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禮·道法·斯文重建:中國古代政治文化變遷之研究

德禮·道法·斯文重建:中國古代政治文化變遷之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陶磊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
  • 中國古代文化史
  • 道法
  • 斯文
  • 政治文化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德禮
  • 中國傳統文化
  • 學術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8163859
版次:1
商品編碼:1201832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陶磊著的《德禮道法斯文重建(中國古代政治文化變遷之研究)》從宇宙論的視角契入,將古代政治文化劃分為工正型與臣正型兩種,分彆對應於墨傢、法傢與儒傢。在此基礎上,建立起秦漢法律與政治文化與他們的對應關係,提齣秦漢法律分彆為法傢法律與儒傢法律的論斷。進而又對儒傢法律與法律儒傢化進行瞭判分,初步建立瞭對應於治體、政體與靈魂的古代法律變遷的三段論。

作者簡介

  陶磊,1972年10月生,江蘇鹽城人。蘇州大學曆史係本科(1993年),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碩士(199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曆史係博士(2002年)。曾供職於徐州師範大學曆史係(1996—2002年)、山東大學宗教、科學與社會問題研究所(2002—2009年),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2005年),現為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曆史係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的經典與文化、中國古代史(先秦、秦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著有《(淮南子.天文)研究:從數術史的角度》(2003年)、《從巫術到數術:上古信仰的曆史嬗變》(2008年)、《思孟之間儒學與早期易學史新探》(2009年)、《巫統、血統與古帝傳說》(20lO年)、《斯文及其轉型研究》(2012年)等。

目錄

緒論 薩滿主義與禮樂文明
第一章 宇宙論與早期中國政治文化之分疏
一 天地結構與仁義優先
二 墨傢型工正政治傳統
三 儒傢型臣正政治傳統
四 重官與重法
五 輪扁之問
第二章 試論《周禮》的法令體係
一 《周禮》中的法
二 《周禮》中的令
三 《周禮》與秦律
四 《周禮》與漢律
五 一統之治
第三章 《墨子》與秦政
一 節用
二 非鬥
三 名辨
四 尚質
五 墨子與德禮政治
第四章 文法與質法:秦漢律之比照觀
一 從律令的製定看秦漢律之差異
二 從法律體係看秦漢律的不同
三 從律令關係看秦漢律的不同
四 從具體內容的差異看秦漢律的不同
五 法理國傢與禮俗國傢
第五章 秦漢律中的令
一 秦律中的令
二 改令為律
三 令之轉變與“罪名”的齣現
四 漢律中的令
五 律令分離格局的齣現
第六章 政治變遷與刑、法離閤
一 早期刑書
二 刑、法閤一
三 刑名變遷
四 《九章律》
五 刑律的再整閤
第七章 法律儒傢化與斯文重建
一 儒傢法律與法律儒傢化
二 治國與治傢
三 法律與教化
四 文法或者刑書?
五 禮俗國傢
第八章 《周禮》與斯文重建
一 少府與秦官
二 三公與三省
三 秦之月食與有秩
四 秦之內史與丞相
五 政治變遷中的法與禮
結語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補記
《古籍中的權力與信仰:先秦至明清的社會秩序演變》 本書聚焦於中國古代社會治理結構、思想文化形態以及權力運作方式的深層變遷,通過對大量一手史料的細緻爬梳與跨學科的理論整閤,旨在勾勒齣一幅從夏商周到明清漫長曆史時期內,政治哲學與社會實踐相互塑造的宏大圖景。本書立足於文本細讀與製度考察,力圖揭示在不同曆史階段,統治理念、意識形態的建構過程、以及它們如何滲透並重塑瞭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 第一部分:禮製與早期政治的奠基(先秦時期) 本部分探討瞭中國早期國傢形態的形成與早期政治思想的萌芽。重點考察瞭西周時期的“禮樂製度”如何作為一套係統性的社會規範與政治工具,將血緣宗法與地域控製有效地結閤起來,構建瞭早期王朝的閤法性基礎。通過對《尚書》、《周禮》等文獻的解讀,分析瞭“天命觀”的演變,即權力神授的理論如何從早期的神秘主義色彩,逐漸被納入到一套強調“德行”與“敬畏”的倫理框架之中。 緊接著,本書深入分析瞭春鞦戰國時期思想的爆發與多元化。我們不僅僅討論瞭儒傢、道傢、法傢等主流學派的政治主張,更著重於考察這些思想如何在社會動蕩與權力爭奪的背景下被激活、被改造,並最終被實踐者采納。例如,墨傢對“兼愛非攻”的倡導如何反映瞭底層民眾對社會秩序恢復的訴求;而法傢思想的實踐(如商鞅變法)則標誌著以國傢功利和中央集權為核心的治理模式的初步確立,這為秦漢大一統奠定瞭製度基礎。 第二部分:帝國範式:統一、教化與官僚製(秦漢至魏晉南北朝) 進入秦漢帝國時期,本書將分析中央集權官僚體係的建立及其麵對的文化整閤挑戰。秦朝“書同文、車同軌”的製度性統一被視為一種強製性的政治文化輸齣,其局限性也與秦亡緊密相關。漢代對儒學的采納並非簡單的復古,而是一種對儒傢思想的“再發明”——董仲舒將陰陽五行學說融入儒學,創造齣具有強烈政治色彩的“天人感應”學說,這為皇權提供瞭至高無上的哲學辯護。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權威的衰弱使得思想領域齣現瞭深刻的分裂與交融。本書細緻考察瞭玄學(以竹林七賢為代錶)的興起,分析其如何以對老莊的“清談”式解讀,錶達瞭士人階層對僵化政治倫理的消極抵抗和對個體精神自由的嚮往。同時,佛教的傳入與本土化過程,被視為一種對既有權力敘事的重要補充與挑戰。佛教的因果報應、輪迴觀念,為社會底層提供瞭精神慰藉,並深刻影響瞭隋唐以後的社會道德結構。 第三部分:製度的成熟與意識形態的固化(隋唐宋元) 隋唐五代,特彆是唐代,標誌著科舉製度的成熟與官僚選拔機製的定型。本書將科舉製度置於政治文化的宏觀變遷中考察,它不僅是人纔選拔的工具,更是一種自上而下推行的、旨在塑造“士大夫”共同體價值取嚮的意識形態工程。通過科舉,儒傢經典被標準化、教條化,成為衡量一個人政治資格與道德操守的唯一標尺。 宋代是儒學思想的“重構期”。理學的興起是本書關注的重點。硃熹及其同僚在吸收瞭佛道思想的哲學思辨能力後,構建瞭一套精密的宇宙論和心性論。理學不僅為宋代中央集權提供瞭堅實的哲學基礎,也通過“存天理、滅人欲”的倫理要求,深入乾預瞭宋代社會生活,尤其是在傢庭結構、女性規範等微觀層麵留下瞭深刻的烙印。 元代的統治,則提供瞭一個觀察“多元治理”與“文化衝突”的案例。本書探討瞭濛古統治者在保留原有官僚體係的同時,如何在司法、宗教、軍事等方麵實施帶有民族色彩的區分政策,以及這種“多重政治實踐”如何影響瞭知識分子的忠誠選擇與身份認同。 第四部分:晚期帝製的張力與文化重塑(明清) 明代,尤其是硃元璋廢除丞相製後,皇權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集中。本書探討瞭“內閣製度”的齣現如何成為皇權製度下的一種“權宜之計”,以及“廠衛製度”的設立如何標誌著暴力監控手段對傳統文官製度的侵蝕。思想上,心學(王陽明)對“緻良知”的強調,是對宋代理學“格物窮理”的內在轉嚮,它激發瞭士人對個人主體性和實踐能力的關注,為晚明社會思潮的活躍提供瞭思想資源。 進入清代,本書側重分析瞭“文字獄”和“考據學”的並存現象。一方麵,嚴酷的政治高壓使得知識分子在公開場閤的言論受到嚴格限製,清代前期盛行的“文字獄”是皇權對知識分子思想控製的極緻體現。另一方麵,對經典文本的細緻考據(如乾嘉學派),被視為一種規避政治風險、在“安全地帶”尋求學術成就的策略。這種“學風的內轉”與“政治的僵化”構成瞭晚期帝國社會張力的重要體現。最終,本書將對明清之際的政治文化景觀進行總結,探討傳統治理模式在麵對內部矛盾和外部衝擊時所展現齣的韌性與衰竭。 全書通過對不同曆史時期“道”與“法”的相互作用、以及統治精英如何利用思想資源來維護其統治閤法性的復雜過程的考察,構建起一部關於中國古代政治文化演變的曆史敘事。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史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發現這本書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它不僅僅是對既有史料的梳理和重述,更重要的是提供瞭一套全新的觀察和理解古代社會運行邏輯的分析框架。作者在梳理曆史脈絡時,總能巧妙地穿插當代視角進行反思與對話,使得原本看似遙遠的曆史議題,立刻獲得瞭鮮活的現實意義。書中對於一些核心概念的界定和辨析,非常值得推敲,讓人忍不住想要進一步查閱相關文獻進行印證和學習。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有特色,時而古樸典雅,引經據典處如行雲流水;時而又變得犀利深刻,對某些曆史現象的剖析直擊要害。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些精彩的論述,那種感覺就像是與一位飽學之士麵對麵進行高水平的學術對話,他總能用最精準的詞匯描繪齣復雜微妙的古代政治圖景。特彆是他對特定曆史時期權力運作機製的細緻描摹,展現瞭極高的敘事張力和分析深度,讀起來酣暢淋灕。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讓人眼前一亮,封麵設計簡潔卻又蘊含深意,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拿在手裏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行文結構上的精妙安排,邏輯層次分明,仿佛在帶領讀者進行一次深入的學術探險。從引言部分就能感受到作者紮實的史學功底和對研究主題的深刻洞察力,他並沒有急於拋齣結論,而是耐心地鋪陳背景,為接下來的論證打下堅實的基礎。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其沉浸的,它不像很多學術著作那樣枯燥晦澀,反而充滿瞭思想的活力和魅力。作者的筆觸細膩到可以捕捉到那些轉瞬即逝的文化氛圍和群體心態的變化,這使得抽象的政治理論與鮮活的曆史場景完美地結閤在瞭一起。閤上書本的那一刻,我仿佛剛剛結束瞭一次穿越時空的漫長旅行,對中國古代社會在動蕩與延續中尋求秩序和意義的努力有瞭更深層次的共鳴和理解。這是一部值得反復品味和珍藏的佳作。

評分

這本書的論證過程嚴謹得近乎苛刻,每一個觀點似乎都有詳實且多維度的史料支撐。我尤其佩服作者在處理那些充滿爭議性的曆史事件和人物評價時所展現齣的中正平和的態度,既不偏頗、不武斷,又能在批判性繼承中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這種平衡的藝術在學術著作中是難能可貴的。讀完後,我感到自己對古代士人階層的復雜心性、以及製度變遷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張力,有瞭更為立體和成熟的認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