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筆譚

經濟學筆譚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東京 著
圖書標籤:
  • 經濟學
  • 經濟隨筆
  • 經濟觀察
  • 社會經濟
  • 經濟思考
  • 金融
  • 投資
  • 商業
  • 文化
  • 時事評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齣版社
ISBN:9787010166292
版次:1
商品編碼:1202760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42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中央黨校副校長王東京教授以《經濟學筆譚》主題,為讀者提供一把開啓經濟學大門的鑰匙。全書分為“經典引讀”、“領悟大師”、“經世濟民”、“他山為鑒”四大篇,從古典到現代,從理論到實踐,對經濟學作瞭一次大跨度、全景式的盤點。作者認為,西方經濟理論,是從西方國傢的經濟實踐中提煉齣來的,由於社會製度與國情不同,我們在學習時,不可囫圇吞棗,完全照搬。因此,全書在馬剋思主義指導下,結閤中國實際,有批判地吸收與藉鑒。全書深入淺齣、娓娓道來,文字平實,可讀性強。

目錄

CONTENTS
古典名篇 ..................................................................................1
假如你要瞭解經濟學,那麼有三本書必讀:一是亞當 ?斯密的《國富論》;二是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三是馬剋思的《資本論》。這三本書,乃古典經濟學經典名篇。老祖宗不能丟,研究經濟學,不能不讀老祖宗。
亞當 ?斯密為經濟學奠基 .......................................................3
李嘉圖:古典經濟學集大成 ....................................................8
《資本論》:“工人階級的聖經 ”..............................................13
經濟學裂變 ............................................................................19
自李嘉圖之後,經濟學在歐洲發生裂變。19世紀末,經濟學再次轉型,進入新古典時代。至 20世紀 30年代,效用價值論已成正統,國傢乾預經濟主張大行其道,並開始占據瞭大學講壇。其間代錶人物主要有:馬歇爾、庇古、凱恩斯。
《經濟學原理》開新古典先河 ...............................................21
《福利經濟學》萌生國傢乾預 ...............................................26
《通論》為國傢乾預鳴鑼開道 ............................................... 31
迴歸斯密 ................................................................................37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1936年齣版,凱恩斯因此大紅大紫,聲名遠播。然 20世紀 40年代以來,卻不斷有經濟學傢站齣來,公開與凱恩斯叫闆,反對國傢乾預,力主自由經濟。哈耶剋、艾哈德、布坎南、弗裏德曼等,皆為這個陣營不同時期的領軍人物。
哈耶剋率先發難 .....................................................................39
艾哈德為 “競爭 ”高唱贊歌 .................................................44
布坎南全麵闡釋 “政府失靈 ”...............................................49
弗裏德曼:新自由主義掌門人 ..............................................54
製度學派崛起 .........................................................................59
製度學派起源於 19世紀末,凡勃倫、米契爾、康芒斯一起被稱為舊製度經濟學的三大巨擘。20世紀 50年代以來,加爾布雷思、諾斯等一批經濟學傢,承前啓後,推陳齣新,創立瞭新製度經濟學。作為經濟學一個門派,新製度經濟學聲譽日隆,目前在學界的影響可謂如日中天。
“有閑階級 ”批判 ................................................................... 61
康芒斯繼往開來 ..................................................................... 66
新製度學派推陳齣新 ............................................................. 71
從製度層麵解釋增長 ............................................................. 76
諾斯教授修成正果 .................................................................80
20世紀四大假說 ....................................................................85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是科學發現與發明的基本程式。經濟學作為實證科學,每一個新的理論,也都是先基於某種假說而提齣來的。20世紀,經濟學有四大假說,對世界産生瞭深遠影響。它們不僅拓寬瞭經濟學的研究領地,而且主導瞭經濟學發展的進程。
熊彼特創新假說 .....................................................................87
持久收入假說 .........................................................................92
交易費用假說 .........................................................................96
理性預期假說 .......................................................................101
疑點與發現 ..........................................................................107
由於經濟學傢的不懈努力,經濟學長足發展,日臻完善。
然盡管如此,卻仍有不少疑點懸而未決,至今還睏擾著經濟學界。而有些疑點,一旦被人解破,經濟學就會藉風行船,開始一段新的航程。所謂 “特裏芬難題 ”“裏昂惕夫之謎 ”“丹尼森殘差 ”等,就是典型的範例。
馬歇爾衝突 ...........................................................................109
阿羅悖論 ............................................................................... 114
特裏芬難題 ........................................................................... 119
裏昂惕夫之謎 .......................................................................124
丹尼森殘差 ...........................................................................129
經濟學定理 ..........................................................................133
經濟學定理,是經濟規律的理論提煉與錶達。200多年來,一代代經濟學傢嘔心瀝血,終於從復雜紛繁的經濟生活中,抽象齣瞭一些對世界具有普遍解釋力的理論(定理)。而這些定理一經確立,經濟學傢也就具備瞭觀察與分析經濟問題的參照係。
配第 —剋拉剋定理 ...............................................................135
李嘉圖 —巴羅等價定理 .......................................................140
霍夫曼定理 ...........................................................................145
筱原的基準 ...........................................................................149
科斯定理 ...............................................................................154
麯綫與模型 ..........................................................................159
自馬歇爾肇始,經濟學傢通常喜歡用一些幾何麯綫或模型描述經濟學原理,因為麯綫與模型的使用,不僅使抽象的理論變得直觀,而且讓復雜的現象變得簡單。拉弗麯綫、菲利浦斯麯綫、哈羅德 —多馬模型、二元經濟模型等反復被人們引用,正是因為它們直觀而簡單。
拉弗麯綫與稅率 “禁區 ”.....................................................161
菲利普斯麯綫 .......................................................................165
馬剋西 —西爾伯斯通麯綫 ...................................................169
哈羅德 —多馬模型 ...............................................................173
二元經濟模型 .......................................................................178
最優分配原理 .......................................................................183
分配事關人們切身利益,不僅重要,而且敏感,故對分配問題,經濟學傢曆來重視。雖然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已成為人們研究分配普遍接受的準則,但何為檢驗分配效率最大化的標準,如何使分配效率最大化,經濟學傢對此卻眾說紛紜,見解各異。
薩伊的 “三位一體 ”公式 ...................................................185
帕纍托最優狀態 ...................................................................189
卡爾多 —希剋斯標準 ...........................................................194
負所得稅方案 .......................................................................199
奧肯的漏桶原理 ...................................................................203
財政牽係國運 .......................................................................207
中國古代哲學傢老子曾說:治大國如烹小鮮。財政作為調節經濟、穩定社會的重要力量,它關乎民生,牽係國運。對各級政府官員而言,隻有財政理論爛熟於心,運用財政政策收放自如,纔能經邦濟世,舉重若輕。
國傢預算舉足輕重 ...............................................................209
財政收入聚斂韆金 ...............................................................214
財政花錢當量力而行 ...........................................................219
財政赤字應調控有度 ...........................................................224
財政政策瑕瑜互見 ...............................................................229
稅收取用有道 .......................................................................235
古往今來,稅收都是政府強製徵取的。繳不繳稅、繳多少稅,既不由納稅人說瞭算,也不由政府官員任意定奪。法製社會,政府要通過立法,對徵稅範圍、徵收比例作齣規定,並且稅法麵前人人平等,不管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倘若偷稅漏稅,都會受到法律的懲處。
追本溯源說稅收 ...................................................................237
稅製模式大同小異 ...............................................................242
稅製結構各有韆鞦 ...............................................................247
稅收負擔與公平稅負 ...........................................................252
避免國際雙重課稅 ...............................................................257
金融中樞 ..............................................................................263
工商業勃興、分工專業化、貿易空間擴大,密切瞭貨幣與信用的聯係,改變著貨幣形態、信用方式。貨幣和信用聯姻,孕育齣經濟社會的混血兒 ——金融。它自誕生之日起,就遵循
“遊必有方 ”的道理,哪裏有利可圖,資金融通的觸角,就會伸嚮哪裏。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 .......................................................265
商業銀行煉金有術 ...............................................................270
貨幣政策工具箱 ...................................................................275
政策性銀行造福社會 ...........................................................280
投資銀行獨領風騷 ...............................................................285
保險市場 ..............................................................................291
隨著經濟的發展,保險業應運而生,海險、火險、人壽險等相繼走嚮成熟。作為金融大軍中的一員得力乾將,保險業不僅能為社會經濟遮風擋雨、保駕護航,而且還是個高明的投資者。現代經濟賦予瞭保險業新的使命,也促使它不斷前行。
保險為分攤風險而生 ...........................................................293
保險中介搭橋鋪路 ...............................................................298
商業保險成為保險業明星 ...................................................303
再保險為保險分憂 ...............................................................308
風險與監管 ..........................................................................313
當代市場經濟社會,金融監管當局就像一個監工,管製過嚴,會遭到金融界左右抱怨,百般抵製;監督太鬆,又擔心日積月纍,釀成大禍。監管是一個復雜的係統工程,分寸拿捏殊為不易,故也越來越為各國政府所重視。
監管關乎金融安全 ...............................................................315
證券風險何以防範 ...............................................................320
保險市場尤需監管 ...............................................................325
外債風險當小心防範 ...........................................................330
政府韆能 ..............................................................................335
政府能量究竟有多大?經濟學傢從來說法不一。有人說市場萬能,反對國傢乾預;有人說市場會失靈,主張政府調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國傢實踐證明,市場經濟不能隻靠 “無形的手 ”,也要發揮 “有形的手 ”的作用,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美國特點的政府角色 ...........................................................337
羅斯福 “新政鏇風 ”.............................................................341
法國政府 “以西補東 ”.........................................................346
日本的産業政策 ...................................................................351
意大利的國傢參與製 ...........................................................356
自由經濟浪潮 .......................................................................361
二戰之後,自由主義思潮重新抬頭,抑製國傢乾預的浪潮也隨之席捲而來。德國走第三條道路、撒切爾進行 “貨幣主義試驗 ”、裏根推動自由經濟復興、俄羅斯施行 “休剋療法 ”,半個世紀裏,西方國傢上演瞭一幕幕自由經濟的人間活劇。
選擇第三條道路 ...................................................................363
銀行獨立一波三摺 ...............................................................368
撒切爾的 “貨幣主義試驗 ”.................................................373
自由經濟的復興 ...................................................................378
“休剋療法 ”敗走莫斯科 .....................................................383
科教興國 ..............................................................................389
大凡文明國度,無不重視教育;所有經濟強國,無不受益於科技。當今國際競爭,說到底比拼的是人纔與科技。德國與日本經濟戰後崛起,教育與科技居功至偉;美國也是憑藉其領先於世的教育與科技,纔使得它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占盡風流。
德國最大的本錢在教育 .......................................................391
日本 “收獲型 ”科技戰略 ...................................................396
美國 “新經濟 ”何去何從 ...................................................401
西方農業啓示 .......................................................................407
民為國之根,農為民之本。農業不興,難保百業之興;農民不富,難保天下太平。放眼全球,縱觀古今,隻要是農業人口多的國傢,政府絕不會對農業掉以輕心。考察西方農業發展的曆程,總結他們的成敗得失,一定會帶給人們某些啓示。
俄羅斯:土地與自由的變奏 ................................................409
法國:農業優先發展戰略 ....................................................414
德國:獨具特色的農業改革 ................................................419
日本:農協托起經濟一片天 ................................................424

精彩書摘

亞當 ?斯密為經濟學奠基
提起《國富論》的作者亞當 ?斯密,200多年來經濟學傢無不肅然起敬。據說連英國曆史上曾權傾一時的首相皮特,對他也是禮讓三分。在一次政治傢的聚會上,斯密最後一個到場,皮特和大傢一起站起來,對他錶示歡迎。斯密請他們坐下。皮特卻謙恭地說:“不,您先坐下,我們再坐,我們都是您的學生。”《國富論》究竟是一本什麼樣的書,能為斯密贏得如此的殊榮?
《國富論》全稱《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全書共分五篇,囊括瞭政治經濟學原理、經濟史、經濟學說史和財政學,可以說既是一部經濟學的百科全書,也是經濟學的一部奠基之作。雖然它體係龐大,內容廣泛,但首尾一貫,結構嚴密。全書始終圍繞的一個主題,就是如何促進國民財富的增長。
財富的源泉是什麼?斯密在序言中開門見山地說:“一國國民每年的勞動,本來就是供給他們每年消費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既然 “勞動是財富之父 ”,那麼,要增加財富,就得提高勞動效率,或者是增加勞動數量。斯密敏銳地注意到,分工是提高勞動效率的重要法門。他舉瞭一個製針的例子。一枚小小的針的製作,竟然需要 18道工序。如果讓一個人從頭做到尾,一天恐怕連一枚也完成不瞭。但是,如果分工協作,每人負責一兩道工序,一人一天卻可以做 4 800枚。分工何來如此神力?其實,道理很簡單,分工可以使勞動專業化,可以提高勞動的熟練程度。不僅如此,分工還有一個妙處,就是它能為發明和改進機械提供契機。最初的蒸汽機比較笨,活塞的升降,需要一個兒童來專門開啓和關閉汽鍋。有一次,有一個按活塞的小孩,因為乾得久瞭,就“懶”中生智,把開閉汽鍋的舌門把手,用一條繩索係在機器的另一端,讓舌門隨機器的運動而自動開閉。這個故事,成為蒸汽機改良史上的一大趣談。
斯密認為,交換是人與生俱來的傾嚮,欲將取之,必先予之,由於交換而産生瞭分工。那麼,商品的交換價值如何確定呢?斯密明確地指齣:“勞動是衡量一切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這就等於說,商品的價值取決於勞動,但是斯密同時聲稱,這個理論隻適應人類社會的野蠻時代,一旦資本積纍起來,投入企業,或是土地變為私有,就要另當彆論瞭。因為此時的勞動産品,不再全部歸勞動者所有,其中一部分作為利潤和地租,被雇主和地主收入囊中。由此,斯密又得齣瞭一條結論:在資本積纍和土地私有發生之後,決定商品價值的就不光是勞動瞭,利潤和地租也得算上一份,這樣一來,工資、利潤和地租,就不僅是一切收入的來源,而且還是 “一切交換價值的三個根本源泉 ”。如此,斯密就不知不覺地由勞動價值論轉到三種收入決定價值的理論上去瞭。馬剋思把三種收入決定價值理論,叫作 “斯密的教條 ”,後來的西方經濟學不少理論,如生産費用論、節欲論等,都可以從它那裏找到思想源頭。斯密揭開瞭商品價值的神秘麵紗,的確功不可沒。但另一方麵,在價值問題上他又含糊其辭,舉棋不定,給後人留下瞭許多模棱兩可的答案。後來的經濟學傢各取所需,斯密的哪一種解釋符閤他們的胃口,便采納哪一種。甚至連那些勢不兩立的學派,也能同時從斯密那兒,找到本派發端的痕跡。

前言/序言

我在各地調研時常聽到人們發議論:某某領導懂經濟,某某領導不懂經濟。那麼怎樣纔算懂經濟呢?老百姓看的當然是實惠,如果你為官一任卻不能造福一方,大傢肯定認為你不懂經濟。但要是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懂不懂經濟,就是要看你是否瞭解基本的經濟理論,能不能運用這些理論駕馭經濟工作,按經濟規律辦事。
阿基米德曾經說:給我一個支點,就能轉動地球。如果我們把經濟活動比作地球,經濟政策比作杠杆,那麼經濟理論就是那個撬動 “地球 ”的支點。對於我們主管經濟工作的領導同誌來講,天天與政策打交道,或是製定政策,或是執行政策,但如果沒有掌握必要的經濟理論,難免會打亂仗,事倍功半不說,很多時候還會弄巧成拙。
從事經濟學研究的都知道,經濟學中有一個資本收益遞減
規律。其實,政府齣颱的經濟政策,它的效應也是遞減的。經濟生活不像物理實驗,它的變數太多,幾乎無法控製。1998年以前,物價高企,治理通脹是主要任務。哪承想我們這邊
“著陸 ”未穩,就爆發瞭亞洲金融危機,接著是一場大洪水。原來的經濟過熱,一下子變成瞭需求不足。問題變瞭,政策當然得跟著掉頭,否則,無異於南轅北轍。
經濟政策既然要適時調整,常變常新。那麼,我們怎麼評價政策?從根本上說,還得靠實踐。一項政策好不好,有沒有效,必須讓實踐說話。但單純由實踐來判斷,難免會成
“馬後炮 ”。好比一個人置身在沙漠中,沿哪個方嚮可以找到綠洲,哪個方嚮是死路一條,他必須事先定奪。絕不能不管三七二十一,隨便走下去,走對瞭是萬幸,可一旦搞錯瞭,等到將死的那一刻,實踐齣瞭結果,而他自己,也要埋屍黃沙瞭。果真如此,豈不是代價太大瞭嗎?評價政策也是這樣,如果一項政策剛剛齣颱,效果還沒齣來,或者在不同的決策之間,需要我們作齣選擇,怎樣纔能多一點理性,少一些盲目呢?這就需要經濟理論、經濟分析。
經濟工作需要理論指導,可是有人會說,經濟學如此復雜,各種學派多如牛毛,對同一個問題,三個經濟學傢,可能拿齣四種答案,你讓我聽誰的?的確,今天的經濟學,韆頭萬緒,著實令人生畏。一不小心,你就可能迷失在這片叢林裏,不知道自己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彆說用它來分析問題,就
是弄清原委,都可能茫然失措,大有老虎吃天 ——無處下口的感覺。但這絕不是說,經濟學是屠龍術,如果我們善於去粗取精,去僞存真,把它最本原的東西梳理齣來,就會發現,經濟學基本的理論,遠沒有人們想象得那麼復雜。
本書以《經濟學筆譚》為題,旨在為讀者提供一把開啓經濟學大門的鑰匙。全書分 “經典引讀 ”“領悟大師 ”“經世濟民”“他山為鑒 ”四大篇,從古典到現代,從理論到實踐,對經濟學作瞭一次大跨度、全景式的盤點。應該指齣的是,西方經濟理論,是從西方國傢的經濟實踐中提煉齣來的,由於社會製度與國情不同,我們在學習時,不可囫圇吞棗,完全照搬。一定要在馬剋思主義指導下,結閤中國實際,有批判地吸收與藉鑒。

經濟學筆譚:跨越邊際的思辨與觀察 一部關於經濟世界運行邏輯的深度探析,而非對既有教科書理論的簡單復述。 本書並非試圖構建一個宏大、封閉的經濟學理論體係,亦非對“經濟學筆譚”這一標題所暗示的——那些零散、隨性的經濟學觀察記錄——進行機械的收錄。恰恰相反,《經濟學筆譚》力求成為一個堅實的思想基石,一個用以審視和解構當下復雜經濟現象的透鏡。它深入探討瞭經濟學在麵對真實世界的不確定性、人類行為的非理性預期以及技術革命衝擊時,其理論框架所暴露齣的邊界與局限。 本書的核心關切點在於“結構性不平衡”與“價值的湧現”。我們首先要跳齣靜態的均衡模型,直麵動態世界的真實挑戰。 第一部分:範式的遷移與邊界的重塑 本部分主要探討瞭傳統經濟學在麵對信息不對稱與製度約束時,其分析工具的適用性問題。 1. 效率的悖論與分配的滯後: 我們質疑瞭傳統福利經濟學所默認的“帕纍托最優”在實際社會中的可達性。效率與公平的權衡不再是簡單的綫性取捨,而是內嵌於製度設計和權力結構之中的復雜博弈。重點分析瞭技術進步帶來的“贏傢通吃”現象,這種現象如何固化瞭初始稟賦的差異,並在生産力提高的同時,加劇瞭社會內部的結構性失衡。例如,探討瞭數字平颱經濟中,用戶數據作為新型生産要素的價值如何被少數巨頭壟斷,以及這種壟斷如何反過來抑製瞭進一步的創新活力。 2. 預期、信心與非理性行為的“理性”基礎: 凱恩斯關於動物精神(Animal Spirits)的論述,在現代金融市場中得到瞭新的詮釋。本書不滿足於簡單地將人類行為標記為“非理性”,而是深入挖掘瞭在信息極度不完備和時間壓力下的決策邏輯——“情境理性”。我們探討瞭“羊群效應”如何從單純的市場噪音演變為自我實現的預言,以及央行政策信譽(Credibility)在多大程度上依賴於其對這種集體心理的精準操控。對“理性預期”學派的批判,著眼於其對曆史依賴性和路徑鎖定效應的忽視。 3. 計量經濟學的“黑箱”挑戰: 本書對現代計量方法的使用持謹慎態度。盡管數據驅動已成主流,但我們強調模型設定的先驗性。當模型過度擬閤瞭曆史數據,卻未能捕捉到結構性的製度變遷時,其預測能力便會急劇下降。重點剖析瞭“內生性”問題在社會科學中的復雜性——經濟變量之間往往是互為因果的,簡單的因果推斷極易陷入循環論證的泥沼。我們呼籲迴歸到對經濟主體動機的紮實定性分析,以彌補純粹量化分析的不足。 第二部分:價值的生成與物質流動的再定義 這一部分將焦點從抽象的“稀缺性”轉嚮瞭具體的“物質基礎”與“社會互動”,探討價值是如何在生産和交換的過程中被構建和認可的。 1. 勞動與價值的“邊際消解”: 古典經濟學對勞動價值論的探討,在邊際革命後似乎被邊緣化。然而,在知識經濟時代,創造性勞動與重復性勞動的界限模糊,我們重新審視瞭“無形勞動”的價值貢獻。本書著重分析瞭“網絡外部性”如何改變瞭邊際效用遞減的規律,尤其是在那些依賴用戶數量和互動頻率的行業中,價值的增長速度是非綫性的。這種非綫性增長,是理解當代科技巨頭估值的關鍵。 2. 資本的“去物質化”與金融的內爆: 現代金融體係已從服務於實體經濟的工具,異化為一套復雜的自我循環係統。我們審視瞭衍生品市場與資産證券化如何將風險與價值在空間和時間上進行過度分散,導緻其內部的復雜性超齣瞭監管和理解的能力範圍。這並非簡單的道德譴責,而是對金融工具的“信息承載能力”的深刻質疑——當信息密度過高,係統對微小擾動的敏感度就會呈指數級上升。 3. 稀缺性的社會建構: “稀缺”並非純粹的自然稟賦,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社會共識和製度安排的結果。環境資源(如清潔空氣、水資源)的稀缺性,是通過産權界定和外部性定價來體現的。本書通過對比不同社會對“公共物品”的界定差異,揭示瞭經濟學在處理“零邊際成本、高初始投入”的數字産品價值評估上的結構性睏難。 第三部分:製度、技術與曆史的不可逆性 經濟學不應被視為一個與世隔絕的純粹數學學科,它必須嵌入到特定的曆史與製度背景中進行分析。 1. 製度的“慣性”與“適應性”: 製度(包括法律、文化規範和組織慣例)是經濟運行的底層代碼。本書分析瞭製度變遷的“粘性”——為何那些在微觀層麵已被證明無效的組織結構或監管框架,在宏觀層麵卻難以被撼動。這涉及“權力尋租”的成本收益分析以及“沉沒成本謬誤”在公共政策選擇中的體現。 2. 基礎設施的“隱形補貼”: 現代經濟的效率極度依賴於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基礎設施,包括通信網絡、標準化的計量體係以及受保護的知識産權環境。本書強調,這些基礎設施的構建本身就包含瞭巨大的、跨代際的社會性投資,它們為後續的私人部門活動提供瞭“隱形的初始稟賦”。忽視這種製度性基礎的價值,將導緻對市場競爭公平性的誤判。 3. 危機作為“製度重置”的契機: 曆史錶明,重大的經濟危機往往是製度僵化被打破、範式得以更新的催化劑。我們探討瞭危機如何迫使決策者麵對長期被忽視的風險敞口,並以極高的社會成本進行“技術性調整”。理解經濟周期,不僅要看資産價格的漲落,更要看危機後“信任體係”的重建過程。 本書的結論並非提供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藥方,而是倡導一種持續的批判性思維。經濟學真正的價值,在於其對既有確定性的持續質疑,以及在麵對未來未知挑戰時,所展現齣的深刻的、根植於人類社會互動本質的洞察力。它是一本邀請讀者一同進入思想迷宮,而非提供標準答案的智力探險指南。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怎麼說呢,感覺像是在一本古老的筆記本上翻到的零散筆記,卻又帶著一種奇妙的邏輯性和洞察力。翻開它,你會發現很多看似碎片化的概念被巧妙地串聯起來,作者似乎並沒有按照教科書那樣嚴謹的章節劃分,而是更像是在與你麵對麵地聊經濟學的那些“小心思”。例如,他會突然跳到討論某個曆史事件如何影響瞭當時的貨幣流通,然後又毫不突兀地轉到分析當下消費者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這種跳躍感,起初可能會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但當你沉下心來,會發現這些“跳躍”背後隱藏著作者獨特的思考路徑,他似乎在有意打破固有的思維框架,引導讀者從更廣闊的視角去審視經濟現象。有時,你會覺得作者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旅行者,帶著你穿越時空的經濟長河,停留在某個節點,指著那些被忽略的細節,告訴你“你看,這裏很有意思”。雖然沒有明確的理論推導,也沒有詳細的數據圖錶,但那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卻不時地在閱讀過程中閃現。它不是那種讓你考高分的工具書,更像是一次與經濟學靈魂的深度對話,在不經意間,它會讓你重新思考很多你習以為常的經濟學定義和原理。

評分

讀這本書,就像是在一個熱鬧的市集裏穿梭,空氣中彌漫著各種各樣的信息和觀點,作者就像一個見多識廣的攤主,時不時地拋齣一些讓人眼前一亮的小玩意兒。他很少直接給你一個現成的答案,更多的是拋齣一個問題,然後用一種極其生動、有時甚至帶點兒幽默的方式,引導你去思考。我特彆喜歡他處理一些抽象概念的方式,比如,他不會枯燥地解釋“機會成本”,而是會用一個生活中特彆接地氣的例子,比如你今天選擇去逛街,就放棄瞭在傢學習的機會,而這個“放棄”的價值,就是機會成本。這種“故事化”的敘述,讓原本枯燥的經濟學原理變得鮮活起來。而且,書中偶爾會齣現一些哲學性的思考,將經濟學與人性、倫理等聯係起來,這種跨界融閤,讓我覺得這本書的視野非常開闊,不僅僅局限於狹義的經濟學範疇。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復雜的模型,但卻有一種樸實的力量,讓你在閱讀過程中,仿佛能聽到經濟學本身的呼吸。這本書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和你分享他的人生感悟,隻不過,他分享的是關於經濟世界的那些“過來人”的經驗。

評分

坦白說,剛開始翻閱這本書的時候,我有點兒不知所措。它的排版方式有些隨意,字體和段落的間隔也並不統一,更像是一份未經修飾的手稿。我以為這會是一本難以閱讀的書,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自己完全被吸引住瞭。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隨性”,就像是想到哪裏就寫到哪裏,沒有刻意的邏輯順序,也沒有嚴謹的論證過程。但正是這種“隨性”,卻帶來瞭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他會突然拋齣一個大膽的設想,然後用幾個簡單的比喻來說明,你可能無法從書中找到任何引經據典的學術支撐,但你卻能直觀地感受到他觀點的閤理性。這種“直覺式”的解釋,雖然缺少瞭嚴謹的學術範式,但卻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讀這本書,你需要丟掉一些固有的“學者”心態,而是要用一種更開放、更“玩味”的心態去接納它。有時,你會覺得作者像是在跟你玩一場思想的“猜謎遊戲”,他拋齣綫索,讓你自己去尋找答案。它不是那種讓你坐下來認真做筆記的書,更像是一杯醇厚的咖啡,讓你在閑暇之餘,慢慢品味,在不經意間,發現一些新的味道。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那種“反學院派”的氣質。你不會在裏麵看到那些標準的經濟學模型、復雜的數學公式,甚至連專業的術語都齣現的比較少。作者似乎更傾嚮於用一種非常樸素、非常生活化的語言來闡述他的觀點。他喜歡從一些非常日常的現象入手,比如超市裏的促銷活動,或者朋友間的藉貸關係,然後從中挖掘齣深刻的經濟學意義。這種“見微知著”的寫作方式,讓我覺得經濟學原來離我們這麼近,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滲透在我們生活方方麵麵的規律。而且,作者的筆觸充滿瞭個人色彩,你幾乎能感受到他寫作時的情緒和思考過程。有時,他會顯得有些激動,有時又會流露齣一些淡淡的憂鬱,這種真實的情感流露,讓這本書充滿瞭人情味。它不是那種冰冷、客觀的學術著作,而更像是一次真誠的“思想裸奔”。讀這本書,你會感覺像是和一位對經濟學有著獨特見解的朋友在聊天,他沒有居高臨下的姿態,而是用一種平等的姿態與你分享他的思考。

評分

在我看來,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的“不按常理齣牌”。你很難用任何一個固定的標簽去定義它,它既不像一本入門讀物那樣淺顯易懂,又不像一本學術專著那樣嚴謹深入。作者似乎完全不在乎讀者是否能夠立即理解他提齣的每一個觀點,他更像是在進行一次個人化的探索,然後將他的探索過程記錄下來。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次“尋寶”,你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現什麼,但你又被一種莫名的好奇心驅使著不斷前進。他會突然引用一段古老的諺語,然後將其與現代的經濟現象聯係起來,這種跨越時空的聯想,常常讓我感到驚喜。而且,書中充斥著大量的“如果……那麼……”的句式,似乎作者總是在進行各種假設性的思考,這種開放式的探討,鼓勵讀者自己去思考,去構建自己的經濟學認知體係。它不是那種會給你明確方嚮的書,更像是會給你無數個探索的入口,讓你在經濟學的世界裏自由馳騁,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條路。

評分

挺好,小短文組成的一本書,內容很有營養。

評分

速度很快,是正版圖書,紙張也很好,點個贊!

評分

京東商城,東京圖書,很好的一部經濟學梳理。值得一讀書

評分

不錯的,發貨超快,書很乾淨,不錯的,發貨超快,書很乾淨,不錯的,發貨超快,書很乾淨

評分

挺好,小短文組成的一本書,內容很有營養。

評分

挺好,小短文組成的一本書,內容很有營養。

評分

京東商城,東京圖書,很好的一部經濟學梳理。值得一讀書

評分

拿到手簡單翻看瞭一下,感覺很不錯。首先,字體和行間距都比較大,看著舒服,但是也增加瞭書的厚度,必然價格也就跟著上來瞭。其次,內容通俗易懂,沒有特彆深奧的理論和數學,一般人也能讀得懂。

評分

京東商城,東京圖書,很好的一部經濟學梳理。值得一讀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