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供饲料厂技术人员、农村水产养殖户、水产技术推广人员使用,也可供有关水产科研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淡水鱼营养需求与饲料配制技术》是水产专家张家国的倾心力作,图文结合紧密,内容翔实。
★《淡水鱼营养需求与饲料配制技术》详细介绍了不同生长阶段淡水鱼的营养需求,淡水鱼饲料各类及饲喂技术、淡水鱼饲料配方中常用原料、淡水鱼饲料的配方设计等内容。内容全面,科学易懂。
★《淡水鱼营养需求与饲料配制技术》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供淡水鱼养殖专业户、水产技术推广部门指导生产使用,也可供有关水产科研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内容简介
随着淡水鱼类养殖在我国迅速发展,其营养需求及其饲料配制相关研究不断深入,不同淡水鱼类对于营养及配合饲料需求也有所差异。本书着重从我国主要养殖的淡水鱼类(鲤鱼、鲫鱼、草鱼、青鱼、鲂鱼、虹鳟等)的营养需求及饲料配制技术入手,详细介绍了主要淡水养殖鱼类的营养需求、配合饲料的原料、配合饲料的添加剂、配合饲料的配方实例、配合饲料的生产设备、配合饲料的加工工艺以及配合饲料的质量控制技术等内容。
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用性、可操作性强,可供饲料厂技术人员、农村水产养殖户、水产技术推广人员使用,也可供有关水产科研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张家国,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原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副所长),教育教学部副部长、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教授,一、简历
1986.07—1993.09 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
1993.09—1996.07 上海水产大学研究生会 硕士研究生;
1996.07—2003.11 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党支部书记,副研究员;
2003.11—2008.08 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委员,研究员,兼任山东天神饲料有限公司总经理;
2008.08—2011.04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学院院长;
2011.05—2013.12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育教学部副部长,教授。
二、主要成果
近几年,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核心论文12篇,SCI论文1篇;主编《水产动物饲料配方与配制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12月)和《食品微生物学及其技能训练》(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年8月)两部;申请专利8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获专利授权5项;主持完成科研项目8项,其中,《河蟹幼体微粒饲料研究》获2001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河蟹复合饲料添加剂的研制》获2003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全鳖护肝胶囊的研制》获2005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杞鳅益肾功能食品的研究》获山东省高校成果二等奖;参加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参加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项;转让发明专利1项,转让费20万元。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一、配合饲料的概念2
二、淡水鱼类配合饲料的种类3
三、淡水鱼类配合饲料的应用实例9
第一章淡水鱼类配合饲料原料
第一节饲料原料的分类14
第二节蛋白质饲料15
一、植物性蛋白饲料15
二、动物性蛋白饲料22
三、单细胞蛋白饲料28
第三节能量饲料30
一、谷实类31
二、糠麸类32
三、薯类32
四、饲用油脂33
第四节粗饲料、青绿饲料39
一、粗饲料39
二、青绿饲料40
第五节饲料源的开发40
一、水蚤40
二、丝蚯蚓42
三、蚯蚓43
四、黄粉虫46
五、福寿螺50
第二章淡水鱼类配合饲料添加剂
第一节概述53
一、饲料添加剂53
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54
三、饲料添加剂的分类54
四、饲料添加剂的作用55
第二节营养性添加剂61
一、氨基酸61
二、维生素63
三、矿物质74
第三节非营养性添加剂83
一、促生长剂83
二、防霉剂84
三、抗菌剂85
四、抗氧化剂86
五、促消化剂(酶制剂)86
六、微生态制剂87
七、诱食剂90
八、着色剂93
九、黏合剂94
十、其他添加剂95
第四节饲料添加剂的使用方法95
一、添加剂的选购95
二、饲料添加剂的储藏与保管96
三、饲料添加剂的使用方法103
第三章我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征
第一节鲤鱼的生物学特征106
一、鲤鱼的分类与形态特征106
二、鲤鱼的品种106
三、鲤鱼的习性114
第二节青鱼的生物学特征115
一、青鱼的分类与形态特征115
二、青鱼的习性116
第三节草鱼的生物学特征118
一、草鱼的分类与形态特征118
二、草鱼的习性118
第四节鲢鱼的生物学特征120
一、鲢鱼的分类与形态特征120
二、鲢鱼的习性121
第五节鳙鱼的生物学特征122
一、鳙鱼的分类与形态特征122
二、鳙鱼的习性123
第六节鲫鱼的生物学特征124
一、鲫鱼的分类与形态特征124
二、鲫鱼的品种125
三、鲫鱼的习性132
第七节罗非鱼的生物学特征133
一、罗非鱼的分类与形态特征133
二、罗非鱼的品种134
三、罗非鱼的习性138
第八节团头鲂的生物学特征140
一、团头鲂的分类与形态特征140
二、团头鲂的习性140
第九节虹鳟的生物学特征142
一、虹鳟的分类与形态特征142
二、虹鳟的习性142
第十节黄颡鱼的生物学特征144
一、黄颡鱼的分类与形态特征144
二、黄颡鱼的种类145
三、黄颡鱼的习性146
第四章主要养殖淡水鱼类的营养需求
第一节淡水鱼类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营养需求149
一、鲤鱼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需求151
二、鲫鱼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营养需求153
三、草鱼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营养需求154
四、青鱼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营养需求156
五、罗非鱼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营养需求157
六、团头鲂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营养需求159
七、虹鳟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营养需求160
第二节淡水鱼类对脂肪和必需脂肪酸的营养需求161
一、鲤鱼对脂肪和必需脂肪酸的营养需求163
二、鲫鱼对脂肪和必需脂肪酸的营养需求164
三、草鱼对脂肪和必需脂肪酸的营养需求164
四、青鱼对脂肪和必需脂肪酸的营养需求165
五、罗非鱼对脂肪和必需脂肪酸的营养需求165
六、团头鲂对脂肪和必需脂肪酸的营养需求166
七、虹鳟对脂肪和必需脂肪酸的营养需求167
第三节淡水鱼类对碳水化合物(糖类)的营养需求168
一、鲤鱼对碳水化合物的营养需求169
二、鲫鱼对碳水化合物的营养需求169
三、草鱼对碳水化合物的营养需求169
四、青鱼对碳水化合物的营养需求170
五、罗非鱼对碳水化合物的营养需求170
六、团头鲂对碳水化合物的营养需求171
七、虹鳟对碳水化合物的营养需求171
第四节淡水鱼类对维生素的营养需求171
一、鲤鱼对维生素的营养需求173
二、鲫鱼对维生素的营养需求174
三、草鱼对维生素的营养需求175
四、青鱼对维生素的营养需求176
五、罗非鱼对维生素的营养需求177
六、团头鲂对维生素的营养需求178
七、虹鳟对维生素的营养需求179
第五节淡水鱼类对无机盐的营养需求180
一、鲤鱼对无机盐的营养需求181
二、鲫鱼对无机盐的营养需求181
三、草鱼对无机盐的营养需求182
四、青鱼对无机盐的营养需求183
五、罗非鱼对无机盐的营养需求183
六、团头鲂对无机盐的营养需求184
七、虹鳟对无机盐的营养需求185
第五章淡水鱼类配合饲料配方
第一节淡水鱼类配合饲料配方的设计188
一、配方设计的原则和依据188
二、配方设计的方法190
第二节淡水鱼类的饲料配方实例196
一、鲤鱼饲料配方196
二、鲫鱼饲料配方196
三、草鱼饲料配方197
四、青鱼饲料配方198
五、罗非鱼饲料配方198
六、团头鲂饲料配方199
七、虹鳟饲料配方199
八、黄颡鱼饲料配方200
九、鳗鱼饲料配方201
十、斑点叉尾��202
第六章淡水鱼类配合饲料的生产设备与配制技术
第一节淡水鱼类配合饲料加工的主要设备204
一、清理筛与磁选机204
二、粉碎设备205
三、配料计量设备206
四、饲料混合设备208
五、制粒设备208
六、配套设备210
第二节配合饲料配制的主要工序213
一、原料清理214
二、粉碎214
三、配料215
四、混合215
五、制粒216
六、冷却与干燥217
七、破碎218
八、筛分218
九、包装219
十、储藏220
第三节淡水鱼类饲料的加工工艺221
一、硬颗粒饲料的加工工艺222
二、膨化饲料加工工艺226
第七章淡水鱼类配合饲料的质量管理与评价
第一节淡水鱼类配合饲料的质量管理231
一、淡水鱼类配合饲料的质量要求和饲料标准231
二、影响配合饲料质量的因素233
三、配合饲料产品的质量管理234
第二节淡水鱼类配合饲料的储藏与保管236
一、储藏中影响饲料质量的主要因素236
二、饲料储藏和保管方法238
第三节淡水鱼类配合饲料质量的评定方法240
一、化学分析评定法241
二、蛋白质营养价值评定法242
三、能量指标法243
四、饲养试验评定法244
五、生产性评定法245
附录一饲料描述及常规成分
附录二水生动物的氨基酸组成
附录三常见饲料的饲料系数参考表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养殖种类不断增多,养殖规模日益扩大,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发展水产养殖已经成为广大农民(渔民)发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我国水产动物营养需求与饲料配制技术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但与发达国家和实际需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有关领域的研究,也迫切需要编写一套有关水产动物营养需求与配合饲料配制技术的丛书,以指导科学研究与实际生产的发展,推动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科学的进步。为此,我们编写了“水产营养需求与饲料配制技术丛书”,该套丛书由《淡水鱼类营养需求与饲料配制技术》(张家国主编)、《龟鳖营养需求与饲料配制技术》(周嗣泉主编)、《观赏鱼营养需求与饲料配制技术》(冷向军主编)、《经济蛙类营养需求与饲料配制技术》(聂国兴主编)、《淡水虾类营养需求与饲料配制技术》(潘茜主编)、《对虾营养需求与饲料配制技术》(敬中华主编)、《河蟹营养需求与饲料配制技术》(刘立鹤主编)、《黄鳝泥鳅营养需求与饲料配制技术》(余登航主编)、《冷水鱼类营养需求与饲料配制技术》(徐奇友主编)共九本书组成。
《淡水鱼类营养需求与饲料配制技术》一书从淡水鱼营养需求与配合饲料的基础知识入门,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各种淡水鱼类分类、形态特征与习性、对各种物质的营养需求、配合饲料原料的种类和营养成分、饲料添加剂、配合饲料配方设计原理及方法、部分淡水养殖鱼类的饲料配方,以及配合饲料的配制技术、质量控制与营养价值评定等内容。针对当前我国蛋白质饲料原料紧缺的状况,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几种活饵料的培养方法,以解决动物蛋白饲料不足的情况;针对当前饲料原料市场比较混乱的局面,又介绍了鱼粉、饲料酵母的真假辨别方法。本书力求通俗易懂、科学实用,可供从事淡水养殖事业的广大养殖户、科技人员、饲料公司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学生参考。本书共分七章,其中绪论、淡水鱼类配合饲料原料、淡水鱼类配合饲料添加剂、我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征、淡水鱼类配合饲料配方以及淡水鱼类配合饲料的生产设备与配制技术由张家国编写,主要养殖淡水鱼类的营养需求与淡水鱼类配合饲料的质量管理与评价由刘翠玲、周嗣泉编写,后由张家国统一修改定稿。
鉴于时间仓促,笔者水平有限,书中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指正。
编者
《淡水鱼类营养需求与饲料配制技术》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前淡水鱼类养殖领域面临的核心挑战,聚焦于如何通过科学的营养调控和高效的饲料配制,实现养殖效益的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本书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广大水产养殖从业者、科研人员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了一本全面、系统且实用的参考典籍。 第一部分:淡水鱼类营养需求——基础与前沿 本部分详细阐述了淡水鱼类种类繁多,其营养需求也呈现出高度的特异性和复杂性。我们从生命周期、生理阶段、养殖环境等多个维度,系统地梳理了不同淡水鱼类对营养素的潜在需求。 宏量营养素的精细解析: 蛋白质与氨基酸: 深入探讨了蛋白质作为鱼类生长发育最关键的营养素,其重要性体现在构建组织、合成酶类和激素等方面。本书详细列举了不同经济价值的淡水鱼类(如草鱼、鲤鱼、鲫鱼、罗非鱼、鲈鱼、鳜鱼等)对粗蛋白、必需氨基酸(如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等)的具体需求量和适宜比例。我们不仅关注总量,更强调氨基酸的组成比例,以避免单一氨基酸的过量或缺乏对鱼类生长、健康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书中还涵盖了不同蛋白质来源(如鱼粉、豆粕、玉米蛋白粉、血粉、肉骨粉等)的营养价值分析,以及通过复配提高蛋白质利用率的策略。 能量: 详细阐述了能量在鱼类生存、生长、繁殖和免疫等生理活动中的核心作用。本书重点分析了鱼类对能量的来源(碳水化合物、脂肪)的利用机制,以及能量与蛋白质比例(E/P比)的重要性。不同的鱼类对能量的需求存在差异,例如杂食性鱼类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较强,而肉食性鱼类则更依赖脂肪。书中提供了不同鱼类、不同生长阶段的适宜能量水平,并探讨了能量过剩或不足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如脂肪堆积、生长迟缓、应激反应增强等。 脂肪与脂肪酸: 详细阐述了脂肪作为重要的能量来源,在提供必需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载体以及维持细胞膜结构和功能方面的重要作用。本书重点介绍了必需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EPA、DHA)的生理功能,以及不同淡水鱼类对其的需求差异。我们还探讨了脂肪来源(如鱼油、植物油、亚麻籽油)的营养特性,并分析了脂肪酸的组成如何影响鱼体的健康和肉质。书中强调了n-3和n-6系列脂肪酸的平衡,以及其对免疫、抗炎和生长性能的影响。 碳水化合物: 阐述了碳水化合物作为鱼类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其利用效率受鱼类种类、消化酶活性和肠道菌群影响。本书详细分析了不同碳水化合物(如淀粉、糊精、糖)的消化吸收机制,以及鱼类对单糖、二糖和多糖的利用能力。书中还强调了淀粉消化酶(如淀粉酶)在不同鱼类中的活性差异,以及通过预处理(如糊化)提高碳水化合物利用率的技术。 微量营养素的精准补充: 维生素: 全面介绍了脂溶性维生素(A、D、E、K)和水溶性维生素(C、B族维生素)的生理功能、缺乏症表现以及在鱼体内的代谢途径。本书针对不同淡水鱼类,提供了详细的维生素需求量建议,并强调了维生素在抗氧化、免疫调节、能量代谢和生长发育中的关键作用。我们还探讨了维生素的稳定性和饲料中的添加形式,以确保其生物利用度。 矿物质: 详细分析了宏量矿物质(如钙、磷、钠、钾、氯、镁)和微量矿物质(如铁、锌、铜、锰、碘、硒、钴)在鱼类生长、骨骼发育、酶活性、渗透压调节和免疫功能中的重要性。本书深入探讨了不同矿物质的吸收、利用和排泄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书中提供了不同鱼类对主要矿物质的需求量,并重点强调了钙磷比、微量元素螯合形态的应用,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和降低环境污染。 功能性营养素的创新应用: 免疫增强剂: 介绍了β-葡聚糖、壳聚糖、甘露寡糖、黄芪多糖等免疫多糖,以及益生菌、益生元、核苷酸等在增强鱼类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方面的作用。本书分析了这些物质的作用机制,并提供了在不同养殖模式下的应用建议,以提高鱼类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抗氧化剂: 阐述了维生素E、维生素C、硒、类胡萝卜素、黄酮类化合物等抗氧化剂在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保护细胞免受损伤方面的作用。本书探讨了氧化应激对鱼类生长、免疫和肉质的影响,并提出了通过添加抗氧化剂提高鱼类抗病能力和产品品质的策略。 促生长因子: 讨论了有机酸、植物提取物、酶制剂等在改善肠道健康、促进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方面的作用。本书分析了这些物质如何通过多种途径促进鱼类生长,并提供了在饲料中的应用剂量和注意事项。 植物化学物质: 介绍了植物提取物(如牛至油、大蒜素、辣椒素)的抗菌、抗氧化、抗炎和促生长等潜在益处。本书深入探讨了这些天然物质的作用机制,以及在替代化学抗菌剂、提高饲料利用效率方面的应用前景。 第二部分:淡水鱼类饲料配制技术——原理与实践 本部分聚焦于将科学的营养需求转化为实际生产中的饲料配制,涵盖了从原料选择到成品检验的全过程。 饲料原料的评估与选择: 营养成分分析: 详细介绍了常用的饲料原料(如鱼粉、豆粕、玉米、小麦、麸皮、骨粉、羽毛粉、酵母粉、藻类等)的营养组成、消化率、抗营养因子以及影响其营养价值的因素。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营养成分数据库,并指导读者如何通过近红外光谱(NIR)等快速分析技术进行原料品质的初步评估。 抗营养因子与毒素: 深入分析了常见饲料原料中可能存在的抗营养因子(如胰蛋白酶抑制剂、植酸盐、皂苷、单宁等)和毒素(如霉菌毒素、重金属、农药残留等),以及它们对鱼类生长、健康和饲料利用率的负面影响。本书提供了去除或钝化抗营养因子和毒素的有效方法,例如热处理、酶解、添加吸附剂等。 原料的经济性与可获得性: 结合当前市场情况,分析了不同饲料原料的成本效益,并指导读者如何根据本地资源和养殖品种的特点,选择最经济、最易获得的原料组合,以降低饲料生产成本。 饲料配方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目标导向的配方设计: 强调了根据鱼类品种、生长阶段、养殖环境、饲养目的(如快速生长、育种、特定品质改良)等因素,确定饲料的粗蛋白、能量、氨基酸、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核心营养指标。 数学模型在配方设计中的应用: 详细介绍了线性规划法(LP)等数学优化模型在饲料配方设计中的应用,指导读者如何利用这些模型,在满足营养需求的前提下,实现原料成本的最小化。书中提供了具体的模型建立和求解过程。 经验配方与优化调整: 结合大量成功案例,介绍了不同经济鱼类(如草鱼、鲤鱼、鲫鱼、罗非鱼、鲈鱼、鳜鱼、团头鲂、加州鲈等)的常用参考配方,并强调了根据实际养殖效果,对配方进行动态调整的重要性。 特殊功能性饲料的配制: 针对不同需求,指导读者如何配制幼鱼料、开口料、繁殖料、病后康复料、色泽改良料、抗病料等特殊功能性饲料,以满足鱼类在特定生理状态下的特殊营养需求。 饲料加工与质量控制: 加工工艺的选择: 详细介绍了挤压、膨化、颗粒化、粉状料等不同饲料加工工艺的优缺点,以及不同工艺对饲料的营养价值、适口性、水中稳定性和消化吸收率的影响。本书指导读者如何根据鱼类种类、摄食习性、养殖方式和设备条件,选择最合适的加工工艺。 加工过程中的营养素变化: 分析了饲料在加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营养素损失和变化(如美拉德反应、维生素降解、脂肪氧化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如优化加工温度、时间、压力,添加保护剂等。 饲料品质的检测与控制: 介绍了饲料成品的主要检测指标,包括水分、粗蛋白、脂肪、纤维、灰分、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含量、颗粒强度、水中稳定性、适口性、霉菌毒素等。本书提供了标准的检测方法和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确保饲料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可持续与绿色饲料的探索: 替代蛋白质来源的开发与应用: 重点关注了昆虫蛋白(如黑水虻、黄粉虫)、藻类蛋白(如螺旋藻、小球藻)、陆生植物蛋白(如菜籽粕、花生粕)、发酵蛋白等非传统蛋白质来源在淡水鱼类饲料中的应用前景和技术挑战。 饲料转化率的提升与环境影响的降低: 探讨了通过优化饲料配方、改进加工工艺、添加消化酶、益生菌等措施,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从而降低对养殖水体环境的污染。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介绍了将水产养殖业、畜牧业和食品加工业的副产物(如鱼鳞、鱼骨、血粉、禽畜内脏、酒糟等)进行资源化利用,开发成鱼类饲料原料的技术,实现循环经济。 本书内容翔实,图文并茂,结合了大量的实例数据和研究进展,旨在为淡水鱼类养殖业提供一套系统、科学、实用的营养与饲料解决方案,促进产业向着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少环境影响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