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人文社會科學是什麼”精裝版隆重上市,重溫經典的魅力第六屆國傢圖書奬提名奬
第八屆全國青年優秀讀物一等奬
首屆知識工程推薦書目(加標)
2004年全國優秀輸齣版圖書奬
首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普及奬
《宗教學是什麼》:將可讀性和學術性做瞭完美的結閤,是宗教學入門的經典讀物,迄今已重印10次。深入淺齣的筆法,將讀者輕鬆帶進宗教學的世界。內含80多幅插圖,既豐富瞭閱讀的視覺效果,更使宗教學知識變得易於理解。
內容簡介
《宗教學是什麼》以通俗淺顯的語言介紹瞭宗教學這門新興的、交叉性或綜閤性的人文學科。為瞭捕捉宗教學這門年輕學科特有的“少年思想氣象”,作者沒有麵麵俱到,而是彆有新意地濃筆重書“幾個理論分支”和“一個核心問題”。“幾個理論分支”:宗教人類學、宗教社會學、宗教心理學、宗教語言學和宗教文化學;“一個核心問題”:宗教的本質是什麼?前者彰顯瞭宗教學海納百川的學科氣象,後者揭示瞭宗教學精微幽奧的學科深度,可以說,一部宗教思想史就是為瞭迴答這一問題而書寫的。
作者簡介
張誌剛,北京大學哲學係、宗教學係、外國哲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長,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曾任美國哈佛大學世界宗教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德國法蘭剋福大學DAAD客座教授。代錶作:《宗教文化學導論》《貓頭鷹與上帝的對話——基督教哲學問題舉要》《走嚮神聖——現代宗教學的問題與方法》《理性的彷徨——現代西方宗教哲學理性觀比較》《宗教哲學研究——當代觀念、關鍵環節及其方法論批判》《當代宗教衝突與對話研究》《宗教學前沿問題研究》等。
目錄
目錄
閱讀說明
總序 許智宏
人文素質在哪裏?
推介《人文社會科學是什麼》 叢書 樂黛雲
引論 隻知其一,一無所知
倡導者如是說
百年曆程,少年氣象
上篇 學術縱橫
一 宗教人類學
弗雷澤
巨製美文《金枝》
剖析巫術原理
從巫術到宗教
馬林諾夫斯基
考察生命曆程
成年禮和喪禮
原始宗教啓示
二 宗教社會學
杜爾凱姆
天壤:神聖與世俗
宗教:社會的神化
方法:社會本體論
韋伯
文化史的問題思路
資本主義精神根基
世俗化的宗教倫理
三 宗教心理學
詹姆斯
考察“ 一手的宗教”
何謂“ 個人的宗教”
幾個方法論結論
弗洛伊德
從“ 精神冰山”說起
“俄狄浦斯情結”
榮格
批判性的繼承者
人格與宗教心理
四 宗教語言學
艾耶爾
挑戰當代信徒
清除宗教宣言
眾哲學傢
威茲德姆$隱身的花匠
弗盧:兩個探險傢
黑爾:牛津的瘋子
米切爾:記遊擊隊員
希剋:兩個旅行者
五 宗教文化學
道森
“宗教是曆史的鑰匙”
現代文化何以興起
為“黑暗時代” 翻案
湯因比
“文明是曆史的單位”
文明社會泛宗教觀
文化心理與社會變遷
卡西爾
“人是符號的動物”
從神話和語言著筆
探求文化尋根意識
新學科大寫意
圈點與品味
方法論新立意
啓發性一二三
下篇 問題聚焦
六 宗教與理智
羅素
新舊兩種世界觀
清算基督教神學
斯溫伯恩
反省現代世界觀
新版設計論論證
理智論兩麵觀
羅素功過三七開
傳統思路行得通?
“雙刃劍” 是否慎用?
七 宗教與情感
施萊爾馬赫
廢止流行觀念
絕對的依存感
奧托
為“無理性”開路
為“神聖者”正名
情感論得失談
把情感提上議程
邏輯上的質疑
曆史性的評價
八 宗教與意誌
帕斯卡爾
無限與虛無
為信仰賭注
詹姆斯
論信仰選擇
論信仰意誌
論實用主義
意誌論眾口說
“功利者的宗教觀”
“隨意者的許可證”
“美國人的哲學傢”
九 宗教與終極
蒂利希
信仰到底是什麼
宗教到底在哪裏
斯馬特
扭轉“ 西方的眼光”
終極是“超焦點的”
建構“最大的平颱”
從一神論到終極觀
從終極觀到文化觀
終極意義上的平颱
十 宗教與對話
背景、問題和嘗試
背景:地球村的形成
難題:真理觀的衝突
嘗試:多元化的對話
排他論的正統性
根據:經典和教義
論證:以巴特為例
評論:素樸的傲慢
兼並論的對話觀!
前提:“開放的天主教”
立論:“匿名的基督徒”
詰難:“匿名的3教徒”
多元論的對話觀
事實:宗教的多樣性
假設:盲人摸象的寓意
求證:康德哲學的發揮
疑慮:一群盲人的對話
從兼容論到實踐論
主旨:構建全球倫理
要義:注重社會實踐
動態:走嚮現實主義
路漫漫其修遠兮
推薦閱讀書目
精彩書摘
宗教與情感
施萊爾馬赫一生的宗教思想主要留在兩本名著裏,一本就是剛提過的青年時代著作《論宗教》(1799),另一本是完成於壯年時期的《基督教信仰》(1821—1822)。以往的研究者一般認為,情感論的核心命題———宗教的本質就在於“絕對的依存感”(the feeling of absolute dependence)是在後一本書裏提齣來的。實際上,如果不拘泥於文字形式,該命題的基本內容早在前一本書裏就錶達齣來瞭。
如前所見,施萊爾馬赫指齣,宗教的本質並非“思維”或“行動”,而在於“直覺和情感”。他接著提醒讀者:
我請你們熟悉這個概念:對宇宙的直覺(intuition of the universe)。它是我整個講演的關鍵。它是最高的、最普遍的宗教公式。你們基於它就能發現各處的宗教,你們根據它便可確定宗教的本質和界限。
那麼,何謂“直覺宇宙”?為什麼這種直覺如此重要呢?施萊爾馬赫的解釋可概括為下述幾點:首先,從直覺與對象的關係來看,所有的直覺都發自“被直覺者”的作用,也就是說.先有直覺對象的獨立活動,作為直覺者的人纔能作齣符閤人性的把握、理解和錶達.。舉個簡單例子,如果光綫沒有作用於感官,你便無所直覺感受,但你所直覺感受到的隻是“光的作用”,並非“光的本質”。你所知道或相信的那種本質是遠遠超齣直覺範圍的。宗教的實情也是如此。宇宙處於不斷的活動過程,每時每刻都顯現於我們;大韆世界豐富多彩,而宇宙就像萬事萬物的母親.它所孕育産生的各種形式、每個生命以及一切事情,都是作用於我們的“同一項活動”,因此,所謂的宗教就是這樣一種直覺感受所有“個彆的事物”都是“整體的部分”、一切“有限的東西”都是“無限的錶象”;其次,就直覺和思維的區彆而言,直覺總是保持為“直接的感覺”,把某物看成個彆的、分離的,思維則屬於“抽象的思想”,把個彆事物聯係起來,納入某個整體。宗教的實情也是如此,信仰者總是止步於“關於現存事物和宇宙活動的經驗”,停留於“個人的直覺和情感”;最後,從直覺和情感的關係來看,各種直覺就本性而言都是跟某種情感相聯係的。施萊爾馬赫強調:要描繪齣“宗教的全景”,這一點是不能落下的……
分析到這裏,我們就不必引用施萊爾馬赫關於“宇宙直覺和宗教情感”的大量解釋瞭,因為他在前麵已提示讀者:“對宇宙的直覺”所喚起的就是“對無限的情感”(the feeling of the Infinite),或用傳統宗教語言來說,就是“虔誠”。
當世界精神威嚴地昭示於我們時,當我們聽到它的活動聲響,感到它的活動法則是那麼博大精深,以緻我們麵對永恒的、不可見的東西而滿懷崇敬,還有什麼比這種心情更自然嗎? 一旦我們直覺到宇宙,再迴過頭來用那種眼光打量自身,我們比起宇宙來簡直渺小到瞭極點,以緻因有限的人生而深感謙卑。還有什麼比這種感受更恰當呢?
通過簡要的文本釋讀,我們大緻論證瞭前述說法:情感論的核心命題早在《論宗教》裏就基本錶達清楚瞭,否則的話,該書就不配“情感論的奠基作”或“一種新宗教觀的標誌”瞭。 當然,“絕對的依存感”這個概念是在基督教信仰.裏明確化的,作為各種宗教現象的本質規定性,它的明確錶述見於如下論斷:
曆史上齣現的各種宗教交流形式雖有分明的界限,但在兩方麵相互聯係起來瞭:一是作為不同的發展階段,二是作為不同的信仰種類。虔誠雖有不同形式,但在所有的宗教感情那裏都錶達瞭一種依存性,這就是有限的萬事萬物依存於最高的、無限的存在(one Supreme and Infinite Being)。
前言/序言
宗教學是什麼(第二版) 人文社會科學叢書 圖書簡介 《宗教學是什麼(第二版)》並非對特定宗教教義的闡述,也非某一宗教的布道宣傳。本書聚焦於“宗教學”這一獨立的學術領域,旨在揭示其研究對象、方法、理論基礎以及在人文社會科學體係中的獨特地位。它是一次深入的探險,帶領讀者走進一個旨在理解人類關於神聖、意義、終極關懷的普遍現象的學科。 第一部分:宗教學的疆域與定義——它是什麼,以及它研究什麼? 宗教學,作為一門對人類宗教經驗進行係統性、批判性研究的學科,其研究對象之廣泛,超乎許多人的想象。它不局限於任何一種特定的宗教信仰或宗教團體,而是將目光投嚮瞭人類曆史長河中湧現齣的各種宗教現象,無論是已然存在、正在發展,還是已經消逝的。這意味著,宗教學的研究範圍涵蓋瞭古老的祭祀儀式、神秘的宗教經典、神聖的哲學思辨,也包括現代社會中新起的靈性潮流、宗教組織的行為模式,乃至個人在麵對生死、苦難時的精神寄托。 更具體地說,宗教學的研究內容可以被劃分為幾個核心維度: 宗教的起源與演變: 為什麼人類會産生宗教?宗教是如何從原始的信仰形式發展齣復雜的體係?本書將追溯人類早期對自然現象的敬畏,部落圖騰的崇拜,以及後來演變為有組織、有教義的宗教形態。這包括對神話的解讀、對儀式的考古學和人類學分析,以及對宗教思想傳播和變遷的社會學考察。 宗教的經典與教義: 每一門宗教都有其賴以維係的經典文本和核心教義。宗教學並非旨在判定這些教義的真僞,而是分析它們的形成過程、結構特點、哲學內涵,以及它們如何塑造信徒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例如,對《聖經》、《古蘭經》、《吠陀經》等文本的文本分析、曆史語境的考證、以及不同教派間對教義的解釋差異,都是宗教學的關注點。 宗教的實踐與儀式: 宗教不僅僅是信仰和教義,更是具體的實踐和行動。祈禱、冥想、祭祀、朝聖、節日慶典等,都是宗教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教學會從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這些儀式的功能、意義、以及它們在維護社會凝聚力、傳遞文化價值、個體心理疏導等方麵的作用。 宗教的社會功能與影響: 宗教在人類社會中扮演著極其復雜而重要的角色。它可以是社會凝聚力的強大粘閤劑,促進社區團結、提供道德規範;也可以是社會變革的催化劑,激發人們追求正義和解放。同時,宗教也可能引發衝突、成為意識形態鬥爭的工具。宗教學的研究將深入剖析宗教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倫理等各個領域的互動與影響。 宗教的個體經驗與心理: 宗教體驗是極其個人化和深刻的。虔誠的祈禱、神秘的靈遇、冥想帶來的寜靜,這些都是宗教心理學的研究範疇。宗教學會探討是什麼樣的心理機製促使人們尋求宗教慰藉,宗教如何影響個體的身份認同、人生意義的追尋,以及在麵對死亡時的心理調適。 宗教的比較研究: 宗教學的一大特色是其跨文化的比較視角。通過對比不同宗教在神話、教義、儀式、倫理等方麵的異同,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類宗教經驗的普遍性與獨特性,揭示某些宗教模式的共通性,從而超越狹隘的宗教偏見,形成更廣闊的人類學視野。 第二部分:宗教學的學科建製與研究方法——如何進行研究? 宗教學之所以能夠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離不開其日漸成熟的研究方法和理論框架。它並非源於神學(Theology)——神學通常是某一宗教內部從信仰齣發對其教義進行論證和闡釋的學問,而是以一種“在場”而非“信仰”的姿態,從外部視角對宗教現象進行客觀、中立的考察。 本書將重點介紹宗教學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它們汲取瞭人文社會科學各領域的研究精髓,並發展齣其獨有的特色: 曆史學方法: 曆史學方法是宗教學研究的基石之一。通過考證史料、辨析文獻、梳理曆史脈絡,宗教學傢可以追溯宗教的起源、演變、傳播和變遷。這包括對古代文獻的解讀、對考古發現的分析、以及對曆史事件與宗教發展的關聯性研究。 人類學方法: 人類學方法,特彆是文化人類學,為宗教學提供瞭理解宗教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視角。通過田野調查、參與式觀察、口述史收集等方式,宗教學傢能夠深入瞭解不同社群的宗教信仰、實踐和儀式,理解宗教在特定文化環境中的意義和功能。 社會學方法: 社會學方法關注宗教的社會結構、社會功能及其對社會秩序的影響。這包括對宗教組織的結構與運作、宗教與社會變遷的關係、宗教在社會分層、權力結構中的作用等方麵的研究。功能主義、衝突理論等社會學理論也為理解宗教的社會角色提供瞭重要的分析工具。 心理學方法: 心理學方法,尤其是宗教心理學,緻力於研究宗教信仰、宗教體驗、宗教情感等個體層麵的心理過程。這包括對宗教動機、宗教認知、宗教情感的産生與發展,以及宗教對個體心理健康、人格形成的影響等方麵的探索。 現象學方法: 現象學方法在宗教學中的應用,旨在“懸置”研究者的先在判斷和信仰,直接描述和理解宗教現象本身。它強調對宗教經驗的“直觀”把握,關注信徒如何體驗他們的信仰,他們如何賦予宗教符號和儀式以意義。 文本分析與符號學方法: 對於宗教經典、神話、儀式等,宗教學傢會運用嚴謹的文本分析和符號學方法,揭示其內在結構、語義係統和文化象徵意義。這有助於理解宗教文本如何構建世界觀、倫理體係,以及宗教符號如何傳遞復雜而深刻的意義。 比較研究方法: 如前所述,比較研究是宗教學的一大核心方法。通過對比不同宗教的相似與差異,可以發現人類宗教經驗的普遍規律,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宗教的適應性與創造性,以及不同宗教之間可能的對話與互鑒。 本書將詳細闡述這些研究方法在實際宗教學研究中的具體應用,並通過豐富的案例分析,幫助讀者理解如何運用這些工具去觀察、分析和解釋復雜的宗教現象。 第三部分:宗教學在人文社會科學中的地位與意義——為何研究? 宗教學作為一門獨立且日益重要的學科,在廣闊的人文社會科學圖景中占據著獨特而不可或缺的位置。它不僅是對人類文化遺産的深刻挖掘,更是理解當代社會復雜性的重要鑰匙。 理解人類的普遍經驗: 宗教是人類曆史中最持久、最普遍的文化現象之一。對宗教的研究,本質上是對人類關於生命意義、終極關懷、道德約束、社群歸屬等核心問題的探索。理解宗教,就是理解人類作為一種尋求意義的生物的本質。 認識多元文化與社會: 在日益全球化和多元化的今天,不同宗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宗教學的研究能夠幫助我們跨越文化藩籬,增進對不同信仰體係的理解和尊重,減少誤解和衝突,構建更加和諧的社會關係。 洞察社會變遷與發展: 宗教並非一成不變的靜態存在,它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結構、政治進程、經濟活動和文化演變。研究宗教,有助於我們理解社會變革的動力、文化衝突的根源,以及宗教在塑造現代社會發展道路中的作用。 反思個體的人生與價值: 宗教為無數人提供瞭精神寄托、道德指南和人生意義。宗教學的研究,雖然不為信徒提供信仰上的答案,但能夠幫助個體更深入地反思自己的信仰,理解不同價值體係的來源,從而更自覺地構建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豐富人文社會科學理論: 宗教學的研究為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哲學、曆史學等學科提供瞭寶貴的素材和獨特的視角。宗教現象的復雜性,不斷挑戰和豐富著現有的人文社會科學理論,催生新的研究方嚮和理論創新。 促進跨學科對話與閤作: 宗教學天然地具有跨學科的屬性。它與哲學、倫理學、曆史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藝術史、文學等眾多學科有著密切的聯係。本書將展現宗教學如何成為連接不同學科領域的重要橋梁,促進跨學科的對話與閤作。 第四部分:走嚮理解——打破迷思,建立橋梁 本書並非要為任何一種宗教辯護或攻擊,其最終目的在於培養讀者一種開放、包容、批判性的視角,去理解和研究宗教這一人類社會中既古老又常新的現象。 區分宗教學與神學: 強調宗教學作為一門客觀的學術研究,與從信仰齣發的神學在方法論和立場上的根本區彆。 倡導客觀與中立: 鼓勵讀者在接觸和研究宗教時,保持學術的客觀性,避免預設立場和宗教偏見。 培養批判性思維: 引導讀者認識到宗教現象的復雜性,學會分析宗教符號、教義、實踐的多元意義,而非簡單地接受或否定。 認識宗教的多元性: 展現世界宗教的豐富多彩,打破對宗教的刻闆印象和片麵認知。 鼓勵對話與理解: 最終目標是促進不同信仰背景人群之間的理解與對話,構建一個更加包容和尊重的社會。 《宗教學是什麼(第二版)》是一扇通往理解人類精神世界的大門。它邀請您一同踏上這段精彩紛呈的學術之旅,探索人類關於神聖、意義和終極關懷的永恒追問,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我們自身,理解我們身處的這個多元而復雜的世界。本書是一次對“我們信什麼”、“我們為什麼信”以及“信如何影響我們”的深入求索,旨在為每一位關心人類精神生活與社會文化演變的讀者,提供一個清晰、係統、富有啓發性的學術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