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里巴斯

基里巴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美莉 著
图书标签:
  • 太平洋岛国
  • 基里巴斯
  • 岛屿国家
  • 人文地理
  • 旅行
  • 文化
  • 海洋
  • 气候变化
  • 自然风光
  • 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469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897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列国志·新版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0
字数:1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基里巴斯位于太平洋中部,是珊瑚礁之国,由吉尔伯特群岛、菲尼克斯群岛、莱恩群岛三大群岛组成。陆地面积811平方公里,拥有近355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菲尼克斯群岛保留了近于完整的自然生态,201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基里巴斯的政治、历史、经济、社会、文化、外交各方面的情况。

作者简介

徐美莉,山东省栖霞市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外历史与文化比较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目录

第一章 概 览/1
第一节 国土与人口/1
一 地理位置/1
二 国土面积/1
三 地形与气候/2
四 淡水和土壤/5
五 行政区划/6
六 人口、民族、语言/6
七 国旗、国徽、国歌/7
第二节 宗教与民俗/8
一 宗教信仰/8
二 节日/9
三 民俗/9
第三节 特色资源/10
一 游览资源/10
二 著名城市/13
三 特色物产/13
第二章 历 史/15
第一节 殖民者抵达前的岛屿历史/15
一 岛屿早期史/15
二 岛屿间的联系和战争/16
第二节 欧美扩张与殖民地时期的岛屿历史/18
一 各岛屿的“发现”/18
二 “上帝的发现”/20
三 巴纳巴岛磷酸盐矿的戏剧性发现/24
四 吉尔伯特群岛和埃利斯群岛保护区、殖民地的建立与首府选择/26
第三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31
一 日本占领吉尔伯特群岛和巴纳巴岛/31
二 基里巴斯人民的战争经历/34
三 战后吉尔伯特群岛的动荡和巴纳巴人离开家园/35
第四节 民主独立进程/37
一 殖民地人民的独立意识和自治/37
二 1978年制宪大会和大选/42
三 伦敦谈判和独立/45
第五节 共和国简史/47
一 塔巴伊政府时代/47
二 1991年大选至今/51
第三章 政 治/55
第一节 国体、政体与宪法/55
一 国体与政体/55
二 政党与民主政治特色/56
第二节 选举制度/56
一 设立选举委员会/56
二 议会选举/57
三 总统选举/60
第三节 行政/61
一 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委员会/61
二 内阁与部长/62
三 地方行政机构/63
四 行政监督和咨询机构/64
五 公职人员制度/65
第四节 立法与司法/65
一 立法/65
二 司法/69
三 现行法律/71
第四章 经 济/75
第一节 概况/75
一 独立后的经济发展/75
二 经济制度/77
三 经济政策/77
第二节 农业/80
一 陆地种植业/80
二 海洋种植养殖业/83
三 海洋渔业/84
第三节 能源产业、交通运输业与邮电业/86
一 能源产业/86
二 交通运输业/87
三 邮电业/88
第四节 商业与旅游业/89
一 商业/89
二 旅游业/90
第五节 财政与金融/91
一 财政/91
二 金融/92
第六节 对外经济关系/94
一 进出口贸易/94
二 劳务输出/95
三 海外援助和海外投资/96
第五章 社 会/99
第一节 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99
一 社会结构/99
二 社会管理/101
三 社会关系/103
四 族群特征/104
第二节 国民生活/107
一 就业、收入与消费/107
二 衣食住行/109
三 主要社会问题/112
第三节 医疗卫生/114
一 常见疾病/114
二 政策措施/114
三 改善情况/116
第六章 文 化/117
第一节 教育/117
一 教育简史/117
二 教育管理体制/119
三 教育体制/119
第二节 文学、艺术与体育/120
一 文学、美术和传统工艺/120
二 音乐与舞蹈/121
三 体育/123
第三节 新闻出版/124
一 历史研究和著述/124
二 门户网站/127
三 媒体/127
第七章 外 交/129
第一节 外交简况/129
第二节 与欧美国家的关系/131
一 与欧洲国家的关系/131
二 与美洲国家的关系/132
第三节 与太平洋邻国的关系/133
一 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关系/133
二 与太平洋其他岛国的关系/134
第四节 与其他太平洋国家的关系/137
一 与日本、菲律宾等国家的关系/137
二 与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关系/139
大事纪年/143
附 录/147
参考文献/149
索 引/153

前言/序言


于洪君
原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太平洋岛国地处太平洋深处,主要指分布在大洋洲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外的20余个国家和地区。太平洋岛国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 8000 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在近代西方入侵之前,太平洋岛国大多处于原始社会时期。随着西方殖民者不断入侵,太平洋岛国相继沦为殖民地。二战结束后,这一区域主要实行托管制,非殖民化运动在各国随即展开。从1962年萨摩亚独立至今,该地区已有14个国家获得独立,分别是萨摩亚、库克群岛、瑙鲁、汤加、斐济、纽埃、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图瓦卢、基里巴斯、瓦努阿图、马绍尔群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和帕劳。
太平洋岛国所在区域战略位置重要。西北与东南亚相邻,西连澳大利亚,东靠美洲,向南越过新西兰与南极大陆相望。该区域还连接着太平洋和印度洋,扼守美洲至亚洲的太平洋运输线,占据北半球通往南半球乃至南极的国际海运航线,是东西、南北两大战略通道的交汇处。不仅如此,太平洋岛国和地区还拥有20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专属区,海洋资源与矿产资源丰富,盛产铜、镍、金、铝矾土、铬等金属和稀土,海底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近年来,该区域已经成为世界各大国和新兴国家战略博弈的竞技场。
太平洋岛国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和亚太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同太平洋岛国的传统友谊和文化交往源远流长,早在19世纪中期就有华人远涉重洋移居太平洋岛国,参与了这一地区的开发。近年来,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合作日渐加强,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都取得丰硕成果。目前,中国在南太平洋地区拥有最大规模的外交使团。同时,中国在经济上也成为该地区继澳大利亚和美国之后的第三大援助国,并设立了 “中国-太平洋岛国论坛”、“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技术合作论坛” 等对话沟通平台。2014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斐济与太平洋建交岛国领导人举行集体会晤,一致决定构建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携手共筑命运共同体,为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关系掀开历史新篇章。
由于太平洋岛国地小人稀,且长期远离国际冲突热点,处于世界事务的边缘,因而在相当长一段时期被视为“太平洋最偏僻的地区”。中国的地区国别研究长时期以来主要聚焦于近邻国家,加之资料有限,人才不足,信息沟通偏弱,对太平洋岛国关注度较低,因此国内学界对此区域总体上了解不多,研究成果比较匮乏。而美、英、澳、新等西方学者因涉足较早,涉猎较广,且有充足的资金与先进的手段作支撑,取得了不菲的成果,但这些成果多出于西方国家的全球战略及本国利益的需要,其立场与观点均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难以完全为我所用。
近年来,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不断加快,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国在全球的利益分布日趋广泛。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交往并扩大互利合作,是日渐崛起的中国进一步参与全球化进程,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客观要求,也是包括太平洋岛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殷切期待。更全面更深入的地区研究,必将为中国进一步发挥国际影响力,大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心提供强有力的支持。2011 年11 月,教育部向各高校下发《关于培育区域和国别以及国际教育研究基地的通知》和《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希望建设一批既具有专业优势又能产生重要影响的智囊团和思想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也多次提及国别研究立项和“民间智库”问题,鼓励有条件的大学新设国别研究机构。
在这种形势下,聊城大学审时度势,结合国家战略急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自身条件,在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南太平洋岛国研究所”的基础上,整合世界史、外国语、国际政治等全校相关学科资源,于2012年9月成立了“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中心聘请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中央电视台国际问题顾问、博士生导师李绍先研究员等为兼职教授。著名世界史学家、国家级教学名师王玮教授担任中心首席专家。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驻华大使苏赛亚等多位太平洋岛国驻华外交官被聘为中心荣誉学术顾问。在有关各方的大力支持下,中心以太平洋岛国历史与社会形态、对外关系、政情政制、经贸旅游等为研究重点,致力于打造太平洋岛国研究领域具有专业优势和重要影响的国家智库,力图为国家和地方与太平洋岛国进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中国和太平洋岛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提供智力支撑和学术支持,为国内的太平洋岛国研究提供学术交流与互动的平台。
中心建立以来,已取得一系列可喜成绩。目前中心已建成国内最齐全、数量达3000余册的太平洋岛国研究资料中心和数据库,并创建国内首个以太平洋岛国研究为主题的学术网站及微信公众号;定期编印《太平洋岛国研究通讯》,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研究报告;在研省部级以上课题8项。2014年,中心成功举办了国内首届“太平洋岛国研究高层论坛”,论坛被评为“山东社科论坛十佳研讨会”,与会学者提交的20余篇优秀论文辑为《太平洋岛国的历史与现实》,由山东大学出版社于2014年12月正式出版。《太平洋学报》2014年第11期刊载了中心研究人员的12篇学术论文,澳大利亚《太平洋历史杂志》(The Journal of Pacific History)对中心学者及其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这表明,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的研究开始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中心成立伊始,负责人陈德正教授就提出了编撰太平洋岛国丛书的设想,并组织了编撰队伍,由吕桂霞教授拟定了编撰体例,李增洪教授、王作成博士等也做了不少编务工作。在丛书编撰过程中,适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承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资助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新版《列国志》编撰出版工作启动。考虑到《列国志》丛书所拥有的品牌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研究中心积极申请参与新版《列国志》编撰出版工作。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谢寿光社长、人文分社宋月华社长的大力支持下,中心人员编撰的太平洋岛国诸卷得以列入新版《列国志》丛书,给中心以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为了使中心人员编撰的太平洋岛国诸卷更加符合新版《列国志》的编撰要求,人文分社总编辑张晓莉女士在编撰体例调整方面给予了诸多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因其特殊的地缘特征,太平洋岛国战略价值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同时,在中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作为中国大周边外交格局一分子的太平洋岛国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新版《列国志》太平洋岛国诸卷的出版,不仅可填补国内在太平洋岛国研究领域的空白,同时也为我国涉外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出境旅行人员提供一套学术性、知识性、实用性、普及性兼顾的有关太平洋岛国的图书。一书在手,即可明了对国人而言充满神秘色彩的太平洋诸岛国的历史、民族、宗教、政治、经济以及外交等基本情况。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也将以新版《列国志》太平洋岛国诸卷的出版为契机,将太平洋岛国研究逐步推向深入。
太平洋之心,遗世独立:一个岛屿国家的史诗 序言 在浩瀚无垠的太平洋上,散落着无数珍珠般的岛屿,它们承载着古老的故事,孕育着独特的文明,也诉说着关于人类与自然的深沉对话。其中,有一个国家,它横跨赤道,连接东西半球,它的名字在地图上显得如此渺小,却在地理和气候上拥有着非凡的意义。它不是人们口中常谈的旅游胜地,也不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焦点,但它却以一种遗世独立的方式,书写着自己的生存史诗。 本书将带您踏上一段远离尘嚣的旅程,深入了解这个被赤道环绕,被海洋拥抱的国家。我们将穿越时间的长河,探寻它从远古时期人类的足迹,到近代西方探险家的到来,再到最终独立建国,走向现代化进程的跌宕起伏。我们将揭示这片土地上独特的地理特征,剖析它在气候变化中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并深入理解当地人民如何在这片狭长的陆地上,发展出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第一章:漂流者的家园——早期迁徙与文明曙光 在人类文明的黎明时期,太平洋的广阔水域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故事的起点,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那些勇敢而充满智慧的古代航海家,他们驾驭着简陋的独木舟,凭借着对星辰、洋流和鸟类迁徙的深刻理解,在漫无边际的海洋中探索未知。他们是如何跨越难以想象的距离,将生命和文化带到这片遥远的太平洋腹地?本书将通过考古发现和人类学研究,勾勒出这些早期移民的壮丽迁徙画卷。 这些漂流者并非孤立地抵达,而是带来了他们祖先的智慧、技能和信仰。他们在这里找到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学会了与海洋共处,发展出了独特的农业和渔业技术。他们的社会结构、宗教仪式、口头传说,都在这片新土地上生根发芽,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我们将通过对当地古代遗址、传统习俗的考察,揭示这些早期文明的独特之处,它们如何在这种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发展出令人惊叹的适应力和创造力。 第二章:环绕赤道——地理奇观与生命脉搏 地理是塑造人类文明的重要力量。本书将详细描绘这个国家的独特地理构成。它不是一块连续的陆地,而是由一系列散落在太平洋中,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珊瑚岛礁和低洼环礁组成。这种破碎而分散的地理格局,赋予了它独一无二的版图。我们将逐一探访这些分散的岛屿,了解它们的地质构造,从微小的火山活动遗迹,到广阔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展现这片土地是如何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形成的。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该国横跨赤道,并位于国际日期变更线附近。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带来了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我们将在本书中深入探讨,赤道的高温湿润环境,以及太平洋季风对当地气候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聚焦于这个国家面临的最为严峻的生存挑战——海平面上升。作为世界上地势最低的国家之一,海平面上升对其生存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本书将通过科学数据和实地观察,详细分析海平面上升的现状、原因及其对岛屿侵蚀、淡水资源枯竭、以及居民生活带来的直接影响。我们将看到,这个国家如何在与自然环境的较量中,寻找生存与发展的出路。 第三章:碧海蓝天下的生活——文化、社会与经济的交织 在这片被碧海蓝天拥抱的土地上,生活着一群坚韧而乐观的居民。本书将深入描绘他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习俗。虽然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但他们仍然保留着许多祖先流传下来的传统。我们将探讨他们的语言、音乐、舞蹈、宗教信仰,以及这些文化元素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经济方面,这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充满了挑战。由于地处偏远,资源相对匮乏,其经济发展高度依赖于外部援助和有限的自然资源。我们将详细分析其主要的经济支柱,例如渔业、旅游业(尽管规模不大,但对当地经济至关重要)、以及通过对外汇款带来的收入。同时,我们也将探讨该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经济瓶颈,例如基础设施建设的困难、人才流失等问题。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当地人民在面对严峻环境挑战时的生存智慧和社区凝聚力。我们将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现他们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发展可持续的农业和渔业,如何通过世代相传的知识,应对自然灾害。社区互助、家庭观念的强大,是支撑他们克服困难的重要力量。本书将不仅仅是地理和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曲关于人类适应力、坚韧不拔和社区力量的赞歌。 第四章:全球视野下的回响——环境挑战与国际合作 如今,这个岛屿国家的故事,已经不仅仅是其内部的叙事,更成为全球气候变化议题中一个令人警醒的缩影。本书将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其所面临的环境挑战。海平面上升不仅仅是地理问题,更是关乎国家存亡的生存危机。我们将探讨国际社会如何关注到这个国家的困境,以及相关的国际援助和合作项目。 这包括,如何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其改进基础设施,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如何探索适应性强的农业和水资源管理技术;以及如何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为这些脆弱岛屿发声。本书将剖析这些国际合作的成效与局限,并思考在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国际社会应如何承担起责任,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该国人民的未来展望。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未来?是否会面临大规模的迁移?他们又将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继续守护自己的文化和家园?本书将尝试从当地人的视角出发,呈现他们对未来的思考和希望,以及他们为守护这片珍贵的土地所付出的努力。 结语 这个太平洋之心,它以一种沉默而有力的方式,向世界诉说着关于生存、适应与希望的故事。它的存在,提醒着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应该关注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关注那些在严峻环境中默默奋斗的人们。它并非遥不可及的世外桃源,而是我们共同地球村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本书,您将不仅仅了解一个遥远的国度,更将获得对人类韧性、自然力量以及我们共同未来的一次深刻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基里巴斯》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冲击。它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打破了常规的时间线和逻辑顺序,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推理和连接。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解一个巨大的谜题,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块散落的拼图,需要我耐心地去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这种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但也带来了极大的乐趣。我不得不时刻保持警惕,去捕捉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线索。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对“讲述故事”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证明了,一个好的故事,不一定需要跌宕起伏的情节,也不一定需要鲜明的人物性格。它可以是零散的,可以是碎片化的,但只要能触动读者的内心,引发读者的思考,它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感到自己参与到了故事的创造过程中,我的阅读行为本身,也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

评分

读《基里巴斯》的过程,就像是一场与内心深处的对话。它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戏剧性的转折,但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人生的审视。我常常会在阅读中,对照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选择。书中对个体在宏大世界中的渺小感,以及在面对命运时的无力感,都描写得非常深刻。然而,这种忧伤并不是绝望,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对生命的敬畏。它让我明白,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蕴藏着不为人知的伟大。我被书中人物那种淡然的姿态所打动,他们在面对困境时,并没有歇斯底里的抗争,而是以一种近乎平和的方式去承受和理解。这种力量,比任何激昂的宣言都更具感染力。读完这本书,我感到自己更加平静,也更加懂得珍惜当下,感恩生活。

评分

《基里巴斯》是一本让我感到“意外”的书。我原本以为会读到一本描绘某个特定地理区域的书,但实际阅读下来,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次关于“存在”的哲学探索。作者用一种非常写意的手法,将现实与想象、过去与现在、个体与集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个高处,俯瞰着人世间的百态,却又置身其中,无法逃离。书中那些关于孤独、关于联结、关于失落、关于希望的描绘,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常常会从书中的某个场景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那些曾经被遗忘的情感,也随着文字的涌现而重新浮现。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字的无限可能,也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评分

这本《基里巴斯》读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它没有直接描绘壮丽的自然风光,也没有铺陈惊心动魄的冒险故事,但它却以一种极其细腻、近乎耳语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一个遥远、却又无比真实的世界。我仿佛能感受到那咸湿的海风拂过脸颊,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淡淡的鱼腥味和热带花朵的香气。作者的文字,不是那种大开大合的渲染,而是如同在细致描摹一件古老的手工艺品,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历史的沉淀和生活的温度。我尤其被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所吸引,那些微小的喜悦、不易察觉的忧伤、以及在日常琐碎中闪烁的人性光辉,都通过作者的笔尖流淌出来,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我常常会停下脚步,想象着书中的人物此刻的表情,他们的眼神里可能藏着怎样的故事。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它不给你明确的答案,而是邀请你去感受,去体会,去与书中的世界产生共鸣。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书,更像是一杯需要慢慢品味的陈年佳酿,每一次回味,都能品出新的滋味。

评分

读完《基里巴斯》,我脑海里回荡的不是某个特定情节的画面,而是一种挥之不去的、难以言喻的氛围。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充满魅力的想象空间。我感觉自己像是漫步在一个梦境里,周围的一切既熟悉又陌生。那些关于时间的流逝,关于记忆的模糊,关于存在的意义的探讨,都以一种非常抽象却又引人深思的方式呈现。它不像是一本有清晰脉络的小说,更像是一组由意象和情感串联起来的片段。我有时会疑惑,这是作者真实的经历,还是纯粹的虚构?但很快,这种疑惑就被一种沉醉所取代。我愿意沉浸在这种模糊而美好的意境中,让思绪随着文字的起伏而飘荡。书中某些句子,我甚至会反复阅读,试图从中捕捉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它挑战了我传统的阅读习惯,让我学会用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接纳一个全新的艺术表达方式。这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也是一种情感上的洗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