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李剋強總理在國務院參事、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座談會上提齣“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倡議用“百篇”的形式編纂一部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文選,以起到推廣傳統文化、避免斷章取義的作用,用以育人資政、傳諸後世。
?北京大學國學院院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袁行霈先生領銜主編,精選底本,細注詳析,曆九審三校,方付印麵世。
?上起先秦,下迄近代,曆時數韆年,既是曆代名著名篇的精粹選本,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較小體量的縮影。
?文前有“題解”介紹背景,文中有“注釋”解析疑難,文後有“解析”闡釋文章主題,發掘深刻內涵。
?站在當代視角,強調經世緻用。對前人的經典選本有繼承,亦有創新;60%的篇目為《古文觀止》《古文辭類纂》《經史百傢雜鈔》所未收。
為傳承中華民族的曆代文化經典,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傳統文化在當代的意義,並為構建中華民族的精神傢園,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精神助力,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特此編纂《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百篇》。
本書選入的101篇經典作品,包括先秦詩歌、辭賦及曆代論說、語錄、史傳、奏議、碑誌、雜記、序跋、尺牘等各種文體,不僅涉及哲學、社會科學,還涉及科學技術、中外關係、軍事思想等領域,尤其注重那些關乎修身立德、治國理政、伸張大義、嫉惡刺邪、親情倫理的傳世佳作。
皋陶謨 …………………………… 《尚書》
洪 範 …………………………… 《尚書》
無 逸 …………………………… 《尚書》
《周易》二卦………………………《周易》
乾 卦
坤 卦
《詩經》四篇 ……………………… 《毛詩》
關 雎
鹿 鳴
文 王
清 廟
子産不毀鄉校 ……………………《左傳》
子産論政寬猛 ……………………《左傳》
召公諫厲王弭謗 …………………《國語》
牧 民 ……………………………《管子》
《老子》九章……………………… 《老子》
《論語》二十六章…………………《論語》
《孫子》二篇…………………《孫子兵法》
計 篇
勢 篇
兼 愛 ……………………………《墨子》
非 攻 ………………………… 《墨子》
《孟子》三章…………………… 《孟子》
齊桓晉文之事
天時不如地利
民為貴
逍遙遊 ………………………… 《莊子》
鞦 水 ………………………… 《莊子》
更 法 ……………………… 《商君書》
勸 學 ………………………… 《荀子》
天 論 ………………………… 《荀子》
五 蠹 ……………………… 《韓非子》
《孝經》四章…………………… 《孝經》
邲之戰 ……………………… 《公羊傳》
禮 運 ………………………… 《禮記》
中 庸 ………………………… 《禮記》
大 學 ………………………… 《禮記》
察 今 …………………… 《呂氏春鞦》
上古天真論 ……………… 《黃帝內經》
鄒忌諷齊王納諫 …………… 《戰國策》
觸讋說趙太後 ……………… 《戰國策》
離 騷 ………………………… ﹝戰國﹞屈原
諫逐客書 …………………… ﹝秦﹞李斯
過秦論 …………………… ﹝西漢﹞賈誼
論貴粟疏 ………………… ﹝西漢﹞晁錯
舉賢良對策 …………… ﹝西漢﹞董仲舒
越王句踐世傢 ………… ﹝西漢﹞司馬遷
廉頗藺相如列傳 ……… ﹝西漢﹞司馬遷
史記?貨殖列傳序 ……… ﹝西漢﹞司馬遷
報任少卿書 …………… ﹝西漢﹞司馬遷
漢書?藝文誌序…………… ﹝東漢﹞班固
蘇武傳 …………………… ﹝東漢﹞班固
張騫傳 …………………… ﹝東漢﹞班固
論衡?自紀篇……………… ﹝東漢﹞王充
說文解字敘 ……………… ﹝東漢﹞許慎
刺世疾邪賦 ……………… ﹝東漢﹞趙壹
典論?論文……………… ﹝三國魏﹞曹丕
周易略例?明象………… ﹝三國魏﹞王弼
齣師錶 ……………… ﹝三國蜀﹞諸葛亮
莊子注序 ………………… ﹝西晉﹞郭象
崇有論 …………………… ﹝西晉﹞裴頠
桃花源記 ……………… ﹝東晉﹞陶淵明
北山移文……………… ﹝南朝齊﹞孔稚圭
齊民要術序 ………… ﹝北朝魏﹞賈思勰
涉 務 ……………… ﹝北朝齊﹞顔之推
鑒 識 …………………… ﹝唐﹞劉知幾
《貞觀政要》三則…………… ﹝唐﹞吳兢
君 道
擇 官
慎 終
奉天請罷瓊林大盈二庫狀 … ﹝唐﹞陸贄
原 毀 ……………………… ﹝唐﹞韓愈
師 說 ……………………… ﹝唐﹞韓愈
捕蛇者說 ………………… ﹝唐﹞柳宗元
種樹郭橐駝傳 …………… ﹝唐﹞柳宗元
阿房宮賦 …………………… ﹝唐﹞杜牧
僧玄奘傳 ………… ﹝五代後晉﹞劉昫等
待漏院記 ……………… ﹝北宋﹞王禹偁
嶽陽樓記 ……………… ﹝北宋﹞範仲淹
六國論 …………………… ﹝北宋﹞蘇洵
朋黨論 ………………… ﹝北宋﹞歐陽修
五代史?伶官傳序……… ﹝北宋﹞歐陽修
愛蓮說 ………………… ﹝北宋﹞周敦頤
諫院題名記 …………… ﹝北宋﹞司馬光
西 銘 …………………… ﹝北宋﹞張載
答司馬諫議書 ………… ﹝北宋﹞王安石
遊褒禪山記 …………… ﹝北宋﹞王安石
赤壁賦 …………………… ﹝北宋﹞蘇軾
潮州韓文公廟碑 ………… ﹝北宋﹞蘇軾
中庸章句序 ……………… ﹝南宋﹞硃熹
指南錄後序 …………… ﹝南宋﹞文天祥
正氣歌序 ……………… ﹝南宋﹞文天祥
學政說 …………………… ﹝金﹞元好問
吏 道 ……………………… ﹝元﹞鄧牧
送東陽馬生序 ……………… ﹝明﹞宋濂
答顧東橋書 ……………… ﹝明﹞王守仁
報劉一丈 …………………… ﹝明﹞宗臣
五人墓碑記 ………………… ﹝明﹞張溥
獄中上母書 ……………… ﹝明﹞夏完淳
幾何原本序 ……………… ﹝明﹞徐光啓
海瑞傳 ………………… ﹝清﹞張廷玉等
鄭和傳 ………………… ﹝清﹞張廷玉等
原 君 …………………… ﹝清﹞黃宗羲
《日知錄》二則…………… ﹝清﹞顧炎武
正 始
廉 恥
讀通鑒論?敘論…………… ﹝清﹞王夫之
獄中雜記 …………………… ﹝清﹞方苞
哀鹽船文 …………………… ﹝清﹞汪中
原 學 …………………… ﹝清﹞章學誠
疇人傳序 …………………… ﹝清﹞阮元
病梅館記 ………………… ﹝清﹞龔自珍
海國圖誌原敘 ……………… ﹝清﹞魏源
養晦堂記 ………………… ﹝清﹞曾國藩
譯《天演論》自序………… ﹝近代﹞嚴復
原 強 …………………… ﹝近代﹞嚴復
少年中國說 …………… ﹝近代﹞梁啓超
本書引用參考書目
後 記/袁行霈
病梅館記
【清】龔自珍
【題解】
龔自珍(1792—1841)字愛吾,又字璱人,號定盦,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道光九年(1829)進士,纍官至禮部主事。學宗《公羊》,喜言政事,尤精西北輿地之學。其文章深峻,為一代之雄。嘉道年間,與魏源並以奇纔名天下。十九年,辭官歸鄉。《清史稿》捲四八六、《清史列傳》捲七三有傳。《病梅館記》即其晚年歸鄉後所作。
江寜之龍蟠[1]、蘇州之鄧尉[2]、杭州之西谿[3],皆産梅。或曰:“梅以麯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4],正則無景;梅以疏為美,密則無態。”固也[5]。此文人畫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詔大號[6],以繩天下之梅也[7];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以殀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8]。梅之欹之疏之麯,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9]。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10],明告鬻梅者[11],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12],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於地,解其棕縛[13];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14],闢病梅之館以貯之。烏乎!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寜、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龔定盦全集》續集捲三
【注釋】
[1]江寜:今江蘇南京。龍蟠:南京清涼山下龍蟠裏。 [2]鄧尉:鄧尉山,在江蘇蘇州西南七十裏,相傳漢代太尉鄧禹在此隱居。 [3]西谿:在浙江杭州靈隱山西北。 [4]欹(qī 欺):斜。 [5]固:固然,雖說如此的意思。 [6]明詔大號:公開宣告。 [7]繩:準繩。這裏用作動詞,以為標準的意思。 [8]殀(yāo 夭):同“夭”,災禍。病:這裏用作動詞,意謂禍害。 [9]蠢蠢:眾多而雜亂的樣子。 [10]孤癖之隱:心中的怪癖,即前文所說以麯、欹、疏為美之癖好。 [11]鬻(yu 育):賣。 [12]夭:早死者稱夭。這裏指砍摺梅花的幼枝。 [13]棕縛:用棕繩捆紮。 [14]詬(gou 夠)厲:辱罵。
【解析】
《病梅館記》批評江浙一帶的文人畫士為追求所謂的“美感”,培育齣具有病態的梅花。龔自珍藉梅言事,其立誓“療梅”的背後,體現瞭對個性解放的追求。
龔自珍歸鄉後自購的三百盆梅花,無一具有純天然的樣態。龔自珍為此長哭三日,然後砸碎瞭盆盆罐罐,把花全部移栽到地裏,又解開棕繩的束縛,發誓要醫治這些梅花,讓它們縱情生長。龔自珍既是經史大傢,又是詩文名傢,但他自言“予本非文人畫士”,這是錶明寜願挨罵,也要與病態的審美傳統決絕。龔自珍哭梅花,其實也是在哭自己,更是要為一代知識分子的遭際哭泣。
龔自珍少負文纔,外祖父段玉裁評價他的作品:“風發雲逝,有不可一世之概。”(《懷人館詞序》)但他的仕途並不太如意。道光六年(1826),龔自珍、魏源等參加會試,盡管主試官劉逢祿力薦龔、魏,結果卻是二人同時落第。道光九年,龔自珍雖考中進士,但在接下來的朝考中,三試皆不及格,沒能點上翰林。不及格的原因非他,乃因其楷法不佳,字體不好。此後他便長期在京城擔任閑官。
龔自珍在《乙丙之際著議第九》中,曾將世道分為“治世”、“亂世”與“衰世”三等。當“衰世”之時,“非但尟(xiǎn 顯)君子也,抑小人甚尟。當彼其世也,而纔士與纔民齣,則百不纔督之、縛之,以至於戮之”!“衰世”的最大特點就是一切人纔都被消磨殆盡,偶有“纔士”或“纔民”齣現,也會受無纔之輩的嚴督、束縛,甚至殺戮。龔自珍深刻地指齣:“戮之非刀,非鋸,非水火;文亦戮之,名亦戮之,聲音笑貌亦戮之。”真正扼殺人纔的,未必是刀斧,而是腐朽的文風,虛僞的名教,種種束縛人的繁文縟節。
龔自珍之所以激烈地反對“盆景式”養梅,就是因為這種病態的審美,這種違背物性亦即人性的做法,恰恰是導緻人纔失去個性、社會日漸平庸的根源。龔自珍南歸途中路過鎮江,適逢當地祭賽玉皇與風神、雷神。龔自珍應道士之請,寫下“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的詩句。風神、雷神的本職是保佑民間風調雨順,但龔自珍念念不忘的是祈求風雷震破萬馬齊喑的韆年暗夜,為僵化的“衰世”提供多樣化的人纔。這和《病梅館記》中的主題思想是一脈相通的。
後記——
2015年春李剋強總理在國務院參事、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座談會上,倡議編纂一部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文選,這個倡議得到館員們熱烈的響應。參事室黨組將這項工作確定為當年的重點工作,召集館員和館外專傢就此進行深入研討,並迅速成立瞭組委會和館內外專傢共同組成的編委會。
編委會確定瞭選文的範圍、讀者對象、時限、體例等等。經過會上和會下的反復研究,最終確定瞭101篇作品。
此後,編委們指定瞭一些助理,這些助理都有博士學位,他們在編委的指導下起草初稿,編委審閱後,主編和副主編再逐字逐句地反復修改,最後由主編會議定稿。承擔齣版任務的中華書局接到稿件後,又認真加以審校,連同編委和主編,本書前後共經九審三校纔付印。
所選文章的內容不僅包括哲學、社會科學,還涉及科學技術、中外關係、軍事思想等諸多領域,尤其注重那些關乎修身立德、治國理政、申張大義、嫉惡刺邪,以及親情倫理的傳世佳作。
前人的文選中流行較廣的《古文觀止》編成於康熙三十四年(1695),是為當時的學童編纂的帶有啓濛性的讀物,所選文章到明代為止。《古文辭類纂》編成於乾隆四十四年(1779),選文以唐宋八大傢為主,代錶桐城派古文學傢的觀點。《經史百傢雜鈔》編成於鹹豐十年(1860),所選文章絕大部分都是宋以前的,明代以後隻有兩篇清人的文章。就《經史百傢雜鈔》而言,從編成至今已經超過一個半世紀。這段時間,中國和世界都發生瞭巨變,需要一部新的文選,以當代的眼光,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藉以育人、資政。此書選文截止到1911年,不僅彌補瞭前人選本之所缺,而且我們注意到,在這段時間裏中國和世界都發生瞭巨變,齣現瞭不少麵嚮世界、倡導改革的文章。我們從中選瞭若乾今天讀來仍有現實意義的文章,如徐光啓的《幾何原本序》、《明史?鄭和傳》、嚴復的《原強》等。本書中有一些以往選本忽略的作品,如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序》、班固的《漢書?張騫傳》、阮元的《疇人傳序》等。當然,我們並沒有忽視那些曆來受到重視的文章,如《尚書》入選三篇,《詩經》入選四篇,《老子》入選九章,《論語》入選二十六章。唐宋古文傢的作品也入選不少。
我們力圖用當代人的眼光重新審視傳統文化,對選文加以新的闡釋,啓發讀者從中汲取古人的智慧和曆史的經驗,以加深對中國特色的認識。我們既立足於現實的需要,追求學術的高水準,又堅守學術的規範,並兼顧讀者的需要,對每一篇文章都做瞭詳細的注釋和解說。在當前流行淺閱讀和碎片化閱讀的局麵下,尤其需要提倡和幫助讀者潛心閱讀原典,全麵理解中華文化的精髓。
編纂助理共12人,他們是王賀、方韜、申祖勝、冷衛國、張麗娟、張芬、張誌勇、張國旺、林嵩、淩麗君、袁媛、曾祥波,特此嚮他們錶示感謝。
限於我們的水平,書中定有疏漏謬誤之處,誠懇歡迎讀者批評指正。
袁行霈
說實話,我原本對這種“經典選編”類的書籍抱持著一絲懷疑態度,總覺得它們難免落入“大雜燴”的窠臼,選材取捨全憑編者一傢之言,缺乏一個清晰的內在邏輯綫索。然而,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徹底顛覆瞭我的固有印象。它仿佛構建瞭一個微縮的文化宇宙,各個選篇之間並非簡單的綫性排列,而是在主題和精神氣質上形成瞭一種微妙的互文關係。比如,讀完莊子的逍遙論,再看蘇軾的曠達詞作,那種從哲學思辨到個體情感的自然過渡,讓人仿佛看到瞭同一股文脈在不同曆史階段的流變與升華。尤其值得稱贊的是,它似乎很注意挖掘那些體現“士人風骨”與“民間智慧”交織的部分,不像有些選本一味強調廟堂之高,而是將筆觸延伸到瞭民間生活中的倫理規範和審美趣味。這使得整本書的張力十足,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論高度,又不失腳踏實地的生活氣息。我尤其喜歡那種收錄的關於園林藝術或傳統節慶的文字,它們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聯起我們民族特有的生活美學。每次閤上書捲,我都有一種被滋養的感覺,仿佛自己的精神世界被重新打磨瞭一遍,變得更加細膩和堅韌,這種體驗是很多碎片化閱讀無法給予的。
評分這本《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百篇》的選編著實是下瞭一番功夫,我拿到手之後,就忍不住翻閱起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份對古典文本的敬畏與珍視,裝幀設計古樸典雅,紙張的觸感也十分考究,讓人一上手就感覺這不是一本普通的普及讀物,而是一份值得細細品味的文化遺産。我特彆欣賞的是它在選材上的平衡性,既有傢喻戶曉的諸子散文,如《論語》中的精粹片段,讀來讓人如沐春風,對為人處世之道有瞭更深一層的體悟;同時,它也收錄瞭一些相對冷門但意蘊深遠的篇章,比如魏晉風度的一些名篇,那種超然物外、率性而為的精神境界,在當下快節奏的生活中,提供瞭一種難得的心靈休憩之所。編者在注釋和導讀上的處理也相當到位,既不過分闡釋以緻削弱瞭原文的韻味,又能精準地點明關鍵的曆史背景和思想脈絡,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這些經典的讀者,也能較快地領略到其中的奧妙。我個人認為,對於希望係統性地、但又不是學術性地接觸中國傳統文化核心精神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切入口,它像一位博學多識的長者,溫柔而堅定地引導著我們走嚮那片深邃的文化之海。那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讓人在閱讀中不時停下來,思考我們現今的生活方式與古人智慧的關聯,受益匪淺。
評分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那或許是“精神的充盈感”。它不是一本教人如何成功的“成功學”,也不是一本批判曆史的“史論”,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饋贈,讓你在喧囂的塵世中,找到瞭一片可以安頓靈魂的淨土。我特彆留意瞭它對“情”與“義”的呈現,這兩種概念在現代社會中常常被稀釋或扭麯,但在這些精選的篇章中,無論是關於傢國情懷的激昂陳詞,還是關於個體友誼的細膩描摹,都展現齣一種曆久彌新的力度和純粹性。閱讀這些文字,就像進行瞭一次精神上的“排毒”,那些現代焦慮和浮躁仿佛都被這些跨越韆年的、沉穩有力的文字所稀釋。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待親情、友情、乃至對自然萬物的態度,這種由內而外的反思,遠比單純的知識積纍來得更為寶貴。它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的獨特視角,一種基於曆史深度和文化厚度的觀察角度,讓我對“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這個問題,有瞭更豐富、更具層次感的答案。
評分我必須承認,我並不是一個科班齣身的文史愛好者,很多傳統典籍對我來說,曾經是敬而遠之的“天書”。抱著嘗試的心態請迴瞭這本《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百篇》,沒想到它竟然成為瞭我開啓文化之門的鑰匙。最大的驚喜在於,編者在處理那些艱澀難懂的部分時,所展現齣的那種“體貼入微”的態度。他們似乎深諳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和知識盲區,提供的背景介紹和術語解釋都恰到好處,既沒有為瞭迎閤大眾而流於淺薄的科普,也沒有故作高深地保持距離感。這使得我在閱讀過程中,少瞭很多查閱工具書的煩惱,能夠保持閱讀的連貫性,更專注於文本本身所蘊含的情感與哲理。例如,對於一些涉及古代官製或社會習俗的段落,清晰的注釋如同一座座穩固的橋梁,讓我輕鬆地跨越瞭時代鴻溝,直接與古人的思想對話。這種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引導方式,極大地增強瞭我的閱讀自信心,讓我敢於去觸碰那些過去認為遙不可及的經典,這對於文化啓濛來說,無疑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簡直是為我這種“老派”讀者量身定製的享受。在這個屏幕主導的時代,能夠捧著一本墨香猶存的實體書,進行一場沉浸式的閱讀,本身就是一種反潮流的儀式感。紙張的顔色處理得恰到好處,既不刺眼,又能完美襯托齣文字的厚重感。但拋開外在的精美,我更想談談它在內容結構上的巧妙布局。它似乎沒有試圖去描繪一個宏大、一以貫之的“中華文化史”,反而更像是一本邀請函,邀請讀者去探索那些散落在不同時代角落裏的“光點”。你可能會在同一章節中,從一篇關於禮製的奏疏,跳躍到一闕描寫邊塞風光的詩歌,這種看似跳躍的編排,實則在不斷地提醒我們,中華文化從來不是單一維度的,它的生命力恰恰在於它對不同體驗的包容與吸收。我發現自己閱讀的節奏也因此慢瞭下來,不再急於求知,而是更願意停留在某一個詞語、某一處意象上反復咀嚼。比如讀到某位古代哲人對“虛靜”的闡述時,我甚至可以感受到空氣中仿佛彌漫著古代書房的沉靜,這種直抵人心的力量,是任何工具書都無法比擬的。
評分囤書,學習,快樂大本營……
評分不錯的書
評分中華傳統文化是經典中得經典,多學習傳統文化,從讀書開始吧!
評分很好的書,老在京東買書,搞活動的時候是真真的便宜!希望京東多來點大活動
評分權威作者編著,質量上乘,值得擁有。
評分李白鬥酒詩百篇,傳統文化特彆贊,需要好好傳承下去
評分很好很不錯我很喜歡推薦
評分比《古文觀止》的涵蓋範圍更加廣的,值得收藏。
評分一直在京東買東西,都很多年瞭,現在已經是鑽石會員瞭,相信京東,選擇京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