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鳴說曆史:角落裏的民國

張鳴說曆史:角落裏的民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鳴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民國
  • 張鳴
  • 曆史人物
  • 社會生活
  • 文化
  • 曆史研究
  • 口述曆史
  • 近代史
  • 通俗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陝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1387245
版次:1
商品編碼:1202081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192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漫話民國,包羅萬象;閑談趣事,意味深長。
  另類解讀曆史妙趣闡釋民國
  閑言碎語不失真誠邊邊角角盡顯真知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的主要是民國時期的曆史文化,作者選取瞭與一般史書不同的角度,內容多為與人物或曆史事件有關的奇聞趣事。大到軍閥與總統,小到茶壺與牙刷,無論話題大小,都被作者信手拈來,為讀者講述瞭一番不為人知的另類曆史,更能引發讀者對曆史真相的深刻思考。

作者簡介

  張鳴,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他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理性的人文情懷關注、解讀曆史,言語詼諧,妙趣橫生,筆觸犀利,對曆史研究彆有一番深刻見解。
  主要著作有《張鳴說曆史:大國的虛與實》《張鳴說曆史:朝堂上的戲法》等。

目錄

動蕩不安的時事與政局
豆腐跟革命的一點不尋常的關係/002
來瞭假冒的孫天生/004
一旦革命成瞭功/011
發生在僻地山鄉的一件小事/014
有關五四的一點感想/021
民國的三個麵相/029
在民主的下降綫行進的民國政府/037
失敗的自治和必須正視的難題/044
袁世凱的“選舉”/048
關於選舉的亂彈/050
選舉在近代中國底層社會的工具性悖論/053
軍事舞颱上的演員們
軍閥餘蔭與五四傳統/058
軍閥間的戰爭/062
穿長衫的軍人/065
在北洋狗與北洋虎之間/068
軍漢的審案愛好/072
藉佛法鬥架的武夫/074
神仙治軍/077
兵變與政治/079
洋人遇見兵/084
撒錢的兵法/087
彆樣的市場特色與社會風氣
市場世界與封麵美人/092
露胳膊的女人與武人的風化/095
糞業、糞捐與糞政/098
太政治的“花業”/101
關公、漢室與火羊陣/107
大賭傷身/109
流氓大亨的臉麵/111
土匪綁票的特彆贖金/114
新舊文化的風雲變幻
雲南講武堂操場的沙礫/120
武夫軍漢辦大學/123
六十五年前的學生檔案/126
曾經有過的好事/129
“子見南子”的現代性事件/131
舊醫,還是中醫/134
70年前的廢止中醫風波/134
當牛記者碰到強人的時候/144
關於“餓鄉”的老生常談/147
茶壺、茶杯和牙刷/150
那座中西閤璧的牌坊/152
新時代的舊式拜師禮/155
對各路名士的漫話與閑談
傻人有傻福/158
“臭棋簍子”段祺瑞/161
孫殿英和他的“麻將相術”/163
前頭捉瞭張輝瓚/165
總理縣長唐紹儀/167
冷寂的共樂園和熱心的唐紹儀/169
名士與老媽子之間:不得不說的事/172
順人章士釗/177
牛人熊十力/180
彆個世界裏的第一夫人/182

精彩書摘

  豆腐跟革命的一點不尋常的關係
  豆腐是正宗的中國國粹,有人說,豆腐應該算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有意思的是,其他的四大發明,還有國傢在跟我們爭,而這個豆腐,連丁點兒爭議都沒有。近來,西方世界動物保護主義和素食主義流行,提倡以植物蛋白替代動物蛋白,中國的豆腐就成瞭一個榜樣,讓西方人佩服得一塌糊塗。國人到瞭西方,如果一時沒有更好的工作機會,隻要有做豆腐的手藝,就可以混飯吃。我已經見過不止一個國內的教授,在美國或者加拿大靠做豆腐過得挺滋潤。那種把一粒粒的黃豆變成白白嫩嫩的方塊的把戲,在白人看來,跟變戲法差不多,隻有中國人玩得來。現在日本人也會做豆腐瞭,不過所謂的日本豆腐,不像豆腐,倒更像是中國人雞蛋羹的失敗版,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所以,要吃豆腐,還得靠中國人。
  發明豆腐的人據說是西漢時的淮南王劉安。關於他的傳說很多,有煉丹藥的,也有吃美食的。豆腐的發明,當屬於後者。西漢提倡簡樸,貴族不許用金屬器皿,所以大傢紛紛在吃上下功夫。從馬王堆的發掘可以看齣,那些王侯貴婦們對吃是多麼地熱愛。要是現代人有本事保鮮,那些豐富而且色香俱全的齣土食品準會讓世界驚掉眼鏡。由此推斷,劉安發明豆腐,倒也閤乎情理。豆腐的發明者是貴族,讓豆腐衝齣亞洲、走嚮世界的也是個名門之後,這個人名叫李石曾。
  李石曾是李鴻藻的公子。李鴻藻是晚清的重臣,清流的領袖,在世的時候很有點保守的色彩,總是跟搞洋務的人過不去,但是他這個晚年得的兒子,思想卻新潮得緊,於國學沒有興趣,在科舉上沒有半尺進展,卻早早地就跑到法國留學。李石曾學成什麼不太清楚,讓人知道的卻是身為貴公子的他,在巴黎開瞭一傢豆腐公司,比較成規模地讓洋人見識瞭中國豆腐的模樣和味道。
  李石曾在海外多年,卻始終學不成洋模樣,身穿西裝,卻要紮個中國式的腰帶,走起路來,腰帶凸在前麵,很是紮眼,據說巴黎的銀行曾經因為他這身打扮而不讓他進去。李石曾又嗜好大蒜,西服上邊的口袋裏,裝的不是手絹,而是蒜瓣。這樣的中西結閤式人物,在西方販賣中國國粹倒也自然。為瞭讓國粹很粹,李石曾豆腐公司的師傅和小工,一律從國內找來。那個後來幫助梅蘭芳改革京劇的齊如山,就給他帶去瞭幾十位。
  就這樣,洋人們嘗到瞭正宗的中國豆腐,李石曾的豆腐公司也發瞭洋財。發瞭財的李石曾在政治上卻不安分,因好友張靜江的關係,開始資助起孫中山的革命黨來。據說,隻要孫中山沒錢花瞭,拍封電報去,上麵寫ABC等字母——A代錶一萬,B代錶兩萬,C代錶三萬,法國方麵一看就明白,錢就從巴黎過來瞭。李石曾父親所忠於的王朝被推翻瞭,這其中多少有一點他的努力。可惜“民猶是也,國猶是也”,李石曾隻好再接著忙活。李石曾忙的第二件事,從後來的結果看,也跟革命大有關係,那就是組織中國青年留法勤工儉學。成韆的有誌青年來到瞭法國,來到瞭歐洲,學成什麼我們不知道,隻知道這些人中間,湧齣瞭一大批共産黨人。而這些人留法的基金,一部分就來自豆腐。
  中國人的豆腐,賣到外國之後,就這樣跟中國的兩次革命都發生瞭一點不尋常的關係。
  來瞭假冒的孫天生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爆發後的一天,揚州城裏來瞭一隊散兵遊勇,為首的人用一匹白綢裹身,手裏拎著一支手槍,大搖大擺地衝進鹽運使衙門。清朝的命官早已不知去嚮,兵勇們乃喝令衙門裏的胥吏打開庫房大門,士兵每人抓瞭幾個元寶,四散而去。剩下為首者和幾個隨從沒有走,端坐高堂之上,看著眼前的元寶發呆。這時候,以為是革命黨人破城的揚州紳士,派瞭幾個代錶前來打探,一通作揖並恭維之後,見為首的人整話說不齣幾句,不像是個有來頭的,但又不敢造次(怕萬一真是革命黨)。代錶們齣於對城市秩序的擔心,於是要求為首的人齣安民告示,免得秩序混亂。為首者覺得有理,遂一把拉過隨紳士代錶來的巡官,硬是讓人傢來辦,巡官無奈,隻好鬍亂寫瞭個告示,沒有大印(鹽運使已經帶走瞭),就拿巡官的木戳頂替。揚州就這樣革過命——“光復”瞭。
  沒過幾個時辰,有好事者查齣瞭為首者的底細,原來他不是什麼革命黨,僅僅是城外的一個閑人,名叫孫天生,在城外妓院做茶壺(雜役)。孫天生大概是聽說過革命黨的隻言片語,知道孫中山是革命黨的首領,剛巧又結識瞭幾個巡防營的老總,武昌起義炮響,沿江震動,孫天生賊心陡起,於是跟這些老總謊稱他是孫中山的族弟,奉命前來光復揚州,大傢可以一起發財。老總們哪管真假,一哄而起,抄起傢夥,就跟著孫天生進瞭城。
  巡防營的士兵們發瞭財,一哄而散,有的鑽進瞭妓院,有的去大吃大喝,有的迴瞭傢。孫天生畢竟是首領,不像這些丘八這樣短視,他沒有走,雖然安民告示齣得不倫不類,但並不耽誤他抖威風——每天騎著高頭大馬裹著白綢子巡行街巷,還把鹽運衙門裏的傢什用具之類的東西丟齣來,讓市民撿,說是革命嘛,我發大財,你們發點小財。就這樣,一個俗稱龜奴的閑人,做起瞭揚州的都督。
  可惜,孫天生的幸福生活沒過上幾天。大概處在高處之後,他做茶壺的曆史暴露得比較充分,或者這種手下沒幾個兵的都督(他也不知道招兵買馬)難以服人,或者乾脆是揚州的紳士們對這個小流氓當政不放心,反正有好事者請來瞭昔日橫行江上的、已經被招撫為官軍但依然橫行江上的鹽梟(販私鹽的首領)的徐寶山(綽號徐老虎)。徐老虎帶兵進揚州,孫天生做瞭階下囚。在各地紛紛獨立的聲浪中,徐老虎沒有當為朝廷平叛的英雄,而是接茬做揚州都督。當然,第一任的都督孫天生被砍瞭頭,臨刑前孫天生大叫:“老子也做瞭三天的皇帝,夠瞭!”不失為一條江湖好漢。
  辛亥革命揚州的光復,從今天的角度來看,無疑是場鬧劇。不過即使是鬧劇,也確實是對清朝政府的一個打擊,隻是這個打擊居然僅僅來自一個街頭無賴,委實讓人感到滑稽。一個長江上的重鎮,由一個號稱鹽商大本營的財賦之地,竟然在革命黨連影兒還沒有的時候,一個妓院的茶壺帶幾個散兵一嚷嚷,就變瞭顔色。時為揚州最大官的(清朝最著名的肥缺)兩淮鹽運使增厚(滿族正紅旗人),聞聽有革命黨進城,從西花園翻牆而遁,一溜煙跑得無影無蹤。同為滿族同胞的揚州知府嵩峋,還算有點誌氣,據說投河自盡瞭,可惜沒有死成,獲救之後也不知所終。需要一提的是,這兩個人,或“死”或逃,都是連孫天生的影子還沒見到就做齣的選擇。
  辛亥革命揚州的光復,比起武昌起義、革命聯軍攻占南京,不過算件小事。可是恰是這件小事,告訴瞭我們這場革命和當時政局的某些不易為人覺察的內容。
  首先,我們發現,在那個時候,時局相當動蕩,人心也相當不穩,清朝統治者的閤法性受到嚴重置疑,但是革命黨的影響卻沒有後來人們想象的那樣大。揚州所處的長江三角洲地區,距離上海如此之近,風氣開化,不缺乏新學堂和新知識,但是一般市民(包括紳士)對於革命黨是怎麼迴事,幾乎一無所知。大傢(包括冒充的孫天生)都以為革命黨就是白盔白甲、為崇禎皇帝戴孝、以反清復明為宗旨的洪幫(雖然革命黨經常藉助幫會,而且各地的起義也經常有人身穿白衣、打著白旗,但很少聽說有人宣稱自己是為崇禎戴孝的)。市民們顯然沒有將以孫中山為代錶的革命黨人跟一嚮號稱反清復明的洪幫區分開來,大概也沒有能力分開。不僅如此,甚至還有人傳說,革命黨就是“大夥閤一條命的黨”,而且在傳說中,革命黨往往變得非常厲害,說他們可以將炸彈吞進肚子裏,到時候一按機關,人彈齊炸。市民們(包括部分的紳士)將革命黨傳得很神,雖然說對破壞清朝官僚的神經大有作用,但對自己分辨真僞卻沒有什麼好處,結果讓孫天生這樣的混混鑽瞭空子。當然,流氓無産者一般都不會放過這種機會的,他們的動作往往比革命者更快。
  其次,揚州城的滿人官員也實在是廢物得齣人意料。作為一方政府首腦,身邊怎麼說也有幾個兵,還有若乾民壯和捕快,怎麼會連革命黨的影子還沒見到,就聞風跳河或者逃之夭夭,連起碼的責任都不想負,也不敢負呢?要知道,當時的天下畢竟是他們的天下,聞風即逃,怎麼對得起祖宗?可是,縱觀辛亥革命的大局勢,類似的事還真有不少,類似的飯桶官員還不止這兩個。處於很關鍵位置的湖廣總督瑞。
  ……

前言/序言


《風雲變幻中的個體命運:民國時期社會轉型與文化思潮研究》 本書深入剖析瞭民國時期中國社會經曆的深刻轉型及其對個體命運産生的復雜影響。聚焦於這一特定曆史階段,我們不僅考察瞭宏大的政治變遷、軍事衝突與製度革新,更著重於挖掘隱藏在曆史錶象之下的社會肌理、文化思潮的湧動以及普通民眾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選擇。 本書的視角是多維且細緻的。我們首先從社會結構變遷入手,詳細梳理瞭傳統士紳階層在現代化衝擊下的衰落與重塑,城市新中産階層的崛起,以及工人階級和農民階層在工業化和土地問題驅動下的生活狀態變化。通過對檔案、日記和口述史料的梳理,力求還原不同社會群體在新的經濟秩序和政治格局下的生存圖景。例如,我們探討瞭宗法製度在城市化進程中的瓦解,以及傢族關係如何適應新的契約精神和個人主義思潮。 在文化與思想領域,本書著重闡述瞭“五四”新文化運動後,各種外來思潮如何與本土文化進行激烈的碰撞與融閤。我們不滿足於對新文化旗手的簡單介紹,而是深入考察瞭這些思潮——包括自由主義、實用主義、社會主義、以及各種民族主義思潮——如何在知識界、教育界乃至普通市民階層中傳播、被接受或被誤讀。重點分析瞭白話文運動對底層知識傳播的影響,以及媒介技術(如報紙、雜誌、電影)在塑造現代國民意識中的關鍵作用。特彆關注瞭傳統儒學在麵對西方科學與民主挑戰時的自我調適與掙紮,以及地方文化與國傢認同之間的張力。 本書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空間與日常生活研究。民國時期的城市,如上海、北京、天津,成為瞭中西文化交匯、新舊秩序衝突的試驗場。我們細緻描繪瞭城市景觀的重塑,從新的建築風格到公共設施的齣現,如何改變瞭人們的日常作息和社交模式。探討瞭娛樂業(如茶館、戲院、舞廳)的興盛對社會風俗的影響,以及性彆角色的變化。例如,對“摩登女郎”的描繪,不僅是服飾的革新,更是對傳統女性定位的挑戰與探索。我們還研究瞭城市中的貧睏問題、公共衛生體係的初步建立及其麵臨的睏境。 地方治理與國傢建設方麵,本書展現瞭中央政府的權力如何有效地(或無效地)滲透到廣袤的鄉村。通過對特定省份(如江蘇、四川、山東)的地方誌和地方精英的迴憶錄的交叉比對,我們揭示瞭地方士紳、軍閥、以及新興的職業官僚在地方權力分配中的復雜博弈。分析瞭稅收體係、司法實踐和教育推廣在地方層麵的具體執行情況,以及這些努力如何塑造瞭民眾對“國傢”這一概念的初步認知。 此外,本書對教育與知識精英的命運進行瞭深入追蹤。教育被視為國傢現代化的核心驅動力,但不同階段的教育方針和課程設置體現瞭強烈的政治意圖。我們考察瞭留學生群體在迴國後的角色定位,他們是新製度的推動者,還是與本土現實格格不入的異鄉人?對高等教育機構(如北大、清華)內部的學術自由與政治乾預之間的微妙平衡,也有詳盡的論述。 全書力求避免將民國時期簡單地視為一個“過渡期”或“斷裂期”,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充滿內在矛盾和復雜活力的動態過程。通過聚焦於那些在時代轉摺點上做齣選擇的普通人物、邊緣群體以及被忽視的社會麵嚮,本書旨在提供一個更為細膩、更具人情味的民國圖景,理解現代中國何以形成。 本書的論證建立在對大量一手史料的審慎解讀之上,包括政府公報、私人信函、學術期刊、小說、以及口述曆史記錄。它不僅是對曆史事件的敘述,更是對特定曆史語境下人們思想狀態、社會行為和文化取嚮的深度挖掘與闡釋。最終,本書試圖揭示在劇烈的政治動蕩與文化衝擊之下,中國社會如何艱難地尋求身份認同與現代化道路的曆程。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我以往讀到的許多曆史著作截然不同。它沒有那種強烈的“學術腔”,更像是與一位飽學之士進行深入的、充滿洞察力的對話。我尤其喜歡作者對“邊緣人物”的關注。在傳統史學中,焦點往往集中在那些風雲際會的大人物身上,但這本書卻把聚光燈打在瞭那些處於曆史夾縫中的普通人身上——比如底層文員、小商販,甚至是某些被邊緣化的學者群體。正是通過描摹他們的生活軌跡、精神睏境以及與時代洪流的微妙互動,纔使得那段曆史變得立體而豐滿。文字行文流暢,節奏感把握得極佳,仿佛能聽到那個時代背景音的嗡嗡聲,讓人讀起來欲罷不能,總想一口氣讀完,去探尋下一個角落裏隱藏的故事。

評分

坦白說,我一開始對民國史的興趣並不大,總覺得那些軼事和掌故太過零碎,缺乏一個清晰的脈絡。但是,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看法。作者的厲害之處在於,他構建瞭一個非常巧妙的內在邏輯,將看似毫不相關的曆史片段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個有機的整體。讀到後麵,我纔驚覺,原來那些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後,都潛藏著深層次的社會動因。他處理曆史材料的手法極其高明,常常是先拋齣一個疑問,然後用一係列翔實的證據和精彩的論證來解答,這種引導式的閱讀體驗非常吸引人。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的立場是審慎而剋製的,他沒有急於對曆史人物或事件做齣道德上的簡單評判,而是呈現齣曆史復雜性的多麵性,這體現瞭一種高度成熟的曆史觀。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很有意思,那種帶著舊時光質感的字體和泛黃的紙張色調,一下子就把人拉迴到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史書,但讀完之後纔發現,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沒有去過多地渲染那些宏大的敘事,而是更專注於挖掘那些被主流曆史敘事忽略的“角落”裏的人和事。比如,他會花大量篇幅去描繪民國時期知識分子在生活睏境中的掙紮,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瑣事,卻摺射齣那個時代特有的復雜性和無奈。通過這些生動的側寫,我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氣息,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書本上的冰冷年代劃分。那種身臨其境的代入感,讓我對曆史的理解不再是單薄的知識點堆砌,而是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和掙紮。尤其是他探討社會變革對個體命運的衝擊時,那種深刻的洞察力,讓人忍不住拍案叫絕,覺得這纔是真正有血有肉的曆史。

評分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給我的感受,那就是“通透”。作者的洞察力簡直像是X光機,能夠穿透錶麵的曆史迷霧,直達事件的本質。他有一種罕見的能力,能夠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細微的個體情感完美融閤。例如,在分析某一時期社會思潮的劇變時,他不會空泛地談論理論,而是會引用一些當時人私下的信件或日記片段來佐證觀點,這種做法極大地增強瞭曆史敘事的說服力和感染力。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些段落,思考作者是如何從看似平淡的史料中提煉齣如此深刻的見解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在“記錄”曆史,更是在“解釋”曆史,提供瞭一種看待民國乃至現代中國曆史的全新、且極具啓發性的視角。

評分

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在一個塵封已久的曆史陳列館裏漫步。他不像那些熱衷於堆砌史料的學者,而是更像一位講故事的高手,總能找到最恰當的角度切入,將那些沉睡的曆史碎片重新拼接起來。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抽絲剝繭的敘事方式,他總能從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側麵,引申齣對整個時代精神麵貌的深刻剖析。譬如,對於民國時期某個具體行業的發展變遷,他不僅僅是羅列數據,而是深入到從業者的生活細節,探討技術引進、市場競爭乃至地域文化如何共同塑造瞭那個行業的生態。這種由微觀到宏觀的視野轉換,極大地豐富瞭我對那個時代經濟和社會結構的理解。文字功底也相當紮實,遣詞造句之間透著一股沉穩的力量,讀起來毫不費力,卻又字字珠璣,讓人迴味無窮。

評分

多看看曆史書,總歸是好事

評分

本書非常值得一讀,推薦推薦

評分

無意間下過一本電子書,讀瞭一部分覺得以前的曆史課簡直有很多就是鬍謅八扯,為瞭以正視聽,買本紙質潛心讀完。說真的,誇誇其談的曆史對後人並無多大益處。以史鑒今,可見斑斑。

評分

洋務企業,在當年都是不言而喻的國企。凡是這樣的國企,除非主辦的人有大魄力,大手段,大後颱,把它們包給商人,否則,不是一天天半死不活地賠下去,就是任由裏麵的東西被偷光,機器生銹、爛掉。著名的漢陽鐵廠,如果不是張之洞最後把事業交給瞭盛宣懷,盛宣懷把廠子交給著名粵商鄭觀應來打理,這個遠東最大的鋼鐵企業,最終連一塊鐵也生産不齣來,更彆提給盧漢鐵路提供鐵軌瞭。

評分

一般來說,這樣的企業,賣掉是肯定不行的。當年沒有“國有資産流失”這個概念,但是,相關的內涵卻早就有瞭。一個倒掉的洋務企業,任由機器爛掉沒事兒,沒有人說國有資産流失;一個瀕臨倒閉的洋務企業,明明可以掙錢,就是因為經營不善,天天賠錢,也沒有人說是國有資産流失。但是,你隻要把它賣掉,那麼,禦史們的彈章,就會把你埋瞭,滿朝文武都會罵你。邏輯就是這樣的,一個國企,多維持一天,就會多賠一天的錢,每天血盆大口,大把地吞錢,這樣巨大的浪費消耗不算流失,爛掉造光,一文不剩,也不算流失,賣掉瞭,弄迴來錢瞭,反倒是流失。因為,無論怎樣,人們都會說你賣賤瞭。

評分

跟想象中的一樣,這本書應該還可以吧。

評分

看過電子版的,覺得蠻喜歡的,買紙質版收藏

評分

數度很快,質量不錯,五星評價,快點,很,負責任,謝謝

評分

張鳴老師的書深入淺齣頗值得一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