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1944年在旧金山代表中国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国家副主席、代主席。一个备受尊重的革命者,一位国家领导人,在家庭生活之中,是如何教育子女,关爱家人呢?
本书收入董必武家书68封,大部分书信为首次面世,真实呈现了董必武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的朴诚作风与优良品格。对妻子的关心,对子女的教育,对亲人的帮助与教导,都在一封封家信书呈现出来。
内容简介
董必武,“延安五老”之一,是早期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革命家。他1903年考取晚清秀才,早年参加同盟会。1920年在武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并出席1921年的中共一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董老与夫人何连芝育有一女二男,同时抚养教育了多名侄女、侄孙等后辈,本书中的多数书信即是董老写给子女和后辈的家书,主要是对子女后辈的教育开导,鼓励他们艰苦奋斗、勤俭做人,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优良作风,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书中穿插多幅董老与家人的珍贵照片及董老的墨迹,图文并茂,呈现了大时代背景下一个家庭变迁的侧面。
全书收录董老家书68封,附录何连芝家书10封。
作者简介
董必武(1886—1975)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03年考取秀才。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同年加入同盟会。1920年在武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建国后,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
董绍壬,董必武长孙,董良羽之子。现任董必武思想研究会会长。
内页插图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董良翚 Ⅰ
编者前言 董绍壬 Ⅴ
第一辑 致妻子信
致何连芝(1952 年 3 月 27 日)002
致何连芝(1961 年 3 月 3 日)004
致何连芝(1965 年 11 月 18 日)006
致何连芝(1967 年 1 月 12 日)009
第二辑? 致子女信
致董良羽(1957 年 12 月 1 日) 014
致董良翚、董良翮(1957 年 12 月 24 日) 019
致董良羽(1958 年 1 月 2 日) 021
致董良羽(约 1958 年 3 月 17 日) 025
致董良羽(1958 年 9 月 15 日) 026
致董良羽(1959 年 11 月 22 日) 028
致董良翚(约 20 世纪 50 年代末) 031
致董良翮(约 20 世纪 50 年代末) 033
致董良翚(1960 年 12 月 4 日) 035
致董良羽(1961 年 3 月 27 日) 039
致董良翚(1961 年 9 月 5 日) 041
致董良翮(1961 年 10 月 28 日) 044
致子女(1963 年 1 月 28 日) 047
致董良羽(1964 年 3 月 19 日) 049
致董良羽(1964 年 10 月 29 日) 051
致董良翮(1965 年 3 月 10 日) 053
致董良翮(1966 年 3 月 10 日) 056
致顿云润(1971 年 12 月 14 日)059
致董良翮(1972 年 3 月 31 日)065
第三辑?致同辈信
致董贤珏(1942 年 9 月 17 日)068
致董贤珏等(1943 年 12 月 14 ─ 15 日)069
致董贤珏(1944 年 3 月 17 日)072
致董贤琨之妻孙氏(1949 年 4 月 12 日)074
致戴吉成(约 1949 年 7 月 15 日)077
致董献之(1950 年 5 月 8 日)080
致董贤煦(1951 年 2 月 13 日)084
致董献之(1952 年 6 月 21 日)086
致董献之(1952 年 12 月 7 日)089
致董献之等(1953 年 7 月 29 日)091
致董献之(约 1954 年 2 月 16 日)094
致董贤煦(1954 年 10 月 24 日)096
致董献之(1954 年 11 月 27 日)098
致戴吉成(1958 年 3 月 21 日)101
致董贤琨之妻孙氏(约 1958 年 10 月 12 日) 103
致董献之(1959 年 5 月 11 日) 105
致董献之(1961 年 7 月 12 日) 107
致董献之(1962 年 7 月 30 日) 111
致董献之(1965 年 1 月 17 日) 114
致戴吉成(约 1972 年 7 月 4 日) 116
第四辑? 致子侄辈信
致董良埙(1949 年 7 月 17 日) 120
致董良埙(1949 年 9 月 13 日) 124
致董良俊(约 1949 年 10 月 8 日) 127
致董良俊(1949 年 11 月 7 日) 130
致董良埙(1950 年 2 月 13 日) 132
致董良俊(约 1951 年) 138
致张培森(1951 年 6 月 29 日) 140
致董良俊(约 1951 年 8 月 26 日) 142
致董良俊(1952 年 5 月 13 日) 145
致董良新(1952 年 5 月 28 日) 150
致董良俊(约 1952 年 5 月 29 日)153
致王俊山(1953 年 12 月 29 日)159
致董良泽(1954 年 8 月)163
致董良俊(1957 年 10 月 3 日)165
致董良俊(约 1958 年 10 月 12 日)168
致董良俊(1959 年 1 月 3 日)171
致董良俊(约 1959 年 2 月 15 日)174
致董良俊、董良勋(约 1959 年 8 月 20 日)177
致董良浩(1959 年 9 月 11 日)180
致董良俊(20 世纪 60 年代初)183
致董良浩(约 1960 年 10 月 20 日)185
致董良俊、董良勋(1962 年 11 月 21 日)188
致董良泽(1965 年 1 月 18 日)191
致董良新(1972 年 1 月 29 日)193
致董良泽(1972 年 6 月 27 日)195
附录?何连芝家书
致董良勋(20 世纪 60 年代初)198
致董绍敏(1962 年 11 月 22 日) 200
致董良勋、董良俊(约 1963 年 3 月 23 日) 206
致董良俊(约 1966 年 11 月 17 日) 211
致董献之(1974 年 10 月 3 日) 213
致董绍胜(1976 年 3 月 17 日) 215
致董绍胜(1977 年 3 月 30 日) 217
致董绍胜(1979 年 3 月 23 日) 219
致董良勋(某年 2 月 24 日) 221
致董绍胜(某年 5 月 3 日) 224
精彩书摘
写在前面的话
董良翚
书,简单一点说,就是一扇窗户。打开这扇窗户不仅仅可以看到无穷无尽的各种人文景观,还能看到未曾经历的或者不曾深入了解过的故事,或者感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群活跃的思想。这是书给我们的。
家书出版了,其实是把一种私密的思想交流公开化了:同辈人的交流、长辈对后代的关爱和教育。读者可以看到在历史进程中一个家族里的一段思想动态,也可以看到一个人的一支
思想脉络。
父亲给我母亲的信里除了通报自己的近况、交代一些事情外,总会把随他外出的每位工作人员的情况告诉母亲,也一定会问候留守寓中的所有工作人员。父亲从来都视他们如家人一般,是一种全新的同志关系。记得母亲讲过一个关于父亲的逸事。在抗战时期,父亲太忙,因为忙,连看表的时间也常常被挤得没有了,偶尔险些误事。父亲索性把手表交给当时的警卫员,由他来掌握时间。结果没多久,那人“跑路”了。害得父亲还检讨:客观上“资助”了这个革命意志不坚定者的逃跑。
在这本集子里有一封父亲写给我的信。还记得那是我上中学,有一年,我有补考的学科,已经记不得是哪门课程。放暑假时我向父母隐瞒我有补考的事,也跟着去了外地;暑假没结束,补考时间到了,就偷偷溜回北京参加补考,临行前也没有向父亲解释,或者说没有补一个“报告”。补考完妈妈打电话告诉我:父亲非常生气,要我写信说明情况。我只得写信,简单地对自己补考的事敷衍了事地说了说,然后,反而主要责怪父亲脾气大(幸亏这封信没有留下来,不然,对我的幼稚无理自己会长久地自责)。刊出来的这封回信告诉我:他不仅是我的父亲,更是我的朋友,对朋友要以诚相待;我没有像朋友一样对待他,他是为此生气;他还承诺以后改正自己的脾气。这本是我和父亲一次私密的交流,是父亲教我做人、做事和学习。
我常常回味这封信,体会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父亲一直真正在做我的老师、朋友;多少年后我入了党,还成为父亲的同志。
他用自己的思想历程和他的坚守教育我;他说母亲的慈惠是告诉我妇女的社会承担。他的爱是矗立在我眼前实实在在的榜样。无论什么时候想到父亲,想到他不经意的话语,想到他深思熟虑的文字,总让我感到十分温暖、贴心。这与旧时代比较就是全新的父女关系。
我又想起我上中学时,父亲要我们在暑假里抄写列宁的《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他说他也抄,他就真的用毛笔小楷,一个假期抄完这篇文章。父亲从来都十分注重家人的思想教育,并且以身作则。
需要特别说一说的是,在这本集子里收录了我母亲写出的一些信。
我母亲出生在四川省万源县(今万源市)偏僻山区的穷人家,贫穷家的妇女没有地位,在那里,人们都称女孩子为“客娃娃”。女孩子从出生到出嫁,只是娘家的客。贫穷使得人们根本不可能让“客娃娃”上蒙馆或私塾。甚至连女孩子的出生年月也没有人记得清。母亲参加革命前认字不多,也没有写字的机会。母亲参加革命后打仗、行军是常事,直至长征胜利。在延安,大约1937年经李坚贞阿姨介绍和父亲结婚,父亲母亲在延安共同生活时间不多,父亲又被派到国统区。母亲留在延安参加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之后曾追随父亲到武汉、西安、上海、南京、重庆等地方,参加处理一些力所能及的繁杂琐碎的事情,真正是我父亲最强有力的后勤工作支持者。进京以后我们家生活才逐渐稳定下来,1957年前后我们家搬进中南海,母亲已经四十六七岁了,她才刚刚拥有坐下来学习文化的条件。
本书集中我母亲落款的给家乡亲人们的信,前期——以我父亲谢世为界限——写的信大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我父亲的身影,因为大多数是父亲起草的,还有些信可能失落了:有我母亲抄的,也有我或者哥哥抄的;还有的是工作人员抄的(这是父亲教身边工作人员学习文化的方法)。虽然我母亲抄写不多,但每封信她都要代执笔的人给她读读。她的记性很好,什么时候给谁写过信、大致内容,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会忘。
家书的形式,大概已经变成历史了。尽管我非常留恋那文字间溢满的真情、关爱和亲情,留恋文字给人长久不衰的美感,留恋文字可以传承的精神享受;但新的通信手段,文字的、视频的、会话的方式现在使用起来都很快捷、通畅、直观,新的通信手段入门要求又不高;亲人、朋友、同志的交流更随意、更方便,也更频繁了;人际关系似乎更近了。科技的进步带来对文字记录的冲击难以估量。新潮的通信联络方式汹涌澎湃地迅速扑过来,旧有的表现形式不得不戛然而止。这一改变让我很纠结,也很无奈。
也许这只是九斤老太式的哀叹。
我其实不够写序的资格,也不敢写序。只是应编选人、我的侄儿董绍壬的请求,暂借一两页篇幅介绍一点情况。
衷心地希望读者通过本书了解一点我的父亲,亲近一些我的父亲;读者在读本书时,也是您的心灵和历史在道别,衷心地希望您能取得最大收获。
2016年元月
……
前言/序言
编者前言
董绍壬
家书的分类和排序从2014年年底确认出版意向起,至今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家书的收集整理工作逐渐理顺清晰,终于要告一段落了。
书中集结了董必武家书共六十八封,以及夫人何连芝写给家乡亲属的书信十封。我们将这些家书按照收信人进行了分类和归纳整理,将家书集划分为五个部分:致妻子信、致子女信、致同辈信、致子侄辈信及何连芝家书。
在每一部分中,信件排序遵照了两个原则:
其一,按照中国长幼尊卑的传统,采取了红安董氏的字辈和长幼顺序排列。红安董氏最早是从江西迁到湖北麻城,明嘉靖黄安建县时,董氏其中一支又从麻城迁到了现今红安。红安董氏排辈按照如下顺序:“文国之步,士为其基,贤良绍德,方正希昌。”董必武原名贤琮,是贤字辈。本书中的献之(贤琛,号献之)和贤煦等与他同辈,良新、良俊等为良字辈子侄,绍敏、绍胜等为孙辈,以此类推。
其二,针对收件人的多封信件,按照写信的时间、年代进行排序。由于很多信件落款时没有标注明确年份,而多用月日落款,因此在很多信件年代的判定上,我们只能以信内描述的人物、事件以及多封信件之间的关联性为依据,查询族谱或向亲属考证,最后划定准确时间或者进行大致推断。因此部分信件年份的不精确,还请读者见谅。
家书的收集和致谢本次收集的家书,时间上集中在1942年至1979年的三十多年间。内容上涉及极广,从小到家族中的婚丧嫁娶、生孩子起名、各种琐事和生计,以及对晚辈的学业指导和谆谆教诲,大到对治国大政方针的思考、指导家人的参与实践等都有覆盖。
我问过父亲有没有见到过爷爷1949年前写的家书?他想了想说没有。战争年代,为革命四处奔走,也没有稳定的通信地址,正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本书中董必武1949年写给红安家乡大嫂的信中也得到佐证:“离家二十多年,很少问候你,我知道这二十多年事变很多。家里房子早被蒋介石匪军拆毁了,弄得你们大家都无安身之所,以后日寇轰炸,又把整个城市毁了。我十一年前走县城内经过了一次,前□年到汉口,都不敢找你们,又怕连累你们。”实际上是既不敢写,也没地方寄。
此外,从1942年至1946年间爷爷的几首写给家乡弟、侄和朋友的诗词中也可看出些端倪。例如,1942年9月的一首《喜得觉弟书及七律一首依韵答之》中有“乱离人似九秋蓬,一纸飘然寄自东”句,从诗的题目和此句中可以明显看出是收到了来自家乡亲人的音信,高兴之余以抒怀的诗作来表达“故乡回首月明中”的思乡之情和对亲人的思念。但虽然有诗尚存,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否回信就很难说了,很可能对家乡亲人来说,给董老的家书是“有去无回”,只是期盼,只是藕断丝连。而对董老来说,可能是永远仅仅停留在“书此答之”“除夕有怀”上。我想这些诗作虽非实实在在寄出的家书,却胜似家书。正因为此,我更能理解老人家在《遥寄觉生之灵》中“沧桑世事竟何悲,故宅唯余劫后灰。珍重一声成永诀,抚心令我总依依”写的对家乡故人的深厚情怀。也更能理解为何在几乎每封信中老人家都要反复询问对方的身体情况、病况甚至是一些亲属身后事的安排,同时也不厌其烦地描述自己的健康状况以使亲人能够放心,减少挂念。
在没有网络,电话、电报使用并不普及的时代,家书是维系家人情感的主要的沟通方式,包含着浓浓的亲情。这次在收集过程中虽收集到一些董必武写给朋友、同事和与文人唱和的书信,但考虑到家书是以家人之间亲情的交流为主,就没有把这些书信囊括进来。因此本书是不求人生全貌,但求家庭温暖。
能使读者更好地了解董必武对家人亲属的情感和期望。
家书收集过程中最大的遗憾和无奈是很多信件散失。原因有多种,诸如搬家、分家、保存不当等,不一而足。例如,1990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与中央文献出版社共同出版的《老一代革命家家书选》中曾经收录董老家书十六封。本次虽然也都收集在一起,但在找寻原件的过程中,竟然有八封已经找不到了。又如,1985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董必武传记》一书中引用的一些家书段落,原信也无从查找了。
为了多找寻和收集一些信件,我曾经和绍字辈的同宗兄弟一起到过红安朱家冲老屋。董家在红安县城的老宅11927年被烧毁后,董家人四散躲避,其中一支在罗家坡和孙家湾隐姓埋名近二十年,1946年,由董良俊、董良勋在朱家冲购地修建居处并作为祖屋管理。董老为此屋的修建出资购置过木材,解放后还曾在回乡时两次步行至朱家冲。就在这间偏僻破旧的泥墙屋厅堂正中的小抽屉柜中,竟然找到了六封家书!在南方这种白天屋门大开、自然开放且潮湿的环境中保存下来实属不易。
书信收集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家人们共同努力找寻先人足迹和思考自身的过程。很多亲友由于年龄大了,压箱底的书信翻找起来已很困难,有些是在子女的帮助下或在照顾病人的空当间进行找寻和提供线索。回想一下这次收集家书的体会,想1现董必武故居。
来物品保存得好的地方基本还是博物馆系统和被人暂时遗忘的无人问津之地。
为此,真诚感谢红安县文物局和红安县董必武纪念馆给予的帮助;真诚感谢这一过程中提供过帮助的亲友们(排名不分先后):
董良羽、董良翚、董良翮、董良泽、董良浩、董良新、董良初、董绍经、马霞、董绍勤、陈永明、王天明、董绍洪、董洪勇、董绍胜、董绍新、黄琼珍、董绍刚、林峰、戴剑华等;真诚感谢湖北省董必武思想研究会办公室的同志们在文字整理方面的尽心尽力!
家书中的殷殷期望家书通常都浓缩了写信人对于社会和人生的经验和思考,字里行间充满亲情与关爱。各人看家书时也由于角度和所关心的重点不同,会各有感悟。
作为后辈,我更希望在家书中看到的是爷爷对后辈家人,特别是对孙辈的关爱、鼓励和期望,从而了解一位经历了剧烈时代变迁和战火洗礼、阅尽人间沧桑的老人的信念和所思所想。
董必武在世人的眼中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一生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高风亮节。在亲人眼中则是:身居高位,却从不自视特殊,且严格要求自己和亲属。通过以往的回忆录,我可以看到子女眼中的董必武是低调、朴素、平和的:“他不许浪费一张纸,一把牙刷、一条毛巾都非用到不能再用的时候才更换”;“强调要我们做自食其力的老实人”;“为人处世要吃得亏”;要学会“跑龙套”;“做人要有规矩”。
这些完全可以用朴、诚、勇、毅四字来概括。红安董氏素以“朴诚”为家训,上世纪20年代爷爷创办私立武汉中学时,增加了“勇毅”两字,定为校训。武汉中学至今仍在使用。朴、诚、勇、毅实际上不仅是他一生遵照执行不怠的“大法”,更是对学生、子女、家人言传身教的品格。
中国人的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即“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爷爷是清末秀才,自然不会忽略这一中国传统,往往通过起名字寄托对后辈的期许,而且自有讲究。例如,给三个子女起名时都带有一个“羽”字,其意志在高远。不仅如此,在1963年子女成年后,他又专门写了首《字三子》诗,不仅给子女起了动听的字,更明确了对三子的希望:“蓄势如鹰隼,奋飞健翼张”;“武能御外侮,斯文亦在兹”;“如鹏飞有意,标指向天津”。
不只子女,很多孙辈也享受了老人家的这一“福利”。通过这次家书的整理,我了解到原来很多红安家乡我的同辈兄弟们的派名都是由爷爷亲自起的。例如,他拟的给红安家乡绍字辈的派名“工农勤俭,纲纪群伦”等,含义不言自明。再如绍经,寄托了老人家对国家经济复苏的希望。
在本次收集的家书中还有一个现象,一些信在落款时专门注明本信由爷爷口述,某某后辈子侄执笔。据我母亲回忆,她也曾代笔起草过给红安亲人的家书,但受到了“批评”,原因是爷爷认为信中感情不深。我想爷爷也许正是想通过言传身教,将对故乡亲人的眷恋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将需要通过家书传达的亲情表达透彻。
相对于儿辈普遍感觉严格甚至严厉的学习和生活要求,孙辈们明显享受了更多的慈爱、温柔和宽宏。例如,老人家曾在繁忙的公务中间为孙辈们亲自改信中的错别字和标点符号,并反复叮嘱学习的方法;也曾在很久没有执笔写信的情况下,为回复孙儿的问候而专门“破戒”。奶奶何连芝在爷爷走后也延续了这一做法,对孙辈们进行鼓励,甚至不惜长篇抄写一些生产方法和经验对后辈手把手地指导。
爷爷去世的时候我才三岁,遗憾没有得到老人家的“真经宝典”。可惜的是那个时代并不流行“时间胶囊”,有时候想想,如果若干年后能在一个规定的时间,或者在思考人生甚至在老去的时候,能够有机会看到一个有着如此学识和经历的长辈给你写过的信或诗,看到对你的殷殷叮嘱,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再对比自己的所作所为,不知老人家的期望是否能做到呢?
2016年元月
《家书:一个时代的剪影与温情》 这是一本关于“家”的书,却又远不止于“家”。它以一种温润而深沉的方式,徐徐展开了近代以来中国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画卷,更折射出那个动荡年代的时代洪流与社会变迁。书中的每一页,都跳动着真实的情感,承载着无数的期待、忧虑、坚守与传承。 《家书:一个时代的剪影与温情》并非以宏大的历史叙事为骨,而是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家庭成员之间穿越时空的对话。那些泛黄的纸页,那些或工整或略显潦草的字迹,都凝结着写信人的心血与情感。它们是家庭成员之间情感交流的载体,是彼此关怀的证明,更是他们面对生活风雨时相互支撑的力量源泉。 一、 时代的烙印,岁月的痕迹 本书的魅力,首先在于它能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时代的脉搏。书信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对社会动荡的忧虑,对未来发展的期盼。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家庭成员们身处不同的地域,经历着不同的挑战,但他们对家国的思念与牵挂,却从未减退。 我们可以读到,年轻一代在投身革命洪流时,对家人的不舍与愧疚,以及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他们可能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在艰苦卓绝的建设岗位,用寥寥数语向家中报平安,分享着工作的进展,也偷偷隐藏着其中的艰辛。他们写给父母的信,总是尽量报喜不报忧,用乐观的笔调描绘着他们的生活,试图让远方的亲人安心。而父母的回信,则充满了长辈的叮嘱与挂念,他们关心着子女的身体,询问着他们的生活状况,也常常表达着对太平盛世的渴望,希望儿女们都能平安幸福。 同时,书信中也折射出社会经济的变迁。从早期的农耕生活,到工业化的萌芽,再到改革开放后的新气象,家庭成员们的生活方式、经济来源、思维观念都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他们的信件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记。或许是关于生计的烦恼,或许是对新事物的好奇,又或许是对未来机遇的憧憬,都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 二、 温情的流淌,亲情的羁绊 超越时代的印记,《家书:一个时代的剪影与温情》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所传递的浓浓亲情。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一封家书,便是与亲人连接的唯一纽带。写信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梳理与寄托。收到家书的喜悦,拆开信封时那份期待,以及读完信后长久的回味,都构成了家庭成员之间独特的情感交流方式。 父亲对儿女的殷切期望,母亲对家庭的无私奉 गुंतवणूक,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扶持,都通过这些文字得以鲜活地呈现。书中可能描绘了母亲在儿女远行时的泪眼婆娑,父亲在艰难时节的默默担当,兄弟姐妹在遇到困难时的互相安慰。这些细节,平凡却真实,触动人心。 我们可以想象,在某个寒冷的夜晚,一位在外求学的孩子,收到家中寄来的包裹,里面有母亲亲手缝制的棉衣,还有几句温暖的叮嘱。孩子展开信纸,看着那熟悉的笔迹,听着母亲温柔的声音仿佛在耳边响起,瞬间驱散了所有的孤单与寒冷。又或者,在家庭遇到经济困难时,哥哥写信给远方的弟弟,分享着自己省吃俭用的决心,并鼓励弟弟继续深造,不要因为家里的情况而气馁。这些相互依靠、相互鼓励的情景,构成了这本书最温暖的底色。 三、 传承的基因,人性的光辉 《家书:一个时代的剪影与温情》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所展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家”的观念,以及在时代洪流中,家庭成员们所坚守的道德品质与人生信条。 信件中,我们可以看到长辈对晚辈的教诲,不仅仅是关于学业,更是关于做人的道理。他们可能强调勤劳、诚实、善良、责任感,这些宝贵品质,通过代代相传的家书,得以延续。或许,一个家庭在战乱中失去了财产,但他们依然教导子女要正直做人,要有骨气,不被物质所打倒。这种精神上的传承,比物质的馈赠更加珍贵。 同时,书信也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在困境中,有相互扶持的温情;在误解中,有耐心沟通的理解;在离别时,有依依不舍的眷恋。这些情感的真实流露,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在面对生活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乐观与爱。 四、 穿越时空的情感对话 本书的结构,或许并不是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而是以情感的联系为线索,将不同时期、不同家庭成员之间的书信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这样,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也许,一个孩子写给父母的信,恰好与父母当年写给祖辈的信相呼应。父母在信中叮嘱孩子要努力学习,而他们当年收到的信,也正是祖辈对他们学业的期盼。这种前后呼应,让历史仿佛有了生命,让过去与现在紧密相连。 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温暖的客厅,看着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各自的生活,交流着彼此的心事。那些信件,就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谱写着一曲关于爱、关于责任、关于传承的动人乐章。 五、 历史的注脚,情感的见证 《家书:一个时代的剪影与温情》并非一本严肃的历史著作,但它所承载的史料价值不容忽视。它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生活化的视角,记录了普通中国家庭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点滴,为我们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生动鲜活的素材。 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时代的注脚,都承载着一段生命的轨迹。通过这些信件,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民情百态,以及人们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的个人命运。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是一份情感的见证。它证明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生活经历怎样的磨难,亲情始终是支撑人类最坚实的力量。它提醒着我们,珍惜身边的人,珍视那些来之不易的温情,并在自己的生命中,续写这份爱的篇章。 《家书:一个时代的剪影与温情》,它不是一本被动等待阅读的书,而是一本需要用心去体会的书。它像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它像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越看越显意境深远。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它提供了一个静下来的契机,让我们重新审视“家”的意义,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温暖与力量。它让我们明白,即使相隔万里,即使岁月流转,那些深藏于心底的爱与牵挂,永远不会消逝,而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继续滋养着我们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