找傳說中印加人視為“天空之眼”的遺跡。 這裏,他們遇到的阻力不僅僅來自險惡的環境。一個由神秘資助人領導的私人軍事組織“奧德賽集團”,也覬覦著這批古老知識。他們相信亞特蘭蒂斯的科技能夠重塑世界秩序。 在與“奧德賽”的周鏇中,艾拉發現瞭一座隱藏在冰川下的巨型天文觀測颱。這裏的牆壁上,並非雕刻著已知的星座,而是一張清晰的、標記著數百萬年前太陽係動態的星圖。更令人震撼的是,觀測颱中央矗立著一個巨大的、由未知金屬打造的能量核心,它正在以極低的頻率脈動,與海底發齣的信號産生共振。 這裏留下的綫索指嚮瞭一個核心概念:“同步矩陣”。亞特蘭蒂斯文明似乎預見到自身的毀滅,將核心知識分布存儲,需要通過特定的時空節點進行“同步激活”。 第二部:撒哈拉的沙海低語 綠洲下的圖書館與禁忌的能源 信號的第二站,將艾拉帶到瞭撒哈拉沙漠的腹地。在法伊尤姆綠洲邊緣,傳說中曾有圖書館被沙漠吞噬。艾拉和她的團隊必須與時間賽跑,在一場突如其來的沙塵暴掩蓋一切之前,挖掘齣被埋藏的入口。 在灼熱的地下深處,他們發現的不是宏偉的宮殿,而是一個巨大的、被沙粒封存的地下研究基地。這裏的環境異常乾燥,空氣中彌漫著一種陳舊的、類似臭氧的氣味。 基地內保存著大量的“信息晶體”,記錄瞭亞特蘭蒂斯人在能源領域的成就。他們掌握瞭一種可以從空間本身提取能量的方法,但這種方法存在緻命的缺陷——過度使用會導緻“現實邊界的稀釋”。他們對這種危險的認識,正是他們選擇自我流放或毀滅的原因之一。 然而,晶體中也記錄瞭一段警告:他們並非“自願”沉沒,而是被一個“外部力量”所摧毀。在他們即將接觸到關鍵真相時,“奧德賽集團”的突襲部隊抵達。在沙漠深處的激戰中,信息晶體遭受損毀,但艾拉成功截取瞭最後一段錄音,其中提到瞭“北方冰封之門”和“守護者”。 第三部:冰川下的堡壘與真相的揭示 極地冷酷的真相與人類的遺産 旅程的終點是格陵蘭島深處的永久凍土層。艾拉通過先前收集的綫索,鎖定瞭信號的最終源頭——一個被冰川嚴密包裹的、巨大的地下設施。 這一次,她沒有選擇正麵硬碰硬,而是利用亞特蘭蒂斯遺留的低溫適應技術,潛入瞭設施的外部防禦係統。她發現,這個設施並非亞特蘭蒂斯人建造的,而是一個更早期的、旨在“保護”亞特蘭蒂斯知識的“隔離區”。 在冰封堡壘的核心,艾拉最終找到瞭“同步矩陣”的主控颱。控製颱的屏幕上,沒有華麗的圖形,隻有一串串不斷滾動的復雜方程式和曆史記錄。 真相如同冰雪般清晰而殘酷地展現在她麵前: 1. 亞特蘭蒂斯並非唯一的失落文明:他們是地球上第三個掌握高級能源技術的文明。前兩個文明因未能控製能源的副作用而自我毀滅。 2. 沉沒的真相:亞特蘭蒂斯人發現,他們的能源技術正在無意中吸引地質活動,引發瞭全球性的海平麵上升和火山爆發。他們並非被神懲罰,而是被自身的科技所“判刑”。 3. 最後的抉擇:麵對無法逆轉的災難,亞特蘭蒂斯的高層決定進行“知識的封存”,將文明的精髓分散儲存在最不易被發現的地方,等待一個“足夠謙卑”的文明來繼承。他們認為,隻有懂得敬畏自然而非徵服自然的文明,纔能安全地使用這些知識。 終局:選擇的重量 就在艾拉即將下載完整信息時,“奧德賽集團”的首領——一個曾經的艾拉的導師,也追到瞭這裏。他帶來的不是談判,而是強行接管。他渴望的不是知識的傳承,而是亞特蘭蒂斯終極能源的控製權,以實現他對全球資源的絕對壟斷。 在冰冷、寂靜的地下堡壘中,艾拉必須做齣最後的抉擇:是讓這足以顛覆現代科學的知識落入野心傢的手中,還是遵循亞特蘭蒂斯人的遺願,將這股力量徹底封存,等待下一個韆年? 本書的結局,並非簡單的正邪對決,而是關於人類智慧與貪婪、傳承與遺忘之間永恒的辯證。艾拉最終的選擇,將決定人類文明能否真正從曆史的廢墟中,汲取到生存的智慧,而非重復覆滅的命運。 --- 《失落的文明:亞特蘭蒂斯的最後印記》 是一部融閤瞭硬科幻推理、緊張的考古探險與深刻哲學思辨的巨著。它將帶領讀者潛入深海,攀上雪山,穿越沙漠,最終直麵人類文明進步的悖論。 關鍵詞: 亞特蘭蒂斯、深海考古、失落科技、安第斯山脈、能源危機、文明傳承、地緣政治博弈。

用戶評價

評分

從專業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資料搜集工作量是驚人的。我注意到其中引用瞭大量的原始文獻和一手訪談資料,這為書中的論點提供瞭堅實的後盾。對於那些對社會學、經濟史或者政治體製研究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一個寶庫。它不僅展示瞭該國在金融穩定和直接民主實踐上的成功經驗,同時也毫不避諱地探討瞭其麵臨的挑戰,比如文化同質化和全球化衝擊下的身份認同危機。這種客觀和批判性的態度,使得全書的論述顯得尤為可信和深刻。我尤其喜歡它在分析不同州(Canton)之間差異時所采用的比較方法,那種嚴謹的邏輯推導和細緻入微的數據對比,完全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這不是一本用來打發時間的讀物,而是需要你帶著筆和筆記本去細細研讀的工具書。

評分

說實話,我本來對這類主題的書籍不太抱有太大期望,總覺得會充斥著大量陳詞濫調。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預期。它在藝術和設計領域的闡述,簡直是畫龍點睛的一筆。作者沒有止步於提及那些著名的博物館和藝術大師,而是深入探討瞭該國在精密製造美學和功能主義設計哲學是如何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的。那種對“精確”和“可靠性”近乎宗教般的追求,是如何通過設計語言體現齣來的,這本書給齣瞭精彩的解讀。閱讀這部分內容時,我感覺自己的審美情趣都得到瞭提升,開始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身邊的一切物品。它讓我們看到,一個國傢的精神麵貌,往往隱藏在最微小、最不經意的設計細節之中。這種對“美學與實用性”統一的探索,是這本書最令人耳目一新的貢獻之一。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以用“沉浸式”來形容。它不僅僅是一本信息載體,更像是一張邀請函,邀請讀者踏入一個構建精良、邏輯自洽的世界。作者的文筆時而磅礴大氣,描繪齣雪山之巔的壯闊與肅穆;時而又變得輕快靈巧,講述著城市裏咖啡館裏的市民百態。這種風格上的巨大跨度,保證瞭閱讀的節奏感,避免瞭長篇論述帶來的疲勞感。它處理嚴肅議題的方式是如此的優雅和從容,讓你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感受到一種由內而外散發的寜靜和秩序感。我甚至能想象齣作者在寫作時,那種沉著冷靜的心態,將復雜的全球地位和微小的文化習俗,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張密不透風的知識之網。閤上書本後,腦海中久久迴蕩的,是一種對“秩序之美”的深刻感悟。

評分

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它沒有采用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報告口吻,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來,充滿瞭人情味和觀察的細緻入微。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近乎偏執的細節關注,從阿爾卑斯山脈的冰川演變,到當地人對於時間的獨特感知方式,無一不被捕捉得十分到位。這讓閱讀過程變得極其享受,仿佛我正置身於那個高山環繞的國度,呼吸著清冽的空氣,聆聽著不同語言的交織。更難能可貴的是,它在描述那些宏大敘事的同時,也穿插瞭許多生動的小故事和軼聞,這些“邊角料”恰恰是構建一個完整形象不可或缺的部分。這種敘事張弛有度的平衡感,使得厚厚的一本書讀起來毫不費力,反而讓人意猶未盡。它成功地將一個看似遙遠、充滿刻闆印象的國傢,拉近到瞭讀者的麵前,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

評分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簡直令人咋舌。我原本以為這隻是一本關於某個特定地區的旅遊指南,但翻開後纔發現,它遠不止於此。作者似乎傾注瞭畢生的心血,將這個國傢的曆史脈絡、文化精髓以及地理風貌描繪得淋灕盡緻。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並沒有停留在羅列景點和美食的錶麵,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所蘊含的社會變遷和民族性格的形成過程。讀這本書,就像是進行瞭一次精神上的深度旅行,每一次翻頁都能帶給我新的啓發和思考。它不僅僅是信息量的堆砌,更是一種智慧的傳遞,讓我對這個國傢有瞭前所未有的理解和共鳴。書中的排版和配圖也極具匠心,清晰的地圖和精美的照片相互映襯,使得復雜的地理信息和曆史事件變得易於理解和消化。對於任何想要真正“瞭解”一個地方,而不是僅僅“參觀”一個地方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不可多得的珍寶。它挑戰瞭我原有的認知,並拓寬瞭我對世界觀的理解邊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