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辩今解》为陈高傭先生遗著,前有陈先生撰《序》和《墨辩作者和成书的年代问题》,后附《墨辩著述考》。本书内容涵盖《墨子》中的《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合称为《墨辩》。作者采集诸家之论,参对已有各版本,对原文进行了校勘。在此基础上,对原文作了逐句逐节的详细的解说。这本《今解》,为爱好传统文化的一般读者提供了一本能够通畅阅读的《墨辩》读本。对于墨子研究者、逻辑学研究者,亦有一定案头参考价值。
陈高傭(1902—1976),已故著名历史学者。192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28年赴日本留学,1930年回国,任教于上海劳动大学,1933年任上海国立暨南大学(现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史地系教授,并兼任复旦大学、大夏大学、上海政法学院、沪江大学等校教授,1951年任西北大学教授,1954年调西安师范学院历史系任教授,1960年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wen革”期间,陈高傭遭政治迫害,受到极不公平的待遇。但在恶劣的环境中,陈高傭先后完成了《墨辩今解》、《老子今解》、《论语译注批》和《盐铁论评注》等近百万字的著作。“wen革”后,在中央统战部的关心和重视下,陈高傭先生的冤案得以平反。陈高傭在学术上造诣颇深,在我国史学界享有声誉。
墨辩今解序 / 1
凡例 / 4
《墨辩》的作者和成书的年代问题 / 6
经上 经说上 / 23
经下 经说下 / 127
大取 / 249
小取 / 314
墨辩著述考 / 363
整理后记 / 370
墨辩今解序
《墨辩》为两千年前的古籍,我是二十世纪的今人,以二十世纪的今人解释两千年前的古籍,所以名为《墨辩今解》。
所有后代人们对于古代典籍的注解,都是各时代的人们就自己对于古代典籍的理解,并以自己的语言对于古代典籍的说明,就当时来说,都可以说是当时的古籍今解。汉代人对于古代典籍的注解,在汉代的时候是当时的古籍今解,宋代人对于古代典籍的注解,在宋代的时候也是当时的古籍今解。古籍今解既不是后人的创作,也不是古书的翻版,是后人对于古籍的理解和说明。对于古籍的理解必须符合古人的原意,对于古籍的说明必须使今人看得懂。要符合古人原意就不能穿凿附会,要使今人看得懂就要讲得明白浅显。古人的原意和今人的理解,无论从时代上来说,或从人的知识程度上来说,两者之间总有一定的距离。古籍今解就是要把二者的距离使得尽量缩小,以至于完全消失,也就是要从古人原意和今人理解的矛盾中进行斗争,求得二者的对立统一。
《墨辩》这个名称由晋代鲁胜开始提出,本来是指墨子书中的《经上、下》和《经说上、下》四篇书言。晋人好谈名理,《墨经》多讲名辩,所以鲁胜称《墨经》为《墨辩》。实则,《大取篇》也多讲名辩,《小取篇》则直可说是一篇名辩专论,因此,近年来人们多以《经上、下》、《经说上、下》和《大取》、《小取》六篇书统名为《墨辩》。
这六篇书在墨子书中篇幅不算大,内容却很广泛,有哲学、逻辑、辩证法、政治、法律、经济、伦理、心理、数学、力学和光学等。《墨辩》这个名称并不足以概括全部内容,但是这个名称似乎已经是约定俗成,所以我们也就沿用了。这六篇书中所讲的道理多和现代科学相吻合,有些问题的提出和解答是在科学史上的最早时期,所以《墨辩》不仅是我国很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但是因为文句简朴,义理奥深,讹误脱衍既多,又有古文奇字,经与经说分离,彼此接合困难,经文旁行句读变为直行连读,更加行列错乱,所以梁启超说治墨经有八难(《墨经校释自序》),孙诒让说“先秦诸子之讹舛不可读,未有甚于此书者”(《墨子闲诂序》)。
墨学为先秦显学,《墨经》本为墨徒俱诵之书,秦汉以后,墨学衰落,这六篇书也就很少有人研读。晋代鲁胜曾为《经上、下》及《经说上、下》四篇书作注解,名为《墨辩注》,早已失传,《隋书·经籍志》已不着録。郑樵《通志·艺文略》所举《墨子乐台注》也不存在,对此六篇书是否有注不可知。清初傅山曾作《大取篇释》,现存《霜红龛集》,为清代中叶以前仅见的一篇关于《墨辩》的注释,惜甚简略,缺少精义。清中叶以前关于《墨辩》的研究所能言者仅仅如此。清代中叶,毕沅、汪中等承校勘古籍的风气校注《墨子》书,对于《墨辩》即多加注意。张惠言着《墨子经说解》才引起人们对于《墨辩》作专门研究的兴趣。七八十年来经过多少人的校勘注解,这六篇难读的古籍大半可以通读了,但是其中还有些问题须再加研究。《墨辩今解》就是在前人所作的基础上我对于这六篇古籍的学习。
凡例
(一)本书先列校勘,次举训诂,再讲义理,并将原文尽可能译解为现代语。对原文的译解,有的是简单直译,有的且译且加解说,有的原文语句简朴,义理深奥,就加以比较详细的说明。
(二)本书校勘,凡前人校勘,已经被人公认为是的,即据以改正,并在校语中说明旧本字句是什么,据何人校改。凡前人校勘没有被人公认为是,我个人以为可采取的,暂不据改,只在校语中说明据某人所说,当作什么。凡自己的校勘,仍写旧字句,只在校语中说明当作什么或疑当作什么。凡讹误衍脱太多的文句,除在校语中说明当如何校正,并将校正后的全文另行写出,用〖〗号附后,以便閲读。有些简单校勘,用下列符号表明:□衍文号、[]增字号、()当作某字或同某字。凡采取前人的校勘,关于他所举的证据和理由,尽量从简,读者要知道详情,可参考原书。
(三)本书解释,大体是先解字义,后解文句。对《经上、下》和《经说上、下》则先解经文,后解经说。有的经文和经说不便分开解释,就合并解释。遇有需要批判的地方,随时加以批判。各家解释可供参考的酌量采録。
(四)本古为今用的原则,对于书中所讲有和现在学说思想相符合处,则尽量指出,以便相互印证。有些可以为我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作参考的,更将马列主义经典和毛主席着作摘引,以资启发。
(五)遇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校勘和解释,自己如没有特殊的新见解,则仅采取其中比较近是的一种说法,对于其他各家所说不再提及。对前人不正确的说法,概不采取,非十分必要,也不加批判。
(六)本书原文主要依据孙诒让定本《墨子闲诂》。孙定本校订有误,则依旧本。
从一个纯粹的历史爱好者角度来看,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战国时期思想流变的重要切口。它不仅仅是关于墨家逻辑的专著,更是关于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如何构建他们的认知世界的侧影。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刻意拔高墨家思想的地位,而是将其置于与儒家、道家等其他学派的竞争与互动中进行审视。这种多视角的比较分析,让人对“百家争鸣”有了更立体的感受。比如,书中对墨家“尚同”思想在实际推行中遇到的组织管理难题的讨论,就非常接地气,揭示了任何宏大叙事在面对复杂人性时的内在张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考据部分所下的苦功,很多对古籍原文的重新校勘和理解,都极大地修正了我过去基于二手资料形成的片面印象。读起来感觉,作者是在用一种考古学家的严谨态度,去挖掘和重构一段思想史,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的空泛阐述上。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动态性的视角来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生命力。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我的阅读体验,那就是“通透”。这本书最大的成功在于,它成功地将“墨辩”从一个高悬在历史云端的、似乎只属于专业学者才能触及的领域,拉到了普通读书人可以理解和欣赏的高度。作者没有回避墨家理论中那些晦涩难懂的部分,但他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他总是先建立一个易于理解的模型或类比,然后再将具体的文本概念嵌入其中。这使得整个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循序渐进的建构”而非“灌输”。我过去总觉得墨家在逻辑思辨上不如名家或后来的公孙龙派那样“精巧”,但读完这本书后,我才明白,墨家的逻辑推演,其目的性更强,服务于更实际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实践。这种对“目的性”的强调,让墨家的思想体系展现出一种别样的力量感和实用主义的魅力。这本书的学术价值与普及价值达到了一个非常难得的平衡点,它既能满足专业研究者的挑剔目光,也能让初学者从中获得深刻的启迪。
评分这本《墨辩今解》的封面设计确实引人注目,那种古朴中又不失现代感的版式,让人忍不住想翻开一探究竟。我原本是抱着对先秦哲学的朴素好奇心购入的,但阅读过程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作者在梳理墨家逻辑体系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对《墨子》原文的字面解读上,而是巧妙地引入了现代逻辑学的框架进行比对和阐释。这使得那些曾经晦涩难懂的“名”“辞”“义”之间的关系,变得条理清晰,如同在迷雾中找到了一条光亮的路径。尤其是在讨论“推”和“比”的论证方法时,作者展示了深厚的功底,他不仅解释了墨家如何通过类比进行推理,更深入剖析了这种推理在古代辩论场上的实效性与局限性。我个人特别欣赏他对于“效”这一核心概念的重新审视,它不再仅仅是功利主义的代名词,而是在一个更广阔的社会效益层面被重新定义。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古代与现代思想的桥梁,让那些沉睡在竹简中的智慧,以一种鲜活、可理解的方式重新焕发生机。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逻辑思想,而不满足于传统注疏本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值得的智力探险。
评分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古代的辩论艺术,必须深入到文本的骨子里去感受那种交锋的张力。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成功地还原了墨家辩士们在论战中的那种紧凑和犀利。与其说这是一本“解读”,不如说它是一场沉浸式的“重演”。特别是在分析“墨辩”中古代名家与墨家在概念定义上的拉锯战时,作者的分析细致入微,仿佛能听到双方唇枪舌剑的声音。他不仅仅是解释了“白马非马”这类著名命题的逻辑结构,更重要的是,他揭示了这种结构背后所蕴含的对“同一性”和“差异性”的深刻哲学追问。我惊喜地发现,很多困扰现代哲学家的问题,在两千多年前的墨家辩论中就已经被先驱性地触及和讨论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值得称赞,关键引文加粗,逻辑链条用图示辅助,使得在梳理复杂论证时,能够始终保持清晰的脉络,避免了读者在浩瀚的古代文本中迷失方向。这对于提升阅读效率和理解深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时,并没有抱太大期望,毕竟关于古代经典的研究汗牛充栋,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凤毛麟角。然而,《墨辩今解》的行文风格着实给了我一个惊喜。它读起来有一种非常流畅的叙事感,不像很多学术著作那样干巴巴地堆砌术语。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耐心地引导我们进入墨家思辨的精微世界。他处理历史语境的转换尤其到位,比如在阐释“非攻”思想时,他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一种和平主义的口号,而是结合了当时诸侯争霸的残酷现实,展示了墨家在政治博弈中的实用智慧。这种将理论置于具体历史情境中考察的做法,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而且,书中对一些关键概念的辨析,比如“公”与“私”的张力,处理得非常 nuanced,没有采取非黑即白的简单化处理。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兼爱”的理解不再停留在中学课本那种肤浅的层面,而是开始理解其背后复杂的伦理建构过程。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它教会我们如何去审视和解构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论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