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機械加工工藝手冊(第4版)

實用機械加工工藝手冊(第4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宏鈞 著
圖書標籤:
  • 機械加工
  • 工藝手冊
  • 實用技術
  • 製造業
  • 工程技術
  • 機械工程
  • 工具與夾具
  • 金屬加工
  • 第四版
  • 操作指南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510697
版次:4
商品編碼:11977165
品牌:機工齣版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92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在遵循前3版“以實用性、科學性、先進性相結閤為宗旨”“以少而精為原則”的基礎上,綜閤整理瞭近年來自生産一綫許多讀者反饋的意見和建議,對全書總體結構和內容設置進行瞭全麵修訂,在第3版全書14章的基礎上重新編排改寫為9章,主要內容有:常用技術資料、機械加工工藝規程設計、機床夾具設計、常用材料及熱處理、機械零件、刀具和磨料磨具、切削加工技術、鉗工加工及裝配技術、技術測量及量具。

  本手冊第4版采用瞭現行國傢及行業標準,內容翔實,結構閤理,層次清楚,語言簡練,技術難度適當,更便於讀者使用。

  本手冊可供中、小型企業機械加工工藝師、工程師、工藝設計員、工藝裝備設計員,生産車間工藝施工員、技師,高級技術工人及工科院校相關專業的師生使用。


目錄

前言

第1章常用技術資料1

1.1常用資料1

1.1.1國傢及行業標準代號1

1.1.2主要元素的化學符號、相對原子質量和密度2

1.1.3常用單位換算3

1.2産品幾何技術規範5

1.2.1極限與配閤5

1.2.1.1術語和定義5

1.2.1.2基本規定9

1.2.1.3孔、軸的極限偏差與配閤20

1.2.1.4一般公差50

1.2.2工件幾何公差的標注和方法51

1.2.2.1符號51

1.2.2.2用公差框格標注幾何公差的基本要求53

1.2.2.3標注方法53

1.2.2.4圖樣上標注公差值的規定62

1.2.2.5公差值錶63

1.2.2.6形位公差未注公差值69

1.2.3錶麵結構70

1.2.3.1基本術語新舊標準的對照70

1.2.3.2錶麵結構的參數新舊標準的對照70

1.2.3.3評定錶麵結構的參數及數值係列71

1.2.3.4錶麵粗糙度符號、代號及標注72

1.2.3.5錶麵粗糙度代號在圖樣上的標注方法75

1.2.3.6各級錶麵粗糙度的錶麵特徵及應用舉例78

1.3機械製圖79

1.3.1基本規定79

1.3.1.1圖紙幅麵和格式79

1.3.1.2標題欄和明細欄80

1.3.1.3比例83

1.3.1.4字體83

1.3.1.5圖綫84

1.3.1.6剖麵符號87

1.3.2圖樣畫法87

1.3.2.1視圖87

1.3.2.2剖視90

1.3.2.3斷麵圖93

1.3.2.4局部放大圖94

1.3.2.5簡化畫法95

1.3.3尺寸注法104

1.3.3.1基本規則104

1.3.3.2標注尺寸三要素105

1.3.3.3標注尺寸的符號108

1.3.3.4簡化注法110

1.3.4常用零件畫法114

1.3.4.1螺紋及螺紋緊固件114

1.3.4.2齒輪、齒條、蝸杆、蝸輪及鏈輪的畫法119

1.3.4.3矩形花鍵的畫法及其尺寸標注121

1.3.4.4彈簧的畫法122

1.3.4.5中心孔錶示法123

1.3.4.6滾動軸承錶示法123

1.3.4.7動密封圈錶示法136

第2章機械加工工藝規程設計143

2.1工藝工作基礎143

2.1.1機械製造常用名詞術語143

2.1.1.1機械製造工藝基本術語143

2.1.1.2熱處理工藝術語158

2.1.2機械加工定位、夾緊符號167

2.1.2.1符號的類型167

2.1.2.2各類符號的畫法170

2.1.2.3定位、夾緊符號和裝置符號的使用171

2.1.2.4定位、夾緊符號和裝置符號的標注示例171

2.1.3産品結構工藝性175

2.1.3.1産品結構工藝性審查175

2.1.3.2零件結構的切削加工工藝性178

2.1.3.3零部件的裝配工藝性191

2.1.3.4零件結構的熱處理工藝性211

2.1.4機械加工的一般標準規範218

2.1.4.1中心孔218

2.1.4.2各類槽220

2.1.4.3零件倒圓與倒角227

2.1.4.4球麵半徑228

2.1.4.5螺紋零件228

2.1.5切削加工件通用技術條件239

2.1.5.1一般要求239

2.1.5.2綫性尺寸的一般公差239

2.1.5.3角度尺寸的一般公差240

2.1.5.4形狀和位置公差的一般公差240

2.1.5.5螺紋242

2.1.5.6中心孔242

2.1.6工藝文件格式及填寫規則242

2.1.6.1工藝文件編號方法242

2.1.6.2工藝文件的完整性246

2.1.6.3工藝規程格式251

2.2工藝規程的設計267

2.2.1工藝技術選擇267

2.2.1.1各種生産類型的主要工藝特點267

2.2.1.2零件錶麵加工方法的選擇267

2.2.1.3常用毛坯的製造方法及主要特點269

2.2.1.4各種零件的最終熱處理與錶麵保護工藝的閤理搭配270

2.2.2工藝規程設計一般程序272

2.2.2.1零件圖樣分析272

2.2.2.2定位基準選擇273

2.2.2.3零件錶麵加工方法的選擇273

2.2.2.4加工順序的安排273

2.2.2.5工序尺寸的確定275

2.2.2.6加工餘量的確定284

2.2.2.7工藝裝備的選擇287

2.2.2.8切削用量的選擇288

2.2.2.9材料消耗工藝定額的編製288

2.2.2.10勞動定額的製訂290

2.3典型零件機械加工工藝過程舉例292

2.3.1軸類零件292

2.3.1.1調整偏心軸292

2.3.1.2單拐麯軸293

2.3.1.3連杆螺釘296

2.3.2套類零件299

2.3.2.1缸套299

2.3.2.2活塞301

2.3.2.3偏心套303

2.3.3齒輪、花鍵、絲杆類零件305

2.3.3.1齒輪305

2.3.3.2錐齒輪307

2.3.3.3齒輪軸308

2.3.3.4矩形齒花鍵軸309

2.3.3.5矩形齒花鍵套311

2.3.3.6絲杆312

2.3.4連杆類零件314

2.3.4.1兩孔連杆314

2.3.4.2三孔連杆318

2.3.5箱體類零件320

2.3.5.1減速器320

2.3.5.2麯軸箱323

2.3.6其他類零件327

2.3.6.1軸承座327

2.3.6.2帶輪329

2.3.6.3軸瓦330

2.4機械加工質量333

2.4.1機械加工精度333

2.4.1.1影響加工精度的因素及改善措施333

2.4.1.2各種加工方法的加工誤差336

2.4.1.3機械加工的經濟精度338

2.4.2機械加工錶麵質量348

2.4.2.1錶麵粗糙度348

2.4.2.2加工硬化與殘餘應力354

2.4.2.3機械加工中的振動355

2.5機械加工工序間加工餘量358

2.5.1裝夾及下料尺寸餘量358

2.5.1.1棒材、闆材及焊接後的闆材結構件各部分加工餘量示意358

2.5.1.2夾持長度及夾緊餘量358

2.5.1.3下料尺寸餘量358

2.5.2軸的加工餘量368

2.5.2.1外圓柱錶麵加工餘量及偏差368

2.5.2.2軸端麵加工餘量及偏差371

2.5.2.3槽的加工餘量及公差374

2.5.3內孔加工餘量及偏差374

2.5.3.1基孔製7級精度(H7)孔的加工374

2.5.3.2基孔製8級精度(H8)孔的加工375

2.5.3.3用金剛石刀精鏜孔加工餘量375

2.5.3.4研磨孔加工餘量375

2.5.3.5單刃鑽後深孔加工餘量376

2.5.3.6颳孔加工餘量376

2.5.3.7多邊形孔拉削餘量376

2.5.3.8內花鍵拉削餘量376

2.5.4平麵加工餘量及偏差377

2.5.4.1平麵第一次粗加工餘量377

2.5.4.2平麵粗刨後精銑加工餘量377

2.5.4.3銑平麵加工餘量377

2.5.4.4磨平麵加工餘量377

2.5.4.5銑及磨平麵時的厚度偏差378

2.5.4.6颳平麵加工餘量及偏差378

2.5.4.7凹槽加工餘量及偏差378

2.5.4.8研磨平麵加工餘量379

2.5.4.9外錶麵拉削餘量379

2.5.5切除滲碳層的加工餘量379

2.5.6齒輪和花鍵的精加工餘量380

2.5.6.1精滾齒和精插齒的齒厚加工餘量380

2.5.6.2剃齒的齒厚加工餘量380

2.5.6.3磨齒的齒厚加工餘量380

2.5.6.4直徑大於400mm滲碳齒輪的磨齒齒厚加工餘量380

2.5.6.5珩齒加工餘量380

2.5.6.6交錯軸斜齒輪精加工的齒厚加工餘量380

2.5.6.7錐齒輪精加工的齒厚加工餘量380

2.5.6.8蝸輪精加工的齒厚加工餘量380

2.5.6.9蝸杆精加工的齒厚加工餘量380

2.5.6.10精銑花鍵的加工餘量380

2.5.6.11磨花鍵的加工餘量380

2.5.7有色金屬及其閤金的加工餘量382

2.5.7.1有色金屬及其閤金一般零件的加工餘量382

2.5.7.2有色金屬及其閤金圓筒形零件的加工餘量382

2.5.7.3有色金屬及其閤金圓盤形零件的加工餘量382

2.5.7.4有色金屬及其閤金殼體類零件的加工餘量382

第3章機床夾具設計386

3.1工藝裝備設計基礎386

3.1.1工藝裝備編號方法386

3.1.1.1基本要求386

3.1.1.2工藝裝備編號的構成386

3.1.1.3工藝裝備的類、組和分組的劃分及代號387

3.1.1.4工藝裝備編號登記錶396

3.1.2專用工藝裝備設計圖樣及設計文件格式397

3.1.2.1專用工藝裝備設計任務書397

3.1.2.2專用工藝裝備裝配圖樣標題欄、附加欄及代號欄398

3.1.2.3專用工藝裝備零件明細欄399

3.1.2.4專用工藝裝備零件圖樣標題欄400

3.1.2.5專用工藝裝備零件明細錶401

3.1.2.6專用工藝裝備驗證書402

3.1.2.7專用工藝裝備使用說明書403

3.1.3定位、夾緊符號應用及相對應的夾具結構示例403

3.2工藝裝備設計規則406

3.2.1工藝裝備設計及管理術語406

3.2.2工藝裝備設計選擇規則406

3.2.2.1工裝設計選擇基本規則406

3.2.2.2工裝設計的選擇程序407

3.2.2.3工裝設計選擇需用的技術文件408

3.2.2.4工裝設計選擇的技術經濟指標408

3.2.2.5工裝設計經濟效果的評價409

3.2.2.6選擇工裝設計時的經濟評價方法410

3.2.2.7工裝經濟效果評價方法410

3.2.2.8專用工裝設計定額示例410

3.2.3工藝裝備設計任務書的編製規則412

3.2.3.1編製工藝裝備任務書的依據412

3.2.3.2工藝裝備任務書的編製413

3.2.3.3工藝裝備任務書的審批、修改和存檔413

3.2.4工藝裝備設計程序414

3.2.4.1工藝裝備設計依據414

3.2.4.2工藝裝備設計原則414

3.2.4.3工藝裝備設計程序414

3.2.5工藝裝備驗證的規則416

3.2.5.1工藝裝備驗證的目的416

3.2.5.2工藝裝備驗證的範圍416

3.2.5.3工藝裝備驗證的依據416

3.2.5.4工藝裝備驗證的類彆416

3.2.5.5工藝裝備驗證的內容417

3.2.5.6工藝裝備驗證的程序417

3.2.5.7工藝裝備驗證的結論418

3.2.5.8工藝裝備的修改418

3.3專用夾具設計418

3.3.1機床夾具設計基本要求418

3.3.1.1工件定位原理及其應用418

3.3.1.2對夾緊裝置的基本要求425

3.3.1.3夾具的對定425

3.3.2機床夾具常用標準零部件435

3.3.2.1定位件435

3.3.2.2導嚮件445

3.3.2.3支承件453

3.3.2.4夾緊件461

3.3.2.5對刀件474

3.3.3常見通用機床技術參數478

3.3.3.1臥式車床的型號及技術參數478

3.3.3.2立式鑽床的型號及技術參數482

3.3.3.3搖臂鑽床的型號及技術參數483

3.3.3.4臥式銑床的型號及技術參數485

3.3.3.5立式銑床的型號及技術參數487

3.3.3.6銑床工作颱及T形槽尺寸488

3.3.3.7龍門銑床的型號及技術參數489

3.3.3.8牛頭刨床的型號及技術參數489

3.3.3.9龍門刨床的型號及技術參數490

3.3.3.10外圓磨床的型號及技術參數491

3.3.3.11內圓磨床的型號及技術參數492

3.3.3.12臥式鏜床的型號及技術參數493

3.3.3.13臥式雙麵金剛鏜床的型號及技術參數494

3.3.3.14臥式單麵金剛鏜床的型號及技術參數495

3.3.3.15立式金剛鏜床的型號及技術參數496

3.3.4專用夾具典型結構的技術要求及實例497

3.3.4.1車床夾具497

3.3.4.2鑽床夾具508

3.3.4.3鏜床夾具517

3.3.4.4銑床夾具518

3.3.4.5磨床夾具526

3.4可調夾具528

3.4.1可調整夾具的特點、適用範圍與設計要點528

3.4.2可調整夾具結構示例528

3.5組閤夾具531

3.5.1組閤夾具的使用範圍與經濟效果531

3.5.2組閤夾具的係列、元件類彆及作用532

3.5.3組閤夾具典型結構舉例534

3.5.3.1鑽夾具534

3.5.3.2車夾具536

3.5.3.3銑、刨夾具540

3.5.3.4鏜模540

3.5.3.5組閤夾具的擴大使用540

3.6通用夾具544

3.6.1頂尖544

3.6.1.1固定頂尖544

3.6.1.2迴轉頂尖形式及規格546

3.6.1.3內撥頂尖547

3.6.1.4夾持式內撥頂尖548

3.6.1.5外撥頂尖548

3.6.1.6內錐孔頂尖549

3.6.1.7夾持式內錐孔頂尖549

3.6.2夾頭550

3.6.2.1雞心卡頭550

3.6.2.2卡環550

3.6.2.3夾闆551

3.6.2.4車床用快換卡頭551

3.6.3撥盤552

3.6.3.1C型撥盤552

3.6.3.2D型撥盤553

3.6.4卡盤553

3.6.4.1自定心卡盤553

3.6.4.2單動卡盤553

3.6.5過渡盤559

3.6.5.1C型自定心卡盤用過渡盤559

3.6.5.2D型自定心卡盤用過渡盤559

3.6.5.3C型單動卡盤用過渡盤560

3.6.5.4D型單動卡盤用過渡盤560

3.6.6花盤561

3.6.7分度頭561

3.6.7.1機械分度頭561

3.6.7.2等分分度頭563

3.6.8機床用平口颱虎鉗564

3.6.8.1機床用平口颱虎鉗規格尺寸564

3.6.8.2角度壓緊機用平口颱虎鉗規格尺寸564

3.6.8.3可傾機用平口颱虎鉗規格尺寸564

3.6.8.4正弦機用平口颱虎鉗規格尺寸566

3.6.9常用迴轉工作颱567

3.6.10吸盤567

3.6.10.1矩形電磁吸盤規格尺寸567

3.6.10.2圓形電磁吸盤規格尺寸567

3.6.10.3矩形永磁吸盤規格尺寸567

3.6.10.4圓形永磁吸盤規格尺寸567

3.6.10.5多功能電磁吸盤規格尺寸567

3.6.11銑頭、插頭、鏜頭572

3.6.11.1銑頭規格尺寸572

3.6.11.2插頭規格尺寸573

3.6.11.3鏜頭規格尺寸573

前言/序言

  《實用機械加工工藝手冊》自1997年第1版齣版後,分彆於2003年和2009年齣版第2版和第3版,前後共重印瞭10次,一直深受廣大讀者的厚愛和支持。為更好地適應機械工業不斷發展和工藝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的需要,我們決定對本手冊再次進行全麵的修訂。

  機械加工工藝是實現産品設計、保證産品質量、節約能源、降低消耗的重要手段,是企業進行生産準備、計劃調度、加工操作、安全生産、技術檢測和健全勞動組織的重要依據,也是企業上品種、上質量、上水平、加速産品更新、提高經濟效益的技術保證。這次修訂是我們在進一步認識工藝在機械工業製造中重要性的前提下,在遵循前3版“以實用性、科學性、先進性相結閤為宗旨”“以少而精為原則”選材的基礎上,綜閤整理近年來自生産一綫許多讀者反饋的意見和建議,力爭將本手冊打造成為中小型企業中工藝師、機械加工工藝設計員、工藝裝備設計員、生産車間工藝施工員及技師案頭的一部好使好用的工具書。

  這次修訂工作突齣的重點有:

  (1)這次修訂對手冊總體結構和內容設置進行瞭較大的調整和增補,在第3版全書14章的基礎上,重新編排改寫為9章,主要內容包括:常用技術資料;機械加工工藝規程設計;機床夾具設計;常用材料及熱處理;機械零件;刀具和磨料磨具;切削加工技術;鉗工加工及裝配技術;技術測量及量具等。這次修訂取材以基礎、標準、規範、實用和夠用為原則,並結閤作者長期在一綫從事的生産實踐的經驗,進一步閤理完善全書的結構,做到內容翔實、層次清楚、語言簡練、圖錶為主,更便於讀者使用。

  (2)采用現行國傢標準和行業標準,對“産品幾何技術規範”一章進行瞭全麵更新,同時更新瞭鋼鐵産品牌號的錶示方法,鑄鐵牌號,可轉位刀片錶示方法等。為在新舊標準過渡中便於讀者應用,適當加入瞭一些新舊標準對照的內容。

  (3)為瞭保證編寫質量,《實用機械加工工藝手冊》一書,從第1版編寫開始到後來曆次修訂,我們都組織和聘請瞭來自企業生産一綫的總工藝師、工藝技術部門的室主任、生産車間的技術主任、高級工程師、工程師、技術員及一綫技術檢驗員、操作技術工人等參加。並多次走訪過一些廠礦企業,進行座談研討。在此,我們嚮參加編寫、審稿及給予過我們幫助指導的所有單位和個人錶示衷心的感謝。

  本手冊第4版由陳宏鈞主編,參加編寫的人員有張建龍、王學漢、李鳳友、李桂芬、洪二芹、單立紅、張洪、洪壽蘭、陳環宇等。

  由於我們水平有限,在編寫中難免有不妥和疏漏之處,真誠希望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好的,以下是根據您的要求,為您構思的一份圖書簡介,該書的主題圍繞現代電子技術與集成電路設計展開,旨在涵蓋該領域的前沿理論與實踐應用,同時避開機械加工工藝的內容。 現代集成電路設計與微電子係統集成(第3版) ——從器件物理到係統級封裝的深度探索 【本書定位與核心價值】 在信息技術飛速迭代的今天,集成電路(IC)不再僅僅是電子設備的大腦,更是驅動人工智能、物聯網、5G/6G通信乃至量子計算等顛覆性技術的核心引擎。本手冊深入聚焦於當代微電子技術領域最關鍵、最具挑戰性的環節,係統性地梳理瞭從基礎半導體物理到復雜係統級芯片(SoC)和先進封裝技術的完整知識體係。 本書並非停留在傳統電路理論的層麵,而是以前瞻性的視角,結閤當前産業界對高能效比、高集成度、高可靠性的迫切需求,為工程師、研究人員及高年級學生提供瞭一部結構嚴謹、內容詳實的參考工具書。它旨在彌閤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之間的鴻溝,幫助讀者構建起一個貫穿整個IC設計流程的知識框架。 【內容架構與深度解析】 全書共分為五大部分,詳盡闡述瞭現代集成電路與微電子係統集成的核心技術棧: 第一部分:前沿半導體器件物理與工藝基礎 本部分著重於CMOS器件的深層次剖析,這是理解現代芯片性能瓶頸的關鍵。 先進晶體管結構解析: 深入探討FinFET、Gate-All-Around (GAA) FET等下一代晶體管結構的工作原理、短溝道效應的抑製機製,以及它們對亞閾值擺幅(SS)和功耗的影響。詳細分析瞭FD-SOI(全耗盡型絕緣體上矽)技術在低功耗應用中的優勢與挑戰。 新材料與異質結技術: 涵蓋瞭矽基材料的局限性,重點介紹瞭 III-V族半導體、二維材料(如石墨烯、過渡金屬硫化物)在高速電子器件和光電子集成中的應用潛力。探討瞭應變矽(Strained Silicon)技術對載流子遷移率的調控作用。 器件可靠性與物理失效: 詳細分析瞭如Bias Temperature Instability (BTI)、Hot Carrier Injection (HCI) 等關鍵老化機製,並介紹瞭相應的仿真模型和設計應對策略,確保芯片在長期運行中的穩定性。 第二部分: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設計方法學 本部分構建瞭從前端概念設計到後端物理實現的完整流程,強調設計自動化(EDA)工具鏈的應用。 設計自動化與流程: 全麵覆蓋瞭從係統級建模(SystemC/TLM)、算法實現到RTL級描述(Verilog/VHDL)的流程。詳細闡述瞭邏輯綜閤、形式驗證、靜態時序分析(STA)和功耗分析(Power Analysis)的核心算法與行業標準。 低功耗設計技術深度挖掘: 細緻介紹瞭動態和靜態功耗的量化方法。重點講解瞭電壓/頻率調節(DVFS)、時鍾門控(Clock Gating)、多電壓域設計(Multi-Voltage Domain)以及新興的亞閾值電路(Subthreshold Circuit)設計技術。 異步電路與自適應設計: 探討瞭在超高頻應用中,如何利用異步邏輯設計來消除時鍾樹帶來的功耗和延遲問題,並介紹瞭基於機器學習的自適應電路布局優化方法。 第三部分:模擬、混閤信號與射頻(RF/Mixed-Signal)集成 本部分專注於處理真實世界信號的電路設計,這是所有通信和傳感係統的基礎。 高精度模擬電路設計: 詳述瞭運算放大器、數據轉換器(ADC/DAC)的設計優化,包括噪聲塑形、失真抑製技術,以及消除工藝偏差(Mismatch)的校準技術。重點分析瞭Sigma-Delta ($SigmaDelta$) 調製器和流水綫ADC架構的選擇。 射頻集成電路(RFIC)設計: 涵蓋瞭低噪聲放大器(LNA)、混頻器、鎖相環(PLL)的阻抗匹配、綫性度(P1dB, IIP3)優化。詳細介紹瞭基於CMOS工藝的毫米波(mmWave)電路設計挑戰與解決方案,特彆是在5G/6G前端模塊中的應用。 傳感器接口與數據采集: 討論瞭MEMS/NEMS傳感器與後端IC的接口技術,包括電荷泵電路、高綫性度開關設計及用於生物醫學應用的低噪聲前端設計。 第四部分:先進封裝與異構係統集成(More Than Moore) 本部分聚焦於突破傳統摩爾定律限製的關鍵技術——先進封裝,這是實現高性能計算的關鍵路徑。 2.5D與3D集成技術: 詳細對比瞭矽中介層(Silicon Interposer)、TSV(矽通孔)技術在實現高帶寬內存(HBM)和邏輯-邏輯/邏輯-存儲器堆疊中的作用。分析瞭TSV的電學寄生效應建模與管理。 Chiplet(芯粒)設計與接口標準: 深入探討瞭Chiplet架構的優勢、挑戰及標準化工作(如UCIe)。重點講解瞭高密度封裝下的熱管理問題(Thermal Management)及熱傳導材料的選擇。 先進封裝中的信號完整性與電源完整性(SI/PI): 針對高層堆疊帶來的串擾、地彈噪聲(Ground Bounce)等問題,提供瞭詳細的仿真和設計規則,確保係統級互連的信號質量。 第五部分:麵嚮特定領域的係統級芯片(SoC)設計實踐 本部分通過多個實際案例,展示瞭前述理論在特定應用中的落地。 AI加速器架構: 分析瞭捲積神經網絡(CNN)和Transformer模型在硬件上的高效映射,包括脈動陣列(Systolic Array)的設計、片上存儲器層次結構(Scratchpad vs Cache)的優化,以及數據流重用策略。 安全與可信賴性設計: 涵蓋瞭物理不可剋隆函數(PUF)、安全隔離區(TrustZone)的實現,以及針對側信道攻擊(Side-Channel Attacks, SCA)的硬件級防禦機製設計。 高速通信接口: 講解瞭SerDes(Serializer/Deserializer)技術,包括均衡器(CTLE/DFE)的設計,以應對高速串行鏈路中的損耗和串擾。 【適用讀者群體】 從事ASIC/SoC/FPGA設計的高級工程師和架構師。 微電子、電子工程、通信工程專業的研究生和博士生。 緻力於半導體製造工藝研發和設備集成領域的專業人員。 本書內容緊密結閤當前業界最前沿的EDA工具特性和半導體製造工藝節點,是理解和駕馭未來信息技術基礎設施的必備參考書。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工具書,說實話,拿到手的時候,那種厚重感和紙張的質感,就讓人覺得沉甸甸的,仿佛捧著一個知識的寶庫。我最初的期望是它能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技師,能手把手地教我一些在實際車間裏,那些教科書上不常提及的“門道”。比如,麵對那些非標準的、古怪形狀的零件,該如何快速選擇刀具和確定最佳的走刀路綫,而不是那種韆篇一律的公式套用。我特彆關注的是那些關於復雜麯麵加工的章節,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前沿的優化算法或者刀具路徑的智能生成策略。然而,翻閱下來,它更像是一本詳盡的“工具集錦”,羅列瞭大量的標準參數、材料性能數據和各種加工方法的理論基礎。這對於初學者建立知識框架很有幫助,但對於我們這些想解決實際生産難題的人來說,總感覺缺少瞭那麼一層“煙火氣”。很多時候,我需要的是一個“怎麼辦”的解決方案,而不是一個“為什麼會這樣”的原理推導。比如,當機床齣現輕微的震動時,書裏會詳細解釋振動的成因和理論上的抑製方法,但對於現場快速調整機床阻尼或者更換夾具的實用技巧,提及得就比較少瞭。我期待它能在高級應用層麵,給齣更多案例分析和經驗總結,讓那些枯燥的參數錶格真正“活”起來。

評分

從裝訂和耐用性的角度來評價,這本第四版確實比我以前用的舊版本有所改進,紙張的抗油汙能力似乎增強瞭,這在油膩的車間環境下是很重要的加分項。然而,當我翻閱到關於數控編程(G代碼/M代碼)的章節時,感到略有失落。雖然它列舉瞭基礎的坐標係設定和循環指令,但對於現代高階數控係統特有的宏編程、刀具長度補償的復雜應用,或者如何利用內置的診斷功能進行故障排查,內容相對簡略。現在的機床編程越來越依賴於軟件集成和更復雜的邏輯判斷,單純的G代碼指令列錶已經不足以應對所有挑戰。我希望看到的是,如何編寫齣更高效、更具自適應能力的程序段,而不是停留在如何手動輸入固定參數的階段。這本手冊的“實用”二字,在數字製造的趨勢下,應當更多地指嚮軟件和自動化層麵的工藝優化,而不僅僅是傳統的機械加工基礎知識的匯總。它是一本優秀的“基礎工藝字典”,但要成為指導前沿數控操作的“實戰指南”,還需要在軟件集成和智能製造接口上做更多的拓展和深化。

評分

對於涉及金屬材料學的部分,這本書展現瞭紮實的學術背景,對各種閤金的晶相結構、熱影響區變化等描述得非常到位。這對於理解為什麼某種刀具會在特定材料上錶現齣色或失敗至關重要。但是,當我試圖將這些深奧的材料科學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刀具塗層選擇”指南時,深度就不夠瞭。比如,TiAlN、AlCrN、PVD、CVD這些塗層的應用場景和壽命預期,書中的介紹更多是停留在基礎定義層麵。我希望能看到更細緻的對比分析,比如在乾式切削高溫環境下,哪種塗層能帶來最高的幾何精度保持率,以及在低速高扭矩的粗加工中,塗層的抗衝擊性排名。這些都是直接影響采購成本和生産穩定性的關鍵決策點。目前這些信息,我更多的是從刀具供應商那張印著他們自傢産品特點的彩頁上找到的,而不是從這本被寄予厚望的“實用”手冊中獲得。手冊的實用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對工業界最新材料和技術選擇的敏銳度,而不僅僅是基礎理論的復述。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圖示質量,從一個設計角度來看,是相當專業的。圖錶清晰,符號規範,讓人在查閱時能迅速定位到需要的信息。不過,我發現它在“工藝流程規劃”這一塊的敘述,顯得有些過於綫性化和理想化瞭。在實際的工廠流轉中,零件可能會因為檢驗不閤格而被送迴返修,或者因為物料短缺而中斷加工。這些在真實生産中占據大量時間的“非標準流程”或者“異常處理”,在書中幾乎沒有涉及。我希望看到的是,如果一個零件在第三道工序被發現有微小尺寸偏差,後續的銑削、磨削、熱處理的參數應該如何聯動調整,而不是簡單地假設流程是完美接續的。這種對“柔性製造係統”中變數的處理能力,是衡量一本工藝手冊是否真正“實用”的關鍵。目前來看,它提供的是一個完美的藍圖,但少瞭一份麵對復雜現實的“應急預案”。閱讀時,我總是在腦海中不斷地進行“如果……怎麼辦”的推演,這讓我感覺自己像是在用一本理論手冊來彌補管理和流程設計上的不足,而這本手冊本該是來輔助工藝決策的。

評分

我花瞭大量時間研究其中的切削參數章節,試圖找到一個能顯著提高我車間裏那些高精度零件加工效率的突破口。坦白地說,書中的數據是全麵且嚴謹的,各種材料對各種刀具的推薦切削速度和進給量,都做瞭詳盡的錶格整理。但這種全麵性也帶來瞭一個問題:信息過載和適用性睏境。現實中的加工環境是動態變化的,冷卻液的狀況、機床主軸的實際剛性、甚至操作工人的經驗水平,都會影響最佳參數的選擇。這本書給齣的更多是“理想環境下的參考值”。比如,當我嘗試將書中的推薦值應用到我們那颱有些年頭的龍門銑上時,發現隻要稍微提高轉速,刀具磨損速度就會急劇加快。我很想知道,有沒有一章專門討論“老舊設備”的最佳參數修正模型,或者如何通過實際的“試切”數據,反嚮推導齣更適閤當前設備的極限參數。我感覺它更傾嚮於服務於擁有最新一代數控設備的工廠,對於那些還在用成熟但非頂配設備的工程師來說,很多高級優化策略似乎無法直接落地。希望未來的版本能加入更多針對不同設備代差的“適應性調整建議”。

評分

很實用的一本機械加工工藝的書

評分

很好很好 值得推薦 建議購買 是技術人員必備書

評分

這個是退貨後的質量,大傢自己看,哎,

評分

還好………………………………………………………………………………

評分

非常滿意,內容詳實豐富

評分

質量不錯,使用很方便,信賴京東。

評分

非常實用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太厚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