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熱愛心理學的16-35歲人群 暢銷韓國的心理輕科普讀物。
1個星期、7個心理話題、讓生活大為改觀
有料、有趣、有方法的心理輕科普讀物
實用的心理學應用指南
懂心理學的好朋友友心人作序推薦
心理學科普作者沉默的馬大爺、西野渡、柯晗強烈推薦
內容簡介
一周七天,每一天都有不一樣的心理話題。本書就是從大傢親身經曆的生活小事齣發,用心理學的知識和邏輯加以深入探討,解讀各種錶型問題下深刻的心理內涵,用輕鬆實用的心理學知識幫助讀者在一周七天之內,甩掉“周一病”、戰勝拖延癥、厘清人生目標、找尋到生命的意義、提升自尊心、收獲滿滿的幸福。
作者簡介
樸珍英,社會心理學者,韓國延世大學的心理學碩士。主要關注社會性、信任、兩性關係等研究主題。為瞭打破人們對心理學的誤解,分享一直以來被學者壟斷的實用心理學知識,她開設專欄,用通俗易懂的文字進行介紹社會心理學知識。
代錶作有:
《敏感動物:我們為什麼那麼在意彆人的臉色》
目錄
推薦序我們生活在怎樣的時代?
前言帥氣地跑完人生這場馬拉鬆
周一(Monday)剋服“周一病”——何謂自控力
1 擰緊微微鬆動的螺釘
知易行難/與懶惰的自我為敵
2 靈活地發揮自控力的方法
自控力是有限的資源/用糖分讓自控力元氣滿滿/一日之計在於晨
3 這時,你需要補充糖分
社會生活/隱藏真實的自我/社會偏見/轉變觀念/調節情緒
附:貧睏會讓智商下降?
周二(Tuesday)高效做事——提高積極性的方法
1 從容度過周二
減壓練習/信念的力量
2 找到做事的樂趣
增強動機的“儀式”豐富比單一好/結束的非凡意義
3 提升自控力的捷徑
“如果-那麼”計劃/轉移注意力與平靜內心/手臂嚮內彎/用桌子或氣味來提高自控力
周三(Wednesday)迴首來路——厘清目標
1 完美就一定好嗎?
強調完美主義的社會/警惕他人的過高期待/真有完美的選擇嗎?
2 不完美也沒關係
對他人的期待/擺脫人際交往中的完美主義
3 積極和消極的思考方式
積極思考方式真的是萬能的嗎?/希望會變好,就真能變好嗎?/有利於正視現實的消極思考方式/戰略性悲觀主義者的積極性/工作中的陷阱
附:警惕一味地努力
周四(Thursday)我為什麼而活?走齣人生低榖
1 尋找人生真正的意義
焦慮是敵亦是友/人是尋找價值的動物/探尋人生的意義
2 我認為重要的是什麼?
瞭解自己的價值觀/他做這個否定行為的理由是什麼?
3 我什麼時候開心快樂?
自我實現一定要經曆痛苦嗎?/探知幸福的意義
周五(Friday)愛自己——提升自尊
1 什麼是自尊?
能力或者自信等同於自尊嗎?/竭盡所能地維護自尊/自尊越強越好嗎?
2 培養健康的自尊
對提升自尊有重要影響的領域是什麼? /改變我人生的事是什麼?/比較的消極作用/是什麼支撐著我的自尊?
3 作為社會性動物的自尊
歸屬感有利於維護自尊/培養健康自尊的方法
附:感謝和激勵的力量
周六(Saturday)尋找幸福——幸福的本質
1 幸福從何而來?
幸福不一定是沒有不幸/幸福是天生的嗎?/什麼樣的人更幸福?/神經質與幸福的關係
2 客觀條件對幸福的影響
比財富更重要的事/金錢還是很重要
附:不公平的感覺
3 有動搖幸福的因素嗎?
年薪與婚姻狀況對幸福的影響/真正能夠獲取幸福的方法/什麼樣的生活纔是最好的?
附:相貌能決定幸福嗎?
周日 (Sunday)收獲幸福的方法——創造幸福
1 通嚮幸福的秘訣
人際交往應更看重質量/對待幸福的積極態度
2 將熟悉的事當作陌生的事來處理
不確定性帶來的快樂/做齣小的新改變/感謝將“平凡”變成“特彆”/享受內心的悠閑
3 幸福地去花來之不易的錢
體驗重於物質/警惕炫耀/明智的選擇
結束語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
前言/序言
《解碼日常:洞察人心的7日心理實踐指南》 在這本引導你深入理解自我與他人的書裏,我們踏上一段為期七天的探索之旅。它並非空泛的理論堆砌,而是將心理學的智慧融入生活的點滴,讓你在日常的互動與體驗中,悄然解鎖那些驅動我們行為、影響我們情緒的深層密碼。本書的核心在於“實踐”,我們將一起穿越思維的迷霧,發現隱藏在習慣背後的動機,學習如何更有效地溝通,以及如何構建更健康、更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第一天:喚醒內在的觀察者——認識你的思維習慣 你是否曾感到自己像被睏在某個思維模式裏,反復思考同一件事,卻找不到齣路?或者,你是否發現自己常常因為一些莫名的想法而感到焦慮或沮喪?第一天,我們將專注於培養你的“內在觀察者”。這不僅僅是讓你留意自己的想法,更是要學會識彆和分析這些想法的來源和模式。 我們會從認知偏差開始,介紹那些悄悄影響我們判斷的“思維陷阱”,比如“確認偏差”(隻關注支持自己觀點的信息)和“可得性啓發”(過於依賴容易迴憶起的信息來做判斷)。你將學習如何識彆這些偏差在自己身上和他人身上齣現的跡象。通過一些簡單的練習,比如“思維日誌”,你將記錄下你一天中齣現的關鍵想法,並嘗試分析它們背後的邏輯。我們會引導你問自己:“這個想法是真的嗎?有沒有其他可能性?我是否有證據支持它?” 這種刻意的反思,能幫助你打破自動化的思維循環,讓你對自己的想法擁有更多的覺察力。 同時,我們也會觸及“信念係統”的概念。你的信念,無論是關於你自己、他人還是世界的,都像一副有色眼鏡,塑造著你如何看待和迴應一切。通過一些自我提問的練習,你可以開始審視那些你深信不疑的信念,並思考它們是否真的服務於你,或者是否已經成為你成長的阻礙。這一天的目標是讓你從被動接受思維的洪流,轉變為主動審視和引導自己的思維方嚮,為接下來的心理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天:情緒的語言——與你的感受和諧共處 情緒,是我們人生中最豐富、最復雜的體驗之一。然而,我們常常試圖壓抑、忽略或逃避那些讓我們感到不舒服的情緒,殊不知,這隻會讓它們以更具破壞性的方式反撲。第二天,我們將學習如何成為自己情緒的“翻譯官”,理解它們傳遞的信息,並與它們和諧共處。 我們將深入探討情緒的本質:它們並非好壞之分,而是對外界刺激和內在需求的信號。你將瞭解“情緒喚醒”的生理機製,以及情緒如何影響你的認知和行為。本書會提供一套實用的情緒識彆和命名技巧。很多時候,我們隻是模糊地感到“不舒服”或“煩躁”,但無法 pinpoint 具體是哪種情緒。通過提供豐富的詞匯和情境描述,你將學會更精準地為自己的感受命名,比如是失望、失意、擔憂、惱怒,還是沮喪。 更重要的是,我們將學習“情緒調節”的策略。這並非控製情緒,而是學習如何有效地應對和轉化它們。我們會介紹一些簡單而有效的實踐方法,比如“深呼吸練習”來平復急躁的情緒,“正念冥想”來培養對當下感受的接納,以及“認知重評”來改變對觸發情緒事件的看法。你會發現,當你不再與情緒對抗,而是嘗試理解它們,它們的力量反而會減弱,甚至轉化為積極的能量。通過這一天的實踐,你將建立起與自己情緒更健康的連接,讓情緒成為你成長的助力,而非絆腳石。 第三天:溝通的藝術——建立有意義的連接 我們一生都在溝通,但有多少次,你感到自己的話沒有被理解,或者你沒有真正聽懂對方的意思?第三天,我們將聚焦於“溝通的藝術”,學習如何通過更有效的方式與他人建立連接,讓信息傳遞更順暢,讓關係更融洽。 本書將從“傾聽”這個看似簡單卻至關重要的技巧入手。我們不僅會談論“積極傾聽”,更會深入講解其背後的心理學原理:同理心(empathy)的重要性,如何通過非語言信號(如眼神交流、肢體語言)來傳遞你的關注,以及如何通過有效的提問(開放式問題、澄清式問題)來深入理解對方。你將學習如何避免那些常見的溝通障礙,比如打斷、評判、給齣不請自來的建議,或者沉浸在自己的想法中而忽視對方。 接下來,我們將探討“錶達”的技巧。你將學習如何清晰、直接且尊重地錶達自己的需求、想法和感受,同時又不傷害對方。這涉及到“我信息”(I-messages)的使用,強調錶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指責對方。例如,與其說“你總是遲到,真讓人惱火”,不如說“當你遲到的時候,我感到有些擔心和不被重視,因為我擔心會影響我們的計劃”。 本書還會介紹一些處理衝突的溝通策略。衝突並非完全是負麵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應對。你將學習如何識彆衝突的根源,如何在情緒激動時暫停溝通,以及如何尋求雙贏的解決方案。通過這些實踐,你將不再害怕溝通,而是將其視為構建信任、加深理解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從而在生活和工作中建立起更穩固、更令人滿意的人際關係。 第四天:行為的驅動力——理解你的動力與習慣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曆:下定決心要做某件事,但堅持不瞭幾天就放棄瞭?或者,你發現自己總是重復某些不受歡迎的行為,卻難以改變?第四天,我們將深入探索“行為的驅動力”,理解是什麼在背後推動著你的行動,以及如何有效地培養積極習慣、改掉消極習慣。 我們將從“動機”的概念開始。瞭解內在動機(源於興趣、樂趣或個人價值感)和外在動機(源於奬勵或懲罰)的區彆,以及如何利用它們來激發自己的行動。本書會介紹一些實用的“目標設定”策略,比如SMART原則,讓你能夠設定清晰、可衡量、可達成、相關和有時限的目標,從而增加完成的可能性。 接著,我們將聚焦於“習慣”的力量。習慣是我們大腦為瞭節省能量而自動化的行為模式。你會瞭解到習慣的形成機製,包括“提示”(cue)、“慣例”(routine)和“奬勵”(reward)這個“習慣迴路”。通過一些練習,你將學習如何識彆自己現有習慣的迴路,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改變。例如,你可以嘗試替換一個消極習慣的“慣例”,或者在“提示”齣現時,選擇一個更積極的“慣例”。 同時,本書也會觸及“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自我效能感是指你對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項任務的信念。你會學習如何通過“小步快跑”的方式來逐步建立自信,每次的成功都會增強你的自我效能感,讓你更有信心去挑戰更大的目標。這一天的內容旨在讓你成為自己行為的“設計師”,理解並掌控自己的動力和習慣,從而更有力地塑造你想要的生活。 第五天:人際關係的動態——建立健康的支持係統 人是社會性動物,我們對連接和歸屬感的需求根深蒂固。第五天,我們將深入“人際關係的動態”,學習如何識彆和構建健康、支持性的人際關係,以及如何識彆並處理那些可能帶來傷害的關係。 本書會探討“依戀理論”在成人關係中的應用,幫助你理解自己與他人建立連接的方式,以及這些方式如何影響你的親密關係。你將學習識彆不同的“依戀類型”,並理解它們的潛在影響。 我們還會深入分析“社交需求”的滿足。健康的社交關係能提供情感支持、歸屬感和個人成長。你會學習如何主動尋求和發展這些關係,例如通過參與共同的興趣小組,主動與他人建立聯係,以及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朋友或伴侶。 同時,本書也會探討“界限”(boundaries)的重要性。清晰的界限是保護你個人空間、時間和情感健康的關鍵。你將學習如何識彆那些模糊不清或被侵犯的界限,並學習如何以尊重但堅定的方式來設定和維護自己的界限。這包括學會拒絕,學會說“不”,以及懂得什麼時候需要從一段關係中抽離。 最後,我們會觸及“社交智慧”(social intelligence)的概念,即理解和應對社會情境的能力。通過觀察和學習,你將提升自己在社交場閤的敏感度,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緒和意圖,並做齣更恰當的反應。這一天的目標是讓你成為自己社交網絡的“建設者”,懂得如何播種、培育和收獲高質量的人際關係。 第六天:壓力與韌性——成為逆境中的強者 生活並非總是一帆風順,壓力和挑戰是不可避免的。第六天,我們將專注於“壓力與韌性”,學習如何有效地應對壓力,以及如何培養心理韌性,使我們能夠從逆境中恢復並成長。 我們會從理解壓力的本質開始。你將瞭解到急性壓力和慢性壓力的區彆,以及它們對身心健康的潛在影響。本書會介紹識彆壓力信號的技巧,讓你能夠及早察覺到自己可能處於壓力之中,而不是等到身心俱疲纔反應。 接著,我們將介紹一係列實用的“壓力應對策略”。這包括一些放鬆技巧,比如“漸進式肌肉放鬆法”來緩解身體的緊張,以及“引導式想象”來轉移負麵思緒。我們還會探討“問題解決式應對”,即直接處理導緻壓力的根源,以及“情緒應對式策略”,即管理和調節因壓力引發的情緒。 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深入探討“心理韌性”的核心要素。韌性並非意味著你不會感到痛苦或沮喪,而是指你在經曆睏難後能夠恢復和適應的能力。你將學習如何培養“樂觀主義”(並非盲目樂觀,而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剋服睏難)、“靈活性”(能夠調整期望和策略)以及“社會支持”(從他人那裏獲得幫助和安慰)。 本書還會介紹“認知重構”在應對壓力中的作用。通過改變對壓力事件的看法,將其視為挑戰而非威脅,可以極大地減輕壓力的負麵影響。這一天的內容旨在讓你成為一個更具適應力和反彈力的個體,讓你能夠自信地麵對生活中的風雨,並從中汲取力量。 第七天:自我成長與未來——持續探索的旅程 經過六天的實踐與探索,第七天將是迴顧、整閤與展望的時刻。我們將聚焦於“自我成長與未來”,鞏固所學,並為你開啓一條持續自我探索和發展的道路。 首先,我們將帶領你迴顧這七天的學習旅程。你會花時間審視自己在各個方麵(思維、情緒、溝通、行為、人際關係、壓力應對)的進步和體悟。通過引導性的問題,比如“我最大的收獲是什麼?”,以及“在哪些方麵我感覺有瞭新的認知或能力?”,你可以將零散的體驗整閤成有意義的洞察。 接下來,我們將探討“自我認同”(self-identity)與“個人價值”(personal values)的概念。理解自己是誰,以及什麼對你而言是最重要的,是持續自我成長的基石。你會學習如何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的核心價值,並思考如何將這些價值融入你的日常決策和生活目標中。 本書還會為你提供“持續學習與實踐”的建議。心理學是一門不斷發展的學科,自我成長也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你會瞭解到如何尋找可靠的學習資源,如何將學到的心理學原理持續應用於生活中,以及如何保持對未知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最後,我們將為你描繪一個“積極未來”的願景。你將學習如何設定長期的個人發展目標,並製定相應的行動計劃。我們鼓勵你將這七天的實踐視為一個起點,而非終點。通過持續的覺察、學習和實踐,你將能夠不斷地優化你的內心世界,提升你的生活品質,最終成為一個更成熟、更幸福、更具有影響力的人。 《解碼日常:洞察人心的7日心理實踐指南》將是你理解自我、理解他人、理解世界的一把鑰匙。它邀請你參與一場活生生的心理學實驗,讓你在每一次的呼吸、每一次的互動、每一次的思考中,都感受到成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