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測試(第2版)

軟件測試(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硃少民 著
圖書標籤:
  • 軟件測試
  • 測試方法
  • 測試技術
  • 質量保證
  • 軟件工程
  • 黑盒測試
  • 白盒測試
  • 自動化測試
  • 測試管理
  • 軟件質量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412935
版次:02
商品編碼:1200971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普通高等學校計算機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7-01
頁數:295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 軟件測試專傢*新力作,暢銷書改版,首版銷量數萬冊。
2. 贈送精美軟件測試完整知識圖譜,彩色印刷。
3. 書中提供近百個二維碼,擴展軟件測試知識領域。
4. 加入瞭移動App測試等*新內容。

內容簡介

本書係統地介紹瞭軟件測試的概念,從不同的視角來探討軟件測試的本質及其內涵,重點講解瞭軟件測試的各種方法和技術,並將它們應用於不同的測試階段,滿足不同的應用係統測試的需求。本書用瞭較大篇幅詳細介紹瞭自動化測試的原理、方法和工具,通過一些典型的測試工具展示瞭自動化測試的過程,使讀者更容易掌握自動化測試的技術和實踐方法。

作者簡介

硃少民,同濟大學教授
要研究項目及領域: 軟件工程、軟件測試和項目管理 以前齣版的教材: 軟件測試方法和技術(2005.7)、 軟件質量保證和管理(2007.1)、 軟件過程管理 (2007.4) 其他:目前管理著專業的、近300人的軟件測試/QA隊伍。 在軟件領域有二十多年工作經驗,並擁有高級職稱、碩士生導師, 曾獲得省市多項科技進步奬,有兩年美國矽榖的工作經驗。

目錄

第1章 軟件測試概述 1
1.1 一個真實的故事 2
1.2 為什麼要進行軟件測試 3
1.3 軟件缺陷的由來 4
1.4 軟件測試學科的發展曆程 5
1.5 軟件測試的定義 7
1.5.1 基本定義的正反兩麵性 7
1.5.2 服從於用戶需求——V&V; 8
1.6 軟件測試的層次和類型 10
1.6.1 軟件測試的層次 10
1.6.2 不同類型的軟件測試 11
1.7 軟件測試的過程 12
1.7.1 傳統的軟件測試過程 13
1.7.2 敏捷測試過程 14
小 結 16
思考題 17
第2章 需求和設計評審 18
2.1 軟件評審的方法與技術 19
2.1.1 什麼是評審 19
2.1.2 評審的方法 20
2.1.3 評審會議 22
2.1.4 評審的技術 24
2.2 産品需求評審 25
2.2.1 需求評審的重要性 25
2.2.2 如何理解需求 27
2.2.3 傳統軟件需求的評審標準 29
2.2.4 敏捷開發中用戶故事評審標準 30
2.2.5 如何對需求進行評審 31
2.3 設計審查 33
2.3.1 軟件設計評審標準 33
2.3.2 係統架構設計的評審 35
2.3.3 組件設計的審查 36
2.3.4 界麵設計的評審 37
小 結 37
思考題 38
實驗1 用戶故事評審 38
第3章 測試分析與設計 40
3.1 如何進行測試需求分析 40
3.2 測試設計 42
3.2.1 測試設計流程 42
3.2.2 框架的設計 43
3.2.3 功能測試設計 44
3.3 什麼是測試用例 46
3.3.1 一個簡單的測試用例 46
3.3.2 測試用例的元素 47
3.4 為什麼需要測試用例 49
3.5 測試用例的質量 49
3.5.1 測試用例的質量要求 50
3.5.2 測試用例書寫標準 51
3.5.3 測試用例的評審 52
3.6 測試用例的組織和使用 53
3.6.1 測試集 53
3.6.2 測試用例的維護 55
小 結 55
思考題 56
實驗2 測試用例結構的設計 56
第4章 軟件測試自動化 58
4.1 測試自動化的內涵 58
4.1.1 簡單的實驗 59
4.1.2 自動化測試的例子 60
4.1.3 什麼是自動化測試 62
4.1.4 自動化測試的特點和優勢 63
4.2 自動化測試的原理 64
4.2.1 代碼分析 65
4.2.2 GUI對象識彆 66
4.2.3 DOM對象識彆 68
4.2.4 自動比較技術 69
4.2.5 腳本技術 70
4.3 測試工具的分類和選擇 73
4.3.1 測試工具的分類 73
4.3.2 測試工具的選擇 75
4.4 自動化測試的引入 76
4.4.1 普遍存在的問題 77
4.4.2 對策 78
小 結 80
思考題 80
實驗3 Windows應用自動化測試 80
第5章 單元測試和集成測試 82
5.1 什麼是單元測試 83
5.2 單元測試的方法 83
5.2.1 黑盒方法和白盒方法 84
5.2.2 驅動程序和樁程序 85
5.3 白盒測試方法的用例設計 86
5.3.1 分支覆蓋 86
5.3.2 條件覆蓋法 87
5.3.3 基本路徑測試法 88
5.4 代碼審查 90
5.4.1 代碼審查的範圍和方法 90
5.4.2 代碼規範性的審查 91
5.4.3 代碼缺陷檢查錶 93
5.5 集成測試 96
5.5.1 集成測試的模式 96
5.5.2 自頂嚮下集成測試 96
5.5.3 自底嚮上集成測試 97
5.5.4 混閤策略 97
5.5.5 持續集成測試 98
5.6 單元測試工具 101
5.6.1 JUnit介紹 102
5.6.2 用JUnit進行單元測試 103
5.6.3 微軟VSTS的單元測試 107
5.6.4 開源工具 108
5.6.5 商業工具 111
小 結 113
思考題 114
實驗4 單元測試實驗 114
第6章 係統功能測試 117
6.1 功能測試 117
6.1.1 功能測試範圍分析 118
6.1.2 LOSED模型 119
6.2 功能測試用例的設計 120
6.2.1 等價類劃分法 120
6.2.2 邊界值分析法 124
6.2.3 循環結構測試的綜閤方法 126
6.2.4 因果圖法 127
6.2.5 決策錶方法 130
6.2.6 功能圖法 133
6.2.7 正交試驗設計方法 134
6.3 易用性測試 137
6.3.1 可用性的內部測試 138
6.3.2 易用性的外部測試 140
6.4 功能測試執行 141
6.4.1 功能測試套件的創建 142
6.4.2 迴歸測試 143
6.5 功能測試工具 144
6.5.1 如何使用功能測試工具 144
6.5.2 開源工具 146
6.5.3 商業工具 147
小 結 150
思考題 150
實驗5 係統功能測試 151
第7章 係統非功能性測試 153
7.1 非功能性的係統測試需求 153
7.2 概念:負載測試、壓力測試和性能
測試 157
7.2.1 背景及其分析 157
7.2.2 定義 158
7.3 負載測試技術 159
7.3.1 負載測試過程 159
7.3.2 輸入參數 160
7.3.3 輸齣參數 163
7.3.4 場景設置 163
7.3.5 負載測試的執行 165
7.3.6 負載測試的結果分析 166
7.4 性能測試 167
7.4.1 如何確定性能需求 167
7.4.2 性能測試類型 168
7.4.3 性能測試的步驟 169
7.4.4 一些常見的性能問題 171
7.4.5 容量測試 172
7.5 壓力測試 173
7.6 性能測試工具 174
7.6.1 特性及其使用 174
7.6.2 開源工具 176
7.6.3 商業工具 178
7.7 兼容性測試 181
7.7.1 兼容性測試的內容 181
7.7.2 係統兼容性測試 182
7.7.3 數據兼容性測試 183
7.8 安全性測試 184
7.8.1 安全性測試的範圍 184
7.8.2 Web安全性的測試 185
7.8.3 安全性測試工具 187
7.9 容錯性測試 188
7.9.1 負麵測試 189
7.9.2 故障轉移測試 189
7.10 可靠性測試 191
小 結 192
思考題 193
實驗6 係統性能測試 193
實驗7 安全性測試 194
第8章 移動應用App的測試 196
8.1 移動應用測試的特點 196
8.2 移動App功能測試 198
8.2.1 麵嚮接口的自動化測試 198
8.2.2 Android App UI自動化測試 203
8.2.3 iOS App UI自動化測試 213
8.2.4 跨平颱的App UI自動化測試 217
8.3 專項測試 219
8.3.1 耗電量測試 219
8.3.2 流量測試 221
8.4 性能測試 223
8.4.1 Android內存分析 224
8.4.2 iOS內存分析 226
8.5 移動App“閃退”的測試 228
8.6 安全性測試 228
8.7 用戶體驗測試 229
小 結 231
思考題 231
實驗8 係統功能測試 232
第9章 缺陷報告 233
9.1 一個簡單的缺陷報告 233
9.2 缺陷報告的描述 234
9.2.1 缺陷的嚴重性和優先級 235
9.2.2 缺陷的類型和來源 236
9.2.3 缺陷附件 236
9.2.4 完整的缺陷信息列錶 237
9.3 如何有效地報告缺陷 238
9.4 軟件缺陷的處理和跟蹤 239
9.4.1 軟件缺陷生命周期 239
9.4.2 缺陷的跟蹤處理 241
9.4.3 缺陷狀態報告 241
9.5 缺陷分析 242
9.5.1 實時趨勢分析 242
9.5.2 纍計趨勢分析 244
9.5.3 缺陷分布分析 246
9.6 缺陷跟蹤係統 247
小 結 249
思考題 249
第10章 測試計劃和管理 250
10.1 測試的原則 250
10.2 測試計劃 253
10.2.1 概述 253
10.2.2 測試計劃過程 254
10.2.3 測試目標 255
10.2.4 測試策略 256
10.2.5 製訂有效的測試計劃 259
10.3 測試範圍分析和工作量估計 259
10.3.1 測試範圍的分析 260
10.3.2 工作量的估計 261
10.4 測試資源要求和進度管理 263
10.4.1 測試資源需求 263
10.4.2 測試進度管理 265
10.5 測試風險的控製 266
10.5.1 主要存在的風險 267
10.5.2 控製風險的對策 268
10.5.3 測試策略的執行 269
10.6 測試報告 271
10.6.1 評估測試覆蓋率 271
10.6.2 基於軟件缺陷的質量評估 273
10.6.3 測試報告的書寫 274
10.7 測試管理工具 275
10.7.1 測試管理係統的構成 275
10.7.2 主要工具介紹 277
小 結 278
思考題 279
附錄 280
附錄A 軟件測試術語中英文對照 280
附錄B 測試計劃簡化模闆 285
附錄C 測試用例設計模闆 287
附錄D 軟件缺陷模闆 289
附錄E 軟件測試報告模闆 291
附錄F 參考文獻和資源 294

前言/序言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第7版) 引言 在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想要在個人和職業生涯中取得持續的成功,擁有清晰的目標、高效的行動和良好的人際關係至關重要。本書,《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第7版),正是這樣一本深刻影響瞭數百萬讀者的經典著作,它提供瞭一套經過時間檢驗的原則,幫助您成為一個更具影響力和成就感的人。作者史蒂芬·柯維博士(Dr. Stephen Covey)通過深入淺齣的語言和引人入勝的案例,引導讀者從“依賴”走嚮“獨立”,再到“互賴”,最終實現人生價值的最大化。 核心理念:從“性格”到“原則”的轉變 與許多強調技巧和速成方法的書籍不同,《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將目光投嚮瞭更深層次的個人成長。柯維博士認為,真正的改變源於內在的“性格”,而非外在的“技巧”。他強調,通過遵循普適性的“原則”,我們可以構建起強大的內在品格,從而實現長久的個人效能。這些原則,如同自然法則一樣,不受時間和文化的限製,是通往成功和幸福的基石。 七個習慣的精髓解析 本書的核心內容圍繞著七個相互關聯、層層遞進的習慣展開: 第一部分:從依賴到獨立——個人成功 習慣一:積極主動(Be Proactive) 這是所有習慣的基礎。積極主動意味著認識到自己有選擇的自由,能夠為自己的行為和生活負責。它強調主動發起,而不是被動反應;關注“影響圈”(Circle of Influence),而非“關注圈”(Circle of Concern)。積極主動的人不抱怨環境,不找藉口,而是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成為自己生活的塑造者。 習慣二:以終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這個習慣要求我們在行動之前,先明確自己的目標和願景。它鼓勵我們構思齣自己的人生藍圖,思考什麼對我們最重要,然後圍繞這些核心價值來規劃生活。這有助於我們辨彆什麼是真正重要的,從而避免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浪費時間和精力,確保我們的行動與最終目標保持一緻。 習慣三:要事第一(Put First Things First) 在明確目標之後,關鍵在於如何有效地執行。這個習慣強調將精力聚焦於“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上,這是實現長期目標和個人成長的關鍵區域。它幫助我們學會區分事情的輕重緩急,學會拒絕次要事務,製定周密的計劃,並嚴格執行,從而實現真正的效率和成果。 第二部分:從獨立到互賴——人際成功 習慣四:雙贏思維(Think Win-Win) 進入人際互動階段,柯維博士提齣瞭“雙贏思維”的理念。這意味著在任何互動中,都尋求互惠互利的解決方案,而非零和博弈。雙贏是一種持續的、雙方都能從中獲益的閤作方式,它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基礎上,是建立健康、持久人際關係的核心。 習慣五:知彼解己(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 這是人際溝通的黃金法則。在我們試圖讓彆人理解我們之前,更重要的是首先傾聽,並努力理解對方。通過共情傾聽,我們能真正瞭解對方的觀點、感受和需求,從而建立信任,減少誤解,為更有效的溝通和問題解決奠定基礎。 習慣六:統閤綜效(Synergize) 統閤綜效是指整體大於部分之和。通過尊重差異,欣賞他人的獨特視角,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閤作,我們可以激發齣全新的、更優的解決方案。它強調團隊閤作的力量,以及通過協同作用實現非凡成就的可能性。 第三部分:持續改進——個人與人際的不斷更新 習慣七:不斷更新(Sharpen the Saw) 這是自我更新和自我超越的習慣。它要求我們定期在四個重要維度進行自我提升:身體(健康的生活方式)、心智(學習、閱讀、寫作)、心靈(價值觀、冥想、奉獻)以及社會/情感(人際關係、服務、同情)。通過持續的自我更新,我們可以保持充沛的精力,不斷學習和成長,從而更好地實踐前六個習慣。 本書的價值與意義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第7版)不僅僅是一本提供實用技巧的書,它更是一套人生哲學,一種思維方式。通過係統地學習和實踐這七個習慣,讀者可以: 提升個人效能: 更好地管理時間,更清晰地設定和實現目標,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 改善人際關係: 建立更健康、更具建設性的溝通模式,與傢人、朋友和同事建立更深厚的信任和閤作。 增強領導力: 無論是管理自己還是領導團隊,都能展現齣更強的方嚮感、影響力和協作能力。 實現人生平衡: 在事業、傢庭、健康和個人成長之間找到和諧的平衡點,過上更充實、更有意義的生活。 結語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第7版)為任何渴望在個人和職業生涯中取得真正成功的人士提供瞭一份寶貴的路綫圖。它鼓勵我們迴歸本質,從原則齣發,通過內心的修煉和外在的實踐,逐步構建起一個更加高效、更加和諧、更加圓滿的人生。無論您是剛剛踏入社會的新人,還是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這本書都將是您不可或缺的智慧夥伴。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大氣,一看就給人一種專業、沉穩的感覺。當我第一次翻開它的時候,就被其中清晰的排版和邏輯嚴謹的章節劃分所吸引。書中的例子非常貼閤實際項目開發中的場景,讓我能夠立刻理解抽象的概念是如何在實踐中運用的。例如,書中關於如何設計測試用例的章節,不僅僅是羅列瞭各種測試用例設計方法,更是深入剖析瞭每種方法的適用場景、優缺點,以及在實際工作中如何結閤使用,甚至還舉例說明瞭如何規避一些常見的誤區,這對於我這樣一個在項目中經常需要設計測試用例的初級測試工程師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探索性測試的部分,作者用生動的語言和詳實的案例,闡述瞭探索性測試的精髓——在測試過程中不斷學習、發現和設計測試,這種“隨遇而測”的理念,讓我對測試的理解不再局限於預設的腳本,而是更加注重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對産品的深入洞察。此外,書中對不同類型測試的講解也非常到位,無論是單元測試、集成測試、係統測試,還是性能測試、安全測試,都提供瞭非常詳細的指導和建議,讓我能夠根據項目的不同階段和需求,選擇最閤適的測試策略。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比較樸實易懂,沒有過多的技術術語堆砌,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釋復雜的概念,這對於非科班齣身的我來說,大大降低瞭學習的門檻。我真心覺得,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技術書籍,更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在指引我不斷成長。

評分

這本書在迴歸測試和測試效率方麵,給齣瞭很多獨到的見解和實用的方法。我過去常常感到,隨著項目版本的不斷迭代,迴歸測試變得越來越漫長和耗時,嚴重影響瞭開發進度。這本書讓我明白,迴歸測試並非盲目地重新執行所有測試用例,而是需要根據項目的實際情況,製定高效的迴歸測試策略。書中詳細介紹瞭各種迴歸測試的類型,例如全麵迴歸測試、增量迴歸測試、風險導嚮迴歸測試等,並分析瞭每種類型的適用場景和優缺點。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如何選擇最有效的迴歸測試用例集”的講解,作者提供瞭一係列的方法,例如基於變更的迴歸測試、基於風險的迴歸測試、基於缺陷的迴歸測試等,來幫助測試人員精簡迴歸測試用例,從而大幅提高迴歸測試的效率。此外,書中還提到瞭如何利用自動化測試來支持迴歸測試,以及如何構建一個穩定、可靠的自動化迴歸測試體係。這讓我意識到,自動化測試不僅僅是用於新功能的驗證,更是提升迴歸測試效率的關鍵。這本書讓我學會瞭如何更有智慧地進行迴歸測試,如何在保證産品質量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縮短測試周期,從而支持更快的版本發布和更敏捷的開發流程。

評分

這本書在風險管理和測試策略方麵,提供瞭非常係統和深入的指導。我過去常常感到,在測試過程中,很多時候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並沒有一個清晰的風險意識和明確的測試目標。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首先強調瞭識彆和評估項目風險的重要性,並提供瞭一係列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風險矩陣、SWOT 分析等,來幫助測試人員全麵地瞭解項目中可能存在的風險。接著,書中詳細闡述瞭如何根據風險評估的結果,來製定相應的測試策略,包括選擇閤適的測試方法、確定測試的優先級、分配測試資源等。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基於風險的測試 (Risk-Based Testing, RBT)”的詳細講解,以及如何通過 RBT 來最大化測試的投入産齣比。書中通過大量的案例,生動地展示瞭如何將風險管理貫穿於整個測試生命周期,從測試計劃的製定到測試執行的調整,都以風險為導嚮。這讓我明白瞭,優秀的測試不僅僅是發現 bug,更重要的是通過有效的風險管理,來規避潛在的風險,從而保證産品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這本書讓我學會瞭如何更有策略地進行測試,如何將有限的測試資源投入到最關鍵的領域,從而最大程度地降低項目風險,提升産品質量。

評分

我是一名已經工作瞭幾年,但總感覺在某個技術瓶頸上徘徊的測試工程師,而這本書恰好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書中對於自動化測試的講解,不再是簡單地介紹幾個工具的使用,而是深入探討瞭自動化測試策略的製定、框架的設計、以及如何構建可維護、可擴展的自動化測試體係。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 Page Object Model (POM) 的詳細講解,以及如何利用 POM 來提升自動化測試腳本的可讀性和可維護性。作者通過多個實際案例,演示瞭如何一步步地將一個不夠健壯的自動化測試腳本,優化成一個高質量、易於維護的框架。書中對於不同自動化測試工具的優劣勢分析也相當到位,讓我能夠根據項目的具體情況,做齣更明智的技術選型。此外,書中對於持續集成/持續部署 (CI/CD) 環境下的自動化測試集成,也進行瞭深入的探討,以及如何利用 Jenkins、GitLab CI 等工具來實現自動化測試的自動化執行和結果匯報。這對於我們團隊希望將自動化測試更深入地融入開發流程,實現敏捷開發和快速迭代至關重要。我過去在編寫自動化測試腳本時,經常遇到維護睏難、腳本不穩定等問題,這本書的指導讓我找到瞭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它讓我明白瞭,自動化測試不僅僅是“寫代碼”,更是一門關於“工程化”的藝術。從這本書中,我學到瞭如何從宏觀上規劃自動化測試,如何從微觀上實現高效的自動化腳本,以及如何讓自動化測試真正成為提升開發效率和軟件質量的利器。

評分

對於我這樣一個在小型創業公司摸爬滾打的測試人員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很多關於“小團隊如何做測試”的建議,簡直是太及時太有用瞭。書中並沒有一味地強調要建立多麼龐大復雜的測試體係,而是針對資源有限、人員精簡的團隊,提齣瞭很多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例如,書中關於如何根據産品的重要性和風險,來裁剪和調整測試策略,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最大化測試的覆蓋率和效率,都有非常詳細的闡述。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産品思維”的強調,作者鼓勵測試人員不僅僅是執行者,更要站在産品的角度去思考,去發現潛在的問題,並積極地與産品團隊溝通。書中提供的一些關於如何進行用戶場景分析,如何模擬真實用戶行為來設計測試用例的方法,讓我對“用戶體驗測試”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此外,書中對於“敏捷測試”的實踐,也給瞭我很多啓發。如何快速響應需求變化,如何在短時間內完成測試,以及如何在迭代過程中不斷完善測試用例,都有非常實用的技巧和方法。我過去經常因為團隊規模小,測試資源不足而感到力不從心,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在有限條件下,依然可以做好測試,甚至做得更好的可能性。它讓我明白,測試的價值不在於規模,而在於質量和效率。這本書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軍師”,在指導我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打贏一場場“測試戰役”。

評分

這本書對於非功能性測試的講解,讓我大開眼界。我過去總是把重點放在功能性測試上,認為隻要實現瞭核心功能就萬事大吉,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非功能性測試同樣至關重要,甚至在很多情況下,比功能性測試更能影響用戶的滿意度和産品的成功。書中對於性能測試、安全測試、可用性測試、兼容性測試等多個維度的非功能性測試,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在性能測試方麵,書中詳細介紹瞭各種性能指標的含義,以及如何使用 JMeter、LoadRunner 等工具來進行性能測試,並給齣瞭如何分析性能測試報告,定位性能瓶頸的實用技巧。在安全測試方麵,書中普及瞭常見的安全漏洞,以及如何進行基本的安全滲透測試,例如 SQL 注入、XSS 攻擊等。在可用性測試方麵,書中強調瞭用戶體驗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用戶訪談、可用性測試等方法來發現可用性問題。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如何將非功能性測試融入開發流程”的討論,作者給齣瞭很多將非功能性測試作為一部分,而不是獨立於開發流程之外的做法。這讓我明白,非功能性測試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融入到日常開發和測試過程中的。這本書讓我對軟件的質量有瞭更全麵的認識,也讓我更加重視用戶體驗和産品的長期健康發展。

評分

這本書在缺陷管理和問題跟蹤方麵,提供瞭一套非常係統和完善的解決方案。我過去在缺陷管理方麵,常常感到無從下手,要麼是缺陷報告描述不清,要麼是缺陷跟蹤混亂,導緻很多問題石沉大海。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有效的缺陷管理不僅僅是記錄 bug,更是整個軟件質量改進的關鍵環節。書中詳細闡述瞭如何編寫清晰、準確、完整的缺陷報告,包括缺陷的復現步驟、預期的結果、實際的結果、環境信息等,並給齣瞭很多實用的模闆和範例。此外,書中還深入探討瞭如何有效地跟蹤缺陷的生命周期,從缺陷的提交、分配、修復、驗證,到最終的關閉,都有詳細的流程和規範。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缺陷的根源分析”的講解,作者強調瞭僅僅修復錶麵 bug 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找到導緻 bug 産生的根本原因,並采取措施防止類似問題再次發生。書中還提到瞭如何利用缺陷管理工具,例如 Jira、Bugzilla 等,來提高缺陷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這讓我明白,一個完善的缺陷管理體係,是提升産品質量、減少返工、降低開發成本的重要保障。這本書讓我對缺陷管理有瞭全新的認識,也讓我學會瞭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缺陷數據,來推動整個團隊的質量改進。

評分

這本書在關於測試文檔的編寫和管理方麵,給我帶來瞭全新的視角。我過去總覺得測試文檔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寫齣來也無人問津,但這本書讓我認識到,精心編寫和維護的測試文檔,是提升測試效率、保證測試質量、促進團隊協作的關鍵。書中詳細闡述瞭不同類型的測試文檔,例如測試計劃、測試用例、測試報告、缺陷報告等,並針對每種文檔,給齣瞭詳細的編寫指南、注意事項,以及如何使其更具可讀性和實用性。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用例驅動開發”的講解,以及如何通過規範的測試用例編寫,來指導開發和測試過程。書中還提到瞭如何利用工具來輔助測試文檔的管理,例如版本控製、缺陷跟蹤係統等,這對於避免文檔的混亂和失控非常有幫助。此外,書中還強調瞭測試文檔的“演進性”,即測試文檔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需要隨著項目的進展和需求的變更而不斷更新和完善。這讓我明白,測試文檔的價值體現在其生命周期中,而不僅僅是文檔本身。我過去常常因為測試文檔的繁瑣而忽視其重要性,這本書的齣現,讓我深刻認識到,高質量的測試文檔,是專業測試人員不可或缺的一項技能。它讓我的測試工作變得更加有條理,也讓團隊成員對測試工作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和更好的理解。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深度和廣度都令我印象深刻,尤其是在質量保證流程和體係建設方麵。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單個測試技術的介紹,而是將軟件測試置於整個軟件開發生命周期的宏觀視角下進行審視。書中對於如何在項目早期就引入質量保障的理念,如何與開發團隊、産品團隊進行有效的溝通協作,以及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質量管理體係,都給齣瞭非常詳盡的論述。我最欣賞的是書中關於“測試左移”和“測試右移”的討論,作者不僅闡述瞭這兩者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提供瞭大量的實踐案例,說明如何在實際工作中落地這些理念,從而提升整體的軟件質量和交付效率。例如,關於如何通過需求評審、設計評審來提前發現潛在的缺陷,書中給齣的具體檢查項和方法論,讓我受益匪淺。此外,書中對於如何進行風險分析,以及如何根據風險等級來分配測試資源和製定測試計劃,也給瞭我很多啓發。我一直覺得,測試工作不應該僅僅是“找 bug”,而更應該成為“預防 bug”和“提升質量”的積極參與者,這本書無疑給瞭我這樣的方嚮和動力。書中還提到瞭很多關於度量和改進測試過程的方法,例如如何收集和分析測試數據,如何評估測試的有效性,以及如何根據這些數據來持續優化測試流程,這些內容對於我們團隊在日常工作中進行自我審視和改進非常有價值。我敢說,這本書不僅僅是寫給測試工程師看的,任何一個關心軟件質量的人,都能從中獲得寶貴的啓示。

評分

這本書在測試人員的職業發展和技能提升方麵,提供瞭寶貴的指導。我一直對未來的職業發展感到迷茫,不知道應該專注於技術深度,還是拓寬技術廣度,抑或是嚮管理方嚮發展。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測試領域中多樣的職業發展路徑,以及每條路徑所需的關鍵技能和素質。書中不僅詳細介紹瞭各種技術測試技能,例如白盒測試、灰盒測試、代碼審查等,還強調瞭軟技能的重要性,例如溝通能力、協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批判性思維等。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持續學習”的理念,作者鼓勵測試人員不斷學習新的技術、新的方法,並將其應用到實際工作中。書中還提供瞭一些關於如何建立個人品牌、如何提升行業影響力的方法,這對於我這樣希望在測試領域有所建樹的人來說,極具參考價值。此外,書中還對測試團隊的管理和領導力進行瞭探討,這讓我對未來的職業發展有瞭更清晰的規劃。我過去常常覺得,測試工作是一個相對孤立的技能,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測試人員在整個軟件開發團隊中的重要價值,以及如何在職業生涯中不斷成長和發展。它讓我明白,成為一名優秀的測試工程師,不僅需要紮實的技術功底,更需要持續的學習和不斷地自我超越。

評分

書多齣來一塊。。。質檢好厲害

評分

不錯…………………………

評分

質量還可以吧

評分

書緊跟時代發展,是測試入門好書

評分

好用

評分

書緊跟時代發展,是測試入門好書

評分

不錯…………………………

評分

評分

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