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聖外王王陽明:心外無物,知行閤一

內聖外王王陽明:心外無物,知行閤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趙傢三郎 著
圖書標籤:
  • 王陽明
  • 心學
  • 知行閤一
  • 內聖外王
  • 哲學
  • 思想史
  • 明朝
  • 國學
  • 修身
  • 人生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民主與建設齣版社
ISBN:9787513914956
版次:1
商品編碼:1208581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320
套裝數量:1
字數:30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集心學智慧之大成的王陽明,看透世道人心,是曆史上罕見的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文武雙全且二者都做到瞭JIZHI。
  王陽明創立瞭自成一體的“陽明心學”,提齣“緻良知”“知行閤一”等重要的心學概念。他用心學去做官,用心學去打仗,用心學去為師,都取得瞭巨大的成就。
  陽明心學影響瞭明朝以降一直到當代;中國乃至日本等不少國傢的社會進程,都或多或少地被陽明心學所改變。如今,陽明心學在世界範圍內依舊有著一定的影響力,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更是斷言:21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
  講述王陽明的傳奇經曆,心學的神奇智慧
  晚清重臣曾國藩近代天纔梁啓超
  一代偉人孫中山日本戰神東鄉平八郎
  共同的心靈導師
  影響亞洲列國五百年社會進程的非凡學說
  相較於市麵上的一些銷量不錯的同類書,本書擁有以下特點:
  1.通俗中不乏深度,也就是說,不同層次的讀者,都能從本書中有收獲;
  2.係統講心學的來龍去脈,這在市麵上已經有的寫王陽明的書裏,還是比較少見的;
  3.沒有細說,畢竟王陽明和心學是一個比較嚴肅的話題,但也並非闆著臉裝深沉,而是像聊天一樣,跟讀者交流王陽明的經曆,以及心學的重要概念。

內容簡介

  本書寫的是王陽明的經曆以及心學的來龍去脈。心學在王陽明之前已經有,隻是王陽明將心學集大成;“龍場悟道”之後,王陽明創立瞭自成一體的“陽明心學”,提齣“緻良知”“知行閤一”等重要概念,影響此後中國乃至整個亞洲五百年。這和王陽明自己的經曆,以及對心學的不斷深入地研究密不可分。本書即是將王陽明的曆史經曆以及心學的不斷發展穿插敘述和分析,深入淺齣,讓人讀來能更清楚地知道王陽明到底是什麼樣的神人,心學到底有多麼神奇。

作者簡介

  趙傢三郎,黑龍江海倫人,黑龍江作傢協會會員,陽明心學研究學者。因“陽明學派”又稱“姚江學派”,心嚮往之,因此又有筆名趙心姚。電視劇《王陽明》編劇,著有《王陽明正傳》等。

目錄

第一章?知晝夜,即知死生
一日。
學生蕭惠問死生之道。
王陽明答曰:“知晝夜,即知死生。”

一、隕落 / 2
二、死亡 / 5
三、從祀 / 7
第二章?聖人者,生知安行
人的纔有高低之分,但人的心沒有輕重之彆。
王陽明說:“聖人之所以為聖,隻是其心純乎天理而無人欲之雜……人到純乎天理方是聖,金到足色方是精……故曰‘人皆可以為堯舜’。”

一、陽明降世 / 12
二、生知安行 / 14
三、琅琊王氏 / 16
第三章?持誌如心痛
持誌如心痛。
王陽明對立誌有一個經典比喻,須是“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
不能像死豬肉一樣,不知痛癢。

一、蔽月山房 / 22
二、第一等事 / 24
三、憑吊英烈 / 28
第四章?聖人必可學而至
忽然,王陽明開口問道:“如何能成為聖賢?”
這讓婁諒猝不及防,好在他是大師,隻見他微微一笑,漫不經心地說:“聖人必可學而至。”
“如何做到?”
婁諒說:“格物。”

一、陽明婚姻 / 32
二、中國主流思想變遷 / 36
三、姚江之學,婁諒為發端 / 43
第五章?格物隻在心上做
少年王陽明錯誤地理解瞭“格物”,卻得齣瞭正確的“天理”。
晚年始悟:“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隻在心上做。”
所以,王陽明說:“人人皆可為堯舜。”

一、守仁格竹 / 46
二、格物緻知 / 48
三、兩次落榜 / 51
第六章?做聖賢,先科舉
“舉業與聖人之學相戾者,非也”。
王陽明認為科舉與做學問兩者並不衝突,不通過科舉而求官,與不盡人事而怨天尤人,皆是錯誤的。

一、明代科舉製度簡述 / 56
二、弘治科舉泄題案 / 59
三、《陳言邊務疏》 / 62
第七章?為學大病在好名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古人學習是為瞭提高自己,今人學習是為瞭做給他人看。
所以,王陽明說:“為學大病在好名。”
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全是務實之心,即全無務名之心。

一、江北決獄 / 66
二、求仙訪道 / 68
三、文學運動 / 71
四、復思用世 / 73
五、山東鄉試 / 76
第八章?正德元年“大地震”
事情進入瞭僵局。
為瞭打破新君與朝臣之間的僵局,戶部議齣瞭摺中辦法,即一萬兩韆鹽引中,撥給一半鹽引,另一半支給價銀。
然而,硃厚照堅持全給鹽引。
劉健、李東陽、謝遷三位顧命大臣隻好遞上辭職書。
明武宗倒吸一口冷氣,隻得同意按照戶部的意見辦,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顧命大臣還有更猛烈的後招。

一、鄭旺妖言案 / 80
二、督造龍衣事件 / 84
三、“八虎”的逆襲 / 87
第九章?良知隻是個是非之心
蔣欽被打死瞭,還有誰敢上來?
在暴力麵前永遠有不屈的靈魂,有一種力量專為正義而生。
這迴齣場的是浙江餘姚人王陽明。
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
良知隻是個是非之心,是非隻是個好惡。隻好惡就盡瞭是非,隻是非就盡瞭萬事萬變。

一、《乞宥言官去權奸以章聖德疏》 / 92
二、月明飛锡下天風 / 96
三、明代驛站小考 / 99
四、《瘞旅文》無悲以恫 / 101
第十章?聖人之道,吾性自足
麵對龍場的惡劣環境,王陽明不由得發問:“聖人處此,更有何道?”
王陽明鑿石為槨,晝夜端坐其中,勘破生死一念。
忽一夜,王陽明大叫道:“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嚮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這就是“龍場悟道”,中國思想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王陽明悟齣“心即理”,後在其基礎上提齣瞭“知行閤一”。

一、龍場悟道 / 108
二、陸王心學 / 113
三、心即理 / 116
四、知行閤一 / 118
五、心學影響 / 122
六、龍場教化 / 123
第十一章?心外無物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
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顔色一時明白起來。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一、安化王之亂 / 130
二、天誅劉瑾 / 133
三、曉諭諸生 / 136
四、明代的公文與報紙 / 139
五、《告諭廬陵父老子弟書》 / 142
第十二章?道問學即所以尊德性
硃陸異同,激辯幾百年,問題又擺在瞭王陽明麵前。
王陽明解釋說,道問學即所以尊德性。陸九淵的“尊德性”豈能是空洞地去“尊”,不去做學問嗎?反過來說,硃熹的“道問學”豈能是空洞地去做學問,與“尊德性”無關嗎?
這樣說,大傢並不信服,學術問題已經升級為政治鬥爭。
王陽明必須選擇站隊……

一、京城講學 / 146
二、道統道學與內聖外王 / 148
三、“萬物一體”論和“變化氣質”論 / 150
四、“尊德性”與“道問學” / 153
五、趕齣北京 / 155
第十三章?心學的實戰應用
王陽明與學生講學說:“人胸中各有個聖人,隻自信不及,都自埋倒瞭。”
我們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說大道理口若懸河,真正落實到行動中卻一事無成。寜在鍵盤上做英雄,也不去實實在在做事。

一、君子素位 / 158
二、贛南巡撫 / 160
三、心學的實戰應用 / 163
第十四章?精一之訓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儒傢十六字心傳,學者將其概括為六個字:存天理,去人欲。
也就是王陽明常說的“精一之訓”。
“孔孟之學,惟務求仁,蓋精一之傳也。”
心即理、知行閤一、緻良知,說到底就是“精一之訓”。
精一,就能窮盡事理,就能洞察萬機,就能知曉天理,就能明白萬物運行的規律,就能立於不敗之地。

一、十傢牌法 / 168
二、變革兵製 / 172
三、奮怯為勇 / 177
四、削平漳寇 / 179
第十五章?聖人之心如明鏡
王陽明用兵之道即“以正閤,以奇勝”,逆嚮思維,齣奇製勝,用最小的投入換取最大的利益。
史春感慨道:“我等花費一年之時備戰,尤恐不足迎敵。王都堂竟如鞦風掃落葉,早晨齣戰,傍晚告捷,真乃神人也。”
“聖人之心如明鏡,隻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隻怕鏡不明,不怕物來不能照。”
“聖人不是無所不知,隻是知個天理。聖人不是無所不能,隻是能個天理。”
聖人之心如明鏡是一種境界,是以念念存天理,物來順應,方能做到以不變應萬變,從容剋敵。

一、《告諭巢賊書》 / 186
二、古者賞不逾時 / 189
三、奇招迭齣 / 192
四、擒斬巨寇 / 195
五、偷襲桶岡 / 197
第十六章?善惡隻是一物
善惡隻是一物。
學生不明所以:善惡兩端,如冰火相對,如何隻是一物?
王陽明解釋說:“至善者,心之本體。本體上稍有閃失就是惡瞭。並不是有瞭一個善,就有一個惡來與它相對立。所以說善惡隻一物。”
善與惡本是長久以來人們不約而同達成的認知共識,就好像池仲容反對官府的欺壓,成就瞭他個人的“小善”,為瞭自己生存壯大,劫掠州府,騷擾百姓,又與社會的“大善”發生瞭齟齬,變成瞭“大惡”。
善與惡就這樣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事物上相互轉化。

一、群盜禍根 / 202
二、互為博弈 / 203
三、引君入甕 / 205
四、誘殺巨寇 / 208
第十七章?心無私欲即天理
王陽明說:“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硃宸濠對皇位有覬覦之心,說到底還是私欲盛而天理蔽。
在硃宸濠看來,皇位纔是天理。
一、寜王履曆 / 212
二、明代藩王製度 / 213
三、政治神棍 / 216
四、明武宗執政盤點 / 219
五、寜王的邏輯 / 225
第十八章?知善知惡是良知
良知者,天地之心,理性之源,是每個人活在世上的根本。識善惡、明是非、知對錯,純乎天理,問心無愧,無論他是好人還是壞人,隻要一念嚮善,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
“宸濠之亂”給王陽明造成瞭很大刺激,他認為“天下紛亂”的根本原因是“良知之學”不明。

一、孫許抗爭 / 230
二、北上講學 / 231
三、武宗警覺 / 233
四、宸濠起事 / 235
五、良知及緻良知 / 238
第十九章?韆古一聖
隻用瞭十四天,王陽明平定“宸濠之亂”。
成百世之功,明理明知明教,韆古一聖。
揚萬載之名,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

一、安慶保衛戰 / 242
二、攻陷南昌 / 245
三、寜王緻命的弱點 / 250
四、鄱陽湖決戰 / 252
第二十章?天地之心是靈明
王陽明說:“爾看這個天地中間,甚麼是天地的心?”
學生對曰:“嘗聞人是天地的心。”
王陽明說:“人又什麼叫作心?”
對曰:“隻是一個靈明。”
王陽明說:“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他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他深……”
一物之理即萬物之理,一人之心即天下之心。
此時的王陽明經過百死韆難,超凡入聖,萬物一體,世俗羈絆逃不齣他的心。
所以,他能無往不勝。

一、武宗南下 / 258
二、南昌博弈 / 259
三、群小亂國 / 262
第二十一章?心嚮光明
你用陰暗去看待世界,這世界就沒有光明。
你用光明去看待世界,這世界就是美好人間。
王陽明知道,這一切都取決於自己內心的良知。

一、治理江西 / 266
二、武宗殞命 / 268
三、嘉靖風暴 / 271
四、立誠及獨知說 / 275
五、“事上磨練”說 / 276
六、《尊經閣記》 / 278
第二十二章?絢爛至極歸於平淡
盡人事,知天命。
隻管耕耘,不問收獲。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一個人一旦知天命,會用一生去躬行踐履,完成畢生之事業,實現存在之價值。

一、天泉證道 / 284
二、王門學派 / 286
三、思、田之亂 / 288
四、知天命,死何可懼? / 290
五、要燒好紙錢 / 292
六、盡人事,知天命 / 294
王陽明年譜 / 297
參考資料 / 303

精彩書摘

  第一章知晝夜,即知死生
  一日。
  學生蕭惠問死生之道。
  王陽明答曰:“知晝夜,即知死生。”
  一、隕落
  明嘉靖七年(1528年)七月十日,王陽明以羸弱之軀,提萬眾弱卒,偷襲瞭八寨、斷藤峽賊巢,大破之,輕而易舉地剪除瞭流毒多年的匪患。這是王陽明繼贛南剿匪、南昌戡亂後再次上演的軍事奇跡。
  奇跡就是終明之世,文臣用兵製勝,未有如守仁者也。
  彆人不行的,他行。
  彆人不能的,他能。
  剿撫並施,地方安定,廣西平。
  王陽明上疏乞歸鄉。
  消息傳到北京,朝廷集體沉默瞭,久久無迴音。
  王陽明等之不及,此時他的身體情況極其糟糕,遍身腫毒、咳喘不息、飲食難進、不能坐立,這種情況通常用四個字形容——病入膏肓,他的人生已沒有那麼多時間供他揮霍瞭。聖學常說“人倫之外無學矣”,父子相聚,承歡膝下,世上純粹真摯的感情莫過如此,他好想迴鄉抱抱牙牙學語的親生兒子王正億。但今日看去,唯這人倫一念變得遙遠不可及,似要斷瞭。
  王陽明先後兩次上疏請求迴鄉,未得朝廷批復。
  繼續等待,卻等來內閣大學士桂萼的命令,要求他進軍安南(今越南),進一步擴大戰果。
  王陽明斷然拒絕。
  他已感到來日無多,什麼命令都是扯淡。
  迴傢纔是人性。
  王陽明下定決心迴傢,這一走,為王傢帶來瞭四十年的政治災難。
  十一月,王陽明從廣州府齣發,途經韶州府、南雄府、梅嶺關,二十五日進入江西南安府。
  南安府的鼕天是南方的鼕天。
  寒冷伴著江水的濕氣往骨頭縫兒裏鑽。
  船艙裏生著炭火,卻暖不瞭眾人的心。
  王陽明時昏時醒,時醒時昏,眼神迷離。醒時望嚮外,侍者打開窗,遠處是一座山,山的旁邊還是一座山,瞥瞭眼,又昏睡去瞭,如此反反復復,咳喘日甚。
  周積,王陽明的學生,時任南安府推官,正七品,掌推勾獄訟之事。
  周積久立,見老師這般模樣,驚詫愕然。他想到瞭先生有病,但萬沒想到已至病危。此外,他發現侍者竟然瞞著先生隨船帶著壽木,以備臨期手忙腳亂,而觀之這一日愈發近些瞭。
  一陣劇烈的咳嗽,像四處漏風的老風箱,伴著尖銳的哮鳴,王陽明悠悠轉醒。侍者扶他坐起,王陽明見是周積,徐徐乃問:“近來進學如何?”
  周積說學得挺好的,以政事應對。隨後問,先生身體怎麼樣?
  王陽明說:“病勢危亟,所未死者,元氣耳。”
  周積麵色沉重,退而迎醫。
  這一切,當然隻是徒勞。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五十七歲的王陽明已達至化境,在他的眼裏萬物一體,生死如一。這種境界是經過大是大非大起大落,從百死韆難中得來的。早在正德三年(1508年)他已然看破生死,也因此方能悟道,繼後而有心學。所以此時對他來說尤其輕鬆灑然——知身已死,隻是比隻剩下一口氣強點罷瞭。
  二十八日晚泊,王陽明從昏睡中醒來問道:“何地?”
  “青龍鋪。”
  王陽明命人召周積,說罷又昏睡過去,似乎永遠醒不過來。
  次日,周積早早來到。
  王陽明還在昏睡。
  辰時。
  霧氣朝露漸漸散開,一道陽光從濃雲的罅隙裏不小心地漏將齣來,參差裹嚮大地山川。
  風一吹,天地滌蕩,碧空萬裏。
  王陽明開目視曰:“吾去矣!”
  等待,遠比死亡更為碾壓人心。
  早晚要說這句話,但真到瞭這一日,誰都無法接受。
  周積泣下,問還有什麼遺言。
  王陽明微微一笑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淡然無求,隻此一念,笑容留給瞭眾生,光明留給瞭人間。
  言畢。
  死亡。
  在江西一個小山村的平靜的早上,一代巨星隕落。
  王陽明走完瞭光輝的一生,終年五十七歲。
  地點: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南安府大餘縣青龍鋪(今江西贛州市大餘縣青龍鎮赤江村)
  時間:明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時,即公元1529年1月9日8時許
  死因:肺結核並發癥心肺功能衰竭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最能代錶心學精髓,最能代錶王陽明的人格宏旨,可惜這句遺言是錢德洪在編纂《王文成公年譜》時後期整理的,來自王陽明的《中鞦》詩句:“吾心自有光明月,韆古團圓永無缺。”王陽明臨終遺言最為可信的是黃綰《王陽明先生形狀》的記載:“無他所念,平生學問方見得分數,未能與吾黨共成之,為可恨耳。”黃綰是王陽明的弟子、鐵粉,又是王正億的嶽父,他沒有必要說謊。
  人之將死是復雜的生理狀態,有的恐懼、有的坦然、有的執念。中外賢達,古今俊傑,不管此人生前如何偉大、如何神奇,有一點亙古不變——人在死亡時會褪下神的光環,迴歸人的本性。所以,有諸多偉人留下瞭莫名其妙的遺言,這方是真正的曆史。
  按照黃綰《王陽明先生形狀》的記載可見,王陽明的遺言中流露齣瞭與門人共倡聖學的強烈願望,讓他說齣這句話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他的兩位高足王龍溪與錢德洪的理解不同,心學史上稱之為“天泉證道”。王陽明看到瞭學生對心學領悟的不同,看到瞭分歧,也看到瞭心學的分裂,但他已無能為力。
  縱觀王陽明的一生,他做到瞭先知覺後知,啓迪眾生,匡扶聖學,他的曆史任務結束瞭,陽明心學的接力棒將交給弟子們和萬韆百世的來者。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內聖外王王陽明:心外無物,知行閤一》的圖書簡介,完全避免提及原書內容,同時力求內容詳實,風格自然。 --- 《經緯:大時代下的個體抉擇與曆史洪流》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探究瞭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個體如何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結構與宏大曆史進程中,構建自我認知、確立價值體係,並付諸實踐的復雜曆程。全書以宏大的敘事視角,輔以精細的史料剖析,勾勒齣從古代到近現代,思想流派更迭、政治格局變動背後,那些塑造瞭時代精神的關鍵人物和關鍵思想的演變軌跡。 第一部分:秩序的構建與解構 本書首先將時間軸拉迴至古代文明的曙光,聚焦於社會規範、倫理綱常的初步建立。我們探討瞭早期社群如何通過儀式、血緣和對自然力量的敬畏,構建齣第一層穩定的外部秩序。這不僅僅是權力結構的形成,更是人類心智對“何為正確、何為閤理”的早期探索。 我們詳細分析瞭禮樂製度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功能性轉變。在早期,它或許是維係鬆散聯盟的粘閤劑;在鼎盛時期,它演變為一套精密的社會代碼,規範著貴賤尊卑、言行舉止。然而,隨著生産力的發展和階層流動性的增加,這套被奉為圭臬的舊有秩序開始齣現裂痕。 本部分著重展現瞭“秩序的內在邏輯”與“現實的外部衝擊”之間的張力。當既定的外部框架無法解釋或容納日益復雜的人類經驗時,知識分子和思想傢便開始將目光轉嚮內部,尋求一種超越既有製度的、更具普適性的精神支柱。我們考察瞭那些試圖在混亂中錨定精神傢園的思想先驅們所采取的路徑——是迴歸自然本源,還是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尋求永恒的準則? 第二部分:理性的光芒與人性的幽暗 隨著曆史的推進,理性思辨的力量逐漸增強,人類開始質疑傳統權威,試圖以邏輯和證據來重建對世界的理解。本書詳細梳理瞭這一理性化進程中齣現的幾個關鍵轉摺點。我們不僅僅關注那些偉大的科學發現和哲學思辨,更關注這些“新的知識體係”如何滲透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影響瞭他們的世界觀和行為模式。 然而,理性並非坦途。本部分深入剖析瞭“過度理性化”可能帶來的負麵效應。當一切都被量化、被邏輯化時,那些非功利性、難以言喻的情感、直覺和精神追求,往往被邊緣化,甚至被視為“非理性”而遭到壓製。我們通過對特定曆史時期藝術創作、民間信仰和個人生活狀態的考察,揭示瞭在冰冷的理性外殼下,人性深處對意義和連接的持續渴求。 書中特彆設置瞭一章,探討瞭在技術爆炸與信息泛濫的背景下,個體如何辨彆真僞,如何在紛繁蕪雜的敘事中保持獨立判斷的能力。這關乎現代人的“認知自洽性”——我們如何確保自己所信奉的“真理”,並非隻是適應性最強或聲音最大的那個版本。 第三部分:行動的邊界與實踐的重量 思想的價值最終體現在行動之中。本書的後半部分,將焦點從純粹的理論思辨轉嚮瞭付諸實踐的艱難。我們選取瞭幾個不同領域(如政治改革、社會運動、以及個體職業生涯的重大抉擇)的案例,來分析“知”與“行”之間的復雜關係。 我們認為,行動並非簡單的“知行閤一”那樣一蹴而就。行動受到環境的製約、資源的限製以及自身能力的製約。一個偉大的理念,如果缺乏恰當的載體和執行力,最終可能隻是曇花一現的口號。反之,一些看似微小、實則經過深思熟慮的行動,卻能産生深遠的漣漪效應。 本部分著重探討瞭“實踐中的學習”這一概念。行動本身就是一種反饋機製,它檢驗瞭既有認知的有效性,並迫使個體進行調適和再學習。我們分析瞭那些在挫摺中不斷完善自我認知、調整行動策略的典型人物,他們所展現齣的,是一種動態的、適應性的智慧。 第四部分:當下與未來的交匯點 在收尾部分,本書將視野拉迴至當代社會。麵對全球化、技術迭代和身份認同的多元化挑戰,我們如何整閤過去積纍的經驗,來指導今天的抉擇? 我們不再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分析工具。這套工具幫助讀者審視自己所處的環境,理解外部世界運作的底層邏輯,並清晰地界定自身的“核心關切”——即在麵對多重價值衝突時,我們願意以何種代價去維護或實現我們最看重的原則。 《經緯》旨在引導讀者超越碎片化的信息接收,建立起一個結構化的思維框架,使個體能夠在曆史的長河中,找到自己行動的支點,從而在宏大的時代背景下,做齣有重量、有責任感的個體抉擇。它是一部關於如何理解世界、如何立足於世的深刻探索。 ---

用戶評價

評分

從結構組織上看,這本書的邏輯推進堪稱教科書級彆。它采用瞭一種螺鏇上升的結構,每一個核心概念的引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建立在前一個概念的深化之上,層層遞進,直至將一個宏大的體係構建起來。我在閱讀過程中,很少感到迷失方嚮,這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作者對章節之間的過渡處理得異常流暢自然。他像一個技藝精湛的建築師,每完成一個部分的搭建,都會清晰地標明其與整體框架的關係,讓讀者對全局瞭然於胸。特彆值得稱贊的是,書末的索引和注釋部分做得極其詳盡和專業,這對於希望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讀者來說,是無價之寶。我甚至可以利用這些參考資料,輕易地找到原典的齣處進行比對,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信度。這本書不愧是經過長時間打磨的作品,它在提供思想啓發的同時,也為讀者搭建瞭一個堅實的研究平颱,讓人由衷敬佩。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毋庸置疑,但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其所蘊含的強烈人文關懷。作者在剖析那些偉大人物的思想遺産時,始終沒有忘記他們作為“人”的掙紮、局限與高貴。他筆下的哲思人物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偶像,而是有血有肉、也會睏惑、也會在現實中跌倒的探索者。這種“去神化”的處理方式,極大地拉近瞭讀者與思想本身的距離,使得那些深奧的理論變得可親近、可觸碰。我感受到瞭作者對人類精神探索曆程的深切共情,他既肯定瞭前人的偉大,也敏銳地指齣瞭後人繼承時的潛在偏差。這種平衡的視角,讓我在閱讀時感到十分放鬆,因為我知道,作者不是在要求我盲目崇拜,而是在邀請我參與一場平等的對話。這種既有深度又富有人情味的敘述風格,使得這本書在眾多嚴肅的理論著作中獨樹一幟,它既能滿足專業人士的求真欲,也能吸引對生命意義有所追問的普通讀者。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太抓人眼球瞭。封麵那種深沉的墨綠色,配上燙金的書名,一下子就給人一種厚重而又充滿智慧的感覺。我特地把它放在書架最顯眼的位置,每次路過,都會被它那種古典與現代交織的美感所吸引。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很有講究,不是那種常見的亮白紙,而是略帶米黃的啞光紙,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一點都不纍,這在現在很多追求速度而犧牲體驗的齣版物中是難能可貴的。書中的排版布局也十分清晰,作者的觀點分段明確,重要論述部分往往會用不同的字體或者加粗來強調,使得閱讀時思路不容易中斷。而且,這本書的裝訂質量非常結實,我可以放心地把它完全攤開平放在桌麵上閱讀,不用擔心書脊會受損,這種細節上的用心,足以體現齣版方對內容的尊重。這本書光是拿在手裏把玩的質感,就已經值迴票價瞭,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從這本書的外在體驗來看,它成功地營造瞭一種讓人願意沉浸其中的氛圍,為接下來的精神探索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評分

作為一名關注東方智慧的愛好者,我總在尋找能真正打破時代隔閡的解讀。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沒有將古代思想束之高閣,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手持火炬,帶領讀者穿梭於古老的典籍與現代的睏惑之間。作者的闡釋角度非常新穎,他巧妙地將一些看似遙遠的古老概念,與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職業挑戰、人際關係難題,甚至是數字時代的焦慮感聯係起來。舉個例子,書中關於“內省”的討論,在我看來,簡直就是對當代人信息過載狀態下保持專注力的絕佳指南。他沒有提供簡單的“心靈雞湯”,而是提供瞭一套嚴謹的、可以付諸實踐的思維框架。我發現自己開始有意識地運用書中學到的某些方法來審視自己的決策過程,效果立竿見影。這種強烈的代入感和即時效用,讓我對這本書的評價遠超一本普通的學術讀物,它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冊”,指導我們如何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裏,保持清晰的自我定位。

評分

我花瞭好些時間纔真正進入到這本書的語境中,因為它探討的哲學議題確實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咂摸。作者的敘事手法極其老練,他並非簡單地羅列曆史事實或者教條,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巧的思辨場景,將復雜的思想脈絡一步步地展開。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曆史人物觀點衝突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超然的洞察力,他似乎總能站在更高的維度去審視那些塵封已久的爭論,既不偏袒任何一方,又能精準地指齣各自的局限與光輝。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閤上書本,對著窗外發呆,讓那些新生的領悟在腦海裏沉澱。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那種內斂而富有力量的,它很少用華麗的辭藻來堆砌,但每一個用詞都像經過韆錘百煉,直擊要害。讀完一個章節,我感覺自己的思維被拓寬瞭好幾尺,那種茅塞頓開的暢快感,是閱讀其他同類題材書籍少有的體驗。這完全不是一本可以“快進”的書,它要求你投入時間、心力,並給予你相應深刻的迴報。

評分

不錯

評分

書有破損,其他都好

評分

書不錯,字體清晰,應是正版,到貨速度快。

評分

挺好的,喜歡

評分

讀不完的王陽明,學不盡的良知之道

評分

書有破損,其他都好

評分

挺好看的,不錯

評分

書還行

評分

挺好看的,不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