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皮亞傑/布魯姆斯伯裏圖書館之教育思想

讓·皮亞傑/布魯姆斯伯裏圖書館之教育思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瑞士] 理查德·科勒 著,楊彩霞 譯
圖書標籤:
  • 皮亞傑
  • 認知發展
  • 教育心理學
  • 教育思想
  • 布魯姆斯伯裏
  • 兒童心理學
  • 學習理論
  • 建構主義
  • 心理學
  • 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黑龍江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31689225
版次:1
商品編碼:1199555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布魯姆斯伯裏圖書館之教育思想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87
字數:29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 皮亞傑是兒童心理學、發生認識論的開創者,被譽為心理學史上除瞭弗洛伊德以外的又一位“巨人”!他的認知發展理論成瞭這個學科的典範!

  ★ 其發生認識論不僅是日內瓦學派的理論基礎,也是歐洲機能主義的重大發展。它開闢瞭心理學研究的新途徑,對當代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影響。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種隨意、缺乏係統性的臨床觀察變得更為科學化和係統化,使得日後臨床心理學有瞭長足的發展;

  ★ 本書目的不僅是供發展心理學傢閱讀,而且是要勸說認知科學中其他領域──哲學、人類學、語言學、習性學、成人認知心理學、神經科學、計算機科學中的學生和科學傢們把認知發展作為一門嚴肅的理論科學對待;

  ★ 本書不僅作為何時可以觀察到外部行為的經驗性的資料庫,而且是關於對人類心智是如何在內部組織起來的這一問題的討論。目前,許多文獻集中於認知科學能為發展的研究提供些什麼,但作者則集中於發展的觀點能為認知科學提供些什麼。


★【布魯姆斯伯裏圖書館之教育思想】全係精彩圖書:

  

  

  

  

  

  

  

  

  

  

海報:

內容簡介

  《讓·皮亞傑》依據時間順序對皮亞傑前30年的生活進行概述,為我們講述瞭一個另類的皮亞傑。皮亞傑在生物學、哲學、心理分析、兒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神學、邏輯學、認識論和教育想學等諸多領域有眾多著作,書中參照皮亞傑的傳記性資料,對其早期心理學研究進行說明,然後對其在不同領域的研究展開係統的探討。

  在《布魯姆斯伯裏圖書館之教育思想》叢書的大框架之下,本書會對教育學這一方麵展開較為深入的探討。因此,《讓·皮亞傑》將更多地關注皮亞傑那些常常為人所遺忘的早期著述並探尋皮亞傑理論發展過程中的連續性、間斷性及其背後的原因。作者理查德·科勒從寫作背景和思想發展方麵對這些著作進行重新解讀,所提齣的新的轉換性的深入及擴展的方法開拓瞭我們的視野。

  《讓·皮亞傑》一書隸屬於《布魯姆斯伯裏圖書館之教育思想》係列叢書,本叢書含有10個分冊,每個分冊深入介紹一位世界知名教育傢的教育理念和主要觀點,從新時代的客觀訴求齣發來重新闡釋這些教育傢的主張,也以新的視角重新衡量瞭這些教育傢的思想。每一位教育傢都可謂是他們所處時代的標杆,所處地域的教育學鼻祖,《讓·皮亞傑》以批判的眼光從不同的角度重新解讀這些教育傢的核心理念,不僅追憶瞭教育的曆史,也指導瞭現在的教育發展。

作者簡介

  理查德·科勒,瑞士蘇黎世大學博士,研究方嚮為教育學、社會學和哲學,博士論文是關於對皮亞傑的研究。曾在瑞士很多師範大學擔任講師,目前在瑞士圖爾高師範大學任教,同時擔任瑞士師範協會副會長。

  楊彩霞(譯者),文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一級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翻譯專業碩士筆譯項目負責人,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訪問學者,《基督教思想評論》(加拿大)特約編審、主題編輯,北京語言大學高級翻譯學院翻譯專業碩士生導師。著有:《20世紀美國文學與聖經傳統》《英漢翻譯理論與教學研究》;譯有《中國印度之智慧》《全球倫理》《翻轉式學習——21世紀的學習革命》《全球化時代的文化分析》《化身博士》等20餘部譯著,齣版教材4部,在各類期刊上發錶學術論文、譯文30餘篇。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本套叢書把以前的這些教育思想傢又帶迴到瞭我們麵前,這也將會成為未來進行教育研究的重要參照點。”

  ——理查德·普林,英國牛津大學教育學院榮休教授,格林坦普頓學院榮休學者

目錄

叢書主編序言

前言
第一部分 思想傳記
第一章 皮亞傑的生活背景
第二章 皮亞傑的生物學事業
第三章 青春期的成長煩惱
第四章 身份的重建

第二部分 皮亞傑教育思想評述
第五章 早期心理學著述
第六章 神學根基
第七章 社會心理學著述
第八章 教育學著述
第九章 生物學著述
第十章 主要心理學著述
第十一章 認識論著述
第十二章 非隱退非辭職

第三部分 皮亞傑著作的認可與影響
第十三章 皮亞傑著作的認可
第十四章 皮亞傑著作的影響

第四部分 皮亞傑在今天的意義
第十五章 皮亞傑著述在當今的關聯性
參考文獻
索引

精彩書摘

  皮亞傑的生物學事業


  保爾·戈代(Paul Godet)與軟體動物的分類

  皮亞傑自幼就錶現齣瞭對鳥類和化石的興趣。1907年,他給當地青年俱樂部的期刊《樅樹枝》(The Fir Branch)寄瞭一份隻有七行文字的觀察報告,內容是他對一個患有白化病的麻雀所做的觀察。

  讓我極為吃驚的是,去年六月底,在納沙特爾的市郊醫院,我看到一隻麻雀,所有的一切都明顯錶現齣白化病的跡象。這隻麻雀的嘴巴白白的,後部和翅膀上長著幾根白色羽毛,尾巴亦是同樣的顔色。我走上前去,想看個仔細,不想鳥兒卻飛走瞭。我的眼睛追隨它有好幾分鍾,然後它就消失在港口的小巷子裏。我今天剛剛看到1868年的《樅樹枝》提到白化鳥,就想起把上麵的內容記錄下來。(Piaget 1907/1)

  “《樅樹枝》發錶瞭我的觀察報告,我啓航瞭!”(Piaget 1952/1:107)引號中帶有的那種嘲弄意味卻遮掩不住這樣的事實,即皮亞傑把這份報告描述為一項偉大事業的開端。皮亞傑此前講過的一句話可以證實這一印象,他說在父親對他的鳥類匯編提齣批評以及他進入拉丁語學校之後,他已經決定更加嚴肅認真對待之。幾乎所有評論傢都接受瞭這一解釋,即這個小學生的觀察報告是一個具有創新意義工作的首次展示。

  發錶瞭這份報告之後,皮亞傑給自然曆史博物館的館長保爾·戈代寫瞭一封信,“請他允許自己放學後研究他收集的鳥、化石和貝殼”(Piaget 1952/1:107)。就在報告發錶五天之後,戈代同意瞭這位小學生的請求,允許他一周過來兩次幫自己乾活。“就這樣,他把我當作助手,讓我貼標簽,教我采集標本,嚮我介紹陸地和淡水區的蝸牛”(Piaget 1959/3:9)。皮亞傑的描述給人這樣的印象:寫作和發錶這份報告一直都是他一個人做的事,這讓他有資格進入博物館。但是,問題齣現瞭,一個隻有11歲的孩子是如何得到一份創建於1866年、幾乎已有40年曆史的期刊的呢?相比皮亞傑的說法,更為可信的版本應該是,假定小皮亞傑嚮他父親的朋友戈代講述瞭自己觀察麻雀的情況,這位生物學教師就把這篇1868年的文章給瞭這個小男孩去讀,建議他把自己觀察到的東西寫下來,並把他的觀察報告安排在自然曆史俱樂部的期刊上發錶齣來。

  戈代教給自己學生的是一種研究自然曆史的老式方法,這與當代國際生物學的實踐與理論話語已不一緻。他對蝸牛的識彆及形態分類的標準,是建立在形態多樣性的穩定性的假定之上。概因可變性在軟體動物中尤為廣泛,戈代需要大量軟體動物纔能完成正確的分類係統。在接下來的七年中,皮亞傑花瞭大部分的業餘時光和節假日的時間尋找軟體動物,這使他成為一個十分敏銳且進學有用的學徒工,能夠盡力幫助師傅完成工作。然而,由於分類的問題,戈代未能完成他一生所緻力要製定一個瑞士軟體動物目錄錶的項目。皮亞傑不僅接納瞭導師的研究領域,而且還接受瞭導師的科學觀以及拉馬剋學說派對進化論的理解。強調的是對現象正確分類的重要性,而非通過實驗來證實基於理論的假想。後來,皮亞傑往往構建寬博的概念圖,對已經蘊含在問題中的答案進行分類。

  皮亞傑對於收集軟體動物感興趣,也是因為他覺得跟這位70歲的自然學傢在一起非常不易,要極為珍惜。戈代以一種極為熱忱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學徒,滿足瞭皮亞傑父母所未能滿足兒子的那些需求。


  我親愛的朋友讓:

  我在博物館給你寫這封短信,是要告訴你我是多麼想念你,尤其是在周六的下午。一旦你擺脫掉這次突然患上的可怕疾病……我希望再次見到你。我……嚮上帝祈禱,懇請上帝讓你馬上康復,請上帝為那些愛你的人保留你,而我是這些人之一,這一點你可以肯定……病快些好吧,然後迴到你非常忠誠的保爾·戈代博士、教授的辦公室,迴到你的崗位。(戈代1909手稿)


  皮亞傑的導師是一位有信仰並為之付諸實踐的基督徒,他把自然視為一部上帝撰寫的書籍,這部書必須被解讀為啓示錄。自然曆史教育也意味著道德和精神方麵的教育。

  研究自然是快樂的不竭之源。對於靈魂—有時對於身體而言,沒有什麼能比把業餘時間投入於此更有益處的瞭。這種研究發展瞭分析與觀察的精神,它有助於澄清思想,提供一種與無聊抗爭的絕妙手段,這種無聊通常是一位糟糕的顧問,並且總是讓人難以忍受。(Godet,引自Vadil 1994a:19)

  戈代支持年輕人參與那些有助於他們剋服青春期睏惑的活動。這位自然科學教師定期給《樅樹枝》撰稿,他還是自然之友俱樂部和侏羅紀俱樂部的導師,鼓勵並支持整整一代人對於科學的興趣。雖然皮亞傑是戈代最重要的助手,但他並非是博物館唯一的助手。


  自然之友

  皮亞傑於1910年進入自然之友俱樂部,跟許多熱愛大自然的人一樣,皮亞傑在侏羅紀俱樂部的刊物《樅樹枝》上發錶瞭他最早期的文章。這兩個自然科學青年俱樂部構成瞭文化網絡的一部分,從而推廣教育、道德和愛國主義。納沙特爾有好幾傢協會,把感興趣的業餘愛好者和著名學者聯係在瞭一起,目的是交流科學及藝術領域的知識。這些學術社團成立於1815年拿破侖戰敗之後,利用自己的齣版物,這些社團既反映瞭教育的日益重要性,也反映瞭要力圖促進政治的凝聚力。其成員組成瞭一個閤乎體統的社區,相互支持並鼓勵對方的價值觀、興趣和雄心壯誌。這些熟人朋友構成的網絡超越於古典教育及其等級製。皮亞傑融入這一社交網,從中獲益匪淺。這些社團認可皮亞傑的誌趣和項目,並以一種至關重要的方式培養瞭他。

  在這些社團中,最重要的是納沙特爾自然科學社團,1832年由著名科學傢路易·阿加西(Louis Agassiz,1807—1873)成立。世紀之交,該社團成為辯論、研究和齣版的中心。皮亞傑於1912年加入該社團的青年部。侏羅紀俱樂部的成員是要錶現齣在青少年剛剛畢業尚未在社會上立足,受到輕浮享樂和物質享受的誘惑這一危險的過渡時期,侏羅紀俱樂部的成員錶現齣對侏羅紀植物群和動物群的濃厚興趣。自然之友俱樂部的目的也是通過在遠足時直接觀察大自然的方式,使它成為文法學校學生涉入社會和知識領域從而進入實驗科學的平颱,同時也成為實踐基督教美德的平颱。與其他俱樂部不同的是,這一俱樂部由年輕人直接管理,其運行也大體上沒有成年人參與。這個俱樂部是由卡爾—阿爾貝·盧斯利(Carl—Albert Loosli,1877—1959)和皮埃爾·波維(Pierre Bovet,1878—1965)於1893年成立的。波維後來成為皮亞傑的哲學老師及其事業的最重要支持者。每兩周的周四下午是他們開會的時間。在會上,這些年輕人交流自己的觀察心得,組織遠足觀察植物和動物,展示並討論描述、傳記、理論和曆史框架。對那些支持年輕研究者的學者們,俱樂部授予其榮譽成員稱號,這些學者包括弗朗索瓦—阿方斯·福雷爾(Francois-Alphonse Forel,1841—1912),他是醫生、動物學傢、政治傢,他把年輕的自然之友們引入湖沼學領域;奧托·富爾曼(Otto Fuhrmann,1871—1945),他後來成為皮亞傑的一位教授,教學生如何做水族池;還有皮亞傑的藝術老師泰奧多爾·德拉紹(Théodore Delachaux,1879—1949),他用科學的例證來幫助學生。

  1910年6月9日,在保爾·戈代、皮埃爾·波維和歐仁·勒格朗·羅伊(Eugéne Legrand Roy,1852—1926)這些榮譽成員的見證之下,皮亞傑正式加入自然之友俱樂部。羅伊是大學教授,他的天文學席位後來由古斯塔夫·硃韋(Gustave Juvet,1896—1936)接替。硃韋也是俱樂部的成員,他是皮亞傑最好的朋友之一。大傢幽默誇張地稱這位候選人是“貝殼教授”“知名辭典”和“眾多文章”的作者。因此,皮亞傑有個綽號叫“Tardieu”,即“蝸牛之神”。戈代已經製定皮亞傑的啓動項目“我們湖裏的特殊軟體動物”的話題,還為他提供瞭必要的標本和信息。有人批判皮亞傑的報告帶有沉悶的百科全書式的風格,這時戈代會站齣來為他辯護。

  這位俱樂部的新成員接下來的項目也是關於軟體動物的分類問題,主要是以戈代的資源和方法為基礎。這些研究給俱樂部成員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幾個月後,他們得齣瞭結論,“我們都同意,除瞭一位知識極其淵博的貝殼傢之外,俱樂部的其他成員都是相當中庸的自然之友”(Vadil 1999)。皮亞傑使用瞭太多的拉丁術語,他被視為一個堅守細節的人。皮亞傑對項目做齣的貢獻、睿智的思想以及錶述幽默的會議記錄極大地提升瞭俱樂部的智力水平,並營造瞭良好的社交氛圍。在後來的歲月裏,皮亞傑成為著名的科學傢之後,還常常在討論問題時說齣幽默的話語。譬如,在一次會上,參會的科學傢談到他們三五歲時最早的發現。皮亞傑發言說:“剛纔聽到大傢的話,給我的印象極深……我覺得自己肯定是個遲鈍的孩子。我發錶第一篇科學論文時已經不小於15歲瞭。”(Zazzo 1988:277)

  在接下來的五年裏,俱樂部成為皮亞傑的知識傢園和社會傢園。在那裏,他獲得瞭開展科學事業的重要資格。他迫切地加入俱樂部的討論,還作為俱樂部的部長接管瞭管理事務。在會議記錄中,成員們記載瞭許多令人欽佩的關於皮亞傑工作和貢獻的評述,有時頗帶諷喻性意味。

  瞧瞧皮亞傑!這位身處幾個學術社團的成員坐在實驗室桌旁,這邊是科學式的紊亂,那邊也是科學式的紊亂,藥水瓶、試管、瓶子、書籍、灰塵和成捲成捲的巨著,一堆一堆亂糟糟地放在那兒。這些科學傢不知道要有秩序。在這雜亂的環境裏,這位學者弓著身子趴在顯微鏡上,彎腰盯著一個尚未分類的標本,通宵達旦地寫作。他患上瞭大腦貧血癥,像瘋子一般地工作,然後在全球的學術、科學和貝殼類期刊上發錶著述。(Vadil 1999)

  這一描述恰如其分地匹配瞭皮亞傑辦公室裏他那幅著名的肖像畫,這幅肖像畫就散落在那雜亂無章堆放著的紙堆裏麵。


  自然學傢

  1911年戈代去世不久,皮亞傑在科學刊物上發錶瞭他的第一篇文章。戈代的遺孀把丈夫的一部分收藏及書籍、顯微鏡和器皿一起捐贈給瞭自然之友。皮亞傑擁有這些物品的優先使用權。因此,在公開場閤,他儼然以戈代繼承者的身份齣現。皮亞傑認為自己有責任完成導師的工作,這一點得到瞭證實。奧托·富爾曼接替瞭戈代的生物學主席職位,但他研究的課題完全不同,關注的是蟲類研究。作為俱樂部的榮譽成員,富爾曼支持皮亞傑的研究,準許他有分類標本,幫助他處理一些棘手的事情,並給他機會接觸其他專傢。富爾曼還讓皮亞傑為戈代的畫冊寫文章,讓他接管戈代生前計劃編排的哥倫比亞軟體動物的目錄工作(Piaget 1914/5)。皮亞傑早期著述的核心目的是通過把物種詮釋為高級物種的變體,延續戈代因物種變體而緻使物種數量減少的研究。皮亞傑以老師的名字命名一種變體,給老師帶來瞭榮譽(Piaget 1913/6:78)。富爾曼主持瞭1912年接納皮亞傑進入納沙特爾自然科學社團的會議,並於1913年12月跟納沙特爾大學的另一位教授一起介紹皮亞傑進入瑞士動物學社團。正因為如此,1914年,皮亞傑也能夠具備加入瑞士自然科學社團的資格。因此,在皮亞傑對自己工作的自傳性描述中,下麵這樣的說法並不準確。他說:“1911年,戈代先生去世時,我對這一領域已有足夠的涉獵,因此可以無須幫助(這一領域的專傢也極少)就能發錶一係列關於瑞士、薩瓦、布列塔尼甚至是哥倫比亞軟體動物的文章。”(Piaget 1952/1:108)。誠然,皮亞傑所做的工作較為獨立,但他文章的發錶卻要歸功於新導師的關係網。

  富爾曼是日內瓦大學的埃米爾·揚(Emile Yung,1854—1918)的助手,米爾·揚一直是瑞士最為著名的科學傢之一。在富爾曼的提議下,皮亞傑與埃米爾·揚取得瞭聯係,米爾·揚同意為皮亞傑提供日內瓦湖的深層軟體動物。早在1912年9月,皮亞傑就收到瞭分類標本,揚還主動提齣在《貝殼學》(Journal de Conchyliologie)上發錶他的研究結果。富爾曼的納沙特爾大學推薦信來自於莫裏斯·貝多(Maurice Bedot,1859—1927),貝多教授擔任日內瓦自然科學博物館的主任,還是《瑞士動物學評論》(Swiss Zoology Comments)的創刊人。富爾曼把皮亞傑關於阿爾卑斯山軟體動物的一篇文章寄給貝多,貝多在迴信中提齣瞭幾點修改建議。此外,貝多還建議讓這位名不見經傳的作者擔任軟體動物學的助理職位,並且讓他接手戈代計劃的關於軟體動物的工作,做齣瑞士無脊椎動物錶,這是貝多編輯的。皮亞傑不得不謝絕瞭助理的職位,他在信中這樣寫道:“您真是太好瞭,為我提供軟體動物學的助理職位,這讓我受寵若驚。可是我現在還不能考慮這個職位,因為我得先完成高中階段的學習,也就是說,從現在起還需要三年的時間。”(1912年5月10日信件,藏於讓·皮亞傑檔案館)。皮亞傑說,他打算在日內瓦學醫。如果他從文法學校畢業時這個職位還空缺的話,他會非常樂意接受。沒有其他跡象錶明皮亞傑曾經計劃去學醫,所以這句旨在錶示將來打算的話似乎是個策略性諾言。在自傳中,皮亞傑把貝多主動提供的職位升級為“他的軟體動物收藏品的管理人職位”(Piaget 1952/1:108)。但是,這位文法學校的學生卻接手瞭要他製作錶格的事情,因為他發現容易操控這項耗時的任務。皮亞傑跟貝多的通信涉及很多方麵,他在日內瓦博物館工作期間,從這裏的圖書館藉閱瞭大量書籍。

  皮亞傑年僅16歲就錶現齣瞭一種令人吃驚的自信態度,這種態度印證瞭他的雄心、關注點和長期計劃。在跟著貝多當瞭四年學徒之後,皮亞傑掌握瞭描述軟體動物的復雜術語規則。他與富爾曼、揚及貝多的關係使他有機會接觸許多挑戰和資源,他們為他提供瞭善意的支持。這些方麵加上他這種遠大的雄心壯誌,佐證瞭皮亞傑為什麼尚未畢業就能設法在科學刊物上發錶瞭20多篇關於軟體動物的文章,而且還跟50多位學者有通信往來,這些學者視他為稱職能乾的同僚。


  哲學開端

  1912年夏天的那個暑假,皮亞傑的教父邀請他去安納西。皮亞傑感覺跟薩米埃爾·科爾尼(Samuel Cornut,1861—1918)有種親近感,“這是一位迷戀普遍觀念的文人”(Piaget 1959/3:9)。他們在林中散步時常常會討論很長時間。

  我對那次來訪仍舊懷有一種愉悅的記憶。我們一起散步,還釣瞭魚。我尋找軟體動物,並寫瞭“安納西湖的軟體動物”一文。但我的教父有個目的,他發現我過於專攻一門,就想教我哲學。在收集軟體動物之外的時間,他就教我柏格森的“創造進化”論。(Piaget 1952/1:111)

  科爾尼在力圖拓展皮亞傑的興趣方麵極為成功,在很短的時間內,皮亞傑就消化瞭柏格森的哲學思想。柏格森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在法國討論最為廣泛的哲學傢。柏格森斷言,“知識理論和生命理論似乎無法分開”(Bergson 1907:IX),在不久的將來,柏格森的這一說法將構成瞭皮亞傑思想的基礎。柏格森認為,真實的現實是生命的溪流,不斷地從內部湧流齣來,“存在在於變化,變化在於成熟,成熟在於無限地創造自身。”(Bergson 1907:7)。這種流動性的驅動原則在柏格森那兒被稱為élanvital,即生命力,也是生命不同類型和形式變化多樣的根源,其本身在我們的掌控之外。人類智力的目的是自我保存,它形成物質並對之加以計算,從而用於實際的目的。因此,智力的分析性結構仍然而且必定聚集在刻闆機械和物質性的東西之上。感官的感知是一連串的靜止單一印象,就像電影裏疊加在一起的畫麵一樣。因此,現實就其本身而論並不能為智力和科學所進入。當科學聲稱要衡量時間時,事實上它隻能記錄一個象徵性的“期間”錶述,這個“期間”必須依賴直覺構想齣來的真實連續性。對柏格森而言,直覺並非某種非理性的東西,而是即時思維的簡單行為。“我們並不思考真實時間。但我們在真實時間裏過活,因為生命超越智力”(Bergson 1907:46)。生命並不限於因果關係,生命是一個創造性的湧流,不能像機製那樣被計算齣來。在此刻與下一刻之間並無過渡,所以隻有記憶纔能賦予世界以連續性。如果時間因為根植於記憶之中而具有心理學本質的話,那麼宇宙的進化也錶現齣精神性特徵。“柏格森希望證明進化過程,尤其是有機物質的進化是精神的作用”(Kolakowski 1985:11)。總之,柏格森把基於機械自然法則的實證主義科學理論與關注內省現實的形而上學生機論結閤瞭起來。從這一視角看,達爾文學說和拉馬剋學說似乎都是片麵的理論,因為因果原則和目的論都無法解釋充滿生機的發展所帶來的巨大變化。生命力並非一種決定論驅動力,它不追求任何目標,僅僅是遵循其朝嚮更多自由的趨勢,這種自由在人類意識中達到頂峰。智力藉助於允許科學知識進入的類彆和分類得到發展,而這些人工構造卻阻礙瞭真正的生活知識。柏格森(1907:31)以童年、青年和成年之間的過渡為例來說明科學的這種唯名論的局限性,“生命年齡”隻是被賦予的東西而已,這源於外部想象齣來的固定東西,因而捕捉不到生命的主體性。

  把唯名論應用於軟體動物分類問題,是皮亞傑自然曆史興趣在哲學方麵拓展的開始。在《術語的虛幻》(The Vanity of Nomenclature)報告中,他的重新定位已見端倪。這份報告是他於1912年9月在自然之友俱樂部完成的。如果物種不斷發展,“如柏格森所言,打碎生命湧流的做法相當膚淺。人類分析隻是基於虛無之上的一個程序,一種方法”(Piaget 1912/5)。但是,皮亞傑根本不確定這些物種是否僅僅是智力類彆。因此,柏格森把皮亞傑的興趣引嚮進化過程中的適應和突變的方嚮。

  皮亞傑的所有老師、俱樂部的朋友以及大部分講法語的當代生物學傢都堅持新拉馬剋學說的立場。他們把達爾文通過基因變化選擇的適應論闡釋隻是作為第二位的原則。他們認為,新物種發展的主要原因仍舊是有機物長期適應環境,因此有能力把獲得的品質傳遞下去。柏格森把消極機械地適應與積極心理適應加以區彆,他把適應性“努力”視為本能,把智力視為“心理發展原則”(Bergson 1907:77)。皮亞傑也認為,存在積極適應和消極適應兩個方麵,這一區彆將成為他著述中的核心話題之一。

  到瞭1913年,皮亞傑已經完全諳練柏格森的術語和思想,這使得自然之友俱樂部裏産生瞭熱烈的討論,興趣領域也得到拓展。除瞭榮譽成員波維之外,皮亞傑是俱樂部裏唯一認同柏格森心理生機論的成員。硃韋拒絕承認生機論是經院派的,如果視野的拓展和生命的力量不是毫無意義的言語,那它們又會是什麼呢?從1913年至1915年,俱樂部裏的智力生活特徵是生機論和實證主義哲學的分歧。舉個例子,1913年11月,艾蒂安·羅塞蒂(Etienne Rossetti)做瞭一場關於科學主義和實用主義的講話。根據這個講話,當代哲學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搖擺。羅塞蒂把受歡迎的生物學傢弗利剋斯·勒當泰剋(Félix LeDantec,1869—1917)稱為科學主義的代錶,而實用主義教義的代錶據說是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和亨利·柏格森。概因硃韋和羅塞蒂認同勒當泰剋的觀點,接下來他們與皮亞傑進行瞭激烈的思想交流,皮亞傑對這種唯物主義方法提齣批評。這些辯論的一個高潮齣現在硃韋關於物種進化論的講話之後,皮亞傑嘴巴裏噴射齣憤怒的言辭,硃韋亦是如此,羅塞蒂也是這樣,羅米也是這樣,這就齣現瞭至少持續一小時綿延無盡的四重唱。羅蘭·瓦夫爾(Rolin Wavre,1896—1949)是皮亞傑多年的朋友,他覺得“隻有‘哲學傢’的頭銜纔值得我們羨慕。特定的科學,無論我們對其中一些是多麼熱情,如果這些科學不引嚮我們對理性、宗教和道德期待已久的綜閤,那它們似乎就是多餘的遊戲”(Waure 1937:22)。瓦夫爾常常討論科學理論和哲學領域的問題。到瞭1915年,俱樂部榮譽成員迪帕基耶(DuPasquier)對此敲響瞭警鍾,他認為俱樂部的目的不是“做形而上”。這一批評冒犯瞭皮亞傑,他反駁說:“如果他一直在說模棱兩可的話,那這隻是因為他正要參加畢業班的臨彆宗教儀式,這個儀式正是文法學校學生模棱兩可的巔峰(會議記錄,1915年4月29日)。”

  因為自然之友俱樂部隻針對文法學校的學生,皮亞傑於1915年9月辭職。他在道彆信中說,俱樂部作為智力和社交的傢園曾經對他是多麼重要,“我在這個俱樂部裏度過瞭五年美好的時光,品嘗瞭其愉悅,體悟過其過失。如今,我會想念從前。我很欣慰隻有友誼的時光和親密持久的同誌之誼依舊長存”(Piaget 1915手稿)。雖然自然之友俱樂部對皮亞傑的科學事業産生瞭催化劑的作用,但他在自傳中卻再也沒有提及它,這一點倒是吻閤皮亞傑作為一名孤獨天纔的形象。

前言/序言

  讓·皮亞傑(1896—1980)是20世紀思想史上的裏程碑式人物。如果沒有他,心理學史尤其是發展心理學史和教育史可能會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皮亞傑的著述在數量和廣度上都令人矚目。他寫作和講座涉及的領域包括動物學、進化論、哲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神學、數學、邏輯學、認識論和科學史。

  皮亞傑的這些貢獻在啓濛運動的普遍主義傳統中形成瞭一個完整的體係,並為改善整個世界做瞭準備。皮亞傑並沒有因為對兒童特彆感興趣而成為兒童心理學傢,然而他的認知發展研究有助於他建立一種理論,以此來解釋我們的思維方式進而解釋這個世界。這一理論及其整體主張令他同時代的許多人異常癡迷,而且還激發瞭在不同領域進行深入探索研究的想法。

  本書希望達到三個目的。其一,本書要對皮亞傑的著述進行簡明扼要且全麵綜閤的介紹。在本套叢書的大框架之下,會對教育這一方麵展開較為深入的探討。因此,本書將更多地關注皮亞傑那些常常為人所遺忘的早期著述。其二,本書將探尋皮亞傑理論發展過程中的連續性、間斷性及其背後的原因。在我看來,隻有把他的宗教信仰納入思考的範疇,纔能理解皮亞傑體係中的邏輯與具體問題。其三,本書力圖提供一部人物傳記,把哲學、宗教、科學及製度這些方麵係統地融為一體。然而,要撰寫一部皮亞傑的傳記著實不容易。他的自傳著述結構極為巧妙,采用的是特定方式對他的大事記進行記錄,而遺漏瞭一些重要事實,這樣就或建立或遮掩瞭其間的關係,導緻沒有反映齣他的真實人生。虛假記述倒不常見,但是帶有傾嚮性的衝突安排及對於他人生經曆的美化詮釋則是慣例。此外,關於皮亞傑的生平細節,現存文獻對此少有涉獵。皮亞傑的書信來往極少,據他兒子勞倫特(Laurent)的說法,皮亞傑認為書信來往非常浪費時間。為瞭進行令人信服的描述,現有文獻必須得由他本人理論著述中的傳記性結論所支撐。


認知革命的奠基者:皮亞傑教育思想的深遠影響 在教育的漫長曆史長河中,總有一些思想傢如同劃破夜空的流星,以其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論,徹底改變瞭我們對兒童發展和學習的認知。讓·皮亞傑(Jean Piaget)無疑是這樣一位劃時代的巨人。他的認知發展理論,如同打開瞭一扇通往兒童內心世界的大門,深刻地影響瞭20世紀及以後的教育實踐和研究。布魯姆斯伯裏圖書館之教育思想係列,將帶您深入探尋這位瑞士心理學傢如何通過敏銳的觀察和嚴謹的實驗,揭示兒童心智發展的奧秘,以及這些發現如何重塑瞭我們對教育的理解。 皮亞傑的思想並非憑空産生,而是源於他對兒童天真好奇的觀察,以及對知識如何被構建的哲學思考。他認為,兒童並非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主動的建構者。他們在與環境的互動中,通過不斷的嘗試、犯錯和修正,逐步構建起對世界的理解。這一核心觀點,即“建構主義”,徹底顛覆瞭傳統上將兒童視為“白闆”的觀點,為現代教育注入瞭以兒童為中心的活力。 布魯姆斯伯裏圖書館之教育思想係列,將重點聚焦於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他將兒童的智力發展劃分為四個截然不同的階段: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和形式運算階段(11歲及以上)。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思維特徵和認知能力。 在感知運動階段,嬰兒通過感官和動作來認識世界。他們從最初的反射動作,逐漸發展齣有目的性的動作,並通過觸摸、抓握、觀察等方式探索周圍環境。例如,一個嬰兒會反復地踢腿,觀察到腳的運動和視覺的關聯,從而認識到自己的身體部位。皮亞傑的理論揭示瞭嬰兒早期並非被動接收者,而是通過與物理世界的互動,學習因果關係和物體守恒(即物體即使在看不見的情況下仍然存在)。布魯姆斯伯裏圖書館將深入剖析這一階段的關鍵發展裏程碑,以及傢長和教育者如何通過提供豐富的感官體驗和安全的探索環境,支持嬰兒的認知發展。 接著是前運算階段,這個階段的兒童開始使用符號來代錶事物,語言和想象力得到飛速發展。然而,他們的思維仍然具有一些局限性,例如以自我為中心(Egocentrism)和缺乏守恒概念。以自我為中心意味著兒童難以從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他們認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是所有人共有的。缺乏守恒概念則體現在他們難以理解物質的數量在形狀改變後仍然保持不變。例如,兒童可能會認為將液體從寬杯倒入窄杯後,液體的量就變多瞭。布魯姆斯伯裏圖書館將詳細介紹這些思維特徵,並探討如何通過遊戲、故事和角色扮演等活動,幫助兒童剋服這些思維局限,發展更具彈性和邏輯性的思維。 具體運算階段是兒童思維發展的重要轉摺點。在這個階段,兒童能夠進行邏輯思考,但僅限於具體的事物和情境。他們掌握瞭守恒概念,能夠理解數量、長度、體積等概念在形態變化下保持不變。例如,他們能夠理解將同樣數量的粘土捏成不同形狀,其總量並沒有改變。此外,他們還能進行分類、排序等操作,並理解可逆性(即操作可以被逆轉)。布魯姆斯伯裏圖書館將重點闡釋具體運算思維的特點,以及如何設計以具體操作為基礎的教學活動,幫助兒童理解數學、科學等學科的基本概念。例如,通過實際的測量和計數,讓兒童親身體驗守恒的原理。 最後是形式運算階段。這個階段的青少年和成人開始能夠進行抽象的、假設的推理。他們能夠思考“如果…那麼…”的邏輯,並能夠進行係統性的問題解決。例如,他們可以就抽象的概念(如正義、自由)進行辯論,並能理解科學實驗中的變量控製。這一階段的思維能力為科學探究、哲學思考和復雜問題的解決奠定瞭基礎。布魯姆斯伯裏圖書館將深入探討形式運算思維的特徵,以及如何在教育中培養青少年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批判性思維,鼓勵他們進行深入的探究和創新。 皮亞傑的理論不僅僅是關於兒童發展階段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它為教育提供瞭重要的啓示。“以兒童為中心”是其核心思想的直接體現。這意味著教育應該關注兒童的個體差異和興趣,尊重他們的發展節奏,而不是強行將預設的內容灌輸給他們。教育者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他們需要創造一個支持性的學習環境,鼓勵兒童主動探索,並在探索中構建自己的知識。 布魯姆斯伯裏圖書館之教育思想係列將著重探討皮亞傑理論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應用。例如,在數學教學中,我們不再僅僅教授公式和計算方法,而是鼓勵學生通過具體操作和推理來理解數學概念。在科學教學中,我們不再僅僅傳授科學事實,而是鼓勵學生像科學傢一樣進行觀察、假設和實驗。教師的角色轉變為觀察者、提問者和支持者,他們會仔細觀察學生的學習過程,適時提齣引導性問題,並為學生的探索提供必要的資源和反饋。 此外,皮亞傑的理論還強調瞭學習過程中的“同化”與“順應”。同化是指將新的信息整閤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而順應則是當新信息與現有認知結構不符時,對認知結構進行調整以適應新信息。這兩個過程相互作用,推動著兒童的認知發展。布魯姆斯伯裏圖書館將深入分析這兩個概念,並提供實例說明如何通過設計具有挑戰性但又可達成的學習任務,促進兒童的同化與順應,從而實現更深層次的學習。 然而,皮亞傑的理論並非完美無缺,也曾受到一些批評和挑戰。例如,有研究者認為他的階段劃分過於僵化,兒童的發展過程可能更加連續和靈活。也有研究者指齣,皮亞傑對社會文化因素在認知發展中的作用重視不足。布魯姆斯伯裏圖書館之教育思想係列,在介紹皮亞傑理論的同時,也會對其局限性進行客觀的呈現,並探討後來的學者如何在其基礎上進行補充和發展,例如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以及社會建構主義等。 總而言之,讓·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是現代教育思想的基石之一。他的思想不僅改變瞭我們對兒童學習過程的理解,更深刻地影響瞭教育的目標、方法和環境設計。布魯姆斯伯裏圖書館之教育思想係列,緻力於為您呈現一個全麵、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皮亞傑教育思想解讀。它將帶領您走進這位偉大的思想傢的世界,理解他如何通過對兒童的細緻觀察和深刻思考,為我們鋪就瞭一條通往更有效、更人性化教育的道路。無論您是教育工作者、傢長,還是對兒童發展和學習充滿好奇的學習者,這套叢書都將為您提供寶貴的知識和啓發,讓您更深刻地認識到,真正的教育,是喚醒兒童內心深處求知的火花,並引導他們主動去探索和構建屬於自己的知識世界。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稱道的一點是它的批判性深度。它沒有停留在對前人思想的簡單梳理或贊美,而是敢於直麵那些長期被奉為圭臬的教育信條的內在矛盾。作者的筆觸犀利而精準,他總能找到那個理論體係中最微妙的那個裂縫,然後進行富有建設性的拆解和重構。這種批判不是為瞭顛覆而顛覆,而是為瞭尋求更穩固、更具包容性的新框架。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爭議性話題時的平衡藝術,他不會輕易站隊,而是將不同的論點並置,讓讀者自行權衡,最終導嚮一個更為成熟的結論。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批判性思維被極大地鍛煉瞭,不再滿足於錶麵的解釋,而是會本能地去追問“為什麼”和“有沒有更好的可能”。這是一本真正能讓人“動腦筋”的書。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它沒有采取那種平鋪直敘的編年史寫法,而是采用瞭主題驅動的方式,每一章都像是一個獨立的微型劇場,集中展示某一核心教育議題的來龍去脈。這種安排的好處在於,即便是初次接觸這個領域的人,也能迅速抓住重點,不會被龐雜的曆史細節所淹沒。尤其是一些關於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的論述,作者的論證過程邏輯嚴密到令人拍案叫絕。他似乎總能預判讀者可能産生的疑問,並提前在下一段文字中給齣巧妙的迴應或補充材料。我個人對其中關於“情境化學習”的討論印象最為深刻,那段文字的行文節奏非常輕快,夾雜著一些生動的案例對比,讀起來毫無壓力,但其蘊含的教育學意義卻非常深遠。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兼顧瞭閱讀愉悅性的上乘之作,閱讀體驗堪稱流暢。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呈現齣一種罕見的、近乎詩意的哲思色彩,這在嚴肅的學術論著中是相當少見的。它不像某些專業書籍那樣冷硬、刻闆,反而充滿瞭人文關懷和對人類心智成長的無限敬意。作者在描述教育目標時,常常使用一些富有畫麵感的詞匯,構建齣一種理想化的學習場景,讓人心生嚮往。例如,他談到“自主探索”的那一節,其措辭之優美,仿佛不是在討論教育學原則,而是在描繪一幅文藝復興時期的畫捲,充滿瞭對個體潛能的贊頌。雖然整體篇幅不薄,但由於語言富有韻律感,使得閱讀過程中的疲勞感被大大稀釋瞭。這使得我願意放慢速度,細細品味那些充滿哲理的句子,從中汲取力量和啓發。

評分

我發現這本書的妙處在於,它成功地打破瞭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那道無形的高牆。很多教育理論著作讀起來總像是空中樓閣,而這本書則不然。作者在闡述任何宏大理論之前,總會先引齣一個非常貼近日常教學場景的睏境或觀察,然後順理成章地引齣相應的理論來解決這個“痛點”。這種寫作手法極大地增強瞭理論的可操作性和說服力。我特彆喜歡它在討論教學法革新時的那種審慎態度,沒有一味鼓吹激進變革,而是強調瞭新舊理念的辯證統一。書中的一些腳注和附錄資料也顯得非常紮實,看得齣作者在資料搜集和交叉驗證上下瞭極大的功夫。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像是一場邀請讀者參與的深度對話,讓人忍不住想拿起筆在書頁空白處做些批注,或者立刻去嘗試某種新的教學策略。

評分

這本書的開篇就給我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仿佛被直接拉到瞭那個思想激蕩的年代。作者的敘述極其細膩,對於當時教育界主流思潮的批判,那種尖銳而又不失深度的剖析,著實讓人眼前一亮。我尤其欣賞他對幾個關鍵教育傢之間思想碰撞的捕捉,那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復雜關係被梳理得井井有條。讀下去的過程,就像是跟著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在錯綜復雜的思想迷宮中穿行,每走一步都能發現新的風景。它不隻是在羅列觀點,更是在重構一個時代的知識版圖。語言風格上,它帶著一種古典的厚重感,但邏輯鏈條卻極其現代和清晰,這使得即便是麵對晦澀的哲學概念,也能感到一種豁然開朗的暢快。讀完之後,我對於“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有瞭更深層次的、需要時間去消化的理解。這絕不是一本能讓人囫圇吞棗的書,它要求你投入時間去咀嚼,去反思自身知識結構的穩固性。

評分

很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

商品基本符閤描述,大體上算是較滿意的一次購物。

評分

快遞很快,書的質量不錯。

評分

超級贊,好東西正品就上京東

評分

超級贊,好東西正品就上京東

評分

配送速度快

評分

謝謝?!

評分

很好的傳記

評分

快遞很快,書的質量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