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心理学:生活中不可思议现象的心理透视

怪诞心理学:生活中不可思议现象的心理透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鲁芳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怪诞现象
  • 行为心理学
  • 认知偏差
  • 异常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 思维模式
  • 决策学
  • 怪诞行为
  • 日常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09376263
版次:2
商品编码:1197510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字数:18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由国内知名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和心理自助类图书开发机构京师心智打造的心理学世界系列图书,通过深入剖析看似怪诞的行为或现象背后人类深层次的心理,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解释心理背后的秘密,带你走进一个奇妙新鲜的世界。

内容简介

  一些人相信灵魂是可以出窍的,但也有很多研究证明那只是荒诞的传言,可仍不断地有人曝出灵异经历;一些人痴迷星座、血型、生肖,在无从做决定的时候,就把决定权交给了占星师、卜算者;还有人在走弯路时抱怨带来厄运的各种不吉利……生活中,在那些看似平淡的事情背后往往都掩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换句话说,日常生活中很多看起来稀奇古怪的方方面面,其实都可以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并得以解释。

  本书涉及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分别从读心秘诀、谎言心理、灵媒、梦境现象、选择心理、色彩、自控以及记忆力八大方面,深入剖析看似怪诞的行为或现象背后,人类深层次的心理秘密,带给你走进一个奇妙的新鲜世界。


作者简介

  鲁芳,知名心理作家,京师心智心理培训师。代表作有《怪诞心理学》《别对我说谎》《FBI心理术》《FBI读心术与攻心术》《FBI识人术与测谎术》《CIA心理术》《FBI与CIA心理术》《三天读懂心理常识》《心理学是本故事书》等十余部。

  京师心智国内知名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和心理自助类图书开发机构。京师心智依托中国心理学会、北京师范大学等*威机构的资源优势,上百位心理学专家组成的技术团队,致力于将心理学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服务大众。凭借自身优势和丰富的经验,被中国心理学会测量专业委员会认定为“正版量表进学校工程”的全国唯一推广单位。

  关联企业京师博仁,是一家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培训、专家支持于一体的专业的心理学应用服务机构。


目录

第一章 世界上最常见的读心术

世界上一直在流传着一种读心术——看着你,就知道你在想什么。不仅如此,很多人还能通过其他信息,比如出生日期、星座等,预知你的性格特征。你知道这种所谓的读心术是什么吗?它究竟有何魔力,为什么对方可以准确无误地描述你的内心?那些所谓的“指点迷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你想学习冷读人心的技巧吗?想知道中国版“隔夜修书”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吗?其中又有何隐情呢?

第一节 神秘超能力——读心术 / 012

第二节 巴纳姆效应——被预知了的性格、生日密码 / 015

第三节 心理弱点——解开读心密码 / 019

一、杜宁、克鲁格实验 / 019

二、自作多情的意义 / 020

三、自我求证 / 021

第四节 成为算命大师——冷读人心 / 022

第五节 隔夜修书——魔术师的读心法 / 028

第二章 骗子横行的世界

人们为什么会上当受骗呢?仅仅是因为这个世界上的骗子太多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人们也会被自己骗了。本章将告诉你,哪怕是在你眼皮子底下发生的事情,最后也还是会被你记错;有的人即便已经知道了真相,但就是不愿意面对现实,最后不是别人骗你,而是自己骗了自己。如果你想知道谎言的真相,本章将一一为你解答,在这里也将为你揭晓史上最为神秘的测谎术。

第一节 伪记忆力实验——骗人的记忆 / 034

一、教授的实验 / 034

二、暗示带来的伪记忆 / 035

第二节 真假笑容——神秘的蒙娜丽莎 / 037

第三节 掩耳盗铃——谁不在自欺欺人 / 041

第四节 找出谎言——神奇的测谎术 / 047

一、令人生畏的神意测谎 / 047

二、生理应激反应测谎 / 048

三、脑电图测谎术 / 049

四、语言与非语言测谎术 / 051

第三章 揭开灵媒时空真相

世界上真的有灵魂存在吗?当年震惊世界的“9·11”事件给人们留下的不仅是毁灭性的痛苦记忆,还有关于“鬼魂”的种种猜测,那张在案发现场被拍摄下来的照片上诡异地现出了撒旦的脸!而令人不解的是,一系列神奇、诡异的事件也接连发生,人们注意到“鬼魂”经常出没的地方,却难解其中的因由,这难道真的是鬼魂在作怪吗?人在死亡时真的会发生“灵魂出窍”现象吗?为什么心理暗示的力量会如此强大?相传,当年一首《黑色星期天》杀死了成千上万人,这首歌曲究竟有怎么样的魔力,竟能让人“以死相许”?当你还在为自己不吉利的手机号、QQ 号、门牌号感到不爽的时候,那就暂且放下烦恼吧,看看本章对不吉利数字的解释,也许你就会豁然开朗。

第一节 “9·11”图片惊现“鬼脸”——由一张照片引发的猜想 / 056

第二节 由汉普顿宫到故宫——幽灵出没的地方 / 059

第三节 斯洛森实验——强大的心理暗示 / 064

第四节 神秘禁区——“濒临死亡”的体验 / 068

一、灵异与“濒临死亡”体验 / 069

二、关于“濒死体验”的研究 / 070

三、“濒死体验”属于灵异事件? / 075

第五节 神秘魔力——音乐也能杀人? / 076

第六节 是迷信还是科学——那些被认为不吉利的数字 / 083

一、关于数字“13”不吉利的传说 / 084

二、数字“4”也难逃尴尬 / 088

三、思想的武器很锋利 / 090

第四章 梦境现象解析

熟睡时的人是最不设防的,也是最能体现出真正的自我的时刻,而睡觉期间所做的梦,越来越引起了人类的关注,因为很多梦连本人都料想不到。心理学研究发现,梦境有时虽怪诞,但却在诉说着我们真实的内心;而随着人们对梦的关注,梦魇也被视为灵异,因为人们无法用常理去解释,但梦魇真的是灵异事件吗?那些所谓的“鬼压床”真的是被鬼压住了身体吗?

梦游者是在做梦吗?探究梦境最深处的秘密,其实也是在研究人类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有没有这种可能,你想做什么梦就做什么梦,你想梦见谁就梦见谁,并且在你的梦中能够预测那些未知的未来?本章将会告诉你答案。

第一节 似曾相识的梦境——梦是愿望的满足 / 094

第二节 “鬼压身”与鬼有关吗——梦魇真相 / 098

第三节 潜入梦境——未来真的可以被预测吗? / 103

第四节 潜入梦境——梦的控制 / 108

第五节 梦游历程——梦游是在做梦吗? / 112

一、令人惊奇的梦游“旅程” / 112

二、梦游不是梦 / 115

三、唤醒梦游者会致其死亡? / 116

第五章 选择心理

你有没有常常看一些关于星座的信息,上面有很多关于星座配对的爱情预测,也有很多关于性格的解读,你真的相信吗?它们是否在你的生活中得到了验证?也有很多人从小就不喜欢自己的名字,不是觉得土得掉渣,就是觉得名字影响了自己的人生,那么,名字真的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吗?关于选择,总有难易之分,当有一天我们站在十字路口,面对众多诱惑,该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过多的选择是好事,但最怕花了眼,最后忘记了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

第一节 星座配对——和谁最相配? / 120

一、占星爱情 / 120

二、星座决定性格? / 123

三、占星能否决定命运? / 125

第二节 容易成名的名字——姓名与命运 / 127

一、名字似乎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 127

二、解除名字的诅咒 / 131

第三节 根据姓氏选择职业——是什么决定着就业方向 / 134

第四节 疯狂抢购——选择性障碍 / 137

一、机会太多也会无措 / 137

二、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选择? / 139

三、爱好拖延者也难下决定 / 142

四、选择要明智 / 144

第六章 色彩心理

色彩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奇魔力,在它的作用下,时间会变快,也会变慢,人们在红色的房间里觉得度日如年,而在蓝色系的房间中就会觉得时间飞快,这其中的奥秘究竟是什么呢?颜色与心理学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天花板不用黑色?为什么黑色轿车在黄昏时分车祸率最高?颜色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情绪变化吗?颜色与性格又存在什么样的神秘联系呢?

第一节 点燃的时间——时间快慢与颜色也有关系吗? / 148

第二节 用颜色传递温暖——色彩的心理效果 / 152

一、用颜色传递温暖 / 152

二、黑色的天花板,你敢要吗? / 155

第三节 色彩各异的生活——色彩与情绪 / 158

第四节 你是什么颜色的——色彩与性格 / 163

一、用颜色表示性格? / 163

二、色彩中的奇妙性格 / 165

三、你是什么颜色? / 169

第七章 自控心理

小时候老师就教导我们要“严于律己”,但事实上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因为具有超强自律性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再加上如今强大的工作、生活重压,人类的压力已经不堪负荷。研究发现,人在遭受强大压力作用时,自控力是最差的,也最容易屈从诱惑。为什么会这样?压力是如何让人崩溃的?当大脑告诉你想要什么时,你有没有想过,这其实并不是你最需要的?那么,大脑又是怎样欺骗人类的?当压力日复一日加重,人类猝死事故频发,这到底是谁的错?猝死的真相又是什么呢?诱惑面前有良好的自控力显然是符合一贯的道德标准的,但事实上,不加选择的克制其实是没有益处的,为什么?你是否会因为情感不受控制而感觉到身心俱疲?是你的情感被人偷走了,还是你在庸人自扰?

第一节 那就这样吧——屈从诱惑 / 178

第二节 伟大的多巴胺——大脑也骗人 / 185

一、开发大脑中的未知领域 / 185

二、从多巴胺制造的体系中解脱出来 / 190

第三节 身体失控了——猝死的运动员 / 192

第四节 那又怎样——别再被罪恶感控制 / 198

第五节 情感吸血鬼——不被情感左右 / 203

一、你身边的情感吸血鬼 / 203

二、如何与情感吸血鬼相处? / 209

第八章 记忆的心理秘密

拥有一个好的记性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愿望,那些被称为“记忆力超人”、“记忆王”、“过目不忘”的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好的记忆力?难道真的是天生的吗?如果好记性能够通过后天训练获得,你愿意尝试突破自己吗?本章将告诉你隐藏在记忆力背后的记忆密码,解开记忆多副扑克牌、长串数字、大量字母、长篇史诗的记忆诀窍,教你在生活中记住你见到的人的姓名与面庞,从此不再认错人。

第一节 记忆力超人——强记忆是怎样炼成的? / 222

第二节 如何“过目不忘”——神奇的记忆法 / 227

第三节 扑克牌中的秘密——揭开“记忆王”的记忆密码 / 231

第四节 数字密码——长串数字是如何被记住的? / 238

第五节 无限的记忆——“背诵记忆大师”是老人? / 241

第六节 别认错人了——教你记忆姓名与面庞的秘诀 / 244

第七节 学点儿技巧——奇妙的记忆之旅 / 246

第八节 快速阅读——送你一份速记快餐 / 252



破解日常的密码:洞察隐藏在生活中的奇特逻辑 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形形色色的事件,或惊奇,或匪夷所思,或仅仅是令人费解。那些看似偶然的巧合,那些令人抓狂的选择,那些我们自己都无法解释的行为,它们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规律?我们常常被生活中的“怪诞”所困扰,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以一种更具洞察力的方式去审视,或许会发现,这些“怪诞”并非全然无迹可循,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心理学原理。 本书并非一本单纯的奇闻异事汇编,更非捕风捉影的社会传说。它是一次深入的心理探索之旅,旨在揭示那些潜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既令人着迷又极具启发的心理机制。我们将一起拆解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现象,剥去其神秘的外衣,用科学的视角去理解人类思维的运作方式,以及这些运作方式如何在不经意间塑造我们的认知、判断与行为。 你是否曾经疑惑过,为什么有些人会在明知风险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冒险?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事物产生莫名的好感或厌恶?为什么群体中的声音往往比个体的判断更具影响力?为什么我们有时会做出一些事后回想起来匪夷所思的决定?这些看似随机或个体化的现象,实际上都与人类深层的心理倾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书将带领你深入探索这些隐藏的心理动力。 一、认识你自己:思维的陷阱与捷径 人类的大脑是一个高效的运作系统,为了快速处理海量信息,它发展出了一系列认知捷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启发式思维”。这些捷径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帮助我们迅速做出判断,但同时也可能导致我们陷入思维的误区,产生系统性的偏差。 锚定效应与判断的“起跑线”: 我们在做判断时,往往会受到最初获得的信息(锚点)的强烈影响,即使这个信息与最终的判断关系不大。比如,你看到一件衣服的价格是1000元,即使打折后卖500元,你仍然可能觉得它很贵,因为它与你心中的“锚点”1000元产生了联系。本书将深入探讨锚定效应如何影响我们的价格判断、谈判策略,甚至是我们对人生价值的评估。 可得性启发:容易想起的,就更容易相信? 我们更容易高估那些容易在脑海中浮现的事件的可能性。例如,如果媒体频繁报道飞机失事的新闻,我们可能会对乘坐飞机产生过度的恐惧,尽管从统计学角度来看,飞机仍然是最安全的交通方式之一。我们将分析可得性启发如何影响我们对风险的认知,以及它在信息传播和社会舆论中的作用。 确认偏误:我们只看我们想看的: 这是一个令人不安但却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我们倾向于搜集、解释和记忆那些支持我们已有信念的信息,而忽略或否定那些与我们观点相悖的证据。这种偏误会让我们陷入“信息茧房”,固守己见,难以接受新的观点。本书将揭示确认偏误是如何在个人决策、学术研究,甚至政治观点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的。 框架效应:同一件事,不同的说法,不同的选择: 信息的呈现方式(框架)对我们的决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比如,我们会更愿意选择“90%的成功率”的手术,而不是“10%的失败率”的手术,尽管它们描述的是同一件事。我们将探讨框架效应如何被市场营销、医疗沟通,乃至政治宣传所利用,以及我们如何才能识别并避免其误导。 二、情感的魔力:情绪如何驱动我们的行为 情绪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影响我们的主观感受,更是驱动我们行为的重要力量。然而,情绪的力量有时是难以捉摸的,它们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影响我们的判断与决策。 情绪启发:感觉对了,就对了? 我们常常会根据当下的情绪来评估事物的好坏。当我们心情愉悦时,更容易看到事物的积极面;当我们心情糟糕时,则更容易放大负面因素。我们将探究情绪启发如何影响我们的消费习惯、人际关系,甚至是我们的健康观念。 禀报效应:情绪的传染力: 情绪具有极强的传染性,我们会不自觉地受到周围人情绪的影响。一个充满活力的团队能够激发成员的积极性,而一个消极的氛围则会消磨大家的斗志。本书将深入分析禀报效应的机制,以及它在团队建设、领导力塑造中的关键作用。 损失厌恶:为什么我们更怕失去? 相较于获得同等价值的收益,人们对同等价值的损失更加敏感。这种损失厌恶心理会让我们在面对风险时,倾向于规避可能带来的损失,即使这意味着放弃潜在的巨大收益。我们将分析损失厌恶如何影响我们的投资决策、风险管理,以及我们在面对抉择时的犹豫不决。 三、社会的力量:群体中的个体与个体的力量 我们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行为和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群体 dynamics 既能激发我们的潜能,也能让我们迷失自我。 从众心理:当“大多数”成为真理: 在群体压力下,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遵从大多数人的行为和观点,即使我们内心并不认同。从众心理在时尚潮流、社会规范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它也可能导致我们盲目跟风,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本书将剖析从众心理的根源,以及它在不同社会情境下的表现。 社会认同与群体边界:我们是谁? 人类有强烈的归属感需求,我们会通过认同某个群体来确立自己的身份。这种社会认同机制在维系社会秩序、促进合作的同时,也可能导致群体间的偏见与冲突。我们将探讨社会认同理论,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和对待方式。 旁观者效应:为什么没有人伸出援手? 这是一个令人心痛但却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在紧急情况下,围观者越多,个体越倾向于不采取行动。这是因为责任被分散到群体中,每个人都认为会有别人来处理。本书将揭示旁观者效应的心理机制,以及我们如何才能克服这种冷漠。 四、决策的艺术:理性与非理性的交织 决策是贯穿我们生活的主线,但并非所有决策都是理性思考的结果。我们的选择往往是理性与非理性因素交织的产物。 稀缺性原理:越是得不到的,越想要? 当某种物品或机会变得稀缺时,它的吸引力往往会随之增加。无论是限时打折的商品,还是难以获得的体验,稀缺性都会激发我们的购买欲望和占有欲。我们将分析稀缺性原理在营销策略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消费决策。 互惠原则:收人家的手软,拿人家的嘴短: “别人给了我什么,我也要回馈什么”,这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互惠原则。接受他人的恩惠,会让我们产生一种回报的义务感,即使这种恩惠并非我们主动索取。本书将探讨互惠原则在人际交往、商业谈判中的强大力量。 承诺与一致: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 一旦我们做出承诺,就会有一种内在的压力去信守它,以保持行为上的一致性。这种承诺与一致性原理,使得人们一旦在某个问题上“站队”,就倾向于维护自己的立场。我们将分析这一原理如何影响我们的个人目标达成,以及它在说服和影响他人时的应用。 本书的价值在于: 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 让你能够跳出日常的惯性思维,以一种更深刻、更具洞察力的方式去理解身边发生的一切。 增强自我认知: 帮助你识别自己思维中潜在的误区和情绪的羁绊,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判断和更有效的决策。 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让你更深刻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动机,从而更好地与人沟通,化解冲突,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成为一个更“聪明”的消费者和公民: 识别市场营销和宣传中的心理策略,避免被误导,做出更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 这本书不是一本“速成宝典”,它需要你带着好奇心去阅读,带着思考去实践。每一章都将以生动有趣的案例、引人入胜的实验,以及严谨的心理学理论相结合,为你构建一个认识人类内心世界的宏大图景。 你是否准备好,去破解生活中那些看似“怪诞”的密码,去洞察隐藏在日常背后的不可思议的心理逻辑?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引人入胜的心理探索之旅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让我觉得很有品味,那种复古的字体搭配上略带磨损的纸张质感,仿佛暗示着里面蕴藏着一些穿越时空的智慧。我最近对“惯性”和“定势思维”这两个概念特别感兴趣。我们似乎总是习惯于按照旧有的模式去做事,即使这些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或者不再是最好的选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固守于这些“惯性”,以及如何才能打破这些束缚。比如,为什么我们对某些传统的观念深信不疑,即使有新的证据出现,也难以改变?或者,在面对新的挑战时,我们为什么总是倾向于使用旧有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去探索新的可能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心理学上的视角,来剖析这些普遍存在的“定势思维”的根源。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策略,帮助我识别并克服这些限制我成长的思维模式。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够变得更加灵活和开放,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那些“不可思议”的转瞬即逝的灵感,并且有勇气去尝试和改变。它应该是一本能够激发自我反思和个人成长的书,而不是一本只是陈述事实的教科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莫名的吸引力,深邃的蓝紫色背景,上面点缀着一些抽象的、仿佛来自梦境的符号,让人一看就觉得里面一定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我一直是个对人类行为和内心世界充满好奇的人,所以当我在书店的角落里发现它时,几乎是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拿到手的那一刻,沉甸甸的书本就预示着它绝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我迫不及待地想钻进书里,去探索那些隐藏在日常琐碎背后的惊人逻辑。我期望它能像一位睿智的朋友,用平实却又深刻的语言,为我解读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一知半解的社会现象。比如,为什么我们在人群中更容易感到孤独?为什么有些广告能够轻易地抓住我们的注意力?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特定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偏好,而对另一些却不屑一顾?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出乎意料的答案,打破我固有的认知,让我看到一个更广阔、更复杂的心理世界。它不应该只是堆砌枯燥的理论,而是要用生动有趣的案例,将那些复杂的心理学概念具象化,让我能够感同身受,甚至在某个瞬间,恍然大悟地觉得自己好像就是故事中的主角。我非常期待它能带来一次思维的冒险,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让我对它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最近对“社会认同”和“群体行为”非常着迷。我们作为社会性动物,似乎总是难以摆脱周围环境和他人观念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在意他人的看法,以及群体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比如,为什么在大多数人都采取某种行为的时候,即使我们内心并不认同,也可能会随波逐流?为什么我们会因为害怕被孤立而做出一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或者,在群体决策中,为什么有时候会产生一些“群体极化”的现象,让原本温和的观点变得更加极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和案例,来解释这些社会心理学现象的发生机制。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社会和他人的影响,并且能够更自信地做出独立于他人评价的选择。它应该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更强大内心,并且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头脑的书。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标题,那种“怪诞”和“不可思议”的字眼,瞬间就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未知的好奇心。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人类的决策过程到底有多么不理性?我们自诩为理性动物,但实际上,在很多时候,我们的选择似乎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非理性”因素。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这些“怪诞”的心理现象,解释它们是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的,又带来了怎样的后果。比如,为什么我们会因为害怕错过而做出不明智的投资?为什么明明知道某件事不对,却仍然会陷入其中?或者,在群体中,为什么个体的判断力会直线下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心理学上的解释,帮助我理解这些看似难以捉摸的行为模式。我希望它能像一个透镜,帮助我更清晰地观察到那些潜藏在日常对话、社交互动,甚至是一闪而过的念头背后的心理机制。而且,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有足够的学术严谨性,但又不会过于晦涩难懂,能够让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够轻松地理解和吸收其中的知识。它不应该只是泛泛而谈,而是要提供具体的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成果,用令人信服的证据来支撑其观点。

评分

我是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看到了这本书的,她告诉我这本书非常“烧脑”,但读起来又很有趣。我最近一直在思考“认知偏差”这个话题,我觉得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信息的时候,似乎总是存在一些“捷径”,而这些捷径有时候会让我们做出一些看似不合逻辑的判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各种各样的认知偏差,并且用生动的例子来阐述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比如,为什么我们会过度相信自己的记忆,即使它可能并不准确?为什么我们会更容易被那些支持我们既有观点的信息所吸引?或者,在面对不确定性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会宁愿选择一个看似合理的错误,也不愿意去面对一个真正的原因?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心理学研究的证据,来支持这些关于认知偏差的论点,并且能够帮助我认识到,我自己在哪些方面可能也存在类似的偏差。我期待它能让我变得更加警觉,能够对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保持一种批判性的审视态度。它应该是一本能够提升我们的“元认知”能力的书,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自己思维的盲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