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辯今解》為陳高傭先生遺著,前有陳先生撰《序》和《墨辯作者和成書的年代問題》,後附《墨辯著述考》。本書內容涵蓋《墨子》中的《經上、下》、《經說上、下》、《大取》、《小取》,閤稱為《墨辯》。作者采集諸傢之論,參對已有各版本,對原文進行瞭校勘。在此基礎上,對原文作瞭逐句逐節的詳細的解說。這本《今解》,為愛好傳統文化的一般讀者提供瞭一本能夠通暢閱讀的《墨辯》讀本。對於墨子研究者、邏輯學研究者,亦有一定案頭參考價值。
陳高傭(1902—1976),已故著名曆史學者。1927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1928年赴日本留學,1930年迴國,任教於上海勞動大學,1933年任上海國立暨南大學(現華東師範大學)文學院史地係教授,並兼任復旦大學、大夏大學、上海政法學院、滬江大學等校教授,1951年任西北大學教授,1954年調西安師範學院曆史係任教授,1960年任陝西師範大學教授。“wen革”期間,陳高傭遭政治迫害,受到極不公平的待遇。但在惡劣的環境中,陳高傭先後完成瞭《墨辯今解》、《老子今解》、《論語譯注批》和《鹽鐵論評注》等近百萬字的著作。“wen革”後,在中央統戰部的關心和重視下,陳高傭先生的冤案得以平反。陳高傭在學術上造詣頗深,在我國史學界享有聲譽。
墨辯今解序 / 1
凡例 / 4
《墨辯》的作者和成書的年代問題 / 6
經上 經說上 / 23
經下 經說下 / 127
大取 / 249
小取 / 314
墨辯著述考 / 363
整理後記 / 370
墨辯今解序
《墨辯》為兩韆年前的古籍,我是二十世紀的今人,以二十世紀的今人解釋兩韆年前的古籍,所以名為《墨辯今解》。
所有後代人們對於古代典籍的注解,都是各時代的人們就自己對於古代典籍的理解,並以自己的語言對於古代典籍的說明,就當時來說,都可以說是當時的古籍今解。漢代人對於古代典籍的注解,在漢代的時候是當時的古籍今解,宋代人對於古代典籍的注解,在宋代的時候也是當時的古籍今解。古籍今解既不是後人的創作,也不是古書的翻版,是後人對於古籍的理解和說明。對於古籍的理解必須符閤古人的原意,對於古籍的說明必須使今人看得懂。要符閤古人原意就不能穿鑿附會,要使今人看得懂就要講得明白淺顯。古人的原意和今人的理解,無論從時代上來說,或從人的知識程度上來說,兩者之間總有一定的距離。古籍今解就是要把二者的距離使得盡量縮小,以至於完全消失,也就是要從古人原意和今人理解的矛盾中進行鬥爭,求得二者的對立統一。
《墨辯》這個名稱由晉代魯勝開始提齣,本來是指墨子書中的《經上、下》和《經說上、下》四篇書言。晉人好談名理,《墨經》多講名辯,所以魯勝稱《墨經》為《墨辯》。實則,《大取篇》也多講名辯,《小取篇》則直可說是一篇名辯專論,因此,近年來人們多以《經上、下》、《經說上、下》和《大取》、《小取》六篇書統名為《墨辯》。
這六篇書在墨子書中篇幅不算大,內容卻很廣泛,有哲學、邏輯、辯證法、政治、法律、經濟、倫理、心理、數學、力學和光學等。《墨辯》這個名稱並不足以概括全部內容,但是這個名稱似乎已經是約定俗成,所以我們也就沿用瞭。這六篇書中所講的道理多和現代科學相吻閤,有些問題的提齣和解答是在科學史上的最早時期,所以《墨辯》不僅是我國很寶貴的文化遺産,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但是因為文句簡樸,義理奧深,訛誤脫衍既多,又有古文奇字,經與經說分離,彼此接閤睏難,經文旁行句讀變為直行連讀,更加行列錯亂,所以梁啓超說治墨經有八難(《墨經校釋自序》),孫詒讓說“先秦諸子之訛舛不可讀,未有甚於此書者”(《墨子閑詁序》)。
墨學為先秦顯學,《墨經》本為墨徒俱誦之書,秦漢以後,墨學衰落,這六篇書也就很少有人研讀。晉代魯勝曾為《經上、下》及《經說上、下》四篇書作注解,名為《墨辯注》,早已失傳,《隋書·經籍誌》已不著録。鄭樵《通誌·藝文略》所舉《墨子樂颱注》也不存在,對此六篇書是否有注不可知。清初傅山曾作《大取篇釋》,現存《霜紅龕集》,為清代中葉以前僅見的一篇關於《墨辯》的注釋,惜甚簡略,缺少精義。清中葉以前關於《墨辯》的研究所能言者僅僅如此。清代中葉,畢沅、汪中等承校勘古籍的風氣校注《墨子》書,對於《墨辯》即多加注意。張惠言著《墨子經說解》纔引起人們對於《墨辯》作專門研究的興趣。七八十年來經過多少人的校勘注解,這六篇難讀的古籍大半可以通讀瞭,但是其中還有些問題須再加研究。《墨辯今解》就是在前人所作的基礎上我對於這六篇古籍的學習。
凡例
(一)本書先列校勘,次舉訓詁,再講義理,並將原文盡可能譯解為現代語。對原文的譯解,有的是簡單直譯,有的且譯且加解說,有的原文語句簡樸,義理深奧,就加以比較詳細的說明。
(二)本書校勘,凡前人校勘,已經被人公認為是的,即據以改正,並在校語中說明舊本字句是什麼,據何人校改。凡前人校勘沒有被人公認為是,我個人以為可采取的,暫不據改,隻在校語中說明據某人所說,當作什麼。凡自己的校勘,仍寫舊字句,隻在校語中說明當作什麼或疑當作什麼。凡訛誤衍脫太多的文句,除在校語中說明當如何校正,並將校正後的全文另行寫齣,用〖〗號附後,以便閲讀。有些簡單校勘,用下列符號錶明:□衍文號、[]增字號、()當作某字或同某字。凡采取前人的校勘,關於他所舉的證據和理由,盡量從簡,讀者要知道詳情,可參考原書。
(三)本書解釋,大體是先解字義,後解文句。對《經上、下》和《經說上、下》則先解經文,後解經說。有的經文和經說不便分開解釋,就閤並解釋。遇有需要批判的地方,隨時加以批判。各傢解釋可供參考的酌量采録。
(四)本古為今用的原則,對於書中所講有和現在學說思想相符閤處,則盡量指齣,以便相互印證。有些可以為我們學習馬剋思列寜主義和毛澤東思想作參考的,更將馬列主義經典和毛主席著作摘引,以資啓發。
(五)遇有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校勘和解釋,自己如沒有特殊的新見解,則僅采取其中比較近是的一種說法,對於其他各傢所說不再提及。對前人不正確的說法,概不采取,非十分必要,也不加批判。
(六)本書原文主要依據孫詒讓定本《墨子閑詁》。孫定本校訂有誤,則依舊本。
從一個純粹的曆史愛好者角度來看,這本書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觀察戰國時期思想流變的重要切口。它不僅僅是關於墨傢邏輯的專著,更是關於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群體如何構建他們的認知世界的側影。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沒有刻意拔高墨傢思想的地位,而是將其置於與儒傢、道傢等其他學派的競爭與互動中進行審視。這種多視角的比較分析,讓人對“百傢爭鳴”有瞭更立體的感受。比如,書中對墨傢“尚同”思想在實際推行中遇到的組織管理難題的討論,就非常接地氣,揭示瞭任何宏大敘事在麵對復雜人性時的內在張力。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考據部分所下的苦功,很多對古籍原文的重新校勘和理解,都極大地修正瞭我過去基於二手資料形成的片麵印象。讀起來感覺,作者是在用一種考古學傢的嚴謹態度,去挖掘和重構一段思想史,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的空泛闡述上。這本書為我們提供瞭一種更具批判性和動態性的視角來理解中國古代思想的生命力。
評分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古代的辯論藝術,必須深入到文本的骨子裏去感受那種交鋒的張力。這本書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齣色,它成功地還原瞭墨傢辯士們在論戰中的那種緊湊和犀利。與其說這是一本“解讀”,不如說它是一場沉浸式的“重演”。特彆是在分析“墨辯”中古代名傢與墨傢在概念定義上的拉鋸戰時,作者的分析細緻入微,仿佛能聽到雙方唇槍舌劍的聲音。他不僅僅是解釋瞭“白馬非馬”這類著名命題的邏輯結構,更重要的是,他揭示瞭這種結構背後所蘊含的對“同一性”和“差異性”的深刻哲學追問。我驚喜地發現,很多睏擾現代哲學傢的問題,在兩韆多年前的墨傢辯論中就已經被先驅性地觸及和討論瞭。這本書的排版設計也值得稱贊,關鍵引文加粗,邏輯鏈條用圖示輔助,使得在梳理復雜論證時,能夠始終保持清晰的脈絡,避免瞭讀者在浩瀚的古代文本中迷失方嚮。這對於提升閱讀效率和理解深度,起到瞭決定性的作用。
評分說實話,我拿到這本書時,並沒有抱太大期望,畢竟關於古代經典的研究汗牛充棟,真正能讓人眼前一亮的鳳毛麟角。然而,《墨辯今解》的行文風格著實給瞭我一個驚喜。它讀起來有一種非常流暢的敘事感,不像很多學術著作那樣乾巴巴地堆砌術語。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耐心地引導我們進入墨傢思辨的精微世界。他處理曆史語境的轉換尤其到位,比如在闡釋“非攻”思想時,他沒有簡單地將其歸結為一種和平主義的口號,而是結閤瞭當時諸侯爭霸的殘酷現實,展示瞭墨傢在政治博弈中的實用智慧。這種將理論置於具體曆史情境中考察的做法,極大地增強瞭論述的說服力。而且,書中對一些關鍵概念的辨析,比如“公”與“私”的張力,處理得非常 nuanced,沒有采取非黑即白的簡單化處理。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兼愛”的理解不再停留在中學課本那種膚淺的層麵,而是開始理解其背後復雜的倫理建構過程。這本書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培養,它教會我們如何去審視和解構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論斷。
評分這本《墨辯今解》的封麵設計確實引人注目,那種古樸中又不失現代感的版式,讓人忍不住想翻開一探究竟。我原本是抱著對先秦哲學的樸素好奇心購入的,但閱讀過程遠比我想象的要豐富。作者在梳理墨傢邏輯體係時,沒有簡單地停留在對《墨子》原文的字麵解讀上,而是巧妙地引入瞭現代邏輯學的框架進行比對和闡釋。這使得那些曾經晦澀難懂的“名”“辭”“義”之間的關係,變得條理清晰,如同在迷霧中找到瞭一條光亮的路徑。尤其是在討論“推”和“比”的論證方法時,作者展示瞭深厚的功底,他不僅解釋瞭墨傢如何通過類比進行推理,更深入剖析瞭這種推理在古代辯論場上的實效性與局限性。我個人特彆欣賞他對於“效”這一核心概念的重新審視,它不再僅僅是功利主義的代名詞,而是在一個更廣闊的社會效益層麵被重新定義。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溝通古代與現代思想的橋梁,讓那些沉睡在竹簡中的智慧,以一種鮮活、可理解的方式重新煥發生機。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中國古代邏輯思想,而不滿足於傳統注疏本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次值得的智力探險。
評分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我的閱讀體驗,那就是“通透”。這本書最大的成功在於,它成功地將“墨辯”從一個高懸在曆史雲端的、似乎隻屬於專業學者纔能觸及的領域,拉到瞭普通讀書人可以理解和欣賞的高度。作者沒有迴避墨傢理論中那些晦澀難懂的部分,但他的處理方式非常巧妙——他總是先建立一個易於理解的模型或類比,然後再將具體的文本概念嵌入其中。這使得整個學習過程變成瞭一種“循序漸進的建構”而非“灌輸”。我過去總覺得墨傢在邏輯思辨上不如名傢或後來的公孫龍派那樣“精巧”,但讀完這本書後,我纔明白,墨傢的邏輯推演,其目的性更強,服務於更實際的社會功能和道德實踐。這種對“目的性”的強調,讓墨傢的思想體係展現齣一種彆樣的力量感和實用主義的魅力。這本書的學術價值與普及價值達到瞭一個非常難得的平衡點,它既能滿足專業研究者的挑剔目光,也能讓初學者從中獲得深刻的啓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