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于物澹然无所好,于学无所不通,以其人格的力量,道德的光彩,令后人仰止,是光耀千古的道德楷模。专利国家,不为身谋,体人情以救天下之民;有为而作,耗尽一生,铸就传统史学之巅峰。史学大家程应镠描述一个完整无缺、生动立体的司马光。
今年为司马光逝世九百三十周年,在史学大家程应镠的笔下,让我们感受司马光的人格魅力,道德情操,爱民情怀,史学成就,重新认识中国历史上较伟大的人物之一司马光。
本书主要从思想人格、政治和史学三个层面理解与把握司马光。作者着力通过宦海风涛和日常的行事言谈刻画了司马光崇高伟岸的人格;循着司马光自己对变法的认识思路,叙述他体人情以救天下之民的政治情怀;还特别阐发了司马光伟大的史学成就。本书形象生动,文情并茂,笔端蕴含感情,文字清丽洗炼,融史学论著的谨严与文学传记的优美于一炉,堪称史学与文学完美的结合。
程应镠(1916-1994),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历史教育家,曾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会顾问,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参与“二十四史”点校中《宋史》的标点工作。著有《范仲淹新传》《司马光新传》《南北朝史话》等。
一、 少年时代/1
二、 初入仕途/6
三、 在故乡的日子/11
四、 寂寞京华/17
五、 馆阁生涯/22
六、 郓州、并州之行/28
七、 再到京华/34
八、 谏院春秋(上)/42
九、 谏院春秋(中)/49
一〇、 谏院春秋(下)/59
一一、 台长一百五十日/71
一二、 宦海风涛(上)/84
一三、 宦海风涛(中)/99
一四、 宦海风涛(下)/109
一五、 永兴军之行/119
一六、 息隐西京(上)/127
一七、 息隐西京(中)/138
一八、 息隐西京(下)/149
一九、 史学的顶峰(上)/161
二〇、 史学的顶峰(中)/172
二一、 史学的顶峰(下)/185
二二、 落日红霞(上)/195
二三、 落日红霞(中)/206
二四、 落日红霞(下)/217
司马光事迹著作编年简录/230
参考书目/256
让逝去的巨人重新活现
——就《司马光新传》答客问/260
《司马光新传》:
三、在故乡的日子
司马池不久调晋州(今山西临汾),同年冬,死于晋州的安靖堂。司马光这时二十三岁,和哥哥司马旦一起把父亲的灵柩送回故乡。过了半年多,在庆历二年(1042年)八月把父亲和他们的母亲一道安葬在涑水南原祖茔所在的地方。这里距夏县城三十里,在城之西。庞籍为作墓志。
从庆历元年至三年,司马光居乡服丧。这次他住在故家的日子最长。司马氏这一家,住在县西,这时已颇有园池之胜。有个柳坞,四面都是水。终朝山色和汩汩溪流,更显得乡居的宁静。①
这几年,他读了很多书,发了不少议论,对古人的意见不苟同,很能打破传统的见解。以为崇祀十哲,于经无据,也不合乎实情。孔子弟子,不仅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子路、子游和子夏这十个人是贤者。但以一善取之,不止这十个;以尽善取之,这十个人却没有一个没有过错的。宰我、子贡、冉有都受到过孔子的批评;而曾点、宓子贱也受到过孔子的赞扬。伯夷、叔齐是孔子称赞的,司马光却以为武王诛纣是“有道天子诛一乱政之匹夫”,伯夷、叔齐非议武王,以不食周粟表示抗议,未免狭隘褊急。战国四公子,是异口同声受到称赞的。他以为只有信陵君一人有智、有仁,“采善于乱世,论贤于游侠”。对于春申君,他认为是一个“乱其国嗣,湾败王家”的罪人,在楚“权宠无二”,却穷奢极欲,“纳邪人之言,造奸伪之谋”,不过十多年,便把一个强大的楚国毁了。他也不赞成孟尝君,说这个人“废公法,树私恩”,事事都为自己打算,晚节尤其不好,以至“挟仇敌以覆宗国”。对于平原君,他说只有“臣人之节,终始无亏”,可以肯定。汉代人物,他不赞同邴吉。邴吉以为宰相主调阴阳,他说阴阳不可坐而调,邴吉做丞相,自己也知道没有做过什么有益于世的事,却托词只治阴阳,实在是欺世自欺。贾谊,人们都同情他,赞美他,以为他倘遇明主,被信用,则“三代可复,帝皇可幾”,再现唐虞盛世。但司马光不以为然,说他“舍国家之纪纲,遗天下之大本”,不应当把匈奴不服看成可为流涕的大忧,其思想议论并不“纯正”。①
……
让逝去的巨人重新活现
——就《司马光新传》答客问客:人物研究从来就是整个史学研究的有机的构成部分。您继《范仲淹新传》后,又推出了《司马光新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您如此致力于历史人物传记的研究,对其社会作用一定思考得很多。
主:在《历史研究》创刊三十周年征文时,我写的《谈历史人物的研究》谈过这个问题。每个杰出的历史人物,都是他那个时代的缩影与时代精神的代表,优秀的传记作品确可通过一个人物反映一个时代,例如吴晗先生的《朱元璋传》,邓广铭先生的《岳飞传》,无不如此。历史人物研究的意义还在于它社会效应的广度,是其他较专门课题(例如制度史、经济史等)所无法比拟的,历史传记在史学成果中无疑具有最广的读者覆盖面,显而易见,邓先生的《岳飞传》远比他的《宋史职官志考正》拥有更多的读者。社会上一般的男女老少了解历史的最简捷的途径是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了解,史学工作者应该充分重视这一点。
我国古代史学早就有与教育携手发挥历史传记的社会教育功能的优良传统。从二十四史的忠义传、列女传,到选取历史人物嘉言懿行编成的《蒙求》、《三字经》等等,无不强烈表现出这一传统。要教育我们的人民和后代有理想、有道德,这一传统应该发扬,并拿出比《高士传》、《三字经》更高明的东西来,这才有助于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继承与光大。道德继承永远是具体的,这一方面是指地主、资产阶级某些具体的道德准则仍可为今人所认同;另一方面是指每个杰出的历史人物的道德规范总是具体地、侧重不同地为后人所继承,例如范仲淹的“以天下为己任”,司马光的“专利国家,不为身谋”。
客:这才是一种最深沉的民族文化的积淀,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罗素才呼吁“沉思默念那些逝去的巨人吧!”您先后选取两位宋代人物作为传主,除了宋史专家的擅长外,是否别有原因呢?
主:我对魏晋南北朝史也下过功夫,写过一些论著。不过,既然是为现世人们提供最具体的道德楷模的历史传记,对传主选择自宜有严格标准。与其他朝代相比,宋代是士大夫最受重视的朝代,他们的自觉意识空前崛起,理想人格基本铸成。纵观中华民族那些逝去的巨人行列,宋代人物中以功业彪炳史册的并不多见,相反以人格的力量、道德的光彩令后人仰止的却远较其他朝代为多,例如范仲淹、司马光、包拯、文天祥……即使王安石这样有争议的人物,作为政敌的司马光仍称他“节义过人处很多”。这是值得注意的现象,难怪严复曾说:“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除去理学影响外,还有从更广阔的视野上去研究的必要。我之所以选两位宋人为传主,除其自身人格的光辉外,也有这层用意在,至于效果如何,尚不敢自信,更寄期望于来者。
客:西方有位哲人说过:“理解这些伟大的人物,用他们崇高的理想来滋润我们,用他们真挚的圣火来照耀我们,免得我们走入迷途。”但这只有真实才能感染读者。历史真实,一是指表象真实,诸如传主的生卒年月、体貌行实、社会关系、生活环境等,这些并不难做到;一是指真切准确地传达传主的精神,这点很难把握,有时仅凭文献是无法复原传主神韵的。读完《司马光新传》最后一句话,“元祐诸臣,在哀思之中,对未来充满了忧疑,”感到您不仅对传主,甚至对传主周围人的表现都达到了神韵的境界,不知您是怎样把握这点的?
主:对司马光,我以为可从三个不同视角去理解与把握他。一是思想、人格的层面,二是政治层面,三是史学层面。后两个层面较受学术界重视,而前者却注意不够。实际上,司马光在思想史上也不容忽视,尽管他的思想还没有濂洛关闽诸家系统博大,却自有特色。我采用了与传记体裁相宜的方式,写到了他的《葬论》(页51、 147)、《疑孟》(页149)、《迂书》(页148),论述了他性混善恶的主张与集注扬雄著作的用意(页148—149)。对司马光人格的光彩,例如他强调做人最要紧的是“诚”(页2)、入仕当“以天下安危为心”(页9),做谏官应“专利国家、不为身谋”(页69)等等,我不但通过司马光经历的从熙宁到元祐间的宦海风涛去刻划,更着力通过他日常的行事言谈予以烘托。
至于从政治层面把握司马光,学术界是仁智互见的。正如王安石变法最难取得共识一样,对司马光在政治上的是非功过也最难平章。《司马光新传》对此是无法回避的,我也自有见解的。司马光并不一概反对变革,他也“以为应当变,但要变之以渐”;在变的方式上他主张“要急于得人,缓于立法”(页90)。然而,人物传记不是学术论文,怎样才能准确传神地把握传达出司马光来呢?《管锥篇》曾说“史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是深得史家三昧的。我不取正面议论、表达观点的写法,而是循着司马光对新法的认识思路,“设身局中,”“遥体人情,”叙述他“以救天下之民”为初衷(页103),在熙宁时与王安石力辩新法利弊的言论,在元祐初匡正王安石新法诸弊端的决策。这样写来,尽管不作正面评价,但倾向是明确的,而且与传记形式是融为一体的。
客:对传主的史学成就,学界异议较少,但在传记中表现仍有一定难度。倘失于剪裁,就会写成一篇论述司马光史学的板滞的论文,既使一般读者不堪卒读,又与传记形式格不合。您在《司马光新传》中浓墨重彩地用了三节篇幅写其《史学的顶峰》,其中对宋代史学“既远逾汉、唐,也不是明、清所可比”的评价(页151),以及对包括《通鉴》在内的中国古代史学的“长于治人”的评价(页153),都是真知卓见。您从《通鉴》主编与助手的关系娓娓道来,而后叙及《通鉴》作法、凡例、取材及《稽古录》、《涑水记闻》等其他史学成果,读来毫不枯燥。在以《通鉴》“臣光曰”为基干论述评点司马光思想的那一节,凭藉着深厚精湛的史学素养,更是写得挥洒自如。
传记作者为使那些逝去的巨人活现起来,研究方法与表现手段都必须讲究。我注意到《司马光新传》与《范仲淹新传》在表现手法有一个明显的共同处,那就是力图在历史人物个体与群体关系的发掘中,使传主的个体研究获得更为广阔真实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氛围。这种另辟蹊径的尝试,因有传主与其同时代人关系的浮雕作为背景衬托,也许更使传主具有一种立体感。
主:不过,也有论者褒贬兼有地认为:《范传》与《光传》颇近于一册宋史了——当然是宋史的一段。实际上,我也不主张历史传记背上过于沉重的负荷,把传主所处时代的所有政治历史都囊括其中,而传主本人则反而深深沉埋在纷纭的人、事关系之中。但是,像范仲淹、司马光这样的时代巨人,前者倘若离开了庆历新政的人、事关系,后者倘若离开了熙宁新政与元祐更化的人、事关系,是既反映不了时代,也勾勒不出传主的。“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以为,借助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的研究来描写传主,可对传记著作的旧模式来点突破,也符合上述社会学的著名原理。当然,在处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上有个调适度的问题。怎样把握这种调适度,每个作者乃至每个读者显然不会只有一种标准。哪种标准最合宜,是可以进一步探讨的。
客:我还注意到您在《光传》中引述了司马光调子低沉的诗篇,也勾画了他在洛阳咏啸园林的风貌,甚至并不讳言他在元祐更化时拒绝范纯仁、范百禄谏废役法的固执,这些都增强了传记的可信度,也体现了您对传主必须全面研究与刻划的一贯主张。
主:历史上没有完人。对传记作者来说,不能容许的是因研究的偏颇而造成传主形象的不完整。那种评功摆好的悼词式的传记与深恶痛绝的檄文式的传记,多是研究的不全面造成的。研究一个人,要求全面,因为人是复杂的,只有全面地了解,写起来才会有血有肉。像司马光这样经历曲折复杂、行事丰富多彩的人物,在着力表现其思想、事业最本质、最主流的那部分同时,对其性格、情绪等其他侧面,我也努力作了发挥,从而凸现出一个完整无缺的司马光。传记作家也要以传主达到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作为自己追求的最高境界。你提到的那些细节,虽不是传主本质的、主流的部分,却使本质与主流更可信而不失真。
客:历史学家的严谨深刻,文学家的激情技巧,是传记作者的理想化的标准。您的《光传》与《范传》一样,写得形象生动,文情并茂,笔端蕴含感情,文字清丽洗炼,融史学论著的谨严与文学传记的优美于一炉,堪称史学与文学相当完美的结合。
主:为司马光作传,我并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对每一个逝去的巨人,应该有关于他的特色各具、理解各异的传记行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者对逝去的巨人的道德行事的“释读”必然会因时而异,因人而异,我的《司马光新传》只是我对司马光的“释读”而已。
读完《司马光新传》,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一个人的影响力,可以跨越千年,并且以如此具象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了司马光的故事,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政治格局,以及人性的复杂。作者的文笔功力深厚,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读起来丝毫不会觉得枯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司马光与其他历史人物交往的描绘,比如他和王安石之间的亦敌亦友,和苏轼之间的惺惺相惜,这些细节的处理,让整个故事更加生动立体。通过这些交往,我们可以看到司马光的性格有多面性,他既有严肃刻板的一面,也有温文尔雅、幽默风趣的一面。书中还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去描绘司马光的家庭生活,以及他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我发现,这位伟大的史学家,在家庭中也是一位慈父,他如何培养下一代的品德和学识,这部分内容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温情脉脉的司马光。而且,书中对于他晚年的生活,也做了细致的描写,比如他在家乡的生活,他对园林的热爱,以及他如何享受晚年时光。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能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更加完整、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一个从权力中心回归平淡,却依然保持着自己精神追求的老人。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对司马光政治生涯的深度剖析。不同于以往的传记,往往将司马光塑造成一个高高在上的圣人形象,《司马光新传》却非常诚实地展现了他作为一名政治家,在复杂而残酷的官场斗争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做出的选择。作者并没有回避司马光在宋朝新旧党争中的立场,而是以一种更加中立和理性的视角,去分析他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为什么会选择站队,以及他所采取的政治策略的利弊。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他处理一些具体政务的描述,比如他如何与王安石进行辩论,如何制定那些影响深远的政策,以及在推行改革过程中,他所遭遇的阻力以及他所付出的努力。这本书没有简单地将改革视为好坏,而是深入探讨了改革的复杂性,以及不同政治派别之间的博弈,让你能更深刻地理解司马光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当然,书中也提到了一些他曾经犯过的错误,或者说,是他当时决策的局限性。比如,在某些问题上,他或许过于固执,或者过于理想化。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这个历史人物更加真实可信。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目睹了那些波诡云谲的政治风云,也感受到了司马光作为一名政治家,肩上的重担和内心的挣扎。
评分《司马光新传》这本书,我真的可以说是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啃下来的。不得不说,作者在挖掘司马光生平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上,下了相当大的功夫。我最喜欢的是关于他早年求学的那部分,简直就是一部励志大片。书里没有像很多传记那样,简单地罗列他考中进士的时间、当官的经历,而是深入地描绘了他为了求学付出的艰辛。比如,他小时候家里条件并不优渥,为了买书、请老师,他省吃俭用到了什么程度,有些甚至是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作者通过一些零散的史料,细致地还原了司马光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如何在困境中坚持读书,那种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真的会让你看得热血沸腾。而且,书中对于司马光在学术上的追求,也不是简单地提到《资治通鉴》,而是从他早期的一些笔记、文章中,展现了他如何一步步形成自己的史学思想,如何去批判性地看待历史,如何去构建一个完整的历史叙事框架。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提到他年轻时就对当时的政治弊端有自己的见解,并且敢于直言,虽然当时年轻,也曾因此吃过亏,但那股不畏权贵的勇气,着实令人佩服。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司马光,不仅仅是那个写出鸿篇巨著的大学者,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担当的普通人,只是他的追求和格局,远非常人能及。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传记,不如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在叙述司马光生平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对当时社会文化、科技发展、乃至普通百姓生活状态的描写,让整个故事的背景显得尤为宏大而真实。我最惊喜的部分,是书中对《资治通鉴》创作过程的还原。这不仅仅是简单地说他写了这本书,而是深入到他如何搜集史料,如何考证史实,如何组织材料,以及他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作者通过大量史料的引用和分析,让我们看到了《资治通鉴》这部巨著背后,司马光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不懈努力。更重要的是,书中分析了《资治通鉴》的史学意义和历史价值,以及它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我感觉,通过这本书,我不仅仅了解了司马光这个人,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国古代史学的精髓,以及历史是如何被记录和解读的。此外,书中还对司马光的一些生活习惯、个人爱好进行了有趣的描述,比如他对养花的讲究,他对美食的品味,这些都让司马光这个历史人物,变得更加亲切和接地气。读这本书,就像在和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聊天,他的人生智慧和对历史的洞察,会让你受益匪浅。
评分《司马光新传》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其细腻而富有感染力的叙事。作者仿佛是一位亲历者,用充满情感的笔触,将司马光的一生娓娓道来。我特别被书中描绘的司马光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的心路历程所打动。无论是他在政治上的进退,还是在个人生活中的取舍,书中都详尽地展现了他内心的挣扎、犹豫以及最终的坚定。尤其是一些关键的历史事件,比如他辅佐宋英宗、宋神宗,以及后来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作者都进行了非常深入细致的刻画,让我们得以窥见司马光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是如何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应对各种挑战的。这本书并没有一味地赞美司马光,而是客观地展现了他的功过是非,以及他在历史长河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司马光性格中那种“君子坦荡荡”的品格的描绘,他为人正直,处事光明磊落,即使在权力斗争中,也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司马光这个人物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他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史学家,更是一位具有崇高品德和卓越智慧的政治家、思想家。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人物,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苏东坡传》《王安石传》都有了,加上这本就就齐了。
评分《苏东坡传》《王安石传》都有了,加上这本就就齐了。
评分《苏东坡传》《王安石传》都有了,加上这本就就齐了。
评分《苏东坡传》《王安石传》都有了,加上这本就就齐了。
评分《苏东坡传》《王安石传》都有了,加上这本就就齐了。
评分《苏东坡传》《王安石传》都有了,加上这本就就齐了。
评分《苏东坡传》《王安石传》都有了,加上这本就就齐了。
评分《苏东坡传》《王安石传》都有了,加上这本就就齐了。
评分《苏东坡传》《王安石传》都有了,加上这本就就齐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