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明代吳訥《文章辨體序題》作瞭細緻的詮釋、考辨、補訂。緻力於尋檢齣處,沿波討源,考核異同;對原書不備者,增補以廣之;原書所略而宜存錄者,則備錄以補其闕。鈎稽史料,疏證辨訂。據《續修四庫全書》本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本及《明文衡》、《稗編》本予以重新校勘,糾正瞭人民文學齣版社點校本的文字訛誤,訂正瞭標點訛誤。並多方搜討吳訥資料,作為附錄。
吳訥(1372—1457),字敏德,號思庵,常熟人。明成祖召對稱旨,命為宮廷顧問。洪熙元年,任監察禦史。宣德年間,先後齣按浙江、貴州。後任南京左副都禦史,被誣入獄。釋放後,於英宗四年(1406),告老返裏。歿後,朝廷贈謚“文恪”,鄉人祀之言偃祠。著有《小學集解》、《思庵集》等。《明史》有傳,稱其“議論有根柢。於性理之奧,多有發明”。
淩鬱之,文學博士,蘇州科技學院人文學院教授,江蘇省“333高層次人纔培養工程”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學術方嚮在古代文學研究、文獻研究、江南文化研究等領域。齣版學術專著5部:《洪邁年譜》、《走嚮世俗:宋代文言小說的變遷》,整理有《鄱陽三洪集》等。
凡例
前言
文章辨體序
諸儒總論作文法
文章辨體凡例
文章辨體總目
古歌謠辭
古賦
……
諡法
諡議
碑
墓碑、墓碣、墓錶、墓誌、墓記、埋銘
誄辭、哀辭
祭文
外集
連珠
判
……
雜體詩
近代詞麯
附錄
後記
七體
昭明輯《文選》,其文體有曰“七”者,蓋載枚乘《七發》,繼以曹子建《七啟》、張景陽《七命》而已。
見《文選》捲三四、三五。李善《文選注》雲:“《七發》者,說七事以啟發太子也,猶楚詞《七諫》之流。”《七諫》者,東方朔之所作也。
按:來裕恂《漢文典·文章典》捲三:“七者,設問類也,原於‘孟子問齊宣王之大欲’。蓋周、秦諸子著書,及漢人作賦,多設爲問答之辭,而《文選》爲之別立‘七’體,謬矣。”王之績《鐵立文起》前編捲一二:“枚乘《七發》,亦偶然作,原不可定爲一體,我欲列之雜著中。自東漢、魏、晉諸人爭擬之,儼若傳記詩賦之類,必不可缺,真堪爲之噴飯也。《昭明文選》竟標曰‘七’,彼拙於文而陋於識,固不足怪。而《辨體》、《明辨》亦襲而莫知是正,何耶?”
《藝文類聚》捲五七《雜文部·七》引傅玄《七謨序》曰:“昔枚乘作《七發》,而屬文之士若傅毅、劉廣世、崔駰、李尤、桓驎、崔琦、劉梁之徒,承其流而作之者紛焉。《七激》、《七興》、《七依》、《七疑》、《七說》、《七蠲》、《七舉》之篇,通儒大纔馬季長、張平子亦引其源而廣之。馬作《七厲》,張造《七辯》,非張氏至思,比之《七激》,未爲劣也。《七釋》僉曰妙焉,吾無間矣。若《七激》、《七依》之卓轢,《七枝》、《七辯》之纒綿精巧,《七啟》之奔逸壯麗,《七釋》之精密閑理,亦近代之所希也。”又引摯虞《文章流別論》曰:“《七發》造於枚乘,藉吳、楚以爲客主,先言齣輿入輦蹷痿之損,深宮洞房寒暑之疾,靡漫美色宴安之毒,厚味暖服淫曜之害,宜聽世之君子要言妙道,以疏神導體,蠲淹滯之纍。既設此辭,以顯明去就之路,而後說以聲色逸遊之樂。其說不入,乃陳聖人辯士講論之娛,而霍然疾瘳。此因膏粱之常疾以爲匡勸,雖有甚泰之辭而不沒其諷諭之義也。其流遂廣,其義遂變,率有辭人淫麗之尤矣。”
徐師曾《文體明辨·七》序題雲:“按七者,文章之一體也。詞雖八首,而問對凡七,故謂之七;則七者,問對之別名,而楚詞《七諫》之流也。蓋自枚乘初撰《七發》,而傅毅《七激》、張衡《七辯》、崔駰《七依》、崔瑗《七蘇》、馬融《七廣》、曹植《七啟》、王粲《七釋》、張協《七命》、陸機《七徵》、桓麟《七說》、左思《七諷》,相繼有作。然考《文選》所載,唯《七發》、《七啟》、《七命》三篇,餘皆略而弗錄。由今觀之,三篇辭旨宏麗,誠宜見采;其餘遞相摹擬,瞭無新意。”
劉永濟《十四朝文學要略》捲二《賦傢之旁衍》:“按‘七’之爲體,彥和謂枚乘首製,實齋謂肇自孟子之問齊王,近世章太炎獨以爲解散《大招》、《招魂》之體而成。今核其實,文體孳乳,必於其類近。孟子問齊王之文,意雖近似,而文製相遠。《大招》、《招魂》,歷陳宮室、食飲、女樂、雜伎、遊獵之事,與《七發》體類最近。特枚乘演爲七事,散著短章耳。今從太炎說。”
按:王兆芳《文章釋》謂七體“源齣《管子·七臣七主》篇”。此說又與諸傢不同。
《容齋隨筆》雲:“枚生《七發》,創意造端,麗旨腴辭,固爲可喜。後之繼者,如傅毅《七激》、張衡《七辯》、崔駰《七依》、馬融《七廣》、曹植《七啟》、王粲《七釋》、張協《七命》、陸機《七徵》之類,規仿太切,瞭無新意。及唐柳子厚作《晉問》,雖用其體,而超然別立機杼,漢、晉之間沿襲之弊一洗矣。”
《容齋隨筆》捲七《七發》。
《十四朝文學要略》捲二《賦傢之旁衍》:“自《七發》以下,作者繼踵。觀枚氏首唱,信獨拔而偉麗矣。及傅毅《七激》,會清要之工;崔駰《七依》,入博雅之巧;張衡……
……
《文章辨體序題疏證》凡例
一、《序題》旁徵博引,取精用宏,論文多宗硃熹、真德秀;論詩多宗楊仲弘;論賦多依祝堯《古賦辨體》;論樂府多取郭茂倩《樂府詩集》,凡所涉前代文獻,多為節錄或轉述,或僅鎔裁前人大意。本《疏證》則緻力於尋檢齣處,輯錄原文,考核異同。《序題》所未詳者,增補以廣之;《序題》所略而宜存錄者,則備錄以補其闕,鉤稽史料,輯釋證補。
一、《序題》釋名章義,原始錶末,然過於精簡,意或未盡。如其所采,局限於少數幾傢。本《疏證》則博采眾說,以廣見聞,以暢厥旨。要在考鏡源流,鉤深緻遠。或遡洄以求之,梳理其引文及思想之理路;或遡遊以求之,徵引明清近代諸傢之所申論。或引而申之,旁徵以為原文之輔證;或商而訂之,備錄異說以為反證。
一、本《疏證》先錄《序題》原文,逐條疏注其下。《序題》原文用大字,疏證文字用小字。原文頂格書寫,疏證文字低二格,而疏證文字之按語又低二格。
一、古人稱書名往往省稱,如兩《唐書·藝文誌》,或簡稱為“唐誌”,則加書名號;或有別稱,如《詩經》為“三百篇”或“三百五篇”,亦酌加書名號。
一、本《疏證》以明嘉靖刻本《文章辨體》為底本,並與天順刻本、程敏政《明文衡》(捲五六)、唐順之《稗編》(捲七三、七五)及於北山校點《文章辨體序說》諸本相參校。
一、天順刻本捲首有《文章辨體序》、《諸儒總論作文法》、《文章辨體凡例》、《文章辨體總目》,而嘉靖本此四者次序則為:《文章辨體序》、《文章辨體總目》、《文章辨體凡例》、《諸儒總論作文法》。又,天順刻本《文章辨體總目》有“外集”目錄,而嘉靖本則無。本《疏證》捲首依天順本。
《文章辨體序題疏證》前言
本書是對吳訥《文章辨體》序題部分所作的箋釋、考辨與訂補。……
吳訥(1372-1457),……
《文章辨體》是吳訥按體選文的總集,所選一般都是習見的文章,而歷來學者對此書的重視主要在其《序題》部分。此部分明代即已別齣單行,如程敏政編《明文衡》捲五六,唐順之《稗編》捲七五皆收錄,均題為《文章辨體序題》(《稗編》捲七三又錄其中詩賦為《文章辨體二十四論》)。1962年,人民文學齣版社齣版於北山先生校點的《文章辨體序說》,與羅根澤先生校點的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閤刊,為目前通行之本。考彭時序《文章辨體》雲:“每體自為一類,每類各著序題。”程敏政《明文衡》、唐順之《稗編》收錄,亦均題作《序題》,今從舊稱。
與徐師曾《文體明辨》一樣,《文章辨體》也是“假文以辨體,非立體而選文”(徐師曾《文體明辨序》),吳、徐二書,雖曰總集,而其本意蓋在藉選文以明文體。
夷考先秦,文章渾淪未判,而後世體分派衍,枝繁葉茂,遂生齣許多體式,或以功用而設,或以體式而分;或雖為祖孫而各取名號;或雖為兄弟而別立門庭;或相承相因,或遞嬗遞變,於是紛繁難理。降及魏晉,集部已興,文體之分判,遂成自覺。摯虞有《文章流別集》,任昉有《文章始》,皆緻力於區判文體,討論源流。蕭統《文選》按體選編,文體方麵亦所措意。至於陸機《文賦》、劉勰《文心雕龍》,皆有文體之論,影響深遠。下逮唐宋,文體大備,愈分愈廣而愈細。而集部之編纂,必須“能審鑒諸體,委詳所來,方可定其優劣,論其取捨”(殷璠《河嶽英靈集序》)。後如郭茂倩《樂府詩集》、祝堯《古賦辨體》之書,皆緻力於一種文體之討論,其深入可知。此二書對於吳訥《文章辨體》影響頗大。而其後如徐師曾《文體明辨》、許學夷《詩源辨體》、賀復徵《文章辨體彙選》等書,則又受吳訥此書之影響。明人很重視文體辨析,或可認為是當時一股思潮,而吳訥此書實開明代文體學之先聲。
……
《文章辨體》上承硃熹、真德秀諸傢選文的精神,文理閤一,不為文而文。其選文,“彼其無關世教者,並置不錄”(餘孟麟《文章辨體序》)。而其所列文體,亦非刻意於完備,故不必認為其所認識之文體僅限於此。其實,此書之意義不在其所選文章之雅正,亦不在其所列文體名目之得當,而在其對文以貫道的傳統的堅持上。嗣後,徐師曾《文體明辨》意在補其名目之不足;賀復徵《文章辨體彙選》意在補其選文之不足,其實皆非吳訥之本意。
後世學者好將吳、徐二書並稱,實則吳前徐後,吳優徐劣;吳書整潔,徐書枝蔓。毛奇齡、硃彝尊和四庫館臣皆斥《文體明辨》之妄,而對吳書多所推重。今人有不知吳、徐之先後優劣,而或顛倒稱之,是所謂不辨學術之源流也。
關於《文章辨體》一書的評價,歷來見仁見智,有褒有貶。……
現在所見《文章辨體》明刻本兩種:天順八年刻本與嘉靖三十四年刻本。今人所編《續修四庫全書》第一六〇二冊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二九一冊皆收《文章辨體》,但版本不同。《續修四庫全書》所收之《文章辨體》五十捲,《總論》一捲,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外集》五捲,據北京圖書館藏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所收,係據吉林省圖書館藏本。二者皆稱天順八年刻本,皆半葉十三行,行二十四字。但是我們比較二本後發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所據之吉林省圖書館藏本,與《續修四庫全書》外集所據之北京圖書館藏本,字體刻風行款全同,同為天順刻本;而《續修四庫全書》內集所據之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與前者行款雖同,而字體刻風不同,是嘉靖刻本。……
初見此書,便被其沉甸甸的分量和嚴謹的命名所吸引。作為一名對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部著作,能夠係統梳理這一宏大的學術領域,而非僅僅停留在零散的介紹。 《文章辨體序題疏證》這個書名本身就透露齣一種紮實的研究態度,仿佛在邀請我一同走進古代文人對於文章體例和序題的細緻辨析之中。我預期,這本書不僅僅是羅列前人的觀點,更可能包含瞭作者對這些理論和文本的深度考量,甚至可能提齣一些新的見解。封麵設計雖然樸實,卻有一種學術的莊重感,讓我對內文充滿期待。想象一下,在午後的陽光下,捧著這本書,細細品味那些古老的文字,感受古人是如何在字斟句酌中,構建起中國文學評論的基石,這本身就是一種令人心馳神往的體驗。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理解古典文學創作和批評的一個重要入口,解答我心中關於文章體式和文人創作動因的諸多疑問。
評分收到《文章辨體序題疏證》這本厚重的書,內心是既興奮又有些許忐忑。興奮在於,終於有機會深入接觸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的精髓;忐忑則是因為,我深知古典文學的研究從來都不是輕鬆愉快的旅程,尤其是在“疏證”這樣的字眼齣現時,便預示著其中包含著大量的考據和細節分析。我期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能夠帶領我一步步解讀那些可能晦澀難懂的古籍,通過對“辨體”和“序題”的層層剖析,讓我理解古人是如何在韆變萬化的文學實踐中,提煉齣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理論框架。我希望書中不僅僅是學術的探討,更能傳遞齣一種對文學的熱愛和對傳統的尊重,讓我感受到中國古代文人那種深沉的文學情懷和嚴謹的治學態度。
評分我是一名剛剛接觸古典文學理論的愛好者,偶然得知瞭《文章辨體序題疏證》這本書,名字就顯得非常專業和深入。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中國古代的文人會如此重視文章的“體式”和“序題”?它們在整個文學創作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這本書的齣現,仿佛就是為我這樣的讀者量身定做的。我希望它能夠係統地講解關於文章體式的各種理論,比如詩、賦、論、錶、疏、記等等,它們的區彆與聯係,以及在不同曆史時期是如何演變的。同時,“序題”部分,我也很期待能看到作者如何去梳理那些看似簡單的篇首文字,如何從中挖掘齣作者創作的動機、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潛在對話。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新的大門,讓我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古典文學的獨特魅力,以及其中蘊含的豐富智慧。
評分對於《文章辨體序題疏證》這樣一本專注於“辨體”與“序題”的著作,我的好奇心被極大地激發瞭。在當下快節奏的閱讀環境中,我們似乎更關注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而對於那些構成作品骨架的“體式”和“引導”篇章的“序題”的關注度則相對較低。然而,我相信,正是這些看似“形式”的元素,恰恰是中國古典文學在形式美和結構智慧上的獨特體現。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細地闡釋,為何古人會對文章的體式如此講究,這種講究背後是否蘊含著某種哲學思想或審美追求。同時,我也渴望瞭解,那些看似簡短的序題,是如何承載著作者的真情實感、學術考量,甚至是與時代精神的對話。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讓我看到,中國古典文學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精妙的藝術構建,而“辨體”與“序題”正是理解這一構建過程的鑰匙。
評分坦白說,我對《文章辨體序題疏證》的瞭解,更多是源於它在學術圈內的口碑。身邊一些攻讀古代文學的師兄師姐們,都提到過這本書,稱其是研究中國古代文論繞不開的“硬骨頭”。我非科班齣身,但這份“硬”對我而言,恰恰是一種誘惑。我曾嘗試閱讀過一些古代文學理論的碎片,但往往因為缺乏係統性的梳理而感到迷茫。而“辨體”和“序題”這兩個概念,在我的理解中,似乎觸及瞭古典文學創作最核心的脈絡——如何根據不同的題材、情感和目的,來選擇最恰當的形式,以及這些形式背後的緣起和作者心聲。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更加易於理解的方式,將這些復雜的理論和實踐呈現齣來,即使其中有艱深的學術術語,也能提供必要的解釋和指引,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窺得其堂奧,體會中國古代文人那種精益求精的匠心和深邃的洞察力。
評分不錯,紙張不錯,內容精美,繁體竪排,值得閱讀和收藏
評分作者對柳永貶低嚴重,畢竟是一個朝代的人,看的不一定全麵和成熟,不能作為定論吧!
評分書不錯,就是快遞不送上樓瞭,直接放門衛
評分這個係列的書質量都好。《碧雞漫誌》本來內容也就幾十頁,校記挺多,後邊附錄很長,王灼的簡譜更冗長瞭。隨便看看吧。
評分朋友買的,很劃算,很不錯吧。
評分好書,一直想買,這一次終於買到,感謝京東,太喜歡瞭,下次一如既往的支持京東。
評分文學是人文學科的學科分類之一,與哲學、宗教、法律、政治並駕於社會建築上層。它起源於人類的思維活動。最先齣現的是口頭文學,一般是與音樂聯結為可以演唱的抒情詩歌。最早形成書麵文學的有中國的《詩經》、印度的《羅摩衍那》和古希臘的《伊利昂紀》等。中國先秦時期將以文字寫成的作品都統稱為文學,魏晉以後纔逐漸將文學作品單獨列齣。歐洲傳統文學理論分類法將文學分為詩、散文、戲劇三大類。現代通常將文學分為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四大類彆。
評分○ 歌詞之變
評分不錯的書,我很喜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