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之鏡:知識分子與蘇聯政治變遷(1936~1991)

思想之鏡:知識分子與蘇聯政治變遷(1936~199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建華 著
圖書標籤:
  • 蘇聯史
  • 知識分子
  • 政治史
  • 思想史
  • 冷戰史
  • 文化史
  • 社會史
  • 曆史研究
  • 蘇聯政治
  • 知識轉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90595
版次:1
商品編碼:1198893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京師世界近現代史研究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40
字數:35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1936年,是蘇聯國傢進程與政治進程的轉摺性一年,在這一年,蘇聯進入瞭以“斯大林模式”為特殊印記的時期,隨後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戈爾巴喬夫相繼執政,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知識分子群體在此期間經曆瞭蘇聯國傢由盛轉衰和蘇聯政治的波譎雲詭,其體驗、感受、認識與批判都是極為獨特和極具價值的,對於認識蘇聯社會主義道路失敗和蘇維埃聯邦製國傢解體的原因也極有意義。蘇聯知識分子不僅是蘇聯政治變遷的親曆者與觀察者,更是映照其多麵特質的“棱鏡”。

作者簡介

張建華,男,齣生於1962年,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曆史學博士。現任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世界史專業(俄國史方嚮)博士生導師,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心主任。1985、1988、1995年畢業於北京師大曆史學係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曆史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88-1992年在黑龍江大學曆史學係工作,任講師。1995年至今在北師大曆史學院世界現代史教研室工作,1997年起任副教授,2003年起任教授,同年被遴選為世界史專業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蘇聯東歐史研究會副理事長,歐美同學會留蘇分會理事,中國世界現代史研究會理事。曾任俄羅斯國立莫斯科大學和聖彼得堡國立大學、德國埃爾蘭根大學、哈薩剋斯坦國立阿裏-法拉比大學、颱灣政治大學和颱灣輔仁大學客座教授。多次應邀齣席在美國、俄羅斯、德國、希臘、意大利、法國、哈薩剋斯坦、土耳其、日本、韓國和濛古等國傢舉辦的國際學術會議。研究領域為俄國(蘇聯)思想文化史、中俄(蘇)文化關係史、俄國(蘇聯)外交史。

目錄

導 論 蘇聯政治與政治文化中的“隱”與“現”
一 關於蘇維埃知識分子
二 關於蘇維埃文化及其終結
三 關於本書書名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蘇聯文化管理體製的變遷
一 蘇聯文化管理體製初建
二 中央宣傳鼓動部:蘇聯文化管理體製的縮影
第二章 蘇聯書報檢查製度的演變
一 列寜和斯大林時期的蘇聯書報檢查製度
二 赫魯曉夫時期的書報檢查製度
三 勃列日涅夫時期的書報檢查製度
四 20世紀80年代:蘇聯書報檢查製度的終結
第三章 蘇聯人文社會科學體係和知識網絡的建立
一 蘇聯人文社會科學體係的建立
二 蘇聯人文社會科學的成就
三 蘇聯人文社會科學的評價
第四章 “敵人形象”與蘇聯政治動員
一 蘇聯政治文化中的“敵人形象”與政治動員
二 蘇聯對美宣傳機構與宣傳路綫
三 蘇聯婦女的政治動員及其意義
第五章 從以賽亞·伯林到米洛凡·吉拉斯:來自兩個陣營的蘇聯觀察
一 以賽亞·伯林視野下的蘇聯政治文化
二 米洛凡·吉拉斯的“新階級”理論和對蘇聯的批判
第六章 異議者說:蘇聯持不同政見者的公共空間
一 蘇共對意識形態的管理
二 蘇聯對青年的思想教育
三 勃列日涅夫時期的意識形態控製及其社會反應
四 蘇聯持不同政見者與持不同政見者運動
第七章 再尋路標:《巨石之下》的知識分子思考
一 《巨石之下》文集的政治主張
二 索爾仁尼琴與《巨石之下》
三 “路標”主題的再現
代結語 “我們怎樣重建俄羅斯”
一 從《第一圈》看蘇聯社會
二 索爾仁尼琴的迴歸
三 “我們怎樣重建俄羅斯”
參考文獻
外國人名對照錶
專有名詞對照錶
後 記

思想之鏡:知識分子與蘇聯政治變遷(1936~1991) 導言: 1936年至1991年,這半個多世紀的時光,是蘇聯曆史上波瀾壯闊、充滿劇烈轉摺的關鍵時期。從斯大林集權統治的嚴酷年代,到赫魯曉夫的“解凍”,再到勃列日涅夫的“停滯”,直至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與公開性”,蘇聯的政治圖景經曆瞭深刻的重塑。而在這場宏大的曆史洪流中,知識分子群體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他們的思想是如何隨著政治風嚮而搖擺、碰撞,又如何在時代浪潮中形成獨特的反響?《思想之鏡》一書,正是試圖以知識分子的視角,深入剖析這段跌宕起伏的蘇聯政治變遷史。 本書並非一部冰冷的政治史敘述,而是聚焦於那些以筆為槍、以思想為劍的知識精英們。在意識形態高度控製的蘇聯社會,他們的命運與國傢命運緊密相連,他們的聲音既可能是對體製的謳歌,也可能是對現實的質疑。從文學傢、藝術傢、曆史學傢到科學傢、哲學傢,這些知識分子在不同的曆史階段,以其獨特的敏感度和洞察力,成為瞭觀察和解讀蘇聯政治變遷的“思想之鏡”。他們所處的時代,既為他們提供瞭思想碰撞的土壤,也設下瞭嚴峻的考驗。他們的作品、言論,甚至是他們的沉默與抗爭,都摺射齣那個時代政治環境的微妙變化,以及知識分子群體在其中所承受的壓力與掙紮。 第一章:嚴酷年代的迴響:斯大林時期知識分子的命運與選擇(1936-1953) 本章將拉開本書的帷幕,將讀者帶入斯大林集權統治下的蘇聯。1936年,蘇聯憲法雖以民主之名頒布,但實際的政治氛圍卻日趨緊張。斯大林的大清洗運動如同陰影籠罩著整個社會,知識分子群體更是成為重點關注的對象。本章將深入探討,在這種高壓政治環境下,知識分子是如何進行自我審查,又是如何在這種極端環境中尋找生存之道,甚至是發齣微弱的聲音。 我們會分析,部分知識分子如何主動或被動地成為國傢宣傳機器的一部分,通過創作歌頌斯大林和共産主義理想的作品,來贏得生存空間和政治上的安全。他們的創作,盡管在後來可能被視為對體製的妥協,但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卻是復雜多重考量的結果。同時,本章也將聚焦那些在夾縫中艱難前行,試圖在藝術和思想上保持一定獨立性的知識分子。他們的作品,可能在字裏行間暗藏諷刺,或者以象徵性的手法錶達內心的壓抑與不滿。 此外,我們會深入研究大規模政治迫害對知識分子群體造成的深遠影響。許多傑齣的思想傢、藝術傢被投入古拉格,甚至被處決。他們的消失,不僅是個人命運的悲劇,更是蘇聯思想文化領域的巨大損失。本章將通過具體的案例,展現個體在強大國傢機器麵前的渺小與抗爭,以及這種壓迫如何塑造瞭那一時期知識分子的集體記憶和心理狀態。 第二章:解凍的暖流:赫魯曉夫時期知識分子的復蘇與爭議(1953-1964) 斯大林逝世後,蘇聯政治迎來瞭一次重要的轉摺——赫魯曉夫的“非斯大林化”運動。這一時期,政治壓迫有所緩和,曾經被壓製的思想和藝術重新獲得瞭錶達的空間。本章將重點關注,在“解凍”的氛圍下,蘇聯知識分子群體所經曆的復蘇與新的挑戰。 我們將探討,一批作傢和藝術傢如何抓住機遇,創作齣揭露斯大林時期黑暗曆史的作品。例如,索爾仁尼琴的《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便成為這一時期的標誌性作品,它以樸素而真實的筆觸,描繪瞭古拉格的殘酷現實,在蘇聯國內外引起瞭巨大的反響。這類作品的齣現,標誌著知識分子群體開始嘗試挑戰既有的曆史敘事,並逐漸成為社會批判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解凍”並非一帆風順。赫魯曉夫的改革也存在著搖擺和反復。本章將分析,在一些關鍵時刻,當知識分子的批判觸及到體製的敏感神經時,政治的弦又會收緊。例如,對帕斯捷爾納剋的《日瓦戈醫生》的批判與迫害,便是“解凍”時期政治與文化之間緊張關係的縮影。這錶明,盡管政治環境有所改善,但對知識分子的控製依然存在,他們需要在有限的自由空間內謹慎前行。 本章還將討論,在“解凍”時期,不同領域的知識分子是如何響應這一變化。科學傢們在科學研究領域獲得瞭更多的自主性,而一些曆史學傢也開始重新審視蘇聯的曆史。他們的活動,雖然並非直接的政治抗爭,但卻為社會思想的多元化奠定瞭基礎。 第三章:停滯時代的暗流:勃列日涅夫時期知識分子的妥協與抵抗(1964-1982) 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政治進入瞭一個相對穩定但卻充滿“停滯”意味的階段。經濟發展緩慢,社會活力減弱,官方意識形態的僵化進一步加劇。在這樣的背景下,知識分子群體的狀況呈現齣更為復雜的圖景。本章將深入剖析,在“停滯”的時代,知識分子是如何在官方的體製內尋找平衡,又如何以更隱晦的方式進行抵抗。 我們將分析,部分知識分子為瞭保持學術和創作的自由,不得不選擇與官方保持一種“技術性”的閤作。他們的研究成果可能在某些方麵服務於國傢,但同時也在私下或通過隱晦的方式,保留著自己的獨立思考。一些作傢和藝術傢,則傾嚮於創作那些不直接觸及政治敏感話題,但卻能在藝術形式或情感錶達上尋求突破的作品。 與此同時,本章也將聚焦於“地下文學”和“非官方文化”的興起。在官方審查的嚴密控製下,一些不被允許齣版的作品,通過手抄本的方式在知識分子群體中流傳。這些“地下作品”不僅包含瞭對現實的尖銳批評,也為那些尋求思想自由的人們提供瞭一個精神的避難所。我們會深入探討,這些“地下”的活動是如何維係著知識分子群體的獨立思考,以及他們所麵臨的巨大風險。 此外,本章還將關注蘇聯特有的“異議分子”(dissidents)現象。這些知識分子,不惜以個人自由為代價,公開錶達對政府政策的不滿,呼籲人權和政治改革。他們雖然人數不多,但其行動卻在國際上引起瞭廣泛關注,並對蘇聯的內部體製構成瞭持續的壓力。我們會探討,這些異議分子的思想來源,他們的行動策略,以及他們在體製內外的生存狀態。 第四章:公開性與幻滅:戈爾巴喬夫時期知識分子的覺醒與分裂(1982-1991) 戈爾巴喬夫上颱後,蘇聯政治迎來瞭“改革與公開性”(Perestroika and Glasnost)的新時代。政治壓迫驟然放鬆,長期被壓抑的思想和言論如同決堤的洪水般湧現。本章將重點探討,在這一劇烈變革的時期,知識分子群體是如何參與到政治和社會轉型中,他們的思想發生瞭怎樣的變化,以及他們之間齣現的深刻分裂。 我們將分析,在“公開性”的浪潮下,知識分子如何以前所未有的熱情參與到對蘇聯曆史和現實的重新評價中。被長期壓製的曆史真相逐漸浮齣水麵,各種政治觀點和思潮開始公開辯論。許多作傢、學者成為瞭改革的支持者,他們積極參與到媒體的討論中,推動著社會意識的解放。 然而,隨著改革的深入,蘇聯社會也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動蕩和挑戰。經濟睏難加劇,民族矛盾激化,政治體製麵臨瓦解。在這種復雜的局麵下,知識分子群體內部也齣現瞭明顯的分裂。一部分人堅守改革理念,希望建立一個更民主、更自由的社會;另一部分人則對改革的失控感到擔憂,甚至開始懷念蘇聯過去的穩定。 本章還將深入探討,在戈爾巴喬夫時期,知識分子的作用發生瞭怎樣的轉變。從過去的相對邊緣的批判者,他們開始走嚮政治舞颱的中心,甚至成為瞭政治運動的推動者。然而,這種積極參與也伴隨著巨大的代價,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在曆史的巨變中,既是助推器,也可能是催化劑。最終,當蘇聯帝國在1991年走嚮解體時,知識分子群體的思想和選擇,也共同譜寫瞭這一曆史的終章。 結論:思想的遺産與鏡子的反思 《思想之鏡》一書的最後一章,將對全書進行總結和升華。我們將迴顧這半個多世紀以來,蘇聯政治變遷對知識分子群體産生的深遠影響,以及知識分子群體的思想活動如何成為理解這段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們會探討,盡管蘇聯不復存在,但這段時期知識分子所留下的思想遺産,以及他們所經曆的麯摺與探索,依然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他們的作品、他們的爭論、他們的選擇,如同“思想之鏡”,不僅摺射齣那個時代的蘇聯政治圖景,也為我們反思知識分子與權力、思想與社會的關係,提供瞭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本書旨在揭示,在任何一個時代,知識分子都扮演著獨特的角色。他們的思想,他們的良知,他們的勇氣,都可能成為改變社會進程的微小但重要的力量。而對於我們讀者而言,通過《思想之鏡》這本書,我們不僅能更深入地瞭解蘇聯的政治曆史,更能從中獲得對知識分子群體在社會變遷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刻理解,以及對思想本身力量的敬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題目《思想之鏡:知識分子與蘇聯政治變遷(1936~1991)》讓我對書中可能呈現的批判性視角充滿瞭期待。我一直認為,曆史的真相往往隱藏在被官方敘事所遮蔽的角落,而知識分子,憑藉其敏銳的洞察力和獨立的批判精神,最有能力揭示這些被掩蓋的真實。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超越簡單的曆史事件復述,而是深入剖析蘇聯政治變遷背後的深層邏輯,以及知識分子在其中扮演的復雜角色。例如,我希望書中能夠探討,當國傢意識形態與知識分子的獨立思想發生衝突時,他們是如何做齣選擇的?是妥協、抵抗,還是以一種更為隱晦的方式錶達自己的觀點?我更想看到書中對一些關鍵人物的思想轉變過程進行深入的分析,看看他們是如何從最初的熱情擁抱共産主義理想,到後來的質疑、幻滅,甚至是成為改革的旗手。這本書如果能為我提供一個更具深度和批判性的理解蘇聯曆史的框架,幫助我跳齣簡單的二元對立思維,看到那個時代的多重麵嚮和復雜性,那將是極大的收獲。

評分

我剛翻開《思想之鏡:知識分子與蘇聯政治變遷(1936~1991)》的幾頁,就被書中對曆史細節的考究深深吸引。作者似乎沒有簡單地羅列事件,而是試圖通過知識分子群體的視角,去重新審視那些被曆史教科書描繪得過於宏大和單調的政治變遷。我特彆想瞭解,在那些大事件的背後,知識分子是如何被捲入其中的,他們的言論、作品,甚至私下的交流,是如何在那個高度敏感的時代,成為影響政治走嚮的微妙力量。比如,我想知道,在斯大林大清洗的恐怖氣氛下,那些曾經的布爾什維剋知識分子,是如何在忠誠與良知之間抉擇的?他們是否隻能選擇沉默,或者被迫參與到對同行的批判之中?而到瞭解凍時期,那些被壓抑的思潮又是如何噴薄而齣,文學作品中是否開始齣現對曆史的反思和對現實的質疑?這本書如果能夠深入挖掘不同派彆的知識分子之間的思想碰撞,以及他們與權力階層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那將非常有價值。我期待的是一種細膩的描繪,而非泛泛而談的概括,能讓我感受到那些知識分子在時代洪流中的個體命運,以及他們作為思想者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和孤獨。

評分

《思想之鏡:知識分子與蘇聯政治變遷(1936~1991)》這個書名,立刻讓我聯想到一個關於“人”的故事,而不是枯燥的政治史。我一直覺得,任何宏大的曆史進程,最終都是由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構成的,而知識分子,作為那個時代思想的引領者和記錄者,他們的經曆往往能最直接地反映社會的變遷。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細地描繪齣,在蘇聯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政治風雲中,那些知識分子是如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麵對截然不同的政治環境,調整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我尤其好奇,在某些壓抑的年代,他們是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同時又努力保留自己思想的火種的。這本書是否會描繪齣,他們如何利用文學、藝術、科學等形式,委婉地錶達對現實的看法,甚至傳遞一些不被允許的真相?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某個作傢如何因作品受到審查,某個科學傢如何因為言論被邊緣化,或者某個藝術傢是如何在創作中融入象徵性的反抗。這些個體故事,或許更能觸動人心,也更能幫助我理解那個時代的復雜性。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思想之鏡:知識分子與蘇聯政治變遷(1936~1991)》引發瞭我強烈的探索欲。我一直對曆史的“微觀”敘事情有獨鍾,認為隻有深入到個體的經驗和思想中,纔能真正理解宏大曆史事件的意義。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將蘇聯政治變遷這一宏大主題,置於知識分子群體的思想光譜之中去審視。我想知道,在那個充滿意識形態鬥爭和政治運動的時代,知識分子是如何被捲入其中,他們的思想是如何在政治的洪流中被塑造、被扭麯,甚至是被摧毀的。這本書是否會展現,那些在特定時期被視為“革命的先鋒”的知識分子,在後來的政治動蕩中,他們的立場和思想又發生瞭怎樣的變化?我更希望看到,那些在權力夾縫中努力保持獨立思考的知識分子,他們是如何在逆境中堅持自己的信念,以及他們的思想是否為後人留下瞭寶貴的啓示。我設想,這本書能夠像一麵鏡子,映照齣知識分子在時代變遷中的復雜心路曆程,以及他們與蘇聯政治體製之間跌宕起伏的關係。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思想之鏡:知識分子與蘇聯政治變遷(1936~1991)》本身就勾起瞭我對那段波瀾壯闊曆史的濃厚興趣。我一直對知識分子在社會變革中所扮演的角色充滿好奇,尤其是在蘇聯這樣一個曾經影響世界格局的巨型國傢。1936年到1991年,這橫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跨度,恰好經曆瞭蘇聯最核心也最動蕩的時期:從斯大林主義的嚴酷統治,到赫魯曉夫解凍的短暫喘息,再到勃列日涅夫時期的停滯,最終走嚮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與解體。我設想,作者在這本書中,一定深入剖析瞭在這段漫長而復雜的政治畫捲中,那些曾經被視為“國傢靈魂”的知識分子們,他們的思想是如何被時代塑造,又如何反過來影響時代。是他們默默承受著壓迫,將真相藏於心底,等待時機?還是他們成為瞭時代的弄潮兒,在改革的浪潮中奮不顧身?抑或是他們在左右搖擺,在理想與現實間掙紮?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展現不同領域的知識分子,例如文學傢、科學傢、哲學傢、藝術傢等,他們是如何運用各自的語言和方式,對蘇聯的政治變遷做齣迴應,甚至是抗爭。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我想通過它,看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內心世界,看到他們如何在極權體製下保持獨立思考,又如何在變革的關鍵時刻發齣自己的聲音。

評分

在京東買書已經成為瞭一種習慣,錢老的?要一本一本買齊

評分

幫朋友代下的,很好沒有問題。

評分

聽說要絕版瞭,趕緊買……買瞭就彆後悔。

評分

不錯的書,很好

評分

好書,不過應該不會禁吧?

評分

1

評分

京東又搞活動,隻是沒有我想要的貨。

評分

挺好,還比較滿意

評分

在京東買書已經成為瞭一種習慣,錢老的?要一本一本買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