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9-13 套装共5册)

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9-13 套装共5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编
图书标签:
  • 红色文化
  • 历史文献
  • 革命历史
  • 中共历史
  • 赣南历史
  • 井冈山斗争
  • 中央根据地
  • 历史资料
  • 文库
  • 红色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21007924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7820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40
套装数量:5
字数:35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央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武装斗争,建设红色政权的中心区域。这一时期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军事斗争。《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9-13 套装共5册)》系整理这一时期军事方面的历史资料而成,尽可能囊括了这一期的所有资料,主要是与中央革命根据地斗争历史有关的文献资料、革命回忆录、口述资料和参考资料。且资料忠实于历史原件,内容真实、准确、完整、系统。《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9-13 套装共5册)》是其中的9-13册,共5册,将为党史研究者提供一研究苏区政权建设的珍贵文献,同时也是研究和弘扬苏区精神弥足珍贵的资料。对于保存历史资料、推进学术研究、弘扬革命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录

《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9)》
红四军司令部布告
(1929年1月)
红四军在宁都筹款通知
(1929年2月13日)
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
(1929年3月20日)
彭德怀同志给中央的信
(1929年4月4日)
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
(1929年4月5日)
朱德来信
(1929年5月23日)
农民协会章程
(1929年5月)
红军第四军前委书记毛泽东给中央的报告
(1929年6月1日)
给林彪的信
(1929年6月14日)
红军第四军司令部政治部布告
(1929年6月)
红军第四军第一纵队政治部告工人书
(1929年6月)
党员训练大纲
(1929年7月13日)
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
(1929年9月1日)
关于朱毛红军的党务概况报告
(1929年9月1日)
关于赣南、闽西、粤东江情况的报告(节录)
(1929年9月1日)
四军前委关于目前政治的分析
(1929年9月12日)
红军第四军政治部为追悼革命领袖
彭、杨、邢、颜四同志告革命民众书
(1929年10月13日)
四军前委关于开往潮梅一带游击的报告
(1929年10月18日)
红四军筹款布告
(1929年10月23日)
宣传须知
(1929年10月)
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的报告
(1929年10月)
四军军党部为反对军阀混战告工农兵群众书
(1929年10月)
从蛟洋到达汀州后给中央的信
(1929年11月28日)
红军第四军政治部告十二师金汉鼎部下官兵书
(1929年11月)
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
(1929年12月)
训练材料(第一集节录)
(1929年)
……

《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10)》
《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11)》
《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12)》
《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13)》
根据您的要求,我将为您撰写一份关于“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9-13 套装共5册)”之外的其他历史或文献类书籍的详细简介。 书籍名称: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1920-1927)》 作者: 历史文献研究室 出版社: 红色文献出版社 装帧与规格: 精装,共三卷,约2200页 --- 【书籍简介】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1920-1927)》是一部深度聚焦于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1920年至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夕)思想基础构建与组织萌芽阶段的权威性学术专著。本书以严谨的史料考证和扎实的文献解读为基础,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思潮如何在中国思想界引发深刻共鸣,并最终促成中国共产党这一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过程。全书三卷,层层递进,力求呈现一个立体而生动的建党前夜的社会图景与理论探索历程。 第一卷:思潮涌动与早期工人运动的交汇(1920-1922) 本卷重点考察了五四运动之后,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和革命活动家,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等地如何接触、翻译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关键时期。 一、 早期译介的路径与选择: 详细剖析了早期马克思主义文献翻译工作的艰难与复杂性。研究人员不仅梳理了陈望道、李大钊、瞿公泽等人早期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不同版本(如“陈独秀批注本”“早期油印本”)的流传轨迹,更深入探讨了他们如何将西方理论体系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进行的本土化尝试。本卷特别收录了对早期译者手稿的影印与释读,揭示了理论“本土化”过程中思想的演变。 二、 上海工人运动的理论准备: 聚焦上海作为早期革命策源地的角色。在工人运动复苏的背景下,研究阐述了早期共产党人如何通过工人夜校、工人识字班等形式,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如阶级分析法、剩余价值学说)嵌入到工人的日常斗争经验中。重点分析了1922年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成立,及其在组织工人罢工、推动工人运动正规化过程中所发挥的理论指导作用。 三、 南方探索与区域差异: 对比了北方(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和南方(以早期南方局相关活动为代表)在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在策略和侧重点上的差异。南方部分地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更早地与本地农民运动的初步探索产生了隐秘的联系,尽管这些联系在当时尚未形成系统理论,但为日后的农村革命道路埋下了伏笔。 第二卷:组织的建立与理论的整合(1923-1925) 第二卷将焦点转移到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创建及其在理论统一和组织纪律建设方面所付出的努力,特别是国共合作背景下的理论冲突与融合。 一、 三大精神的理论深化: 深入研究了中共“三大”关于建立“民主的、民族的、坚固的统一战线”的决定,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与中国具体的民族解放任务进行有机结合。本卷收录了大量关于“三大”代表的发言记录和会后对决议的讨论文献,展现了理论指导实践的复杂过程。 二、 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逻辑: 重点分析了党早期对孙中山“三大政策”的认识和采纳过程。研究者辩证地探讨了共产国际对中共早期战略的干预,特别是关于“个人加入国民党”这一策略背后所蕴含的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独立性与联盟关系的理论博弈。通过对早期党内刊物的分析,可以清晰看到党在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与争取民族革命同盟中的理论平衡艺术。 三、 宣传阵地的构建: 本卷详尽考察了《向导》周报等党内刊物以及《新青年》等重要阵地的理论贡献。研究不仅限于内容介绍,更着重分析了这些宣传工具如何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如何在思想斗争中驳斥右倾机会主义和反革命思潮,巩固党的理论基础。 第三卷:大革命高潮中的思想震荡与教训(1926-1927) 第三卷着眼于国民革命高潮时期,党内思想界所经历的巨大冲击与最终的理论反思。 一、 农民问题的理论化进程: 重点考察了毛泽东等人在湘赣粤等地的实际调查,以及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的初步探索。本卷收录了部分早期的农民运动报告和考察笔记的影印件,对比了不同派系对中国革命主体问题的不同判断,特别是对“占领城市”与“深入农村”两种路径的理论争论。 二、 军事理论的萌芽: 随着北伐战争的推进,本卷探讨了早期共产党人如何接触和学习军事理论。研究分析了黄埔军校中共产党员在政治工作和建军思想方面的理论贡献,以及对“枪杆子里出政权”这一核心思想的早期酝酿过程,尽管当时尚未形成完整体系,但已显露出对武装斗争规律的初步认识。 三、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理论清算: 详尽梳理了大革命失败后,党内对两年革命实践的深刻反思。本卷收录了大量关于“七、八月分流”时期,党内对机会主义路线的批判性文献,这些文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血的教训中,开始真正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进行更为深刻、痛苦的结合,为后续的土地革命战争和农村包围道路的探索奠定了严肃的反思基调。 【价值与意义】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1920-1927)》突破了单纯的党史叙事框架,以思想史和文献学的视角,重建了中国共产党在诞生之初所依赖的知识基础、理论源流和组织经验。它不仅是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的必备参考书,更是理解中国革命道路选择之必然性的关键性文献。本书以其丰富的原始资料和审慎的分析,为当代读者提供了一个直观而深刻的窗口,得以窥见一个伟大政党在曲折中探寻真理的历史瞬间。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向来对那种把历史写成英雄赞歌的著作感到不耐烦,总觉得少了点人味儿。这部书的魅力恰恰在于它对“不完美”的坦诚记录。它记录了胜利的喜悦,也毫不避讳地展示了组织在资源匮乏、外部封锁下的窘迫与失误。读到某些关于物资调配和内部管理陷入混乱的章节时,我甚至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情——这些都是人在面对巨大压力时必然会犯的错误。作者的笔触如同一个冷静的记录员,既不粉饰太平,也不夸大其词,只是忠实地还原了历史运行的复杂性。这种平衡感,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超越一般党史研究的厚重感和可信度。它提醒我们,任何伟大的变革背后,都充满了无数次小小的妥协、挣扎和代价,历史不是由神祇书写的,而是由有血有肉的人们一步步走出来的。

评分

坦白讲,我最初拿到这套书时,被它庞大的体量和略显枯燥的目录吓了一跳,担心这是一本堆砌资料的“工具书”。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虽然资料密度极高,但结构组织却极为清晰,逻辑脉络如同精密的钟表般运转。它构建了一种由点及面、由局部到整体的叙事框架。每一章看似独立的事件回顾,最终都能汇集成对整体战略决策的深刻理解。最让我称道的是其对时间线索的精准把控——你永远不会迷失在繁杂的事件中,因为作者总能用一句精炼的总结,将分散的线索重新拉回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上。这套书不仅是查阅资料的宝库,更是一堂关于如何系统性地、全景式地梳理和研究复杂历史事件的高阶课程。它需要耐心,但回报绝对丰厚,是值得反复咀嚼的精品。

评分

这部浩瀚的史诗,把我彻底带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我是在一个满是尘封书籍的旧书店里与它不期而遇的,装帧古朴,散发着岁月的沉香。甫一翻开,扑面而来的是那个时代最真实、最鲜活的脉搏。它没有刻意渲染宏大叙事,而是将视角聚焦于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求生的小人物的命运交织。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基层社会结构变迁的细腻描摹,那些关于土地分配、公共事务治理的条分缕析,远比教科书上的概念生动百倍。仿佛能看到泥土芬芳中蕴含的革命火种,以及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人们如何构建起一套独特的社会秩序和互助体系。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化身为那个时代的观察者,穿梭于田间地头与简陋的会议室之间,感受着理想主义与残酷现实的碰撞与融合。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其他任何二手资料都无法比拟的,它提供了理解那个特定历史阶段深层肌理的钥匙。

评分

老实说,我买这本书时是抱着一种“查漏补缺”的心态的,毕竟相关的研究汗牛充栋。然而,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和资料筛选的独到之处,却让我立刻放下了手中的其他参考书。它的行文风格极为克制,大量采用原始档案、信件节选乃至口述记录的碎片化呈现,这种“去阐释化”的处理方式,反而迫使读者必须自己去思考、去拼凑历史的真相,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批判性思维。比如,其中关于早期组织内部辩论的记录,那种措辞的谨慎与思想的尖锐形成了强烈的张力,清晰地勾勒出革命内部思想路线斗争的微妙之处。这不再是单向度的灌输,而更像是一场与历史当事人的“跨时空对话”。对于真正致力于深入研究某一特定历史侧面的学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未经过度修饰的“原材料”,其严谨和全面性令人印象深刻。

评分

作为一个对社会学和人类学交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的田野调查性质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部政治史的梳理,更像是一部生动的社会学田野报告集。那些对于乡村动员模式、群众基础构建以及文化重塑过程的详尽描述,简直是活的案例分析。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新旧文化冲突”的部分,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事件,展示新的价值观如何在传统宗族结构中艰难地扎根、并逐步取代旧有习俗的。这种对文化权力转移过程的细致考察,远比单纯罗列政策文件要深刻得多。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用来看待任何处于剧烈社会转型期的共同体,其方法论上的借鉴意义是巨大的,几乎可以作为理解社会变迁的经典文本来研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