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00個象徵符號:精選100個象徵符號,涵蓋各大古文明,濃縮人類曆史片段。
★四大主題:自然世界:呈現來自大自然的原型象徵;神祇的世界:探索各個文明對神聖世界的崇拜;符號與係統:匯聚不同領域形成係統的符號;神秘世界:揭秘無法言說的神秘領域。
★精美彩圖+詳細文字解說:領略符號之美,感受符號中的曆史。
★特彆設計專題插圖:每章均設計有插圖頁,集結不同主題的12種象徵符號:希臘眾神、動物圖騰、埃及護身符、塔羅等,解讀符號背後的意義。
同係列書推薦:
內容簡介
自文明發軔以來,全世界人類都通過符號、雕刻、建築或神聖物品,錶達重要的人生經驗,如男子氣概、生殖力、死亡、宗教信仰與愛,同時也錶達著人們對宇宙萬物的理解與想象,符號於是也成為瞭人類文化的重要注腳。本書精心收錄100種圖案、塑像以及特定物件,詳細講解其起源,並從曆史、文化、神話或宗教層麵探討每一個象徵符號的意義:從埃及的獅身人麵像到全知之眼,再到印度教、佛教中隨處可見的曼陀羅,帶領讀者一一探索世界各文明的信仰習俗,一窺隱藏在象徵符號中的文明密碼。
作者簡介
薩拉·巴特利特(Sarah Bartlett),畢業於英國米德爾塞剋斯大學藝術專業,為《時尚》《國傢地理》等平麵媒體撰寫文章,也曾參加BBC紀錄片拍攝,已齣版著作二十餘本。
內頁插圖
目錄
◆自然世界
維納斯圖
彩虹蛇
大蛇
手印
裘達庫拉的岩石雕刻
人麵獅身像
聖甲蟲
鴿子
鳥類
藥輪
蓮花
鳶尾花圖騰
彩虹女神
鳳凰
龍
幻象蛇
蝴蝶
哈雷彗星
犄角神
惡魔之星
陽物的圖騰
納斯卡綫
骷髏頭
圖騰柱
◆神祇的世界
月牙
澆奠
夜後
全知之眼
太陽神的馬車
亞倫的護胸甲
荷米斯石碑
約櫃
天命石闆
風神和雷神
命運之矛
光環
八仙過海
經文匣
甘奈施
烏拉卡之杯
生命樹
曆法石
拴日石
A'a雕像
魔鬼雕像
◆符號和係統
易經
卍字
楔形文字
唵
五角星
陰與陽
三麯腿圖
雙蛇杖
安卡
洛書
象形文字
魚形橢圓
黃金比例
SATOR方陣
零
所羅門之結
紙牌
生命之輪
生命之花
脈輪
曼陀羅
費波那契數列
土占
玫瑰十字
伏尼契手稿
維特魯威人
無限
一筆劃六角星
◆神秘世界
閃電人納瑪岡
薩滿
迷宮
費斯托斯圓盤
甲骨文
天文曆
厄琉西斯秘密儀式
邪眼
護身符
巴爾斯曼杖
佩塔利亞闆
密特拉秘教
抹大拉的馬裏亞
伊斯塔比符文石
翡翠闆
空行母
零點
天體等高儀
黃道圈
天使拉傑爾之書
上帝之印
沙畫
仕女與獨角獸掛毯
塔羅
占蔔曆
煉金術之門
共濟會軌跡闆
羅亞
前言/序言
人類總是渴望通過神話、傳說、藝術、建築,以及信仰係統,錶達人生的核心體驗,例如童年、男子氣概、生殖力、死亡、獻祭與愛。世上各種文化利用共通的象徵錶達這類體驗,不分地域及年代,超越瞭語言的藩籬。
“象徵”(symbol)一詞源自希臘文symballein,意即“匯集”,代錶幾件事在同一時間發生。利用淺明易懂的象徵,將奇異神秘的現象與日常事物串聯起來,能很快闡明真相,使人明瞭。
20世紀初的瑞士心理學傢與精神科醫師卡爾·榮格曾說:“每一種心理錶達都是象徵,條件是我們先假設:這類象徵除瞭本身意義外,也代錶我們目前不明白的某種事物。”這也說明瞭象徵何以充滿神秘力量,引人入勝。電光石火間,心靈便可通過直觀的方式或記憶,“看見”“瞭解”或“憶起”宇宙的真相或隱秘的事實。榮格認為所有人通過集體潛意識相互連接,每個人的心靈都能進入這個知識寶庫。他深信每個人都承繼瞭前人獲得的知識,就像我們會遺傳到祖先的外貌一樣。
本書是一本附有精美插圖的入門書,精心選取100種神秘物體、圖案、雕像以及文學和藝術作品的主題,介紹其起源、用途、意義及目的,從中探討自古以來不同文化留給我們的謎團。從阿茲特剋曆法石、命運之矛到神聖藥輪、埃及象形文字以及印第安納瓦霍族的沙畫,我們仔細呈現、分析每處遺跡、每種錶現方式與暗藏的密碼,為你展示世界各地過去文明的信仰與習俗。
可嘆的是,本書介紹的部分內容,仍有數種無法確知真正意義。曆史學傢、密碼專傢、語言學傢與各種語言的譯者,無不孜孜矻矻想破解15世紀意大利的伏尼契手稿。同樣位於意大利,建於17世紀的煉金術之門,門上刻著令人費解的符號,據說是點鉛成金的配方,迄今亦無人破解。
這本有趣的小書分成四章,首先帶你一覽自然世界。遠古時代的早期象徵往往受到動植物或山川景色的啓發,如鳳凰、彩虹蛇、蓮花等。本書將呈現這類象徵的數種麵貌,探討原始意義及後來演變的含義。
第二章介紹神祇的世界,眾神把他們的綽號、圖案和相關聯想賦予凡人,因此有瞭新月、光暈、全知之眼與十字的象徵意義。當國傢之間的貿易日益頻繁,象徵也跟著遠赴異國,比如犄角神科爾努諾斯齣現在公元前2世紀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某處沼澤的岡德斯特爾普大鼎上,而在幾韆英裏外的印度河流域齣土的帕舒帕蒂圖章(公元前2500—公元前2400)上,也刻著形貌相似的吠陀時期天神樓陀羅。
第三章探討符號與編碼係統,包含神秘數字、神聖幾何圖案、曼陀羅、符咒和自然界的圖案。早期書寫係統,如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從刻在黏土上的簡易記號或象形文字發展成容易檢索的符號係統,後世的字母有受其影響。隨著數學與文字的發展,思想也在不同文化間傳播。每個字母都有一個神聖的對應,而象徵層麵的意義—無論是文學或哲學上,在文字作品中串聯起來,一如在藝術作品中的連接。莎士比亞的作品便是一例,從人物、情節到語言運用,充滿象徵意味的典故俯拾皆是。這一點在悲劇《奧賽羅》(1565年)中有充分展現,主人公遞給苔絲狄濛娜的手帕象徵他的愛情,而手帕上綉著的草莓象徵貞潔。在數學方麵,幾何比例可見於達·芬奇的著名素描《維特魯威人》(1490年),我們也可以在古代世界各地的建築設計(如埃及與希臘)中窺見類似原理。
第四章揭示瞭占星學、黃道十二宮、塔羅牌與預言的神秘世界裏使用的象徵語言。神秘知識具備強大的力量,自古以來,這類知識就掀起許多爭議,也深深令人著迷。1633年,英國占星傢威廉·力利齣版瞭第一本黃道星座預言的曆書;同一年,偉大的意大利數學傢及天文學傢伽利略提齣地球繞太陽鏇轉的理論,被指控散布異端邪說。兩人均被視為激進分子,為一己的信念備受責難。神秘象徵也經常乞靈於神祇、靈魂,因此本章介紹許多神秘物體,如中國的蔔卦甲骨、希臘佩特利亞齣土的金箔,皆屬於這類用途。
從古至今,人類內心總會希望使用一種隻有部分人瞭解的話語係統,唯有自己、弟兄或同一部落的人能夠知曉秘密。有些秘密組織,如薔薇十字會或共濟會會員,會以外人聽不懂的語言溝通,以免其儀式或信仰流傳齣去。想守住自己的秘密,又想窺探他人的秘密,往往演變成皇帝或國王之間的權力遊戲。文藝復興時期,法國王後凱瑟琳·德·美第奇與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均曾資助、保護當時地位最高的祭司。有資料稱,英國數學傢及神秘學傢約翰·迪伊曾用一麵黑曜石鏡子,映照齣伊麗莎白一世王國的未來。法國醫生與預言傢諾查丹瑪斯,則在巴黎羅浮宮對凱瑟琳王後泄露天啓的預言。
你會發現全書各章都有幾張插圖頁,展示瞭某一文化某一群體的12種主要符號或象徵,可能來自自然界、神話世界、數學領域或神秘世界,並解釋瞭其中的意義。例如,列齣瞭12個希臘天神,畫中的宙斯攜帶雷電,海神有三叉戟,阿耳特彌斯手上有弓箭,均繪齣瞭各自的特徵並加以說明。其他還包括12幅美洲印第安的動物圖騰、尋常鳥類與花卉、印度神明、煉金術的象徵圖符、護身符、黃道十二宮圖的12個星座,以及塔羅牌的基本牌。並從曆史、文化、神話學或宗教層麵探討瞭每一個象徵的意義。
威廉·布萊剋在《天真的預言》(約1803年)一詩中寫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雙手握無限,刹那是永恒。”
這幾句話總結瞭象徵的力量,說明象徵不僅激發每個人心中的情感與靈感,也訴諸神性,以及人類共有的經驗與記憶。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假設的圖書的詳細簡介,其主題與您提供的書名《符號中的曆史:濃縮人類文明的100個象徵符號》無關,並力求自然流暢,不帶有人工痕跡。 --- 書名: 《失落的星圖:哥白尼之前的天文學與世界觀》 作者: 阿德裏安·福斯特 齣版社: 文史探微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24年10月 定價: 128.00元 --- 圖書簡介 人類仰望星空,企圖在永恒的運動中捕捉秩序與意義的努力,貫穿瞭整個文明史。我們習慣於將天文學的輝煌起點定格在哥白尼的日心說,認為那是一次劃時代的理性突破,徹底終結瞭地球中心的宇宙模型。然而,這種敘事往往忽略瞭在哥白尼時代之前,人類如何理解、觀測和構建他們的宇宙。 《失落的星圖:哥白尼之前的天文學與世界觀》是一部深入發掘和重構前現代天文學思想史的裏程碑式著作。作者阿德裏安·福斯特,一位在古典科學史領域享有盛譽的學者,通過對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中世紀手稿、以及失傳的觀測記錄的細緻梳理,帶領讀者迴溯到那段被“大飛躍”的光芒所掩蓋的、充滿智慧與睏惑的星空探索時期。 本書的核心目標,是揭示在托勒密體係(地心說)的統治之下,不同文明——從巴比倫的祭司到瑪雅的智者,從波斯的天文官到中世紀的伊斯蘭學者——是如何構建他們各自的宇宙圖景,以及這些圖景如何與他們的哲學、宗教和社會結構緊密交織在一起。這不是一部單純的科學史,而是一部關於人類認知邊界、文化想象力和對未知世界敬畏之情的史詩。 第一部分:地平綫上的觀測者——早期宇宙的感知 本書伊始,福斯特將我們帶迴到文字和數學尚未完全體係化的時代。他細緻考察瞭巨石陣、紐格萊奇的墓道等史前遺跡,論證瞭早期人類並非僅僅是隨機的觀測者,而是具有高度組織性的“時間測量者”和“季節預言傢”。在這一部分,重點探討瞭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如何將天體運動與水利灌溉、國傢祭祀乃至王權閤法性捆綁在一起。例如,巴比倫泥闆上精確記錄的行星位置,並非為瞭探索“宇宙結構”,而是為瞭解讀神意的波動。作者詳細分析瞭“占星術”與早期“天文學”之間模糊不清的界限,展示瞭這兩者如何共同驅動瞭早期曆法的建立。 第二部分:哲學的羅盤——希臘的理性建構 隨後的篇章聚焦於古希臘思想的巨大貢獻。福斯特並沒有停留在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的經典理論上,而是深入挖掘瞭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邊緣化的聲音。他對柏拉多學派中對完美幾何形狀的執著,以及亞裏士多德自然哲學的嚴密邏輯如何為地心說提供瞭不可動搖的哲學基礎進行瞭深入剖析。 至關重要的是,作者對托勒密《至大論》的解讀超越瞭簡單的數學模型展示。他指齣,托勒密引入的本輪與均輪係統,與其說是對觀測數據的“修正”,不如說是對亞裏士多德“天體運動必須是完美圓周運動”這一形而上學信念的竭力維護。這一部分,讀者將清晰地看到,科學的進步在特定曆史時期是如何被既有的哲學框架所限製的。 第三部分:十字路口的知識——伊斯蘭黃金時代與中世紀的繼承 本書的第三部分是全書的亮點之一。它挑戰瞭西方中心主義的曆史觀,將焦點轉嚮瞭伊斯蘭世界的學者們。在歐洲處於“黑暗時代”的論斷下,巴格達、大馬士革和科爾多瓦的觀測站成為瞭維護和發展天文學知識的中心。本書詳細介紹瞭馬哈加天文颱的工作,以及他們對托勒密模型的挑戰——特彆是如何通過精密的三角學和新的觀測手段,發現瞭本輪-均輪係統在描述火星等行星運動時的係統性誤差。 福斯特著重分析瞭伊本·海賽姆(Alhazen)的光學理論如何間接影響瞭天文觀測的精確性,以及伊斯蘭天文學傢們在建立更精確的曆法和確定朝嚮(基布拉)時所展現齣的工程智慧。這一時期的學者們並未推翻地心說,但他們對模型的“完善”行為,實則為後來的哥白尼提供瞭必要的數學工具和對現有模型的深刻質疑。 第四部分:邊緣的宇宙——非歐幾裏得視角的碰撞 《失落的星圖》的第四部分跨越瞭地理和文化疆界,考察瞭那些在主流知識體係之外發展起來的天文學。瑪雅文明的復雜曆法係統,其精度令人震驚,但其宇宙觀卻深深植根於神話與周期性的災難循環之中。作者對比瞭中美洲的“時間迷宮”與歐洲對“永恒不變”天空的追求,展示瞭人類理解宇宙多樣性的不同路徑。 此外,本書還探究瞭中世紀歐洲修道院內部的“宇宙學”——它們並非純粹的科學實踐,而是對《聖經》創世故事的圖解和神學論證。這種“聖經宇宙學”對科學思想的壓製並非源於無知,而是源於對教義權威的維護。 結語:在等待黎明中 福斯特最後總結道,哥白尼的日心說並非憑空齣現,而是建立在數韆年纍積的觀測數據、數學方法和對現有模型的深刻批判之上。他所做的,是提供瞭一個更簡潔的數學框架,而不是完全拋棄瞭前人的努力。 《失落的星圖》是一部極具啓發性的作品,它提醒我們,科學的發展並非一條直綫,而是在無數次嘗試、錯誤、文化交融與哲學思辨中蜿蜒前行的過程。它以細膩入微的筆觸,為我們重現瞭那個在黑暗中摸索,卻依然對星空充滿敬畏與熱情的時代。對於任何對科學史、思想史或人類探索精神感興趣的讀者而言,這本書都是一次不可或缺的深度旅程。 --- 【核心賣點】 顛覆認知: 挑戰“哥白尼是唯一英雄”的傳統敘事,重估前現代天文學的價值。 跨文化視野: 首次將巴比倫、伊斯蘭、瑪雅和中世紀歐洲的天文學進行深度橫嚮比較。 史料紮實: 引用大量一手文獻和手稿翻譯,論證嚴密,敘述引人入勝。 哲學深度: 探討宇宙模型如何反映不同文明的形而上學信念與社會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