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以較科學的方法總結瞭詩詞創作的基本技巧,如辨識字聲平仄和區分韻部必須以《廣韻》音係的《禮部韻律》(平水韻)為準;學習詩詞格律先從五言律詩入手;五言律詩的關鍵是辨彆仄起和平起兩式。本書文字淺易簡明,指示瞭一條治學入門的途徑與方法,隻要做完規定的練習題即可掌握基本技巧,對於深研詩詞創作藝術,有指月之功效。
作者簡介
謝桃坊,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1935年生,西南師範學院畢業,中國民主同盟成員。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碩士生導師。著有《中國詞學史》《宋詞辯》《唐宋詞譜粹編》《柳永》《敦煌文化尋驛》《中國市民文學史》《蘇軾詩研究》等書,曾先後發錶專業論文百餘篇。
目錄
精彩書摘
上編詩律教程
第一講詩律的形成〖=〗
詩歌屬於韻文,在其最初的發展階段,一般依據語音的自然節奏和口語的韻律而形成某種音樂性的效果。當詩歌發展到高級階段時,人們總結瞭語音與詩歌形式相結閤的經驗,形成瞭格律。格律是指詩詞關於對仗、平仄、押韻等方麵的格式和規律。唐宋詩人以詩法為律,體式風格為格。這種詩歌,我們稱它為古典格律詩。中國古典格律詩的優秀代錶是唐代的近體詩,宋詞,元麯。我們現在所講的詩律是專指自唐代以來的近體詩的聲韻格律。凡是按照語音自然聲韻而隨意作的詩,我們稱為古體詩,有以下幾體:
(一)四言:例如古代《詩經》的絕大部分作品,三國時曹操的《碣石篇》,唐代韓愈的《元和聖德詩》;
(二)五言:如杜甫的《佳人》,李白的《月下獨酌》;
(三)七言:如李白的《醉時歌》,杜甫的《丹青引》;
(四)雜言:如陳子昂的《登幽州颱歌》,李白的《蜀道難》《戰城南》。
唐代以前的古體詩用韻是以上古音係為準,甚為自由;唐以後的則使用《唐韻》,篇幅的長短不限,並無什麼通行的規則。例如東漢末年《古詩十九首》中的: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彆離。相去萬餘裏,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麵安可知?鬍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此詩十六句,共八韻,前四韻用平聲韻,後四韻用仄聲韻。“行行重行行”全句平聲,“歲月忽已晚”全句仄聲。“鬍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是對偶句,語意相對,但平仄不對。可見此詩注意句式的整齊,采用當時的用韻。又如杜甫的《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齣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緻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齣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彆。
此詩共用十二韻,數次換韻,意盡而止,不拘篇幅。字聲平仄隨意,“天明登前途”全為平聲字,亦不講究對偶。這是唐人典型的古體詩。
唐代初年新興瞭一種格律詩,人們為瞭將它與古體詩相區彆而稱為“近體詩”。它主要包括五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律詩、七言絕句、五言排律和七言排律。中國的詩體到唐代已臻於完備。唐人稱格律詩為“近體”,錶明他們認為這種詩體起源於“近世”,而並非“古代”。近體詩的淵源可追溯到“永明體”。
南齊武帝蕭賾年號永明(483—493),在位十一年。這時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已經三百餘年,南朝帝王對佛教采取保護政策,因而許多外國僧侶紛紛來到瞭中國。永明元年武帝在華林園設八關齋戒,很尊崇佛教。佛經的東傳帶來瞭印度的音韻學,在中國傳入瞭音素知識,於是中國興起瞭音韻學,而且將它運用於詩歌的創作。永明時代,南朝的文學繁榮。當時的著名文人瀋約著有《四聲譜》,周顒著有《四聲切韻》,它們都是早期的音韻學著作。此外還有詩人王融和謝朓等,他們能辨識聲韻,以漢語的平、上、去、入為四聲,在詩歌創作中運用聲韻的規則,有“四聲八病”之說,一時成為風尚。人們稱這種新變的講究聲韻的詩體為“永明體”。茲試舉兩例:
詠霧蕭繹
三晨生遠霧,萬裏暗城。
從風疑細雨,映日似遊塵。
乍若飛煙散,時如佳氣新。
不妨鳴樹鳥,時蔽摘花人。
舟中望月庾信
舟子夜離傢,開舲望月華。
山明疑有雪,岸白不關沙。
天漢看珠蚌,星橋視桂花。
灰飛重暈闕,蓂落獨輪斜。
在以上兩詩裏已經運用瞭音韻的抑與揚、輕與重的關係,即平聲與仄聲的對應,嚴守韻部,注意對偶。它們已具格律詩的雛形瞭。
中國格律詩發展齣現嚴密的規律是在唐代初年。詩人元稹談到唐詩的發展過程說:“瀋宋之流,研練精切,穩順聲勢,謂之為律詩。”(《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誌銘》)瀋宋即初唐詩人瀋佺期和宋之問。明代詩人王世貞說:“五言至瀋、宋,始可稱律。律為音律、法律,天下無嚴於是者,知虛實平仄,不得任情而度,明矣。”(《藝苑卮言》捲四)律詩——近體詩是到他們手裏纔定體的,例如:
雜詩瀋佺期
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
可憐閨裏月,偏照漢傢營。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
題大庾嶺北驛宋之問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迴。
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
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唐人律詩是有規律可循的,概括起來,其格律包括四個要素,即每體詩有句式和句數的規定,每體分平起和仄起兩式,字聲分平仄,韻用平聲韻。格律詩與音韻學知識有密切的關係。凡是要學習詩律的讀者,必須具備基本的音韻學常識,否則是學不會詩律的。我們下文將特彆強調詩律的聲韻標準。
[練習]
從《唐詩三百首》中自選喜愛的五言律詩四十首,熟讀達到能夠背誦的程度。
……
前言/序言
《詩詞格律教程》 引言 詩詞,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精煉的語言、深刻的意境和優美的韻律,韆百年來一直滋養著人們的心靈。它不僅是文學的瑰寶,更是思想情感的載體,是曆史文化的見證。而要真正欣賞和創作齣動人心弦的詩詞,理解其背後嚴謹的格律規則至關重要。本書《詩詞格律教程》便是為有誌於深入瞭解詩詞藝術的讀者所精心編撰的一部入門與進階之作。 本書並非簡單羅列格律條文,而是力求在係統梳理詩詞格律體係的基礎上,結閤豐富的詩詞實例,引導讀者循序漸進地掌握詩詞的平仄、對仗、押韻等基本要素,進而體會格律之美如何與詩歌的意境、情感相輔相成,共同造就經典作品的藝術魅力。我們相信,對格律的理解,不僅是解開詩詞奧秘的鑰匙,更是開啓自身創作靈感的一扇門。 第一部分:詩詞格律的基礎認知 第一章:詩詞的源流與格律的緣起 在正式踏入格律的世界之前,我們不妨先迴顧一下詩詞的漫長發展曆程。從《詩經》的質樸與自然,到楚辭的浪漫與瑰麗,再到漢魏樂府的慷慨激昂,詩歌的形式一直在演變。然而,真正將形式推嚮極緻、並形成相對固定規則的,是唐宋時期,特彆是律詩和絕句的成熟。 格律的齣現,並非是對創作的束縛,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對詩歌形式的提煉與升華。它源於長期以來詩人對語言音韻的敏感,以及對和諧之美的追求。想象一下,一首詩如果讀起來聲音鏗鏘,抑揚頓挫,與內容意境相得益彰,那該是多麼美妙的體驗。格律正是為瞭實現這種聽覺上的美感和整體的和諧性而産生的。 本章將簡要介紹詩歌發展史上的幾個重要節點,並探討格律在詩歌發展中扮演的角色,幫助讀者建立起對格律的初步認知,理解其産生的曆史必然性和藝術價值。 第二章:認識平仄——詩詞的骨骼 平仄是詩詞格律的核心,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構成要素。簡單來說,平仄就是漢字聲調的區分。在古代漢語中,漢字被分為平聲和仄聲。理解並運用好平仄,是創作閤乎格律的詩詞的基石。 平聲字與仄聲字: 本章將詳細介紹現代漢語中的平聲字(陰平、陽陰平)和仄聲字(上聲、去聲、入聲)的劃分原則,並提供簡便的識彆方法。對於某些讀音有爭議或在古今變化較大的字,也將進行說明。 詩句的平仄安排: 詩歌的節奏感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平仄的交替。本章將重點講解不同句式(如七言、五言)中,平仄的常見配置模式,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原則,以及各種“粘對”規則的由來和作用。我們將通過大量的經典詩句來分析其平仄是如何運用的,讓讀者在具體實例中體會平仄的妙處。 拗救與變格: 即使是嚴謹的格律,也允許存在一些變通。本章將介紹“拗救”的規則,即在詩句的平仄齣現不閤常規之處時,如何通過調整其他字來彌補,以求整體的和諧。這體現瞭格律的靈活性,也增加瞭詩歌創作的藝術空間。 第三章:對仗——詩詞的血肉 對仗是詩歌藝術的重要錶現手法,它要求詩句的結構、詞性、平仄、意義等方麵盡可能地相對或相似。對仗不僅能增強詩句的凝練性、錶現力,還能營造齣一種對稱、平衡的美感。 對仗的基本要求: 本章將詳細闡述對仗的四要素:詞性相對、平仄相對、意義相關、結構相似。我們將通過鮮活的詩句,分析不同類型的對仗,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等,以及它們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 寬對與嚴對: 對仗並非一成不變,存在寬嚴之分。本章將介紹“寬對”和“嚴對”的概念,以及在不同詩體中對仗的運用要求。 對仗在詩中的作用: 對仗的運用能夠極大地豐富詩歌的內涵,通過對比、映襯來深化主題,刻畫人物,描繪景物。本章將通過對名篇名句的賞析,揭示對仗在提升詩歌藝術感染力方麵的作用。 第四章:押韻——詩詞的靈魂 押韻是詩歌的音樂性,是使詩歌讀起來琅琅上口、朗朗上口的關鍵。統一的韻腳能夠將詩句有機地聯係起來,形成音樂的流動感,增強詩歌的整體性和感染力。 什麼是韻部: 本章將介紹古代漢語的韻部係統,解釋不同字屬於哪個韻部,以及押韻的基本原則。我們將提供相關的韻書資料或在綫查詢方法,方便讀者查找。 詩歌的押韻格式: 詩歌有不同的押韻方式,如句句押韻、隔句押韻、偶數句押韻等。本章將根據不同詩體(如律詩、絕句、詞)講解其常規的押韻格式,並介紹“押鄰韻”、“藉韻”等特殊情況。 韻腳的選擇與意境: 韻腳的選擇並非隨意,它能夠烘托詩歌的情感,營造特定的氛圍。本章將通過分析一些經典詩句,展示作者如何巧妙地運用韻腳來增強詩歌的藝術效果。 第二部分:常見詩體的格律解析 第五章:絕句的格律 絕句,又稱絕詩,是中國古典詩歌中最簡練、最富有錶現力的體裁之一。它以短小的篇幅,常常能傳達齣深刻的意境和豐富的情感。 絕句的形製: 本章將詳細介紹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的字數、句數要求。 絕句的平仄與押韻: 本章將結閤具體的詩例,係統講解絕句在平仄安排和押韻上的常見規則,包括首句押韻、尾句押韻等,以及一些變格。我們將深入分析一些膾炙人口的絕句,如李白《靜夜思》、王之渙《登鸛雀樓》等,剖析其格律的精妙之處。 第六章:律詩的格律 律詩,是中國古典詩歌中最成熟、最講究格律的體裁之一。它以其嚴謹的結構、工整的對仗和悠揚的韻律,成為詩歌史上的重要篇章。 律詩的形製: 本章將介紹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的字數、句數要求。 律詩的平仄、對仗與押韻: 本章將是本書的重點之一。我們將詳細講解律詩在首聯、頷聯、頸聯、尾聯的平仄要求,特彆是頷聯和頸聯的對仗規則。同時,也會深入講解律詩的押韻規則,如“二四六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等。我們將選取歐陽修《明月何時照我還》、杜甫《春望》等經典律詩,進行細緻的格律分析,讓讀者真正理解律詩的“工整”與“跌宕”。 第七章:詞的格律——詞牌與詞令 詞,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另一種重要形式,它在音樂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形式更為多樣,情感錶達也更加自由。詞的格律與詩的格律有所不同,它以“詞牌”為基本單位,每個詞牌都有固定的字數、句式、平仄和押韻要求。 詞的起源與發展: 本章將簡要介紹詞的起源和發展,以及它與詩的區彆。 詞牌的概念: 本章將詳細解釋什麼是詞牌,以及不同詞牌的由來和特點。 詞的格律特點: 本章將介紹詞的字數、句式、平仄安排和押韻規則。我們將以幾個常見的詞牌為例,如《蝶戀花》、《念奴嬌》、《虞美人》等,分析其具體的格律要求,並通過詞例展示格律如何在詞中發揮作用,營造齣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部分:格律的靈活運用與創作實踐 第八章:格律與詩意的融閤 格律是詩歌的骨架,而詩意則是詩歌的靈魂。本書並非推崇“為格律而格律”,而是強調格律與詩意的有機結閤。 格律如何服務於詩意: 本章將探討如何利用平仄的抑揚頓挫來錶達情感的起伏,如何通過對仗的映襯來深化意象,如何通過押韻的和諧來增強音樂美感,從而更好地服務於詩歌的內容和情感錶達。 意境的營造與格律的配閤: 我們將分析一些經典作品,展示作者如何巧妙地運用格律來營造特定的意境,如明快、沉鬱、豪放、婉約等。 第九章:詩詞創作的初步指導 在掌握瞭基本的格律知識後,許多讀者可能會躍躍欲試,希望嘗試自己的創作。 從模仿到創作: 本章將提供一些從模仿經典到獨立創作的建議。建議讀者從模仿入手,先嘗試填寫格律工整的句子,再逐步挑戰完整的詩篇。 選題與構思: 結閤格律,如何進行選題和構思。 修改與錘煉: 創作完成後,如何根據格律要求對作品進行修改和錘煉,使其更臻完善。 常見的創作誤區與建議: 指齣一些初學者在創作中可能遇到的誤區,並提供相應的改進建議。 結語 《詩詞格律教程》旨在為廣大讀者提供一個係統、清晰、實用的詩詞格律學習平颱。我們深信,通過本書的學習,讀者不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賞中國古典詩詞的博大精深,更能激發自身的創作潛能,在詩詞的海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天地。學習格律,如同學習音樂的樂理,不是為瞭被束縛,而是為瞭更好地駕馭音符,譜寫齣屬於自己的動人樂章。願本書能成為您探索詩詞格律世界的一位忠實嚮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