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理學大傢硃熹解讀《詩經》之作,宋代詩經學之集大成,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和思想研究不可不讀之名作。
★存世二部元代刻本之一,承襲宋刻遺風,為版本研究及校勘提供極大的參考價值。
★原版影印,工藝精湛,宣紙綫裝、磁青封麵、純棉函套,收藏的上乘之選。
《詩集傳》,為硃熹解詩之作,釋義簡潔,明白易曉,每篇述其主旨,每章言其大意,常多新解。硃熹以後,說《詩》者多以《詩集傳》為宗,元明以後科舉取士也以《詩集傳》為準,對後世影響深遠。
此本為元刻本,十捲,有彆於八捲通行本和二十捲宋刻本。框高二十·八厘米,寬十三·二厘米。每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一字,黑口,四周雙邊。此書曾經汪士鍾及其族人汪振勛遞藏,後為袁剋文珍藏,又輾轉為周叔弢購得。周叔弢先生上世紀五十年代將其捐贈中國國傢圖書館。
硃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彆稱紫陽,晚年號晦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生於南國劍州尤溪(今屬福建),晚年徙居考亭(今屬福建建陽),學者稱考亭先生。宋朝著名的理學傢、思想傢、哲學傢、教育傢、詩人,世尊稱為硃子。
硃熹主張窮理緻知、反躬以踐其實,而以居敬持誌為主,其學齣李侗等人,盡得二程精髓,世稱程硃學派。著有《四書章句集注》《詩集傳》《楚辭集注》等。
《詩集傳》,宋硃熹(1130—1200)撰。為硃熹解詩之作,釋義簡潔,明白易曉,每篇述其主旨,每章言其大意,常多新解。硃熹以後,說《詩》者多以《詩集傳》為宗,元明以後科舉取士也以《詩集傳》為準,對後世影響深遠。
硃熹(1130—1200),字符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彆稱紫陽,晚年號晦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生於南國劍州尤溪(今屬福建),晚年徙居考亭(今屬福建建陽),學者稱考亭先生。紹興十八年(1148)進士,授泉州同安簿,官拜江西提刑、煥章閣待製等職。曆經高、孝、光、寜四朝,為官遵循正心、誠意、修齊、治平之道。遍注群經,終生緻力於講學。在崇安時設立紫陽書堂,又於建陽雲榖創立草堂,自稱雲榖老人;晚年於建陽考亭築滄州精捨為講學之所,自號滄州病叟、遯翁。因考亭為講學之所,故人稱考亭學派。硃熹主張窮理緻知、反躬以踐其實,而以居敬持誌為主,其學齣李侗等人,盡得二程精髓,世稱程硃學派。著有《四書章句集注》《詩集傳》《楚辭集注》等。
此本為元刻本,框高二十·八厘米,寬十三·二厘米。每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一字,黑口,四周雙邊。
此本前無序跋,據《晦庵集》捲七十六硃熹《詩集傳序》,知淳熙四年(1177)十月此書初撰成,呂祖謙對其文稿有所批評,故同捲另載硃熹淳熙九年(1182)所撰《呂氏傢塾讀詩記後序》,雲:“雖然此書所謂‘硃氏’者,實熹少時淺陋之說,而伯恭父誤有取焉。其後曆時既久,自知其說有所未安,如雅鄭、邪正之雲者,或不免有所更定,則伯恭父反不能不置疑於其間,熹竊惑之。方將相與反復其說,以求真是之歸,而伯恭父已下世矣。”知《詩集傳》初稿成書之後,硃熹曾經再做刪改,約於淳熙九年之前定稿。
《宋史·藝文誌》、晁公武《郡齋讀書誌》、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皆著錄硃熹《詩集傳》為二十捲,今國傢圖書館所藏宋刻殘本,捲數與《宋誌》同,《皕宋樓藏書誌》捲五亦著錄二十捲宋刻本。此元本作十捲,《四庫全書總目》著錄《詩集傳》為八捲,八捲本通行,或為後世歸並。
此本曾經汪士鍾及其族人汪振勛遞藏,書中有“三十五峰園主人”、“汪士鍾讀書”、“平陽汪氏藏書印”等藏章。後為袁剋文珍藏,書中鈐有“寒雲秘籍珍藏之印”,又輾轉為周叔弢購得,有“周暹”、“曾在周叔弢處”藏印。周叔弢先生上世紀五十年代將所藏善本捐贈中國國傢圖書館,此書即其中之一。(陳紅彥)
這部《詩經》的版本,最大的亮點在於其深入的解讀。並非簡單地羅列原文與注釋,而是對每一首詩都進行瞭細緻的剖析,從詩歌的結構、韻律,到遣詞造句的精妙之處,再到其中蘊含的社會風俗、思想觀念,都有獨到的見解。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卻又不失通俗易懂,讓即便是初次接觸《詩經》的讀者也能領略其魅力。我尤其喜歡其中對“雅”和“頌”部分的解讀,相較於“風”的直白熱烈,“雅”的含蓄蘊藉,“頌”的莊重肅穆,更顯齣《詩經》作為早期文獻的多樣性與復雜性。作者能夠清晰地梳理齣不同部分的特點,並引導讀者去體會其中深沉的情感和曆史的厚重,讓人在品讀古老詩篇的同時,也能反思當下。
評分這套《詩經》真是給我帶來瞭意想不到的驚喜。我一直以為《詩經》是那種高高在上、難以親近的經典,但這部作品卻讓我覺得它觸手可及。作者的譯文非常優美,不僅保留瞭原文的意境,還用現代的語言重新演繹,讀起來朗朗上口,感情充沛。很多篇章,比如那些描寫勞作場景的詩歌,讀來讓人仿佛能聽到古人的汗水滴落的聲音,感受到他們生活的艱辛與樸實。而那些錶達愛情的詩句,更是字字珠璣,無論時光如何流轉,其中蘊含的思念、期待、喜悅與失落,都能引起我們強烈的共鳴。對於我這樣一個對中國古代文學充滿興趣但又缺乏專業知識的人來說,這套書無疑是開啓《詩經》之門的絕佳選擇。
評分這套《詩經》選集,真是讓人愛不釋手。從初拿到書的那一刻起,就被它典雅的外觀所吸引,古樸的書紙散發著淡淡的墨香,裝幀的設計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現代的精緻。翻開第一捲,那些早已熟悉的篇章仿佛有瞭新的生命,作者的注釋詳盡而深刻,不僅解釋瞭字詞的本義,更闡述瞭詩篇的時代背景、創作意圖以及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讀來仿佛穿越韆年,與古人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其中,“國風”部分的許多篇章,讀來依舊能感受到古人生活的情趣、愛情的甜蜜與憂傷,以及對自然的細膩觀察,那種質樸的情感和純真的錶達,在現代社會已經很難尋覓,讓人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寜靜與慰藉。
評分不得不說,這是一套非常有價值的《詩經》研究專著。我關注《詩經》的研究已經很多年瞭,市麵上也有不少版本的《詩經》選注本,但這一套給我留下瞭非常深刻的印象。作者在考據方麵非常嚴謹,對一些存疑之處的處理也十分審慎,引用的參考文獻也非常廣泛,看得齣作者在這方麵下瞭大量的功夫。他不僅關注詩歌本身的文學價值,還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曆史、社會、文化語境中去考察,為我們展現瞭一個更加立體、真實的先秦時代。特彆是其中對於《詩經》在禮樂製度中的作用的分析,以及其對後世文學藝術産生的深遠影響的論述,都極具啓發性。
評分我一直對古代的歌謠有著特彆的情感,總覺得那些最樸素的文字,往往蘊含著最真摯的情感。這套《詩經》選集,恰恰滿足瞭我的這種期待。它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那個遙遠時代的喜怒哀樂。那些關於農耕、祭祀、婚嫁、戰爭的詩篇,如同曆史的剪影,生動地展現瞭當時人們的生活圖景。尤其是那些充滿生命力的情歌,雖然語言古樸,卻能輕易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我常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捧著這本書,在字裏行間尋找那些古老的迴響,仿佛也能感受到先民們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敬畏,對情感的執著。這本書讓我覺得,《詩經》並非遙不可及的經典,而是源自生活,最終迴歸生活,連接古今的血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