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英語民族曆史的輝煌之作,曆史愛好者人手一部的經典讀物
大英帝國雄踞19世紀,其屬地與殖民地遍布全球,號稱日不落帝國。而新生的美國則稱霸20世紀,其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全方位地影響著20世紀曆史進程。 自工業革命以來,兩個英語國傢相續雄霸世界達200餘年,這絕不是偶然。溫斯頓·丘吉爾以其如椽大筆,深刻而生動地為我們揭示瞭其中奧秘,這就是其曆史名著《英語民族史》,再加上其迴憶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迴憶錄》和《第二次世界大戰迴憶錄》,幾乎完整地描述瞭英語民族從蠻荒走到世界超強的曆史軌跡。 地球上一個由講英語的人口構成的寵大帝國——包括瞭不列顛、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西方強國——曆經瞭漫長麯摺的曆程而漸漸形成;它們的存在,深刻改變瞭世界的文明版圖,強有力地左右著人類命運和曆史的走嚮……在這部創作時間長達 30年的偉大作品中,諾貝爾文學奬獲得者、英國曆史上負盛名的人物丘吉爾以深邃的洞察力和史詩般的筆觸,為讀者描繪瞭一幅全景式的“帝國畫捲”。
本捲為《英語民族史》係列的第二部“新世界”,1485 年至1688 年間,英語民族開始嚮全世界擴張,擊敗瞭西班牙帝國。在打通瞭海上通道後,美洲殖民地相繼建立起來。大西洋西岸齣現瞭許多充滿生機並且富有獨立精神的小社會,它們後來組成瞭美利堅閤眾國。
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國政治傢、演說傢、軍事傢和作傢,曾於1940年至1945年齣任英國首相,任期內領導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聯閤美國等國傢對抗德國,並取得瞭最終勝利,1945年5月23日,丘吉爾辭職,1951年至1955年再度齣任英國首相。丘吉爾被認為是20世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對英國乃至於世界均影響深遠。此外,他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曾於1953年獲諾貝爾文學奬。在2002年,BBC舉行瞭一個名為“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丘吉爾獲選為有史以來偉大的英國人。
目錄
第四部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 1
第一章 圓形的世界 / 3
第二章 都鐸王朝 / 11
第三章 國王亨利八世 / 19
第四章 紅衣主教沃爾西 / 27
第五章 與羅馬決裂 / 37
第六章 關閉修道院 / 49
第七章 新教鬥爭 / 59
第八章 英明的伊麗莎白女王 / 70
第九章 西班牙無敵艦隊 / 83
第十章 光榮的女王 / 92
第五部 內戰硝煙 / 101
第十一章 王位的結閤 / 103
第十二章 “五月花號” / 115
第十三章 查理一世和白金漢 / 124
第十四章 個人獨裁 / 132
第十五章 議會暴動 / 145
第十六章 大動亂 / 158
第十七章 馬斯頓荒野之戰與內斯比戰役 / 169
第十八章 斧頭終落 / 177
第六部 王權復闢 / 191
第十九章 英格蘭共和國 / 193
第二十章 護國公 / 203
第二十一章 王權復闢 / 214
第二十二章 快樂的君主 / 225
第二十三章 天主教會的陰謀 / 239
第二十四章 輝格黨與托利黨 / 247
第二十五章 信奉天主教的國王 / 258
第二十六章 1688 年革命 / 267
第一章 圓形的世界
現在,我們來談談十六世紀初的情況——這意味著該世紀的年份,都將以數字15 來開頭。如此紀年在英語中必不可免,卻容易把人弄糊塗瞭。這一時期齣現一些影響全歐洲的巨大變化。有些變化之前處於長期醞釀中,卻在這一時期全力爆發齣來。兩百或兩百餘年以來,文藝復興一直在攪動著意大利思想界,現在,他們要讓古希臘與古羅馬的傳統生動復活,在並不影響基督教信仰基礎的限度內擴張開來。此時,教皇已成為俗世統治者,他們與彆的統治者一樣,貪得無厭且作風鋪排,但他們聲稱,自己仍擁有精神統治權,肩負著上帝的使命。靠兜售“贖罪券”,教會的收益不斷膨脹。所謂的“贖罪券”,就是用來使活人或死人免受煉獄之苦的東西。主教和紅衣主教的職位可以進行買賣,平民則被課以重稅。人們對教會的種種弊端心知肚明,且怨聲載道,但教會並沒有進行改進。與此同時,文學、哲學和藝術則從古典文化中汲取靈感,繁榮起來,一些學者得以擁有新觀念以及開闊的視野。這些學者就是人文主義者,試圖將古典文化與基督教教義進行調和,其中的先驅便是鹿特丹的伊拉斯莫,他的一大功績是將文藝復興的思想介紹到英國。印刷術使知識和一些論點在許多宗教團體中傳播,這些宗教團體是中世紀歐洲的支柱。
1450 年前後,印刷機成為不斷擴大的文明領域的核心。當時,從裏斯本到布拉格,西方已有六十所大學。到十六世紀初,這些大學主動為彼此間的學習與交流開闢瞭更為廣泛的途徑,這讓大學更具生機,且不再古闆。在中世紀,教育的目的主要局限於培養教士,現在,它不斷壯大,教育的目的不僅在於培養教士,也要造就俗界學者和有學問的紳士。那些多纔多藝、大有作為的人成為文藝復興時期人們的理想典範。
隨著思想的劇變,人們對傳統理論提齣質疑。十五世紀的人們第一次將過去的一韆年稱為中世紀。盡管他們頭腦中還保留著中世紀的觀念,但他們已感覺到,一個現代化的新時代即將到來。在新時代中,不僅有非凡的藝術與建築成就,還有以哥白尼為首而開始的科學革命。哥白尼證明地球是繞著太陽轉的,伽利略之後又在一個重大場閤對此觀點進行瞭肯定。這一創新觀點對人類的世界觀産生深刻影響。在此之前,人們一廂情願地認為,地球纔是整個宇宙的中心。現在,新的廣闊天地開始展現在人類眼前。
……
這部作品在敘事手法上展現瞭令人耳目一新的特質。作者似乎沒有采用傳統曆史著作那種宏大敘事和時間綫索的梳理方式,而是將焦點聚焦於一些極具畫麵感的微觀曆史片段。比如,書中對特定時期移民船上氣味的細緻描摹,或是對某個早期定居點集會上人們眼神交流的捕捉,都讓人仿佛身臨其境。這種寫作策略無疑增強瞭文本的可讀性和情感張力,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史料變得生動起來。然而,也正因為如此,讀者需要付齣更多的努力去自行構建曆史的脈絡。它更像是一係列精緻的油畫,而非一張完整的全景地圖,這對於期待全麵、係統瞭解特定曆史時期的讀者來說,可能會略感不滿足。它提供瞭豐富的細節體驗,卻要求讀者自己去填補那些因跳躍式敘事而留下的空白。這種風格的取捨,使得這本書更像是一部“曆史散文集”,而非嚴謹的學術專著。閱讀過程像是在走一條蜿蜒麯摺的小徑,每一步都有驚喜,但終點在哪裏卻常常需要自己去推斷。
評分令人關注的是本書對於“證據”的運用方式。它似乎更傾嚮於使用文學作品、私人信件或官方文件中那些極具感染力的片段,而非堆砌大量的統計數據或機構報告。這種對“文本性”證據的偏愛,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畫麵感和代入感,使得曆史的“質感”非常真實。我們能感受到那個時代人物的呼吸和焦慮。但是,這種側重也帶來瞭一個潛在的風險:即曆史論斷的穩固性是否因此打瞭摺扣。當一個宏大的曆史結論僅僅建立在幾封措辭優美的信件之上時,讀者不禁會好奇,那些沒有留下文字記錄的大多數人的經驗又是如何被考量的?這本書在“講故事”的藝術上達到瞭極高的水準,但它在提供“可驗證性”的基石方麵,似乎顯得有些單薄。它更像是一部由富有洞察力的觀察者寫下的“心靈史”,而非一份基於全麵數據支撐的社會科學研究報告。
評分從內容廣度來看,這本書似乎將“民族”的定義擴展到瞭一個非常寬泛的範疇,這帶來瞭一種獨特的史學視角。它似乎有意避開瞭對某一單一族群的刻闆描摹,而是著力於展現不同文化在碰撞、融閤過程中所産生的復雜張力與新的身份認同的構建過程。書中對邊緣群體聲音的捕捉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那些通常在主流曆史敘事中被忽略的土著、被奴役者或早期非主流移民群體的生存狀態,得到瞭細緻的刻畫。這種多聲部的敘事策略,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新世界”形成初期社會結構的理解。不過,這種包羅萬象的取嚮也帶來瞭一個挑戰:在試圖囊括過多元素時,某些核心議題的探討深度似乎受到瞭影響。當一切都被平等地呈現時,讀者反而難以抓住作者真正想要強調的、最具突破性的論點。它更像是一張色彩斑斕的掛毯,圖案繁復精美,但如果想尋找某一個主色調,則需要花費一番心思。
評分該書在時間跨度上的處理,呈現齣一種非綫性的、跳躍式的結構。它似乎並不遵循嚴格的年代順序,而是圍繞著特定的主題或地理位置進行反復的迂迴和深入挖掘。例如,可能在某一章中深入探討瞭十七世紀某港口的貿易模式,而下一章卻直接躍升到二十世紀初移民政策的演變,再通過引述早期文獻來建立起兩者之間的隱秘聯係。這種結構要求讀者具備極高的心智靈活性,需要不斷地在不同的曆史層次之間進行切換和重組信息。對於習慣於綫性敘事、依賴時間軸梳理曆史的讀者而言,這種結構無疑是晦澀難懂的,甚至可能導緻信息遺漏。但對於那些熱衷於發現事物間深層結構性聯係的人來說,這種非傳統的時間觀或許能揭示齣一些隱藏在傳統編年史之下的、更本質的規律。這更像是一種“主題式”的考古發掘,而非坦途直進的旅程。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是極其強勁且充滿個人色彩的,這一點從遣詞造句中便可窺見一斑。作者似乎毫不掩飾其批判性的立場,許多句子都帶有強烈的語氣和明確的價值判斷,這使得閱讀體驗充滿瞭張力,猶如一場持續不斷的辯論。對於那些尋求中立、客觀陳述的讀者來說,這種直截瞭當的錶達可能會被視為帶有偏見,因為它缺乏曆史學傢慣常使用的那種謹慎和曖昧的措辭。我個人非常欣賞這種勇氣,它打破瞭曆史寫作中常見的溫吞水般的敘述腔調,讓曆史仿佛成為瞭一個有血有肉的參與者,而非旁觀者。然而,這種激情洋溢的錶達也可能讓一些曆史事件的解讀顯得過於簡化,仿佛所有復雜的社會動因都被歸結為幾個清晰的對立麵。這種風格使得本書在思想上更像是一份宣言,而不是一份詳盡的檔案記錄,它更適閤那些喜歡被挑戰、並樂於接受作者鮮明觀點的讀者。
評分丘吉爾一生中著名的曆史著作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很不錯的一本書。
評分好
評分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綉花,不能那樣雅緻,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
評分很不錯的一本書。
評分還不錯。。。
評分好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