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藝術150年-一個未完成的故事

現代藝術150年-一個未完成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威爾貢培茲 著
圖書標籤:
  • 藝術史
  • 現代藝術
  • 藝術
  • 繪畫
  • 雕塑
  • 攝影
  • 建築
  • 設計
  • 文化
  • 藝術理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發圖書網專營店
齣版社: 廣西師大
ISBN:9787549586646
商品編碼:11958950571
齣版時間:2017-03-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稱: 現代藝術150年-一個未完成的故事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時間:2017-03-01
作者:威爾.貢培茲 譯者:王爍 開本: 32開
定價: 65.00 頁數: 印次: 1
ISBN號:9787549586646 商品類型:圖書 版次: 1

編輯推薦

藝術就像個遊戲,你真正需要知道的,隻是它*基本的規則。 現代藝術150年:一個未完成的故事★ 要掌握現代藝術的遊戲規則,你需要知道些什麼?——涵括近百位藝術傢及其代錶作,梳理二十多個現代藝術流派的淵源流變,勾勒現代藝術的發展曆程。這一百五十年來藝術究竟發生瞭什麼?為什麼到瞭今天,一件看似五歲小孩也能搗鼓齣來的東西,居然會是藝術史上的曠世之作? ★ 這是藝術嗎?這必須是藝術!——馬列維奇的黑色正方形,濛德裏安的彩色格子,杜尚的小便池……藝術不再必須與美有關,它更多地關乎理念。那些光怪陸離、五花八門的藝術流派,在揭開瞭其中的奧秘之後,實際上簡單得驚人,但又絕妙乃至偉大。 ★ 一位**藝術評論人的“單口相聲”,現代藝術也可以這樣有趣生動——沒有抽象的概念,沒有拗口的術語,用輕鬆幽默的方式,講述現代藝術的故事。 ◎ 名人推薦現代藝術史的專傢裏,可沒有幾個人會提到碧昂斯、大衛·福斯特·華萊士和蘇珊大媽,還把性情乖僻的塞尚形容為巴黎先鋒藝術傢中的“鐵手盧剋”……(這本書)卸下所有賣弄學識、裝腔作勢的姿態,代之以大量風趣幽默的內容……將德拉剋洛瓦到達米恩·赫斯特的這一段藝術趣史娓娓道來。 ——英國《電訊報》貢培茲寫的可並不是什麼簡單事兒,可他卻下筆輕鬆,絲毫不為難讀者……他不費力地,就把1860年代至今的藝術史聊瞭個遍,讓讀者倍感親切的同時,還真學到瞭不少東西。 ——英國《星期日獨立報》威爾·貢培茲仿佛生來就是傳播知識的好手,他在字裏行間錶達瞭自己對藝術的滿腔熱愛,纔思橫溢,飽含激情。 ——尼古拉斯·塞羅塔爵士(英國泰特美術館館長)這本書的水準剛剛令我夠得著而看得懂:貢培茲證實瞭我自以為早就懂得的藝術傢(果然如此),也教會我如何解讀難以弄懂的另一群人物(原來如此)。倘若在美術館再度遭遇他們,我會心想:哈,老兄,現在我明白瞭你的花招。 ——陳丹青

內容提要

如果我們還能從一百五十多年前莫奈的《日齣》、梵高的《星空》中,依稀辨認齣藝術“原來”的模樣,那麼,一百五十年後安迪·沃霍爾的金湯寶罐頭、達米恩·赫斯特的醃製鯊魚,還有翠西·艾敏亂糟糟的床,足以讓我們看到藝術的其他可能。迴顧現代藝術一個半世紀的反叛之路,我們見證瞭一代又一代人如何變得愈發反叛、大膽、混亂。這背後,是藝術傢對“何為藝術”的無盡追問,是他們對周遭世界的迴應與抵抗。現代藝術的故事仍在繼續,也許永遠不會完成。 藝術就像個遊戲,你真正需要知道的隻是它*基本的規則,從而讓一度令人睏惑的東西開始變得有意義。 ——威爾·貢培茲

作者簡介

威爾·貢培茲(Will Gompertz)1965年生,一個會說“單口相聲”的藝術評論傢,曾被紐約《創意》雜誌評為世界上*有創意的50位思想傢之一。貢培茲在泰特美術館擔任媒體主管達七年之久,並在BBC的邀請下,擔任新成立的藝術頻道的**位主編。他二十多年來筆耕不輟,為《泰晤士報》和《衛報》撰寫瞭很多藝術評論,並擔任知名藝術批評網站(culturecritic.co.uk)的總編輯,也是英國眾多前沿藝術機構的專業顧問。

目錄

序:多麼陳舊啊,150年過去瞭(陳丹青) 001 前 言 005 導論:你在看什麼 013 **章 泉,1917 027 第二章 前印象派:走嚮真實,1820—1870 051 第三章 印象派:現代生活的畫傢,1870—1890 075 第四章 後印象派:拓展領域,1880—1906 107 第五章 塞尚: 吾人之父,1839—1906 123 第六章 原始主義,1880—1930 / 野獸派,1905—1910:原始的呐喊 155 第七章 立體主義:另一種視角,1907—1914 177 第八章 未來主義:快進,1909—1919 193 第九章 康定斯基/ 俄耳甫斯主義/ 青騎士:音樂之聲,1910—1914 211 第十章 至上主義/ 構成主義:俄國人,1915—1925 237 第十一章 新造型主義:網格,1917—1931 253 第十二章 包豪斯:校園重聚,1919—1933 277 第十三章 達達主義:混亂的秩序,1916—1923 297 第十四章 超現實主義:以夢為生,1924—1945 329 第十五章 抽象錶現主義:宏大的姿態,1943—1970 357 第十六章 波普藝術:零售療法,1956—1970 389 第十七章 觀念主義/ 激流派/ 貧窮藝術/ 行為藝術:心靈遊戲,1952 年至今 415 第十八章 極簡主義:無題, 1960—1975 435 第十九章 後現代主義:假身份,1970—1989 453 第二十章 今日藝術:名利場,1988—2008 至今 489 藝術評收藏地 501 緻謝 505 譯名錶


《迷蹤:失落的古代文明與未解之謎》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關於人類文明史上那些神秘消逝、戛然而止的古代文明的深度探索。我們聚焦於那些在曆史長河中留下瞭令人驚嘆的物質遺存,卻最終以令人睏惑的方式從已知版圖上徹底抹去的族群。這不是一本簡單的考古報告,而是一次充滿懸念和思辨的求索之旅,試圖穿透時間的迷霧,探尋那些“未完成的故事”背後的真正原因。 我們將首先深入安達盧斯文明(Al-Andalus)的輝煌與衰亡。從公元8世紀初的穆斯林徵服到1492年格拉納達的陷落,伊比利亞半島上曾是科學、哲學、建築和藝術的熔爐。科爾多瓦的圖書館藏書量曾遠超歐洲其他任何城市,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思想在這裏交匯融閤,孕育齣前所未有的寬容與繁榮。然而,這種復雜的共存結構最終在宗教狂熱和政治分裂中土崩瓦解。本書將細緻剖析,究竟是內部的教派衝突、外部的收復失地運動,還是經濟模式的僵化,最終導緻瞭這片曾經“光明之地”的黯淡收場。我們考察瞭那些被遺棄的清真寺和宮殿,試圖解讀那些被刻在石牆上的最後箴言。 隨後,視角轉嚮南美洲的莫切文明(Moche Culture)。在秘魯北部的乾旱海岸綫上,莫切人在公元100年至公元800年間創造瞭令人難以置信的陶器藝術和宏大的金字塔結構。他們的陶瓷人像栩栩如生,記錄瞭復雜的社會等級、祭祀儀式乃至令人震驚的血腥場麵。更引人注目的是,他們在沒有文字的情況下,展現瞭高超的灌溉工程技術。然而,約在8世紀,在一係列史無前例的特大洪水和持續乾旱的交替衝擊下,莫切文明似乎在一夜之間崩潰瞭。我們追溯瞭氣候變化對社會韌性的考驗,分析瞭社會結構是否因過度依賴中央權威和單一的農業係統而在極端自然災害麵前不堪一擊。書中將對新近發掘齣的貴族墓葬群進行深入解讀,探尋權力中心的最終命運。 第三部分,我們將把目光投嚮遙遠的印度河榖文明(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特彆是哈拉帕(Harappa)和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這個在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間繁榮的青銅時代文明,擁有令人稱奇的城市規劃:完善的排水係統、標準化的磚塊尺寸和復雜的城市布局,甚至比同時期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更為先進。然而,這個擁有數百萬人口的龐大體係,卻幾乎沒有留下任何關於戰爭的證據,也幾乎沒有發現宏偉的王室紀念碑。他們的統治結構是什麼?文字(盡管尚未完全破譯)究竟記錄瞭什麼?最令人不解的是,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這些規劃精良的城市為何被係統性地、幾乎同時期地遺棄,其居民遷移到何方?我們審視瞭雅利安人入侵理論的局限性,轉而關注河流改道、季風模式的永久性改變,以及這種高度城市化社會在麵對環境變遷時的脆弱性。 本書的第四個核心案例是瑪雅古典期文明(Classic Maya Civilization)的“崩潰”。公元8世紀到9世紀,在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的低地雨林中,那些宏偉的城邦——蒂卡爾、帕倫剋、卡拉剋穆爾——的石碑上不再刻下君王的名字,復雜的曆法和天文觀測活動停止,城市中心人煙稀少。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消失”,而是權力結構和知識傳承的中斷。我們將深入探討“瑪雅崩潰”的諸多假說:過度人口壓力導緻的生態透支、長期的乾旱記錄、王權神授體係的信仰危機,以及城邦間無休止的“星戰”(Star Wars)對資源和勞動力的消耗。本書試圖構建一個多因交叉影響的模型,論證單一災難論的不足,揭示一個高度復雜、看似堅不可摧的文明體係是如何在內部矛盾和外部壓力下走嚮結構性瓦解的。 最後,我們探討一個更為隱秘的謎團——剋裏特島的米諾斯文明(Minoan Civilization)的終結。作為歐洲最早的先進文明,米諾斯以其宏大的剋諾索斯宮殿、精緻的壁畫和對海洋貿易的掌控而聞名。公元前1600年左右,聖托裏尼島(Thera,即現代的聖托裏尼)的火山爆發,被認為是毀滅米諾斯文明的“特洛伊之火”。然而,考古證據錶明,米諾斯文明的衰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火山爆發隻是一個催化劑。我們研究瞭地震、海嘯對沿海貿易網絡的影響,以及米諾斯文明在邁锡尼人崛起這一外部地緣政治變化下的權力真空。 《迷蹤》的核心論點是:“未完成的故事”並非總是源於外部的野蠻入侵,更多時候是復雜社會內部結構性脆弱性在環境壓力下的集中爆發。文明的終結,往往不是一聲巨響,而是一係列知識、技術、信仰和組織能力的逐步失靈。通過對這些消逝的宏大敘事進行細緻的解剖,本書旨在為我們理解當代文明的可持續性提供深刻的曆史鏡鑒。這是一場跨越數韆年、橫跨各大洲的曆史偵探工作,邀請讀者一同麵對人類曆史上最引人入勝的“未完成”之謎。

用戶評價

評分

光是那些章節小標題的措辭,就足以讓人浮想聯翩。它們沒有使用那種生硬的學術術語,而是充滿瞭文學性的張力和象徵意味,仿佛每一句都是一句精煉的詩歌,提煉瞭某個時代藝術躁動的靈魂。這種文風上的選擇,無疑是為那些對純粹學院派敘事感到疲倦的讀者準備的一劑良藥。它暗示著,這本書的內容將不僅僅是關於“誰畫瞭什麼”,更是關於“為什麼會如此”以及“這對我們意味著什麼”。我設想,作者一定在字裏行間融入瞭大量的個人觀察和深層次的反思,使得冰冷的藝術史變得鮮活而富有生命力。這種將學術深度與人文關懷完美融閤的努力,從初步接觸的幾頁中便可見一斑,讓人不禁期待它如何解構那些看似清晰實則模糊不清的藝術轉摺點。

評分

這本書的整體氣場,透露著一種成熟的、不急不躁的敘事定力。它不像一些新近齣版的速成讀物那樣,急於用最新的理論去套用過去的一切。相反,它散發著一種沉澱下來的智慧感,仿佛作者已經站在曆史的長河之上,以一種近乎俯瞰的姿態來審視那些曾經風起雲湧的運動。這種“未完成的故事”的命名本身就極具哲學意味,它拒絕給人一個終極答案,而是鼓勵讀者帶著問題繼續探索。這種謙遜而又自信的姿態,在藝術評論界是極其難得的。它沒有試圖將一團亂麻般的發展強行梳理成一條筆直的繩索,而是承認瞭藝術進程中固有的復雜性、矛盾性和斷裂感,這種對“不確定性”的擁抱,本身就是一種深刻的洞察。

評分

拿起這本書,首先感知到的是一種對時間跨度的精準把握。一百五十年的跨度,足以涵蓋工業革命的餘波到數字時代的黎明,這期間的社會結構、技術進步、哲學思潮與藝術錶達之間産生瞭怎樣驚心動魄的相互作用?我注意到,作者似乎並未將重點僅僅放在歐洲核心地帶,而是用一種更具全球視野的目光來審視現代性的擴張與反思。這種試圖構建一個包容性更強的美學地圖的野心,從書本的厚度和廣度上就能感受到。它似乎在努力迴答一個核心問題:在技術和觀念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的背景下,“藝術”這個定義本身是如何被反復重塑、又如何頑強地存續下來的?這種深層次的追問,遠超齣瞭簡單的時間綫索梳理,直擊藝術存在的核心命題。

評分

初翻開這書的扉頁,那種撲麵而來的知識密度就已經讓人感到一種強烈的衝擊。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緻研讀每一個章節的論述,但目錄的編排和章節標題的設置,已經顯露齣作者在梳理復雜脈絡上的高超技巧。它顯然不是那種綫性敘事的曆史陳述,而是試圖構建一個多維度的理解框架。我能感覺到,作者在試圖打破傳統藝術史的既有壁壘,用一種更具批判性、更貼近時代精神的視角來重新審視近一個半世紀的藝術演變。這種宏大敘事下的精妙切割,讓人對即將展開的論述充滿瞭好奇——究竟是如何平衡宏觀趨勢與個體案例的?這種結構的巧妙安排,無疑是為讀者提供瞭一個更具彈性和想象力的閱讀路徑,而不是一闆一眼地灌輸既定事實。它更像是一份邀請函,邀請我們參與到對“現代”這個概念的持續辯論之中。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厚重又不失精緻的質感,捧在手裏就仿佛觸碰到瞭某種曆史的重量。封麵色彩的運用極其大膽,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一個世紀以來藝術領域翻天覆地的變革。我尤其喜歡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體選擇既古典又現代,兼顧瞭易讀性和視覺衝擊力。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場精心策劃的視覺漫步。雖然我目前還沒有深入細讀其內容,但僅憑這份外在的呈現,就能感受到齣版方對“藝術”二字的敬畏與理解。它不像有些藝術史書籍那樣闆著麵孔,而是以一種更具親和力、更像一位老友娓娓道來的姿態,邀請讀者進入一個廣闊而迷人的時空。這種對“物件”本身的尊重,預示著內在的敘事也將是充滿溫度和洞察力的。我期待著它如何將那些抽象的、充滿激情的藝術思潮,轉化為實體上的可觸摸的體驗。

評分

書籍開本有點小,裝訂這麼厚竟然不用綫裝,閱讀不方便啊。摳唆,摳搜。

評分

評分

可以的

評分

評分

書包裝很好,快遞及時

評分

書包裝很好,快遞及時

評分

書籍開本有點小,裝訂這麼厚竟然不用綫裝,閱讀不方便啊。摳唆,摳搜。

評分

可以的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