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不仅是广大青少年朋友学习军事知识的不二选择,也是供资深军事爱好者收藏的绝佳对象。 本书的相关数据资料均来源于国外军事媒体和军工企业官方网站等途径,坚决杜绝抄袭拼凑和粗制滥造。在确保准确性的同时,还着力增加趣味性和观赏性,尽量做到将复杂的理论知识用简明的语言加以说明,并添加了大量精美的图片。
内容简介
本书不仅详细介绍了步兵的历史、特点、使命、编制、战术和装备等方面的知识,还精心选取了七支现役或历史上的步兵部队(涉及美国、英国、苏联/俄罗斯、德国和日本等),对每支部队的发展历史、组织架构、作战能力、著名指挥官、重要装备等都进行了深入讲解。
本书不仅是广大青少年朋友学习军事知识的选择,也是供资深军事爱好者收藏的对象。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步兵概述001
1.1 步兵的定义002
1.2 步兵的历史004
1.3 步兵的战术007
1.3.1 堑壕战007
1.3.2 游击战008
1.3.3 运动战008
1.3.4 山地战010
第2章 美国陆军第1步兵师012
2.1 部队概况013
2.2 发展历史014
2.2.1 一战远征014
2.2.2 浴血二战015
2.2.3 战后历程017
2.3 组织架构020
2.3.1 人员编制020
2.3.2 装备一览021
2.4 著名指挥官022
2.4.1 沃尔特·肖特022
2.4.2 泰利·艾伦022
2.4.3 卡特·哈姆023
2.4.4 文森特·布鲁克斯023
2.5 重要装备024
2.5.1 AH-1“眼镜蛇”武装直升机024
2.5.2 UH-1“易洛魁”通用直升机026
2.5.3 0H-58“奇奥瓦”侦察直升机028
第3章 美国陆军第2步兵师030
3.1 部队概况031
3.2 发展历史033
3.3 组织架构038
3.3.1 人员编制038
3.3.2 装备一览040
3.4 著名指挥官044
3.4.1 约翰·勒琼044
3.4.2 汤米·弗兰克斯045
3.5 重要装备046
3.5.1 “标枪”反坦克导弹046
3.5.2 “陶”式反坦克导弹048
3.5.3 “复仇者”防空导弹系统050
3.5.4 M270多管火箭炮052
第4章 美国陆军第25步兵师054
4.1 部队概况055
4.2 发展历史056
4.2.1 二战056
4.2.2 局部战争057
4.2.3 奉命改编057
4.3 组织架构062
4.3.1 人员编制062
4.3.2 装备一览064
4.4 著名指挥官069
4.4.1 约瑟夫·柯林斯069
4.4.2 弗雷德里克·韦安德070
4.5 重要装备071
4.5.1 M252型81毫米迫击炮071
4.5.2 M224型60毫米迫击炮072
4.5.3 M2重机枪074
4.5.4 M249轻机枪076
第5章 美国陆军第10山地师078
5.1 部队概况079
5.2 发展历史082
5.3 组织架构086
5.3.1 人员编制086
5.3.2 装备一览088
5.4 著名指挥官091
5.4.1 詹姆斯·穆尔091
5.4.2 劳埃德·奥斯丁三世091
5.5 重要装备092
5.5.1 M119型105毫米牵引榴弹炮092
5.5.2 M198型155毫米牵引榴弹炮094
5.5.3 “毒刺”防空导弹098
5.5.4 M16突击步枪100
5.5.5 M203榴弹发射器102
第6章 英国陆军第3师104
6.1 部队概况105
6.2 发展历史107
6.3 组织架构111
6.3.1 人员编制111
6.3.2 装备一览112
6.4 著名指挥官114
6.4.1 托马斯·皮克顿114
6.4.2 伯纳德·蒙哥马利115
6.5 重要装备116
6.5.1 “山猫”通用直升机116
6.5.2 L85突击步枪118
6.5.3 L86轻机枪120
6.5.4 AW狙击步枪121
6.5.5 Glock 17手枪122
6.5.6 HK AG36榴弹发射器123
第7章 苏联/俄罗斯陆军第2近卫摩托化步兵师124
7.1 部队概况125
7.2 发展历史126
7.3 组织架构128
7.3.1 人员编制128
7.3.2 装备一览129
7.4 二战期间指挥官130
7.5 重要装备130
7.5.1 T-80主战坦克130
7.5.2 T-90主战坦克134
7.5.3 BMP-2步兵战车136
7.5.4 BMP-3步兵战车138
7.5.5 BTR-80装甲人员输送车140
7.5.6 2S19自行榴弹炮142
7.5.7 AK-74突击步枪144
7.5.8 PK通用机枪145
第8章 德国陆军第1山地师146
8.1 部队概况147
8.2 发展历史147
8.3 组织架构149
8.3.1 编制综述149
8.3.2 下属单位152
8.4 历任指挥官153
8.5 重要装备154
8.5.1 Grw34型80毫米迫击炮154
8.5.2 Pak40型75毫米反坦克炮155
8.5.3 MG42通用机枪156
第9章 日本陆上自卫队第2师团157
9.1 部队概况158
9.2 发展历史158
9.3 组织架构161
9.3.1 人员编制161
9.3.2 装备一览163
9.4 重要装备164
9.4.1 10式主战坦克164
9.4.2 96式装甲运兵车166
9.4.3 MO-120 RT-61型120毫米迫击炮168
9.4.4 L16型81毫米迫击炮169
9.4.5 87式“中马特”反坦克导弹170
9.4.6 01式“轻马特”反坦克导弹171
9.4.7 89式突击步枪172
参考文献174
前言/序言
在现代军队中,步兵无疑是古老的兵种。早在远古时代,步兵就已经产生了。奴隶社会时期,步兵是许多国家在战场上的主要力量。冷兵器时代的步兵大多手持着青铜铁打造成的长短兵器,有时候会携带弓箭或弩等辅助武器,身披铠甲。作战时,步兵会结为各种战阵,以达到的攻击或防御效果。
在世界历史上,斯巴达步兵、马其顿步兵、罗马步兵、陷阵营、北府兵、戚家军等步兵部队都曾是所在时代的强大军团。中国步兵的黄金时期是在战国时代,秦国锐士、魏国武卒、齐国技击都曾名噪一时。随着骑兵的出现尤其是弓箭、甲胄的发展,步兵的威力逐渐让位于骑兵。
到了热兵器时代,几经起落的步兵再次成为战场上的重要力量。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中,以师一级单位为主的步兵部队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诞生了美国陆军第1步兵师、美国陆军第10山地师、英国陆军第3步兵师、德国陆军第1山地师、苏联第2近卫摩托化步兵师等身经百战的王牌部队。时至今日,步兵在城市作战、山地作战、坑道战、阵地战等战场环境中依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书不仅详细介绍了步兵的历史、特点、使命、编制、战术和装备等方面的知识,还精心选取了七支现役或历史上的步兵部队(涉及美国、英国、苏联/俄罗斯、德国和日本等),对每支部队的发展历史、组织架构、作战能力、著名指挥官、重要装备等都进行了深入讲解。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会对步兵这一古老的兵种有一个全面和系统的认识。
作为传播军事知识的科普读物,重要的就是内容的准确性。本书的相关数据资料均来源于国外军事媒体和军工企业官方网站等权威途径,坚决杜绝抄袭拼凑和粗制滥造。在确保准确性的同时,我们还着力增加趣味性和观赏性,尽量做到将复杂的理论知识用简明的语言加以说明,并添加了大量精美的图片。因此,本书不仅是广大青少年朋友学习军事知识的不二选择,也是资深军事爱好者收藏的对象。
参加本书编写的有丁念阳、黎勇、王安红、邹鲜、李庆、王楷、黄萍、蓝兵、吴璐、阳晓瑜、余凑巧、余快、任梅、樊凡、卢强、席国忠、席学琼、程小凤、许洪斌、刘健、王勇、黎绍美、刘冬梅、彭光华等。在编写过程中,国内多位军事专家对全书内容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和审校,使本书更具专业性和权威性,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军事资料来源的局限性,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16.5.30
《铁血雄狮:世界武装力量的陆地突击力量》 在波澜壮阔的军事史长河中,地面部队始终是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力量。从古罗马的方阵到现代信息化战场上的机械化集群,步兵师作为最基本、最具代表性的地面作战单位,其发展演变与战争形态的进步息息相关,承载着国家安全与战略意志的基石。 本书《铁血雄狮:世界武装力量的陆地突击力量》并非旨在罗列世界各国的步兵师构成与装备,而是深入剖析步兵师这一军事组织形式的演进逻辑、核心职能、作战特性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缘政治环境下的战略价值。我们将目光投向其背后驱动其形成、发展和变革的深层原因,以及它如何从单纯的“人海战术”演变为如今高度专业化、技术化的陆地突击力量。 第一章:步兵师的起源与早期演变——从部落武装到军事化建制 本章将追溯步兵师概念的萌芽。在早期战争形态下,虽然尚未出现现代意义上的“步兵师”,但各个民族和国家都在尝试组织和协调大规模的地面作战力量。我们将探讨早期军事组织如何满足作战需求,例如如何召集、训练、装备和指挥步兵,以及在没有复杂后勤和通信系统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基本的战术协同。 古代步兵的雏形: 分析古希腊的方阵、古罗马的军团等早期军事组织,探讨它们在人员构成、武器装备、训练模式以及指挥体系上的特点,以及这些早期形式如何奠定了步兵在地面作战中的主体地位。 中世纪的变革: 审视中世纪时期,骑士阶层的崛起以及步兵地位的相对下降,但同时分析长矛兵、弩手等步兵兵种在特定战役中的作用。探讨城邦和王国如何组织其常备或动员的步兵力量,以及这些力量如何应对骑兵的冲击。 火器时代的曙光: 随着火药武器的出现,步兵的地位开始发生根本性改变。本章将分析早期火器对步兵战术和组织结构的影响,例如如何将火器与冷兵器相结合,如何形成新的步兵阵型以应对火器的威力。早期训练和纪律的建立,也为日后军事化建制的形成打下基础。 第二章:近代步兵师的崛起——国家化、标准化与专业化 拿破仑战争及其后的历史时期,是近代步兵师真正成型并发挥巨大作用的关键阶段。国家机器的强大、军事理论的发展以及工业革命的推动,共同促成了步兵师这一军事组织的成熟。 拿破仑的军事革命: 深入解析拿破仑时代步兵师的组织结构、作战指挥理念以及其在战场上的强大效能。探讨其如何通过划分兵种、建立指挥链、强调机动性和集中优势兵力来取得胜利,以及“军团”(Corps)这一介于师和集团军之间的组织形式如何影响了步兵师的战略运用。 19世纪的军事改革: 分析19世纪各国在步兵师组织、装备和训练上的普遍性改革。例如,普鲁士的参谋体系、英国的殖民地作战经验、法国的步兵战术创新等,都为步兵师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范式。标准化武器的出现(如步枪的普及)、战术手册的编写以及军官学校的建立,进一步提升了步兵师的专业化水平。 工业革命的推动: 探讨工业革命如何为步兵师的装备发展带来革命性变化,例如火炮、机枪等支援性武器的出现,以及这些武器如何改变了步兵的作战环境和战术需求。铁路和电报等交通通信技术的进步,也使得大规模部队的集结和调动成为可能。 第三章: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步兵师——从壕沟战到闪电战 两次世界大战是步兵师作为地面作战主力的巅峰时期,但也暴露了其在新型战争形态下的局限性,并促使其加速变革。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僵局与步兵的牺牲: 详细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步兵师如何在固定的战线、密集的火力网和恶劣的战壕环境中作战。分析机枪、火炮、毒气等武器对步兵战术的影响,以及步兵师在攻坚战中的巨大伤亡和战术困境。 战间期的理论与实践: 探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各军事强国对步兵师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例如,法国的马奇诺防线思想、英国的装甲理论、以及苏联和德国的摩托化、机械化部队建设等。这些理论探索预示着步兵师将不再是纯粹的步兵单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变迁: 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步兵师如何与坦克、飞机等新式作战力量深度融合。探讨“闪电战”等新型作战模式对步兵师协同作战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研究不同国家步兵师的构成差异(例如,美国陆军的步兵师、国民警卫队师、空降师等),以及它们在不同战场环境下的表现。 第四章:冷战及其后,步兵师的角色重塑——信息时代与高科技战争 冷战时期,核武器的阴影笼罩,但常规地面作战的力量依然是战略博弈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后冷战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是对步兵师的作战方式和组织结构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冷战时期的步兵师: 分析冷战时期,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对步兵师的构建和部署。探讨其如何应对核战争威胁下的常规作战,以及如何应对大规模、高强度的地面冲突。苏军的“进攻军团”和美军的“陆军师”等代表性组织,都展现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机械化与信息化: 深入剖析机械化步兵师的形成及其作战优势。探讨其如何通过装甲输送车、步兵战车等载具,实现与装甲部队的协同作战。同时,分析信息化技术(如通信、侦察、指挥控制系统)如何渗透到步兵师的各个层面,提升其战场感知和决策能力。 反恐战争与非对称作战: 探讨在非对称作战和反恐战争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传统步兵师所面临的挑战。分析其如何适应城市作战、山区作战以及应对游击战和恐怖活动的需求。新型的特种作战旅、快速反应部队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步兵师职能的补充和演变。 未来步兵师的展望: 展望未来,随着无人技术、人工智能、网络战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步兵师将如何演变。探讨其可能面临的组织结构调整、人员素质要求以及作战模式的进一步创新。 第五章:步兵师的作战特性与战略价值——不变的基石,变化的形态 本章将聚焦步兵师的核心作战特性,并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战略格局下的战略价值。 步兵师的定义与核心职能: 重新审视步兵师作为地面作战基本作战单元的定义。分析其在攻坚、防御、搜索、巡逻、占领等多种作战任务中的核心作用。 步兵师的优势与劣势: 探讨步兵师在适应地形、渗透占领、区域控制以及进行高强度步兵作战方面的独特优势。同时,分析其在面对强大空中火力、大规模装甲突击时的脆弱性。 步兵师的战略弹性: 强调步兵师的战略弹性。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人类的足迹和控制力在地面作战中依然不可或缺。步兵师的存在,保证了国家能够有效投射地面力量,维护领土完整,履行维和与人道主义援助等任务。 不同国家步兵师的战略考量: 简要分析不同国家,基于其地缘政治、军事战略和经济实力,在步兵师建设上的不同考量。例如,一些国家可能侧重于维持大规模的传统步兵师,而另一些国家则更倾向于发展精锐的、高度专业化的摩托化或机械化步兵单位。 《铁血雄狮:世界武装力量的陆地突击力量》希望通过对步兵师这一军事组织的深入剖析,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地面作战的发展脉络,认识到其在军事历史和现实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并对其未来的演变趋势有所洞察。它是一部关于军事组织演进的史诗,也是一部关于地面力量不变基石与不断变革的深刻探讨。