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本套丛书内容涵盖了美丽乡村的景观营造、环境治理、生产管理、产品结构、民风民俗、文化传承等不同侧面,讲述了“乡村美景”“环境治理”“一村一品”“家庭农场”“乡风民风”“乡土文化”六个主题。
胡秋红,经济师,导游考评员、高级导游员,具有丰富的旅游管理经验、一线工作经验,并具有较强的教学技能。
相信这套丛书能够为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添加一股正能量!——骆世明
第一章
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背景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 … 002
( 一 ) 大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 002
( 二 ) 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 … 003
( 三 ) 美丽乡村是中国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 004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 … 008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 008
(二)大力推进农业生态化,建设美丽乡村 … 010
(三)乡村旅游成为热点,建设乡村美景 … 011
第二章
乡村美景的基本内涵
一、乡村美景的概念与类型 … 016
(一)概念 … 016
(二)建设类型 … 018
(三)典型示例 … 021
二、乡村美景的评价标准与试点 … 027
(一)评价标准 … 027
(二)试点 … 028
(三)发展历程 … 029
第三章
乡村美景的规划
一、乡村美景规划的内涵 … 036
二、乡村美景规划的概念 … 037
三、乡村美景规划的程序与内容 … 038
四、乡村美景规划的案例 … 041
五、乡村美景规划存在的问题 … 042
(一)观念偏差 … 042
(二)缺乏指导 … 043
(三)机制匮乏 … 044
六、乡村美景规划的对策 … 045
(一)转变思想观念 … 045
(二)加强规划指导 … 047
(三)完善组织配套 … 048
第四章
乡村美景的建设经验
一、国外乡村建设经验 … 052
(一)案例 … 053
(二)经验 … 054
(三)启示 … 055
二、国内乡村建设经验 … 056
(一)案例 … 056
(二)经验 … 060
(三)启示 … 064
三、乡村美景成熟案例 … 065
(一)江西婺源… 065
(二)云南梅里雪山雨崩村 … 070
第五章
乡村美景与产业融合
一、乡村美景与农业的融合 … 076
(一)休闲农业 … 076
(二)创意农业 … 084
(三)庄园综合体 … 090
二、乡村美景与旅游业态的融合 … 096
(一)生态旅游 … 096
(二)绿色旅游 … 096
(三)低碳旅游 … 098
三、乡村美景与旅游行业的融合 … 098
(一)绿色景区 … 098
(二)绿色饭店 … 099
(三)绿色交通 … 100
第六章
乡村美景的未来与展望
一、未来发展模式 … 104
(一)政府主导 … 105
(二)企业主导 … 110
(三)社区主导 … 113
(四)混合型 … 115
二、前景展望 … 117
参考文献 … 119
从实操指导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它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激发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它不仅仅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引导读者思考“应该如何看待乡村”。在如今这个快速城市化的时代背景下,很多人对乡村的印象还停留在落后和贫瘠的刻板印象中。然而,这本书通过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细节,彻底颠覆了这种认知。它展示了乡村在生态保护、社区营造和文化传承方面所蕴含的巨大潜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待身边的田园风光,视角都变得更加开阔和立体了。它成功地将“建设”这个略显功利的词汇,升华成了一场关乎民族精神和生活美学的回归与重塑,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忘怀,并且产生了一种想要立即投身于实践的冲动。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案例的选择上,显示出了极强的代表性和地域多样性。它似乎走遍了全国的各个角落,从北方的黄土高坡到南方的水乡泽国,每一个介绍到的村庄,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和发展路径。书中没有简单地复制粘贴成功的经验,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区域在资源禀赋、风俗习惯和产业结构上的差异,进而探讨出因地制宜的“美”的定义。比如,A村的成功之道在于生态旅游的精细化运营,而B镇的突破口则在于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化转型,这些对比分析非常有启发性。对于任何一个关心乡村发展或者希望从中寻找灵感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库和参照系。它提醒我们,美丽乡村的建设绝非一刀切的模板工程,而是一场尊重自然规律和文化个性的长期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朴素中透着精致的质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心。封面选用的色调沉稳又不失活力,仿佛能透过那层纸,直接感受到乡村清晨的露水和泥土的芬芳。内页的排版也相当讲究,字里行间留出的空白恰到好处,使得阅读过程非常舒适,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尤其欣赏他们对于插图和版式布局的用心程度,每一张配图都选得极其考究,它们不仅仅是文字内容的点缀,更像是一扇扇通往那个“美丽乡村”的窗口。你几乎可以从那些精心设计的图文中,触摸到作者对于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出版方在文化产品制作上的专业和敬畏之心,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翻开它的时候,你就能明白,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带来的愉悦感,已经超越了一般工具书或宣传册的范畴,它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美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文风简直是一股清流,它避开了那些过于宏大叙事下的空洞口号,转而采用了一种充满人文关怀和细腻观察的笔触。作者的文字功力深厚,遣词造句精准且富有画面感,仿佛是用最灵动的画笔描绘着乡村的变迁。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那些传统建筑的修缮过程时,那种对匠人精神的尊重和对历史文脉的敬畏,是跃然纸上的。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复咀嚼一些精妙的比喻和独到的见解。它不是在“歌颂”,而是在“记录”和“探讨”,用一种近乎田园牧歌式的浪漫,包裹着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反思。这种既保持理想主义的色彩,又脚踏实地分析问题的平衡感,让这本书拥有了超越时效性的价值,读完后,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而不是盲目的乐观情绪。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章节结构,我立刻被它逻辑严密的叙事方式所折服。作者并没有采取那种流水账式的罗列,而是巧妙地利用了时间线和主题模块的交叉推进,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乡村图景。故事的开篇往往从宏观的国家战略层面切入,迅速将读者带入到时代背景之中,随后便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微观的个体故事和具体的实践案例。这种由大到小的叙事张力,使得读者在理解“为什么建”的同时,也能清晰地看到“怎么建”的每一步具体落实。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访谈记录,它们充满了原汁原味的乡音和朴实的智慧,远比官方报告来得生动有力。这种多层次的叙事策略,保证了内容既有理论高度,又不失烟火气息,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让人读起来既有启发性,又感到亲切真实,丝毫没有枯燥的说教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