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百科丛书 厦门半岛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 厦门半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 编
图书标签:
  • 厦门
  • 厦门半岛
  • 地理
  • 百科
  • 中国地理
  • 地方志
  • 旅游
  • 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
  • 地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ISBN:9787510088735
版次:2
商品编码:12024244
品牌:公元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92
套装数量:1
字数:293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中学生与青年,地理知识爱好者

  中国首套规模达到数百分册的地理科普丛书,范围无缝覆盖中国全境。打破传统认识上的行政区划的界线,本分册是依据厦门岛在地域上的独立性进行区域范围划分的。

  见证中原、闽南、客家文化的相互碰撞。

  回顾厦门人反清、抗倭、打列强等英勇史迹。

  感受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的鼓浪屿的无穷魅力。

  了解钟宅畲族、厦港疍民的生活模式。

  形式新颖,文字精简而通俗,图片真实而精彩,这两者的交互使科普阅读变得生动有趣。


内容简介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创新地把中国全境按山川形胜划分出数百个地理单元,并力求融“百科全书词典”的简洁准确,与“有图通俗读物”的生动有趣为一体,通过大量图片和词条之间的互相诠释,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单元。《厦门半岛》以福建厦门市全部、泉州金门岛及其周边海域为叙写对象,将范围内大致呈“北山、中丘、沿岸平原”的地貌分布特征展示在读者眼前。此外,联系厦门临海、近台湾等地理特点,本书详细介绍了当地海洋渔业、盐业、茶港贸易等与海洋相关的产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厦门人迁台湾、炮击金门和郑功成屯兵等历史事件。厦门作为地处中原、闽南、客家三种文化碰撞之地,这里所形成的复杂文化格局、多方面信仰崇拜思想、多种类饮食文化和习俗活动以及多类型建筑风格,在书中都有精彩呈现。

内页插图

目录

区域地貌示意图 1

海峡咽喉 2

一 自然地理 西北高、东南低 9 / 陡坡山地 9 / 高丘陵·低丘陵 9 / 红土台地 10 /

河流冲积平原·海积平原 11 / 石蛋地貌 11 / 海蚀地貌 15 / 基岩海岸 15 / 岩滩 15 / 潮滩 15 /

厦门水下三角洲 16 / 水下浅滩 18 / 冲刷深槽 18 / 厦门岛东侧海域 19 / 厦门岛西侧海域 19 /

闽东火山断拗带东缘 20 / 断裂构造 20 / 筼筜港—钟宅断裂带 21 / 厦门岩体 21 /

天柱山 22 / 厦门岛 23 / 同安湾 23 / 马銮湾 24 / 潮汐·潮流·余流 24 / 西港潮流通道 25 /

红壤 26 / 水稻土 26 / 春秋相连,长夏无冬 27 / 海雾 27 / 台风风暴潮 28 / 赤潮 29 /

海岸侵蚀灾害 29 / 洪济山 30 / 五老山 31 / 乌龟山 31 / 日光岩 31 / 金山地质公园 34 /

钟宅湾 34 / 鹭江 35 / 鼓浪屿 35 / 猴屿 38 / 上屿 38 / 大离亩屿 38 / 鼓浪屿“六礁” 39 /

筼筜港·筼筜湖 39 / 仙灵棋山 40 / 鳌冠海岸 40 / 火烧屿 41 / 鸡屿 41 / 钱屿 44 / 大屿 44 /

汤岸温泉 44 / 过芸溪 44 / 钉顶尾山 45 / 笔架寨山 45 / 越尾山 45 / 天马山 46 / 东辉峡谷 46 /

宝珠屿 46 / 苎溪 47 / 云顶山 47 / 芹山 48 / 禄谷岭 48 / 土地公坑山 48 / 乌石岩 49 /

莲花山 49 / 大西山 49 / 美人山 50 / 北山十二龙潭 50 / 丙洲 50 / 一甲温泉 51 /

雄狮瀑布 51 / 西溪 52 / 汀溪 52 / 东溪 53 / 官浔溪 53 / 大帽山 54 / 鸿渐山 54 /

虎头山 55 / 小盈岭 55 / 溪园内峡谷 55 / 大嶝岛 56 / 小嶝岛 56 / 角屿 57 / 鳄鱼屿 57 /

金门岛 58 / 岛东丘陵 58 / 岛西红土台地 59 / 北太武山 59 / 牡蛎礁 60 / 小金门岛 60 /

猫公石 60 / 大担岛·二担岛 61 / 料罗湾 61 / 莲花国家森林公园 62 / 天竺山森林公园 62 /

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 63 / 厦门园林植物园 63 / 金光湖次生林 64 / 吕塘古松柏林 65 /东屿红树林 65 / 坂美朴树林 65 / 相思树 66 / 白桂木 66 / 火力楠 67 / 木麻黄 67 /

凤凰木 67 / 三角梅 68 / 厦门海洋珍稀物种自然保护区 68 / 大屿岛白鹭自然保护区 69 /

东坑候鸟栖息地 70 / 黄嘴白鹭 70 / 岩鹭 71 / 中华白海豚 71 / 中华鲎 71 / 文昌鱼 72 /

星虫 73 / 真鲷 73

二 经济地理 海洋渔业 77 / 种植业 78 / 海盐产区 79 / 厦门港茶贸易 80 / 同安窑 81 / 马銮湾古窑群 82 /

碗窑古窑址 83 / 深青驿 83 / 同安古驿道 83 / 环岛路 84 / 西溪西安桥 85 / 苎溪桥 86 /

厦门大桥 86 / 厦门海堤 87 / 钟鼓山隧道 87 / 翔安海底隧道 87 / 五大澳 91 /

鹭江码头群 91 / 厦门港 91 / 海沧港 92 / 厦金航线 93 / 厦门高崎国际机场 93 /

汀溪水库 94 / 九龙江北溪引水工程 94 / 高岭土 95 / 独居石 95 / 花岗岩 95 / 砂矿 96 /

同安龙眼 96 / 田洋果蔗 97 / 同安茶叶 97 / 大嶝紫菜 98 / 锄山野菊花 98 /

马巷花椰菜 99 / 古宅大蒜 99 / 汪前岩葱 100 / 褒美槟榔芋 100 / 牡蛎 100 / 金门菜刀 100 /

厦门珠绣 101 / 漆线雕 101 / 厦门彩塑 102 / 金门高粱酒 102 / 厦门药酒 103 /

鱼皮花生 103 / 花生酥 103 / 金门贡糖 104 / 鼓浪屿馅饼 104 / 菩提丸 104 / 青津果 105 /

沙茶面 105 / 烧肉粽 105

三 历史地理 路岭遗址 109 / 寨仔山遗址 109 / 南陈北薛,东黄西石 109 / 番客 110 / 厦门人迁台 111 /

始筑厦门城 112 / 朱熹出任同安主簿 112 / 抗倭战争 113 / 料罗湾海战 114 /

郑成功屯兵厦门 114 / 厦门战役 115 / 设置兴泉永兵备道 116 / 厦门通商 116 /

同安小刀会起义 117 / 炮击金门 118 / 厦门经济特区 119 / 同安 119 / 思明州 120 /

钱屿铳城遗址 121 / 龙头山寨遗址 122 / 同民安关隘遗址 122 / 胡里山炮台 122 /

理船厅公所旧址 123 / 汇丰银行公馆旧址 123 / 绩光铜柱坊 124 / 邱良功母节孝坊 125 /

甘露亭 125 / 鳌园 126 / 芦山堂 126 / 江夏堂 127 / 菽庄花园 128 / 古宅大夫第 129 /

店仔土楼 129 / 八卦楼 129 / 黄仲训别墅 131 / 安乐村公议石刻 132 / 同安古城 132 /

后溪城内城 133 / 风鼓格寨 133 / 高崎寨 134 / 集美寨 134 / 祥店古村 134 / 琼林古村 135四 文化地理 闽南人 139 / 陈塘回民 139 / 钟宅畲族 140 / 厦港疍民 140 / 海上红头巾 141 / 烟筒箍 142 /

水头村聚落 142 / 南山客家村落 143 / 金柄黄氏大宗祠 144 / 厦门骑楼 144 /

回形土楼 145 / 厦门红砖民居 146 / 闽南菜 146 / 薄饼 146 / 土笋冻 147 / 蚝仔煎 147 /

同安封肉 147 / 大笼甜粿 148 / 闽南茶道 148 /“ 上头” 148 / 做“三朝” 149 / 移厅 149 /

拾骨 150 / 春仔花习俗 151 / 敬天公 151 / “做牙” 152 / 半年节 152 / 普渡 153 /

中秋博饼 153 / 装瓯 154 / “三月三”敬祖 154 / 送王船 155 / 池王爷崇拜 155 /

保生大帝信仰 156 / 银同妈祖 157 / 风狮爷 157 / 南普陀寺 158 / 香山岩寺 159 /

梵天寺 160 / 婆罗门塔 160 / 石浔昭应庙 161 / 龙虎宫 162 / 大元殿 162 / 朝元观 164 /

青礁慈济宫 164 / 城隍庙 165 / 凤山庙 166 / 杨五郎庙 166 / 宝应殿 167 / 同安孔庙 168 /

凤山石塔 168 / 牧马侯祠 169 / 厦门天主堂 169 / 新街礼拜堂 170 / 荷叶说唱 170 /

莲花褒歌 171 / 高甲戏 171 / 歌仔戏 172 / 翔安拍胸舞 172 / 同安车鼓弄 173 / 宋江阵 173 /

新垵五祖拳 174 / 蜈蚣阁 174 / 文公书院 175 / 舫山书院 175 / 厦门大学 176 / 郑成功 177 /

卢戆章 177 / 陈嘉庚 178 / 林巧稚 179


精彩书摘

  海洋的馈赠  厦门半岛,倚靠在福建东南端,一面背山,一面向海,又扼守闽台交通之要道,坐拥中西交流之前冲。它与中国众多沿海城市有着相似的地理环境,却又有着不同的人文特征,要读懂它其实有些“麻烦”。它没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远不如它的两个近邻——泉州和漳州(此二者是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它与沿海城市广州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又不如广州有活力。可以这样讲,曾经作为海防前线的它,封闭、孤立,后因改革开放变成了经济特区,才在这样戏剧性的变化中声名鹊起,发展至今,更是可以抢尽省会福州的风头。这一切,皆是海洋的馈赠。  一、海水滋养的海边人  自古有云:“南人行舟,北人骑马。”南方行舟并不局限于江湖,向海讨生活也极为常见。厦门半岛身处陆海之间,水域辽阔,港湾遍布,岛屿错落,广袤的海洋远远比狭小的耕地更引人注目,自然而然成为人们谋生的“可造之材”。当地人由“靠山吃山”渐渐转向“靠海吃海”,在较早时期就已开始了海洋渔业,之后海水养殖业、捕捞业、造船业、盐业等随之兴起。居住者由此获得了富足。  海水滋养的厦门人,可以说是以慢速度活着,这便可以理解为何如此多人要来这里感受“小资”格调。如今在厦门,在鼓浪屿吹风、听浪,在环岛路骑车、撒欢,在台湾小吃街吃吃、喝喝,都变得简单而让人满足。  二、海洋带来的开放精神  海洋带来的开放精神,在这里有两个表现。一是对内:这里与闽南腹地联系较为紧密,生活在这片土地的闽南人融汇百越、汉人的文化特色,描绘了交融、和谐且美丽的生活图景。客家村落、土楼、妈祖信仰、保生大帝信仰等,皆呈现出地域特色。  二是对外:这里向外开口,与台湾海峡一衣带水,又有和西方沟通的海上运输条件,对西方开放进行得那么自然。从“厦门—东南亚—日本”三角贸易,到开埠,再到成为经济特区,直至今日成为中国东南沿海的贸易中心,其对外的脚步从未停歇。这一区域是中国向海外传输文明的发祥地,中国的茶叶、瓷器经这里漂洋过海走向欧洲。而闽南人也由此走出福建,在异国他乡一展闽人风采。如今,在万国建筑博览馆,英国的、法国的、德国的、荷兰的……多国建筑风格在这里能找到,这些正是厦门对外开放的实物见证,厦门骑楼更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完美产物。厦门的文明源自开放的经济,开放的海洋文化造就沿海人包容、豁达、敢于接受新事物的个性。  《厦门半岛》一书以厦门岛为中心,浸润其周边山地、海域之地,展示此地的山地、丘陵、平原、海湾、海岛之状貌,还将这里的两大“明星”地貌——石蛋地貌和海蚀地貌展露无遗。  本书中的厦门半岛为陆地与海洋的过渡地带,春秋相连,长夏无冬,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在这里都有分布,林地、湿地又孕育了众多灵动的鸟类。另外,靠海之地当然少不了各式各样的海洋生物,如中华白海豚、文昌鱼、中华鲎等。  本书还梳理出厦门半岛内部发展与外部交流的发展脉络,如居住者依靠海洋与山地资源发展半渔半农经济,又凭借地理优势发展海陆转运,成为中国东南沿海的贸易中心。闽南人、客家人,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东南亚……各种文化元素的相互碰撞、交错、同化等,在书中都有精彩描述。  ……

前言/序言

  前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人—地关系的中国式表述。基于这一认知,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尝试以地理学为基础,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对中国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之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谐共处的历史和现状以全方位视野实现一次全面系统、浅显易懂的表述。学术界在相关学科领域的深厚积累,为实现这种尝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丛书力图将这些成果梳理成篇,并以读者所乐见的形式呈现,借以充实地理科普读物品种,实现知识的“常识化”这一目标。

  为强化本丛书作为科普读物的特性,保持每一地理区域的相对完整和内在联系,本丛书根据中国的山川形胜,划出数百个地理单元(例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南海诸岛”“三江平原”等),各地理单元全部拼合衔接,即覆盖中国全境。以这些独立地理单元为单位,将其内容集结成册,即是本丛书的构成主体。除此之外,为了更全面、更立体地展示中国地理的全貌,在上述地理单元分册的基础上,又衍生出另外两种类型的分册:其一以同类型地理事物为集结对象,如《绿洲》《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等;其二以宏大地理事物为叙述对象,如《长江》《长城》《北纬30度》等。以上三种类型的图书共同构成了本丛书的全部内容,读者可依据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视野幅宽,自由选读其中部分分册或者丛书全部。

  本丛书的每一分册,均以某一特定地理单元或地理事物所在的“一方水土”的地质、地貌、气候、资源、多样性物种等,以及在此间展开的人类活动——经济、历史、文化等多元内容为叙述的核心。为方便不同年龄、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系统而有效地获取信息,各分册的内容不做严格、细致的分类,而只依词条间的相关程度大致集结,简单分编,使整体内容得以保持有机联系,直观呈现。因此,通常情况下,每分册由4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为自然地理,涉及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气候、物种、生态等相关的内容;第二部分为经济地理,容纳与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物产等相关的内容;第三部分为历史地理,主要为与人类活动历史相关的内容;第四部分为文化地理,收录民俗、宗教、文娱活动等与区域文化相关的内容。

  本丛书不是学术著作,也非传统意义上的工具书,但为了容纳尽量多的知识,本丛书的编纂仍采用了类似工具书的体例,并力图将其打造成为兼具通俗读物之生动有趣与知识词典之简洁准确的科普读本——各分册所涉及的广阔知识面被浓缩为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纷繁的信息被梳理为明晰的词条,并配以大量的视觉元素(照片、示意图、图表等)。这样一来,各分册内容合则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分则为一个个简明、有趣的知识点(词条),这种局部独立、图文交互的体例,可支持不同程度的随机或跳跃式阅读,给予读者最大程度的阅读自由。

  总而言之,本丛书希望通过对“一方水土”的有效展示,让读者对自身所栖居的区域地理和人类活动及其相互作用有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读者倘能因此而见微知著,提升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认知,进而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则更是编者所乐见的。

  受限于图书的篇幅与体量,也基于简明、方便阅读等考虑,以下诸项敬请读者留意:

  1. 本着求“精”而不求“全”的原则,本丛书以决定性、典型性、特殊性为词条收录标准,以概括分册涉及的知识精华为主旨。

  2. 词条(包括民族、风俗等在内)释文秉持“述而不作”的客观态度。

  3. 本丛书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100万矢量地形要素数据(DLG)为基础绘制相关示意图,并依据丛书内容的需要进行标示、标注等处理,或因应实际需要进行缩放使用。相关示意图均不作为权属争议依据。

  4. 本丛书所涉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市(地区、自治州、盟)、县(区、市、自治县、旗、自治旗)等行政区划的标准名称,均统一标注于各分册的“区域地貌示意图”中。此外,非特殊情况,正文中不再以具体行政区划单位的全称表述(如“北京市朝阳区”,正文中简称为“北京朝阳”)。

  5.历史文献资料中的专有名词及计量单位等,本丛书均直接引用。

  这套陆续出版的科普丛书得到不同学科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与大力支持,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丛书的编、撰、审诸环节中,大量摄影师及绘图工作者承担了丛书图片的拍摄和绘制工作,众多学术单位为丛书提供了资料及数据支持,共同为丛书的顺利出版做出了切实的贡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囿于水平之限,丛书中挂一漏万的情况在所难免,亟待读者的批评与指正,并欢迎读者提供建议、线索或来稿。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厦门半岛 一、 概览:鹭岛风韵,山海画卷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厦门半岛》并非一本单纯的旅游指南,而是一部深入探索厦门半岛的地理、历史、文化与生态的百科全书。它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结合生动形象的叙述,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这座海滨城市独特的魅力。本书旨在构建一幅全景式的厦门半岛画卷,从地质构造的根基,到地貌形态的演变;从气候特征的成因,到水文系统的脉络;从土壤分布的奥秘,到植被生态的斑斓;从动物栖息的乐土,到人文景观的积淀。本书不回避厦门半岛在快速发展中可能面临的挑战,也积极展现其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力求呈现一个真实、立体、多维的厦门。 二、 地质基石:千年风化,岩石之语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深入挖掘厦门半岛的地质构造与成因。我们将追溯其数亿年前的形成过程,剖析其在地壳运动中的演变轨迹。本书将详细介绍厦门半岛的主要岩石类型,如花岗岩、砂岩、玄武岩等,并解释它们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我们将探讨岛屿的侵蚀与堆积过程,例如海蚀崖、海蚀洞、沙滩、礁石等,这些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本书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厦门半岛独特的地质奇观,如鼓浪屿的岩石纹理,青礁的火山遗迹,以及集美学村的古老基石。通过对地质历史的梳理,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厦门半岛的山脉走向、海岸线的曲折以及地下水资源的分布。 三、 地貌形态:山海相依,雕刻时光 基于其地质基石,厦门半岛形成了多样而迷人的地貌形态。本书将细致描绘其主要的地理要素: 山脉与丘陵: 厦门半岛并非全然平坦,其内部散布着一系列海拔不高的山脉和丘陵。我们将介绍主要的山脉走向、山体特征、以及它们的形成与演变。例如,玉山、马銮山等,它们不仅是城市绿肺,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说和生态价值。我们将探讨这些山丘如何影响区域内的气候、水系分布和人类活动。 海岸地貌: 作为海滨城市,厦门半岛的海岸线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本书将详细阐述海岸线的类型,包括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泥质海岸等。我们将深入分析海蚀、海积、海湾、岛屿、沙洲等海岸地貌的形成机制,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我们将重点介绍厦门岛、鼓浪屿、大小嶝岛等重要岛屿的形成历史和地理特征,以及它们的独特地质构造。 平原与河谷: 尽管半岛地势多变,但亦有平原和河谷地带,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空间。本书将描绘这些地区的分布、土壤特征以及它们在农业和城市建设中的地位。我们将介绍厦门半岛的主要河流系统,如吕厝溪、枋湖溪等,以及它们的流域特征、水文循环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四、 气候脉搏:季风之语,海洋之息 厦门半岛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气候特征深受海洋和季风的共同影响。本书将深入剖析: 气温与降水: 详细分析厦门半岛的年平均气温、季节性温度变化,以及降水的空间分布和季节性规律。我们将解释季风对厦门气候的影响,如夏季的东南季风带来丰沛降水,冬季的西北季风带来干燥凉爽。 光照与湿度: 探讨光照资源的时空变化,以及相对湿度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气候灾害: 关注台风、暴雨、干旱等极端天气现象,分析其成因、影响以及厦门半岛在应对这些灾害方面的措施。 五、 水文系统:生命之源,流动之歌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全面审视厦门半岛的水文系统: 河流与湖泊: 详细介绍半岛内的大小河流、溪流,分析它们的长度、流域面积、水系特征、以及与地下水系的联系。本书还将关注半岛上自然形成或人工开凿的湖泊、水库,如筼筜湖,探讨它们的形成、功能以及对城市生态的影响。 地下水资源: 深入研究厦门半岛的地下水分布、补给与排泄,分析其重要性及其开发利用面临的挑战。 海洋环境: 作为一个岛屿与半岛交错的区域,海洋环境是厦门半岛地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将介绍厦门湾的潮汐、洋流、海水盐度、水质状况等,以及这些因素对岛屿生态和海洋生物的影响。 六、 土壤与植被:绿色生机,物种宝库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植被是其最直观的体现。本书将描绘厦门半岛的土壤类型与植被分布: 土壤类型与分布: 介绍厦门半岛主要的土壤类型,如红壤、潮土、砂土等,并分析它们形成的地质、气候和生物因素。我们将探讨土壤的肥力、质地以及它们对农业生产和植被生长的影响。 自然植被: 描绘厦门半岛的自然植被类型,如常绿阔叶林、灌丛、草地等,并分析其分布规律和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我们将重点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群落,例如生长在海边的红树林,以及岛屿上特有的植物物种。 植被景观: 探讨半岛上的人工植被,如城市绿化、农田作物等,以及它们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七、 动物栖息:生物多样,生命脉动 丰富的植被为各种动物提供了栖息的乐园,厦门半岛的动物资源同样值得关注。本书将呈现: 陆生动物: 介绍厦门半岛的主要陆生动物,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昆虫等。我们将关注一些珍稀或具有代表性的物种,以及它们的栖息地和生活习性。 海洋生物: 鉴于其地理位置,厦门半岛的海洋生物同样丰富。我们将介绍周边海域的鱼类、贝类、虾蟹、浮游生物等,以及它们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湿地与海岸生态: 重点关注沿海湿地、红树林等重要生态区域的动物多样性,特别是迁徙鸟类的停歇地。 八、 人文地理:历史回响,城市脉搏 厦门半岛不仅是自然地理的宝库,更是承载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地方。本书将探究其人文地理的方方面面: 历史沿革: 梳理厦门半岛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古代居民、早期开发、海上贸易、近代发展等重要节点。我们将探讨历史事件对半岛地理格局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历史进程。 城市格局与聚落: 分析厦门半岛的城市发展模式,包括城市中心区的形成、功能分区、以及不同区域的聚落特征。我们将探讨人口分布、城市化进程以及它们与自然环境的互动。 经济活动: 介绍厦门半岛的主要经济活动,如港口贸易、旅游业、渔业、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并分析这些活动如何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文化景观: 描绘厦门半岛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如历史建筑、宗教场所、民俗风情、艺术创作等,以及它们如何与自然地理环境相互融合。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关注厦门半岛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挑战,如海洋污染、土地开发、水资源短缺等,并介绍其在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九、 结语:未来展望,和谐共生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厦门半岛》在梳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的基础上,将对厦门半岛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本书将探讨在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和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厦门半岛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如何更好地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本书期望能激发读者对厦门半岛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热爱,鼓励更多人关注其地理环境,参与到保护和建设的美好家园的行动中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很少对一本工具书产生“爱不释手”的感觉,通常都是为了查找信息而翻阅,看完即束之高阁。但这次的阅读体验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我注意到书中对某一特定区域的土壤构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内容详实得令人咋舌。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出沙土、黏土的百分比,而是追溯了这些土壤形成的地质历史——数万年前的沉积岩如何风化、被河流搬运,最终在特定的风力和水文条件下固化。我尤其对其中引用的年代测定数据印象深刻,那些精确到千年的数字,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时间在地球表面刻下的痕迹。随书附带的那几张高清航拍彩图,更是将这种地貌的壮阔展现得淋漓尽致,那种层峦叠嶂、沟壑纵横的视觉冲击力,简直可以媲美专业的地质学纪录片。我忍不住拿着放大镜去研究那些细微的纹理,试图从二维的平面中解读出三维的立体结构和演变过程。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次微观的实地考察,而非仅仅是隔着书本获取二手信息。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种淡淡的蓝色调,像是清晨海边薄雾笼罩下的景象,让人心生向往。我其实对地理信息类的书籍向来抱有一种敬畏之心,总觉得它们是知识的海洋,需要慢慢消化。然而,拿到这本《中国地理百科丛书》中的某一册时,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反而给我一种可靠的感觉。我本来是想找一些关于气候变迁对沿海城市影响的资料,随手翻阅时,被其中一个关于潮汐现象的图表吸引住了。那个图表绘制得极为精细,不仅标注了不同季节的潮差变化,还用小插图解释了月球引力与地球自转如何共同作用形成规律性的潮汐。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止步于纯粹的科学解释,而是延伸到了古代航海活动中人们如何利用潮汐规律进行导航和捕鱼,这种跨学科的知识融合,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阅读兴趣点。我开始意识到,地理知识远不止是地图和经纬度,它深刻地嵌入了人类文明的每一个角落,从建筑风格到生活习俗,无不打下深深的地理烙印。这本书的排版也相当人性化,文字间留有足够的呼吸空间,即便是大段的专业名词出现时,旁边也会有小小的注释或对比图,这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让人在学习的疲惫感中也能找到乐趣和停顿。

评分

作为一个对城市规划略感兴趣的人,我通常会重点关注那些关于城市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这本书在阐述某一沿海城市的早期规划时,采用了非常巧妙的对比分析法。它没有直接批评旧时的布局缺陷,而是通过展示不同历史时期(例如,明清时期与近代工业化初期)的城市用地变化,清晰地揭示了地理区位优势是如何被利用或错失的。书中详细对比了两种不同选址策略的长期后果:一种是优先考虑防御和交通枢纽,另一种则是更侧重于资源获取和产业集聚。通过大量的历史地图和数据图表来支撑观点,使得结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而不是空泛的议论。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所展现出的客观和平衡的态度,既肯定了传统智慧的合理性,也指出了其在面对新挑战时的局限。这种严谨而不失洞察力的笔法,让我对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人类决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静态的背景,而是一个动态的、具有反馈机制的参与者。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百科全书式的罗列,反而带着一种娓娓道来的历史感。我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泡着一杯热茶,漫无目的地翻阅起来,结果一下子就陷进去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介绍某条古老的水系时,笔锋一转,开始讲述这条河流沿岸的文化变迁。比如,某个曾经繁荣的港口是如何因为河流改道而逐渐衰落,以及当地居民为了适应新的水文环境而发展出的独特的渔猎技术和信仰体系。这种将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历史紧密结合的叙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趣味性。我发现自己开始思考,如果我生活在那个时代,面对河流的无常,我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种带有思辨性的引导,是很多纯粹的地理志所欠缺的。它让那些枯燥的地理名词活了起来,每一个山脉、每一条河流都仿佛有了自己的生命和故事,让人读起来丝毫没有负担,反而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质量本身就值得称赞,那种厚实的铜版纸印刷,使得图片和文字的对比度非常高,色彩还原度也令人满意。但真正让我愿意反复翻阅的,是它对地方性物产和微气候的细致描摹。我记得有一段落专门描述了当地特有的一种海产品,它仅仅能在特定海域的某几条洋流交汇处捕获,并详细解释了这种特殊的洋流模式是如何由海底山脉走向和季节风力共同决定的。这段文字不仅仅是生物学或海洋学的知识,它巧妙地将地质构造、水文动力学和生物多样性联系了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叙事。这种层层递进的知识结构,让人在了解表象的同时,也能探究其背后的深层驱动力。我甚至将书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如“局部地形对降雨的影响”,与我以前在其他书籍中学到的宏观气候知识进行了对照印证,发现不同尺度的地理规律竟然能相互印证,这极大地提升了我的知识体系的连贯性,让人感觉每读一页,自己的地理认知地图就向外扩展了一圈。

评分

科普读物是送给同事的,很受欢迎。

评分

看完对厦门有了不一样的理解,是好书,但太贵了

评分

看了一下,挺不错的书,介绍的比较全。

评分

西红柿你的决定加到几点

评分

物美价廉,读着还不错!

评分

物美价廉,读着还不错!

评分

很好,很喜欢,真的很喜欢

评分

很不错的地理百科丛书,内容严谨权威,价格优惠,物流快捷,包装结实完整。

评分

纸质不错,很厚,也没有什么难闻的味道。内容还行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