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在现代文学中,散文是纯文学里开的最美的花。而现代散文的最高成就是多集中在“五四”时期,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中曾这样说:“‘五四’时期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朱自清也在《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文》中高度评价了散文的成就,他说:“最发达的,要算是小品散文。三四年来风起云涌的种种刊物,都有意无意地发表了许多散文,近一年这种刊物更多。……小品散文,于是乎极一时之盛。”在著名的散文《〈背影〉序》中又说:“就散文论散文,这三四年的发展,确是绚烂极了。”
内容简介
要红,要热,要烈,就得浓,浓得化不开……
这既是徐志摩对感情的炙热,也是徐志摩散文的特点。
工作的压力是否让你觉得心情烦躁?奔波的生活是否让你感到筋疲力尽?人生的种种无奈是否让你的精神倍感空虚?
阅读,只有散文才能予人平静和享受;只有经典才能洗去心灵的尘埃。
就是现在,让我们沉静下来,一杯清茶,一本书。体会最美的心情,品味最美的散文。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代表作有散文集《巴黎的鳞爪》,诗歌《再别康桥》等。
精彩书评
徐志摩有许多朋友爱他尊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徐志摩那种优秀的人格学习转化为他们本人的行为指南,为人处世像徐志摩一样高尚、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对于普遍人生百物充满热情,在人格方面美丽放光。足见徐志摩的人格魅力所在。
目录
印度洋上的秋思
北戴河海滨的幻想
泰山日出
翡冷翠山居闲话
巴黎的鳞爪
我所知道的康桥
天目山中笔记
『浓得化不开』(星加坡)
『浓得化不开』之二(香港)
我的彼得
泰戈尔
谒见哈代的一个下午
海滩上种花
想飞
自剖
再剖
秋
我的祖母之死
『迎上前去』
白郎宁夫人的情诗
精彩书摘
昨夜中秋。黄昏时西天挂下一大帘的云母屏,掩住了落日的光潮,将海天一体化成暗蓝色,寂静得如黑衣尼在圣座前默祷。过了一刻,即听得船梢布篷上悉悉索索啜泣起来,低压的云夹着迷濛的雨色,将海线逼得像湖一般窄,沿边的黑影,也辨认不出是山是云,但涕泪的痕迹,却满布在空中水上。
……
前言/序言
昨夜中秋。黄昏时西天挂下一大帘的云母屏,掩住了落日的光潮,将海天一体化成暗蓝色,寂静得如黑衣尼在圣座前默祷。过了一刻,即听得船梢布篷上悉悉索索啜泣起来,低压的云夹着迷濛的雨色,将海线逼得像湖一般窄,沿边的黑影,也辨认不出是山是云,但涕泪的痕迹,却满布在空中水上。
又是一番秋意!那雨声在急骤之中,有零落萧疏的况味,连着阴沉的气氲,只是在我灵魂的耳畔私语道:“秋”!我原来无欢的心境,抵御不住那样温婉的浸润,也就开放了春夏间所积受的秋思,和此时外来的怨艾构合,产出一个弱的婴儿——“愁”。
天色早已沉黑,雨也已休止。但方才啜泣的云,还疏松地幕在天空,只露着些惨白的微光,预告明月已经装束齐整,专等开幕。同时船烟正在莽莽苍苍地吞吐,筑成一座蟒鳞的长桥,直联及西天尽处,和轮船泛出的一流翠波白沫,上下对照,留恋西来的踪迹。
北天云幕豁处,一颗鲜翠的明星,喜孜孜地先来问探消息,像新嫁媳的侍婢,也穿扮得遍体光艳,但新娘依然姗姗未出。
我小的时候,每于中秋夜,呆坐在楼窗外等看“月华”。若然天上有云雾缭绕,我就替“亮晶晶的月亮”担忧。若然见了鱼鳞似的云彩,我的小心就欣欣怡悦,默祷着月儿快些开花,因为我常听人说只要有“瓦楞”云,就有月华;但在月光放彩以前,我母亲早已逼我去上床,所以月华只是我脑筋里一个不曾实现的想象,直到如今。
现在天上砌满了瓦楞云彩,霎时间引起了我早年许多有趣的记忆——但我的纯洁的童心,如今那里去了!
月光有一种神秘的引力。她能使海波咆哮,她能使悲绪生潮。月下的喟息可以结聚成山,月下的情泪可以培畤百亩的畹兰,千茎的紫琳。我疑悲哀是人类先天的遗传,否则,何以我们儿年不知悲感的时期,有时对着一泻的清辉,也往往凄心滴泪呢?
但我今夜却不曾流泪。不是无泪可滴,也不是文明教育将我最纯洁的本能锄净,却为是感觉了神圣的悲哀,将我理解的好奇心激动,想学契古特白登来解剖这神秘的“眸冷骨累”。冷的智永远是热的情的死仇。他们不能相容的。
但在这样浪漫的月夜,要来练习冷酷的分析,似乎不近人情!所以我的心机一转,重复将锋快的智刃剧起,让沉醉的情泪自然流转,听他产生甚么音乐;让绻缱的诗魂漫自低回,看他寻出甚么梦境。
明月正在云岩中间,周围有一圈黄色的彩晕,一阵阵的轻霭,在她面前扯过。海上几百道起伏的银沟,一齐在微叱凄其的音节,此外不受清辉的波域,在暗中坟坟涨落,不知是怨是慕。
我一面将自己一部分的情感,看入自然界的现像,一面拿着纸笔,痴望着月彩,想从她明洁的辉光里,看出今夜地面上秋思的痕迹,希冀她们在我心里,凝成高洁情绪的菁华。因为她光明的捷足,今夜遍走天涯,人间的恩怨,那一件不经过她的慧眼呢?
印度的Ganges(埂奇)河边有一座小村落,村外一个榕绒密绣的湖边,坐着一对情醉的男女,他们中间草地上放着一尊古铜香炉,烧着上品的水息,那温柔婉恋的烟篆,沉馥香浓的热气,便是他们爱感的像征——月光从云端里轻俯下来,在那女子胸前的珠串上,水息的烟尾上,印下一个慈吻,微哂,重复登上她的云艇,上前驶去。
一家别院的楼上,窗帘不曾放下,几枝肥满的桐叶正在玻璃上摇曳斗趣,月光窥见了窗内一张小蚊床上紫纱帐里,安眠着一个安琪儿似的小孩,她轻轻挨进身去,在他温软的眼睫上,嫩桃似的腮上,抚摩了一会。又将她银色的纤指,理齐了他脐圆的额发,蔼然微哂着,又回她的云海去了。
一个失望的诗人,坐在河边一块石头上,满面写着幽郁的神情,他爱人的倩影,在他胸中像河水似的流动,他又不能在失望的渣滓里榨出些微的甘液,他张开两手,仰着头,让大慈大悲的月光,那时正在过路,洗沐他泪腺湿肿的眼眶,他似乎感觉到清心的安慰,立即摸出一枝笔,在白衣襟上写道:
“月光,
你是失望儿的乳娘!”
面海一座柴屋的窗棂里,望得见屋里的内容:一张小桌上放着半块面包和几条冷肉,晚餐的剩余。窗前几上开着一本家用的圣经,炉架上两座点着的烛台,不住地在流泪,旁边坐着一个皱面驼腰的老妇人,两眼半闭不闭地落在伏在她膝上悲泣的一个少妇,她的长裙散在地板上像一只大花蝶。
老妇人掉头向窗外望,只见远远海涛起伏,和慈祥的月光在拥抱蜜吻,她叹了声气向着斜照在圣经上的月彩嗫道:
“真绝望了!真绝望了!”
她独自在她精雅的书室里,把灯火一齐熄了,倚在窗口一架藤椅上,月光从东墙肩上斜泻下去,笼住她的全身,在花砖上幻出一个窈窕的倩影,她两根垂辫的发梢,她微澹的媚唇,和庭前几茎高峙的玉兰花,都在静谧的月色中微颤,她加她的呼吸,吐出一股幽香,不但邻近的花草,连月儿闻了,也禁不住迷醉,她腮边天然的妙涡,已有好几日不圆满:她瘦损了。但她在想甚么呢?月光,你能否将我的梦魂带去,放在离她三五尺的玉兰花枝上。
威尔斯西境一座矿床附近,有三个工人,口衔着笨重的烟斗,在月光中间坐。他们所能想到的话都已讲完,但这异样的月彩,在他们对面的松林,左首的溪水上,平添了不可言语比说的妩媚,惟有他们工余倦极的眼珠不阖,彼此不约而同今晚较往常多抽了两斗的烟,但他们矿火熏黑,煤块擦黑的面容,表示他们心灵的薄弱,在享乐烟斗以外,虽然秋月溪声的戟刺,也不能有精美情绪之反感。等月影移西一些,他们默默地扑出了一斗灰,起身进屋,各自登床睡去。月光从屋背飘眼望进去,只见他们都已睡熟;他们即使有梦,也无非矿内矿外的景色!
月光渡过了爱尔兰海峡,爬上海尔佛林的高峰,正对着静默的红潭。潭水凝定得像一大块冰,铁青色。四周斜坦的小峰,全都满铺着蟹青和蛋白色的岩片碎石,一株矮树都没有。沿潭间有些丛草,那全体形势,正像一大青碗,现在满盛了清洁的月辉,静极了,草里不闻虫吟,水里不闻鱼跃;只有石缝里潜涧沥淅之声,断续地作响,仿佛一座大教堂里点着一星小火,益发对照出静穆宁寂的境界,月儿在铁色的潭面上,倦倚了半晌,重复拔起她的银舄,过山去了。
昨天船离了新加坡以后,方向从正东改为东北,所以前几天的船梢正对落日,此后“晚霞的工厂”渐渐移到我们船向的左手来了。
昨夜吃过晚饭上甲板的时候,船右一海银波,在犀利之中涵有幽秘的彩色,凄清的表情,引起了我的凝视。那放银光的圆球正挂在你头上,如其起靠着船头仰望。她今夜并不十分鲜艳;她精圆的芳容上似乎轻笼着一层藕灰色的薄纱;轻漾着一种悲喟的音调;轻染着几痕泪化的雾霭。她并不十分鲜艳,然而她素洁温柔的光线中,犹之少女浅蓝妙眼的斜瞟;犹之春阳融解在山巅白云反映的嫩色,含有不可解的迷力,媚态,世间凡具有感觉性的人,只要承沐着她的清辉,就发生也是不可理解的反应,引起隐复的内心境界的紧张,——像琴弦一样,——人生最微妙的情绪,戟震生命所蕴藏高洁名贵创现的冲动。有时在心理状态之前,或于同时,撼动躯体的组织,使感觉血液中突起冰流之冰流,嗅神经难禁之酸辛,内藏汹涌之跳动,泪腺之骤热与润湿。那就是秋月兴起的秋思——愁。
昨晚的月色就是秋思的泉源,岂止,直是悲哀幽骚悱怨沉郁的像征,是季候运转的伟剧中最神秘亦最自然的一幕,诗艺界最凄凉亦最微妙的一个消息。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中国字形具有一种独一的妩媚,有几个字的结构,我看来纯是艺术家的匠心:这也是我们国粹之尤粹者之一。譬如“秋”字,已经是一个极美的字形;“愁”字更是文字史上有数的杰作:有石开湖晕,风扫松针的妙处,这一群点画的配置,简直经过柯罗的画篆,米仡朗其罗的雕圭,Chopin的神感;像——用一个科学的比喻——原子的结构,将旋转宇宙的大力收缩成一个无形无踪的电核;这十三笔造成的像征,似乎是宇宙和人生悲惨的现像和经验,吁喟和涕泪,所凝成最纯粹精密的结晶,满充了催迷的秘力。你若然有高蒂闲(Gautier)异超的知感性,定然可以梦到,愁字变形为秋霞黯绿色的通明宝玉,若用银槌轻击之,当吐银色的幽咽电蛇似腾入云天。
我并不是为寻秋意而看月,更不是为觅新愁而访秋月;蓄意沉浸于悲哀的生活,是丹德所不许的。我盖见月而感秋色,因秋窗而拈新愁:人是一簇脆弱而富于反射性的神经!
我重复回到现实的景色,轻裹在云锦之中的秋月,像一个遍体蒙纱的女郎,她那团圆清朗的外貌像新娘,但同时她幂弦的颜色,那是藕灰,她踟躇的行踵,掩泣的痕迹,又使人疑是送丧的丽姝。所以我曾说:
“秋月呀?
我不盼望你团圆。”
这是秋月的特色,不论她是悬在落日残照边的新镰,与“黄昏晓”竞艳的眉钩,中宵斗没西陲的金碗,星云参差间的银床,以至一轮腴满的中秋,不论盈昃高下,总在原来澄爽明秋之中,遍洒着一种我只能称之为“悲哀的轻霭”,和“传愁的以太”。即使你原来无愁,见此也禁不得沾染那“灰色的音调”,渐渐兴感起来!
秋月呀!
谁禁得起银指尖儿
浪漫地搔爬呵!
不信但看那一海的轻涛,可不是禁不住她玉指的抚摩,
?
在那里低徊饮泣呢!就是那:
无聊的云烟,
秋月的美满,
熏暖了飘心冷眼,
也清冷地穿上了轻缟的衣裳,
来参与这
美满的婚姻和丧礼。
志摩
十月六日
(作于1922年10月6日,发表于1922年12月29日《晨报副刊》)
在线试读
《浓得化不开》内容相关
北天云幕豁处,一颗鲜翠的明星,喜孜孜地先来问探消息,像新嫁媳的侍婢,也穿扮得遍体光艳,但新娘依然姗姗未出。
《烟火人间》 序言 生活,有时如同一杯冲泡得恰到好处的茶,余味悠长,暖意渐生;有时又如同巷口那家飘着香气的面馆,烟火气息扑面而来,瞬间勾起心底最深的眷恋。这本书,便是试图捕捉这样一些瞬间,那些平凡日子里,不经意间流淌出的温情与真实。它不是轰轰烈烈的传奇,也不是跌宕起伏的史诗,而是关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关于那些在柴米油盐中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时刻,关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能长久温暖人心的细节。 第一章:光阴的故事,老街的记忆 老街,是许多人童年和青春的背景板。记忆中的老街,总是带着一种独特的味道——潮湿的青石板路,在雨后散发出泥土和青苔的清新气息;早晨,街角那家豆浆油条店升腾起的袅袅白烟,混杂着油条的焦香和豆浆的醇厚;傍晚,家家户户的窗户透出温暖的黄光,伴随着锅碗瓢盆的碰撞声,那是人间最动听的交响乐。 本章将带领读者漫步一条名为“长巷”的老街。长巷,顾名思义,悠长而曲折,仿佛承载了时光的全部重量。这里住着各式各样的人,有在巷口修鞋的老李,他的双手粗糙有力,却能将破旧的鞋子修补得如同新生;有开杂货铺的王婶,她总是笑眯眯地招呼着街坊邻居,她的店里塞满了各式各样的小物件,每一个都仿佛藏着一段故事;还有在巷子深处独自生活的沈婆婆,她养着几盆绿萝,每天在阳光下细心照料,仿佛在等待着什么,又仿佛什么都不在乎。 我们会跟随镜头,记录下长巷里那些被时光遗忘的角落:斑驳的墙壁上爬满了青藤,诉说着岁月的痕迹;老旧的木门上,褪色的对联依稀可见,透出过往的繁华;石板路上,孩子们追逐嬉戏的身影,如同飞舞的彩色蝴蝶,为这条静谧的巷子注入了勃勃生机。 在这里,我们不会遇到绝世的英雄,也不会发现惊天的大秘密。我们只会看到,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人们如何用自己的方式生活着,如何用勤劳和善良,为这条老街注入不竭的生命力。我们也会看到,老街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默默地守护着那些不变的情感,守护着人们心中最柔软的角落。 第二章:炊烟里的温情,家常的滋味 “民以食为天”,食物不仅是果腹之物,更是连接人心的纽带,是承载情感的载体。一本真正的好书,应该有温度,有味道,而这味道,往往就藏在厨房的烟火气里,藏在每一次精心烹制的家常菜里。 本章将聚焦于“家”。家,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情感的港湾。而厨房,则是这个港湾里最温暖的角落。我们将探访不同家庭的厨房,记录下那些充满烟火气的瞬间。 或许是清晨,当大多数人还在沉睡的时候,母亲已经悄悄地在厨房忙碌。灶台上,热气腾腾的粥在咕嘟咕嘟地响,锅里煎着金黄的鸡蛋,香气弥漫开来,唤醒沉睡的家人。她可能一边忙碌,一边哼着不成调的歌,眼神中带着温柔的期盼。 又或许是傍晚,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桌上摆着几样家常菜,看似普通,却饱含着主妇的心意。父亲分享着今天的工作趣事,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讲述着学校的见闻,母亲则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偶尔插上一句,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这简单的饭桌,却是一天中最温馨的时刻。 我们会记录下那些精心烹制的菜肴,不仅仅是食材的搭配和火候的掌握,更是背后蕴含的心意。一道红烧肉,可能承载着对孩子长大成人的期盼;一碗清淡的蔬菜汤,或许是为了照顾家人的健康;而一道童年时母亲常做的点心,更是唤醒了属于那个年代的集体记忆。 食物的味道,其实也是一种记忆的味道。当我们品尝一道熟悉的菜肴时,仿佛就能穿越时空,回到那个熟悉的场景,感受到曾经熟悉的人和事。本章正是要用文字,烹制出这样的“味道”,让读者在阅读中,也能感受到家常菜带来的那份温暖和慰藉。 第三章:人海中的相遇,缘分的微光 茫茫人海,我们遇见了多少人?有多少人成为了过客,又有多少人,在生命中留下了浅浅或深深的印记?缘分,是这个世界上最奇妙的存在,它让我们在不经意间,与他人产生连接,共同谱写生命中的乐章。 本章将聚焦于“相遇”。这些相遇,可能发生在街头巷尾,可能发生在图书馆的某个角落,可能发生在一次意外的帮助之中。它们不是刻意安排的戏剧性情节,而是生活中不期而遇的温暖。 或许是在一个雨天的公交车上,你没有带伞,一位陌生的年轻人默默地递过来一把伞,虽然只是短暂的停留,但那份善意却让你铭记在心。 又或许是在一次旅行中,你迷失了方向,一位当地的老人耐心地为你指路,虽然语言不通,但那份热忱却让你倍感安心。 还可能是,在一家小小的书店里,你与一位同样热爱某个冷门作家的人,因为一本书而相识,从此多了一个可以分享心事的知己。 这些相遇,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也没有感人肺腑的告白,它们就像散落在时光长河中的微光,虽然微弱,却足以照亮彼此前行的道路。本章将用细腻的笔触,捕捉这些稍纵即逝却又弥足珍贵的瞬间,展现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连接。 我们相信,即使在最繁忙的都市,在最冷漠的角落,依然有人间的情暖,依然有善意的传递。这本书,就是想为这些不经意间的温暖,留下一些注脚,让它们得以被看见,被珍藏。 第四章:岁月的沉淀,成长的足迹 每个人都在成长,每个人都在经历岁月的洗礼。成长,不是一夜之间的蜕变,而是点滴积累,是无数次跌倒又爬起的勇气,是面对困难时的坚持,是懂得取舍后的释然。 本章将回顾一些关于“成长”的故事。这些故事,可能来自年轻人的迷茫与探索,也可能来自中年人的沉淀与反思。 或许是一位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面对着复杂的工作和人际关系,在挫折中学习,在困惑中寻找方向。他可能经历过误解,承受过压力,但最终,他学会了独立,学会了担当。 也可能是一位年过半百的人,回顾自己的一生,那些曾经的执着与遗憾,如今都化为了平静的微笑。他可能曾为了事业牺牲了家庭,也可能曾因为年轻时的冲动而错过了许多风景,但如今,他学会了珍惜眼前,学会了感恩。 成长,往往伴随着一些失去,也带来了更多的懂得。我们学会了不再轻易许诺,不再轻易抱怨,学会了更加理解他人,也更加理解自己。本章试图通过这些不同人生阶段的故事,展现成长的过程,以及岁月的沉淀所带来的智慧和力量。 这些故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煽情刻意的渲染,它们只是真实地记录着,人在生命旅途中,所留下的那些或深或浅的足迹。它们提醒我们,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风景,每一个经历都值得被珍视。 结语 《烟火人间》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复杂的结构,它只是试图以一种平和而真诚的姿态,去呈现我们身边那些平凡而又动人的故事。它或许不能改变你的生活,但它希望能在你的心中,点燃一盏温暖的灯,让你在忙碌的生活中,看到片刻的宁静与美好。 它想告诉你,生活的美,不在于远方,而在于眼前;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细水长流。它藏在老街的角落,藏在厨房的烟火里,藏在人海的相遇中,也藏在岁月的沉淀里。 愿这本书,能带给你一丝慰藉,一份共鸣,让你在阅读后,更能体会到生活本身的韵味,发现那些被你忽略的美好。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用力地生活,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谱写着属于自己的,那独一无二的“烟火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