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大传

张居正大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东润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人物
  • 张居正
  • 明朝
  • 传记
  • 政治
  • 改革
  • 历史
  • 人物传记
  • 明史
  • 传记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4612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7448
品牌:磨铁图书(Xiron)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5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历史爱好者
◆草根逆袭登上帝国首辅的权谋与智慧!现在传记大师朱东润实力巨作,全新修订版!
◆穷尽现存史料,全新解读,完整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张居正的高深智慧!
◆政治生活、职场斗争的样板。为官从政、为人处世必读。在险恶官场实现人生抱负的精英成长经历。

内容简介

张居正出身寒微,12岁考中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16岁中举人。1547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从此踏入仕途。此后三十余年间,张居正如同一只冷静的豹子,官场失意时蛰伏忍耐、锻炼心智,一有转变,就运用其胆略和魄力,精准地抓住每一次晋升的机会,最终登上权力的山峰。
1564年,他经由老师阶的推荐,成为裕王的侍读,而后裕王继位,是为穆宗,张居正的权势随之提升,进入内阁,成为文渊阁大学士。后来穆宗去世,年仅十岁的神宗登基。帝王年幼,无法处理朝政,彼时,高拱一人控制了内阁大权。于是,张居正联合太监冯保,撺掇后妃,以“专政擅权”之罪令高拱回原籍,张居正由此成为大明首辅,位极人臣,独掌国家大权达十年之久。
他发展经济,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他整顿吏治,考核各级官员,使朝廷政策畅通无阻;他平定叛乱,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守边关。他以一己之力让摇摇欲坠的明朝重现生机。
翻开这本书,领略张居正成才成名、待人处事、为官用人的高深谋略与智慧!

作者简介

朱东润(1896~1988),原名朱世溱,江苏泰兴人,明代福建巡抚、督师抗击荷兰侵略者朱一冯之裔孙。当代著名传记文学家、文艺批评家、文学史家、教育家和书法家。曾留学英国伦敦,对西方传记文学有深入的研究。朱东润治学严谨,著作等身,先后撰写了《张居正大传》《王守仁大传》《陆游传》《梅尧臣传》等具有重大影响的传记作品。他不仅通过作品描写了一位位历史名人的一生,也通过这些人物展现出一段段历史和一个个时代的变迁,因此被称为真正开拓中国现代传记文学领域的人。


精彩书评

  明代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

   ——著名学者、晚清改革闯将 梁启超

  以施政的成绩而论,他不仅是明朝的独一大政治家,也是汉朝以来所少有的。诸葛亮和王安石二人,勉强可以与他相比。诸葛亮的处境比他苦,不曾有机会施展其经纶于全中国。王安石富于理想,而拙于实行,有本事获得宋神宗的信任,而没有才干综核僚佐与地方官的名实。

   ——著名历史学家 黎东方

  张居正的不在人间使我们这个庞大的帝国失去重心,步伐不稳,最终失足而坠入深渊。

  
   ——著名历史学家、《万历十五年》作者 黄仁宇

  在国家陷入深重危机、财政入不敷出、流民四处闹事、政治腐败不堪的情况下,张居正以他深不可测的心计、阴险无比的手段,夺取了领导权,并发挥其不世出之奇才,创造性地进行了伟大的政治运动,为明朝迎来了新的生机,无愧杰出的政治家的称号,堪称国家之栋梁,民族之骄傲。

   ——网络超人气作家 当年明月

目录

目 录
序 言
第一章 “荆州张秀才”
第二章 政治生活的开始
第三章 休假三年
第四章 再投入政治漩涡
第五章 内阁中的混斗(上)
第六章 内阁中的混斗(下)
第七章 大政变
第八章 初步的建设(上)
第九章 初步的建设(下)
第十章 第一次打击以后
第十一章 从夺情到归葬
第十二章 元老的成功
第十三章 鞠躬尽瘁
第十四章 尾  声
附 录 张氏世系表
隆庆、万历十六年间内阁七卿年表









前言/序言

序 言

二十余年以前,读到鲍斯威尔的《约翰逊博士传》,我开始对于传记文学感到很大的兴趣,但是对于文学的这个部门,作切实的研讨,只是1939年以来的事。在那一年,我看到一般人对于传记文学的观念还是非常模糊,更谈不上对于这类文学有什么进展,于是决定替中国文学界做一番斩伐荆棘的工作。
宗旨既经决定,开始研读。除了中国作品以外,对于西方文学,在传记作品方面,我从勃路泰格的《名人传》读到现代作家的著作,在传记理论方面,我从提阿梵特斯的《人格论》读到莫洛亚的《传记综论》。当然,我的能力有限,所在地的书籍也有限,我只有尽我的力量在可能范围内前进。
在这几年以内,陆续写成的《中国传记文学之进展》《传记文学之前途》《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述论》《传记文学与人格》和其他几篇文字发表了,没有发表的也有几篇。除了散篇以外,本拟叙述中国传记文学之趋势,但是因为参考书籍缺乏,只能写定一些纲领,未能完成;完成的只有《八代传记文学述论》一本十余万字的著作。
对于中国传记文学的进展,总算勉强有些认识,但是认识过去,当然不是开导将来。佛家所谓“阅尽他宝,终非己分”,是一句颠扑不破的名言。要想为中国文学努力,专靠称扬古人,叙述故籍,其结果只落得“阅尽他宝”,谈不上是继往开来的工作。一般文学如此,传记文学也是如此。所以,决定实地写一本传记。这是一个尝试,成功固然很好,失败也可以给自己和别人一些警戒,实际也是一种成功。自己对于失败,本来不感觉很大的威胁,何况现在无论如何都有相当的成就呢!
写作的目标决定,其次便是形式的问题。自己认定世界是整个的,文学是整个的,在近代的中国,传记文学的意识,也许不免落后,但是在不久的将来,必然有把我们的意识激荡向前、不容落伍的一日。史汉列传的时代过去了,汉魏别传的时代过去了,六代唐宋墓铭的时代过去了,宋代以后年谱的时代过去了,乃至比较好的作品,如朱熹《张魏公行状》、黄斡《朱子行状》的时代也过去了。横在我们面前的,是西方三百年以来传记文学的进展。我们对于古人的著作,要认识,要了解,要欣赏;但是我们绝不承认由古人支配我们的前途。古人支配今人,纵使有人主张,其实是一个不能忍受、不能想象的谬论。
西方三百年来传记文学经过不断的进展,在形式和内容方面,起了不小的变化,假如我们采取这一条路线,我们究竟采取哪一种方式呢?
最有名的著作当然是鲍斯威尔的作品。一部《约翰逊博士传》成为家传户诵的文章。这里我们看到一位不修边幅的博士,和他的许多朋友,我们听到他们讨论文学,讨论政治,乃至于讨论栽树鬻果一切零碎的小事。有时约翰逊来一次恶谑,捧腹大笑,剩得被嘲的鲍斯威尔抱怨自己的不幸。约翰逊笑也有,骂也有,但是他的学生葛立克趁先生不在的时候,描写先生夫妇间的爱恋,蹑手蹑脚,更引起哄堂的狂欢。这是生活,因此这部著作成为不朽的作品。但是要写成这样一部作品,至少要作者和传主在生活上有密切的关系,而后才有叙述的机会。至于作者文学上的修养和鲍斯威尔那种特有的精神,都是这类著作的必要条件。
另外一种是斯特拉哲的《维多利亚女王传》。这是一部近代的著作,打开“现代传记文学”的局面。在薄薄的二百几十页里面,作者描写女王的生平。我们看到她的父母和伯父,看到她的保姆,看到她的丈夫和子女。我们看到英国的几位首相,从梅尔朋到格兰斯顿和狄士莱里。这里有英国的政局,也有世界的大势。但是一切只在这一部薄薄的小书里面。作者没有冗长的引证,没有烦琐的考订。假如我们甘冒比拟不伦的危险,我们不妨说《女王传》很有《史记》那几篇名著的丰神。这一部书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其实不是偶然的事。但是1943年的中国,似乎还不是提倡这一类著作的时期。英国人有那种所谓实事求是的精神,他们近世以来那种繁重的作品,一部《格兰斯顿传》便是数十万字,一部《狄士莱里传》便是一百几十万字,他们的基础坚固,任何的记载都要有来历,任何的推论都要有根据。在这个情形之下,斯特拉哲脱去一切繁重的论证,探赜钩玄,当然立刻使人耳目一新,夺取特有的地位。但是斯特拉哲的著作正筑在那个坚固的基础上面。尽管有许多人称道这个写法,但是我的愚见,倘使斯特拉哲在中国,决计不能写成那样的名著。中国人模仿他的写法,只会写成那种含讥带讽,似小说不是小说,似史实不是史实的作品。二三十年以来的中国文坛,转变的次数不在少处,但是还没有养成谨严的风气。称道斯特拉哲的人虽多,谁能记得这薄薄的一册曾经参考过七十几种的史料,仲弓说过:“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朱熹《集注》:“言自处以敬,则中有主而自治严,如是而行简以临民,则事不烦而民不扰,所以为可;若先自处以简,则中无主而自治疏矣,而所行又简,岂不失之太简而无法度之可守乎?”这是说的政治,但是同样也适用于文学,没有经过谨严的阶段,不能谈到简易;本来已经简易了,再提倡简易,岂不失之太简而无法度之可守乎?所以,斯特拉哲尽管写成一部名著,但是1943年的中国,不是提倡这种作法的时代和地点。
那么唯有谈到第三个作法了。19世纪中期以来的作品,常常是那样的烦琐和冗长,但是一切都有来历、有证据。笨重确是有些笨重,然而这是磐石,我们要求磐石坚固可靠,便不能不承认磐石的笨重。19世纪以来的作品使人厌弃的,不是它的笨重,而是取材的不知抉择和持论的不能中肯。在这两点,从斯特拉哲的著作里,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可以学会许多的方法。莫洛亚攻击这派的著作,认为他们抱定颂扬传主的宗旨,因此他们所写的作品,只是一种谀墓的文字,徒然博得遗族的欢心,而丧失文学的价值。这个议论,确然获得我们的同情,传记成为颂扬的文字,便丧失本身的价值,原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
中国所需要的传记文学,看来只是一种有来历、有证据、不忌烦琐、不事颂扬的作品。至于取材有抉择,持论能中肯,这是有关作者修养的事。在作者着手的时候,没有一个不抱如此的期望,但是能否达到这个目标,一切只能付之读者的评判。孟子说过:“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力的方面,我们应当努力;巧的方面,不一定是单凭努力可以办到的事。
作法既经采取这一种,便得确定一个传主。我曾经说过:“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一生。这一生的记载,在优良的传记文学家的手里,都可以成为优良的著作。所以,在下州小邑、穷乡僻壤中,田夫野老、痴儿怨女的生活,都是传记文学的题目。”这是一个理想的说法,事实上还有许多必要的限制。一个平常的人物,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所以作者对于这样的传主,唯有运用细腻的文学技巧,从人格分析方面着手,使读者对于传主的性格,感到深切的同情,然后始能了解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不过我们所能细密认识的,只有最有限的几个人,假如眼前不是替他们作传的时候,在这方面,实际便无从着手。在西方文学里面,平常人物的传记,还是非常的寥落,这是一个理由。
因此,只能从伟大人物着手。1941年的秋天,正是我彷徨不定的时候。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不在少数,但是在着手的时候,许多困难来了。有的人的确伟大,但是他伟大的场所不一定为我所了解。有的人的伟大是我所了解的,但是资料方面,不是少到无从探取,便是多到无从收拾。抗战期间的图书馆,内部的损失和空虚,是尽人皆知的事实;抗战期间的书生,生活的艰苦和困乏,也是尽人皆知的事实。所以在择取传主的时候,更有许多顾虑。其次,在下笔的时候,还得考虑写作中的困难。传主的时代太远了,我们对于他的生活,永远感觉到一层隔膜;太近了,我们又常常因为生长在他的影响下面,对于他的一生,不能得到全面的认识。那一个秋天,我因为传主的选择,有过不少的痛苦。
最后才决定了张居正。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虽多,但是像居正那样划时代的人物,实在数不上几个。从隆庆六年到万历十年之中,这整整的十年,居正占有政局的全面,再没有第二个可和他比拟的人物。这个时期以前数十年,整个的政局是混乱,以后数十年,还是混乱;只有在这十年之中,比较清明的时代,中国在安定的状态中,获得一定程度的进展,一切都是居正的大功。他所以成为划时代的人物者,其故在此。但是居正的一生,始终没有得到世人的了解。“誉之者或过其实,毁之者或失其真”,是一句切实的批评。最善意的评论,比居正为伊、周,最恶意的评论,比居正为温、莽。有的推为圣人,有的甚至斥为禽兽。其实居正既非伊、周,亦非温、莽:他固然不是禽兽,但是他也并不志在圣人。他只是张居正,一个受时代陶熔而同时又想陶熔时代的人物。
但是,许多困难的问题来了。
第一,居正是几乎没有私生活的人物。现代传记文学,常常注意传主的私生活。在私生活方面的描写,可以使文字生动,同时更可以使读者对于传主发生一种亲切的感想,因此更能了解传主的人格。但是关于居正的私生活,我们所知道的太少了;明代人笔记里面,也许有一些记载,我们为慎重起见,不敢轻易采用,这一个缺憾,几于无法弥补。
第二,居正入阁以后的生活中心,只有政治;因为他占有政局的全面,所以对于当时的政局,不能不加以叙述。繁重、琐屑,都是必然的结果,但是不如此便不能了解居正。也许有人以为史传中的人物,寥寥数百字,可以挈举当时政局的大概,为什么要这样地浪费笔墨?不过,任何一篇史传,只是全部正史的一篇,在史家运用互见之例,尽可言在于此而意喻于彼,这是传记文学作品享受不到的便利。
最困难的是一般人对于明代大局的认识。大家知道居正综核名实,但是要他们举出名实是怎样的综核,他们便有些茫然。一个研究中国文学的大学生不知道明朝内阁的制度;一个研究政治的专家不知道明朝实际政治的运用,不是一件罕见的事。尤其不幸的是人们那番“好古”的精神。因为好古,所以不知现代,乃至不知和现代接近的时代。一般人知道秦始皇筑长城,而不知现在的长城是杨一清、余子俊、翁万达、杨博等所筑的边墙;他们知道隋炀帝开运河,而不知现在的运河是宋礼、万恭、李化龙、曹时聘等所凿的水道。知识界这种知古而不知今的习气,使得他们对近代的事态,发生一种隔阂。说少了,他们不会明白;说多了,他们会嫌烦渎:这是一个两难的境地。
这许多困难的后面,还有一个难题,便是材料的缺乏。《明史》《明史纪事本末》《明纪》《明史稿》《明会典》这一类常见的书籍,固然可以到手;但是重要的材料如《明实录》,就正是一部不能轻易看到的书,除了间见征引外,竟无从利用,不能不算是一件遗憾的事。
主要的史料仍是《张文忠公全集》四十六卷。以本人的著作,为本人的史料,正是西方传记文学的通例。一个人的作品,除了有意作伪一望即知者以外,对于自己的记载,其可信的程度常在其他诸人的作品以上。关于这一点,当然还有一些限制:年龄高大,对于早年的回忆,印象不免模糊;事业完成,对于最初的动机,解释不免迁就。对于事的认识,不免看到局部而不见全体;对于人的评判,不免全凭主观而不能分析。人类只是平凡的,我们不能有过大的期待,但是只要我们细心推考,常常能从作者的一切舛驳矛盾之中,发现事态的真相。西方传记文学以传主的作品为主要的材料,其故在此。
《张文忠公全集》四十六卷的母本,是明刻《太岳集》,卷数同。在这四十六卷之中,共奏疏十三卷,书牍十五卷,文集十一卷,诗六卷,《女诫直解》一卷。除《女诫直解》以外,一切都和居正生活有关,当然是最好的史料。但是事实上这并不是居正全集的原貌。居正进白莲、白燕颂,见《明史》,今集中有《白燕曲》而无《白莲颂》。居正为高拱墓铭,见书牍卷十四《答司马曹傅川书》,今不见文集。居正有《请令天下度田疏》,略见《明史纪事本末》,今不见奏疏。张嗣修《编次先公文集凡例》言“先公文集,在旧记室所者,自嗣修等逢难,十余年后,始得完归,存者十八,逸者十二;如少年所作诸赋,全逸;应制诗,敕撰文,逸十之二;仅据存者编次之,凡为诗六卷,为文十四卷,[1]为书牍十五卷,为奏对十一卷,合之则为全集,离之亦可四种”。所谓“存者十八,逸者十二”,大致是一句遁词。余懋学曾为居正进《白莲颂》,提出弹劾;[2]神宗曾斥居正“假以丈量遮饰,骚动海内”;[3]《白莲颂》和《请令天下度田疏》未经收入,大致是有意的删除,不是无意的逸失。至于高拱墓铭的被删,当然只是嗣修、懋修的偏见。韩愈论张巡、许远的后裔,斥为“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大致嗣修、懋修恰是“不能通知二父志”的一类。
这四种著作的编次,也不一律。假如全体都用编年的次序,对于后人当然是一种便利,偏偏嗣修等要分类,尤其是诗集、文集,非经过一番研读参证的工夫,不能推定某篇是某年的作品,而推定的结果,只是一种假定,不是确定,所以史料的价值,不免受到影响。
幸亏奏疏、书牍的篇次,大体是编年的,所以勉强可以寻得一些端绪,但是编年之中,还不免有些分类的意味。奏疏十三卷之中,前十一卷为居正入阁以后的作品,而后二卷为入阁以前的作品。书牍十五卷,前十三卷为居正入阁以后的作品;第十四卷为居正与徐阶书三十一篇,与高拱书四篇以及其他与徐、高二人有关的书牍;第十五卷为报知己书,与王世贞、世懋兄弟书,以及入阁以前的作品,而以示季子懋修书附后。一切都看出那种编次无法的形态。
最诧异的是书牍诸篇的标题。嗣修自言:“先公书牍,自旧记室所携来,盖嗣修等遭家难十余年所,而手泽完归,考其年月,似裁答俱无恙也。或有举其官,缺其号,或有举其号,缺其官,或官号俱备,或直举其讳,凡例不定。嗣修等不敢以己意追补,仍其旧日授书记语耳。”[4]嗣修认为书牍标题,出于居正口授。其实这是一句遁词。书牍十三有《答宣大巡抚郑范溪书》,其时郑洛为宣大总督而非巡抚;有《答蓟辽总督张崌崃书》,其时张佳胤为宣府巡抚而非蓟辽总督,及居正殁后,佳胤始有蓟辽总督之命。诸如此类,可举者尚多。一切看出书犊前十三卷纵使大体保存编年的形态,但是标题方面,还是非常凌乱;有一部分出于居正口授,还有一部分则出于事后的追题,至其或出于书记之手,或出于嗣修、懋修之手,则不可考。
即就编年的奏疏及书牍而论,所谓“编年”,其实只给一个先后的顺序,并没有注明某疏、某书作于某年某月,也没有指实某卷是某年某月之作,编年的作用,实际还不能充分,一切待从史实方面推比证验,始能得到一个大概的情形。不过比诗集、文集要每卷、每篇单独推求的,已经便利了许多。
要为居正作传,眼前所有的材料,只有这一点点。倘使看到《明实录》,对于居正入阁十六年中的政绩,一定可以得到更多的认识;倘使看到同时诸人的文集,对于居正一生的史实,一定可以得到更多的参证。但是没有办法,一切的空论,掩饰不了材料的空虚。我感到彷徨了,几番想把这个主题搁下,但是还有一些眷恋,终于竟把这本传记写成。这是为的什么?我认定传记文学的写成,不完全是材料的问题,同时还有写法的问题。蒙尼辨耐的《狄士莱里传》写成六大厚册,一百五十万言,在材料方面,可称毫发无憾,但是莫洛亚的《狄士莱里传》继此出版,不妨为一本有名的著作。华盛顿早年的日记,直到最近方始发现,关于他早年的恋人,还无从确定名姓,但是华盛顿的传记,已经出到五百种以上,并没有因为材料的不完备而停止。“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家知道有一个“至善”,也知道这个“至善”是无法完成的,但是人类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对于“至善”的努力。也许我们对于居正的估计,未免朦胧一点,其实从他对于国家的关系讲,人物不能不算伟大,只要传记文学的风气一开,以后再有十种乃至百种张居正传,并不是不能想象的事。那么这一本材料不甚完密的著作,替大家做一个前驱,未尝不是尽了一份必要的责任。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风雨故国:晚明士人的沉浮录》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描绘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生存图景,与《张居正大传》的聚焦个体不同,本书侧重群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的互动。 --- 《风雨故国:晚明士人的沉浮录》 卷首语:时代的侧影与无声的挽歌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帝国兴衰史,而是一幅用无数斑驳的笔触勾勒出的晚明士人侧影集。我们试图穿透那些被史书刻意放大的政治风暴与军事冲突,深入到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殆尽的个体灵魂之中。当熊熊的烈火即将吞噬整个王朝的根基时,那些平日里以笔墨为武器、以道德为圭臬的读书人,究竟是如何应对内心的崩塌与外部的倾覆?他们的挣扎、妥协、坚守与幻灭,共同谱写了一曲复杂而悲壮的挽歌。 晚明,一个充斥着矛盾与活力的时代。一方面,商业经济的繁荣和市民文化的兴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另一方面,根深蒂固的纲常伦理与日益腐朽的官僚体制形成了难以调和的张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士人阶层——这个维持着帝国精神脊梁的核心群体——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身份危机。 第一部:学问的转型与儒林的躁动(约1573年—1620年) 主题:从“道学”到“经世”的张力 本书的开篇,将目光投向万历中后期,探讨士人思想的“内转”与“外拓”。随着程朱理学在官方体系中逐渐僵化,一股追求实践、强调个人道德实践的思潮开始在江南和京畿地区兴起。 一、心学余脉与东林党人的崛起: 我们详细考察了心学思想在后世的演变,特别是那些不满于空谈心性、渴望干预现实的儒林精英。东林党的形成并非偶然,它是对前代党争的批判性继承,其成员多是饱读诗书、对地方治理抱有热忱的士人。本书分析了他们在清流与干政之间的艰难平衡,探讨了他们如何试图以“正谊”来净化官场,以及这种理想主义在面对宦官专权和党派倾轧时,所展现出的脆弱性。 二、学术的“实用化”倾向: 晚明士人不再满足于对经典的纯粹诠释。本书收录了大量关于农学、水利、矿冶、兵法等“末技”的论著,考察了士人对于“经世致用”的重新定义。例如,我们深入分析了那些热衷于地方团练、参与商业活动甚至投资矿业的士大夫群体,他们试图将自身的学识转化为实际的社会效益,却也因此触犯了传统的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引来了保守派的侧目。 三、私人讲学与文化共同体: 在官方学院衰微的背景下,私人书院和讲会成为士人思想交流的核心场域。通过对瞿式耜、黄道周等人的交往网络研究,本书描绘了一个活跃的、跨地域的文化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既是新思想的温床,也是他们日后对抗外部压力的精神依托。 第二部:乱世的投影与道德的困境(约1621年—1644年) 主题:在现实的泥沼中选择立场 天启、崇祯年间,外部的辽东战事与内部的流寇肆虐,将士人推向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之地。 一、流寇阴影下的地方精英: 本书详述了中原地区士绅在面对流寇时的复杂反应。有主张“坚壁清野”、力图自保的,有捐资助饷、协助官军的,也有因惧怕株连而被迫依附或消极避世的。我们通过地方志和家族文书,重构了“保乡团练”的组织结构,揭示了士绅在国家权力真空期如何行使地方“准政府”职能,以及这种“准政府”权力如何受到民间舆论的监督与制约。 二、京官的“清议”与“污名”: 对于身处朝堂的官员而言,崇祯朝的“多疑”与“苛刻”让他们如履薄冰。本书对比了魏忠贤时期清流士人的殉难与崇祯朝士人的消极抵抗。那些坚持上疏直谏者,往往以身殉职;而那些选择隐忍、致力于救灾和稳定地方者,又常被后世批评为“不忠不义”。这种“忠”与“救世”之间的悖论,构成了他们无法逃脱的道德困境。 三、文化精英对“异族”的认知: 随着后金势力的壮大,如何界定“华夷之辨”成为士人面临的终极问题。本书细致考察了早期对满洲的记载与认知变化,分析了部分士人如何从最初的轻视,到后来的警惕与恐惧,以及这种认知差异如何在他们最终的政治选择中留下烙印。 第三部:崩溃与传承:南明与士人的谢幕(1644年以后) 主题:遗民的坚守、妥协与隐退 南京的陷落标志着旧有政治秩序的彻底瓦解,但这并非士人命运的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 一、南明朝廷中的文官群体: 南明小朝廷的建立,吸引了大量旧臣与地方力量的汇集。本书重点分析了南明朝廷中,以“道义”为旗帜的抵抗派与以“务实”为考量的妥协派之间的激烈冲突。这些冲突往往源于对“气节”的不同理解:是坚持不仕,以示清白,还是出仕,力图挽救残局?我们探讨了陈名夏、洪承畴等人的复杂动机,力求展现其决策背后的历史必然性与个人选择的无奈。 二、遗民的几种姿态: 最后的篇章聚焦于那些选择“以身殉国”的殉道者,他们的事迹广为人知,但我们更关注那些选择了“归隐”或“化身”的群体。 归隐者: 他们以诗文、园林、医药、著述来构建一个精神上的“世外桃源”。他们的隐居并非完全逃避,而是通过文化生产来保存“前朝”的精神遗产。 化身者(新朝官员): 对于那些选择在新朝为官的士人,本书尝试进行去道德化的梳理,分析他们在新体制下,如何利用自身的文化素养来服务于新的统治者,以及他们与旧日同僚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是一种在生存压力下,对自我身份的痛苦重塑。 结语:风吹散的残香 《风雨故国:晚明士人的沉浮录》旨在通过这些鲜活的个体经验,让读者理解,在时代的巨变面前,知识分子的立场选择从来都不是单一或扁平的。他们的荣光与耻辱,他们的智慧与短视,共同构成了我们理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精神生态的一面镜子。历史的灰尘落定后,留下的不仅是帝国的更迭,更有那一代人面对无可挽回的命运时,那份沉重而真实的挣扎。 ---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开《张居正大传》,便被那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所吸引。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以一种近乎沉浸式的叙事手法,将我带回了那个风雨飘摇的明朝中后期。我仿佛亲眼目睹了张居正这位传奇人物,如何在错综复杂的朝堂之上,凭借过人的智慧与超凡的胆识,力挽狂澜,推行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他改革过程中所承受的巨大压力,来自保守派的阻挠、来自宦官的猜忌,甚至来自皇权的不确定性。但更让我动容的是,他那颗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即使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也从未动摇过他改革的决心。书中对于张居正个人情感世界的刻画也极为细腻,他的家国情怀、他对家人的爱,以及他在高位上所承受的孤独,都让我对这位历史巨人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总而言之,《张居正大传》并非一本枯燥的史书,而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史诗,它让我不仅了解了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洪流。

评分

读罢《张居正大传》,心中激荡的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敬佩,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肌理的细致洞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与复杂,也让我领略到了宏大改革背后,无数细微之处的精心谋划。作者对于明朝官僚体系、经济状况、社会矛盾的描绘,都极其到位,仿佛能看到那些贪腐的官员如何蝇营狗苟,也能感受到百姓们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张居正的改革,不仅仅是简单的政策调整,而是触及了当时社会最根本的问题,比如“一条鞭法”的推行,其深远影响至今仍能窥见一斑。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如果换做是我,能否如同张居正一般,在重重阻力面前,依旧坚定地走向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书中对他与万历皇帝之间微妙关系的描写,更是让我看到了权力运作的精妙之处,以及一个臣子如何在大权旁落的风险中,努力维护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这本书,与其说是传记,不如说是一部关于政治智慧、改革魄力以及人性复杂性的百科全书。

评分

对于《张居正大传》,我只能用“惊为天人”来形容。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超我的预期。它让我第一次如此深刻地理解了“事功”二字的重量,以及一位政治家肩负国家命运的沉甸甸责任。书中对张居正改革的具体措施,尤其是那些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政策,都进行了非常详尽的阐释,让我看到了他改革的深邃眼光和务实作风。我仿佛看到了他如何在大臣们的反对声中,一次次地争取支持;又如何在皇帝年幼之时,以一人之力支撑起整个国家。这种精神力量,实在是令人肃然起敬。更让我感到新奇的是,作者在书中穿插了许多当时的历史细节,例如服饰、器物、生活习俗等,这些生动的小片段,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旅程,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物和事件,有了更加宏观而深刻的认识。

评分

《张居正大传》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历史阅读体验。它没有冗长的史料堆砌,也没有空洞的理论分析,而是以一种极具故事性的笔触,将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的命运,与那个时代的波澜壮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我被书中对张居正政治手腕的描绘所折服,他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游刃有余,如何巧妙地化解危机,如何将自己的理想一一付诸实践。同时,我也看到了他作为一个人,所经历的辉煌与失落。书中对他晚年的描写,更是令人唏嘘,一个为国操劳一生的人,最终却落得如此结局,让人不禁感叹历史的无情。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应仅仅停留在其功过是非的简单判断上,更应该深入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其个人所承受的压力与选择。《张居正大传》无疑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面貌,以及人性的复杂与光辉。

评分

《张居正大传》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便是其叙事的张力与人物塑造的立体感。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说书人,将早已沉寂的历史人物,用鲜活的语言重新赋予生命。张居正的形象,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名字,而是跃然纸上,拥有着喜怒哀乐,拥有着坚韧不拔的意志,也拥有着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与挣扎。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朝堂议政时的场景,那些激烈的辩论,那些暗流涌动的较量,都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权力的游戏是何其惊心动魄。而当视角转到张居正的个人生活时,那种温情与悲悯又会油然而生。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他也有自己的烦恼与羁绊。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成就背后,往往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与牺牲。《张居正大传》的语言风格也极具特色,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深沉内敛,恰如其分地烘托了人物的性格与历史的氛围。

评分

很好

评分

大爱张居正同学

评分

东西很好,物流给力

评分

大爱张居正同学

评分

双十一前买的,很好,很便宜,还没看,屯着

评分

包装不错,印刷清晰,纸张也很好,送货速度一般!

评分

发货很快 书很好

评分

张居正大传,不错!

评分

大爱张居正同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