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愛讀的極簡中國史:“大傢簡史”係列(中國史綱+中國近代史,馬勇導讀版 套裝共2冊)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中國史:“大傢簡史”係列(中國史綱+中國近代史,馬勇導讀版 套裝共2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蔭麟,蔣廷黻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史
  • 曆史
  • 通史
  • 馬勇
  • 極簡史
  • 大傢簡史
  • 中國近代史
  • 曆史讀物
  • 文化
  • 套裝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民主與建設齣版社
ISBN:11894781
版次:1
商品編碼:11894781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2-01
用紙:純質紙
套裝數量:2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中國史綱:
  1.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馬勇導讀推薦;
  2.天纔史學傢的經典通史,簡明透闢地講述上古曆史的變遷;
  3.張蔭麟是與錢鍾書齊名的纔子(張蔭麟、錢鍾書、吳晗、夏鼐並稱“文學院四大纔子”),受到陳寅恪、梁啓超、錢穆等大師的推重;
  4.《中國史綱》曾是民國教科書,其對曆史通俗而不庸俗的書寫,依然適閤當代的曆史愛好者及大中學生閱讀。
  中國近代史:
  1.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開山之作,從世界史視角解讀近代中國;
  2.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馬勇導讀推薦;
  3.著名曆史學傢李濟、何炳棣、郭廷以,美國漢學傢費正清一緻推薦的中國近代史經典讀本;
  4.本書曾是大學曆史係廣泛使用的教材,如今再度成為中國近代史的一本重要入門書;
  5.描述近代中國救亡圖強的四個選擇,重構瞭近代中國曆史畫捲;
  6.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清華大學、南開大學曆史係主任,“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蔣廷黻的經典力作。

內容簡介

  《中國史綱》是張蔭麟一生中留下的專著,但這一部已足以使他英名不朽。作者以通俗優美的文筆,對我國東漢以前的曆史進行瞭一次生動敘述。本書原為作者受聘編寫的高中曆史教科書的一部分,由於作者張蔭麟傑齣的纔、學、識,終於使其成為一部享譽中外的名著。《中國史綱》的創作在“盧溝橋事變”前後,張蔭麟寫作這部中國通史,“以供一個民族在空前大轉變時期的自知之助”,錶現齣一個學者在民族危亡時期的擔當!

  《中國近代史》是蔣廷黻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經典之作,産生過廣泛的影響。蔣廷黻以冷靜客觀的態度,敘述瞭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這段時間的中國曆史,對中國國傢前途,民族命運以學術的形式錶達瞭關切,提齣瞭許多真知灼見。美國著名漢學傢費正清稱蔣廷黻“執中國近代史研究之牛耳。”

作者簡介

  張蔭麟(1905—1942),著名曆史學傢,號素癡,廣東東莞人。張蔭麟齣生官宦之傢,1923年考入清華,不久即在《學衡》雜誌發錶文章,受到清華國學導師梁啓超的賞識,著名國學大師陳寅恪曾說:“張君為清華近年學生品學俱佳中之知名人士。”張蔭麟清華畢業後赴美留學,歸國後相繼執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浙江大學等校。張蔭麟學貫中西,在文史哲方麵均有很深造詣,曾被中國史學界寄予厚望,錢穆說:“中國新史學之大業,殆將於張君之身完成之。”然而,張蔭麟於1942年不幸英年早逝,享年37歲。張蔭麟的逝世引起學界一片惋惜,陳寅恪、錢鍾書、熊十力、吳晗、馮友蘭、錢穆等師友紛紛發錶文章,對這位“天纔的史學傢”錶示哀悼。

  蔣廷黻(1895-1965),湖南邵陽人。中國著名曆史學傢。1911年赴美求學,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1923年迴國任南開大學曆史係主任。1929調入清華大學任曆史係主任。1965年10月9日在紐約去世,享年70歲。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取得不小的學術成就,被稱為“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

精彩書評

  我願意慎重地介紹這本書給兩種人讀,凡是高中學生願意讀到一本既好而有興趣的中國史,請先讀此書;凡是高中以上的人已經讀瞭彆人的中國史,希望於中國史得一新而正確的鳥瞰者,亦請再讀此書。
  ——陳夢傢(古文字學傢、考古學傢、詩人)

  他立誌作一等人,終能在史學界取得一流的地位。他的《中國史綱》,雖僅部分完成,是他人格學問思想文章的錶現和具體結晶。書中有真摯感人的熱情,有促進社會福利的理想,有簡潔優美的文字,有淹博專精的學問,有透徹通達的思想與識見。
  ——賀麟(哲學傢、教育傢、翻譯傢)

  把科學的解釋和通俗性成功地結閤起來也是《中國史綱》一個突齣的優點。在張蔭麟的筆下,中國古代的曆史是鮮明生動的、容易瞭解的,對現代的讀者是親切的。同時書中沒有一點庸俗化的地方,也沒有因簡述一些問題而使論述降低到非專傢水平,更沒有否認彆人的成果。
  ——魯賓(蘇聯曆史學傢)

  半個世紀以來,又有幾本近代史著作超過瞭它?當今專為獲奬的“皇皇巨著”,通通加起來也不及這本書的分量。
  ——何炳棣

  蔣廷黻先生於近代中國史之科學研究,實與羅先生(羅傢倫)同開風氣。他為中國近代史建立瞭一個科學的基礎,為舊中國的史學研究帶來瞭新的方法、新的觀念,是一個開山的人。
  ——郭廷以

  他為中國近代史在這一時期建立瞭一個科學的基礎。這個基礎不隻是建築在若乾原始材料上,更要緊的是他發展的幾個基本觀念。有瞭這些觀念的運用,他纔能把這一大堆原始資料點活瞭。
  ——李濟

目錄

《中國史綱》目錄
自序
初版自序
再版自序
《中國史綱》獻辭
第一章 中國史黎明期的大勢
第一節 商代文化
第二節 夏商大事及以前之傳說
第三節 周朝的興起
第四節 周代與外族
第二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第一節 封建帝國的組織
第二節 奴 隸
第三節 庶 民
第四節 都邑與商業
第五節 傢 庭
第六節 士
第七節 宗 教
第八節 卿大夫
第九節 封建組織的崩潰
第三章 霸國與霸業
第一節 楚的興起
第二節 齊的興起(附宋)
第三節 晉、楚爭霸
第四節 吳、越代興
第五節 鄭子産

第四章 孔子及其時世
第一節 魯國的特色
第二節 孔子的先世與孔子的人格
第三節 孔子與其時世
第四節 孔子與政治
第五節 孔子與教育
第六節 孔子的晚年
第五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第一節 三晉及田齊的興起
第二節 魏文侯、李剋、吳起
第三節 秦的變法
第四節 經濟的進步與戰爭的變質
第五節 國際局麵的變遷
第六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第一節 新知識階級的興起
第二節 墨子
第三節 墨子與墨傢
第四節 孟子、許行及周官
第五節 楊硃、陳仲、莊周、惠施、老子
第六節 鄒衍、荀卿、韓非
第七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第一節 呂不韋與嬴政
第二節 六國混一
第三節 新帝國的經營
第四節 帝國的發展與民生
第八章 秦漢之際
第一節 陳勝之起滅
第二節 項羽與巨鹿之戰
第三節 劉邦之起與關中之陷
第四節 項羽在關中
第五節 楚漢之戰及其結局
第九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第一節 純郡縣製的重建
第二節 秦、漢之際中國與外族
第三節 武帝開拓事業的四時期
第四節 武帝的新經濟政策
第十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第一節 道傢學說的全盛及其影響
第二節 儒傢的正統地位之確立
第三節 儒傢思想在武帝朝的影響
第十一章 改製與“革命”
第一節 外戚王氏的專權
第二節 哀帝朝的政治
第三節 從王莽復起至稱帝 220
第四節 王莽的改革 224
第五節 新朝的傾覆 228
第六節 東漢的建立及其開國規模
《中國近代史》目錄
總 論
第一章 剿夷與撫夷
第一節 英國請中國訂立邦交
第二節 英國人做鴉片買賣
第三節 東西對打
第四節  民族喪失二十年的光陰
第五節 不平等條約開始
第六節 剿夷派又抬頭
第七節 剿夷派崩潰
第二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第一節 舊社會走循環套
第二節 洪秀全企圖建新朝
第三節 曾國藩刷新舊社會
第四節 洪秀全失敗
第三章 自強及其失敗
第一節 內外閤作以求自強
第二節 步步嚮前進
第三節 前進遇著阻礙
第四節 士大夫輕舉妄動
第五節 中日初次決戰
第四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第一節 李鴻章引狼入室
第二節 康有為輔助光緒變法
第三節 頑固勢力總動員
第四節 孫總理提民族復興方案
第五節 民族掃除復興的障礙
第六節 軍閥割據十五年
第七節 貫徹總理的遺教
附錄一 琦善與鴉片戰爭
附錄二 最近三百年東北外患史
小引
一、俄國的遠東發展
二、中俄初次在東北的衝突
三、尼布楚交涉
四、東北一百五十年的安寜
五、俄國假道齣師與脅誘割地
六、俄國友誼之代價
附錄三 蔣廷黻小傳

精彩書摘

  《中國史綱》精彩文摘:
  張蔭麟與中國曆史重建(節選)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馬勇
  中國具有悠久的曆史傳統,也有非常久遠的曆史書寫,但是到瞭近代,隨著西方新史學的輸入,中國人對自己民族曆史的認識發生瞭嚴重分歧。到瞭二十世紀初年,一些有遠見的曆史學傢如章炳麟、梁啓超等就開始考慮重新認識中國曆史,重建中國曆史的書寫方式和錶達方式等問題。隻是由於曆史條件限製,他們的這些認識除瞭體現在夏曾佑那本並不太成熟的《中國古代史》之外,似乎還沒有多少理想的成果。直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方纔相繼齣現張蔭麟、錢穆等人的中國通史著作,嘗試著對中國曆史進行重構。
  張蔭麟是民國時期的天纔史學傢,具有極高的天賦,思想深刻、功底紮實,曾經受到梁啓超、陳寅恪、錢穆等史學大傢器重,給予相當高的期許,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學術界,張蔭麟與錢鍾書齊名,他的這本薄薄的小冊子《中國史綱》雖說是個未完成的作品,但卻使中國新史學彆開生麵,使中國曆史的書寫與重構走上正軌。
  在這部著作中,作者對自己民族的曆史飽含溫情與敬意,旁徵博引,縱橫捭闔,以豐富可信的曆史文獻作依托,以輕鬆自由、流暢粹美的文字,以舉重若輕的行文風格描述瞭遠古中國至東漢初年的曆史。全書沒有繁瑣冗長的引文考據,沒有故作高深的新奇道理,作者隻是以行雲流水的文字如實講述那段曆史那些故事,使讀者在輕鬆閱讀中獲取新知,增長見聞。
  作者能夠有這樣的錶達,這樣的成就,當然與其所受教育有著直接關係。張蔭麟生於1905年,號素癡,廣東東莞人。張蔭麟有著良好的傢庭環境,1922年畢業於廣東省立第二中學,翌年考入清華學堂中等科三年級肄業。入學僅僅半年時間,張蔭麟就在《學衡》雜誌上發錶瞭第一篇文章《老子生後孔子百餘年說質疑》,就中國曆史上一直爭論不休的是老子更老還是孔子更老的問題提齣自己的看法,直接質疑對象是著名學者梁啓超。
  張蔭麟的這篇文章受到學界重視,也得到瞭梁啓超的激賞。由此,張蔭麟開始在學術界如魚得水,僅僅幾年時間就在當時各有名刊物諸如《學衡》《清華學報》《東方雜誌》《燕京學報》《文史雜誌》等上麵發錶四十多篇論文,在範圍上幾乎涉及瞭整個中國史。這些論文使張蔭麟少年得誌,暴得大名,迅即被一些八卦人物列為清華“文學院四大纔子”之一(另外三人為錢鍾書、吳晗和夏鼐)。
  1929年,張蔭麟結束瞭在清華的學業,因成績優異可堪造就鏇被選派公費赴美留學,入斯坦福大學攻讀西洋哲學史和社會學,使其學術眼界和學術方法又獲得瞭一次大提升。短短四年,張蔭麟完成瞭應修課程,獲得瞭博士學位。1934年迴國返任清華大學曆史係、哲學係講師,兼任北大曆史、哲學係課程,成為當時國內新史學的中堅人物和學術新秀。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教育部在規劃高中曆史教材時,因傅斯年推薦,邀請張蔭麟執筆撰寫中國史,這就是《中國史綱》的來曆,時在1935年,即張蔭麟迴國第二年。
  按照作者的計劃,《中國史綱》是一部多捲本著作,現在留給世人的隻是這部著作的第一部,可惜作者英年早逝,天不假年,這部未完之書竟然成瞭絕響,成為史學天纔留給這個世界的唯一著作。
  根據教育部規劃,這部高中生閱讀的中國曆史,由張蔭麟擬定寫作綱目,將中國幾韆年曆史分解為數十個專題,然後由他組織各方麵的專傢進行寫作。漢代以前由張蔭麟親自操刀,唐以後按照計劃由吳晗負責,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社會變化的曆史交給韆傢駒去編寫,近百年來的中日戰爭和中日關係,則由對中日關係有很深研究和資料積纍的王蕓生負責。各方麵負責者將稿子完成後再由張蔭麟按照總體構想統籌改定,然而由於各方麵的原因,這個良好規劃並沒有獲得執行,隻有張蔭麟本人在1940年初完成瞭自己承擔的東漢之前這部分。
  《中國史綱》開始寫作,據張蔭麟的說法是在盧溝橋事變之前兩年即1935年,完稿時間在全麵抗戰開始三年後即1940年。在這個特殊的年代裏,這部書當然難以避免時代影響,對於這一點張蔭麟並不忌諱。他在這本書的序言中說,他現在發錶的這部《中國史綱》是一部用新思想新的史學觀念寫作的中國通史,無論就中國史本身的發展來說,還是就中國史學的發展上看,張蔭麟認為這部書都是恰當其時。
  就中國史本身的發展上看,張蔭麟認為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轉變關頭,“正處在硃子所謂‘一齊打爛,重新造起’的局麵;舊的一切瑕垢腐穢,正遭受徹底的滌蕩剜割,舊的一切光晶健實,正遭受天捶海淬的鍛煉,以臻於極度的精純;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礫場中奮紮以創造一個赫然在望的新時代。”若把讀史比作登山,張蔭麟認為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正達到分水嶺的頂峰,無論四顧與前瞻,都可以得到最廣闊的眼界。在這個時候,把全部的民族史和它所指嚮的道路作一鳥瞰,最能給人以開拓心胸的曆史的壯觀。”
  就中國史學的發展上看,張蔭麟認為1930年代的十年可以算作一個新紀元中的一個小段落。“在這十年間,嚴格的考證的崇尚,科學的發掘的開始,湮沒的舊文獻的新發現,新研究範圍的墾闢,比較材料的增加,和種種輸入的史觀的傳播,使得司馬遷和司馬光的時代頓成過去;同時,史學界的新風氣也結成瞭不少新的,雖然有一部分還是未成熟的果。”但不幸的是新的史學工作在戰時不得不大受限製。正是這樣一種特殊的曆史條件,使張蔭麟覺得在這抱殘守缺的時日,迴顧過去十年來新的史學研究的成績,把他們匯集起來,綜閤齣來,並在種種新的史觀提示指導下,寫齣一部新的中國通史,以供一個民族在空前大轉變時期的自知之助,也許是這個特殊時代的恩賜,也許是史學傢應有的責任。
  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寫作一部新的中國通史是應該的,問題主要在於究竟應該怎樣寫,究竟應該采用怎樣的一種取捨標準。換言之,中國通史不可能容納全部的中國曆史事實,不可能將什麼事情都寫進去,一定要有取捨,一定要有放棄,否則細大不捐,這就是不是供人閱讀的中國通史,而是供人查閱檢索的中國曆史百科全書瞭。當然,反過來說,中國通史也不能是曆史學傢憑藉記憶或涉覽所及,或個人興趣而決定取捨。這對於許多寫作者來說,或許便捷,但也不是理想的通史。
  《中國近代史》精彩文摘:
  第一章 剿夷與撫夷
  第一節 英國請中國訂立邦交
  在十九世紀以前,中西沒有邦交。西洋沒有派遣駐華的使節,我們也沒有派大使公使到外國去。此中的緣故是很復雜的。第一,中西相隔很遠,交通也不方便。西洋到中國來的船隻都是帆船。那時沒有蘇伊士運河,中西的交通須繞非洲頂南的好望角,從倫敦到廣州頂快需三個月。因此商業也不大。西洋人從中國買的貨物不外絲茶及彆的奢侈品。我們的經濟是自足自給的,用不著任何西洋的齣品。所以那時我們的國際貿易總有很大的齣超。在這種情形之下,邦交原來可以不必有的。
  還有一個緣故,那就是中國不承認彆國的平等,西洋人到中國來的,我們總把他們當作琉球人、高麗人看待。他們不來,我們不勉強他們。他們如來,必尊中國為上國而以藩屬自居。這個體統問題、儀式問題就成為邦交的大阻礙,“天朝”是絕不肯通融的,中國那時不感覺有聯絡外邦的必要,並且外夷豈不是蠻貊之邦,不知禮義廉恥,與他們往來有什麼好處呢?他們貪利而來,天朝施恩給他們,許他們做買賣,藉以羈縻與撫綏而已。假若他們不安分守己,天朝就要“剿夷”。那時中國不知道有外交,隻知道“剿夷與撫夷”。政治傢分派彆,不過是因為有些主張剿,有些主張撫。
  那時的通商製度也特彆。西洋的商人都限於廣州一口。在明末清初的時候,西洋人曾到過漳州、泉州、福州、廈門、寜波、定海各處。後來一則因為事實的不方便,二則因為清廷法令的禁止,就成立瞭所謂一口通商製度。在廣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鞦兩季是買賣季,他們可以住在廣州的十三行,買賣完瞭,他們必須到澳門去過鼕。十三行是中國政府指定的十三傢可以與外國人做買賣的。十三行的行總是十三行的領袖,也是政府的交涉員。所有廣州官吏的命令都由行總傳給外商;外商上給官吏的呈文也由行總轉遞。外商到廣州照法令不能坐轎,事實上官吏很通融。他們在十三行住的時候,照法令不能隨便齣遊,逢八(那就是初八、十八、二十八)可以由通事領導到河南的“花地”去遊一次。他們不能帶軍器進廣州。“夷婦”也不許進去,以防“盤踞之漸”。頂奇怪的禁令是外人不得買中國書,不得學中文。第一個耶穌教傳教士馬禮遜博士的中文教師,每次去授課的時候,身旁必須隨帶一隻鞋子和一瓶毒藥,鞋子錶示他是去買鞋子的,不是去教書的,毒藥是預備萬一官府查齣,可以自盡。
  那時中國的海關是自主的,朝廷所定的海關稅則原來很輕,平均不過百分之四,清政府並不看重那筆海關收入,但是官吏所加的陋規極其繁重,大概連正稅要收貨價百分之二十。中國法令規定稅則應該公開;事實上,官吏絕守秘密,以便隨意上下其手。外人每次納稅都經過一種講價式的交涉,因此很不耐煩。
  中國那時對於法權並不看重。在中國境內外國人與外國人的民刑案件,我國官吏不願過問,那就是說,自動地放棄境內的法權。譬如,乾隆十九年,一個法國人在廣州殺瞭一個英國人,廣州的府縣最初勸他們自己調解。後因英國堅決要求,官廳始理問。中國與外國人的民事案件總是由雙方設法和解,因為雙方都怕打官司之苦。倘若中國人殺瞭外國人,官廳絕不偏袒,總是殺人者抵死,所以外人很滿意。隻有外國人殺中國人的案子麻煩,中國要求外人交凶抵死。在十八世紀中葉以前,外人遵命者多,以後則拒絕交凶,拒絕接收中國官廳的審理,因為他們覺得中國刑罰太重,審判手續太不高明。
  外人最初對於我們的通商製度雖不滿意,然而覺得既是中國的定章,隻好容忍。到瞭十八世紀末年(乾隆末年,嘉慶初年)外人的態度就慢慢地變瞭。這時中國的海外貿易大部分在英國的東印度公司手裏。在廣州的外人之中,英國已占領瞭領袖地位。英國此時的工業革命已經起始,昔日的手工業都慢慢地變為機械製造。海外市場在英國的國計民生上一天比一天緊要,中國對通商的限製,英國認為最不利於英國的商業發展。同時英國在印度已戰勝瞭法國,印度半島全入瞭英國的掌握。以後再往東亞發展也就更容易瞭,因為有瞭印度做發展的根據地。
  當時歐洲人把乾隆皇帝作為一個模範的開明君主看。英國人以為在華通商所遇著的睏難都是廣州地方官吏做齣來的。倘若有法能使乾隆知道,他必願意改革。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正是乾隆帝滿八十歲的一年,如果英國趁機派使來賀壽,那就能得著一個交涉和促進中英友誼的機會。廣州官吏知道乾隆的虛榮心,竭力慫恿英國派使祝壽。於是英國乃派馬戛爾尼侯(Lord Macartney)為全權特使來華。
  馬戛爾尼使節的預備是很費苦心的。特使乘坐頭等兵船,並帶衛隊。送乾隆的禮物都是英國上等的齣品。用意不外要中國知道英國是個富強而且文明的國傢。英政府給馬戛爾尼的訓令要他竭力遷就中國的禮俗,唯必須錶示中英的平等。交涉的目的有好幾個:第一,英國願派全權大使常駐北京,如中國願派大使到倫敦去,英廷必以最優之禮款待之。第二,英國希望中國加開通商口岸。第三,英國希望中國有固定的、公開的海關稅則。第四,英國希望中國給她一個小島,可以供英國商人居住及貯貨,如同葡萄牙人在澳門一樣。在乾隆帝方麵,他也十分高興迎接英國的特使,但是乾隆把他當作一個藩屬的貢使看待,要他行跪拜禮。馬戛爾尼最初不答應,後來有條件地答應。他的條件是:將來中國派使到倫敦去的時候,也必須嚮英王行跪拜禮;或是中國派員嚮他所帶來的英王的畫像行跪拜答禮。他的目的不外要錶示中英的平等。中國不接受他的條件,也就拒絕行跪拜禮。乾隆帝很不快樂,接見以後,就要他離京迴國。至於馬戛爾尼所提齣的要求,中國都拒絕瞭。那次英國和平的交涉要算完全失敗瞭。
  十八世紀末年和十九世紀初年,歐洲正鬧法蘭西革命和拿破侖戰爭,英國無暇顧及遠東商業的發展。等到戰事完瞭,英國遂派第二次的使節來華,其目的大緻與第一次同。但是嘉慶給英使的待遇遠不及乾隆,所以英使不但外交失敗,並且私人對我的感情也不好。
  英國有瞭這兩次的失敗,知道和平交涉的路走不通。
  中西的關係是特彆的。在鴉片戰爭以前,我們不肯給外國平等待遇;在以後,他們不肯給我們平等待遇。
  到瞭十九世紀,我們隻能在國際生活中找齣路,但是嘉慶、道光、鹹豐年間的中國人,不分漢滿,仍圖閉關自守,要維持曆代在東方世界的光榮地位,根本否認那個日益強盛的西方世界。我們倘若大膽地踏進大世界的生活,我們需要高度的改革,不然,我們就不能與列強競爭。但是我們有與外人並駕齊驅的人力物力,隻要我們有此決心,我們可以在十九世紀的大世界上得著更光榮的地位。我們研究我民族的近代史必須瞭解近代的邦交是我們的大睏難,也是我們的大機會。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本不包含您提到的圖書內容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且力求自然流暢: --- 《文明的軌跡:一部宏大敘事的全球通史》 作者: [虛構作者名,例如:喬納森·裏德] 譯者: [虛構譯者名,例如:林宇軒] 書籍簡介: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一種清晰、有力的框架來理解人類曆史的宏大脈絡。《文明的軌跡:一部宏大敘事的全球通史》並非簡單地羅列時間綫和關鍵人物,它是一部深刻剖析人類社會演進模式、權力結構變遷以及思想觀念衝突的史詩級著作。本書旨在提供一個跨越地域、貫穿古今的視野,幫助讀者構建起一個立體的、動態的全球曆史認知。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與早期互動(公元前 4000 年 – 公元 500 年) 本書伊始,我們將目光投嚮美索不達米亞、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榖以及黃河長江流域,探討農業革命如何催生瞭最早的城市和復雜的社會組織。我們不滿足於對“四大古文明”的簡單介紹,而是深入剖析瞭它們在地理環境製約下發展齣的不同治理模式——從蘇美爾的城邦競爭到埃及的中央集權神權統治,再到早期中華文明中禮樂製度的雛形。 重點章節深入分析瞭青銅時代的崩潰與“黑暗時代”的挑戰,探討瞭遊牧民族的遷徙如何重塑瞭歐亞大陸的地理政治格局。隨後,我們將見證軸心時代的思想大爆發——從希臘的理性哲學、印度的吠檀多思想到中國的諸子百傢。這些思想不僅塑造瞭各自的文化,也為後世的全球互動埋下瞭伏筆。我們詳細描繪瞭亞曆山大大帝的東徵如何開啓瞭東西方文明的第一次大規模交融,以及羅馬帝國的興衰,分析其法律、工程和軍事製度對西方世界産生的持久影響。同時,本書也描繪瞭漢代中國如何通過絲綢之路,與西方世界建立起間接卻堅韌的經濟和文化聯係。 第二部分:連接與分裂的中古世界(公元 500 年 – 公元 1500 年) 中世紀並非“黑暗時代”,而是一個充滿活力與深刻轉型的時期。本部分聚焦於全球範圍內權力的再分配和信仰體係的擴張。 在西方,查理曼帝國短暫的統一嘗試後,歐洲進入封建割據狀態,但大學的興起和哥特式建築的輝煌標誌著新的知識和審美力量的積蓄。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則成為瞭古典遺産的守護者,抵禦著來自東方的衝擊。 伊斯蘭世界的崛起是本階段最引人注目的現象之一。我們詳細考察瞭阿拉伯帝國從沙漠中崛起,如何迅速囊括瞭波斯、北非乃至伊比利亞半島,並在此過程中,繼承、保存並極大地推進瞭希臘、印度和波斯等地的科學、數學和醫學成就。伊斯坦布爾的陷落與東西方貿易路綫的重新洗牌,為下一階段的全球化奠定瞭基礎。 與此同時,在東亞,隋唐的統一構建瞭一個高度成熟的官僚體係,其製度的精妙和文化的包容性,吸引瞭包括日本、朝鮮在內的周邊國傢進行學習和模仿。宋代的商業革命和技術革新(如活字印刷、指南針的廣泛應用)預示著一場超越時代的經濟飛躍。而在美洲,瑪雅文明的衰落與阿茲特剋、印加帝國的崛起,展示瞭獨立於歐亞大陸之外的復雜社會組織形態。本書特彆強調瞭濛古帝國的短暫但空前的連接作用,它如何打通瞭歐亞大陸的貿易通道,加速瞭商品、技術乃至瘟疫的傳播。 第三部分:全球化的開端與劇變(公元 1500 年 – 公元 1800 年) 本書的第三部分標誌著世界曆史的重大轉摺點——地理大發現。我們不僅僅關注哥倫布的航行,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背景下:歐洲的資源壓力、技術積纍(特彆是航海技術)以及文藝復興後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哥倫布交換”是理解這一時期的核心概念。它不僅是物種、疾病和人口的交換,更是生態、經濟和權力格局的重塑。我們分析瞭新大陸白銀如何流入全球市場,推動瞭亞洲,特彆是明清中國經濟的深度參與,同時也揭示瞭跨大西洋奴隸貿易帶來的深重人道災難及其對非洲大陸的長期影響。 在思想領域,歐洲的啓濛運動打破瞭宗教神學對知識的壟斷,理性與人權的概念開始挑戰舊有的君主專製。本書對比瞭路易十四的凡爾賽宮廷文化與康熙、乾隆盛世下東方帝國的運作機製,探討瞭在不同文化環境下,絕對主義的兩種錶現形式及其內在的脆弱性。工業革命的前夜,技術的突破(如蒸汽機的早期萌芽)預示著生産力的巨大飛躍,將世界帶入一個全新的、由能源和機器驅動的時代。 第四部分:工業化、帝國主義與意識形態的衝突(公元 1800 年 – 1945 年) 工業革命是理解現代世界的鑰匙。本書詳盡分析瞭英國率先實現工業化的社會、經濟和地理條件。蒸汽機、工廠製度以及由此産生的城市化進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瞭人類的生活方式和階級結構。 伴隨工業化而來的是帝國主義的擴張。我們剖析瞭“自由貿易”如何成為新殖民主義的理論武器,探究瞭十九世紀全球權力結構的極度不平衡。俄國、日本、美國等後發國傢如何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如明治維新)試圖追趕西方,以及被殖民地人民如何醞釀反抗的火花。 同時,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等意識形態在全球範圍內爆發,導緻瞭法國大革命、德意誌和意大利的統一,以及拉丁美洲的獨立浪潮。這些衝突在二十世紀初演變為全球性的災難——第一次世界大戰。本書隨後深入探討瞭凡爾賽體係的內在矛盾,經濟大蕭條如何催生瞭法西斯主義的崛起,以及最終導緻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復雜路徑。我們著重於分析不同意識形態(資本主義、共産主義、法西斯主義)在全球範圍內的競爭與碰撞,及其對人類文明的深遠教訓。 第五部分:冷戰格局與全球化加速(公元 1945 年至今) 戰後,世界進入瞭兩極對峙的冷戰時期。本書將焦點放在美蘇意識形態對立如何影響瞭全球的每一個角落——從核軍備競賽到代理人戰爭。同時,我們詳細考察瞭非殖民化運動的浪潮,分析瞭亞洲、非洲和中東地區新獨立國傢在發展道路上麵臨的睏境與選擇。 隨著冷戰的逐漸緩和,信息技術和跨國公司的興起加速瞭真正的全球化進程。本書探討瞭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如發展中國傢的新興崛起)與挑戰(如貧富差距加劇、環境問題的全球化)。我們分析瞭後冷戰時期新齣現的權力中心和非國傢行為體的崛起,包括恐怖主義的蔓延、區域衝突的復雜化,以及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前沿科技對人類社會結構可能産生的顛覆性影響。 結語:曆史的張力與未來的選擇 《文明的軌跡》最終迴歸到對人類曆史核心問題的追問:進步是綫性的嗎?文明的周期性興衰是否必然?本書以一種開放而非終結論的姿態結束,強調曆史的復雜性與人類選擇的重要性,鼓勵讀者以更寬廣的視角,參與到塑造未來的對話之中。 本書特點: 宏大視野: 貫穿五韆年,將歐亞大陸、美洲、非洲視為一個相互影響的整體進行分析。 議題驅動: 不僅敘事,更側重於解釋權力、貿易、技術、信仰四大核心要素如何推動曆史變遷。 深度比較: 巧妙地對比瞭不同文明在相似曆史階段(如城市化、帝國構建、思想革命)所采取的不同路徑和結果。 語言精煉: 敘事流暢,避免瞭不必要的學術術語堆砌,確保瞭曆史的趣味性和可讀性。 ---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個對曆史有一定涉獵的讀者,我發現這本書最寶貴之處在於其貫穿始終的“問題意識”。它不是簡單的曆史事件的羅列,而是在提齣一係列關鍵問題後,引導讀者去尋找答案。這種引導性的敘述方式,極大地激發瞭我的主動思考。例如,它會拋齣“中國古代的集權體製是如何在不同時期實現其生命力的?”這類問題,然後層層剖析,把結構性的原因和偶然性的事件結閤起來分析。這種層層遞進的提問與解答模式,迫使我跳齣簡單的綫性思維,開始從更深層次去探究曆史現象背後的驅動力。這種“被帶著思考”的感覺,遠比被動接受信息來得更有價值,它真正實現瞭知識的內化,讓閱讀過程變成瞭一次主動的學術探索。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真是讓人耳目一新,不同於傳統那種按部就班、堆砌史料的敘事方式,它更像是一位學識淵博的朋友在和你促膝長談,娓娓道來中華文明這幾韆年的脈絡。初讀之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曆史事件背後邏輯的梳理,很多我過去一直感到模糊不清的朝代更迭、製度變遷,在這裏都得到瞭清晰的勾勒。它似乎不滿足於僅僅告訴你“發生瞭什麼”,而是深入探討“為什麼會發生”以及“這些發生如何塑造瞭我們今天的麵貌”。尤其是在描述那些關鍵的轉摺點時,作者總能抓住核心矛盾,用凝練的筆觸將其展現齣來,避免瞭冗長和枯燥。這種敘事上的“極簡”並非內容的刪減,而是一種高效的提煉,讓曆史的骨架清晰可見,便於讀者快速建立起對宏大曆史圖景的認知框架。對於我這種希望在有限時間內掌握中國曆史大勢的人來說,這種精煉的風格簡直是福音,讀起來毫無壓力,卻能獲得巨大的知識增益。

評分

這本書在解讀中國近代史的部分,展現齣瞭一種令人信服的深度和敏銳度。它沒有落入簡單地將曆史劃分為“勝利者”和“失敗者”的窠臼,而是非常注重對復雜性的呈現。比如,在分析晚清社會思潮的湧動時,作者非常細緻地描摹瞭不同群體——從精英階層到普通民眾——在麵對西方衝擊時的內心掙紮和應對策略。我特彆欣賞它處理那些爭議性話題時的審慎態度,既不迴避曆史的沉重與挫摺,也力求還原當時人們的真實處境和睏境,避免瞭後人輕易的道德審判。這種帶有溫度和理解的敘事視角,讓近代史不再是一堆冰冷的年代和條約的堆砌,而是一部充滿人性掙紮與時代洪流的壯闊史詩。讀完這部分,我對近代中國如何在陣痛中艱難轉型有瞭更深切的體會,那種曆史的厚重感和緊迫感撲麵而來。

評分

這套書的整體裝幀和編排設計也體現齣一種對讀者的尊重。作為“大傢簡史”係列的一份子,它在內容上的精煉與版麵設計上的留白形成瞭完美的呼應。排版清晰,字體適中,閱讀起來非常舒服,不會産生視覺疲勞。更重要的是,它在梳理復雜史實的同時,保持瞭極高的信息密度而不顯擁擠,這本身就是一種高超的編輯藝術。雖然是套裝兩冊,但兩冊之間的邏輯銜接非常自然,前一冊的收束精準地導嚮瞭後一冊的開端,形成瞭一個完整且嚴密的知識閉環。這種整體性與流暢感,讓我感覺自己獲得瞭一個結構完整、邏輯自洽的曆史知識體係,而不是零散的知識點集閤。它無疑是近年來我讀過的最有價值、最令人愉悅的通史類讀物之一。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可以說做到瞭“雅而不晦,簡而不失其神”。它成功地避開瞭學術著作常見的艱澀術語和過度引用的毛病,采用瞭非常流暢且富有節奏感的書麵語。閱讀體驗極為舒適,仿佛在聽一場高水平的、精心準備的講座,但又比聽講更具深度和沉澱感。尤其在描述一些宏大敘事或抽象概念時,作者常常能找到一個絕佳的比喻或一個精準的概括,瞬間點亮讀者的理解。例如,書中對某種政治製度演變的比喻,讓我立刻明白瞭其內在運行的邏輯,這種化繁為簡的能力,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高超的錶達技巧。它證明瞭嚴肅的曆史研究完全可以以一種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極大地降低瞭曆史學習的門檻,讓更多非專業人士也能領略到曆史的魅力。

評分

好劃算,趁活動買的,明年都不用買書瞭,慢慢看

評分

包裝很不好。沒有塑封。書也像是舊書。封麵比較髒。

評分

簡單,明瞭。

評分

這一堆纔一百塊,活動太給力瞭,主要買瞭一些學習用書

評分

內容還行,就是作者介紹不是簡介瞭,都成傳記瞭。

評分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統計學,很好的書,對於統計學愛好者來說,是不錯的入門讀物,翻閱此書,能收獲很多。

評分

老K路老K瞭瞭。心理學結閤好經典作品。佳節任性。瞭解你是我自己。。。

評分

一如繼往地支持?東,好書你值得擁有!!推薦

評分

買書現在 就便宜,京東每年這個時候最閤適,所以,最適閤收藏,等這天瞭統一下單。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